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树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洪水滔天,淹没了大地万物,唯有坐落在高山上的暖朗地方有一棵古树幸免。五家傣族和七家脅尼人随洪水漂到这里。他们爬上古树,栖息在上面,靠树上的野果生存。洪水退去后,人们下了树,但山林里出没的野兽时常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于是人们不得不再次回到古树上生活,并在那里繁衍生息。若干年后,人越来越多,古树已不能承受,人们便成群地下来到山洞里去居住。后来,人们又建立了村寨。但直到今天,人们仍忘不了祖先居住过的古树,常常到树下祭祀,祈求安康和丰收,古树也成了保佑人们的“山神树”。佚名讲述,杨胜能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98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龙江莉)
祭画神多兰嘎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在撒翁拉江边的一所竹楼上住着一位叫多兰嘎的画师,每到朝拜佛祖的日子,他都到佛寺里去,盯住来来往往的人看,回到家后便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的面孔画下来。他把这些画像分别描在纸上、土布上、彩缎上,拿去卖给拜佛的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个披着黑毯的人来到多兰嘎的住处,他说自己是天神英叭派来的使者,叫死神,奉命来带走多兰嘎。此时多兰嘎正在彩缎上画一幅世上最美的画,他请求死神待他画完再走。多兰嘎画完最后一笔,便带着他所有的画稿随死神到了英叭的宝殿前,英叭让多兰嘎到生神身边,将他画中的那些脸孔交给即将降生的人,作为他们的面孔。所以,至今傣族妇女怀孕后,都要带着鲜花去拜祭画神多兰嘎,请求他将画在彩缎上最美的那幅脸孔图赐给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岩诺讲述,陈贵培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下),16开,2页,1 25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龙江莉)
放高升的故事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古时候,一个叫帕雅晚的人,看到人间遭受灾难,便用四块木板作翅膀,飞到天庭,向天神帕雅英报告人间的不幸。帕雅晚返回时,撞在天庭的门上,被一块门板掉下来砸死。后来,帕雅英设计杀死了降灾人间的朋麻点打腊扎,并命令天神树鲁巴的麻哈捧重修历法,调节风雨。帕雅晚死后托梦给自己的父亲帕雅桑萨,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和帕雅英为民除害、新修历法的情况,要求父亲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想法给他带个信息。帕雅桑萨把儿子托梦的事告诉了乡亲,大家就用火药做成了高升,向帕雅晚传送新年来临的信息。帕雅晚在天之灵看到高升后,便请上风、雨和五谷之神到人间欢度新年佳节,并把当年雨水的好坏、收成的丰歉预先告诉家乡的父老乡亲。佚名讲述,杨胜能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7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过年杀猪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要过大年时,人们都想吃一顿好饭菜。本想杀牛,牛说它能帮人拉犁拉耙;要去杀马,马说它能为人驮东西;要杀狗,狗说它能帮人看家;要杀公鸡,公鸡说它能为人报时;只有猪找不出理由。于是,过年杀猪的习惯就延续至今。佚名讲述,乔保座记录,冯霄翻译。载傣文杂志《勇罕》1988年第1~2期,16开,2页,900字。(冯霄)
召补纳拿戛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大海深处有个孟纳国,龙王帕雅纳有个儿子叫召补纳拿戛。他长到十六岁时就到天地间游玩。一天,他看见挑柴的母女三人在芒果树下休息,就变成小伙子去帮他们爬树摘芒果,并开玩笑说要她们酬谢,母亲答应把姑娘嫁给他。因为他变成蛇用尾巴抽打芒果,母女三人被吓得跑回家去。龙太子则变成蛇尾随他们到了家,叫月的姐姐不愿嫁,叫玉的妹妹答应了。召补纳拿戛变成小伙子与玉结婚后回到了龙宫。月看到妹妹生活幸福心生嫉妒,也想嫁条蛇,结果被蛇吞食了。姐姐死后玉和丈夫回到了家里。他们生了许多儿女,后又有了孙子、曾孙,一直活了一百多岁。龙的后代们为纪念先人,男人们在腿上、手臂上、身上文上龙的图案,无论男女都在两颗犬齿上镶包亮晃晃的金子,象征着龙头上的两只金角;戴上金戒指,作为龙的后代的标志。傣族文身、镶金牙、戴戒指的风俗就是这样来的。刀进民讲述,刀进民、召罕嫩采集,召罕嫩翻译记录。收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傣族卷》(一),32开,5页,3 400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郭玉萍)
带饭包回娘家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有个出嫁到异乡去的姑娘,当家乡遭受灾难时,她经常挑着谷子、米来分给乡亲们。等家乡境况好转后,她就只象征性地带着饭包来分给乡亲们了。但此习俗却沿袭了下来,并延续至今。饭包还成为了傣族走亲访友时的见面礼。佚名讲述,项平旺记录,冯霄翻译。载傣文杂志《勇罕》1986年第3~4期,16开,1页,280字。(冯霄)
绿宝石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孟连很穷。为得到赏赐和庇护,土司派人带象牙及特产到京城给皇帝进贡。皇帝为土司封号并赐给一个大印和盒子。土司在返回途中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装的是宝光四射的宝石,就把此地叫做“勐柏”(意思是打开盒子的地方)。孟连自从有了绿宝石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地方。皇帝知道后后悔把绿宝石给了土司,于是就派一个官员假装来视察孟连,把宝石盗走了。人们悲伤地念道“相哎!相哎!(宝石啊!)”此时一个住在大龙潭龙洞里的鲤鱼精为打抱不平,就变成一位傣族姑娘来到京城并得到皇帝宠爱。她装病谎称要用宝石、珍珠洗澡,才把绿宝石带回孟连。直到现在,每逢节日,孟连傣族赞哈唱调庆贺时,歌词开头句和末尾句都是“相哎!相哎!”刀进民讲述,杨金焕记录。收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傣族卷》(一),32开,3页,2 200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郭玉萍)
力气大的小伙子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有一个小伙子,他的力气大得可以拔起一棵参天大树,因此,大家都叫他“大力士”。凶残的贺罕知道后,就派人把小伙子抓去给他干活,小伙子不屈服,一头就把贺罕的府衙撞塌,压死了贺罕及其全府上下所有的人,他也因此而牺牲。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名,找来了最大最好的树种种在他的坟前,给树取名为榕树,并且在自家门前也种上同样的树,规定不准砍伐,只许栽种。这就是傣族地区榕树众多且粗壮的原因。佚名讲述,方云龙搜录,杨荣芳翻译。傣文版收入《傣族民间故事》第四辑,32开,3页,约1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杨荣芳)
一句好话暖人心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穷人的孩子,母亲逝世前留给他一句话:“不管到任何人家串门,都要有句好话与主人交谈。”他长大后进奘房学会了文字,会念经。有一次他去一穷人家做客,在吃饭时他说:“今天是最吉祥的日子,祝你们全家今后大富大贵、万事如意、生活幸福美满。”主人家听后十分感动。因为他家穷,从来没有人这样祝福过他家。此话恰好被他的家神听到,家神在暗里相助,没几年这户穷人变成了一家大户。傣族见人相互祝福、做客念祝词的习俗就流传至今。刀丫应和讲述,岳小保记录翻译。稿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语委,16开,2页,380字。(岳小保)
