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风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观音同情失去丈夫而变成苍山上望夫云的公主,向风神借了九瓶大风,想吹干海水,要让她与被罗荃法师打入洱海变成石骡的猎人重新团聚。不料,罗荃变成乞丐,偷走了观音的六瓶大风。观音只剩三瓶,风力不足,再用力吹,也只能吹开海水,公主和猎人也只能见面,不能团聚。下关风大由此而来。杨汉讲述,段寿桃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段伶)
上关花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有一个忠厚的农夫上山砍柴卖钱,为难产的儿媳请医生。路上一位老人给他一颗宝珠,叫他让儿媳含在嘴里,即可顺产。他照着做后,母子平安。后来这颗宝珠掉到菜地里,见光就长,不多时就长成花树,月月盛开,平年一朵十二瓣,闰年一朵十三瓣。县官好奇来赏花,见农夫的儿媳漂亮,欲占为妾,儿媳不肯,被打入大牢。父子把儿媳救出后,便砍掉奇花树。上关花因此得名。杨汉讲述,段寿桃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2 0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段伶)
苍山雪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大理国被北方的强敌入侵,因寡不敌众,国王凭借上下两关和苍山洱海,退守城池。敌人又从苍山背后偷袭,国王率众在山顶血战。在紧急关头,观音请雨神降雨雪助战,将敌兵冻死在山上。从此,每年冬天大雪就覆盖苍山,且终年不化。杨汉讲述,段寿桃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7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段伶)
洱海月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洱海里有条妖龙,常兴风作浪,使渔民生活艰难。观音知道后,从天上丢下一个装有金链子的金盆,金链子捆住了妖龙后,金盆便变成金月亮在洱海发光。有个财主得知海里有金链子,逼着渔民打捞。捞了三船金链子,还拉不到头;再拉,妖龙疼痛不已,掀起巨浪,掀翻了船,渔民游水回家,财主却被大浪打下海里。从此,观音缝了花手帕盖住金盆,金月亮不再浮出水面,只在水里忽隐忽现。杨汉讲述,段寿桃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2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段伶)
望夫云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南诏宫女与苍山猎人相爱,南诏王不准许,他们便双双逃到玉局峰,不料又被罗荃法师作法降雪围困。猎人只得飞到海东去盗取御寒袈裟,却被罗荃打入海底变为石骡子。宫女气极,化为云朵,刮起大风,欲吹开海水救出猎人,但未果。从此,苍山玉局峰上的云朵就被称为“望夫云”。杨超越讲述,杨美清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5页,2 889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红山茶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点苍山五台峰下出了个既会唱大本曲、吹吹腔和白曲山歌,又会弹琴、吹笛子的小伙子,被称做“金画眉”。他嫉恨官绅富豪,经常为老百姓打抱不平。他的事迹感动了山茶花神,花神便与他结了缘,育出了红山茶、九心十八瓣等花种。他还教给乡亲们种植的方法,使“大理山茶甲天下”。李聘山讲述,李莼搜集记录,晓绿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5页,2 834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晒经石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内容是:相传,唐僧师徒取经路过螳螂江,早在这里等候的鲤鱼精驮着唐僧过江,并请唐僧代问西天佛祖“我是否已经修得正果”。十三年后唐僧取经回来,鲤鱼精又驮着唐僧过江,问及十三年前拜托的事,唐僧惭愧地说“忘记了问”。鲤鱼精一听就暴跳起来,江水把白马驮的经书翻到江里一半。唐僧师徒过江后,见太阳还照在一块大沙石上,就在上面晾晒经书。那个大沙石就是晒经石(在今连然镇东洛阳山两侧),上面还有梵文印迹和马蹄印。今天山下白族陈家还传说当年唐僧和他们先民攀过家门,因为唐僧本姓陈。杨光辉讲述,杨照熙、杨泰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安宁县民间传说集成》,32开,3页,1 700字,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段伶)
大吾石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内容是:相传,有个一餐能吃一头猪、两只羊、一斗米的高大汉子,名字叫大吾,意思是大肚汉子。他干活一个顶百个。继母看他不顺眼,要想法害死他,就叫他去造桥。大吾认为这是为民造福的好事,很高兴,选了桥址,就去背大石头。可是,他不知道继母把他的背索剪断了一股,在把石背到江里时,背索断了,把他压在巨石下。巨石掉到江里,堵住江水,把在一旁看他的继母卷走了。水退后,人们就把那块巨石叫做大吾石(在今兰坪大甸坝澜沧江中)。和文清讲述,施中林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杨福寿)
白牛献乳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内容是:相传,一位白族孤苦老妇,两眼昏花,卧病在床。她家的白毛母牛见主人无人照料,便下跪在她前面,把奶头移到她的嘴边,给她吃奶。几天之后,老妇康复了。一天,这头白毛母牛在路上遇到一个婴儿,他伏在刚刚死去的母亲身上啼哭,白毛母牛又把奶头移到他的嘴里,还拢了堆草给婴儿睡。经白毛母牛的护养,这婴儿终于长大成人。玉皇大帝得知白毛母牛救人的事后,封它为神牛,在这里雕刻了神牛的像,长留人间。杨光辉讲述,杨照熙、杨泰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安宁县民间传说集成》,32开,1页,700字,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段伶)
新庄三棵树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丘北县。内容是:相传,新庄西边的山上有三棵又高又粗的大树,它们的影子照到京城皇帝的洗脸盆里。皇帝派人巡查,得知大树在新庄,便派人来砍。但是,这三棵树,砍一斧,又恢复,怎么砍也砍不倒。后来砍树的人意外听到大树说话,得知实情,第二天就在树上钉上铁钉,才把树砍倒。从此,新庄原来戴顶子(做官)的九十九个人,死一个少一个,最后死绝了。后来,请风水先生来看地脉,见这山既像龙又像马,就改村名为马者龙,此后村里又开始出现戴顶子的人。张兴禄讲述,张顺彩、段伶记录翻译整理。稿存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16开,1页,1 000字,并有国际音标注音和汉语直译、意译对照。(巴子)
唐氏三姊妹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个叫唐古拉的老人,把三个女儿都派到外边去闯荡。经过许多艰难曲折,大姑娘沱当闯出的道路变成了金沙江,二姑娘扎吉闯出的道路变成了澜沧江,三姑娘阿潞闯出的道路变成了怒江。白雪染白了唐古拉老人的头发,他变成了唐古拉山,永远祝福三个女儿开辟的三条姊妹江。佚名讲述,杨禹记录翻译。稿存云龙县图书馆,16开,2页,950字。(施新宇)
鹤庆为什么东山树多,西山石头多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鹤庆东西两山树木繁盛,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这儿时与牛魔王展开了大战。猪八戒化成大猪占据东山,用石头掷向变成巨牛占据西山的牛魔王,猪八戒掷完东山上的石头后,终于战胜了牛魔王。这样鹤庆就形成了东山树多,西山石头多的地貌。郭杞林讲述,郭幼娥记录翻译。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336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石葫芦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内容是:黄坪坝原来是大山,在半天寨住着一个心地善良的孤苦老人。他小时听奶奶说有个彩云乡,那里什么都有。于是他没日没夜的向东走到彩云乡,向神仙求得橡子、核桃、板栗种。回来的路上见苗族的寨子比自己的寨子穷,就把种子给了苗族。自己又回去求得蕨菜、青笋、葛根种,路上见傈僳族寨子穷,又把这些种子给了傈僳族。再回去求时,喊不开天门,老人昏死在门口。二郎神的妹妹救活了他,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她就做老人的孙女,回到老人家乡,把身上的葫芦种在山崖上,盖住整座大山,还结出两个并蒂大葫芦。天王老子派二郎神去找妹妹,见葫芦就把两个葫芦劈了。这一劈,把大山劈成葫芦形坝子,葫芦子四处飞,变成橘子、石榴、黄果等各种果树。今天黄坪的坝子、山里的各种花果蔬菜就是老人求来的。黄福莲、邓忠才讲述,章虹宇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32开,3页,1 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太极锁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讲述天然太极图景观的来历:庄坪村有个妇女生了五胞胎,五个孩子面色各是红黄蓝白黑。有人说冲犯风水,必有后患;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崇山而下的狮子形地脉挖开,于是大家去挖。可是第一天挖了第二天又还原,始终挖不开。一天晚上,有个村民忘了锄头回去拿时,听见地下有人说:“如果他们钉上铜钉,我们就完了。”第二天,大家就在地的四面钉上铜钉,这样挖了就不再长,终于挖断了地脉。可是,挖掉了“狮子把门”,大地上却出现了“太极锁水”的宏大太极图景观。佚名讲述,黄金鼎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1页,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大理石和玉带云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玉女子是天上专织五彩云锦的仙女。她看到苍山洱海的美景,就向王母告了五天假下凡玩。遇到饱受后娘虐待的白郎小伙子,就与他成了亲。玉女子变出很多玉石,让大家去开采卖钱,大家的日子好过了。一个贪心人想把玉女子抢去为自己变更多的玉石,结果,玉女子回到天上去了,只扯得一根五色腰带,由此就有了水晶石、汉白玉、彩花石和飘在点苍山腰的玉带云。钟少武、杨昆讲述,李天祥、郭思九、李缵绪、周天纵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5页,2 47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一女关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北沙河涧岩峰顶上有一位少女,独守险关。当时,有个小和尚普颜笃从井里得到一套兵书宝剑,兵书上写着:“剑出头落地,开刀先宰老和尚。”尽管老和尚和小和尚也用了避灾的办法,但剑一出鞘,还是结果了伤天害理的老和尚的命。后来小和尚练就了一身本领,重走老和尚的路,继续鱼肉百姓。到明朝初年,遭明将降伏,他逃至险关又被女将所阻,后葬身于深渊之中。据说女将是观音显灵,专除人间恶魔。马中文讲述,赵建新记录翻译。收入《姑娘龙》,32开,3页,1 588字,洱源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杨旭芸)
