花山节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有卯家和沙家两个部族,两家不断争战,一直打了七十七年。有一年四五月间,沙家又向卯家居住的直明隶发起进攻,双方打得天昏地暗。卯家看着自己的儿孙死伤无数,便商议举族舍弃直明隶,迁往别的地方生活。十二支卯家搬迁到了天边连地边的地方,但日夜想念故乡。为安慰痛楚的心灵,他们跳起舞来,用欢乐代替悲伤。自此,每年五月初五苗家就举行花山节纪念那些不寻常的日子。王建国讲述,陆兴凤翻译,吕稼祥、陆兴凤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上),16开,2页,1 3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龙江莉)
花山节的由来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苗寨里有个年轻貌美的小姑娘早已和邻寨的小伙子定了亲。有一天,当地大财主的儿子到寨里来收租,看见美丽的小姑娘就起了歹心。回到家,财主的儿子发誓要娶女孩为妻,就托媒人前去说亲。因遭到姑娘的拒绝,财主的儿子恼羞成怒,决定抢亲。小伙子知道了自己心爱的姑娘被财主家抢去,就提起砍刀直追而去。不料财主家早有准备,一群家丁围上来打死了小伙子。姑娘悲痛欲绝,便跳水自尽了。苗寨里的人们知道此事后为躲避财主而东逃西散。为了使离散的人们重新团聚,也为了纪念这对有情人,第二年过年时有人在小山上竖起一棵三丈高的花杆,在杆顶扎一把松枝和一条围腰。松枝象征团聚的苗族兄弟姐妹,围腰象征苗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从此,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五,苗民们都穿得花花绿绿前来参加这个节日,鲜艳的衣服把小山扮成了“花山”,人们就称这个节日为“花山节”。佚名讲述,添福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16开,3页,1 000字,建水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龙江莉)
华宁苗族花山节传说(一)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过去,华宁县青龙山彩云峰上有一个妖精洞,每年正月初一,洞中的妖精便出来抢民女、牲畜,为害百姓。苗家小伙子们忍无可忍。一次,他们吹着芦笙、敲起牛皮鼓,挥舞着长刀,一齐冲上花妖洞,杀死花妖,为民除害。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正月初一,苗族都要举行花山节活动。佚名讲述,赵振纪采录。载《山茶》1993年第4期,16开,1页,1 200字。(古文凤)
华宁苗族花山节传说(二)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过去,统治阶级对苗族进行残酷的杀戮,使苗族人民四处迁徙逃散。一年正月初一,一对来自远方的青年男女在青龙山脚下相遇,他们对歌,倾诉各自的遭遇。他们唱了五天五夜之久,最后结成夫妻。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正月初一,苗族人民都会到这里来踩花山、对歌。佚名讲述,赵振纪采录。载《山茶》1993年第4期,16开,1页,1 200字。(古文凤)
踩花山(一)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苗王蒙子酉带领苗人居住在富饶的平原上,人们安居乐业,每晚都以吹芦笙、打牛皮鼓的方式进行歌舞活动。欢快的鼓声传到皇宫里,皇帝听到后派人四处查访,得知苗家占有一大块好田地,就红了眼,派兵来攻打苗寨。蒙子酉组织苗人起来反抗,他砍来又高又直的杉树做杆,染成红白两色,并解下腰间系的红布带拴在杆上,立在最高的山峰上用来召集苗家儿女。蒙子酉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看到花杆,纷纷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共同商量对付皇兵的计策。最后,大家决定派一批漂亮的姑娘和精壮的小伙围着花杆唱歌跳舞,吸引敌军,其他人埋伏在周围,看到大儿子农耍咪当在花杆上插上红旗就包围上来杀死敌军。结果,苗人打败了入侵的皇兵,但蒙子酉的儿女们也全部战死。从此,为纪念他们,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初五苗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踩花山节活动。古绍光讲述,袁崇瑶、刘德荣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上),16开,3页,2 8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龙江莉)
踩花山(二)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深山里住着一户姓王的苗家,大女儿王大花虽然聪明伶俐,但因为住得偏远,二十几岁了还没有人家来提亲。一天夜里,王老汉做梦,梦到自己上山打柴时遇到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小伙子尚未娶亲,王老汉便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了他,并约定第二天在山上见面。王老汉醒来后把所梦见的事跟老伴说了,老伴就让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相亲。一家三口来到山上,果然看见一个英俊精干的小伙子在那里。大花与小伙一见钟情,约定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再来这个地方相会。过完年,大花和小伙又在山上相会了,他们互相赠送信物,他们的父母亲也与人们在这里谈家常,很是高兴。不久,这对男女青年就结成了眷属。这件事很快在苗族群众中传开了,以后每年过了年,苗家青年男女就聚到山上来唱歌、跳舞、谈情说爱,久而久之苗族便把这种聚会作为一种节日——踩花山节。佚名讲述,杨兆方搜集整理。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32开,2页,1 450字,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龙江莉)
童湃和娘哉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苗族地区。讲述的是:童湃和娘哉是众人羡慕的好伴侣。童湃吹得一口悠扬的芦笙曲,连天宫里的仙女都听得入了迷。春节将至,玉皇大帝要踩花山,就派王母娘娘亲自到人间请童湃去天宫演奏。临行前娘哉叮嘱丈夫不要在途中吃饭或喝水,更不要提起她的名字。可是童湃忘了,不仅吃了饭喝了水,还提起娘哉。森林里的虎精听到了美丽能干的娘哉的丈夫要去天宫,就趁机变成英俊小伙到村里抢走娘哉。等童湃从天宫回到家,才知自己做错了事,妻子被虎精抢走。于是,童湃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被虎精严密看守着的娘哉。童湃装作是娘哉的哥哥,混入虎精家。凭着机智和勇敢,童湃最终杀死了虎精,救出心爱的妻子。正月初一早上,夫妻二人高高兴兴地回到家。童湃拿出仙童仙女们送的四十八朵花往西一甩,变成了现在的天池;又将四十八个石子向东一抛,变成了现在的熊孔寨子。从此,每年的正月初一便成了苗族人民传统的花山节。佚名讲述,熊治凡搜集,冯寿芳整理。载《山茶》1984年第2期,16开,6页,5 500字。(龙江莉)
大年节的来历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妹娘宙和孜尤是对互敬互爱的夫妻,孜尤骁勇善战,妹娘宙心灵手巧。有一年,孜尤和皇帝分地盘,双方打起了仗,从腊月初一一直打到腊月三十,因敌众我寡,孜尤战死了。妹娘宙没有掉一滴泪,她带领着孜尤的部下继续作战,击毙了敌兵九十万。敌军不死心,又备战了三天三夜发起攻势。正月十五这天,皇兵势如破竹,攻破了苗寨,一支利箭射死了妹娘宙。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苗族女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这天苗家人都做一些佳肴祭祀她,再后来就形成了如今的大年节。陶美珍讲述,王万荣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二集,32开,1页,48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文联1984年编印。(龙江莉)
