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壮族风俗传说:花街节和出嫁打伞传说

云南壮族风俗传说:花街节和出嫁打伞传说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街节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此后年年纪念,从宋朝一直传到现在。收入《八宝风情与传说》,32开,2页,1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每年逢娅拜遇难的四月兔日,当地壮族群众都要杀牛宰猪,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奠娅拜。(王明富)为何把银鱼和手镯当信物壮族婚恋习俗传说。(王明富)出嫁打伞的传说壮族婚嫁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地区。

云南壮族风俗传说:花街节和出嫁打伞传说

花街节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壮族姑娘狄娃不满意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逃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和自己的意中人那多喜结良缘。为了纪念狄娃敢于冲破家庭阻力、寻找如意丈夫的精神,也为了给姑娘和小伙子们提供互相结识、交际、恋爱的机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都要赶花街。黄陆氏讲述,刘德荣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5页,3 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牛王节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人世间没有牛,人们只会在火上烤东西吃,呛人的火烟味一直冲到了玉皇王宫。牛王奉玉帝旨意,下凡传旨:让人三天只能吃一顿饭。可是愚笨的牛王传错了旨意,说让人一天吃三顿饭。这样,呛人的火烟更是直冲玉皇王宫。一怒之下,玉帝将牛王发配人间,让天兵天神将牛王的鼻子用棕索穿起来,把它的上牙敲掉,让它下凡为人间犁田耕地,永远不得回天宫。牛王来到人间,生儿育女,给人们犁田耕地。人们忘不了牛的恩德,就把牛王下凡这天——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沈廷福讲述,姚朝春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12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六月节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壮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宋朝时,朝廷派狄青率兵南下,镇压侬智高的农民起义军。侬智高兵败,被围困在一座大山上。后来,他用计突破狄青的包围,前往大理。侬智高突围这天,是农历六月初一,是吃了用马血煮的饭突围成功的。壮族人民为怀念侬智高和战死的将士,每年的这天,就把糯米饭染成红色祭奠。后来,染糯米饭的颜色不断增加,用来代表侬智高部队中其他兄弟民族的将士。因皇帝最恨侬智高,壮族人民怕纪念侬智高的活动被皇帝知道后派兵镇压,于是借爱国将领杨六郎之名,将六月节改称六郎节。此后年年纪念,从宋朝一直传到现在。高天建、王恩生讲述,沈朝忠搜集,沈朝忠、刘德荣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1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海涛

跑马节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壮族地区。广南县八宝地区的十三个壮族村寨,每年正月的第一个街子天,都要组织传统的跑马节,举行赛战马活动。据说跑马节是为纪念莫一大王开发八宝,反对土司压迫而举办的。佚名讲述,黄昌礼搜集整理。收入《八宝风情与传说》,32开,2页,1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王明富)

过年的传说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们辛辛苦苦劳动了三百六十二天,剩下的三天用于吃、喝、玩、乐。在休息的三天里,大家都醉酒沉睡,有一妖精趁机偷吃了寨子里的猪。三天过后,人们醒来发现寨子里的猪被偷光了,只剩下一头死猪躺在村道上。人们仔细巡访,终于得知真相。因夜间有人燃松明,妖精怕看见红光,怕听见松明燃炸声,就把最后提上高空的那头猪扔下,这便是那头死在村道上的猪。后来每逢过年,壮族村寨家家户户都要贴红对联、点燃松明火把、放鞭炮,以驱赶妖魔。张明等讲述,张华、勒擅记录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丘北县民间故事集》第一集,16开,3页,1 800字,丘北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王明富)

八宝娅汪节的来历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娅汪是壮族的祖母,她一生驱妖除魔,为人类造福。她在七月十七日这天得病,十八日就死了。人们为纪念娅汪,在十八日这天召集妇女们举行祭祀娅汪的活动。相传,七月十七日娅汪病,天降小雨;十八日死,天下大雨。现在,人们认为每逢七月十七日天下小雨,十八日下大雨,是来年风调雨顺的吉兆。蒙友花讲述,王祥整理。收入《八宝风情与传说》,32开,3页,2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王明富)