登登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一家的小孩爱哭闹,父亲又出远门做生意,晚上便有怪物将毛茸茸的手伸入篱笆缝内,说:“登登(抓痒),不登就上你家房梁。”妈妈只好每晚帮它抓痒。后来,父亲回来了,便准备了大刀,砍断了怪物的双手,只听它哭喊着跑上山去了。至今,当小孩哭闹时,傣家人总爱说“登登”来了,小孩也就不敢哭了。佚名讲述,瑞应勐卯记录,冯霄翻译。载傣文杂志《勇罕》1987年第3~4期,16开,2页,925字。(冯霄)
不听父母劝说的老四儿子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一户人家有四个儿子,三个哥哥都已成家立户,单身的老四常常四处经商做买卖。一天,他与一位美丽姑娘约定待经商返回时喜结良缘。不久,姑娘因染病医治无效,并在一个有月食的晚上死亡而魔精灵附身,僵尸会站立行走。老四经商归来后,稍稍落座便迫不及待地欲去与姑娘相会,父母告知:姑娘已死,魔精灵附身,僵尸会站立行走。老四不信这个谣言,趁黄昏去与姑娘相会了。晚上姑娘美丽如初、楚楚动人,至深夜时,姑娘的脸变化无常,忽长忽短,忽黑忽青,老四被吓得失去知觉。天明后,有两位姑娘去山上采摘,路遇老四尸体,用巫术把鬼赶走,救活了老四。老四舍弃不太漂亮但主要救了自己的姑娘,而与另一位漂亮的姑娘成了夫妻。救老四命的姑娘对他的忘恩负义进行诅咒:“今后他吃牛肉变牛,吃鸡肉变鸡,吃孔雀肉变孔雀……”不久,家中吃了孔雀肉,老四变成了孔雀。伤心的妻子抚摸着孔雀的尾巴,不时用尾巴擦眼泪。从此,孔雀羽毛上就有了人眼睛花纹。这也正是傣族从来不吃孔雀肉的缘故,因一吃孔雀肉就意味着分离。过夏纳讲述,快永胜记录翻译。稿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语委,16开,12页,2 400字。(快永胜)
傣族为什么有倒背手的习惯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傣族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来到红河一带生活。他们常在江边以捕鱼为生,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能潜到水底摸鱼捞虾。有一年,傣族的部落头领得罪了外族,外族人来攻打傣族寨子,傣族人被打败了。外族人将傣族成年男人用棕绳把双手倒拴住,推进江里。后来他们挣脱棕绳,凭着好水性游到岸上回了家。从此,为了纪念那一次死里逃生的男子汉们,傣族都习惯倒背着手走路或站立,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佚名讲述,张寒搜集整理。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郭玉萍)
偷婚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一个富贵人家的姑娘爱上一个穷人家的小伙子。但这对有情人的婚事却遭女方父母的反对,他们给女儿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小伙子,并暗暗为她准备嫁妆。姑娘伤心不已,偷偷约情人到村边想办法,并叫情人回家打扫好房间,把村里的亲戚悄悄请来,然后在夜深人静时来接她。小伙子照办,他们快速地举行了结婚仪式。第二天,姑娘的父母发现了女儿不在,找到小伙子家时,姑娘已在新房里住了一夜。他们不得不同意了。过了三天,新娘大胆回娘家。新郎又请媒人随同,带着礼物去拜认岳父岳母,并磕头谢罪。岳父岳母为女儿举行婚礼,并陪嫁很多礼物。这对相爱的人终于生活在一起了。从此,傣家青年男女,凡自由恋爱遭到女方父母反对的,都用“偷”的办法成婚。佚名讲述,高霞搜集整理。收入《绮丽的山花》,32开,2页,1 500字,元阳县民委1984年编印。(郭玉萍)
丢包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叙述的是:土司要把女儿阿芳嫁给另一个土司的儿子,但阿芳心中已有心上人阿新。他俩约会对天盟誓时,仰天看见又高又直的嫩竹似乎顶住了月亮,还在月亮里看见了对方的影子,认为是“天地良缘”,决心白头偕老。后来竹子死了,他俩就在河坝上竖起了一根又高又直的竹竿,在竹竿尖上拴一个竹圈代表月亮。阿芳的父亲不同意这门婚事,想出刁难女儿的办法,就让他俩互丢荷包,若荷包穿过竹竿上的竹圈就同意他俩的婚事。最后他俩丢的荷包果真穿过竹竿顶上的竹圈。从此,“丢包”就在傣族人民中兴起,作为新春男女青年相会的一种活动。佚名讲述,周茂云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2页,1 0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郭玉萍)
结婚拴线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布桑该和雅桑该捏造的一对兄妹,男的叫古里玛,女的叫古玛列。布桑该和雅桑该把他们兄妹俩分别派到南北两边去寻找食物。一年后把他们找回时,兄妹俩已互不相识。布桑该和雅桑该认为仅让他们做兄妹不够,就让他们结为夫妻,并撕下树皮丝来系在他们的手腕上,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让他们夫妻俩白头偕老。从此,他们的子孙后代结婚时,都要拴树皮丝。结婚拴线就成了傣家人传统的习俗。佚名讲述,岩温扁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8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喝酒、嚼槟榔的规矩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勐巴拉娜西有个喜欢打猎的老帕雅和他的奴仆艾果,打猎迷路后在山里过夜。老帕雅先说好要给艾果讲故事,后来却睡着了。准备偷听故事的魔鬼们以为被骗,欲设计毒死老帕雅,艾果碰巧听到魔鬼们商量的计谋。第二天,老帕雅准备嚼槟榔时,艾果为他撕掉了有毒的槟榔叶尖;喝酒时,又帮他冲掉了杯边的毒药,救了老帕雅。魔王见毒计不成,又变成毒蛇欲咬死老帕雅,被艾果用刀砍死。惊醒后的老帕雅正好看见艾果杀气十足的样子,误以为艾果想谋财害命,欲将艾果处死。艾果说明情况后,老帕雅才省悟过来。从此,傣族形成了喝酒前先把酒泼掉一点,嚼槟榔前要先撕去叶尖的习俗。佚名讲述,相工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划龙船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勐巴拉娜西国王召龙纳西有七个女儿,六个分别嫁给邻国的王子,他想把最小的一个女儿南丹博腊嫁给本国宰相西纳诺的儿子召冒相罕。小女儿另有所爱,要求父亲为她赶摆(似赶集活动)七天挑选爱人。在第七天时,她等到了意中人艾洪窝,一个样子像蝉、家境贫寒的穷人,并嫁给了他。恼怒的国王和宰相,几次设计想除掉艾洪窝,但都失败了。国王要求七个女婿造船来进行划船比赛,欲借机杀死艾洪窝。在龙王和天神帕雅英的相助下,国王、西诺纳宰相和六个女婿被卷进江中。艾洪窝获得胜利,并继承王位。后来,傣家人为纪念艾洪窝,在傣历新年都要举行划龙船比赛。佚名讲述,征鹏翻译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10页,6 3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赛龙舟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澜沧江边有一个孤儿名叫岩三迪,国王见孤儿可欺,便处处刁难,但岩三迪在大哥天神国王英、二哥龙王的帮助下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国王不甘心,提出举行龙舟比赛,并限三天进行龙舟比赛。第三天,大哥天神国王英变成的小龙舟载着岩三迪很快到了江心,而国王的大龙舟却向他的小龙舟冲来。二哥龙王见状,翘起尾巴把国王乘坐的龙舟打得稀巴烂,并淹死了国王及划船手。两岸的百姓见了拍手称快,推举岩三迪做了国王。岩三迪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为民除害,每年傣历新年都要举行赛龙舟活动。从此,赛龙舟活动便流传了下来。刀署名讲述,刀金平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8页,1 158字。(刀金平)
傣族文身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傣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红河里有一种叫“皮厄”的水怪经常伤害下河捕鱼的人。一天,有个叫媒商的人在河边一边网鱼一边唱歌。小龙女变成一条小金鱼钻出水面来听歌,被媒商捕住带回了家。老龙王为寻龙女派龟军师变成少年来到媒商家里。龟军师告诉媒商小金鱼的身份,并说只要他放了金鱼,要什么都可以。媒商说傣家人以善为本,同意放回金鱼。龟军师临走前在媒商的手脚上刺了许多鱼鳞似的花纹为标记。从此他到河边,水里的妖怪就纷纷逃避。后来傣家人学着媒商的样子,在手脚上刺鱼鳞似的花纹,并成了傣族的习俗。佚名讲述,钱存广搜集整理。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郭玉萍)