苗族花会的来历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水富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苗族祖先蚩尤率领部族居住在松花江一带,但后来跟轩辕部落打仗失败后不得不往南方搬迁。蚩尤部族兵败后为逃脱追兵,在羊角上挂只鼓,将竹子成捆燃烧,烧爆的竹子噼里啪啦乱响,轩辕的士兵误以为蚩尤的援兵追来,只好收兵回营。苗人往西南方向迁徙,来到一处没有官兵、没有强盗、没有灾难的地方安居下来。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苗族人就以芦笙为号,召集散居在各处的苗族同胞聚在一起,作为团圆节。这就是苗族耍花山、聚花会的来历。杨荣康讲述,贾书伟、杨正阶搜集,文斌整理。收入《金壶》,32开,2页,700字,水富县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龙江莉)
挑新水的由来苗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苗家山寨里有个叫陶包惹的弱智人,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他躺在床上睡不着,初一凌晨就早早起来上山去砍柴。天刚亮他已砍了满满一背柴,回家的路上他放下柴歇气,到井边喝水,见几只乌鸦正在井里洗澡,乌鸦见有人来就飞走了。陶包惹把头伸进井里喝了三口水,顿时觉得天地一片清亮,脑子变得灵活起来,也会说话了。回到家,父母见儿子变聪明了非常高兴。人们为了能变得聪明,就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凌晨去挑新水。从此,这个习俗也就沿袭了下来。黄金讲述,晏红兴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1页,57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龙江莉)
苗族婚礼习俗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兄妹父母早逝,哥哥很小就外出帮工,十多年后妹妹的儿子要成亲,但必须找到多年未归的哥哥。妹夫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正在给人放牧的舅子,请他参加儿子的婚礼。“苗家婚礼都最敬舅舅”这一苗族婚礼习俗就流传至今。吴德琳讲述,王惠云翻译。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32开,4页,1 500字,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龙江莉)
娶媳妇带伞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张三和李四种的南瓜里跳出个小男孩,两人收养了他,取名瓜。瓜很聪明,很快就读完了人间的书,张三和李四就让他到天上去找书读。瓜来到天上,碰见一个大神仙,请求教他读书。大神仙要瓜帮他做事才教他。一连几天,大神仙让瓜帮他做铲平九山九湾的地、烧掉整座山的青草、撒高粱种、捡高粱种等难以完成的事。但是大神仙的孙女无奉早已偷偷爱上了瓜,每次她都出来帮瓜完成了任务。瓜返回人间时,大神仙要送给他一件礼物做纪念,瓜要了一把纸伞。无奉早早躲在纸伞里和瓜一起来到人间,二人结成了夫妻。从此,苗族就兴起了娶媳妇带伞的习俗。罗正明讲述,王忠林搜集,陆华荣、王忠林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故事集成·富宁县卷本》,16开,5页,2 600字,富宁县民委、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龙江莉)
姑娘出嫁时打伞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召赞(孤儿)孤苦伶仃,靠帮一家富人放猪为生。召赞每天都到山顶去放猪,山顶有个大湖,湖里有条美丽的绿鱼,召赞每天都去湖边看绿鱼,还把自己带去做晌午的粑粑掰一半丢给它吃。一天,绿鱼变成了美丽的姑娘来与召赞相会,并请他到她家去帮工。绿鱼姑娘将召赞领回家,姑娘的父亲虽念及召赞曾救过他的命,收留了召赞,但仍想着怎么给召赞出难题。姑娘的爹先后叫召赞去砍树、烧树、撒种、收割,条件非常苛刻,但在绿鱼姑娘的帮助下,召赞干完了所有的活。姑娘的爹见没有难倒召赞,只好放他走,并答应走之前送他一件东西。召赞听了绿鱼姑娘的话,不要金银而只要了一把破伞。回家路上,下起了大雨,召赞撑开伞遮雨,从伞里掉出早已藏在里面的绿鱼姑娘。绿鱼姑娘的爹见女儿不见了,知道是跟着召赞走了,就一路追来,想用利剑杀死女儿。绿鱼姑娘及时用伞挡住了她父亲掷来的利剑,逃过了一劫。为防止再遭迫害,两人就一直打着伞到了家里,结成夫妻过上幸福生活。此后,苗家姑娘出嫁时就兴起了打伞的习俗。朱贵花讲述,王富兴记录,陶明光翻译。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5页,3 2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请媒人的故事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讨亲嫁女都不兴媒人说媒。有户人家要把女儿嫁到另一个寨子去,但男方家来接姑娘时,姑娘跑到岩洞里躲起来了,父母以为女儿不喜欢这门亲事,就打发男方走了。姑娘的哥哥想法把姑娘从岩洞里叫出来,问她为何不和男方走。姑娘说:不是不喜欢这门亲事,而是就这样和男方家的人走了,以后如果相处不好,人家会说姑娘不自重,自己跑到人家的。要和男方家的人走也可以,但要请一个媒人来,在父母面前说好了,她才能跟着走。姑娘的几个哥哥都觉得妹妹说得很有道理,就和男方商量。不久,男方家就请了媒人来,定好日子接姑娘过门。从此,讨亲嫁女都兴请媒人选定吉日才接亲。李学才讲述,陶明光翻译。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32开,2页,610字,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龙江莉)
石鸡蛋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个姑娘的母亲死后,父亲娶了个后娘,后娘心狠手辣,姑娘出嫁时,她拿出一个鸡蛋样的鹅卵石交给姑娘,让她把“鸡蛋”夹在胳肢窝里,什么时候孵出小鸡,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和公婆讲话。姑娘到了婆家以后就照此做,婆婆为了试儿媳是否会讲话就用鸡屎拌饭、老鼠屎拌饭给姑娘吃,姑娘用针挑出屎后把饭吃了,但还是没说话。公婆以为她是哑巴,就要把她送回娘家。路上,姑娘想起伤心往事就唱起了歌,公公听到后才知儿媳会讲话。公公问明原因,这才把石鸡蛋拿出来扔掉,并发誓从今以后苗家讨亲嫁女都要把鸡蛋煮熟带去。从此,苗族就保留了婚嫁时新郎要带熟鸡蛋到新娘家的习俗。张树清讲述,杨玉泉搜集整理。收入《宣威民间文学集成·综合卷》,32开,4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龙江莉)
系腰里的鸡蛋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滇东北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苗家有个规矩,出嫁的姑娘腰里要系一个鸡蛋,等到鸡蛋孵出小鸡后,才能和公婆、丈夫说话。在一个苗寨里,有家两姐妹出嫁后,大姐生了个姑娘叫妮姥彩,妹妹生了个儿子。妮姥彩十岁那年,阿妈去世了,她受尽了后娘的折磨。她的姨妈为了让她脱离苦海,就请媒人去说来给儿子做媳妇。后娘因为没有媒人去给她亲生的姑娘提亲而怀恨在心,在妮姥彩出嫁时,她的后娘在她的系腰里系了个鹅卵石,害得她三年没有说话,丈夫以为她是哑巴,决定把她休了。在她回娘家的路上,妮姥彩伤心地唱歌时,丈夫才知道她会说话,在丈夫的追问下,她讲明了原因。丈夫打开了她的系腰,看见里面是一块磨光了的鹅卵石,知道错怪了她。公公把这件事告诉了乡亲们,从此,苗族的近亲再也不开亲了。杨兴全讲述,张绍祥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32开,4页,1 700余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龙江莉)
圆石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表兄妹俩成亲,媳妇嫁到婆家后很能干,但就是始终不开口说话。公婆便让儿子休掉她。第二天,公公和丈夫要把媳妇送回娘家。路上,媳妇哀伤地唱起了歌。公公很吃惊,问起这些年来不说话的原因。媳妇这才说自己出嫁前,母亲给她一个圆石,说圆石什么时候孵出小鸡,什么时候才能开口说话。原来,这完全是因为女方家不愿意姑舅开亲,故意做的。公公知道真相后砸碎了圆石,把受了多年委屈的媳妇请回了家。张正富讲述,陆兴凤翻译。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寻甸苗族故事卷》,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龙江莉)
