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糠皮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赵雪屏的侄儿在西洱河玩水,不知不觉来到了天生桥的“龙窟洞”。在洞里的“听水阁”看见伯父与一位老人吟诗。伯父见了侄儿便道:“这里只有砚中香墨可以充饥。”侄儿认为伯父讽刺自己是农夫不识字,便气愤地转身要走。伯父赶忙喊住他,以一袋糠皮相赠。侄儿无比气愤,在回家的路上把糠皮撒在路边。到家后他把这事告诉妻子,两人好生奇怪,翻开麻袋一看,剩下的糠皮原来是金皮。从此,侄儿领会伯父的一片苦心,勤耕苦读,很快有了长进,成为著名文人。佚名讲述,王人伟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0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新宇)
一升米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赵雪屏小时家境贫寒,有一天母亲刚买回一升米,便有一个手拎提箩、身背葫芦的道人前来化缘,声称一定要化一升米。母子感到为难,但还是把刚买的一升米倒进道士没底的提箩里。赵雪屏好生奇怪,没底的提箩竟然一点米不漏,心想道士肯定是个奇人,于是跟着他来到江凤寺河边。道人用葫芦给他喝了三口水,还给了他一锭墨。从此,赵雪屏肚量宏大,为人慷慨。后来,他还中了进士。佚名讲述,张庚年记录,王人伟翻译。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新宇)
一张年画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赵藩有个弟弟,是个贪财鬼,有很多钱,却一文也舍不得用。有一年,听说哥哥从四川做官回来,带回来几十箱字画,他以为是钱,便三天两头来要钱。赵藩很生气,但不便发作。大年三十,赵藩又为左邻右舍写对联、画门神。心想趁机惩治一下弟弟,就画了一个铜钱,把弟弟的头像画入钱孔。自从各家各户贴上这样的门神后,弟弟的头上就有一圈隐隐作痛。这样过了一年,直到次年除夕,人们换了旧门神,弟弟的头痛才消失。从此,弟弟不敢再要钱了。佚名讲述,江锐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624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杀鸡献刀计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据说,云贵总督岑毓英接夫人到昆明,岑三公子前去接母亲。一路上听到路人议论自己母亲是“大脚板”。三公子年轻气盛,回府后问父亲,母亲为什么是大脚板。总督听后,怒气冲天,命令手下拉三公子出去问斩。赵藩等部下左右为难,便用“杀鸡献刀”瞒过了总督,赵藩私下隐藏了三公子,还教他读书识字。事后总督后悔当初自己的轻率鲁莽,赵藩就把三公子交给了总督,父子俩感激赵藩的恩德。李景晟讲述,张文渤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3页,1 161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滇中老猴”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赵藩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整天伏案埋头读书,都快变驼背了。光绪年间,赵藩前去考举人,考官讥笑他为老猴。他十分气愤,回家刻了一颗“滇中老猴”的印章,发愤读书。乙亥年间,他考中了第四名举人,前往四川做“盐茶道”。一日又遇上曾经称自己为老猴的考官,这位考官不好意思,只好说:“人才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佚名讲述,江锐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赵藩候官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赵藩从四川罢官回到老家,摆设酒宴邀请朋友、亲人共叙阔别之情。客人大多来了,等候开饭。这时,赵藩说还要等一位“达官”到来。左等右盼,直到夕阳西下,才见赵藩与一位衣着平凡的渔民步入中堂。席间众人议论纷纷,弄不明白这位渔民装束的人物是何方神仙。经赵藩介绍才知,原来这位布衣是剑湖边柳营村民刘秀峰,与赵藩关系一直很好,众文人乡绅为先前小瞧渔民羞愧不止。刘福会讲述,小鹏记录翻译。文稿由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施珍华保存,32开,2页,918字。(罗振纲)
黄昏过钓台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赵藩从广州去北京,路过富春江,要去凭吊严子陵隐居的燕子矶,一路上心事重重。夜晚他与轿夫来到燕子矶,想起一代名士严子陵和自己当前的情形,不由轻轻吟道:“君为功名隐,我为功名来,羞见先生面……”吟到此,第四句怎么也吟不出来。赵藩虽做官,却为人谦和,所以便向轿夫求教。有学问的轿夫吟道:“君为功名隐,我为功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赵藩听后佩服不已,并记下了轿夫续句。杨苏讲述,江锐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67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章疯子与赵病翁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民国时期袁世凯操纵国会,准备称帝,赵藩当时是国会议员。有一次在临时国会会议上,章太炎当面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袁世凯的心腹议员骂章太炎为“章疯子”。赵藩却作了一首诗赠章太炎,诗中称自己为“滇中赵病翁”。不久,章太炎退出国会,赵藩也悄然离去,回家乡极力帮助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佚名讲述,王明达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279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麻纸还比宣纸贵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剑川东乡有个桑岭村,村后有片梨园。有一年梨花盛开,杨举人请赵藩前来赏花。村中有个杨老倌,敬慕赵藩的字写得好。杨老倌早早地上山砍了柴,买了张麻纸前来向赵藩讨字,杨举人家人见杨老倌贫贱,正要让他出去,被赵藩喊住,并给老人家写了条幅和中堂。杨老倌走后,举人说:“家中有的是宣纸和绢帛任你写画,何必写在麻纸上。”赵藩说道:“杨老倌的一张麻纸是从荆棘丛中砍出来的,麻纸还比宣纸贵。”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5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震惊翰林院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慈禧太后盖了座庙,召翰林院名士,要他们题一副十四字的对联,联中必须有文昌、关公和送子观音。众名士面面相觑,谁也题不出来。这时盖房子的木匠说剑川有个赵藩,会对对联,可以请他试一下。众人很看不起赵藩,认为南蛮不会有什么人才。但最后还是请来了赵藩,他挥笔写道:“保我子孙登桂籍,愿他兄弟学桃园。”众人一看,敬佩不已,还请他写了块匾。佚名讲述,沈葆清、王明达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4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飞来寺对句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据传,有一天杨升庵来到飞来寺,看见宋梅、元柏之间坐着一位光头老人,低头伏案,舞笔弄墨,便上前施礼问好。老人是结巴,答道:“少,少坐!恕,恕,我失陪。”老人又看了看杨升庵的圆脸,低头挥墨,递给杨升庵一张纸,上面写着:“山后西瓜,饱饱满满生员。”杨升庵看后,便知老者用意,挥笔写道:“庙前古树,结结巴巴长老。”接着老人又挥笔写道:“青海无鱼玉龙天生。”杨升庵接了一句:“大理有凤赵州飞来。”长者大喜,端来西瓜两人品尝,吃后,长者的口吃也医好了。此后,在飞来寺长老引荐下,杨升庵认识了大理府众多名人。佚名讲述,杨腾霄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999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巧进大理城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状元杨升庵从昆明到大理,沿途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有一天,他来到草帽街,听到百姓议论迎接杨状元来大理的事,便乔装成货郎,来到大理南门,看到众豪绅交头接耳互相吹捧,官兵拦住他不准进去。这时,各豪绅闲极无聊,便吟诗作对,胡猜乱想杨状元的到来。杨状元上前随便吟了一首,还被众豪绅取笑。太阳落山的时候,各位豪绅扫兴而归。第二天,杨状元昨晚四处访问民情的事在城里传开了,众豪绅才知道杨状元已进了大理城。佚名讲述,冯新培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107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玉汤盆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状元杨升庵在永平期间,一个好吃懒做的青年跑去跟他隐居。青年在状元公身边看到他白天干活,夜间苦读,而自己却无所事事。