娅拜节壮族年节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娅拜是古代壮族的一位女首领。那个时候,官府常来壮族村寨抢夺财物,烧毁寨子,强占民女,无恶不作。壮族的兄弟姐妹都活不下去了。娅拜就跟丈夫一起,联合壮族百姓,起兵反抗官府。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丈夫被官府打死了,娅拜带领百姓继续与官府作战。有一回,娅拜他们打败了前来偷袭的官兵,没想到,当娅拜到河里洗澡的时候,却被残留的敌兵杀害了。后来,为怀念娅拜,人们就将埋葬她的那座山叫娅拜山。每年逢娅拜遇难的四月兔日,当地壮族群众都要杀牛宰猪,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奠娅拜。时间一久,这一习俗就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娅拜节。陆朝林讲述,刘德荣整理。收入《富宁民间故事集》第一卷,16开,4页,5 0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馆1988年编印。(王明富)

为何把银鱼和手镯当信物壮族婚恋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孤儿普宝和姑娘娜比相亲相爱。就在两人准备结婚的时候,普宝被拉去当兵。临别之际,娜比解下一只玉镯给普宝带走,期望有朝一日玉璧成双。普宝也将随身带的银鱼拆开一半交给那比保存,深信总有一天银鱼重合。多年以后,两人都年过半百,鬓发添霜。从前方归来的普宝,凭着手中的爱情信物,终于和守候着他的娜比重逢了。后来,人们为纪念普宝和娜比的忠贞爱情,就将银鱼和手镯作为男女青年爱情的珍贵信物。陆恩德讲述,黄昌礼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传说集·壮族卷》,16开,1页,1 8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印。(王明富)

出嫁打伞的传说壮族婚嫁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壮族富人家的姑娘阿妮和家境贫穷的小伙子阿强相爱。门不当,户不对,阿妮的爸爸不同意这门亲事。为了和阿强相会,阿妮就趁赶街天,打上一把伞,遮住身子,偷偷地跨出家门。路过大街,她就用伞挡住熟人的视线。为了纪念这位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聪明的阿妮,壮族姑娘每到出嫁前都要求外婆给自己买一把伞。出嫁的那一天,从娘家出发时,便打上外婆给的这把伞,一直打到婆家门口,借此祈求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佚名讲述,张如鹰搜集,金星高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2页,89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壮家新媳为什么不坐家壮族婚嫁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壮族有对夫妇,结婚多年,一直也没有生育。后来天上的仙婆送给女人一个桃子。女人吃下后,生下了一个女儿。当女儿长到了该婚嫁的时候,却怎么也不肯出嫁。原来,姑娘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想在家赡养年老的父母。有个年轻的后生知道了这事,自愿上门与她结婚,共同赡养她的父母。后来,小伙子的父母也上了年岁,同样需要有人照顾,夫妇两人就轮流去双方父母家居住,以便照顾年迈的双亲。从此,壮族就形成了媳妇不坐家和夫妇在两边父母家轮流居住的婚俗。梁勒讲述,卢建鳌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传说集·壮族卷》,16开,1页,1 0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印。(王明富)

新郎易俗壮族婚嫁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一位叫勒冒的青年决心改变旧俗,他与一位同乡赌输赢:如果新婚之夜,他让新娘说出一句话,同乡就输一只鸭给他;说三句输三只;如果新娘一句话都不说,勒冒就输两匹马给同乡。结果,新婚之夜勒冒让新娘中计讲了话,这位同乡输了。那一年,并没有因新娘新婚之夜讲话而带来任何灾祸,相反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从此,壮族就改变了新婚之夜不许新郎新娘讲话的旧俗。佚名讲述,黄昌礼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4页,1 56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送挑田的故事壮族婚嫁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一位刚刚出嫁的姑娘在丈夫家做菜,当她刚把一块肉吃进嘴里准备尝一尝味道时,有人突然进屋。惊吓之下,这块肉卡在姑娘的喉咙里,姑娘窒息而死。没想到,被埋葬后的姑娘却被一个盗墓人给救活了,她得以重返夫家。从那以后,姑娘的父母家,为证实自己的姑娘不是因为家境贫穷才偷食夫家,每年都要向亲家送去猪肉,送去谷种。日子一长,壮族形成了出嫁的姑娘要每年向姑爷家送肉、送谷种、“送挑田”的习俗。李德清讲述,罗洪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32开,2页,1 200字,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王明富)

送背带的来历壮族生育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一位妇女,婚后连生三个儿子都先后夭折。大神素弘在河边看到这位伤心的妇女,告诉她,生孩子时,亲哥哥、弟弟都必须赶到,并叫亲娘送一条背带。那妇女照大神所说的话去办,结果所生儿女个个长得健康。从此,壮族每逢妇女生小孩,娘家人必须赶到,亲娘还要送背带。陆远奎讲述,王明富搜集整理。收入《西畴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2页,1 000字,西畴县民委、文化馆1988年编印。(王明富)