岩石崩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一家姐弟俩,姐姐嫁到很远的地方,生了个女儿,没几年弟弟也成了家生了个儿子。两家的儿女长大后,弟弟就向姐姐家提亲,姐姐本来觉得表姐弟成婚不好,但和丈夫商量后还是同意了。女儿临出嫁时,她爹拿了一个圆石头让她夹在胳肢窝下,要她到婆家后等石头夹烂了才能说话。女儿到了婆家一直不说话,公婆不解,婆婆三番五次在饭里掺鸡屎、老鼠屎给她吃以试探她,但她都默默地捡掉后把饭吃了,还是不说话。一天,公公带媳妇回娘家,路上媳妇看见斑鸠在捡荞子吃,想到婆婆对自己的态度,悲伤地唱起了歌,公公才知道原来儿媳妇是会说话的。他问明了儿媳不说话的原因,并让她把石头拿出来,公公生气地把石头砸在地上,“轰隆”一声石头崩作了两半。从此,苗族中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表兄妹不能成亲,若成亲岩石就要崩裂。张清明讲述,杨世武翻译,潘忠福整理。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32开,3页,1 270字,昭通县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龙江莉)
兄妹成亲岩要垮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盐津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兄妹俩从小亲密无间,长大后互生爱意,便向父母要求兄妹成亲。母亲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但两人发誓,如果父母不同意婚事,他们就要跳崖殉情。母亲只好答应。但要求他们答应她的两个条件才可以成亲。第一个条件是要他们自立门户,妹妹虽然舍不得丢下母亲,但想到不答应就不能成亲,只好答应了。第二个条件是要他们孵一个鸡蛋,并且孵蛋期间孵蛋人不能说话。兄妹俩想了想就答应了。兄妹俩从家里搬出来后就开始孵蛋。妹妹将鸡蛋放在胳肢窝下孵着,并坚持不和任何人说话,因此引来了邻居们的猜测。三年过去了,蛋还没孵出来,哥哥就把蛋拿出来看,原来这蛋根本不是鸡蛋,而是一枚鹅卵石。他一气之下就把石头扔了出去,谁知竟把对面的那座山打垮了。兄妹俩这才明白,兄妹是不能成婚的,兄妹成婚岩要垮。杨宗文讲述,谢远辉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盐津县故事卷》,32开,2页,980字,盐津县民委、文化局1989年编印。(龙江莉)
姑娘出嫁到远方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龙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姑娘被爹娘嫁到远方,婆婆很苛刻,姑娘受尽折磨,于是决定逃回娘家。路上,姑娘误入妖婆家,妖婆一看有人送上门来给她吃,便让两个小妖看住姑娘,自己去找妖公准备一同分享。姑娘知道上了当,便用计杀死两个小妖逃了出来。妖婆回家看到小妖已死,姑娘也跑了,就令各种野兽追赶姑娘。姑娘吓得躲到一个岩洞里,一只老虎就守在洞口,勇敢的姑娘使计用刀割下了老虎的舌头,老虎疼得跑了。妖婆看到老虎满嘴是血,以为老虎已把姑娘吃掉,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姑娘带着老虎的舌头回到舅爷家。傍晚,舅爷家的牲畜回来都不敢进门,一问才知是姑娘带来的虎舌味道太重,牲畜害怕。姑娘就趁机要挟舅爷们,如果再将她嫁到远方去,她就一直留着虎舌,不让牲畜进门。舅爷们很同情她,就不再把姑娘嫁到远方了。韩文芳讲述,陆兴凤翻译。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寻甸苗族故事卷》,32开,3页,1 42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龙江莉)
儿子出嫁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镇雄县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孤儿叫王生,独自一人流浪在外,饥寒交迫。一天,他来到深山里看见一个小茅屋,就进去找食,一个老婆婆给他施舍了食物,并留他在家中居住。老婆婆有个女儿叫张秀,母女俩见王生勤快能干,就有意招他为婿。两人结婚后生下一子七女。儿子王老大长到十八岁,到了婚嫁年龄,父母便让他出去找一户人家出嫁。王老大找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嫁了出去。从此家里的农活就压在了七个女儿身上。七个女儿只会刺绣活计,不懂耕种,一家人眼看要挨饿。王老大想到家中的父母和妹妹,就回来帮忙,很快种完了庄稼。不久,王家又要建房,儿子又回来帮忙,房子建好后要祭祖,祭司主祭时由张秀母女撑神位,神位却怎么也撑不起来,后来只好换王生父子撑,顺顺当当就撑住了。从此以后,人们才改为嫁女不嫁男。杨明进、朱兴顺讲述,杨兆方、康绍福、杨忠伦搜集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4页,2 100字,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夫死妻改嫁的故事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年轻寡妇到山里去找猪草时碰到两个人,她帮他们找到了被蜘蛛网缠住的蝴蝶妹妹,那两人决定帮她实现一个愿望。寡妇很想念自己死去的丈夫,她想到阴间去与他团聚。寡妇果真到了阴间,见到了丈夫,两人一起回到阴间的家,寡妇却不能适应阴间的生活,还误把丈夫的骨头拿走,使他不能现形。于是,寡妇只能离开阴间回到阳间重新找人再嫁。从此,苗族妇女死了丈夫可以改嫁。马兴有翻译,罗洪庆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32开,2页,1 000字,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龙江莉)
阿卯服饰的来历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时代,苗族先民居住在洛朗吕地、劳古、劳黎宽广的平原上,用勤劳开辟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从菜色米夫地来的根炎敖自老看到了这片美丽的田园,就出兵占领了洛朗吕地中心及四周,占据了劳古、劳黎湖泊地区和斗南义茂江边平原。为纪念曾经的美丽家园,苗民们就把洛朗吕地及周边地方的形状绣在“歹欧”(花围腰)上,让妇女儿童穿上。“歹欧”边沿的双条花边表示斗南义茂两江并流交汇;孩子披在身上的折叠毡披象征劳古、劳黎城;已婚妇女戴在头上的三角或椭圆铜片象征洛朗吕地、劳古、劳黎的瓦房高楼、亭台楼阁。阿卯爷老被打败后,举家出逃,带出的大印被掌印官丢失,阿卯爷老的妻子又捡回背在背上。后来大家为纪念苗族大印就按大印的样子绣制“阿劳绰”(背背)背在背上。苗族人还用黑布做底,缝上红黄布条作绑腿,表示黄河长江并流从广阔的平原流过。杨芝、王建国讲述,陆兴凤翻译。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寻甸苗族故事卷》,32开,3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龙江莉)
苗族妇女服饰的来历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苗族人民居住在虎湘地方,寨头住着勤劳勇敢的穷小伙涌坡,寨尾住着心灵手巧的姑娘悠彩,两人相爱但是家里很穷,无法成亲。一天,涌坡上山打猎,看到一只漂亮的大孔雀,就把它射死送给悠彩做花衣。悠彩剪下孔雀美丽的羽毛做成漂亮的花衣花裙,嫁给了心爱的人。从此,苗族妇女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像孔雀一样艳丽。马理文讲述整理。收入《绮丽的山花》,32开,2页,650字,元阳县民委1984年编印。(龙江莉)
民族迁徙与苗衣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武定县、安宁市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苗族居住在一座漂亮的城市里,外族羡慕这座城市,就出兵攻打,城市失陷,苗王被困。王后将苗王的王冠戴在头上,引开了敌人,苗王得救了,王后却牺牲了。为了纪念王后,苗族妇女就把形如王冠的帽子——“高孚”戴在头上。为了记住失陷的城市,苗族妇女就把这座城市的图案绣在衣服上,穿在身上。张文志、龙树岗讲述,启耀搜集。载《山茶》1990年第4期,16开,2页,2 400字。(古文凤)