不久,青年要回家,状元公便把皇上赏赐的可以预测天气变化的玉汤盆给了他。青年回家后,起早贪黑,勤劳苦干,日子逐渐好过了,还经常根据玉汤盆的变化,通知村人天气变化。这样杨状元的名声更大了。佚名讲述,张锡禄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161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石牛诗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据传状元杨升庵流寓大理时,一日友人李元阳等人前来拜访。状元公正为自己编写的《南诏野史》里的南诏宫廷习俗百思不解。次日,与朋友前往剑川游览考察,尽情玩乐了一天,借宿在石钟寺,住持引大家去观看了寺北的大石井。这时,由于皇上驾崩,太子登基,广招良才,朝廷差官前来召状元公回京当官。状元公想,虽有太子登基,但仍有奸臣当道,不想应召,便灵机一动,以石牛喻己,写了首诗回告皇上,这便是石牛诗的故事。佚名讲述,吴崇仁、张锡禄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45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正塔池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状元杨升庵与李元阳在三塔赏花饮酒,边赏花边谈论如何把地震震歪了的塔正过来。这时,来了个和尚,两人打赌:三年之内,杨状元立志把塔正过来。于是杨状元请来工匠,在塔南挖了个大池塘,一年过去,塔开始有了变化,三年过去,塔正过来了。一日,和尚梦见塔下流出一股清泉,而塔也慢慢地正过来了,不由对杨状元的才能敬佩不已。后人为纪念杨状元正塔丰功,把那个水池称为“正塔池”。佚名讲述,万永林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945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充军碧鸡关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状元杨升庵因为多次直言进谏,惹怒了皇帝。皇上要让杨升庵充军,并派人考察杨状元请求充军的云南的情况。官差来到云南,由于方言障碍,把看到的和听到的误认为与杨状元说的南蛮情况相符,再加上长途跋涉,又不了解民族风俗,吃了很多苦,所以赶忙跑回京城向皇上禀告。这样一来,杨状元想充军碧鸡关的愿望实现了,而参奏杨状元想充军云南是欺骗皇上的大臣则受到了连降三级的惩罚。佚名讲述,吴崇仁、晓禄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24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豆糠坡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据传,杨升庵中了状元,皇帝“琼林宴”设宴。席间,皇上将一勺兰花豆舀进杨状元碗里,还说:“赶紧吃,上等好菜。”杨状元把兰花豆从碗里一一夹了出来,说道:“这在云南只用来喂牛喂马。”皇帝听了龙颜大怒,吩咐下人前往云南查访杨状元宴上所说之事。官差来到下关黑龙桥一带,正值百姓打收蚕豆,看到路边牲口吃蚕豆,不注意踩在豆糠上,摔了一跤,还把“寿康坡”误听为“豆糠坡”。佚名讲述,张锡禄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29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活坑一朝奸臣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状元杨升庵要充军,几个奸臣想趁机抓住他的把柄坑害他。一日,众人在杨状元府前看到二十匹精壮良马和四十多个红色大木箱,便连夜溜进皇宫,绘声绘色地描述杨状元掳走了皇室至宝。次日,杨状元及家属全被押到皇宫,皇帝叫人当众撬开木箱,一看,全是黄土。杨状元陈述了苦衷,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告状的奸臣受到了抄斩九族的惩罚。皇上也亲自设宴为杨状元送行。佚名讲述,张锡禄记录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08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草鞋换布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一天,状元杨升庵在田埂上散步,正遇县令一行吆喝着横冲而过。走了一程,一位拾粪老农挡住县令,县令随口便骂:“穿草鞋,脚底裂;宝玉鞋,县老爷。”杨状元看了无比愤怒。第二天,正逢状元公的寿诞,状元公叫家人挑水倒在门前,使道路泥泞。不久,县令前来祝寿,走到门槛,满鞋都是泥水,杨状元吩咐下人给县令换上草鞋。席间,杨状元故意边敬酒边说自己寒酸,只有草鞋给客人穿。第二天,状元公吩咐下人洗净客人留下的鞋晒干,分给无鞋的穷人。饶中明讲述,万永林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97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种生姜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状元杨升庵在大理期间,不仅搜集民间文艺,还为百姓的收入出谋划策。有一年,杨状元为百姓引种的生姜获得了大丰收,府尹以为有损朝廷大雅,问杨状元要禄位还是要生姜。杨状元回答当然要生姜,因为“一个人缺什么就想要什么,你想要的东西就是你最缺少的。我做过京官,缺少的是生姜。”把府尹奚落得无地自容。佚名讲述,杨中兴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5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茶花寺对句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一日状元杨升庵与门生前往宝相寺后山的密宗寺。走到山腰,见一和尚大汗淋淋地挑着水奔向茶花寺,杨状元立即吟诗:“和尚挑水,两膀汗淋进寺。”正沉思如何对下联,不觉之间来到了寺中,见一尼姑在纺线,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尼姑织锦,一手转圆探花。”这样两人游寺并巧妙运用谐音,以“翰林进士”、“状元探花”对句的事在剑川流传开了。张宗李讲述,海星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648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缺米无柴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状元杨升庵在云南充军,不与贪官污吏来往,又不经商,所以日子清苦。一日,书童又道没米下锅了,杨状元想起了为人慷慨的左世端进士,便写了个字,令书童送去。左进士看到纸上的米字少一点,百思不得其解。这时,里屋的老婆说道:“人家省一点,男子汉大丈夫,送过去一点,就可以了。”左进士顿时醒悟,便差人送去一担米。不久,状元公家又缺柴,便令人送给左进士少一横的柴字,这次左进士一看,便知“柴无一根”了,又送去两担柴。佚名讲述,张锡禄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81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粉笔题诗玉署郎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传说,沙溪寺登街兴教寺中有两株海棠,年代已久,花开不盛。这一年,状元杨升庵和李中溪两人前来游石宝山,住宿在兴教寺中。晚饭后,两人漫步院中,观赏海棠花。寺中住持见两人对海棠颇有兴致,心想今年海棠花这么繁茂,肯定与两位文人有缘。杨状元听了住持关于海棠的议论后,想起自己的处境就跟这树一样,不由吟出一首海棠诗。后来杨状元的诗被刻在匾上,至今还挂在石钟寺大殿上。杨延福讲述,海星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832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邋遢道士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大理府一位老翁如愿以偿地请到了邋遢道士来教自己两个不成器的儿子。这天,府里大摆酒宴,招待富豪、乡绅、官吏。席间大家正为题字推让不开,邋遢道士便提笔挥墨,众人看了他的题字和落款才知此人是状元杨升庵,不由连连作揖,无比敬佩。后来,在杨状元的教导下,老人的大儿子考中状元,老二考中了解元。施石宝讲述,瑞鸿、瑞林记录,乐夫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910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神笔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状元杨升庵躲雨时,见一村童被雷击死了,家人痛哭。他于心难忍,便在村童的手上写了一首诗:“若是前世冤,前世皆有天;若是今世冤,三岁孩童无罪孽。”杨状元走后,村童就活过来了。人们有的说“他文辞有天理”,有的说“他的墨汁有神药”,有的说“他的笔下有神功”,有的说“他的慈爱动天地”。赵建国讲述,万永临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8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张秀娟)