坐月子的传说壮族生育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壮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世间不是男耕女织,而是女耕男织。女人生娃娃时男人坐月子,男人在家织布照管娃娃。后来女人发现,男人无奶水喂养婴儿,婴儿常常饿死。而女人终日在田里劳动,体力不及男人,庄稼歉收,人们常常忍饥挨饿。这样,人们才改为男耕女织,女人生娃娃坐月子,男人下田耕作。从此,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韦继美讲述,刘德荣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传说集·壮族卷》,16开,2页,2 6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印。(王明富)

丧葬为什么要杀牛祭祀壮族丧葬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人死了,众人分死人肉吃。奕推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树,他每天去抱一次树干。他的母亲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天天去抱树干?”奕推说:“树一天天在长大,而母亲一天比一天老。”母亲死了以后,奕推将树砍了,挖空树干,装母土葬,改变人死“腹葬”的习俗。众人来分他母亲的肉,他把狩猎所获的兽肉分给众人。兽肉不够分,他又杀黄牛赔还他家人原先吃别人家的肉。从此,人们也学奕推那样,将死去的父母实行土葬,举行丧葬仪式,并杀黄牛祭祀。唐朝信讲述,王明富、孙敏录音翻译整理,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32开,10页,1 200字。(王明富)

人死为什么要挂猪脚壮族丧葬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人死以后,全寨人都来分人肉吃,各种动物也来分食。一位孤儿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为赔偿以前从别人家分吃的人肉,他把分来的人肉和狩猎得到的野猪肉烘干留着。在老母去世后,他将母亲悄悄安葬,把以前留着烘干的肉分给了大家,将烘干的野猪肉分给了虎豹。牛来讨肉,孤儿用准备好的绳套系住牛,牛就乖乖地顺从人去犁田耙地了。为纪念母亲,孤儿每天把牛拉到埋葬母亲的地方打滚、欢跳,告慰亡母。后来,孤儿老了,他就教人们跳牛头舞。他死了以后,人们就装扮成牛,跳牛头舞给他送葬。后来壮族每逢老人亡故,都跳牛头舞举行葬礼。部分壮族地区为辟邪,在葬礼仪式上要在门后悄悄挂一只猪脚,暗示谁家未分得“人肉”,可取猪脚代替。王松田、陆元信讲述,王明富搜集整理。收入《西畴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3页,2 500字,西畴县民委、文化馆1988年编印。(王明富)

挂坟钱纸的来历壮族丧葬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叫九保的人对自己的母亲非常不好,时常打骂母亲。每当他去犁田,母亲都要送午饭给他。为了躲避他的打骂,他的母亲每天都将午饭挂在田头的树枝上,不愿见九保。一次,九保一觉醒来,下决心要善待自己的母亲。恰好此时母亲送饭来到田头,九保一路跑过去,想向母亲赔礼认罪。可母亲误会了他的意思,以为他要追打自己,惊吓之下,年迈的母亲慌不择路,奔跑中被一根藤条绊倒摔死了。九保非常痛悔,他在母亲的坟上插杆挂藤条,以纪念自己的母亲。从此,就形成了二月初三去挂坟钱纸的习俗。佚名讲述,李德清记录,罗洪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故事卷》,32开,2页,1 000字,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王明富)

灵魂归宿的传说壮族丧葬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壮族先祖布雅生活的地方叫勐布雅。去勐布雅要经过十二条河、十二座桥、十二道门、十二个村寨。凡人归世,灵魂都聚集在勐布雅种稻、养畜禽,像凡间人一样生活。每逢丧葬仪式,必须请布摩招回亡人灵魂,诵《摩荷泰》经诗,把灵魂移植到勐布雅。送灵魂上路,必须送过十二条河、十二座桥、十二道门、十二个村寨,最后安慰灵魂在勐布雅与先祖们一起生活。唐朝信讲述,王明富、孙敏录音翻译整理。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32开,1页,600字。(王明富)