花苗的裙子为什么短了一截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澄江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诺乐和咪姬是一对恋人,但咪姬不幸被老虎精抢去做媳妇。为救心上人,诺乐磨了七天七夜大刀,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咪姬。诺乐决定杀死虎精四兄弟,救出恋人。在咪姬的掩护下,诺乐顺利地杀死了三个虎精。当诺乐正准备一刀砍死最后一个虎精时,咪姬想起虎精平常对自己很好,就生了恻隐之心,扑到虎精身上去护它,但咪姬还没来得及护住,诺乐一刀就将虎精砍成了两段,同时还把咪姬的裙子砍掉了一截。杀死虎精后,两人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后来,为纪念这对患难夫妻,苗族妇女们就兴起了穿短裙子的习俗。王家亮讲述,阮永骞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集成·苗族卷》,32开,6页,3 370字,玉溪地区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与华宁县文化局、民委、文化馆1987年联合编印。(龙江莉)
杀虎救妻传半裙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弥勒一带的苗家山寨里有对年轻情人,小伙子叫浓嘎浓动兀然,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姑娘仔玛娘哉相貌美丽、心灵手巧。附近财主家的儿子看上了漂亮的仔玛娘哉,就将她强抢而去。路上,仔玛娘哉大声呼唤情人前来相救,正在山中打猎的浓嘎浓动兀然听到后追来,一箭就将财主儿子射死了。死去的财主儿子阴魂不散,变成一只老虎侍机复仇。不久,两人婚期临近,按传统习俗,男方要到西边吹笙换柬择定成亲日子,浓嘎浓动兀然依俗告别了爱人前去办理。浓嘎浓动兀然走后,老虎得到消息,就装扮成他的模样来到仔玛娘哉家,诱骗仔玛娘哉吃下“变心桃”,并将她带走。仔玛娘哉虽然吃了变心桃,但仍深爱着浓嘎浓动兀然,临走前给他留下了信物。浓嘎浓动兀然回来后发现未婚妻被老虎抢走,就磨了七天七夜的刀,进山杀虎。在历尽了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找到虎穴,与老虎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打斗中,老虎避之不及,一头钻进仔玛娘哉的裙下,浓嘎浓动兀然迅速向老虎砍去,虎头落地,刀过之处仔玛娘哉的裙子也被砍掉一截。两人破镜重圆,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为纪念这对有情人对爱情的坚贞,苗族妇女从此把自己穿的长裙改成了半截裙。这种习俗沿袭至今。罗发明讲述,刘绍安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4页,3 25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龙江莉)
义蜘蛛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苗家人民遭到外敌入侵,人们奋起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男女老少都被杀死,只剩一对夫妻慌乱逃命。夫妻俩逃到一个山洞里,洞里的蜘蛛对他们深为同情,就让他们躲在洞里,一群蜘蛛迅速在洞口织成了厚厚的蛛网。敌人追到洞口,看见洞口满是蜘蛛网,断定二人不在里面,就继续往前追去,夫妻二人终于得救。为了感激蜘蛛的救命之恩,苗家人就兴起了把蜘蛛图案绣在妇女裙子上的习俗,人们称它为“义蜘蛛”。熊国英讲述,王玉寿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60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龙江莉)
脖圈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一位老人收养了一个孤女,孤女长大后变成一头母豹,吃人偷牲畜。一次,母豹扑向一位老汉,老汉拿起弓弩,把箭射完都杀不死母豹。最后他把脖子上的脖圈砍下一截,装到弓弩上,一箭射死了母豹。此后,苗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学老汉的样,在脖子上挂一根脖圈,一来当装饰品,二来可辟邪。熊拟讲述,乡溪、云雷搜集整理。载《山茶》1986年第5期,16开,2页,3 000字。(古文凤)
找粮种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人间没有五谷杂粮,人们靠打猎和吃野果为生,生活十分艰辛。阿卯寨子的格木睹罗听老人们说,世上有个叫阿爷彼纳的山神有粮种,便决定去找阿爷彼纳要粮种。可是格木睹罗不知道阿爷彼纳在哪里,路上遇到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让他先找到能知天下事的阿爷卯达老人,他能告诉他阿爷彼纳在哪里。格木睹罗顺着老奶奶指的路,走了整整三年,终于在一个龙潭边找到了阿爷卯达。他向阿爷卯达讲述了自己寻找粮种的经历。阿爷卯达为他的诚心所动,就告诉了他阿爷彼纳的住处,并告诉他阿爷彼纳是个非常残暴的怪人,所有来向他要粮种的人,不是被他杀死,就是被他变成了狗。格木睹罗听后仍然不改自己的决心,决定守在阿爷彼纳住的山洞对面,伺机进洞去偷取粮种。格木睹罗守了一段时间,终于等到机会,溜进了洞里取得粮种,但他出洞时不小心惊动了阿爷彼纳。阿爷彼纳一路追来,没追上就气急败坏地施法把格木睹罗变成了一条小黄狗。小黄狗来到一个坝子,被坝子里一个叫拉缟嫫的好心姑娘收留了。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到了,拉缟嫫带小黄狗去赶花场,她的两个姐姐在花场上都找到了心仪的对象,只有拉缟嫫没找到。拉缟嫫一慌张,不小心把送给情人的果子掉到小黄狗面前,被小黄狗吃了,因此家人觉得她丢了脸,就把她赶出家门。拉缟嫫伤心之时,小黄狗说话了,它让拉缟嫫顺着自己撒下的粮种到阿卯寨去找它,到时它就能变成人和她结婚。拉缟嫫见自己已无家可归,便照小黄狗说的去做。最后,拉缟嫫对格木睹罗真诚的爱破除了阿爷彼纳的诅咒,使格木睹罗又变回了人样。为纪念小黄狗格木睹罗带回粮种,苗族人民便在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时要先喂狗,同时为纪念忠于爱情的拉缟嫫为爱人撕下裙子缝成粮带,苗族妇女们兴起把裙子做短一截,而省下的这一截就缝成腰带,系在男人的腰间,以示永不分离。张树成讲述,张绍祥整理。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32开,12页,7 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龙江莉)
桃子开花,苗子搬家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苗族妇女不兴上楼。有一天,有户人家来了客人,要做饭招待,但吃的东西都在楼上,家里又没男人,媳妇只好自己上楼去拿。媳妇因为破了规矩,上楼之后就被虎精迷死了。媳妇死后她的后家哥弟来为她守灵,夜里,虎精悄悄来到棺材旁用尾巴扫媳妇的脸,要带她去做老婆。媳妇的脸被虎尾巴扫着就喊痒,一旁守灵的哥弟听见都被吓醒了。他们看见虎精来带媳妇就用铜炮枪把它打跑,但虎精还是带着媳妇逃了出去。传说女人死后给虎精做了老婆,不久就会变成老变婆和虎精一起回来吃牲畜,于是,人们不得不搬家避开它们。此后,也就有了苗族经常搬家的习俗。李咪召讲述,李梅搜集,孔祥文整理。收入《文山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2页,870字,文山县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为什么苗寨建在高山上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澄江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弟兄四人,他们各有性格和信仰。分家后,老大变成苗族,老二做了彝族,老三成了回族,小四自称汉族。他们各自立家成寨,开荒种地。老大把所占的土地用草结成疙瘩作记号,老二所占地盘打木桩作记号,老三、老四都在自己的土地周围立上石碑。一天野火烧山,村寨、林木被毁,老大的草疙瘩化为灰烬,找不到安身之处,只好经常搬家找地方。因此,苗族大多住在高山上。佚名讲述,李勇搜集整理。收入《澄江民族民间故事》,32开,1页,300字,澄江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文化局1985年编印。(龙江莉)