傣族男子为什么要文身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魔鬼偷走了菩提树上用来照明的宝石,藏在天边的岩洞内。一个叫宛纳帕的青年,去寻找宝石的途中,为了方便记事记路,用硬刺划开皮肤,让黑树浆渗进皮肉,记录下途中的经历:走过一片森林,就刺下一片树叶;过了一条江河,就刺下一条粗线;打死一个动物,就刺下动物身上的花纹。他战胜魔鬼,把宝石带回到家乡时,宛纳帕已是白发老人,在回到寨子的当晚去世。为纪念宛纳帕,傣家青壮年男子就仿照他身上的花纹,用针刺把蓝靛水渗入皮肤进行文身。佚名讲述,岩温扁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文身绣脚的典故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个叫岩比节的青年以打鱼为生。龙王的七个女儿出来游玩时,七女儿不幸被岩比节捕回了家。龙王知道后,马上派出大臣西纳前去人间救护女儿。岩比节得知自己捕到的鱼是龙女,当即表示愿亲自将龙女送回龙宫。西纳在他的腿上刺了许多花纹,并告诉他有了这些花纹,不仅水怪不敢近身,而且还能使河水让路。岩比节送龙女回来后,就把在身上刺花纹水怪就不敢近身的事告诉了众乡亲。从此,刺文辟邪的风俗便流传下来。另传说:有个英勇无畏的青年,为追杀抢走人间夜明珠的恶魔,走进了深山老林。他为记住走过的山、锳过的河,便用宝剑蘸上树脂将图纹刺在皮内。恶魔见他敢于用箭在身上刺文,知道他勇敢无比,吓得胆战心惊。从那以后,男人便在身上刺花纹显示勇敢。康朗庄、康朗叫讲述,杨胜能记录整理。收入《西双版纳风情传说趣话》,32开,4页,1 700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朱继英)
文身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江河里出现了一种水怪叫披厄,吓得人们不敢到江河里捕鱼。一个叫艾比竟的青年照样到河里捕鱼捞虾,捕到了小龙女变成的鲤鱼,带回了家。龙王派出大臣西纳化装成小伙子,说服艾比竟把小龙女还给龙王。去龙宫的路上,西纳为了艾比竟的安全,在艾比竟的身上刺上了一些鱼鳞花纹,以防水怪的袭击。艾比竟返回家后,让大家看了他身上的花纹,并把在龙宫的经历告诉了乡亲。乡亲们照着艾比竟的样子,在身上刺上了鱼鳞形花纹。时常伤人的披厄,看见人身上的鱼鳞文身后,也不敢伤人了。从此,就有了文身的习俗。岩四讲述,艾扬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4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文身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居住在红河两岸的花腰傣,在河中打鱼摸虾,捞青苔菜度日。那时,红河里有条异常凶猛的蛟龙,只要在水中见到人就乱咬,许多人都丧生在它的利齿之下。人们为了自卫,想了一个办法,每下江之前,用靛青在身上画一条斑斓的龙,再下到水里。那条凶悍的蛟龙把下到水里的人们误认为是自己的子孙,就不咬吃了。为使身上的龙纹图案永不褪色,人们就忍着伤痛,用针把它刺在身上,然后用靛汁染色。刺伤好后,身上就出现了清晰的图纹,到水中再也不会褪色了,终于免除了蛟龙的危害。佚名讲述,聂鲁、白永先搜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郭玉萍)
文身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花腰傣小伙子叫岩农。一天,他看见有头花水牛在吃秧苗就用挑柴的黄桑扁担冷不防往牛屁股上打了一下。花水牛一惊逃到江里,一眨眼不见了。岩农感觉到奇怪,就把扁担放在水里,江水就慢慢分开现出一条路,他抬起扁担江水又合拢了。他发现扁担一端的裂缝里夹有三根牛毛。后来他顺着水路走到龙宫,在龙宫和龙王喝了两天仙酒后回到人间。他看到大地干枯一片,才知水下一天,人间一年,龙王喝酒两天,人间两年没下雨了。他又找到龙王叫他降雨。龙王慌乱中降雨就降多了,人间被洪水淹没。龙王派龙女到人间帮岩农解除洪水。岩农用扁担这里捅个洞,那里捅个洞。龙女用针这里挑一下,那里挑一下,才消除洪灾。龙女留在人间与岩农成了家。每当干旱时,她便用针在自己手背上刺出一条龙纹。据说,这是在挑龙王的神经,使龙王不会忘记给人间降雨。这个风俗,在花腰傣的青年男女中一直延续到今天。白安太讲述,冯德胜、白永先整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3页,1 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郭玉萍)
白象舞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远古时代,有一个地方叫节杜达拉纳罕,这里的国王叫帕亚细利罕宰。他从小有一癖好就是亲自饲养珍禽异兽,而且喂养有方,训练有素。一天,王后生下一太子,国王饲养的一头母象也同时生下一头洁白的小象。于是臣民奔走相告,举国庆贺。太子与小白象一起长大,他整天与小白象嬉戏打闹,骑坐游玩。太子新婚就与新娘双双骑坐白象游览京城,走村串寨。说也奇怪,太子所到之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物生长。嘎里嘎拉的傣族人逃难来到节杜达拉纳罕,回去就把神奇的白象之事告诉了乡亲们。于是,人们就选派代表去请求太子与白象到嘎里嘎拉。果然,第二年这里家家户户粮食满仓,百姓怡然自得。傣族人民为纪念神奇的白象,每逢喜事良辰就举行赕白象活动,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查定远讲述,查定远、马绍兴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景谷民间故事》(一),32开,5页,3 400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编辑室1989年编印。(郭玉萍)
金鹿舞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一个年轻的猎人在森林里碰到一只漂亮的金鹿,金鹿变成一个少女,与猎人相爱成亲。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引起魔鬼的嫉妒。魔鬼趁他们熟睡之际抢走金鹿姑娘。年轻的猎人降伏了魔鬼,找到金鹿姑娘时,受到惊吓的金鹿姑娘已变成金鹿,再也变不回猎人所喜爱的姑娘。悲伤的猎人就用竹子和纸做成纸金鹿,模仿金鹿的神态和动作,跳起了金鹿舞。金鹿舞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佚名讲述,赵畅宁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9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金鹿舞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相传,猎人盘罢上山打猎,遇到一只金鹿。金鹿化作美丽的少女与盘罢结成了夫妻。恶魔听说盘罢的妻子美若天仙,在一个深夜抢走了金鹿姑娘。盘罢历尽艰辛找到恶魔并杀死了它,但遭受恶魔伤害的金鹿姑娘已变成一只马鹿奔进了森林。盘罢日夜思念金鹿姑娘,就做了一副金鹿模型,学着金鹿的模样跳舞,寨子里的人也学着盘罢跳。从此,金鹿舞流传了下来。佚名讲述,杨胜能记录整理。收入《西双版纳风情传说趣话》,32开,3页,1 400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朱继英)
孔雀舞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从前,有一对夫妇想化身为孔雀,便顺水漂到海中央的金马齿山里修炼。丈夫长期洗身修炼,已成功地腾云驾雾飞上了天。妻子洗身修炼不够,只是身子变成孔雀,脸却依然是漂亮的人脸,但再也不能与相爱的人团聚。于是就每天唱歌跳舞、洗澡,抖动漂亮的羽毛。有一天来了要去找仙人评理的魔鬼两兄弟,两人走了九十九天,又困又饿,便靠在石头上睡着了。醒来时他们发现正在洗澡、抖动尾巴的孔雀,就上前去抢,孔雀抖了抖尾巴,魔鬼兄弟变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就跪地向孔雀求饶。孔雀见兄弟俩很可怜,就吸了一口仙气吹进两兄弟的眼里。兄弟俩谢了恩后,便拜孔雀为师。后来人们就拿竹片编成孔雀和魔鬼的模样,学孔雀跳舞,慢慢地一代传一代,就形成了现在的孔雀舞。扎相讲述,所板搜集整理。收入《德宏傣族民间故事》,32开,2页,9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喊凤)