千古绝唱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杨升庵收到远在四川的爱妻的诗,心情很沉重。李元阳对他苦心劝慰之后,同他到沙溪海棠寺散心。杨升庵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花人;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李元阳赞之曰“千古绝唱”,并和上一首:“国色名花萎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莫言山谷知音少,也有题诗玉署郎。”杨升庵亦曰“千古绝唱”。佚名讲述,凤鸣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剑川卷》,32开,2页,1 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捉半风”和“访双月”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村寨。内容是:几个文人得知状元杨升庵来赶石宝山歌会,想拜见他,按照他们想象的样子,在人山人海中到处寻找,都找不到。后在宝相寺见一个捉虱子的邋遢人,很扫兴,便写了“前来山寺访双月”一帖,继续上山寻找。等到他们下来时,见他们帖子旁有新帖:“正在门前捉半风”。“双月”之“朋”能对上“半风”之“虱”,字迹是杨状元的,大家醒悟,刚才捉虱子的人正是他。可是怎么找都找不到了,悔恨有眼不识泰山。佚名讲述,羊雪芳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剑川卷》,32开,2页,9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戏朝廷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云龙县一带的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文武官员要捉弄状元杨升庵,指着皇帝龙椅旁的两只玉桶,对杨状元说:“你敢砸掉一只吗?”“有何不敢。”杨状元便动手砸烂了一只。皇帝见了,大怒。杨状元说:“自古江山不能两统(桶),但愿皇上江山成一统。”皇上觉得说得在理。又一天,有官员指着另一只玉桶,对杨状元说:“还敢砸那一只吗?”杨状元又砸了那个玉桶,拿来一只铁桶摆着。皇上见了又大怒。杨状元说:“玉桶易碎,铁桶永固。”皇上觉得在理,却又感到他过于厉害,便将他充军。杨状元为了去云南,他巧用计谋,如愿以偿;途中他又将金银换成土,问他缘由,皇上赞赏他有忠君爱国之意。他临终嘱咐心腹,死后要给他变换寿衣。皇差见他寿衣忽为朝服,忽为白服,让皇差几度禀报都错,皇上即以欺君之罪,斩了一批又一批皇差。佚名讲述,刘家进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2 0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张秀娟)
死坑一堂官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状元杨升庵临终前,指着《滇载记》、《南诏野史》对子女说,要好好保存,才对得起云南的父老兄弟。状元公死后,平时与他作对的贪官污吏看到杨状元入殓时身穿官袍,便告到朝廷。因为明朝有法律,被贬的官员死后只能穿罪衣。皇帝令大臣前来开棺查验,开棺那天,人山人海,百姓对官府的行为无比愤怒。棺木打开,状元公却身穿罪衣,手捧明朝法律。这样,诬陷状元公的贪官污吏犯了欺君之罪,被开刀问斩。佚名讲述,张锡禄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24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新宇)
关帝庙对联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一天王兆先生去卖文,途中和几个赴省科考的秀才在一个小寨过夜时,听到寨中几个秀才议论纷纷。原来,有个泥水匠发家后想写副对联挂到关帝庙,对联中既要有关帝庙又要有泥水匠的名儿,写得好还有五两纹银的赏金。众人正左右为难,王兆却挥笔写道:“秉烛观书,毫不拖泥带水;五关斩将,犹如切瓦砍砖。”泥水匠看了赞不绝口,问道是谁所写。“剑川,王兆。”众秀才回答。佚名讲述,沈葆清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48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对联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王兆很善于作对联,在剑川很有名气。至今剑川城北的地藏寺还保留着他揭露“孝子”、讽刺“阎王”的一副对联,西门外财神殿前的戏台上也有他的一副对联。有一次,他替人作联求雨,上联全部用“雨”字头的字写成,下联全部用以“氵”为偏旁的字写成。王兆的母亲去世时,他悲痛欲绝,灵前挽联直到出殡前夕才写出:“就是这样完了,还有什么说的。”佚名讲述,张文渤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675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夜过响水关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王兆赶考路过禄丰响水关时,路卡已关,他便向守关人喊要过关。守关的官员听王兆的口气满有文章,便让他数一百个“关”字,才给他开关让路。王兆一口气说了九十九个,还差一个,便顺口说道:“这第一百个麻,王兆夜过响水关!”守关人想抵赖,但辩不过王兆,只得为他开关让路。佚名讲述,张文渤、沈葆清记录,张文渤翻译。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02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城隍庙写匾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剑川有个木匠,一年出门顺利挣了几个钱,还带回了几片金箔,便想求人写块匾,挂到城隍庙,以谢城隍保佑。在别人推荐下,木匠找到了王兆,王兆答应了,写了“川中二天”四字,几张金箔也正够用,木匠佩服不已。佚名讲述,沈葆清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351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读书桥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王兆小时家境贫苦,但一心苦读。他白天与父母下田干活,夜里拿起书本在金龙河边上边读边散步。一天晚上,他又如往常一样来到河边,边读边往北走。读书入迷了,不知不觉从东乡走到北乡,村中的砍柴人遇上他,已是五更时分,他如梦初醒,一看自己已经走到了甸头桥。王兆用功读书感动了乡亲们,大家便称甸头桥为“读书桥”。佚名讲述,张文渤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465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替哑郎申冤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泼妇嫌丈夫是哑巴,与一个刁汉勾搭成奸。哑夫有口难言,又斗不过刁汉。王兆知道此事,便为他写了状纸,还用手比画教他怎样告状。衙门看了状纸,便与他回家捉奸。一路上,王兆还不停比画,告诉他怎样应付。最后,奸夫淫妇被官府捉拿归案。佚名讲述,张文渤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4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新爷太子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剑川板洞河村北,在古树与杂刺之间有一座寺庙,常年香火不断。一天,这儿又有庙会,一些老妈妈聚于庙前,人声嘈杂。王兆挤进人群一看,庙里所供的是一尊没有谱气的泥菩萨。王兆顺便拿起木炭,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人们知道原来是巫婆骗人,便不再到庙里烧香求佛,而在自家祖宗牌位前烧香求拜。佚名讲述,沈葆清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1页,405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马文锦的故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马文锦自幼家贫,在往大理赶考途中,靠帮其他学童背东西来获取路费。他在大理城中得到过一位老人的资助,在考前见过当今皇上,皇上并为他在扇面上题字。马文锦一路艰辛,不辜负好心人的帮助,中了翰林。佚名讲述,周祜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161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马翰林传闻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讲述云龙大井村马翰林的故事,共分七部分:一、马翰林买书,虽然丢了钱,但把那本《千家诗》背下来了,免了他爹一顿打;二、勇救轻生跳河的女子;三、投宿考官家,随口续对得赏识;四、题扇遇乾隆,得到皇上保举;五、巧对祸事转好运;六、走马京城观对联,过目成诵;七、翰林妻要吃“炮”,原来是黄瓜等。竹居士讲述,杨禹记录翻译。稿存云龙县图书馆,16开,3页,1 500字。(施新宇)