“阿作”的传说(一)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部族争战使成群的男女老幼被杀死,侥幸活着的人们都逃进了深山老林。又一场战争,死伤无数,只剩头领莫当还活着,他绝望地从死人堆里爬起来,走进深山密林,回首自己被焚烧的家园悲痛万分,他乞求天神莲地告茉来拯救他的同胞亲人。于是莲地告茉托梦指点他先在山林间生存下去,日后同胞们定能再聚。莫当得到信心,继续生存。一天,他听到竹丛中发出一阵悠扬的呜呜声,十分动听,就仿照着用竹筒做了个芦笙,并在天神的指点下学得了八十一套笙曲。后来山神又教会了他做鼓。当他吹起笙、敲起鼓时,逃进深山的苗族同胞们听见了纷纷跑出来聚到了一起,人们唱歌跳舞,口里喊着“阿作、阿作”。莫当带领部族们远离争战的地方,翻山越岭寻到一处宽阔的水草坝子居住下来。从此,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苗家的“阿作”舞就是这样形成的,“阿作”意味着团结一致。张文祥讲述,杨忠伦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4页,2 100字,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
“阿作”的传说(二)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时期,男人们外出打猎,妇孺老人守家。一天,男人们要外出打猎,寨子里的人们闹闹嚷嚷地送别,男人们七嘴八舌地说三四天后才回来,到时要女人们听到他们的口哨声就到山垭口去接。这话恰被山中的妖精听到了,它想正好趁男人们不在弄几个人来吃。于是第二天中午,妖精便在山垭口吹口哨,女人们以为男人们回来了,就跑到山垭口去接,结果被妖精抓了几个去吃。后来的几天都这样,女人们便不敢再去山垭口。四天后男人们回来了,知道了这事,就策划着扎个草人放在山垭口引妖精出来,妖精出来后众人向它射去沾有溏鸡屎的毒箭,一会儿就把它射死了。人们除了妖精,欢快地跳起“阿作”舞。刘忠祥讲述,杨忠伦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第一卷,32开,3页,1 700字,彝良县文化馆1989年编印。(龙江莉)(www.xing528.com)
白苗芦笙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水富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彝族、汉族、苗族三弟兄上山打猎,遇到一只猛虎,他们和虎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当他们的后人找到他们的尸体时,尸身已生蛆,后人就请天上管殡葬的神仙指点。神仙让苗族的后人用竹筒把蛆吹开,苗族用竹筒吹开蛆后就把它做成芦笙,每逢祭奠死者时吹奏,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哀悼之情。神仙同时指点汉人烧祭文超度先人亡灵,彝人焚尸让灵魂升天。杨友道讲述,杨正阶、贾书伟搜集,文斌整理。收入《金壶》,32开,2页,630字,水富县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龙江莉)
芦笙的传说(一)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叫落叶沟的寨子里,有对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但他们的父母不同意两人的婚事,姑娘家还将她赶出了家门。小伙子日夜思念心上人,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到有位老婆婆对他说,只要做把芦笙吹歌起舞就能找到姑娘。小伙子醒来后立刻起床砍竹子做芦笙。芦笙做好后,他就跑到山上,吹了两声芦笙就找到姑娘了,两人终于得以团聚。但这事被他们两家的父母知道了,他们放火烧山,把这对恋人活活烧死了。为纪念这对有情人,苗家从此有了吹芦笙谈情说爱的习俗。李贵生讲述,李绍莲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2页,6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龙江莉)
芦笙的传说(二)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孤寡老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村里的人都很尊敬他。有一年闹灾荒,村里的小孩吃不饱肚子成天哭闹,老人十分同情,就把自家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了他们,自己却饿得头晕眼花,跌下山坡摔死了。老人死后,他家门前的树上有一种昆虫成天叫唤,声音凄惨,天上的神仙说这种昆虫是为老人哭丧的。于是,人们为纪念老人,就模仿虫的叫声做了芦笙来吹。吹芦笙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熊学玉讲述,蒙兰花搜集,罗洪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32开,1页,330字,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龙江莉)
芦笙的来历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召波因为家里穷一直讨不起媳妇,只好告别父母外出挣钱。一天,他来到海边,走热了就去海里洗澡,看见一条小金鱼,就尾随来到了龙宫。金鱼变成一个漂亮姑娘,原来她是龙王的九姑娘。龙女把召波介绍给父母哥嫂,他们都很喜欢他,但龙王要召波做三件事才答应将女儿嫁给他。聪明的召波很快就做好了三件事,龙王允许他将女儿带走,并送给他们一个神葫芦。龙女向神葫芦吹口气就变出了房屋、牛羊,召波也学着龙女的样子向葫芦里吹气,不想却把葫芦吹通了六个洞,神葫芦没了神力,他干脆找来六根空心芦管插在六个洞里,吹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从此就有了芦笙。古自忠讲述,勒擅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32开,5页,3 0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芦笙舞(一)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叫晟的青年猎手,射得一手好箭。他射杀了专门吃百姓鸡、鸭的老鹰,为民除害;他杀死了白野鸡精,使被野鸡精霸占的阿兰姑娘得救。为此,阿兰姑娘爱上了晟。由于晟四处打猎,居无定所,阿兰只知道他杀死野鸡精后,拔了一根野鸡毛插在头上走了,不知他身在何处。为了帮助阿兰寻找晟,阿兰的父母举办了盛大的歌舞会,用竹子做成芦笙,邀请九乡十八村的人前来跳芦笙舞。在芦笙舞会上,阿兰终于找到了头插野鸡毛的晟,并与之结成夫妻。此后,苗族的芦笙舞便沿袭下来,并且在跳芦笙舞时,青年男女头上都要插一根野鸡毛,以示辟邪和找到如意伴侣。慢慢地,野鸡毛演变成银饰,再演变成在裙子、包头上绣上鸡尾形的花纹。佚名讲述,杨美兰采录。载《山茶》1992年第3期,16开,3页,3 800字。(古文凤)
芦笙舞(二)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在大平原上住着尼幺、卓尼彩夫妇和他们的六男四女十个儿女。每年收割后,一家人就在门前吹芦笙、敲鼓、耍大刀长矛,欢庆丰收。不料一群官兵打来,霸占了这片土地。一家人与官兵展开厮杀,因寡不敌众,只有逃离家乡。他们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最后到达榜兜(今文山)定居下来。尼幺和卓尼彩死后,为了纪念父母,四个姑娘把老人一生的故事编成歌,共编出三百六十调,以歌代哭,在父母灵前唱了三天三夜;六个儿子把父母亲杀官兵的动作编成舞蹈,用翻、滚、跳、跃、劈、打、按、抓等来表示;迁徙途中爬过的九十九座大山,跨过的九十九条河,分别以在地上倒立九把刀和摆放九碗水表示,然后吹着芦笙从九把刀和九碗水上翻滚而过;穿林过桥,则以吹着芦笙爬楼梯表示,一共编出三百六十调舞。弟兄六人在父母灵前吹了三天三夜芦笙,跳了三天三夜芦笙舞,最后又吹着芦笙把父母亲送上山埋葬。从此,这种丧葬习俗代代相传。吴永高、熊应景讲述,刀君文、杨朝东整理。载《山茶》1990年第6期,16开,2页,2 700字。(古文凤)