赶山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秦始皇拿起神鞭赶着山一路向西南奔来,沿途弄得天昏地暗,百姓深受其害。这时松桂乡大石村一个叫结索舟的小伙子搭起神箭,手持宝叉,挡住了秦始皇的去路,并用神箭射断了他的神鞭,山停了,人民安乐了。但是被赶来的石缶山为了报复结索舟,就向雷神告状,说尽坏话。雷神不分青红皂白把结索舟变成一块巨石。寸家华讲述,鹤庆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56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美女石和草帽街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南诏王下一道圣旨给王子,让他到全国选一个绝色美女为妻。王子走了几个月也没找到美女。回到太和城草帽街时,饥渴难忍,疲惫已极,便顺手把圣旨往大石头上一铺,就想坐下休息。不料大石头却飞了起来,王子吓得往王宫跑,大石头也跟着飞。南诏王见此情景就用箭把大石射落下来。人们把这块大石头叫“美女石”。黑明星讲述,万永林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78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雷楔子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洱源县罴谷山上的石洞里住着一伙野人。因得罪山神爷,山神爷将他们告到玉帝那里。玉帝大怒,便派雷公、雨师、风伯等作法,使这伙人遭受了灭顶之灾。事后玉帝觉得过分,就派王母娘娘、百兽大仙、百鸟大仙、百果仙子等众仙下凡,恢复罴谷山一带的人间世界。玉帝又派雷公用“雷楔子”炸开难产“人种”的女人的肚子,让她生出五百个小孩,分别在灵应山、金马山、罗坪山、罴谷山老家禾口坝子里繁衍了后代,而那女人被炸飞了的头却变成了大石头。后来观音降世,对人们讲述了“石佛”造孽,才遭“雷楔子”打击的原委,告诫人们不要糟蹋五谷,不要做不讲孝道的事。芮丰、李泽民讲述,李佩玖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4页,2 025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杨旭芸)
鸟吊山(一)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凤羽天马山脚下住着小两口,男的叫春生,女的叫桂花。他们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可是大家再勤劳也吃不饱,经常挨饿,因为牛羊、土地、粮食都是赵土官的。实在饿得耐不住了,春生号召大家去把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背回来吃,人多势众,一下子背回了许多粮食。赵土官跑到城里喊来官兵追杀春生、桂花,最后把他们围在天马山上烧死了。后来他们变成了一对金凤凰,每年七八月他们相会时,有百鸟来朝,于是就有了鸟吊山的百鸟会。李治唐讲述,段寿桃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4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鸟吊山(二)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鸟吊山在凤羽,是候鸟经过的地方。讲述的是:一年,天气突变,许多鸟都冻坏了,鸟王凤凰将自己的羽毛分给众鸟,众鸟得救,远走高飞,凤凰却冻死在这里。后来,每当中秋节前后的夜里,远处的众鸟听见凤凰哭泣,都来这里凭吊,人们便把此山称为鸟吊山。杨景春讲述,凤鸣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2页,1 0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犀牛望月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一头背上有一轮金月亮的犀牛常从绿玉池中跑出来偷吃麦子,被卖白菜的白族小伙阿白发现。此事传开后,很多人都想去找金月亮。一天,从外地来了几个人盗走了金月亮。以后,犀牛就变成了石犀牛长卧在池边的绿草丛中,脊背上还印着金月亮的痕迹。李鸿春讲述,仲川、丕俊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2页,550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杨旭芸)
山羊坪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村寨。内容是:从前,这里山羊(岩羊)多,家境贫困的盲婆母子住在山羊出没的山洞旁,山洞缝隙里每天给母子俩流出一碗米。财主知道这个奇事后,炸开石洞,见一行大字:左边一缸金,右边一缸银,谁人识破,买个山羊坪。财主便来开金银,却一无所获。而盲婆知道石洞里炸出一股水,她用这水洗眼,眼病好了,母子俩便在山洞两边开出了大片田地。人们感悟到那一行字的意思原来就是指这两片田。陈义中等讲述,杨美清、杨荣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3页,2 1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鱼潭坡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讲述鱼潭坡和鱼潭会的来历:观音“负石阻兵”曾过这里,放下大石歇气,把坡上砸了一个大洞。后来洞里有许多鱼,最大的一条红鱼常出来危害百姓。百姓去寺里祈求观音救苦,观音一看,原来是歇气时掉了的红饰珠,便把它收回去;又嘱咐小鱼们不能作怪,只能在八月十五出来看看。人们担心这天小鱼会出来惹事,就手持棍棒、锄头、刀枪涌到这里,一连三天吓唬小鱼。从此,小鱼不敢露面,却变成了一年一度买卖农具和生活用品的鱼潭会。杨超越讲述,杨美清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3页,1 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三兄弟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坐落在剑川、兰坪、丽江的老君山、盐路山和玉龙山本是很要好的朋友,它们互为邻居,早晚相见,亲如兄弟。有一天晚上,当它们又聚在一起时,玉龙山建议大家结拜兄弟。三座山都赞成,但不知道谁大谁小,于是相约去问碧罗雪山。睡意未尽的碧罗雪山告诉它们谁高谁就是老大,但它自己也看不准谁高谁低,结果把老君山排成老大,而把实际最高的玉龙山排成老二,盐路山排成老三。玉龙山很不服气,竟在一夜之间气得头发胡子都白了,而盐路山也自觉没趣,三座山从此不再交往。佚名讲述,张福孙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1 215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老青山和点苍山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祥云老青山看见大理点苍山比自己高大、气派,很不服气,硬要与点苍山比个高低。它们的打斗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点苍山主动停止战斗,但原来平展的山峦却被老青山的大齿耙挖成了十九个山峰和十八条溪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点苍山愧对大理百姓,就时常把云彩拉来遮盖自己的头脸和腰部,这就成了后来的盖头云和玉带云。佚名讲述,王耀庚记录翻译。收入《祥云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1 222字,祥云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施珍华)
海坪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澜沧江龙王听说女儿海妹与一个樵哥私订了终身,十分生气。于是,龙王兴风作浪,把一座小山推到海里,小山在海水中浸了三天三夜后变成了海坪。后来人们搬到海坪住,海坪上的两塘水就是海妹的眼泪。佚名讲述,刘全记录翻译。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1页,459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红水海的来历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内容是:禾甸上赤村小圆山的两边各有一小海子。相传,观音菩萨为抗旱救民,挑来两只小母猪龙。两只小龙为抢夺观音菩萨的绣球(小圆山),相互顶破了肚子,都血流不止。村民们用盆子把血接起来,就成了这两个水浑的红色海子。李联科讲述,李万言、罗大智记录翻译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传说卷》,32开,2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张秀娟)
洪海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内容是:阿兰不满意父母把她许配给财主,就跟从小相好的阿成逃婚。他们逃到遥远的山崖,又渴又饿,双双昏倒了。观音同情他们的遭遇,洒了甘露,变出一湖清泉和一棵果树。他们喝了清泉,吃了果子,便化作一双美丽的小鸟。那湖清泉就是丹坞村山后的洪海。徐向良讲述,杨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1页,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金猪窜三海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洱源县等地的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王宫管事想用金链子套住大金猪据为己有,不料金猪在洱海里被套住后就往北窜,拖出一条弥苴河进入茈碧湖。后来打鱼夫妇捞到金链子又惊动了它,它又窜到海西海与金牛为伴,并冲开了一个海口。据说至今还可以看到海底有金猪透出的金光。佚名讲述,陈瑞鸿、张家珩、张福三记录翻译。收入《白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4页,2 1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施珍华)
凉水塘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内容是:鲁家村有个清澈的水塘叫凉水塘,它的下方有个浑水塘叫小海塘。当初,黑龙想占青龙的地盘,两龙相斗,青龙战败,眼泪流成这个凉水塘。黑龙胜利后为非作歹,每年要人们献一双童男童女。有个叫龙生的青年,决心要为民除害。一位老人告诉他,要战胜黑龙非先取水和剑不可。他照老人的指点,历尽千辛万苦取来水和剑,老人又教他武功,终于斩了黑龙的头,为民除了害。那小海塘乌黑的浑水就是黑龙被龙生斩头后流出的血水。佚名讲述,罗大记录翻译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传说卷》,32开,6页,4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张秀娟)
茈碧湖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传说的前半部分讲述茈碧花和茈碧金猪的来历;后半部分讲述老两口在茈碧湖捕鱼时捞到拴金猪的金链子,捞满一船还想再捞,结果把金猪拉醒了,金猪翻拱起来,把渔船打翻了,金猪也跑到剑川海子里去了。陈福寿、马崇阶讲述,李星华记录翻译。收入《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32开,4页,1 932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施珍华)
九十九龙潭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地区。叙述的是:老君山上有个山洞,洞里流出一股清水,源源不断地流出金子,人们却不敢去拿,因为人一来,清水就变成山洪把人冲走。有个壮汉不信邪,赶着一百匹马上山去驮金。装完驮子,天晚了,他数驮子,左数右数,总是少了一驮。这时山洪来了,人和驮子就不见了。第二天人们上山,看见山上出现了九十九个龙潭,据说这就是壮汉的九十九驮金子变的。佚名讲述,和金梁搜集整理。载《怒江文艺》1996年第1期,16开,1页,500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联1996年编印。(段辰)