象脚鼓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樵夫夫妇发现一棵干枯的大象筋树。树心已空,树干被啄木鸟啄通了一个大洞。大风一吹,大象筋树发出嗡嗡的响声,非常好听。樵夫感到很奇怪,便拿了一片竹笋叶把树洞盖起来,刚才发出的音响顿时无声了。用手弹笋叶,声音又响起来。樵夫就将大象筋树砍倒,取其一截,将两头砍齐,削平,用青树皮将木头上的口遮严,用麻绳扎紧,用手轻轻一敲,发出雄浑的声音。到家后,樵夫敲响空心木,妻子听后欢欣地跑进厨房,拿着铜锅盖跟着敲起来。天真活泼的儿子蹦蹦跳跳不停,拿起两个茶壶盖反复摩擦,发出“嚓嚓”的声响。空心木、铜锅盖、茶壶盖的敲击声合在一起,奏出了和谐、高亢、动听的乐声,远近乡邻闻声纷纷赶来,你敲我跳,好不热闹!人们根据空心木发出的嗡声,把它叫“桄”(傣语,即回声)。因鼓似大象脚,所以汉语称“象脚鼓”。伴随民族历史的发展,傣族人民对象脚鼓不断改进,配上和钹;无数民间艺人将击鼓时的跳动作了加工提炼,便成了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每当节日和喜庆的日子,傣家人都要敲起象脚鼓,跳起欢乐的象脚鼓舞。佚名讲述,方正湘搜集,所板翻译。收入《德宏傣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金小所)
花腰傣斗笠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腊勐巴有个孤儿叫喃嘎,六岁就被勐主抓去放牛。十五岁那年,他再也受不了勐主的虐待,决心到叶勐巴谋生。他向勐主要工钱,勐主就把自己曾以为是怪物将其丢进勐江而被喃嘎救出的小黄牛抵工钱给了喃嘎。喃嘎来到叶勐巴后,乡亲们帮他盖了住房。他每天干完活都找回青草给小黄牛吃。有一天,喃嘎回到家看见灶上炖着饭菜,问邻居,都说没人替他做过饭。第二天他照常出门后又转回家,就看见小黄牛变成了一个姑娘。她头戴鸡?帽,一身金色衣裙。原来,牛姑娘是匹师(天神)的小女儿,从天上到人间游玩,被父王罚为牛。后来,期限满了,她的父王把她捉了回去。她取下头上戴的鸡?帽抛下人间。鸡?帽飘在一位赶路的小卜少(姑娘)头上,霎时,小卜少变得像匹师的小女儿一样美丽,后找到喃嘎成了婚。从此,花腰傣青年成婚之后,女人都戴一顶用竹子编得很精致的鸡?帽,傣语叫“阔”,表示自己也像匹师的小女儿一样善良、美丽、勤劳。白安太讲述,冯德胜、白永先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32开,4页,2 500字,玉溪地区群众艺术馆1984年编印。(郭玉萍)
花腰傣的“花街”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漠沙江里来了一条恶龙。每年正月十三,它要傣家人宰一百头猪,杀一百头牛挑到粉牛渡口供它食用。到了五月初六,又要选一个漂亮的姑娘给它做妻子。否则它就掀起大浪,淹没庄稼,冲毁果园。粉牛渡边的村子里有个孤儿叫岩龙。他为解除傣家人的灾难,决定去杀死恶龙。送姑娘的日子,岩龙用计与恶龙搏斗,最后把它劈成九块。岩龙智斩恶龙的事很快传遍了漠沙坝子的村村寨寨,小伙子们敲锣打鼓来祝贺,奶奶婶婶送来好吃的东西,姑娘打扮得鲜艳漂亮来让岩龙选妻子。从此,傣家的老人商定,把正月十三定为“小花街”,岩龙斩恶龙的五月初六定为“大花街”,以此纪念为民除害的岩龙。这一习俗就代代相传了下来。佚名讲述,陈振中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32开,4页,2 500字,玉溪地区群众艺术馆1984年编印。(郭玉萍)
孔雀和梅来哈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个姑娘叫阿叶,父母去世后,一个人靠纺线、织布过日子。十七岁那年,她干完农活后编织了一面漂亮的梅来哈(傣锦),人人见了人人夸。消息传出,召那(田主)就派人来买,阿叶不愿卖。召那就带着打手抢走了阿叶和梅来哈。召那软硬诱逼阿叶替他编织梅来哈,阿叶就叫召那把自己织的梅来哈拿出来,说要照着帮他织,结果阿叶把梅来哈烧了。召那把阿叶打死。她死后变成一只有百鸟羽毛的鸟,就是今天的孔雀。从此,傣家姐妹就照着孔雀编织梅来哈,做成孔雀裙。这一习俗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佚名讲述,刀明贵搜集记录,陈振中整理。收入《玉溪地区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二集,32开,3页,2 000字,云南省玉溪地区群众艺术馆1984年编印。(郭玉萍)
船形鞋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个孤儿阿和到财主家卖工谋生。财主的三女儿翁姑喜欢他,就时常拿好菜饭给他吃,被财主知道后,就把女儿和阿和赶出家门。他俩穿林过河,走到大海边,不知道要往前走还是往后退。正在这时,海面上出现一只小船慢慢向岸边漂来。他俩跳上船,那船就飞快地驶向海心,眨眼间便到了对岸。他俩上岸后小船又无影无踪了。他俩就在海岸边开田种地建了家,日子越来越好。为了不忘小船的搭救恩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翁姑就仿照船的形状做了一双船形鞋穿在脚上。大家见好看都学着做,没几年傣家寨的人都穿上船形鞋了,并一代又一代传到今天。蔡文仙讲述,沈朝忠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二集,32开,3页,2 2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文联1984年编印。(郭玉萍)
花筒裙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人们光着身子在森林里寻找野果充饥。有三十个姑娘被密林里的茅草划得遍身是伤痕,就坐在草地上休息。这时,她们看见孔雀、白鹇、野鸡都有漂亮的羽毛,蝴蝶也有花翅膀,认为应该把自己的身子遮起来,打扮得更漂亮些。于是,她们一路走,一路撕下些树皮、树叶来围在腰部、腹部、小腿处,用三十三种树皮、树叶连在一起围在身上,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十分惹眼。从此,傣族妇女有了花筒裙,而且是三十三种颜色。佚名讲述记录。收入《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16开,1页,300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阿南)
无衣领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一头野牛窜进了寨子里,连伤数人。紧急关头,一个身着包领衣裳、裙子的妇女,手持长剑和野牛搏斗起来。野牛被她用剑刺死,可她也伤得不轻,昏死过去,包领的衣裳也被野牛挑碎。从此,傣族妇女认为包领会给自己带来厄运,就把衣裳改成了无领的衣裳。岩香瓦讲述,陆云东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2页,511字。(刀金平)
祭驴子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景谷没有傣族居住。后来西南有个叫勐卯的地方兴起一个强大的傣族部落联盟——果占壁王国,国王叫混等。混等为扩展领地,带领傣族先民向勐卧迁移。他们来到勐洛时,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后来这里出现瘴疠,人畜都染上瘟疫。人们来缅寺请教大佛爷,佛爷说是因为人们没供奉本族“披勐”(地方神),要消灾除难,必须到故土迎来“披勐”。但勐洛距勐卯千山万水,受灾后体弱肌瘦的人很难走到那里。后来,有一头精明强干的驴子自告奋勇,日夜兼程赶到勐卯,把“披勐”驮回来。刚回到勐洛,驴子就累死了。乡亲们为之举行了三天盛大的祭祀典礼。人们的日子好起来后,人们把功劳归于驮回“披勐”的驴子,尊它为天使,让它吃最好的食料。至今,每逢新年,勐洛坝的傣族都要举行“祭驴子”仪式。王光顺讲述,吴德庆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景谷民间故事》(一),32开,5页,2 100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编辑室1989年编印。(郭玉萍)
祭龙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内容是:皇帝在民间与一个傣族老倌交了朋友。后来这个傣族老倌到皇宫看望皇帝。在皇宫里,他非要皇后斟酒添饭夹菜给他,睡前洗脚水也要皇后抬,而且还要睡皇后的床。皇帝无奈都一一答应了。第二天,侍女说夜里皇后床上有条大蛇盘着,早上又变成了老倌。皇帝听后惊疑,叫不要声张。老倌要回家了,皇帝送他一件龙袍。他穿上龙袍走到半路上,突然风雨交加,震天动地,老倌靠在一棵大树上,解开龙袍的带子,一头系在大树上,一头系稳身体。待风雨停歇,老倌死了。皇帝知道后,亲自奠祭并派人重礼安葬。这事传来传去就把老倌说成龙了,说因是龙才惊动皇帝。加上人们崇尚龙,次年便相约在清明期间带上各种祭龙用品到老倌靠的那棵树下举行“祭龙”仪式,以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并在大树上系上一条绳索,一则因为老倌死时龙袍带子系在树上,二则表示那树是龙树,谁也不能损坏系上绳索的龙树。从此,每年清明节左右,人们便祭龙,至今仍沿袭着。李明讲述,周正贵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麻栗坡民间故事》第三集,16开,4页,2 700字,麻栗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郭玉萍)(www.xing528.com)