黑牙姑娘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个土皇帝听说达戛这个地方有个漂亮的阿婷姑娘,便欲抢进宫来寻欢作乐。阿婷姑娘宁死也不愿遭受土皇帝的蹂躏。她孤身一人逃进深山,与凤凰山雀同宿。一天,正当她熟睡之际,一位白发药仙托梦来到她的面前,劝阿婷姑娘把一串葡萄似的果子摘下来嚼在嘴里,染黑自己洁白的牙齿。阿婷姑娘起初并没有这样做,她想:“把牙齿染黑了,还有谁来爱你呀?”还是药仙送话过来,说:“傻孩子,牙齿黑了,土皇帝就不爱,可是你心地洁白,小伙子爱的正是这样的姑娘!”果然,当阿婷出现在土皇帝面前时,她那两排黑黑的牙齿吓跑了土皇帝,却获得许多壮族小伙子的追求。从此,达戛一带的壮家姑娘都喜欢仿效阿婷,采摘果子染黑牙齿,还说牙齿愈黑心愈白。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黄世吉讲述,瑙尼采录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上卷,16开,1页,1 2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王明富)(www.xing528.com)

壮族陆、卢二姓的来历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壮族地区。讲述的是:相传,一位姓陆的小伙子娶了两个老婆。好吃懒做的大老婆和勤劳的小老婆都生了儿子。分家后,大老婆说自己是大的,后代子孙姓氏要用“陆”字,为大陆;小老婆的子孙后代只许用“卢”字,为小卢。在祭奠侬智高时,大老婆的家产败光,没凑上买牛的钱,没有牛血把自家做的糯米饭染红。所以现在过“六一”节、“七一”节时,陆姓人家祭奠侬智高的糯米饭是白的,而卢姓人家的却是染红了的“花米饭”。田永富讲述,周正贵搜集整理。收入《麻栗坡民间故事》第一集,16开,2页,900字,麻栗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王明富)

喜鹊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早期壮族的濮侬、布傣两个支系的先民是同父异母所生。布傣先民的母亲身着黑色土布长裙,裙的两侧镶两条白布,据说是仿喜鹊尾制作的,故布傣崇拜喜鹊。濮侬先民的母亲的头帕缠得像水牛角,裙后着鸟尾,所以濮侬崇拜鸟和水牛。沈忠妹讲述,王明富翻译整理。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32开,1页,400字。(王明富)

孔雀帽的来历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个叫狄媚的小姑娘生得漂亮,却多灾多难,不是跌伤,就是被小狗咬。有一次,爹妈稍不注意,她差点受到蛇的伤害,幸亏孔雀的保护,躲过了一劫。为了不忘孔雀的恩情,阿米就给小狄媚绣孔雀被、孔雀衣,根据孔雀的形状做了一顶美丽的孔雀帽。说来也怪,自从小狄媚戴上孔雀帽以后,就再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从此,人们认为娃娃戴孔雀帽吉祥,可以消灾。就这样,娃娃戴孔雀帽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卢韦氏讲述,刘德荣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2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花围腰的来历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文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南诏国的王子选美,来到滇南壮乡,慕名前往姑娘寨,专程寻访传说中的那个天资聪慧、能说会道的小五妹。在与五妹的相处中,王子三番五次出题考五妹,都被五妹巧妙地一一回答了。王子赞叹五妹的美丽,更惊叹五妹的聪慧,他决定放弃宫廷生活,和五妹生活在一起。他仿照天上五颜六色的彩云,用九十九天时间,制作成一块精美的小围腰,上面绣上五朵梅花,象征五妹,作为厚礼,馈赠给这位聪明的五妹姑娘。此后,壮族姑娘个个都喜欢系上一块花围腰,用来显示自己的聪慧和漂亮。佚名讲述,金星高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61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布傣慈姑粑与濮侬火草粑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壮族濮侬和布傣两个支系的祖先,是同父异母所生。分居时,父亲贫寒而身无分文,将布傣儿放入井水里去逃生,把濮侬儿放入河里去寻生路。井边生长慈姑,布傣掏慈姑为食,后代也学种植慈姑,时逢二月敬神节,舂糯米慈姑粑做供品。河岸生长火草,濮侬人采集火草嫩尖拌糯米舂成火草粑,时逢三月祭树神,端火草粑祭神。至今,布傣仍在制作慈姑粑,濮侬也还在制作火草粑祭树神。沈忠妹讲述,王明富、陆维会录音翻译整理。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32开,1页,700字。(王明富)