金沙江为什么流向石鼓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金沙江不与澜沧江、怒江并行而转向的缘由:相传,金沙江跟澜沧江、怒江是三姊妹,她们相约并肩同行寻找大海。通甸的金鸡和丽江石鼓的金鸡知道后,都来恳求金沙江到她们那里去。金沙江姑娘动心了,不知如何是好,两只金鸡也在争执。金沙江姑娘说,谁先叫我,我就去他那里。通甸的金鸡半夜醒来,认为还早,先收拾家务,准备迎接金沙江姑娘。谁知这时石鼓的金鸡引颈高鸣,金沙江姑娘听见鸡叫就掉头向东流到石鼓。通甸金鸡一气之下变成了垂头丧气的金鸡岩,石鼓金鸡却很高兴,变成了昂首挺胸的金鸡岩。佚名讲述,和育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杨福寿)
金沙江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叙述的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姊妹相约远游东海。金沙江妹妹贪睡,怒江大姐使劲喊她还是不醒,便独自奔跑而去;澜沧江二姐推她也不动,恋恋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地走。金沙江醒来不见两个姐姐,一路流着眼泪追赶。就要到剑川时,看看没有指望,便猛然折转向东。这时玉龙雪山老翁拦住她的去路,要与她较量。金沙江在独角犀牛的帮助下,斗智斗勇,劈开雪山老翁,呼喊着冲出雪山峡谷,心情才平静下来,慢悠悠地向北走去。佚名讲述,段侃记录翻译整理。收入《中国民间童话丛书·白族》,32开,3页,2 000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张杏莲)
未堵好的湖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叙述的是:观音见大达是个好地方,想堵住温泉出水口,使这里成为一个湖,就背来大石头堵水。当他再去背时,蛇精把他的石头掀掉。这事被观音的斑鸠发现,就跟蛇精大战。观音闻讯回来,蛇精害怕而逃进岩洞,观音将绳子抛进去,把蛇精牵出来处死。这时公鸡叫,天将明,观音只好带着斑鸠驾云而去。至今观音背来的大石头还在温泉出口处,上面还有斑鸠和蛇精大战的影子。张振辉讲述,张金月记录翻译。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云龙卷》,32开,2页,9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三塔寺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叙述的是:建造三塔的尉迟师傅是个神匠,他为了感激东家老两口的恩德,想度他们成仙,在临走前夜做了两个粑粑,留给两位老人。第二天老两口要吃时,侄女说,她见师傅和面时加了口水,吃不得。二老就把粑粑给猪、鸡吃。鸡吃了变成金鸡,飞到塔顶,就是现在塔上的那只金鸡。猪吃了变成一窝金猪,被财主看见,要来抢,金母猪挣脱金链,领着小猪跑到洱海里。财主划船到海里去捞,拉着金母猪,金母猪一翻身就把财主一伙拉下洱海里。杨会三讲述,杨宪典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大理卷》,32开,3页,1 5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杨珊珊)
睡佛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睡佛在安宁市城东晒经石旁亭阁里。内容是:相传,白族女青年阿芝因丈夫被官府拉去挑军粮后没有音信,就出家当尼姑。不久身怀丈夫的遗腹子渐渐显露,老尼姑念及她修行虔诚,还是让她生下来。一年后,天降祥云,宣读阿芝修行已成正果,得到佛祖召见。阿芝把儿子留在亭阁里,前去拜望佛祖。年复一年,儿子睡着长大,成了亭阁中那座睡佛。睡佛前面还空着一个佛龛,据说是给他母亲留着的。杨光辉讲述,杨照熙、杨泰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安宁县民间传说集成》,32开,3页,1 600字,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段伶)
飞来佛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石宝山有许多和尚。一天清早,发现庙里多了一尊铜像。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有两个猎人来庙里歇脚,看见铜像,也好生奇怪:自己家乡鹤庆老大妈家的铜佛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呢?继而又想起,那位白眉白发老妈妈后来也不见了。大家猜想那位老妈妈可能是观音老母,这尊铜佛肯定是她让它飞来的,大家便把这尊佛称为“飞来佛”。王锡康讲述,陈瑞鸿、李瑞林记录,乐夫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1页,459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神仙选址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叙述的是:村里老人倡议修建佛寺,村民拥护,不几日就在陈家房后的山上砌好石脚,备齐木料,选定半夜子时竖屋架。村民们热热闹闹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却等来一场暴风雨。风雨过后,石脚、木料都不见了。第二天早上,发现房架竖在洛阳山上。人们认为这是天意,就在那里装修、粉饰。这就是太平乡法华寺的来历。杨光辉讲述,杨照熙、杨泰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安宁县民间传说集成》,32开,2页,1 500字,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段伶)
云鹤楼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讲述建造鹤庆县城标志性古建筑云鹤楼的故事:云鹤楼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开工,重阳节这天上梁,正当大师傅正中梁不够一寸而发愁时,旁边烧水老人说:“把我雕的两个龙头垫上试试。”一试,正好。大师傅把梁挂上后,发现房架有点倾斜,烧水老人又把四个虎头提过去,大师傅一垫上,又正好。这个烧水老人在建造过程中,一直在工地上给师傅们烧水送水奔忙,晚上用五花石雕虎头,用檀香木雕龙头,人们也不在意,他却在关键时帮了大忙。在祝贺大楼落成这天,大家忘不了他,但找不着他了。这时人们才悟到这是鲁班师傅指点建楼呢。后来,当地建了鲁班庙,哪家建房也要虎头石奠基、龙盘柱挂梁。佚名讲述,杨铠搜集。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32开,2页,1 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月亮姑娘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月亮姑娘夜里来到江边帮太阳哥哥守护庄稼,看见一位小伙子用刀割下身上的肉抛入江中,细问才知他是为了解救乡亲们。姑娘感动了,于是每天夜里与小伙子一同割肉抛入江中满足邪龙的要求。不料人类身上的肉可以再长出来,月亮姑娘却不能长出新肉。小伙子为了感谢月亮姑娘,就把自己的心给了月亮姑娘。两人在江边推让时,小伙子跌入江中化作小山镇住了邪龙。后来人们便在山上建庙供奉他俩。高祖荫讲述,鹤庆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搜集记录。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37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甲子寺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石宝山石窟群中天王造像石窟的故事:很久以前,石宝山住着一位关道士,他依仗自己有魔力,常常危害百姓。有一天,关道士向行人要了一块荞饼吃,但一入口发现苦不堪言,便用剩下的荞饼揩屁股。行人见了后,与他打了起来。后来,上天也知道了关道士对百姓的祸害,便把他住的甲子寺劈成两半,只留一条石缝让两尊天王守住那里。佚名讲述,杨仲昆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918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剖腹观音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观音老母是西方妙庄王的姑娘,十分信佛,发誓要普度众生。为了感化不信佛的东土百姓,她来到东土传教。有一天,观音乘着漏船渡海,看到渔民在网鱼,便与他们吟诗作对,想让他们修行信佛。渔民说除非观音剖腹取心,他们才肯修行。观音当真剖腹取心,捧给大家看。大家见观音如此真诚,很佩服她,都上了她的漏船。后来,人们为纪念她,就把她的像刻在石钟山上,称之为“剖腹观音”,一直供奉。阿才嫫讲述,陆家瑞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729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愁面观音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石钟山第五号石窟中的石刻像愁面观音,是吠舍离城富家子弟。起初他相信佛法能解脱众生痛苦和不平,就跟随释迦牟尼去佛国舍卫修行,但看到现实的痛苦并不能用佛法解脱,便逃回隐居。后来释迦牟尼派能言善辩的文殊师利来劝说,并封他为“居士”,准许他修行。金奎爹讲述,陆家瑞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432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象头神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印度教主涅婆偷看雪山神女在天河沐浴,因经不住诱惑而与神女发生了不轨的行为。神女被侮辱后,羞愧难当。恒河边上的一头母象知道后很同情她,便代她怀孕生下了具有神的智慧和象的勇敢的象头神。象头神长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帮助母亲击败了父亲并成了智慧和勇敢的象征,被佛教密宗奉为智慧和战斗之神刻在石宝山上。金奎爹讲述,陆家瑞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1页,459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鸡窝寺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鹤庆人田苏兆在京为官时,家乡非幻庵的住持派一个小和尚进京找他化缘,说是要重修非幻庵。田苏兆略施小计,将自己当年在金墩龙华山非幻庵读书时发现一罐银子的事巧妙地告诉了住持,使曾经对自己有恩又是老朋友的非幻庵住持重修了寺庙,还建造了鸡窝寺。由于田苏兆有功德,他的像也被塑在鸡窝寺中。田大爷讲述,段大荣记录。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3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金牛寺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对穷苦的夫妇生了一男一女。他们虽长年在江边开荒耕种,但至死也没有留给子女一头耕牛。后来兄妹开荒时挖得一头金牛,但忠厚老实的两兄妹把金牛又埋回土里。第二天,金牛变成大黄牛帮兄妹犁田。后来人们就在江边盖了金牛寺,寺两边的荒地开垦成为梯田,年年丰收,人们都说是得到了金牛的保佑。杨铭铨讲述,王立智记录翻译。收入《姑娘龙》,32开,2页,810字,洱源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杨旭芸)