国王的诺言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勐巴拉娜西的百姓经常杀猪宰牛祭祀神灵,信奉佛教的王子见了非常痛心,但无法阻止。无奈之下,王子只好每天到百姓杀生祭祀的那棵大青树那里献花献蜡条祷告。老国王去世后,王子继承了王位。刚继位王子就颁布了禁止臣民杀猪宰牛祭祀神灵的法令,倡导臣民改用鲜花、蜡条祭祀,并警告臣民谁若再杀生,就用他的血祭祀神灵。从此,臣民们祭祀神灵、先祖都改用了鲜花、蜡条,延传至今。康郎约讲述,陆云东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3页,712字。(刀金平)
唱歌驱魔贺新房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帕雅桑木底砍下龙王用来作天梯的埋波那树抬回家盖新房。看守埋波那树的蛇魔乌沙拉丙夫妇,从河里洗澡回来见树被砍走,吓得四处寻找。发现那棵埋波那树成了新房的中柱。天黑之后,蛇魔夫妇爬到新房里,想把那棵中柱拔出来,可拔了一整夜都没拔出来。天亮后,帕雅桑木底一家准备搬进新房时,发现有两条大蛇缠在中柱上。正在他无计可施之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赶来祝贺新房的落成,大家喜庆的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那两条大蛇逃出了新房。此后,傣家人新房落成,房主一定要置办酒席请赞哈来唱歌,请乡亲们来祝贺,以驱赶躲藏在新房中的魔鬼。康朗庄讲述,艾扬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3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蜡千油万供奉僧侣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勐沾巴有一商人,他的妻子被猎人抢去后,自己也出家做了和尚。三个月后他随师父去勐巴拉娜西给国王做法事,见王妃竟是自己的妻子,就责问国王为什么娶别人的妻子?国王叫来猎人和王妃问话,可他俩不承认。僧人就对上天祈祷说:“谁若说了谎话,此刻请大地裂开,让说谎的人掉下去。”突然,大地震撼裂开一个口子,猎人和他的妻子掉进了深洞。国王为了赎回自己的罪孽,向商人敬献了蜡条一千、油脂一万。从此,给僧侣敬献蜡条一千、油脂一万的习俗便传了下来。康朗尖讲述,岩旺记录,岩庄香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6页,1 129字。(刀金平)
烧白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一对穷夫妇上山砍柴,见一位僧人在深山里打坐修行,头上已落满了白色的霜点。夫妇俩看见他冷得不能动弹,就找来柴火,烧火给他暖身。一会儿,僧人醒了,但身体十分虚弱,夫妇俩又把糯米和糖煮在一起送给僧人吃。僧人慢慢地恢复健康,又继续打坐修行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的傣历三月十五日就用“埋坚堂”(一种树)、“埋麻扒”(盐酸果树)劈成柴块,堆成堆,然后请佛爷来念经,群众听经,最后点火。这样做的意思是:烧白柴给菩萨暖身。佚名讲述,岳小保记录翻译。傣文版收入《傣族节日的来历》,32开,3页,5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岳小保)
烧白柴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有对母子与一只麒麟生活在黑暗的山洞中。一天儿子不断地问母亲,为何与麒麟一起生活。母亲见儿子已长大成人,才把心中的痛苦向儿子诉说:原来母亲是位公主,有一天在花园里赏花被麒麟抢到洞中占为妻。儿子知道原因后带着母亲逃离了山洞。麒麟回到洞中不见了妻儿,发誓要抢占岳父的国土作为报复。它兴风作浪伤害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儿子见麒麟滥杀无辜,就带领人们进行抵抗。麒麟见儿子处处与自己为敌,很伤心,最后在悲愤中死去。儿子从外公手中继承了王位后,正遇全国旱情严重。新国王为了祈求平安,超度麒麟的亡灵,便准备了一些斋饭,并塑麒麟在佛塔四周,烧白柴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至今,每年的傣历三月十四日、十五日这两天,傣族群众都要烧白柴祭麒麟。佚名讲述,刀干相搜集,线永明翻译。傣文版稿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语委,16开,2页,400字。(线永明)
景真祭勐神的故事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勐教和勐老屡次进犯景真,都被景真国王召景海率兵击败,并追击到勐教境内,但他也因此而战死。战死的召景海被尊为勐神。在为召景海举行招魂仪式时,召景海托梦给一位侍臣,希望在每年一月初一或十五杀一头白牛祭奠他。从那以后,祭祀勐神的习俗就沿袭至今。岩盼讲述,依艳坎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6页,879字。(依艳坎)
景讷祭祀勐神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洪市傣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景讷有一位宽厚的国王(地方王),名叫召麻尼尖。因没有子女继承王位,就把侄子召景尚接来,以备接位。可召麻尼尖还没有去世,召景尚却在曼浓恒先去世了。不久,召麻尼尖也去世了。当地人怀念他俩的功绩,便推崇他俩做了勐神,并在每年的傣历二月八日至二月九日,杀一头黑猪祭祀。从此,景讷祭祀勐神的活动便流传了下来。岩帕讲述,玉腊翻译整理。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11页,1 225字。(刀金平)
召法弄磨罕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召法弄磨罕是勐泐王族的始祖,勐泐国第一代国王。在他当政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他觉得人间十分美好,想长生不老,永做国王。一天,宫里的女奴上山砍柴,过了八天也未归,第九天挑着柴回宫,变得更加年轻美丽。国王十分惊奇,传女奴进宫查问。女奴把上山砍柴时吃了“雅补罗”(长生不老药)的经过说了。国王召法弄磨高兴极了,立即命女奴上山寻找。女奴在原来砍柴的地方寻找到另外一株“雅补罗”,采回来交给召法弄磨罕,并嘱咐说:“据天神告诉我,只能在最安静的地方吃,不能听到吵闹声,服药后,七天七夜内不许任何人看见。”召法弄磨罕按天神之意,在宫殿外丛林里盖了一间木房,吩咐卫士在四周守护;同时还告诫七个妻子在七天之内,不许见他。召法弄磨罕走进木房,服下“雅补罗”。谁知,他的第七个妻子很年轻,冲破士兵的守卫,走进木房。这时召法弄磨罕刚脱了半身的皮,一见到女人,“雅补罗”失灵,变成了上半身人下半身是蛇。召法弄磨罕很害羞,不愿再当国王,逃到森林里,几年后死了。他死后,灵魂回到坝子里,闹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只好尊立他的灵魂为勐神,每年祭祀两次。佚名讲述,岩峰、王松、刀保尧采录整理。收入《傣族文学史》,32开,1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阿南)
打洛祭祀勐神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打洛王召苏帕敏是一位贤明的勐王,在他的统治下地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但在位不久,他患上麻风病,离开了王宫,最后一个人孤独地死去。百姓们为纪念贤明的他,便拥他为勐神,并在每年的九月五日他去世的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以示对他的怀念。都罕亮讲述,岩三扁记录。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2页,511字。(刀金平)