木匠翰林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剑川木匠马汝为随父亲到元江做木匠活,遇到在私塾教书的杨先生。先生发现马汝为才智过人,就免他学费,加以精心教导,还凑给路费,助他进京考上了翰林。但因马汝为无钱也不愿贿赂吏部官员,终至一路卖书画、做木匠作盘缠回到元江,做了杨先生的女婿,仍靠木匠手艺养家。后朝廷发觉马汝为才华出众,派人召回京里任用,而他目睹朝政腐败,坚决不去做官,依旧以做木匠活为生,备受百姓赞扬。陈锡鸿讲述,李缵绪、周天纵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5页,2 97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李元阳的故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李元阳的门生张居正才高八斗,脚长七颗黑痣。有一天,门生来拜见宗师,宗师见门生脸色灰暗,知道他被狐狸精迷住了,便教他如何制伏狐狸精。不久,门生手捧狐皮大衣献给宗师。宗师一惊,预言此狐精几年后定来报仇,门生要遭灭九族之祸。门生不以为然,狂言灭十族也不怕。多年后,张居正飞黄腾达,做了宰相,却与后宫娘娘私通。后宫娘娘便是多年前的狐狸精。不久,皇帝发现了此事,便要灭张居正九族,同时连累其宗师。但李元阳早在苍山十九峰修了十几个假墓,而自己却在“龙窟洞”隐居。官差未能找到李元阳的行踪,只好回京复命。佚名讲述,王人伟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4页,1 809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阮尚宾的故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据说,阮尚宾中进士前,人很能干,被玉局寺老和尚看中,让他在寺中苦读并教小沙弥读书。无意中,寺中住持暗藏美女的事被他发现了,住持便想杀人灭口。这时寺中一位小沙弥暗中帮助他逃出魔掌。情急之中,阮尚宾咬破沙弥耳朵,以便以后报恩。多年后,阮尚宾中隆庆丁卯(1567年)科进士当了官,便把玉局寺丑事呈奏天子。皇上命他为钦差剿灭僧中恶人。阮尚宾认出当年救命的小沙弥,让他当了住持。佚名讲述,张庚年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05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杨宗尧和杨士元的故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明朝大理古城有个白族先生名叫杨士云,中和邑有个白族书生名叫杨宗尧。两人家境贫寒,但都有雄心壮志,同窗苦读。他们白天砍柴,夜里写作,准备上京赶考。一天,两人恰好在坡头凸桥碰上了,商讨后决定先让杨士云进京考解元,杨宗尧争取考明年的解元。果然,杨士云一去中了解元,下一科杨宗尧也中了解元。两人百尺竿头再接再厉,为百姓造福,后人便把坡头村凸桥称为“让解桥”。佚名讲述,老骥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83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峨眉访仙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村寨。内容是:杨桂楼(名杨黼,明代白族人)年轻时听说峨眉山有神仙,便辞别年迈的母亲,不惜千里去拜访。到峨眉山见了一位白发老僧,说明来意,老僧哈哈大笑说:“你家乡有位活神仙,何不去拜。”杨桂楼问:“不知我家乡的那位神仙是什么模样?”老僧说:“反穿衣,倒穿鞋,你回去找吧。”杨桂楼这一去已三年,深夜回到家,敲门喊:“阿妈,儿回来了。”阿妈盼儿心切,急忙披衣套鞋开门。月光下杨桂楼见阿妈反穿衣,倒穿鞋,便领悟了峨眉山老僧话语的真谛。从此不再远游求仙,而在桂树上搭楼,著书立说,自称杨桂楼。杨益讲述,万永林记录翻译。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32开,2页,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画驴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村寨。内容是:杨桂楼的岳父六十寿辰,叫他画张寿画。他画了一头黑驴,不顾岳父高兴不高兴,恭敬地挂在中堂。一天,守田人见一头黑驴吃他的麦苗,他去追赶,追到杨桂楼岳父家门口就不见了。如此几次,守田人就到杨桂楼的岳父家理论,老人辩解。守田人一看中堂挂的黑驴,认定就是这头黑驴,再仔细看后说:“瞧,蹄子上还沾着泥,嘴里还含着麦苗呢。”从此,杨桂楼有活画的事就传开了。杨益讲述,万永林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卷》,32开,1页,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杨封王白族文化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幼小的杨抡聪明伶俐,巧妙地把好友倮波的神马化成普通马匹;在学馆学习时又认识了奇人金钩胡子爷;赶考时得到了神雀灵的指点,顺利考中进士;为官期间勇敢地为皇上征服琉球国,使之称臣纳贡;最后不幸被奸臣害死。皇帝知道冤情后,封他为杨封王。刘子中讲述,何永福、管必英搜集记录。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6页,3 41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杨作舟的戏台联白族文化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光绪元年(1875年),沙溪名人杨作舟能诗善对,但我行我素、放荡不羁。有一年春节,正逢北龙村唱乡戏,杨作舟也来到台下观看。开戏前,听说要写对联贴在戏台上,杨作舟就走上戏台,拿过笔纸,迅速写好了戏台联。主事人读了戏台联之后,众乡亲无不称赞杨先生才华横溢。佚名讲述,杨元贞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756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段九章散京墨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段九章年轻时虽然学习刻苦,但多次考试未中。有一次上京赶考时他在昆明认了一位姓付的干儿子。转眼十八年过去了,再次应试,段九章仍未中,但干儿子棕龙考中了,并在朝中为官,于是让干爹担任江苏海州知州。段九章为官清廉,不久便告老还乡。干儿子知道沿途有匪贼抢劫,便把八条金子做成墨锭送与干爹。一路上,段九章把所有东西分与灾民,只剩下一条京墨。回家后才知道干儿子送的不是墨锭而是金子,但段九章一点也不后悔把金子送给了灾民,因为他做了一件善事。杨金明讲述,陈瑞鸿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3页,1 917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赵式铭贴对联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一年除夕,赵式铭(字赵樾村,白族,云南省剑川人,清末民初文人),见大门对面有蓬竹子,就在大门上贴了对联:“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后又见竹子被砍掉,就在这副对联的下面分别接上“短无”、“长(常)有”,使其另有别意。康灼南讲述,康东福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剑川民间故事选》第一集,32开,1页,600字,剑川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张秀娟)
让他三尺又何妨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赵式铭接到亲戚来信,说邻居欺人,把滴檐墙筑近他家的墙脚,请帮忙说理。赵式铭想了想,提笔写道:“官司只为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如今不见秦始皇。”亲戚家看后觉得在理,即尊重赵式铭的教诲,不跟邻居斗气,和睦相处。邻居知道是赵式铭的主意,感到惭愧,主动后退了四尺,比传统墙距多让出一尺。陈育生讲述,陈瑞鸿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剑川民间故事选》第一集,32开,2页,1 000字,剑川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张秀娟)
巧题挽联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几个嫉妒赵式铭的绅士,见土匪头目死去,以为刁难赵式铭的机会来了,就叫他写一副挽联。心想如果写的是讽联,土匪会收拾他;如果写的是赞词,百姓会咒骂他。几个绅士找到赵式铭,恭维寒暄之后说明来意,赵式铭略加思忖之后大笔一挥:“生死前生定,功过后人评。”几个绅士一看,呆如木鸡。康灼南讲述,康东福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剑川民间故事选》第一集,32开,1页,700字,剑川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张秀娟)
李举人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脉地一带。讲述的是:脉地村有户人家只有母子俩,儿子中过举,人称李举人。李举人为了上京应试,埋头读书,母亲先后叫他看晒粮、挖地、吃饭,都误了事,母亲一生气就把李举人的书丢进灶窝里。李举人望火兴叹,割下双耳,以求母亲宽恕。赵国章讲述,马紫钟记录。收入《漾濞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700字,漾濞彝族自治县文化局1986年编印。(段伶)