宝象寺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一千多年前,有个白王特别喜欢游山玩水。有一次,他和随从来到石宝山狩猎。正当大家因一无所获不快时,看见一头大白象在山箐吃草。白王转身用箭射向大象,但转眼大象不见了,于是大家开始寻找大象。几天过去了,仍不见大象踪影,人们只得用锄头和撬杆深挖土地寻象。挖地三尺,竟发现有大堆白银,白王不敢随便花这笔银子,就在此建庙,并取名“宝象寺”。李发隆讲述,李玉宝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567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梅城三石塔的传说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南诏时,白王还没有建宫殿,大理和浪穹分别住着两位观音。两位观音相约,同一夜晚,谁先建出塔形,就把白王宫建在它附近。大理观音耍花招,用纸糊了三座塔,赢了浪穹观音。后来,白王宫就建在了大理苍山脚下,浪穹观音只留下未完成的梅城三石塔。李洛讲述,王丽菊记录翻译。收入《姑娘龙》,32开,2页,918字,洱源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杨旭芸)
渡龙桥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牛街时太保在丹凤山和奕石洞山之间的弥茨河上,用长条石架起一座石板桥,并在桥上建了幢出角凉亭,供过往行人乘凉、休息和避雨。竣工之日正巧明惠帝逃难至此,触景生情,题书“渡龙桥”三字。杨国祥讲述,李洛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2页,540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杨旭芸)
火焰山的由来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在三营、牛街之间曾经有个妖魔,在路上千变万化,危害百姓。一天,有个老太婆从那里经过,捡到一个小婴儿,婴儿哭着要吃奶,一摸着奶头就拼命吮吸。老太婆一怒之下,用背篓把小孩罩住,再用手杖插上去,即刻大火熊熊,把妖魔烧死了。那只背篓变成了一座小山岗,像被火烧过似的,故称为火焰山。原来,婴儿是吸血鬼,那个老太婆是观音所变。佚名讲述,石音搜集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352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施珍华)
龙马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白族地区。叙述的是:太平乡西北密林中的大蟒修炼成青龙,骄横跋扈。阿育王的太子骑着神骏经过这里,青龙不让过去,两个就翻天覆地地打起来。最后两个都伤痕累累,双双从天上掉下,变成大山。这就是今天的龙马山。张尚德讲述,马学才记录翻译整理。收入《安宁县民间传说集成》,32开,2页,1 500字,安宁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段伶)
姑娘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地区。叙述的是:金顶西面的山洞里住着女妖姑娘王,她每年要百姓献一个男子和猪、羊、酒,不然就降大难。这年献人轮到叫青岩的青年,他在孝敬父母和为民除害之间选择了后者,借进入妖窟之机,杀死了熟睡的女妖,自己也就变成了青岩山。山的对面是断了半截的岩子,据说就是砍了头的女妖变的,叫姻郎王,汉语意思就是姑娘山。佚名讲述,杨寿发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杨福寿)
五老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族地区。讲述五老山的来历:漾江左边的纳西族金凤庄和白族银凤庄年年干旱,白族的张、王、李三个老倌与纳西族的和、木两个老倌相约开天泉引水。由于悬崖太大,又有妖魔作怪,砸开的岩石一歇气又合拢。他们没有停息,终于打开了一个口子,水流出来了,五个老倌担心口子又合拢,就手挽手往里面挤,最后变成并排的五个山峰,让水长流不断。人们为了不忘五老的献身精神,称这五座山峰为五老山。每年二三月,白族和纳西族男女青年都要朝山,膜拜为民造福的五位老人。章文举讲述,章文源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32开,2页,1 6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大雁山与宝家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白族地区。大雁山在禾甸乡宝家村后。内容是:相传,这里一户人家的小妹妹经常受着哥嫂的虐待,吃不饱穿不暖,就到母亲的坟前哭诉。这时,天上飞来一只大雁给她暖身,给她屙下金豆。哥嫂见妹妹的金豆后,想把大雁肚子里的金豆全部拿到手,也像妹妹一样到母亲坟前哭诉。大雁又来了,越飞越低,然后变成三个相连的山冈,把哥嫂压在下面。这三个相连的山冈就是大雁的身子和双翅,人们就叫它大雁山。妹妹自哥嫂被山压住后,与宝姓求爱者成亲,代代相传,繁衍成宝家村。宝如讲述,罗大智记录翻译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传说卷》,32开,4页,2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张秀娟)
火把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元朝初年忽必烈大军来到鹤庆逢密村,受到百姓的热情欢迎。有一家妇女因为男人在外,只有劈开家中的破板壁为元军扎火把照明。忽必烈见了无比感动;同时还知道这儿的人们因为离山很远,砍柴要用很多时间。临走时,忽必烈把西北边的山给了百姓,从此人们就有柴烧了,所以这座山就叫“火把山”。杨玉鹤讲述,谢嘉槐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72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石钟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悬挂在万年古松上的金钟被九头龙偷走了。没有金钟,百姓处于苦难之中。这时沙溪坝中一对热恋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妞也为百姓的灾难犯愁。夜里一位白发仙人给他们托了个梦。第二天,几千对情侣在石钟寺燃篝火唱白曲,最后打败了九头龙。阿石波和阿桂妞战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把这地方叫做“石钟山”。杨继忠讲述,张文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2 01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石宝山与仙佛洞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活佛骑乌龙驹追自家公鸡来到一座突兀的大山,由于山上尽是浑圆的鹅卵石,公鸡无法落脚休息,只得又往前飞。公鸡飞走后,山上的鹅卵石竟奇迹般地放射光芒,这座山后来就被人们称为“石宝山”。活佛追了一天一夜,来到一个山洞,与仙人共享酒菜,还与仙人游览洞中奇景,早忘了追公鸡的事。最后他在洞中升天,人们就把这个山洞叫做“仙佛洞”。赵卓雄讲述,余思记录翻译。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88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石钟寺和馒头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一个老妈妈想在石钟山上建庙。有一天,她去选庙址,遇见两个白胡子老人在下棋。两个老人许诺,只要背来好吃的东西,七天之内就帮她盖好庙,老妈妈照办了。到第六天,老妈妈又上山来,见两个老人还在下棋,不由心急起来。两个老人笑答,明天才是整七天,午时上梁,叫老妈妈回去准备上梁时需要丢的馒头。次日,村里人背着祭品和馒头上山一看,庙已建好,便把馒头丢在四面山坡上,它们马上就变成馒头样的石头。由此,人们把该寺称为“石钟寺”,寺后面有一块大石头,人们称为“馒头山”。王锡康讲述,瑞林、瑞鸿、乐夫记录。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85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龙山的传说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祥云县大波那的龙山原是一座金山,可是那里干旱无水。平魔将军看到民不聊生的惨景,就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并向东海龙王讨了珠子,丢在大波那与刘厂之间的那块地上,使那里变成泉眼,流出甘甜的泉水,那地方才好起来。但是刘厂大富李胖头和大波那的杨癞皮都去争夺这山和水,最后双双拼死在金山上,弄得泉水浸出一股硫黄味,金山也成了石头山,人们便把这座山叫做“龙山”。佚名讲述,王耀庚记录翻译。收入《祥云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4页,2 340字,祥云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施珍华)
观音老母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剑川羊岑的下羊岑经常干旱,村中的老人便常到老君山上烧香求水。观音老母被感动了,夜里她背着一背土要前往石滩河堵水,让水流向下羊岑。不料背箩底下有个漏洞,一路上土往下落。当她走到邑邦村时,鸡叫了,她怕泄漏天机,便把一背土放了下来,从此,这里就有了一座观音老母山。佚名讲述,张德隆搜集,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1页,44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灵母山、鹦鹉水与鹦哥浦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天宫中的灵母仙姑看到人间疾苦,就从天上带了五谷种和百花子来到人间教人们播种。王母娘娘发现灵母不在,知道她溜到人间帮凡人种花撒种,就先后派风神电母前来抓拿。风神电母到人间听了灵母的诉说,回到天上就谎报了情况。然而王母娘娘用宝镜看到了真相,一怒之下把灵母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座大山被称为“灵母山”。从灵母山流出的泉水叫做“鹦鹉水”,山下的村子叫“鹦哥浦”。佚名讲述,章虹宇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35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金鸡和石牛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大理鸡足山有一只金鸡,山谷中有一头天牛,百姓在它们的守护下安居乐业。有一年,洱海中的邪龙施展邪法,把金鸡和天牛困在石洞中。过了很多年,金鸡和天牛终于撞开了石洞,带领百姓来到石宝山,人们在它们的守护下,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不久,邪龙发现金鸡和天牛跑了,便化成一个莽和尚与金鸡和天牛大战,争斗持续了几天几夜,金鸡和天牛终于降伏了邪龙。从此,人们就把石宝山南侧的山岭称为“金鸡山”,而把石宝山后的山谷称为“石牛谷”。付佑文讲述,李绍书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1 144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砍叉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剑川州农民举行起义,鹤庆府派了一位姓辛的游击将军前来镇压。为了迷惑官兵,人们在水古楼、东营、江口一带布下疑阵,辛将军一看便知道敌不过起义农民。后来果然被起义军消灭在小山上。人们便把这位辛将军想设计攻打起义农民反而丧生于此的山称为“砍叉奎”(白语意为打错了主意的山),这座山就在现在剑川东岭水古楼北面。杨汉成讲述,张笑记录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6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狮子关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杨状元(杨升庵)和李中溪游览石宝山的时候,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有一天,两人沿一条羊肠小道,穿过密林深谷,爬到石钟山对面的悬崖上。李中溪看到杨状元犹如狮子一样在风声呼啸中勇敢地向山崖攀登,感到由衷敬佩。后来,人们便把这儿称作“狮子过悬关”,简称狮子关。佚名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62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www.xing528.com)