芦笙与葬礼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苗族没有葬礼,谁家死了人就朝天放三枪报丧,村里人听到枪声就来这家分吃死人的尸体。有个老芦笙手吹得一口动听的芦笙调,但他年纪大了想把这门技艺教给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儿子也能吹得和父亲一样好了。老人高兴极了,抬出酒喝起来,不一会儿就醉了,因为老人年纪已大,经不住这番折腾,没几天就死了。儿子伤心过度,忘记鸣枪报丧,一直吹了七天七夜芦笙。村里人听到哀伤的芦笙调,就来到他们家,看到安详的死者和悲伤的儿子,不忍心去吃老人的尸体。从此,苗族就废弃了吃死人的习俗,改用吹芦笙悼念死者。佚名讲述,竹婷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1页,5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龙江莉)
人死与芦笙舞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有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咪三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天母亲病重死了,咪三哭得死去活来,哭了三天三夜,嗓子哭哑了、泪哭干了才将母亲入殓。但没有棺材,他只好把母亲放进一截空心树里,但遮不住头和脚,他就拿张牛皮蒙住两头,然后日夜为母亲守灵。一次他无意中碰着了牛皮,发出浑厚响亮的声音,这声音可以和他做伴,他就不停地打牛皮。响声传到山下的苗寨,人们都来看,才知咪三的母亲死了。人们见他很孤独就来陪他,并吹起了芦笙,打起了牛皮鼓。此后,苗族就兴起了人死后要吹芦笙调、跳芦笙舞、打牛皮鼓的风俗习惯。王祖洪口述,陈俊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2页,420字,文山县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敲老牛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苗家有老人死去全寨人都来分吃老人肉的习俗。有一年,苗寨里死了一个老妇人,寨子里的人全都拥来要吃她的肉。老人的儿子十分孝顺,不忍心把母亲的肉分给乡亲们吃,于是求助于一个从天而降的白胡子老者。白胡子老者叫小伙子到南山砍来南木、北山砍来北竹,教他做了一个漂亮的芦笙,并教他吹芦笙。全寨的人听到芦笙响后都跑了来,老者便把牛肉当做小伙子的母亲的肉分给了所有来的人,并告诉大家说:“祖先习俗相传有错,今后不论哪家的老人死了都不准分肉吃,只能杀牛吃。”大家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从此,苗族便有了老人死后将牛敲死分吃牛肉的“敲老牛”祭奠习俗。佚名讲述,赵振纪翻译整理。载《山茶》1985年第6期,16开,1页,1 100字。(龙江莉)
钱同牛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苗族有个叫钱同牛的人,智勇双全、力大过人,一人杀死过十五六只老虎,人们都很尊重他。钱同牛是个孝子,非常孝敬父母。一年,钱同牛的母亲去世了,为表孝心,他杀了一头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期间,他把舅舅请来。舅舅知道侄子很孝顺,按苗族舅舅为尊的礼仪,舅舅还另外牵了头牛来赔给侄子。从此,这个习俗就沿袭了下来。熊正富讲述,普启旺记录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1页,33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龙江莉)
牛皮鼓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富宁县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人死后要用篾编一个兜子装着吊在堂屋里,供三亲六戚悼念。同时还要请巫师念《指路经》。有一次,一户人家死了人,请巫师去念经。巫师念了一阵,觉得肚子饿,就去厨房找东西吃。等他吃饱回来后却发现经书不在了,他见堂屋中间有一道牛蹄印,就顺着蹄印找到了一头牛。这头牛正在吃巫师的经书,巫师看见经书被吃,想到没有了经书死人就回不到老家,找不着祖宗,于是大哭起来。这时,牛抬起头笑眯眯地说,它是天神派下凡间来帮人做好事的,它把经书吃了能在肚子上化成一块油皮,人只要把这块皮取下来绷成鼓,往后就只要敲鼓不必念经了。巫师听完这话,就把牛杀了取下肚上的油皮绷成鼓敲打。从此,苗家死了人也就不再念经,而是打牛皮鼓了。杨世贵讲述,刘德荣、史军超搜集整理。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0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吹芦笙和敲牛皮鼓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四男七女十一个兄妹,父母早亡,靠四个哥哥出门耕田种地、七个妹妹在家纺麻织布过日子。一天,四个哥哥出门卖麻布,因为迷了路,一去不回。七个妹妹就用芦苇秆做成芦笙轮流在寨边吹。听到芦笙声,四个哥哥终于找到回家的路。见妹妹们造出芦笙,四个哥哥就砍了一筒树挖空,用牛皮蒙在两端,做成鼓。兄弟姐妹靠吹芦笙、打鼓、唱歌、跳舞娱乐。他们死后,为了纪念他们,儿孙们就吹芦笙、敲鼓给他们办丧事。此后,吹芦笙、敲牛皮鼓办丧事就成了苗族人的习俗。吴永光讲述,徐冯军整理。载《山茶》1990年第6期,16开,1页,1 500字。(古文凤)
吃死人的风俗是怎样改变的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关县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苗族有吃死人,旺子孙的习俗,但一个叫子更的人改变了这一习俗。子更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非常孝顺。一年,子更的母亲去世了,他不忍心看着最亲近的人被村民们分吃,就杀了头牛代替母亲的肉分给村民们,自己则做了一口棺材装殓了母亲。村民们分到牛肉后都各自回家了,没有人愿意帮他抬棺木,正在为难时,神仙右梭变成的白发老人来到他家,教会他吹芦笙、敲牛皮鼓。子更吹了七天七夜芦笙调,向村民们诉说了母亲抚养自己的艰辛,人们被感动了,从此不再吃死去亲人的肉,而是帮助死者的亲属将棺木抬上山埋葬。杨正方讲述,刘德荣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32开,8页,5 1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供虎吃的习俗是怎样改变的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苗族凡是姓项的人家,有九个姑娘就一定要送一个给老虎吃,否则老虎就会下山吃人吃牲畜。有一家姓项的夫妇生了九个姑娘,他们只好把幺姑娘送给虎吃。幺姑娘早已和外村的一个小伙子相爱,小伙子知道这事以后,就和姑娘约定要杀死老虎。到了上供那天,项家把幺姑娘打扮好,撑着伞送出了门,老虎已在一块大石头上等候,躲在一边的小伙子悄悄拉弓瞄准老虎,一箭射中了它的胸口,老虎死了。小伙子将幺姑娘带回家成了亲,不久两人生了一个儿子,带着儿子回娘家去,娘家才知她没死。从此,人们就不再送姑娘去给老虎吃了。陶云汉讲述,陶兴波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32开,2页,1 0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咪佐与咪奏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樊家的幺姑娘咪奏与一个叫咪佐的小伙子青梅竹马。他俩长到十六岁时,一天,咪奏哭着告诉咪佐,说他们不能成亲了,因为樊家有一个规矩,每代都要把幺姑娘送去给“老祖公”上粮草,她正是本代的幺姑娘,按规矩当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就要被送去祭祖。咪佐想了想,安慰咪奏说他一定会想办法救她。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太阳快落山时,咪奏的父母将她打扮得十分漂亮,带到老箐边绑在一棵树上就走了。这时,早已躲在草丛里的咪佐跳了出来,用事先做好的草人换下咪奏。不一会儿,山中传来虎啸声,接着就来了两只老虎。咪佐拉弩搭箭,连放两箭就把两只老虎射死了。打死老虎后,咪佐就领着咪奏高高兴兴回家了。过了几年,咪佐夫妇生下了三个孩子便领回去认外公、外婆。咪奏的父母见幺姑娘不但没被“老祖公”吃掉,而且还成了家过上好日子,便喜极而泣。从那以后,樊家再不相信给“老祖公”上粮草的事了。李小成讲述,彭泽芳搜集整理。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1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苗族坟为何横着埋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水富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苗族见汉族人丁兴旺、发达,就向汉族讨教,原来汉族祖先死了都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将祖先坟埋在龙脉上,所以子孙兴旺。于是苗族就想效仿,但又信不过汉族的阴阳先生,就想人横着比竖着占的地方长,怎么都能沾上一点龙脉,干脆全部横着埋。因此,苗族的坟就兴横着埋了。杨天礼讲述,杨正阶、贾书伟搜集,文斌整理。收入《金壶》,32开,1页,370字,水富县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龙江莉)