惩罚土地山神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马翰林(白族,乳名梅阿,学名锦文,云龙县大井村人)小时候到诺邓村徐宗师家读私塾。一天,他寄在路边山神庙的竹马不见了,便怪罪山神、土地偶像,并给他们扣上纸做的枷锁。当晚山神、土地托梦徐宗师求情,话中有“你的学生马翰林”一语。第二天徐师宗知道事情原委,心想连神都觉得学生今后将成大器。后来果然如此。李硕久讲述,杨宗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镇妖龙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石门和大井之间的魁星阁上方树林中有一口井,常有黑雾冲天,外地人喝了这水,十病九不愈。传说这是黑龙作怪。要镇黑龙,需建牌坊。牌坊建成之时正值马翰林回乡,大家请他题联,他便写道:“白台执简无双士,云甸开封第一人。”从此,黑龙不再作孽,人们传说马翰林是白虎下凡。其叔认为“无双士”过于自夸,改作“多魁士”。李硕久讲述,杨宗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2页,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买书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马翰林读私塾时,到石门买《千家诗》,见赌摊参赌,把买书钱输光,便心生一计之后回家。父亲知道赌博后大怒,马翰林自我检讨后说:“不买也罢,我已经背得了。”父亲要对证,马翰林便滔滔流水般一字不差地背了全本。原来马翰林到书摊读了《千家诗》,靠他聪明的记忆背会才回家。李硕久讲述,杨宗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1页,3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巧遇乾隆爷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马翰林赶考路上在一小店吃饭时,见一个书生来投宿,便起身说:“客已满,若不嫌弃,愿与壮士共餐。”两人一阵寒暄,壮士知道马翰林叫梅阿,家庭寒苦却胸怀壮志,便拿出一把扇子,请马翰林留言。马翰林见扇画,触景生情,挥笔写道:“绿荫树下一小桥,半轮明月挂树梢。纵虽边破乾坤在,万里江山不动摇。”落款写着梅阿。后来,马翰林在京中榜,在人们讥笑无人为他担保时,殿上乾隆皇帝说:“寡人担保。”马翰林恍然大悟,原来壮士竟是微服南巡的皇上,连忙叩谢,众官失色。李硕久讲述,杨宗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2页,1 2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www.xing528.com)
艳遇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马翰林赴京应试,到关坪住宿,赌输了路费,想讨饭前行。第二天行至深夜,见九渡箐中小屋,便蜷曲屋檐下。这时,屋主人梦见老虎睡在屋檐下,叫儿子查看,却见一书生,老人便将书生请进屋里,见其身虚体弱,将其留下。临行,将自己的哑女阿英许配给他,并馈赠盘缠银两,马翰林感之不尽,继续上路。腊月间,马翰林果中翰林,衣锦归来,参拜恩人。阿英一高兴,居然说出话来。其后,马家择日为他俩举行隆重的婚礼。乾隆皇帝得知此事,诰封阿英为一品夫人。李硕久讲述,杨宗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4页,2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孔雀胆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马翰林博学多才,朝中有“马文锦才高天下,李英培智压三江”之语,常遭佞臣嫉妒。这些佞臣利用马翰林无书不读和看书习惯,编成《孔雀胆》一书,在书页的外下角涂上毒药,派人送给他。马翰林见书,习惯用食指舔一下翻一页,翻了两遍,当即中毒身亡,时年三十八岁。李硕久讲述,杨宗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1页,4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六月君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杨名,号崇峰,云龙县石门人,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任陕西巡抚。皇帝信任杨名,叫他代自己前往扫墓。杨名花了六个月时间办理,正当他身着龙袍在皇帝父母墓前跪拜祷祝之际,听见天上传来“腿后三步”一声。他刚退后,箭、戟、刀直向他跪拜处射来。他赶忙向天跪拜,口中念道:“哪位神仙搭救?”空中传来:“吕祖搭救。”原来朝中奸臣嫉妒杨名,暗设机关除他,幸有仙人保佑。自此,民间流传有“三朝丞相人间有,六月君主世上无”的俗语。张仲勋讲述,谢道辛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1页,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少对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年少的杨名跟小朋友们在河里玩耍时,一队锣鼓开道、高举“回避”“肃静”的人马走过来,把伙伴们都吓跑了,杨名却光着身子站在那里。众人要举棒打他时,轿里的州官见小子如此大胆,便下轿制止。知道他还在读书,就以他的衣服为题,在石头上出上联“千年古石为衣架”,叫小子对下联。杨名即对“万里长江做澡塘”。州官佩服小子的才气,想必今后大有出息。果然,杨名后来官至陕西巡抚。佚名讲述,杨宗汉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2页,5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子路一转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皇帝在五十寿辰前夜梦见孔子说:“明天早上我不来享用你的祭品,让子路来吧。”第二天黎明,守护者禀告皇上有人来吃祭品,皇帝前去询问:“你是何人?”那人答:“我是新中举人杨名。”“何方人氏?”“大理云龙州人。”皇帝想起昨夜所梦,悟到此人即是子路转世。从此,人称杨名为子路一转。张仲勋讲述,李淳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1页,3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充军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杨名在京为官,惩治贪官,深得民心,却遭到奸臣陷害,罢了官,要发配。杨名想回到家乡,便向皇帝禀告说:“宁充黄河八百里,莫充云南碧鸡关。”问是何故时,谎称云南跳蚤有半斤,蚊子有八两,太可怕。皇帝即派人调查。而杨名早有安排,皇差到碧鸡关,马蜂嗡嗡飞来,蛰得鼻青脸肿,以为果真如此,回报皇上。皇上即把他发配云南,杨名如愿以偿。字宏勋讲述,李星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2页,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断案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杨名任汉中县令时接到使他头疼的案子:兵部尚书的儿子和宰相的姑娘结婚才七个月就生子,男方认为女方不贞,要休妻,女方不服,双方都告状。都是豪门显贵,杨名不敢得罪哪一方。杨夫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杨名便召唤双方到堂,传言为了慎重,今天只作调查。这时杨夫人在一旁呼道:“你的姑娘不也是七个月生么,何必再调查!”杨名假意屈指算算,便说:“好在夫人提醒,下官几乎误判。”宣布退堂,并宴请双方。席间杨名大夸自己的姑娘如何好,双方初生的儿子也会有好运。双方的大人觉得县令的姑娘也是如此,官司就此作罢。在京的双方父母都有面子,在道光面前常夸杨名,杨名后来升至汉中府尹。佚名讲述,杨宗汉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3页,1 5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进京赶考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大观是明末清初凤起村举人,先后曾任湖广、福建知县。张大观准备起程赶考的早上,妈妈无意中打泼了尿壶,尿滴到了他的脖子上,他认为不祥,不想走。他父亲却说是好兆,如同白菜上浇粪,大发大旺。他走出门,见水碓上龙含宝珠,被吓回去。他父亲说是吉兆,龙知道你赶考,把宝珠都献给你。于是他高兴地上路,果然中举。佚名讲述,董亮伟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奇怪的状纸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大观赶考时走到县上,见一个哑巴跪着向他作揖,问缘何,听不清,便给他写了首诗:“举子进京遇哑巴,跪在路心泪汪汪。若要搞清啥缘故,只得问他隔壁家。”哑巴拿着诗到衙门,县官调查得知,原来是他的妻子被恶霸霸占,便开庭审理,把恶霸送进班房。佚名讲述,董亮伟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绿化王帽山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宋太祖视察凤起西山,认为山似王帽,将发王子夺天下,就挥舞山鞭从山的正中划了一道口子。从此,此山不长树。张大观不信邪,认为此山是水源地,便出巨资,发动村民植树造林,不几年,全山长满了松树。佚名讲述,董亮伟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银子会晒折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大观开明豁达,待人一视同仁。过年前,他叫在他家做活的四个人晒银子。他们晒了三天,银子一丁点不少,于是说:“银子晒透是会晒折的。”