铁沙帽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铁沙帽是苍山十九峰中最小的弟弟,但是它好胜心强,一心想往上长,称老大。果然它长得很高很高,挡住了太阳,使下关地方一片昏暗,西洱河水也被拦住了。十八个哥哥忍受不了,就联名写状子告到观音那儿。观音为了救百姓,用一顶铁沙帽套在它头上,转眼间,它反而变成了最矮小的山。小兄弟恼怒之下搬到西洱河对面,不与苍山十九峰在一处。多年以后,人们记不得它的名字,便叫它“铁沙帽”。张桃讲述,张乃光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11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隔子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一个叫阿金的小孩,妈死了,过着苦日子。他妈托梦给他,要到沙溪坝子里看他。以后他妈也常来看他,但有一年的七月十四日,他妈为了看他误了阎王点名,所以阎王便不让她去见儿子了,只能儿子去看她。去看妈的路上有豺狼、荆棘,妈告诉儿子不许往后看,还要吹口哨来驱逐野兽。可当儿子走到龙门舍时,忍不住往身后看,那高大的山立刻隔开了母与子,人们就把华丛山叫“隔子山”。杨寿增讲述,杨玉藩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09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琵琶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天上的神仙自从与人间百姓闹翻后,常跑到人间抢吃抢喝,还派冰王、虚王、吾王、维王到人间破坏庄稼,并把百姓抓到天宫做奴隶。一个凡间的琵琶姑娘想出个办法,让人们挖了九条大河,断绝了与神仙的来往。可是这个琵琶姑娘却受到了惩罚,被神化成石块,从此神仙又可以从她身上踏过来到人间欺压百姓。但姑娘的心并没有死,在风神帮助下,石块不断往上长,终于挤破了天宫。从此,人间与天宫不能再来往了。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变成的山叫做“琵琶山”。唐三妹讲述,章渊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35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墨斗山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剑川坝子东北角墨斗山的由来:剑川地处滇西,临近玉龙雪山,气候寒冷,庄稼生长不好。一位好心的仙人知道后,从天上丢下墨斗,让剑川人学木匠手艺谋生。这墨斗变成了坝子里的墨斗山,山上的宝塔是墨签,山脚下常年流淌的黑水便是墨斗中的墨汁。杨国昌讲述,郑谦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1页,540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墨斗山、金龙河、化龙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剑川北面有个白龙潭,有一年被无恶不作的鲤鱼精占领了。这时村中一位有名的木匠做了一条巨大的金龙,经过开光点血,与鲤鱼精在空中大战起来,螳螂场村子顿时天昏地暗,最后金龙化作一座小山压在鲤鱼精上。后来这座山便叫做“墨斗山”,螳螂场村也改名为“化龙村”,而金龙尾巴划过的沟被称为“金龙河”。张宗李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61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癞石坡与公鸡石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郜小带着神仙所赐的石匠工具,逃离了张员外家,走南闯北,靠为人们打石头造房子为生。转眼间十年过去了,郜小打造的东西活灵活现。有一天夜里,神仙给他托了个梦,郜小就带上工具翻山越岭来到东边的第十个村子,选了一块大石头,不分昼夜地打凿石公鸡。凿完最后一下,公鸡便从石头上跳起来,拍拍翅膀高声啼叫。这时蜈蚣精背山从此经过,石公鸡一叫,它背着的石头全垮了,蜈蚣精也被压死了。从此,这儿便被人们称为“癞石坡”。人们为了纪念郜小,就把山脚下的村子叫做“公鸡石村”。佚名讲述,王世美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14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飞龙桥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杜文秀为了使澜沧江两岸的白族人来往方便,又有利于军队征调、粮秣运输,便命令大冀长李玉树在河上建桥。搭桥的二十二根铁索准备好了,可是望着翻腾的江水,将士们不知怎样才能把铁索拉到对岸。也许是天愿,这天江面上升起了一条雾龙,人踩上去无事。于是一声令下,将士们七手八脚把二十二条铁索横架于江面,这时雾也散了。这座桥被称为“飞龙桥”。人们还在岸边建了望江楼。佚名讲述,杨卓如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09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喇鸡鸣”的由来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叙述的是:丽江的一客户得知兰坪长涧有银矿,举家西迁。他们路经这里时,背篓里不曾鸣叫过的公鸡鸣叫起来。他们认为这是吉兆,便不再前行,住下来。后来,他们发现这里有盐矿便进行开采。这里就叫喇鸡鸣,盐井叫喇鸡井,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佚名讲述,和育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杨福寿)
仙女打歌的地方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上山打柴,遇到仙女打歌,便跟仙女学习打歌,还把仙女带回家做媳妇。回到家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出去整整三年,母亲盼他把眼睛都盼瞎了。仙女医好了母亲的病,他们便女织男耕,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仙女还教会了附近男女唱调子、打歌。后来人们把小伙子和仙女相遇的地方叫做“仙人打歌处”。李荣记录,洱源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3页,999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杨旭芸)
回龙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叙述的是:龙王的三个姑娘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得知父王到了南海,相约去找父王。她们肩并肩地走着,不料下起大雨来,洪水泛滥,一条孽龙把她们抓走了。三姊妹相约逃走。金沙江妹妹将要逃到石登黑山时,被王母娘娘的使女发现,只得赶忙向东跑,半路上她回头看了一下两个姐姐。后来人们把她回头看的这个地方叫做回龙。回龙盛产铜矿,远近闻名。佚名讲述,和育采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杨福寿)
脉地白王城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内容是:相传,脉地的门口城一带是大理国时分封藩王的驻地,管辖漾濞。因藩王欺压百姓,李家寨头人率众在夜间拴火把于羊角,佯装千百大军攻打白王城(在今脉地乡),白王逃往大理,留下地名叫白王城。后来,李家寨因以“羊”攻城得胜,改名羊坡。杨晓雄讲述,马紫钟记录。收入《漾濞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700字,漾濞彝族自治县文化局1986年编印。(段伶)
龙马洞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明初普颜笃在灵光寺得到兵书、宝剑和龙马,剑能出鞘头落,马能上天入地,他就此称霸一方。傅友德得知后,利用其姐,暗设圈套,捉住普颜笃,他的龙马即钻地成洞,即称“龙马洞”(在今下山口)。梁鼎讲述,张桂宝、张树标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陆晃庙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内容是:有个叫陆晃的人来这里做官,见百姓苦于无水,虽知前人为找水有去无回,他还是执意去找。许多天后找到一潭水源,一高兴就欢呼着跳进里面,不料得了寒病,倒在山神庙里。他死后,人们引水思源,把这个山神庙改称作陆晃庙(在今茈碧乡),在庙里塑了他的像,每年定期祭祀。杨学修等讲述,杨泉伟等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1页,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藏金洞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内容是:相传,村里有个帮人放羊的孤儿,为感谢主人给他放羊的活路,就把他在放羊时捡着金子的地方告诉主人。主人为了独吞那里的金子就把放羊娃推到海子里淹死,并请来上千工匠去开采金子,结果一无所获,只留下一个山洞,后人就叫它藏金洞(在今禾甸乡下赤河边)。杨廷直讲述,彭绍祖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传说卷》,32开,3页,2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张秀娟)