赶老虎,破地狱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水富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苗族老人死后活人必须做三件事:一是在堂屋中间挂一个大鼓;二是拉圆圈吹芦笙;三是敲着鼓和铜盆,扛着竹叉围屋绕三转。在堂屋中间挂个鼓是为纪念祖先离开祖籍松花江时“悬羊击鼓”迷惑敌兵方得以逃脱。拉圆圈吹芦笙是为纪念祖先与虎搏斗死后遗体生蛆,后人用竹筒把蛆吹开,表示敬意和哀悼。敲鼓和铜盆,扛竹叉围屋绕圈是为纪念祖先与虎搏斗死后,后人为保护老人遗体,敲盆打鼓吓走野兽。王在彬讲述,贾书伟、杨正阶搜集,文斌整理。收入《金壶》,32开,1页,450字,水富县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龙江莉)
祭山神的来历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时候的根鸟列加是最有智慧、最有才能、最正直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教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勤劳致富,可惜他的生命很短暂,年轻时就死了,人们很怀念他。根鸟列加死后,又出了一位智者名叫根鸟列蒡。他为解脱人间疾苦制造了巫师,并赋予巫师很大的权力,能预知灾难,并把灾难引出去,使人们免遭其害。两位智者都死去后,人们为纪念他们,就把他们的形象凝结于岩洞和林间大树上,每当人们有什么不祥之兆时,就杀鸡宰猪到岩洞中祭祀根鸟列加,在林间大树下祭祀根鸟列蒡,以求得他们的保佑。陶自改讲述,陆兴凤翻译。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寻甸苗族故事卷》,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龙江莉)
祭神山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天地二神造出了日月星辰、平地山川、江河湖泊、男人女人、飞禽走兽等。人为了寻找天地二神来到石洞和树林里,但却没有找到,就到石洞祭酒、树林里祭肉。天地二神告诉人们,天地二神都在天上,人们就只能在石洞和树林里祭酒肉了。所以这个习惯就一直沿袭至今。王富荣讲述,朱运桐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32开,3页,500字,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龙江莉)
祭门神的来历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对夫妻叫阿奴施吐和阿曼淑,他们感情很好,可惜不到一年阿奴施吐就死了。阿曼淑思念丈夫,每天到坟上看丈夫。一天,阿曼淑又来到丈夫坟上,看到许多彼灶(妖精)在叫丈夫,丈夫竟从坟中爬出跟彼灶走了。阿曼淑趁机拉住丈夫,为保全妻子,阿奴施吐骗妖精说阿曼淑是自己的妹妹,才得以逃过妖精的百般刁难。夫妻俩趁妖精不备之时逃了出来,聪明的阿曼淑把丈夫的衣服脱下来丢进粪坑,追来的妖精以为丈夫已死,只好返回。两人回家后忙把门关上,从此人们认为门曾把妖精隔在外面,使人避免危害,于是就兴起了祭门神的习俗,让门神永远把妖魔鬼怪隔住。王明海讲述,陆兴凤翻译。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寻甸苗族故事卷》,32开,3页,1 700余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龙江莉)
天狗治病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位皇帝生病,发榜诏告天下名医说:有能治好者,许以公主。一只天狗听到这个消息就降临人间,并治好了皇帝的病。天狗遂带着公主到深山里成婚,生下两个儿子。一天,两个儿子不知天狗是父,误杀了天狗。为了纪念天狗,公主将狗嗓管戴在胸前。这便是每年五月端午节苗族戴狗嗓管习俗的来源。杨象得讲述,张云、龚培生采录。载《山茶》1993年第4期,16开,1页,1 300字。(古文凤)
隔“比早”的由来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一家五口住在箐林里,过着富足的生活。不料男子得了病,临死前嘱咐妻子,他死后会有一只大黄蜂来家里,到时妻子就带三个儿子跟大黄蜂一起走。不久男子就死了,妻子带着儿子在家等了三年,终于等到了大黄蜂,就收拾好东西和大黄蜂一起去了。大黄蜂一路保护母子四人来到一座山下,就不见了。这时一个老者走来,妻子问老者是否看到大黄蜂。老者要他们等着,自己则迅速回到家,把家里的“比早”(妖精)老婆骗回娘家。一会儿,老者回来对母子四人说,他就是孩子们的父亲,三年前被一个“比早”缠住,现在“比早”回娘家了,他们一家可以逃跑。“比早”回到娘家后知道上当了,就立即返回家中,但见男人已经逃走,便一路追去。男子把早已准备好的鸡蛋壳放在水里,“比早”就跟着鸡蛋壳顺水而下,向男子一家逃走的相反方向追去了。因此,至今苗族的端公都用鸡蛋壳来隔“比早”。张德才讲述,朱明亮录音。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32开,3页,1 050字,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龙江莉)
吐鬼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滇东北苗族地区。讲述的是:过去,有个召赞(孤儿),通过和村里人一起贩小猪攒钱,当攒够钱后就自己单独做起了贩小猪的生意。有一天,召赞贩小猪去街上卖,在一个山垭碰到了一个小鬼,小鬼和他一起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召赞开始不知道他是和鬼一起做生意,后来通过跟踪小鬼到坟山上,偷听到大鬼和小鬼的对话才知道,并且知道鬼最怕人吐唾沫。自从山垭口埋了一座新坟,小鬼就没有出来和他做生意了。有一次,从新坟里走出一个大汉要和召赞分钱,召赞朝大汉吐了一口唾沫,大汉立即死去,并原地消失了。召赞把自己的奇遇告诉了乡亲们。从此,苗族就有了吐鬼的习惯。王女清讲述,张绍祥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32开,3页,1 400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龙江莉)
早夷拔和告米愁的故事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勒石格勒坝子被一条河分为东西两岸,河东的早夷拔与河西的告米愁相爱。但告米愁的母亲是个心肠歹毒的女人,她见早夷拔家穷就硬要拆散他们,派了告米愁的三个哥哥去杀早夷拔。前两个哥哥都被早夷拔和妹妹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没有杀早夷拔,狠心的三哥杀伤了早夷拔。早夷拔回家后不久就死了,告米愁非常悲痛,来到东岸见早夷拔最后一面。告米愁随同早夷拔的尸身一同葬身火海。告米愁的母亲怕他们死后会在自格鸟相会,又想尽一切办法拆散他们。最后,早夷拔变成了石膏,告米愁变成了黄豆,他们在铁锅里相会。从此,人们推豆花都要用石膏来点,吃着豆花的时候就会想起早夷拔和告米愁。朱正文、张美芳、朱明华讲述,陶明光翻译。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32开,7页,2 690字,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龙江莉)