祭灶的来历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对夫妇生了七个姑娘,生活也相当富裕。父亲问姑娘们:“我们家的生活好,福在哪个人身上?”从第一个问到第六个,都说福在爹妈身上。可第七个姑娘却说:“福在我身上。”七姑娘是个瞎子,父亲听了很不高兴,准备把七姑娘杀掉。当父亲进厨房去拿刀时,母亲赶快让七姑娘逃走了。七姑娘逃进深山,成了亲,慢慢生活好了起来,眼睛也看得见东西了。有一回,姑娘看见一个讨饭的叫花子,就好心收留了他。有一天,煮饭的时候,七姑娘向他讲了自己的遭遇,老头这才明白此时招待自己的正是自己当年想杀害的女儿。他非常羞愧,一头钻进灶里烧死了。为了不忘父亲的养育之恩,每逢过节,姑娘都要在灶上点燃一炷香,摆上可口的饭菜祭献。壮家从此就有了祭灶的习俗。田兰芳讲述,陆正明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12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海涛)

濮侬住竹楼和妇女戴首饰的传说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壮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朝廷派杨六郎追剿壮族首领侬智高,下令消灭濮侬。侬智高军队败退后,杨六郎返回濮侬寨,要按圣旨消灭濮侬人,却见妇女和儿童在田里栽秧,不忍杀掳,就下令叫濮侬人住竹楼,每人都要在脖子和手上套铁环铁链。杨六郎班师回朝,向皇帝禀报说,侬智高部队已消灭,所剩无几的濮侬人妇女,脖子、手都被铁链拴稳,并让他们“上不粘天,下不着地”。王仕洪讲述,王明富搜集整理。收入《西畴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1页,600字,西畴县民委、文化馆1988年编印。(王明富)

牛戴花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壮族小伙子勒青为了使众乡亲不挨饿,献身变成一头金牛去金子山取来谷种。从此,人们就有了谷种。在稻谷丰收的时节,到处都盛开着金灿灿的小花。为了不忘勒青勇于献身、为人们取回谷种的精神,人们将花戴在牛头上,叫做牛戴花。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王朝清讲述,刘德荣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传说集·壮族卷》,16开,4页,6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会、民委古籍办2004年编印。(王明富)

牛头舞的来历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个叫勒勇的壮族汉子因忍受不了土司的压迫,就提着大刀,准备去杀土司。没想到事情败露,被土司追杀。一家三口逃生途中,被一头白牛救了。后来,白牛又为勒勇一家犁田、耙地,一年四季卖力地劳动。有一年大旱,田里的庄稼都快要枯死了,是白牛飞到天上,不停地纵跳、翻滚和狂叫,引来雨水。雨下足那天,恰恰是农历三月属牛日。也就在这时,白牛不见了。勒勇为了不忘白牛的恩德,砍下一头病死的牛的头,在第二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牛日,高举起牛头,学着白牛神态,跳起舞来。这就是牛头舞的来历。此后,因这种舞蹈的舞姿优美,又容易跳,所以壮家人就年年跳,一直跳到今天。陆廷章讲述,刘德荣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2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纸马舞的来历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宋朝时,外族围困濮侬寨子,当时寨里的男丁们已外出打仗,寨里有位叫王三姐的女人组织全寨妇女做纸马,戴马铃,持武器,在寨子里奔跑。敌军认为寨子里有骑兵,不敢入寨。后来男人们返回,与寨子里的妇女内外夹击,全歼敌军。为纪念胜利,人们跳起纸马舞。跳纸马舞需做马道具,跳时以抖、踢、跳、转、抬头、摆尾为主要动作。卢尔云、卢定良、陆家安讲述,李德佩、柴玲、唐武整理。收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资料卷》(上),16开,10页,6 0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民委1987年编印。(王明富)

开秧门的传说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壮家居住的地方闹旱灾,秧苗栽不下去。有个名叫阿龙的小伙子,找到一位久居深山的白发老人,知道这场旱灾是一条黄龙作祟引起的。于是,阿龙按照白发老人的指点,终于在一个山洞找到了作怪的黄龙。就在阿龙用白发老人送给的大弯刀砍下黄龙的头的时候,雷声大作,一团火球从天而降,阿龙被烧死了。顷刻间,大雨倾盆而下,壮家顺利地开了秧门。为传颂阿龙的献身精神,从此壮族每逢栽秧时节,要选一个吉日来纪念阿龙。这就是开秧门的由来。张文信讲述,沈跃鹏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故事丛书·壮族民间故事》,32开,2页,6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明富)

稻草人李不悔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李不悔得到仙翁的指点,找到财宝洞,却误入地府,被地府的原配妻子救回人间后,两人再次成婚。不幸的是,他用从地府带来的起死回生药,救活了一个不该救活的恶人,他又被再次打入地府。他妻子再次沦为中年丧夫的女人。为了表示对前夫的怀念,她只好在田头扎一个稻草人作守田男。从此,就形成了壮族中年妇女丧夫后兴扎稻草人守稻田的习俗。莫云山、王振汉讲述,李军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广南县民间故事集》第一集,16开,5页,3 500字,广南县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王明富)