曼糯兰祭祀寨神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召发龙莫罕变成蛇蜕皮时,被他的小妾看见,他羞得钻进洞里慌忙逃走,最后累死在勐罕“糯等”(池塘名)的洞口。他死后,托梦给大老婆,说他已成为寨神,让寨子每年祭祀他。从此,曼糯兰村每年都要祭祀寨神。岩盼讲述,刀金平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2页,507字。(刀金平)
献灶君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叫赵云,生得一表人才,但却好吃懒做。父母好不容易才娶了个满脸麻子的媳妇给他。可赵云瞧不起媳妇,就用三小砣银子把媳扫打发走了。麻子媳妇被一贫困人家娶为媳妇。她与丈夫一起上山砍柴烧炭,丈夫拾到许多银子。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赵云赶走麻子媳妇后,家中财产被他吃光用光后沦为叫花子。有一天他讨饭到麻子媳妇家,他认不出前妻,但媳妇认出了他,就把他叫到灶房,把原来他打发自己的银子放在碗底装满饭给他吃。赵云看见银子后才知她是自己的媳妇,羞愧万分,一头钻进灶膛烧死了。麻子媳妇念旧情,就把“赵君”改为“灶君”,每次献饭时,总要献一下“灶君”。从此,这个风俗就一代代传了下来。张德仙讲述,董昌荣搜集,唐武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马关民间故事》第一集,16开,2页,2 000字,马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郭玉萍)
等桑海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景谷威远大寨有户傣家人,家里有比宰、比罗、龙尹(哥哥、嫂嫂、妹妹)。比罗与龙尹长期不和睦。有一天早上,比宰上山开荒,比罗煮好饭叫龙尹去送饭。饭中有一大一小的蛋,龙尹说比罗交代让哥哥吃大的。比宰一看小的是蛇蛋,就抢来吃了。比宰吃蛇蛋后口干舌燥,周身发痒跌进了威远江旋涡塘。龙尹不见比宰回来,又怕比罗谋害,就躲到山上去了。一天,土司去打猎,见到她聪明漂亮,就让自己的儿子娶她为媳妇。龙尹把自己的遭遇和身世讲给乡亲们听。乡亲们说要她给比宰献饭。后来比宰又托梦给她,要人们每年用三条水牛来祭,整个坝子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从此,每年农历五月第一个属鸡的日子,威远坝的傣族就挑选好水牛,一同前往三棵树等桑海水塘去祭祀。查刘氏讲述,李道平、李自祥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景谷民间故事》(一),32开,3页,2 000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编辑室1989年编印。(郭玉萍)
龙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勐拉河畔住着一位傣族妇女,从亲戚家抱养了一个孩子。孩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媳妇为人刁钻,不把老人放在眼里。一天早上,媳妇到河边挑水时拾到奇异的蛇蛋。她曾听老人说吃了蛇蛋会变龙,于是她把蛋拿回家炒好想给婆婆吃,结果炒好的蛇蛋却被丈夫吃了。丈夫吃后感到口干,把家里的水喝光后又跑到河中去喝,怎么喝都口渴,他告诉媳妇自己要变龙了。媳妇想跳进河中向他说明原委,但丈夫身体热得像火炭,无法靠拢。丈夫就让媳妇回家去拿一条布来系在他的脖子上,作为记号,并说每年七月来献他。从此,傣族就有了每年七月祭龙的习俗。佚名讲述,陈长平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2页,1 1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郭玉萍)
哥哥龙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兄妹俩,父母早逝。长大后哥哥讨了媳妇,妹妹做了小姑。嫂嫂嫌小姑碍手碍脚,对小姑很刻薄。一天妹妹捡到一个蛋,比鹅蛋还大,带回家让哥嫂看。嫂嫂见蛋知道是蛟龙的蛋,心里盘算起鬼主意。嫂嫂趁兄妹俩下田干活时,把蛋炒在饭里。这天妹妹先回家,嫂嫂就把蛋炒饭端给她吃。妹妹心想应留给哥哥吃,就背着嫂嫂把饭留了起来。哥哥回家吃了炒饭后感到口渴,怎么喝水都不行,就直接跑到河中去喝,身子变成龙形。妹妹看着龙不害怕,嫂嫂看见却吓得倒在河边死了。以后每年村里栽秧灌田用水时,这条龙就要回来一次,河水也就涨了。人们都说:“哥哥龙回来了!”村里人都要设祭品祭它。佚名讲述,宛乘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2页,1 4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郭玉萍)
叫谷魂傣族习俗传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谷子颗粒有黄瓜那么大,每人每天吃一颗就饱了。当时有一老龄姑娘为了让人家说她能干,就把谷粒舂细,用木磨把米粒磨碎,用簸箕把细糠、谷壳簸掉,只剩下白净的米粒,然后才把米煮熟食用。谷魂受不了这口气,就飞到“勐拉胜”(没有白天只有黑夜的一个天国)。从此,人间闹饥荒,尸骨遍地。狗也饿得大声吼叫,凭它的灵敏嗅觉一直跟踪到“勐拉胜”。谷魂爷爷见后问:“狗啊,你来这里做什么?”狗答道:“尊敬的谷魂爷爷啊,您把谷魂叫回来,人们都饿死啦。”谷魂爷爷说:“你看人把米舂成这样子。”说完把碎谷子撒给狗一把。狗带着碎谷跑回家。主人见后问:“狗啊,这几天你都跑到哪儿去了?让我到处找你。”狗生气地抖抖身子,藏在狗尾巴里的碎谷粒掉了下来,于是人间又有了谷种。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到傣历三月二十四日清早,老人们就用一把漏勺,点上香,从田间往家里走,边走边叫:“谷魂啊,回家吧,三月间你要回到天仓里,九月间你要回到田坝中。我们从来不会忘记你,是你为人间送来了谷和米,我们将世世代代把你祭供。”然后把漏勺插在谷仓(囤子)里的谷子中央,晚上用粑粑、饵丝供在灶头。佚名讲述,岳小保记录翻译。傣文版收入《傣族节日的来历》,32开,2页,85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版。(岳小保)
艾杠嘎驱鬼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个名叫艾杠嘎的男子结识了一位鬼朋友,当他得知鬼朋友专害路人时非常气愤,决心把鬼赶走。趁着酒兴他套知了鬼朋友害怕红色虫子和有三个角的牛的秘密,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祭师。祭师让每人头上套上一个三角架,然后学着牛叫声去赶鬼。鬼朋友听到牛叫声,以为三角牛真的来了,急忙逃得无影无踪。从此,人们驱鬼驱邪时,不仅在头上套一个三角架,还要学牛叫。岩旺讲述,岩庄香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4页,1 121字。(依旺的)
琵琶鬼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国王,名叫锦达沙里;一个是大臣,名叫版图。两人外出学习技艺返回的路上,以灵魂附死鹿方式较量技艺时,窥视王位已久的版图趁机附上锦达沙里的真身回王宫做国王去了。锦达沙里的灵魂靠天神的帮助,才得以随附在一只鹦鹉身上赶回了王宫,利用版图变魔术离开他真身的机会,换回真身揭穿了版图的阴谋。由于版图的真身已经腐烂,版图只能成为一个孤魂野鬼游荡在森林、田间、寨子的各个角落里。从此,世间就有了琵琶鬼。刀署明讲述,岩庄香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4页,1 107字。(刀金平)
白马鬼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一对恋人,女的见外出做生意的恋人久久不回便忧郁死去了,变成一只老虎精每夜都到恋人寨子里探访恋人消息。小伙子回来后,父母就把他恋人已死的事告诉了他。他不信恋人已死去,晚上就去串门。见恋人在咔吧咔吧地嚼吃生蛆,才相信恋人已死并已变成了鬼。他骑着白马跑出家门,躲在蔓荆子树丛里才躲过鬼恋人的追赶。鬼恋人只见马而不见恋人,就把白马吃了,又变成白马哀嘶着回寨子寻找恋人去了。从此,世间就有了白马鬼。岩塔讲述,岩庄香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4页,896字。(刀金平)
圣水的故事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森林里的猛虎专门吃野猪。野猪王很生气,用计谋把老虎骗到洞里咬死了,野猪们还把假装为老虎父亲的苦行僧咬死在他修行的茅屋里。之后,它们在苦行僧茅的屋里恭请野猪王上座,再用螺蛳打水泼在野猪王身上表示祝福。从此,人们开始用圣水泼洒在身上,以此表示对人的祝福。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岩宰阁讲述,岩温真翻译整理。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4页,1 014字。(依旺的)