四个人起初不知何意,后来悟到这是张大人有意让他们拿一点,好回去过年,于是各人便拿了一点。张大观见银子少了一点,便说:“这回晒透了,你们回去过年吧!”佚名讲述,董亮伟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龙王送贵子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大观在龙马涧见到一个装束漂亮、相貌非凡的女子,见她慌张中丢了梳子,就给她拾起来。女子很感激,说今后有什么难处可以告诉她。那时给他盖房子的木匠粗心,少了一棵柱子,大家发愁。当晚张大观得那女子托梦,他便到龙潭祭祀,龙潭里漂出一棵木料,跟缺少的那棵柱子一模一样。佚名讲述,董亮伟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判活夺生妻案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大观常为家乡做好事。一天,张和告杨步生霸占他的妻子王瑞芝,张大观就先把杨步生关起来。升堂时,两个男人对簿公堂,杨步生一再狡辩。这时有人到堂上传言:“王氏已经含冤自尽了。”张大观气愤地吼道:“尸体谁安葬?谁做斋事?”张和说:“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张大观随即宣布退堂,把预先藏起来的王瑞芝交给张和,杨步生一败涂地。佚名讲述,董亮伟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白鹤一转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魁士是道光年间凤羽的名士。张魁士家境贫寒,父母三十六还无子女。一天,母亲在砍柴路上,吃了水里漂来的一个桃子,当晚就怀了张魁士。父亲常做梦,梦见一只白鹤从鹤林寺飞来,飞到他们家,但鹤头埋在翅膀下。他对这梦多年不知其意,到张魁士无意落榜,才知道这是梦中白鹤一转。佚名讲述,赵寅松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牛让城乎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一天,张魁士跟小伙伴玩,用瓦渣搭了一座小城。爱咬文嚼字的犁田老倌赶牛路过,便问:“牛让城乎?城让牛乎?”张魁士答道:“城是死的,牛是活的,当然是牛让城。”张魁士孩提时就显非凡才智,“牛让城乎”便成当地掌故。佚名讲述,赵寅松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写春联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魁士六岁上学堂,才几个月就到春节。他妈给红纸,叫他请他的先生写副春联。他说不用了,自己写,于是就写道:“南瞻部州居三甲,北冲头上第一家。”既写出他家的位置,也隐喻少年宏愿。佚名讲述,赵寅松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牌坊移位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一天,少年张魁士出家门,见张大观在巷道口修建牌坊,就对他说,这是北冲人的地,未经许可岂能在此修牌坊?张大观是“三代郎中”、“三楚县侯”的举人,对村童的话不以为然。小小的张魁士不饶,随口就说:“牌坊位置欠思量,堵我巷道太猖狂。魁士长大盖哪里,架你头上又何妨!”张大观听罢,看这孩子不凡,只好把牌坊移到村中心的大路上。佚名讲述,赵寅松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7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穿针引线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母亲带着张魁士去做客,挤不到席位,被主持人冷落在一边。张魁士就向母亲借针线,顺手拿出手帕,一针一针地缝起来。这回引来人们的关注,他借此就诵起诗来:“尖线纤巧绣花针,横冲直闯任它行。眼睛长在脑壳上,只认衣裳不认人。”主持人自愧疏忽,赶忙把他们安排入席。佚名讲述,赵寅松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乡试落榜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张魁士资质聪慧,学习用功,顺利通过科考、岁考、院考,这回到省里参加乡试。在考场,他按考题一气呵成《论官和民》文章。主考官看文笔,“夫天下之官受命于民,奉民为上帝,须臾不离民,才立于不败之地……”赞赏不绝,就把它藏于袖中,准备将他录为榜首。但是忘记取出,考官夫人洗衣把考卷揉得面目全非,害得张魁士只录为副榜。佚名讲述,赵寅松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7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琵琶果”对“杵臼花”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有个先生让他的学生作对联,看见窗外枇杷树,写了“琵琶果”三个字就走了。张魁士路过见这三个字,便在下面写了“杵臼花”三个字。这时先生回来,讥笑张魁士:“杵臼乃石制之物,何以开花?”张魁士笑答:“这琵琶不比那枇杷,又何以结果?”先生哑口无言。佚名讲述,赵寅松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5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赵青天审柜子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赵青天为官期间,有一妇人来到衙门喊冤,说自己的独生女儿不知被谁害死了。赵青天命证人藏在妇人房里的木柜中,次日再审。因妇人始终为自己狡辩,赵青天命人抬来木柜,让柜子里的证人说话。这样案情终于明白了,原来妇人与姘头约会的事被女儿道破,奸夫淫妇便杀害了妇人的女儿。李景晟讲述,张文渤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837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杨栋朝的故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明朝奸臣魏忠贤当道,剑川人杨栋朝、何可及在京城当官。一日,为人正直的杨栋朝要用白简在皇子面前弹劾魏忠贤,不料,那天正好是魏忠贤代皇上早朝。何可及一看同乡的白简,不由大惊,赶忙把弹劾魏贼的十八条罪状改念成功劳十八条,并且还用白族方言告诉同乡,龙椅上所坐之人不是皇子,是魏贼,赶快逃走。事后,两人都暗暗化装改扮,逃回家乡。后来此事被魏忠贤知道,要捉拿两人,可惜他们早已跑回了家乡,气得他像泄了气的猪尿泡。曹松涛讲述,陆家瑞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51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罗振纲)
黄桂吃墨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诺邓人黄桂读书十分用功,有一次,家里送给他一盘糍粑,一碗蜂蜜,让他蘸着吃。他边读书边吃,到家里人来收碗时,蜂蜜还摆着,他却把一砚台的墨水蘸吃完了,还沾着一嘴的墨。就这样,一个大山里的学子却考上了乾隆丁卯(1747年)科举人。佚名讲述,张少勋记录翻译。稿存云龙县图书馆,16开,2页,400字。(施新宇)
事白族文人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内容是:秀才李燧在福建漳州做官时,为逃避同僚为他说媒,把家中的关太太接来。关太太不会说汉话,常夹杂一些白族话。这天李秀才宴请嘉宾,关太太吩咐厨师买黄瓜和茄子,说:“你到街上买些‘苞’和‘真郭’。”厨师不明其意,也不好再问,就到街上找“苞”和“真郭”,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席间,嘉宾得知此事,不禁大笑。李秀才受屈,但不甘示弱,就说:“尔等书痴,哪晓得南诏、大理尚有文献名邦,俺白族既通晓白文,又深谙经史,黄瓜抵得‘苞’,茄子抵得‘真郭’,这有何希奇好笑!那不是呆子惹起痴人笑天么!”众人听了,不敢再笑,只顾低头饮酒。佚名讲述,李崇隆搜集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2页,1 4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段伶)
从军白族武将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杨玉科,字云阶,白族,云南省兰坪人,官至一品提督,光绪十一年(1886年)在抗法战争中阵亡。该传说讲述的是:杨玉科年轻时在盐厂护卫队打工,由于他能说会道,又有武艺,就派他解压锞银。他在路上动用锞银,到大理后,银两不符,官府密令缉拿他。后来他受诱骗被捉,幸得老庚(朋友)妙计解救,最后到维西,得到土司筹饷,便开始纠集人马,转战滇西北,屡建战功。和增发、金发爹讲述,施中林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杨福寿)
杨玉科死里逃生白族武将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杨玉科看到清朝官吏刮削民财,百姓过着有米无盐有盐无米的苦日子,他到离盐井不远的姐姐家,为姐姐产后补身杀鸡,也无盐下锅,激起他取盐济民的决心。他邀约伙伴到盐井,晚上抢白天骗,使百姓家家有了盐。后来被盐井卫队长发现,骗取了善良村民的信任,抓住了杨玉科。在押解的路上,恰巧在他姐家过夜,他姐夫佯装为卫队庆功,暗送解除脚镣工具,杨玉科即跳楼死里逃生。佚名讲述,罗世保搜集整理。收入《杨玉科的故事》,32开,16页,10 000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印刷厂1993年编印。(段伶)