海伯与太阳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苗家不会种庄稼,靠打猎和采集野果过日子。有一年,洪水滔天,淹没了村庄,苗家逃到高山上安家。洪水淹灭了火种,躲在森林里的山鬼趁机出来作祟,很多人都得了重病。为拯救苗民,年轻力壮的海伯走到森林的边沿,请求太阳神帮助苗家。经过三天三夜的祷告,太阳神终于睁开眼睛,千万道祥光照亮了黑暗的森林,苗家得到了温暖,也刺瞎了山鬼的眼睛。太阳神还从天上丢下一支长箭,箭头带着一团火,箭尾拴着包谷和荞子种。海伯拿着火和种子回到村寨,教会人们用神火烧掉荒草,开辟田地种植包谷和荞子。神火还烧掉了山鬼。从此,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因此,苗寨至今仍保留着“喷油火烧山鬼”的习俗。王文学讲述,龚培生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集成·苗族卷》,32开,2页,630字,玉溪地区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与华宁县文化局、民委、文化馆1987年联合编印。(龙江莉)
虎拐杨幺妹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大黑山苗族村寨的青年岛来和杨幺妹相亲相爱。杨幺妹被老虎挟持到虎山,岛来为救心上人来到虎山杀死三只老虎,救出了杨幺妹。两人历尽艰辛后回到了家。岛来养育的两只小虎日渐长大,也渐起歹心,它们要向岛来复仇。岛来巧妙地出主意让两只小虎和自己的牛羊比试力气,最后两只小虎死于这场比试。该传说还讲述了苗族妇女的裙子是半截裙的原因、哨房不再需要守夜防虎而变成唱歌跳舞的地方的原因,以及如今牛羊没有上牙的由来。佚名讲述,王耀祥录音,王惠云翻译。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32开,9页,4 100字,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龙江莉)
虎爹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滇东北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父子三人相依为命,阿爹去世时,因为戴着铜手镯入葬,而变成了一只老虎。大儿子夫妇好吃懒做,经常虐待小儿子。虎爹就把小儿子叼走,还把他的表姐也叼来和他成了亲。小儿子夫妇和虎爹住在虎穴里,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三年后,他们思念家中的岳父母,虎爹就把他们送回了家。这时大儿子夫妇由于好吃懒做,已沦落成了叫花子。小儿子夫妇怕虎爹孤单,和家人住了几天后又回到虎爹身边。后来,虎爹在捕食中被人打死,小儿子把他的前爪埋在地下垒成坟堆,不久坟堆上长出了一株草,用火来点着吸时格外清香。从此,人们就用这种草做成旱烟来吸。苏明德讲述,苏正友翻译。收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9页,4 5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龙江莉)
吃烟的来历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对恩爱夫妻形影不离,几十年如一日。可是有一年妻子突然得病去世了,丈夫非常悲痛。他无心于家务,天天到妻子坟上哭诉。春天来了,妻子坟上长出一株草,丈夫十分喜爱,就把它带回家。因为思念妻子,他时时拿在手里又看又闻,有一次因失手草掉进了火塘里,他急忙抓了出来,此时他突然闻到那株草经火烧过之后有股奇异的香味,闻之精神一振。他以为是妻子显灵,便常常把草放在火塘边烘烤后拿来闻。久而久之,人们就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刘小路讲述,晏红兴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1页,27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龙江莉)
杨姓男人为何不吃动物的心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马关县、文山县等地的苗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一个寨子里住着苗汉两个民族,苗族族长杨幺和汉族族长顾德亲如兄弟,形影不离,而且两人都爱吃动物的心,只要有心两人都分一半给对方吃。杨幺七十岁大寿这天,顾德来祝寿,杨幺家杀了猪办寿酒,但猪心没摆上桌子。杨幺就去厨房问儿媳,两人找了半天也不见。后来杨幺看见孙子在吃一块像猪心的肉,一气之下就杀了孙子,掏出心脏扔进锅里煮。等他们吃完孙子心脏的时候,儿媳才哭着抬出了猪心,原来猪心粘在锅底了。杨幺后悔莫及,就下令从此杨姓男人不准吃动物的心脏,顾德看到后也很难过,就把自己的一个孙子给了杨幺,并取名“蒙耍”。从此,苗族又多了蒙耍这个支系。王玉良讲述,杨朝东搜集,刘德荣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32开,4页,2 1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白苗杨家男人不吃动物心的由来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白苗一户姓杨的人家六十多岁才得一子,取名阿心。阿心长到三四岁时,一天父亲背他到果园里去玩,阿心说要吃果子,但白苗语中“父亲”和“果子”的发音是一样的,父亲以为儿子要吃自己就杀死了儿子,后来才知自己误解了,后悔莫及。他把儿子的心取出来带回家,这颗心一直跳了十三天才死。心死后,父亲又把这颗心割成数块,挂在李子树上、桃树上、背箩上,到了第二天早上,就有姓李、姓陶、姓罗的人来认他做祖父。从此,白苗杨姓的男人就不吃动物的心,而且还兴起了用敲鼓和吹芦笙来为老人超度的习俗。杨君周讲述,邓承礼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丛书·南涧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4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龙江莉)
王姓祭祖的传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王姓苗族本来居住在湖南的压子赤一带,但族人太多,有兄弟三人就决定外出重新寻找安居的地方。三兄弟一起来到云南红河岸边就分头走,老二就住在红河岸边,老大和老三来到文山。后来,老三的子孙又逐渐向广南、西畴和麻栗坡迁徙,老大的子孙向马关迁徙。分别时,三人互相嘱咐不要忘记祭祖,但隔着红河水,没听清楚,有的就听成了用狗祭、用猪祭。因此,现在滇南一带苗族祭祖的日子和方式都不同。王连学讲述,山苗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三集,32开,2页,68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江莉)
早世朗与阿麻榜穆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苗族地区。讲述的是:箐鸡山村寨后生早世朗在一个老人的指引下找到了人间美女阿麻榜穆,两人很快相爱,但被邪恶的斑斓虎三兄弟得知。他们决定抢走阿麻榜穆。聪明勇敢的早世朗凭着自己的机智与勇猛杀死了斑斓虎三兄弟,救出阿麻榜穆,并和她举行了婚礼。但阿麻榜穆被斑斓虎三兄弟的魂缠住生病了。于是请公公用五节树枝、三节直挡、两节横挡穿好挂在门后,阿麻榜穆的病就好了。为此,家人宰了一头小猪来祭献。这就是苗家宰门槛猪的由来。王富荣讲述,陶明光翻译。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昭通市苗族卷》,32开,13页,4 800余字,昭通市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龙江莉)
三月桃与筛子水苗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苗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皇帝在黄坪奶头山上开了个银洞,所有穷人都去那里为他挖银子。一年,皇后生了奶疮,皇帝就请天师来打卦。天师打了三卦说奶头山山神的肚子让人们掏空了,要用皇后的奶头或是一万人去填祭。皇帝请天师作法,引一万穷人进洞挖银,要趁机活埋了他们。这事被大慈大悲的观音阿太知道了,她向银洞里吹口仙气,洞里顿时热得像蒸笼;她又变成一个老妈妈拿着桃子和水去银洞门口卖,洞里的人听到有人卖桃卖水,就纷纷出来买吃的解渴。正在这时,一声巨响,所有洞都塌了,全被埋得严严实实,人们这才知道是观音阿太救了他们。因此,人们就在她卖桃的地方修了庙宇,供奉她的神像。王国安、胡关元、张利民讲述,徐泽锐记录,杨鹤龄整理。收入《黄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200字,鹤庆县黄坪乡文化站1990年编印。(龙江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