向家产恕罪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一位离过三次婚且非常富有的寡妇,对家里的用具和畜禽不是摔就是打。渐渐地,她变得很穷,最后连遮体的衣物都没有了。一天夜里,她梦见天神告诉她,是她辜负了用具和畜禽,要想过好日子,就必须向家产求得宽恕。寡妇听得直流泪,醒后便备了鲜花、米花、蜡条向她的家产真诚地赎罪。从此,人们都在傣历新年时向家产赎罪,以求来年平安顺利。康朗尖讲述,陆云东翻译。稿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16开,4页,1 337字。(依艳坎)
傣历年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掌管气候的天神朋麻点打腊扎乱施神威,给人间带来了灾难。天王英打提拉变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去接近朋麻点打腊扎的七个女儿,让她们用计探听到了父亲的生死秘诀。最小的女儿偷来父亲的头发,做成弓箭,趁父亲酒醉熟睡之际,割断了父亲的头颅。那头颅落地后,立即冒出烈焰,七姐妹只好轮流抱着父亲的头,一天一换,轮换时要泼水把身上的污秽洗去。为感激七姐妹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恩德,人们泼水为她们洗污祝福。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人们一年泼一次水,把泼水的日子定在傣历新年。康朗庄讲述,杨胜能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6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泼水节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从前,人类被一位凶残的魔王统治着,他常吐火烧掉庄稼、房屋,抢走他人的妻子,掐死刚出生的婴儿,人类哀声遍地。有一个貌美且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被魔王抓去做了第七个妻子。姑娘心系人民疾苦,冒死套出了魔王不会死的秘密:“如果不用他自己的头发勒掉他的头,那么他是永远不会死的。”她趁魔王酣睡之时扯下一根头发勒掉了他的头,谁知魔王的头一落地就变成火球,滚到哪里哪里便是滚滚火海:丢入河里,河水顿时沸腾起来;埋入大地,顿时臭气熏天,弄得人们上吐下泻。魔王的七位妻子只好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年。魔王头上流出的脓血染红了姑娘们的筒裙,人们便每年用水替她们洗一次。长久以往便形成了今天的泼水节。佚名讲述,庄体(王焕道)编译整理。傣文版收入《百花园》第六册,32开,5页,2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杨荣芳)
泼水节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远古的时候,“混尚”(天神)和“布阿破”(占卜家)打赌,谁输谁就砍对方的头。布阿破问混尚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混尚一一答复。日月首先按照混尚计算的时间运行,结果旱季和雨季的时间相反,农作物无收成,人们深受其害。第二年日月按照布阿破计算的时间运行,结果风调雨顺,粮食大获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混尚只好叫布阿破砍自己的头,但是怎么砍也砍不掉。混尚知道自己计算错了时间,是死定了的,他就告诉他的七位妻子砍他的头要用头发。混尚夜深人静时派第七位妻子用头发割下了自己的头。混尚的头放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因此只好由七位妻子轮流用手抱着,但奇臭无比,只好用清水每天清洗一次,然后换另外一位妻子抱着。阴间一天阳间一年。为纪念混尚的七位妻子砍掉混尚的头和清洗混尚头的日子,人们每年举行一次泼水节活动。佚名讲述,岳小保记录翻译。傣文版收入《傣族节日的来历》,32开,5页,2 0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岳小保)
过年泼水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一个魔王霸占了勐巴拉娜西,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被魔王抢去的七个姑娘中最小的一个叫依丹罕,她用酒灌醉了魔王,探出杀死魔王的秘诀。她悄悄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断了魔王的脖子。魔王的头颅落地后,立刻燃起了大火,依丹罕只好把魔王的头抱在怀里;其他六姐妹见了,轮流到河里挑水来往魔王的头上泼,同时也为依丹罕洗去身上的血污。为了纪念这七个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每逢傣历新年,都举行泼水活动纪念,同时辞旧迎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佚名讲述,征鹏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3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李传宁)
泼水节的传说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无规律。天神混桑看到这些现象就下凡宣讲他的主张。他规定了一天、一月、一年和一年三季的时间(这就是傣族最初的历法)。他教人们怎样种庄稼。人们听从混桑的教导,但因混桑定的历法不准,人们的生活乱了,粮食歉收,人人怨声载道。天神帕雅英又另派一位天神坦迷嘎拉降到人间来解救饥饿的人们。他重新宣讲新的历法,大地才恢复往日的生机。混桑不服气,与他辩论。最后还出个谜让坦迷嘎拉猜,说好若猜出自己就死,猜不出则相反。结果,坦迷嘎拉在帕雅英夫妇变的两只鸟的帮助下猜对了。坦迷嘎拉拔下混桑头顶上的一根头发,勒断了他的脖子。可是,混桑的头放在地上,大地就被大火烧;放在水里,海洋也被烧干;放在天上,千万年下不了一滴雨。坦迷嘎拉只好求混桑在人间的七个女儿把父亲的头抱在怀里,每人抱一天,其他人就用水帮换下来的人冲洗身上的血污。后来就有了泼水节。泼水节那天放高升,就是在送混桑的灵魂上天。刀进民采集讲述,召罕嫩翻译记录。收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傣族卷》(一),32开,3页,2 200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郭玉萍)
木罕智斗恶魔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叙述的是:很早以前,勐拉坝背面的高山上有一恶魔。恶魔到寨子里横行作恶,还要求每年送一个漂亮的姑娘供它玩耍和食用,否则要把全寨的生灵都吃光。人们无奈只好每家轮流送女儿给恶魔。轮到木罕家时,木罕被人抬着送去给恶魔。在山洞里,木罕假装迎合着恶魔并煮了滚烫的冬瓜让它吃。恶魔被烫得捂着嘴巴怪叫,木罕趁机抽出早就藏在胸前兜肚里的尖刀刺向恶魔胸口,恶魔大叫一声,喷出了乌黑的血,洒得木罕满身满脸。后来,人们把昏迷的木罕抬回寨子。她醒后哭着到河水里冲洗身上的血污。寨子里的小伙子们也来帮她冲洗。人们为了纪念木罕清除恶魔,每逢傣历六月都要互相泼水,以示吉祥,并形成了泼水节。人们把恶魔的尸体分散撒在山沟里、田里、臭水沟里。后来,恶魔的尸体变成了干蚂蟥、水蚂蟥、蚊子。从此,大自然就有了蚊子和蚂蟥。梁其生讲述翻译,徐阳、乡溪搜集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3页,2 200字,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郭玉萍)
堆沙节和泼水节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天上出了个残暴的昆尚独霸天庭,还糟蹋人间。他喜欢听哭声,看愁苦的泪眼。他看到人间一片欢乐就把历书改了,让人们无法劳动、没有收成,百姓被折磨得痛不欲生。昆尚有四个正直善良的大臣,他们想为人间造福,但又说服不了昆尚,所以只好商议杀死昆尚。可昆尚是杀不死的,身子砍了还会自动接起来,他的头落到哪里,哪里就要遭殃。昆尚有一个秘密就是他的公主的头发丝可以勒死他。四大臣就劝说公主们除掉昆尚。为人间幸福,七公主扯下自己的一根长发将父王勒死了。昆尚死后不能让其头落地,七个公主只好轮流抱着。大臣们杀了一只白象,把象头安在昆尚的脖子上,让昆尚再也长不出头来。大象的血流到地上,大臣们叫人堆些沙子盖住大象的血,然后还给七个公主泼水,冲洗她们身上的血迹。从此,傣族就有了堆沙节和泼水节。佚名讲述,宛乘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6页,5 0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郭玉萍)