杨玉科求医白族武将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杨玉科因死里逃生时腰椎脱臼,到处求医。有个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只有三台坡的贼头王大麻子才会医。杨玉科到了三台坡下一农户家,听老农说王大麻子的相貌、抢夺手段比传闻更可怕。可杨玉科敢冒风险,不顾老农相劝,继续上山,险过三关,最后四个壮汉押着他,摸黑路到了一间屋里。待天亮一看,还是在坡下那个农户的家。老人见杨玉科很有诚意,才告诉他缘由。原来传闻是老人为吓唬匪徒抢夺而编的。四个壮汉都是老人的儿子,杨玉科的腰椎病就此得到了老人的救治。佚名讲述,罗世保搜集整理。收入《杨玉科的故事》,32开,9页,5 500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印刷厂1993年编印。(段伶)
杨玉科三擒王吉达白族武将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王土司雇用杨玉科当卫队头头,叫他防御常来劫掠的王吉达。杨玉科巧施计策,两度对王吉达既擒又纵,王土司又喜又恼,再命捉拿。杨玉科赤手空拳深入王吉达的窝巢,以高超的箭术,巧妙的对答,赢得王吉达的信任,得知真情。原来王吉达是为抢回被王土司霸占他的祖上的家产而结伙劫掠的。杨玉科深为同情,二人即结拜兄弟,应付王土司。佚名讲述,罗世保搜集整理。收入《杨玉科的故事》,32开,16页,1 000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印刷厂1993年印。(段伶)
杨玉科抗法白族武将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法国侵略军打到谅山时,清朝廷派杨玉科率军从征。在战斗中,他的十八部属受挫,士气低落。这时他巧设计谋,让敌军陷入圈套,大获全胜,士气大振。后来在一次艰苦战斗中,他奋勇当先,与法军决一死战,不幸中弹身亡。李宗林讲述,李缵绪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杨福寿)
杨东升保路白族人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强盗得知杨东升保路,想借故给他个下马威,便上门看望他。杨东升夫妇早有准备,他佯装出门,妻子在家殷勤接待,请强盗们割一点中梁上挂着的肉,强盗们够不着,在你推我让时,她来个鸽子翻身割下一半。又请他们在院子里抓一只鸡,在鸡飞狗跳时,她将栗树丛中两只野鸡抓到手。丈夫回来见未给客人做饭,佯装追打妻子,妻子将丈夫甩过来的刀和射过来的箭兜在围腰里。强盗们见杨东升妻子也有这等本领,个个心虚,不敢冒犯,盐路从此一路平安。张位弦讲述,阿鉴鼎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5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张秀娟)
门拐子拐出磨心轴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鲁班看见妻子舂粮食、做饭太辛苦,就凿了两块圆形石盘按住转,但太费力。正好鲁师娘推开厨房门,门拐子(门轴)启发了他,就立即动手在两片石盘之间凿洞加了一根短轴,轻轻松松就能转动起来,鲁班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磨”,此后磨粮食就很方便了。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91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木神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鲁班的木匠活很多,一个人做不完,就按自己的形象刻制了许多木人帮他干活。小女孩去送饭,认不出到底谁是真爹,就回去问她妈。第二次去送饭时,找到鼻子上有几滴汗珠的那个爹,送给他吃了。鲁班知道是妻子教女儿的,很嫉恨妻子识破了他的机密,就把木头剖开烧了。木人不满,鲁班许诺今后盖房子都要祭木人,这就是祭木神习俗的缘由。赵鹤松讲述,周天纵、李缵绪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4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祭木神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鲁班到剑川传授木工技术,看到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府却有酒有肉。于是巧妙运用木工手艺,雕刻了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一百尊木人,欲等到点血开光之后,变成活人去斩杀坏人。不想,自己的妙计连媳妇都能识破,一怒之下,毁了木人。后来,白族人在盖木房时,怕竖不好屋架,便在头天晚上祭木神。杨金明讲述,瑞鸿、瑞林记录,乐夫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432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木马三只脚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早先木马有四只脚会走路,可是驮圆木不行,几次搭上去都滚下来。鲁班一气之下,用木棒一敲就打断了它一只脚。只剩三只脚的木马却站得很稳,一点也不摇晃,圆木卡在垭口里,再也滚不下来。直到现在,木工做活计都离不开三只脚的木马作支架。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675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公榫母榫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从前,盖房子用钉子钉,不牢固。鲁师娘用一只手握住鲁班的拳头,叫鲁班用力拉,一下子拉不脱,鲁班受到启发,立刻做了一头宽、一头窄的公榫、母榫,装上以后就不会脱落了。从此,房架又严实又牢固。这都是鲁班夫妇的功劳。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67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巴掌的来历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鲁班每次刨木头,都叫妻子在前面用巴掌抵着,有一次用力过猛,把妻子冲倒了,妻子的手拄在巴掌大的木块上,还划破了点皮。忽然,她高兴地立即拿了锤子、钉子在木头床的一头钉了一块巴掌大的“人”字形木块,再也不用人的巴掌来抵了。鲁班很高兴,把这叫“巴掌”。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594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张班去了鲁班来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张班揽了建造皇宫的活计,不小心把椽子锯短了一截,他害怕受到惩罚,连夜骑木马逃回剑川。他后悔莫及,自己用画签戳瞎了左眼。后来受到妻子做竹伞的启发,想起用加接法可解决椽子问题,又骑木马回到京城,声称自己是鲁班,可完成张班的活计。一只眼的鲁班建成了皇宫,所以后来木匠吊墨线都只用一只眼。鲁班塑像手中要有一把伞,就是永远记住妻子做伞给他的启示。杨玉树讲述,段寿桃、周天纵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3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将错就错一尺三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鲁班带着一大伙徒弟干了九九八十一天木匠活,就要竖房子了。他再一次核对木料构件尺寸时,发现有一根柱子被徒弟锯短了一尺三寸。于是,鲁师娘用饭桌不稳就垫石块的道理提醒他,将错就错,把每根柱子都锯短,底下都加一块方石或者圆鼓石,高度都是一尺三寸。这样,房子显得更稳、更美观。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81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弯木头直木匠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传说,有一次鲁班与徒弟遇到一批弯木头,怎么做也削不直。鲁师娘说用裁衣服的粉包压线,但不明显。鲁班改成墨斗、墨线,在木料上弹出直线,照墨线削,都削直了。于是就传下了“弯木头直木匠”的俗语。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053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鲁班造船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鲁班的妻子在河边洗脚,不小心把飞头鞋掉到河里,鞋子却一直漂着不沉底。鲁班按照鞋样造了木船,白族话至今把鞋和船都发作同一个音:以。李冠伍讲述,郭思九、李缵绪、周天纵搜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806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鲁班传《木经》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老木匠和儿子阿生波在京城为皇上修“揽月楼”。有一天,老木匠出外办事,阿生波独自做木匠活,来了一位自称是鱼日村的穷老头。阿生波又是装烟倒茶,又是给老人煮锣锅饭,一点不嫌他穷。