烟的来历壮族生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一对恩爱夫妻,日子过得很好。可就在儿子刚满三岁时,女的得了病不幸死去。男的非常伤心,整天守在坟边哭,身子也日渐消瘦。一天,媳妇托梦劝慰丈夫说,坟上有一株草,叫解闷草,让他拿回家烤干,点着吸,就会解除心头的苦闷。丈夫照着媳妇所说的话去做,果然见效。从那以后,男人在苦闷时,或是想问题时就抽烟。这种习俗一直传到了现在。佚名讲述,蒋廷昌、王大富搜集整理。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二集,32开,1页,30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文联1984年编印。(王明富)

祭乜楣与荷处的来历壮族宗教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地区。壮族支系布傣祭乜楣(树神)和濮侬过荷处(祭树神)的时间有异。据说布傣和濮侬是同父异母所生,分居后,各住一个地区以种稻谋生。有一年两地同时遭灾,去求教大神布洛陀和摩骆戛,布洛陀说:“你们种稻的水从村头的大森林里来,回去杀两只鸡祭林里的那棵古树,保你们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布傣问何时祭,布洛陀说:“你们布傣在二月祭,濮侬在三月祭。”至今,每逢农历二月和三月,各地壮族人民仍祭祀乜楣和过荷处节。沈忠妹讲述,王明富录音翻译整理。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32开,2页,1 100字。(王明富)

祭树神为何系茅草绳壮族宗教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家养的禽畜常常遭遇病灾,不是鸡瘟,就是猪瘟,鸡猪死去一大半。无奈之下,人们占卜求教布洛陀。布洛陀告诉人们:“这是树神暗访所致,你们祭树神时用茅草绳缠树干,不让树神随意暗访,畜禽就不会病了。”后来,人们就按布洛陀说的去祭树神,禽畜果真再也没发生大的病灾。所以,壮族过荷处节祭树神时,都要搓一根茅草绳系在神树干上。沈忠妹讲述,王明富录音翻译整理。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32开,1页,500字。(王明富)

叫魂为什么用金竹壮族宗教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壮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布洛陀大神率众人分天地时,金竹出力最多,竹尖长得顶天矗立,而其他竹子都低头无力。后来人们认为,金竹顶天立地,与天地相通,所以每逢举行招魂仪式时,都要取金竹枝插在供桌边招魂。沈忠妹讲述,王明富录音翻译整理。稿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32开,1页,650字。(王明富)

祭龙壮族宗教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壮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壮家小伙子龙辰不顾危险,只身闯入龙宫,偷到了龙王的布雨旗,从而天降大雨,灌溉了干枯的稻田,解救了天下的百姓。可因为龙辰是龙年龙月龙日龙时生的,他偷到布雨旗后也就变成了一棵龙树。他变龙树那天,是农历三月龙日。为纪念龙辰,从那以后,人们就到龙树下杀猪祭奠。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侬陆氏讲述,刘德荣记录。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二集,32开,5页,2 450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文联1984年编印。(王明富)

瞎姑娘的命运壮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壮族地区。讲述的是:一户富贵人家生了个瞎女儿。女儿长到十八岁,老两口担心她嫁不出去,就给了她三匹马,两匹驮衣食,一匹驮她,打发她出去逃生。瞎姑娘骑着马不知走了多久,马停在一户人家门口不走了。姑娘骑在马上大声地请求屋里的人出来帮忙把马上驮的东西卸下。屋里住着穷人母子俩,他们因没衣服穿而羞于出门,姑娘答应送给他们衣服。母子俩帮忙卸下东西后,姑娘从口袋里摸出两套衣服送给母子。当他俩穿上衣服时,瞎姑娘的眼睛竟奇迹般地复明了。后来,瞎姑娘和小伙子成了亲。小伙子无意中发现山洞里有很多金子,但一直不知,常把它当做石子用来打鸟。瞎姑娘看见后便每天从山洞里背一箩金子去街上卖,一家人很快就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没几年,瞎姑娘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不幸沦落为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天,她来到瞎姑娘家门口讨饭,认出了眼前的姑娘就是当年被自己赶出家门的瞎女儿,一时无地自容,扑向灶洞撞死了。自那以后,壮族人每逢过年都要烧几炷香祭灶。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黄绍德讲述,黄鹂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18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龙江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