三贝河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西河村中的三位长老带领村民挖掘淤泥,疏通河道,开垦良田,使人们过上了安稳日子。人们为了纪念三位贤人,为他们建了宗祠,挂了“三贤祠”匾额。过了多年,发生了一场洪灾,冲走了宗祠。匾额上的“贤”字也被洪水冲去一半成了“贝”字。从此,这儿便被人们称为“三贝河”。段智深讲述,赵寿安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59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三瓶酒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鹤庆县的一座山上石奇路陡,寸草不生。成千上万的人去朝山都要经过那里,走得又累又渴却无处饮水。后来有人在山坡上放了三大瓶水,奇怪的是瓶子里的水总是喝不完。再后来三瓶水竟变成三瓶酒,行人喝下去既解渴又提神。一个卖酒的人想把三瓶酒搬回去独自占有,但是搬不动。一怒之下把三瓶酒全砸了,酒流在地下,立刻变成了三潭清水,那个地方却一直被称为“三瓶酒”。王进珍讲述,奚锡钧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28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三棵桩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一次白王与部下上山狩猎,白王为追一只负伤的老虎与部下失散了。不知过了多久,昏迷的白王醒了过来,发现身边坐着一个老倌,还有热气腾腾的山药。老倌很和蔼,请白王吃了东西后,突然不见了,白王感到很奇怪。正在这时火塘上的三块石头突然长高,像大树一样。白王便把那一片地命名为“三棵桩”。赵树华讲述,张笑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91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小龙井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赵宝龙从鸡山高人处学到了本领,回到分别了十年的家乡,带上神箭宝刀,经过一天一夜苦战,终于活捉了作怪的母猪龙。龙王听说三公主(即母猪龙)被擒,便请赵宝龙到龙宫做客。赵宝龙去了,把三公主还给了龙王,龙王以三支令箭相赠。赵宝龙把三支令箭分别插在三个村头,三个村头都涌出清泉。其中有一股没有龙潭的清泉,人们都叫它“小龙井”。杨汉讲述,杨兴庭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1 97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云龙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专吃人眼和盐巴的恶魔罗刹被观音锁在山洞内,说是非铁树开花、马长角不许出洞。有一年春天,一只孔雀在铁树上开屏,罗刹以为是铁树开花,便挣断铁链出洞,并拿走观音挂在洞口的雾瓶,跑到比苏县境内残害百姓。后又被观音和张果老制伏。只因张果老不慎打碎雾瓶,从此比苏县就有雾锁云翻、状如游龙的景象。后来人们便把比苏县更名为云龙县。佚名讲述,谢荣贵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5页,3 06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天池(一)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王母娘娘看到五宝山的胜景超过天堂,顿生妒意,就给人间降了灾难。在澜沧江已修炼了九百九十九年的红鲤鱼精看到百姓的苦难,决定停止修炼,上天为民请命。但是它被天兵天将镇入银河,并用九条大铁链捆绑在银河心的一根铁柱上。红鲤鱼精运足气,挣断了铁链,直奔南天门,把满满的一勺银河水朝五宝山方向泼洒下去,一股银光闪闪的瀑布直落五宝山。红鲤鱼精也修成正果,化作巨龙降落在五宝山巅。从此,山巅上就有了一泓清澈甘甜的湖水,人们称之为“天池”。佚名讲述,杨卓如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32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天池(二)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山顶上有个专供人放牧的荒草坝,名叫署场,山下有个村子叫果郎寨,寨里缺水,只能栽种荞子,人们生活很艰辛。住在大理洱海的龙王三太子因无法忍受后母的虐待,决心独自离开洱海,另找地方安家。这年秋天,它请了马帮驮着十二驮东西离开家往西而去。一路上,一队人跋山涉水,来到云龙的果郎寨,龙王三太子变成一个叫花子到村子里讨饭,一位老奶奶热情地请他到家里吃苦荞粑粑,龙王三太子非常感动,便想为这里的人们造福。当天傍晚,马帮来到署场,龙王三太子送了每个赶马人一块青砖,让他们解下驮子后拉马到别处去睡觉,自己留在草场休息。夜里,电闪雷鸣,天上下起瓢泼大雨。第二天清晨,赶马人起床后一看,他们枕下的青砖都变成了闪闪的金砖,而原先的署场荒草坝此时已成了一片汪洋。湖里的水流到山下的果郎寨后,村民们终于种上了稻谷,过上了好日子。因为湖在山顶,人们就给它取名“天池”。佚名讲述,谢道辛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94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龙江莉)
牛告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家住石旮旯的阿贞母子因为养不起耕牛,只能靠人工挖田,可从早挖到天黑总也挖不了多少,眼看就要误节令了,母子俩心急如焚。一天,正当母子俩准备用人套犁来犁田时,河对岸大财主家的一条大黄牛突然纵入江里,朝着石旮旯游去,上岸后径直走到母子俩跟前,帮他们犁完了田。大黄牛吃了阿贞割来的嫩草后,又游回对岸。从此,人们便把牛过江的地方称作“牛过滩”,白族话叫“牛告”,即牛渡口的意思。杨畅贤讲述,刘全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88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王子城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个王子选中了上范排边上的一大块地方,准备建造王子城。有一天晚上,王子告诉娘娘说,他要去赶山,鸡叫时才回来,说完就躺下了。到三更时分,娘娘摸摸王子是冷冰冰的,叫也叫不应,情急之下就拍簸箕学鸡叫,引得全村的鸡都跟着叫。此时王子正在用山神给的赶山令往选定的城址赶石料、木料,鸡一叫赶山令就不灵了。王子问清楚是娘娘半夜学鸡叫而坏了大事,就把娘娘砍死了。王子选定的那块地方就一直叫“王子城”。李枝茂讲述,谢嘉槐搜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84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罗振纲)
水古楼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水古楼”是剑川东山脚下一个村子的名字。这儿有一潭水无论干旱还是水灾,都是又清又满。有一年闹旱灾,人们正为没水浇灌田地犯愁,村中的一位老师傅想出了办法,用方木框架起形如“古楼”的储水池,把那潭水的水位提高引到西边灌田,使百姓得救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把他的杰作“水古楼”作为村名。李树藩讲述,羊雪芳记录,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72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太平桥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内容是:传说,白族李相在敌军象阵前来攻打因远的时候,藏身桥下,趁敌将的骑象伸着长鼻子汲水喝时,一刀砍掉象鼻子。受伤的象乱蹦乱跳,把敌将掀下来跌死了,还踏死了不少敌人。乡亲们乘胜追击,杀伤敌人无数。从此,敌兵不敢来犯,李相被叫做“李宰象”,那座桥被叫做“太平桥”。佚名讲述,傅光宇、白玉龙记录整理。收入《白族民间故事》,32开,2页,832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珍华)
风城下关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观音化作老妪,身背风瓶,路过天生桥。守桥士卒不听观音劝说硬要检查才放行,士卒刚打开瓶盖,风就从瓶中冲出,不可收拾。从此,大风日夜不停地从天生桥吹向下关城。因此人们把下关叫做“风城”。杨汝仁讲述,张继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1页,2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无雀之乡水子坪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水子坪山清水秀,庄稼长得好。每年稻子成熟的时候,麻雀成群结队地飞来啄食,造成作物减产,百姓只有忙着去赶麻雀。一天,一位老大妈正在赶雀,一个过路的外地人向她讨饭讨水并帮她赶麻雀。说来也怪,外地人走了后,水子坪一只麻雀也没有了,粮食丰收了。后来传说这个外地人就是乾隆皇帝,他微服私访民间,就封水子坪为无雀乡。双福爹讲述,瑞林、瑞鸿记录,乐夫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864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石城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为了解除每年黑芼江两岸大片农田的旱情,一天夜里,观音让罗坪山中的石头爬向黑芼江堵水,使水位提高。不料当石块如牛马般行到半路时,半空中传来鸡叫声,观音只得升天了,石头也停住了,所以石块就永远留在了今天的“石城”。许祯讲述,张松祥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62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打歌登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白族小伙子阿山上山砍柴,路上看到一只金鸟,便跟着它来到了山顶,看见一群男女在打歌。这时,一位姑娘来到他前面,请他跟他们一起打歌,聪明的小伙子很快学会了打歌。夕阳西下时,跳舞的众男女纷纷飞到西边天空,阿山才明白遇到了仙人。后来这位仙女没有回天庭,而是跟阿山回家做了他媳妇。后人便把阿山看见仙人打歌的地方叫做“打歌登”。邱福芝讲述,张彦光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40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石羊沟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猛仰的爷爷在打猎时误伤了僳作酋长的猎鹰,被酋长捆起来吊在树上。酋长扬言要把爷爷丢进江中喂鱼,除非用九百九十九只绵羊才能赎回他的命。猛仰踏遍千山万水,求尽旧州所有人家,但谁也没有这么多羊。一天他正哭着,来了一位老人,用手一指山间的石头,石头全变成了绵羊,正好是九百九十九只。猛仰赶着羊赎回了爷爷后,两人就远走高飞再也不回来了。后来那些羊又回到了山沟,变成了石头,这儿便被人们称为“石羊沟”。佚名讲述,杨卓云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6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石宝灵泉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南诏时期,剑川沙溪有一位神医张宝泉,县城有一个庸医李神仙。有一次州官家的少爷病重,请了李神仙。李神仙看了病之后束手无策,便假装诚恳地向张宝泉求药。慌忙之中,李神仙自己误把砒霜当砂糖拿去给少爷吃,使少爷一命呜呼。这样,张宝泉也受连累被抓去打了个半死。幸亏一个有良知的狱吏相救,他才捡了一条命,从此躲进深山老林。有一年,剑川坝子闹瘴气病,六十多岁的张宝泉拄着拐杖找到了能治病的泉水,但想到官府不会跟他善罢甘休,于是对天长叹,愿化作灵泉根治瘴气病。言毕,他果然化作一注清泉,流进坝子;人们喝到这泉水,瘴气病即根除。人们追根寻源,发现老人的拐杖,猜知此泉乃张神医所变,便将此泉取名为“石宝灵泉”。佚名讲述,江云岷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3页,1 872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百花箐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弥沙井有个铁甲庄主,家中羊群很多,奴仆中有一个弱小的女孩叫百花。庄主便把羊群中弱小的羊羔挑出来,让她去放牧。这女孩在放牧中发现了一条箐沟,羊吃了沟中的泉水后不久,个个长得膘肥体壮。原来箐沟中的水是盐水。后来,各庄主为了争夺盐井发生了一场争斗。百花姑娘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箐沟叫做“百花箐”。杨恒占讲述,陆家瑞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06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羊子头坡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沙溪坝子中央有一座隆起的山包,很久以前,这小山包里有一只玉羔羊,只要你靠山贴耳去听就能听见“咩咩”的叫声和“嚓嚓”的吃草声。后来,来了一个“夏路子”,听说有玉羔羊就挖开山包,想不到羊与他拼命抵抗,最后羊被夏路子用锤子打死了。从此,由于没有玉羔羊保佑,百姓养的羊不兴旺了。人们为了怀念这头玉羔羊,一直称这儿为“羊子头坡”。