于是,鱼日村就把编成白族调子的《木经》,一句句传授给他。老木匠听说此事,知道是鲁班师祖传艺来了。从此,《木经》在剑川木匠中代代相传。杨天诚讲述,陆家瑞搜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6页,2 80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鲁班的墨斗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从前,鲁班带着徒弟到大理点苍山上采大理石,只要把墨斗的墨线拉出来,往上一提一放,石头就裂开了,需要什么样的形状都成。有一天,墨斗用干了,鲁班叫徒弟到山谷里加点清水。徒弟偷懒,在墨斗里撒了泡尿,墨线弹下去只见一条黑线,石头再也不会裂开。钟少武讲述,郭思九、李缵绪、周天纵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5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锯子的来历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鲁班用薄刀子断木头,想把顶端削齐很不容易,遇到节疤更难。一气之下,在刀刃上连续砍了好些缺口,坐到一边生气去了。这时一个徒弟拿起缺齿刀刃在木头上拉了几天,掉下些锯末,切口也很整齐。鲁班发现后,又在刀刃上砍些缺口,更好拉了。“锯子”就这样发明出来了。赵志登讲述,郭思九、段寿桃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75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二七一两三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财主仗势欺人,原本讲好七厘银子一天的工钱,做了二十天,才给了一两三的银子。剑川木匠知道吃了亏,就抱着财主家小少爷去馆子吃饭。吃完饭木匠就找借口说回财主家拿钱,让小少爷在饭馆等着。木匠一走就不见了,财主找到小少爷,开了饭钱,才发现木匠留下的字条:“二七一两三,莫把我当憨;拿你儿子换饭吃,不要黑心肝。”从此“二七一两三,莫把我当憨”就成了句歇后语。杨玉树讲述,段寿桃、周天纵搜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9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木马浸水一分三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等地的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建造鹤庆钟鼓楼时,许多木匠争着包揽这个工程而相持不下。县太爷就叫木匠们每人做一个三脚木马,写上自己的名字,丢在水中浸泡。第二天取出木马,逐个测量木马的榫口浸水多少。多数人做的木马浸水三分二,剑川木匠浸水只有一分三,所以钟鼓楼就由剑川木匠建造了。赵文昭讲述,李缵绪、郭思九、周天纵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593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木匠不做斗、升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沙溪坝子有个张木匠出于好心帮张二婶和王大嫂分别做了斗和升。一个赶集日,两人从街上回来斥责张木匠斗、升做得过小,从而导致买卖蚀本。张木匠非常气恼,但又不便发作。他发誓从此决不再做斗、升。直到现在,白族木匠都不愿为别人做斗、升。张长生讲述,瑞鸿、瑞林记录,乐夫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520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巧取白银五十两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清乾隆年间,滇西一带银矿兴旺。一天,督办银课的官员视察了兰州境内的银矿,雅兴大发,出了一副上联:“富龙厂回龙厂马龙厂三厂炉火三厂匠”。声称有对出下联者,奉送五十两白银。一天,一位羊岑木匠回家过春节路过,看了后对出下联:“上羊岑中羊岑下羊岑一岑山水一岑人”。这样他就取得了五十两白银。杨汉明讲述,小鹏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572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吾展务标与状元之才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剑川木匠杨师傅为滇南王司令建祠。建完落成那天,王司令请来远近文人为将要挂上去的匾额题字,结果众文人你推我让,上好的饭菜都凉了还无人题字。这时,一边的杨师傅站起来用草鞋刷刷几笔,写了“吾展务标”四个大字。众人纷纷议论杨师傅那四字的出处,杨师傅在一边不由暗暗发笑。意为非鱼非鳅“不伦不类的家伙”的白族话,竟让众人佩服不已,称赞他是“状元之才”。杨汉明讲述,小鹏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1 118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拉木经和压木经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杨山神带着两个徒弟去姚安府帮赵财主家盖新房。上梁竖柱那天,两个徒弟在房架上大叫,说横梁短了三寸,赵财主暗暗高兴自己昨晚锯掉了三寸。告诉杨山神上不了梁,就不付工钱了。可是杨山神念起“拉木经”,叫徒弟拉;杨山神又念“压木经”,叫徒弟两头压,刚好是一丈二尺。房子竖好了,赵财主只得乖乖地付了工钱。原来,杨山神发现大梁被人锯短三寸,就连夜重新赶做了一根。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6页,3 608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杨木匠出门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剑川有名的杨木匠出门到远方,受尽他人的百般欺压和刁难。杨木匠与众门生在公郎巧妙地逃避了主人的欺骗,来到南涧巧妙地从店主手中拿回了被敲诈去的五十文钱,到了大理又运用妙计到白族人家中骗了顿吃的,翻越拉渣坡,众人终于回到了家乡。大家不由感慨万分,但心想沿途的经历实属无奈,只有从中吸取教训了。佚名讲述,沈葆清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3页,1 485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杨山神的飞角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杨木匠学得一手好本事,被人称为“杨山神”以后,带了一伙徒弟,什么事都叫人服侍,人渐渐懒了,连他家老家盖“魁星阁”,请他为飞角画墨,也是一拖再拖。魁星阁盖好了,杨山神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座没有飞角的魁星阁。由此,人们把有始无终的人都说成是“杨山神的飞角——空说空讲”。佚名讲述,松泉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837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唱曲传艺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木匠师傅和徒弟去帮人家做活,东家叫徒弟独自去隔板壁、装门,说是徒弟做得好才付给跟师傅一样的工钱,师傅另有活计,不许教徒弟怎么做。徒弟就用白族话唱调子问,师傅也唱调子答。东家以为两师徒在对唱白族曲子。板壁装好了,徒弟得到同样多的工钱,也在唱曲子中学了手艺。杨玉树讲述,段寿桃、周天纵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篾圈圈和小木槌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阿松学木匠手艺很苦,除了煮饭、烧茶、送水外,只准刨大柱子,每天必须刨十根,刮不光滑还要挨打。阿松心地善良,时常关照穷苦人,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送人。阿松的为人感动了一个老人,老人送给他一个篾圈圈,套在柱子上一拉到底,柱子就刮干净了。可惜,这事被恶师傅发现,把篾圈圈烧掉了。阿松又用老人给的木槌帮人打铜桩,得了二百五十两银子,回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尹应清、赵鹤松讲述,李缵绪、周天纵记录。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5页,2 511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根子盖新房白族木匠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讲述的是:有个木匠给烟村一个叫根子的人盖房子,只见根子经常杀猪宰羊,却不给木匠肉吃,只给他煮肠子吃,他便一边做活一边唱曲子发泄心中的怨恨。房子盖好后,为了惩治主人,他悄悄地把夜间吓人的“鬼见木”垫到梁上。完工后他要走,根子给他工钱后还有五驮大米和猪羊肉。木匠才知道这些是根子平日节省下来留给木匠老母亲的,木匠很惭愧,赶忙取下“鬼见木”。根子送他上路,两人一唱一和抒发他们的友情。王七庆讲述,王丽珠、李灿南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1 3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