堆沙节傣族习俗传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佛教徒们因建不起高大的佛塔,就把沙子挑到奘房大院场中心堆成佛塔形状,善男信女们点上香火、蜡条,摆上各种鲜花,插上纸旗后,就向佛祖祷告,祷祝远离灾难,望菩萨保佑,今后跟随佛祖升入天堂。从此,这一习俗沿袭了下来。佚名讲述,岳小保记录翻译。傣文版收入《傣族节日的来历》,32开,1页,18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岳小保)
傣族尝新节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古时候,傣族地方的稻谷是从根部结穗到稻尖,包谷是根结洋芋、秆结包谷、穗结谷子。所以傣族地方粮食很多,收一年吃十年也吃不完。粮食多,人们不会爱惜,还把粮食舂成粑粑,做成鼓墩当板凳坐。天上神仙看见后很生气,叫仙人将谷子收回。后来人们没有粮食吃,只得摘野果、挖野菜充饥。狗吃不下野菜、野果,饿得望天啼哭,很是悲惨,仙人可怜狗,就悄悄丢下几穗谷子给狗吃。谷穗被人们拿去做谷种,连年栽种,谷子才多了起来。每年新谷成熟,人们就舂新米敬天地,捏饭团喂狗,然后各村寨的男女老少围桌而坐尝新米。老年人告诫年轻人要爱惜粮食,每顿饭都要把狗喂饱。从此,每年吃新米都要举行尝新米仪式。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佚名讲述,依锁搜集整理翻译。收入《德宏傣族民间故事》,32开,2页,400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金小所)
“摆汉勐”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孟连召贺罕的独生女南贺菲因与一个来给召贺罕朝贡的外地青年商人相恋而遭父亲反对,但她宁死不放弃爱情,最终被砍头。南贺菲死后的第二年,她的坟头上长出许多粗壮的仙人掌。这一年整个坝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人们都说是托了善良的南贺菲的福。从此,每到傣历七月十五日姑娘遭难这天,人们都要到那里隆重地祭奠。这就成了叫“摆汉勐”的节日集会,孟连县城的傣族也有了“赕仙人掌”的习俗。张云明采集记录,布召涛讲述。收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傣族卷》(一),32开,3页,2 200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郭玉萍)
猎人的花枝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佛教刚传入傣族地区时,有一个力大无比的猎人和佛祖斗法,无论如何也斗不过佛祖。后来猎人从背上取下百发百中的神弩,用毒箭射向佛祖,可是射了无数箭,佛祖仍面带笑容、双手合十地在打坐入定。猎人知道佛祖法力无边,便立即丢下弩箭向佛祖跪拜,请佛祖收其为徒。从此,傣族教徒的供品中就有形如箭的用芭蕉叶卷成的管状物。刀丫应和讲述,岳小保记录翻译。稿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语委,16开,1页,300字。(岳小保)
桑木底制定结婚规矩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桑木底为了不让人们乱婚,制定了一个规矩:一个窝一对鸟,一男配一女,一男一女结成夫妻,共同养儿育女。从这以后,男女就不乱婚了,懂得了人的道理,一个男人只跟一个女人一起生活。可是,天黑人多,有时会认错人。有对年轻夫妻便扯了一截树藤,双双拴在手上,作为夫妻的标志。这树藤具有一种神力,将他们夫妻的心拴得更紧,一看见树藤就想起了对方,谁都不愿分离。后来,人们羡慕他们,婚配时也将树藤拴在手上。久而久之,这便形成为一种习俗。等到有了棉线,人们就用棉线代替树藤。结婚时,在新郎新娘手上拴上棉线,叫做拴线。佚名讲述,岩峰、王松、刀保尧采录整理。收入《傣族文学史》,32开,1页,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阿南)
盖房唱歌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讲述的是:桑木底率领傣族先民在平坝定居建寨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盖第一幢竹楼时,无论砍多少木料都总是缺少两根柱子,累得桑木底毫无办法,再也不想到森林里寻找木料了,便叫人到寨边随手砍了两棵树做柱子。不想,这两棵树底下住着两条蛇,是一对夫妻。它们见桑木底毁了自己的家,十分生气,决定报复。于是,这两条蛇悄悄爬到新盖的竹楼里,紧紧缠住那两棵柱子,吓得人们都不敢走进新竹楼。桑木底虽然力大无比,却也没法赶走这两条蛇。后来,请来摩赞,送了鬼,祭了神,但蛇夫妇仍然不走开。最后,桑木底把会唱歌的人叫来,这人一唱起歌,人们发出呼声,蛇夫妇听了很害怕,悄悄地逃去了。会唱歌的这个人便成了傣族的第一个歌手。佚名讲述,岩峰、王松、刀保尧采录整理。收入《傣族文学史》,32开,1页,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阿南)
滴水成歌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叙述的是:有母女二人在深山老林里开荒种瓜。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母女二人挖地累了,口也渴,母亲便叫女儿到泉边打水来喝。女儿来到泉边,听到叮叮咚咚的泉水声,清脆柔和,好听极了,不觉忘了返回。母亲见女儿很晚才归来,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儿说是听泉水声响忘了返回。母亲不相信,亲自跑去听,果然,泉水声动听极了。从此,这个开荒种瓜的姑娘,每天都来到泉水边倾听泉水的声音,并模仿泉水的声音唱起歌来,天长地久,泉水声变成了姑娘的歌声,姑娘也就成了傣族的第一个歌手。她每天给人们唱歌,被人们尊称为“章哈的始祖”。佚名讲述,岩峰、王松、刀保尧采录整理。收入《傣族文学史》,32开,1页,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阿南)
琵琶鬼的来历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勐巴拉娜西国王有两个王子,长子罕宝,次子罕香,都很有本事。但国王并不满足,叫两个王子到最出名的勐西拉去学治理国家的本领。他们去了三年,回来的路上要试试法术灵验与否。先是见到一只死马鹿,哥哥罕宝蜕去躯壳钻进鹿心,想跑,弟弟罕香一喊,他就恢复了原样。后来,他们见到一只死斑鸠,弟弟去试,哥哥想占有王位和弟媳,不但不喊弟弟,还毁坏了他的躯壳,独自回去了。罕宝就占有了王位和弟媳。罕香知道自己已成了斑鸠,就一直飞向王宫不停地叫。罕宝见了又把斑鸠射死。但罕香的心还活着,他决定报仇雪恨。于是,在一天晚上当罕宝蜕去躯壳时,他就钻进躯壳,使罕宝成了个疯子,自称“琵琶鬼”。不久,人们就把他赶进森林里去了。佚名讲述记录。收入《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16开,1页,400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阿南)
高脚竹楼的由来傣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内容是:据传,傣家人原来是住在大树洞和山洞的。到了叭牙桑目氐学会盖房子后,人们才开始住房子。叭牙桑目氐非常聪明,很会动脑筋。下雨的时候,他看见麻芋叶挡住雨点,于是就仿照大麻芋叶用树枝和茅草盖平顶草房,但屋顶积水会漏。后来,他看见猎狗坐地,雨水顺着狗背往下淌,他就搭起前高后低的窝棚,但风一吹歪脚雨还会飘进屋里,地上的雨水也会流进屋里。后来他又见凤凰展翅成“介”字形,就建房在高脚柱上与地面分开,屋脊像凤凰微展双翅,前后左右各盖一厦,屋檐四面下垂,这就成了傣家人住的高脚竹楼。佚名讲述记录。收入《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16开,1页,300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阿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