段泮庸讲述,瑞鸿、瑞林、乐夫记录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1页,44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阿隆坝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被财主玷污了的一个丫环被赶出财主家,不久生下一个个儿子取名阿隆。阿隆长大成人后,聪明能干,什么都会,娘儿俩过着幸福的日子。这一年大旱,娘儿俩来到街上卖粮卖棉被,张老财主认出阿隆是自己的儿子,就要来抢。由于财主抢不到儿子,就把母子两人赶到荒草坝。母子俩收留了许多人在这里安家,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坝子叫做“阿隆坝”。佚名讲述,何百源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11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花甸坝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阿牛、阿花为躲避父母的包办婚姻,双双离家出走。他们来到荒无人烟的荒甸坝,又累又饿又害怕,绝望地抱头痛哭。此时,观音化成一个老婆婆来帮助他们,还递给阿花一包种子,叫她撒遍那里的山山岭岭;又变出一群大大小小的牛交给阿牛去放,荒甸坝从此有了人烟。每年春天,平坝和山岭上开满鲜花,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花甸坝”。佚名讲述,谢荣贵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40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罗时江的来历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邓川坝子里只有弥苴河和永安江,绿玉池和西湖的水是从弥苴河流入洱海的。由于弥苴河地势高,每逢雨季,西湖水不但流不出去,反而使弥苴河水满为患,淹没千万亩良田。罗时、罗凤兄弟二人看到这种惨状,就变卖了田地,发动百姓挖了一条新河,使西湖四周的良田不再遭受水灾。后人为纪念罗时兄弟,便把这条新河取名为“罗时江”。吴松鹤讲述,丕俊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1页,459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杨旭芸)
备马场和格子箐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白王来到剑川东部与鹤庆接壤的地方,正当人马无水喝,口干舌燥时,白王的坐骑后蹄不住地在地上扒,白王用宝剑往地上一刺,一股清泉冒了出来。大家喝了水,记住了这儿的地名叫“备马场”。夜里队伍来到一个山箐,次日启程赶路,不知这儿的地名。白王见大家正往马上驮行李,便命名这儿为“佑止陡”(即“格子箐”,上驮子的意思)。丙吉讲述,张笑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98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松桂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松桂坝原是大海,人们居住在四周山上。有一天,一个砍柴的山妹看见龙王的女儿正把石头赶进海子的出水口,想堵住海水来淹没马耳山。原来马耳山神强行让龙女做他老婆,龙女不愿意。为阻止龙女堵水,让马耳山不被淹没,山妹愿代替她去嫁山神。临行时龙女给了她一颗护身宝珠,她不小心吞进肚里,肚子一阵绞痛。山妹不愿死在山神家,就冲出了山门。她脚一落地便飞了起来,刚飞到松桂坝便咽了气,落在地上变成一棵松树和一棵桂树。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死去的地方称为“松桂”。佚名讲述,章天柱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09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金场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诸葛亮南征来到剑川城北,发现了铜矿,他们打造了许多兵器。后来,有一位外地人来到这儿,发现矿井里闪闪发光的东西是金矿,就在此落户,不久便与当地人成了好朋友,还娶了当地一个姓施的女子为妻。一天夜里,他发现金矿跑了,金场不能再炼金了。虽然如此,“金场”这个村名还是流传至今。施迁松讲述,段继行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91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剑川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与天兵天将大战。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在打斗时,腰间的剑鞘纶带被孙悟空打落到人间。天上宝物落入人间,地动山摇,被压出的坝子形如宝剑。剑上宝珠形成了东西两湖,剑上金穗成了金龙河、螳螂河、回龙河、格美江。于是,人们便称这地方为“剑川”。尹相林讲述,段继行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1页,39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荨麻窝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一群大理官员在城门迎接主考官时吟诗作对。正当知府出了上联大家对不出下联时,从一窝荨麻里冒出了对联的声音。众官员使劲砍荨麻想找出那个出声对对子的人。说来也怪,那荨麻怎么砍也砍不完。几人正对荨麻发呆时,主考官来了。才知道是杨状元(杨升庵)显灵。后来长荨麻的地方就被人们称作“荨麻窝”。佚名讲述,张锡禄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2 08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诸葛亮洗马池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队伍被困在今剑川永榜村后山,山下被孟获的军队死死围住,山上人渴得口干舌燥。正当大家焦渴难耐时,诸葛亮看见士兵手中掉下的白米犹如水滴瀑泉一样,于是叫将士用勺舀起米洒向马匹,还用马梳子梳马毛。孟获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认为山上所困敌兵有水,僵持下去也困不死他们,就撤兵了。后来,这儿就被人们称为“诸葛洗马池”。杨一贤讲述,松泉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2页,624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蚊子箐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下关是一片汪洋,蚊子很多。后来观音前来用宝瓶收了水和蚊子。过了许多年,这儿开始有了百姓和官府。官府蔑称彝族为“倮倮”、“夷人”,竟纠集三万官兵去消灭他们。观音为了化解这场兵灾,变成一位老人,等官兵来到山头,便放出了收走的蚊子。又凶又饿又毒的蚊子,叮得官兵四处逃窜。从此,这儿便被人们称为“蚊子箐”。张栓讲述,张仍辉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75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臭水井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剑川海东姑娘孤苦伶仃,人又长得奇丑,可是心肠好。她与对岸梨园里一个小伙子相爱。也许是上天有意,有一次姑娘在山上的一口井中洗过脸后,变得美丽无比,而且一天比一天漂亮。国王听说了这事,就把姑娘抢去做妃子。自从姑娘被抢走后,小伙子精神恍惚,痛不欲生。他的真情感动了鹦鹉,它们赐给了他羽衣。小伙子穿上羽衣飞越千山万水,来到皇宫,终于见到了自己所爱的人。后来两人就变成了一对相思鸟。小姑娘洗脸的那口井被称为“臭水井”。佚名讲述,赵玉昌、赵立品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6页,3 82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眠龙洞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因“靖难之役”而逃离京城,来到洱源县隐居了数十年的建文帝,隐姓埋名于眠龙洞中,与僧人为友,种了许多花卉。后来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便派人到云南寻找建文帝。不久,建文帝回到了京城。他隐居的石洞就叫“眠龙洞”。佚名讲述,杨玉藩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48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诸葛亮与媳姑坝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蜀汉诸葛亮率兵南征到达云龙功果桥南十多里地的孔雀坝时,诸葛亮的媳妇和媳妇的弟媳与一些兵卒误喝了“哑泉”的水,不但哑了,并且倒地而死。因此,诸葛亮就将此地命名为“媳姑坝”。佚名讲述,杨李松记录翻译。稿存云龙县图书馆,16开,1页,500字。(施新宇)
海印村和小普陀岛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洱海中的孽龙冲出水面,向百姓索取粮食并要人们祭献白家媳妇白姑时,南海观音赶到。眼看悲痛的人们在海边求拜,即将把粮食与白姑献给孽龙时,观音取出玉瓶中的宝珠抛到海里,化成了一座小山大的海印,镇住了孽龙。白姑得救了,村民还发现海中开始有了鱼群,认为是观音所赐。后代人为了纪念观音,便把村子称为“海印村”,而海中的小山(岛)就称为“小普陀岛”。佚名讲述,周百里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2 28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梭罗甸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南诏王后在洗脸水中看到梭罗树(今应写为“婆罗树”,但因与“梭罗甸”这一地名用字相关,故不改)的影子,就命人去寻找。奴仆们找到了树,并不分昼夜地砍才把它砍断。不料在运回途中,树被龙王爷抢走,沉到了深潭里。许多年后,有人还看到梭罗树影子在水潭上时隐时现,五光十色,景观迷人。后来水潭边的坝子,就被称为“梭罗甸”。杨桂贤讲述,刘全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1页,46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喜洲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南诏时,蒙舍诏主次子炎国晟文武双全。他在进京比武时与白家姑娘三姑互相认识,从此快活自在地相处。后来两人又一起在书院读书,关系更加亲密了。这三姑是大厘城白王的三公主。两人学成回乡,私订了婚约。回到家乡,炎国晟请父亲到白王那儿提亲,白王也知道了他们之间有婚约,于是就给他们操办婚事。细奴逻在酒席宴上赐给大厘城一个名字——“喜洲”。佚名讲述,周百里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6页,3 40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落财洞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贪心不足的阿财波在一次捉鱼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落水洞,并摸清下三村的几百亩水田就靠这个落水洞流出去的水灌溉。阿财波起了黑心,在栽秧时节用一口铁锅把落水洞堵死,借此向村民索取财物。贪心的阿财波索要的财物一年比一年多,自己也吃成了大胖子。有一年,阿财波又翻倍索要财物,然后潜水去搬开堵洞的铁锅,一下子被洪水卷进了落水洞里,再也出不来。洪水过后,落水洞显露出来了,人们发现了阿财波的尸体和他的铁锅,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就把这个落水洞叫做“落财洞”。佚名讲述,杨安发记录翻译。收入《石宝山的传说》,32开,3页,1 378字,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罗振纲)
歹角村的来历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叙述的是:从前,现在歹角村外一里多的地方,有个三百多户的大村子,村中白龙潭里的白龙,常把碗盏借给举办红白事的村民。后来有个贪心人借了不还,还请道士镇龙。在白龙危急之时,有老两口救了白龙。白龙为了感恩,叫他俩见学校石狮子流泪时,就赶快搬走。后来,白龙显验,石狮流泪,山洪大作,冲走了大村子,并把大村子的一角逮(歹)到这里,就叫歹角村。杨晓雄讲述,马紫钟记录。收入《漾濞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1 100字,漾濞彝族自治县文化局1986年编印。(段伶)
漏邑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村寨。内容是:传说,一群土匪在烧杀抢掠的路上,见一妇女身背一个小孩,手还牵一个半大孩子。匪首问为何不让他自己走,妇女说,走的是自己的孩子,背的是哥哥的孩子,哥哥已经死了。匪首听后,就给她一根树枝说,明早你插在门上做记号,我的人就不杀你家人。第二天匪徒来,见家家都插树枝,只有一家没有插,就进去看,见是昨天的那个妇女在给他哥的孩子吃鸡蛋,自己的孩子在哭。知道是她宁愿自己一家受难,把树枝插到别家门上。匪首怜悯之心一时又起,留下这个村子不烧不杀。人们就称此村“漏一村”,后又改作“漏邑村”(在今邓川)。杨景春讲述,凤鸣、美荣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洱源卷》,32开,3页,1 4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上辛屯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大福地村人蒋阿六在辛屯村当守护时,被该村的阿香姑娘爱上。阿香之父施煊为阻止女儿与蒋阿六交往,解雇了阿六。蒋阿六受了一肚子气后投身军营。他本来就有一身武艺,所以从军六年后便被升为云南提督。痴心不改的阿香终于在神的帮助下与蒋阿六相见,并把六年前的事告诉蒋阿六,蒋阿六才明白阿香的一片痴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婚宴上,蒋阿六的上司无意间得知他本是大福地人,却冒充上辛屯人,便欲借机治罪。阿六抢先作了安排,待上司的人到大福地盘查时,村民个个答道:“大福地就是上辛屯。”从此,大福地村就改称为上辛屯。佚名讲述,施锡生、周景尧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2 23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双鸳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有一年的腊月间,点苍山上下了一场瑞雪,恰逢张果老途经大理,见此一山好景,便不忍离去;又听村民说点苍山第八溪中有一对鸳鸯,常年栖于水中,就告诉人们说那是块福地。张果老欲启程离开大理的那天,突然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哗哗直下,眼看一场洪灾就要降临。危难关头,那对鸳鸯飞去请来了南海观世音和北海龙王,消除了灾难,人们得救了,那对鸳鸯却因精疲力竭而双双坠死。张果老也为之感叹,临行前送给村民三句话:“第九峰——雪人峰,第八溪——双鸳溪,溪边村——双鸳村。”自此之后,雪人峰脚下的村庄就定名为双鸳村。佚名讲述,谢荣贵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1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化龙村与大犹龙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南诏,圣僧制伏了危害百姓的蝌蚪龙,受到鹤庆一带众龙神的敬仰。一日,圣僧在鹤庆甸南温水潭边遇到向自己感恩的小蛇。圣僧听了小蛇的叙述后,把潭旁的村子改名为小蛇村,让这条小蛇永居在这里。又传说鹤庆东部冷地坡村的水潭中,常有一条牛龙时隐时现,于是人们便称这个村为大牛龙村。清朝时,两个村子各出一名秀才。小蛇村的张秀才据龙蛇互变之说,把小蛇村改为化龙村;大牛龙村的赵秀才亦依牛龙相显之传,把大牛村改称为大犹龙村。张子宵讲述,赵寿安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91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白王庄与量羊斛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段思平做了白王后,得了一种“热疾”。这时一位感通寺高僧说,庄上乡有“十分水”可医好此病。白王来到庄上乡医好了病,就在这风景优美的地方建立“庄房”用来避暑。庄上乡便被称为“白王庄”。庄上乡有个活扁村,村子位于罗坪山的玉堂峰。玉堂峰有一处小山坳,白王派人在此放牧很多羊群。每有外地商人来买羊,村人便把羊赶到山坳里用这个“大斛”来量羊群数目。多年后这儿便被人们称为“量羊斛”。佚名讲述,杨玉藩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1 14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羊俊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明朝洪武年间,元朝将领普颜笃反叛明朝,占据了地势险要的佛光寨。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将傅友德前来攻寨,两军相持到第二年七月。一日夜里傅友德终于想出了破寨法子。兵士们赶着角上扎有火把的羊群,浩浩荡荡冲向佛光寨,普颜笃看见整个山上一片火海,以为傅友德搬来了大军,吓得惊慌失措,寨子不攻自破,明军胜利了。后来人们就把当年打了胜仗后圈羊的村子叫做“羊俊村”。杨以舟讲述,赵寿安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83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豆寺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一位待人和善的瞎子老妈妈收养了一个逃婚的姑娘做干女儿。这个女儿勤劳贤慧,母女俩的日子好过起来。可是后来因为几年的旱灾,家中一颗粮食也没有了。姑娘伤心,哭声惊动了观音。在观音的帮助下,老妈妈的眼睛复明了,母女俩栽种蚕豆度过了饥荒。她们还将蚕豆送给了百姓。从此,百姓也开始种蚕豆。旧州州官的儿子听说姑娘美貌,就想霸占。在与州官的斗争中,母女双双遇难。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便建庙叫“豆寺”,她们住的村子就叫“豆寺村”。佚名讲述,李政高搜集,张彦光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3页,1 76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花鱼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云龙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个白族小伙子有一次网到了一条花鱼,原来它是龙王的女儿。花鱼答应给村子解决饮水问题,小伙子便把它放了回去。不料龙女回去无论怎样求龙王,龙王就是不肯给百姓一点水,还要抓网着女儿的小伙子去喂鱼。龙女只得在夜里偷了龙王的水葫芦来到村中,为百姓引了一潭水,还去叫醒小伙子,一起逃得无影无踪。人们从此再也没见过他俩。为纪念小花鱼的救命之恩,人们便把村名改成“花鱼村”。罗伍阳讲述,杨松群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2 05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花树村的传说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讲述的是:明末清初,安宁州唐泰因不满朝政腐败,出家至大理,取法号为“担当”。几年后,他修得一颗能治百病的宝珠。担当与村中李秀才交情很好。一日深夜,秀才妻子难产,担当便把宝珠借给秀才的妻子含在口中催产,但不慎咽到肚中。就在当天黄昏,秀才家菜地里长出了一棵仙树。从此,菜园变成了仙境。消息传到大理喜洲一个外号叫“青竹膘”的财主的耳朵里,他霸占了仙树,并把秀才关入牢房。好端端的村子被弄得鸡犬不宁,哭声遍野。人们为纪念这棵花树,便把这个村称为“花树村”。薛可培讲述,王丽珠记录翻译。收入《水花树》,32开,5页,2 646字,洱源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90年编印。(杨旭芸)
波罗旁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南诏时有一个叫波罗旁的人给蒙舍龙的儿子取名叫细奴逻,并收其为徒儿教他学问。二十年以后,细奴逻当了诏王,从此百姓安宁。有一年,金沙江边的双舍王前来讨伐蒙舍诏,诏王细奴逻便派清平官波罗旁前去迎战,将敌兵击退到现今的波罗旁村。村民与诏王兵将里应外合全歼了敌人。为了纪念清平官波罗旁,人们就把这个村子取名叫“波罗旁”。佚名讲述,周百里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5页,2 73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虹潭村白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金墩虹潭村人和天上七仙女关系很好,每次七仙女来到人间都要受到人们的款待。七仙女想了一个办法,在南天门与大干山之间搭了一座七彩桥,从此凡人也常溜到天上与七仙女玩耍。当人们要从天上回来时,七仙女又把天上的花果、五谷种子送给人们。过了几年,地上漂亮得超过了天宫。天王嫉妒,要破坏这一美景,七仙女赶忙把七彩桥砍断。从此,每逢雨后,村后就显现无数虹桥,故名“虹潭村”。彭章元讲述,章虹宇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88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姜家登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剑川羊岑姜家登是由两个姓姜的兄弟开垦而成,但说来也怪,村中却无一人姓姜。原来当年有一家姓李的依仗身强体壮,多次把姜家兄弟开辟的地盘占去。有一次兄弟在开辟姜家登时,李家又来强占。出于忍让,姜家兄弟请李家到家里吃酒,并好言商量,从此定下村名叫“姜家登”,但村民只许姓李。李瑞龙讲述,剑川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记录翻译。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2页,88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豹子沟和凸凹村白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白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清朝时吴新颜来到盛产银矿的矿旺村,霸占了矿产。从此,百姓为他日夜开矿冶炼。有一年吴新颜让能干的小伙子去打豹子,想在吴三桂娶小妾时送件豹皮衣讨好他,不想被聪明的小伙子捉弄了一回。不久吴新颜又想用一百驮银子去给吴三桂祝寿,恰好这时候小伙子又发现了神牛,结果吴新颜又想以神牛作为祝寿礼品。最后因贪心,被活活压死在矿洞里。后来,人们把小伙子打豹子的地方称为“豹子沟”,又因矿旺村的地面凸凹不平,把村子改名为“凸凹村”。杨树芳讲述,杨美清、李荣搜集整理。收入《大理地名故事》,32开,4页,2 15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罗振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