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姓氏起源传说 云南传说 五海神话

彝族姓氏起源传说 云南传说 五海神话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夭姓的来历彝族姓氏起源传说。拜见结束,普、鲁两个土司回到各自的山寨。亏改于彝族姓氏传说。秀才见村民已赢,建议改亏姓为于姓,问其原因,秀才说“亏”字弯腰,如今状告赢了,应该直起腰来,便改“亏”为“于”。(巴子)黑牯牛的故事彝族姓氏传说。撒梅山为什么能看五个海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梁红)药王呐取日麻彝族传说。

彝族姓氏起源传说 云南传说 五海神话

彝族夭姓的来历彝族姓氏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讲述的是:从前,六苴镇波西办事处的彝族是姓姚,不是姓夭。有一年,皇帝大点兵,波西一个彝族小伙子被抓去当兵,登记名字时,点兵官问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小伙子回答说:“我叫姚洞天。”点兵官大惊,说道:“摇动天,这不是要造反吗?”点兵官把这事报告了皇帝,皇帝就派兵来剿捕波西的彝民,彝民们躲进了山洞里。一天官兵搜到山洞,问洞里的彝族姓什么?洞里的彝民回答说:“我们姓夭。”官兵说:“姓夭的不杀,只杀姓姚的。”后来彝民们又搬回家乡来住,从此改为姓夭。夭同华讲述,黄自权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2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撒营盘常氏家族的传说彝族姓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内容是:相传常氏土司的先祖是凤建祖。明朝初年,凤建祖因反叛朝廷入狱。建文帝与其叔争帝失败,流落武定狮子山为僧,无意得罪县令公子,与凤建祖关在一起。凤建祖处处关照他,使他非常感动。几年后,皇帝驾崩,建文帝登基,为报答凤建祖,特诏他进京。凤建祖进京后,建文帝从他的言行举止看出他日后有反叛之心,就只赐给他一只眼能看得见的土地。凤建祖怒火中烧,趁建文帝洗脸之机用箭射杀建文帝。事败,反被派兵追杀,只得逃到万德隐姓埋名居住下来,将凤姓改为“挪”姓。后觉得不安全,又迁至撒营盘改姓“藏”,又觉不雅,便改“藏”为“常”。李本珍讲述,尚慧丽、钱春林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3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姓安姓吉的由来彝族姓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内容是:传说,彝族大姓中原没有姓安、姓吉的。有一年,姓普、姓鲁的两个土司第一次上京城向皇帝进贡。这天皇帝早朝之后,两个土司在通司的引荐下上了金殿。金殿的威严吓得普、鲁两个土司不敢抬头。皇帝问通司:“拜者何人?”通司又问普土司:“你叫何名?”普土司没听明白就“啊”地叫了一声。没等通司再问,皇帝就说:“姓安,啊!南蛮安定,天下太平。”接着皇帝又问鲁土司何名,鲁土司急得魂不附体,通司小声安慰鲁土司:“你莫急。”不料又被皇帝误听成姓吉,高兴地说:“蛮臣姓吉很好,安定和吉祥都很好。”拜见结束,普、鲁两个土司回到各自的山寨。普土司逢人就说:“从此我们不再姓普了,皇帝赐我们姓安。”鲁土司也见人就讲:“皇帝封赐我们姓吉,今后就叫我吉土司吧。”自此,普、鲁两姓就改姓安、吉。普家绪讲述,胡兆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33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亏改于彝族姓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内容是:从前,祥云的彝族村民姓亏。张土司见百姓的生活还过得去,就加租,逼着村民吃树皮草根。他们只得到县府州府告状,但始终进不了衙门。后来,一个秀才帮他们出了主意,让他们见到了省官,省官下来查办,村民打赢了官司。秀才见村民已赢,建议改亏姓为于姓,问其原因,秀才说“亏”字弯腰,如今状告赢了,应该直起腰来,便改“亏”为“于”。从此,这里的村民都姓“于”。于朝旺讲述,刘柱南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故事卷》,32开,5页,2 6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巴子)

黑牯牛的故事彝族姓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牟定县内姓黑的彝族祖先黑礼仪,原名叫沐登头,因他饲养的一头黑牯牛发现食盐有功,故改姓为黑,名礼仪。相传黑礼仪的原籍在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弯,后来随沐西平征战云南时离开部队。逃至禄丰黑井躲在一个木匠家里,追兵问木匠是否见到了沐登头?木匠随口答木墩头烧掉了,于是沐登头躲过了追捕,在黑井七旧村落户。后来他养了一头黑牯牛,奇怪的是这头牛不喝别处的水,天天往一个污水塘里去喝,而且牛长得很肥壮。沐登头来污水塘边观察,发现这塘水是盐水,于是他禀告官府来开采,官府为此赐他黑姓。后来,黑礼仪从黑井迁到蟠猫乡陡嘴黑凹子居住,他的后代一支迁往龙脖子,一支迁往茅草冲。黑庆中等讲述,王玉寿搜集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70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撒梅山为什么能看五个海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相传,在昆明撒梅山的最高峰“老爷岭”上有座小石庙供奉着撒梅人开山老祖的石像。一天,几个撒梅姑娘到老爷岭割草,休息时,玩起开山老祖妻子的丢帽游戏,结果,只有美丽姑娘那苏抛出的公鸡帽戴在了石像上。当晚便有个英俊的小伙子与那苏幽会。一年后,那苏生了个男孩。视未婚生子为耻辱的那苏的父亲,将孩子埋在粗糠堆里。找不见孩子的那苏到石庙哭诉,泪水湿透了四块手帕,她把手帕往山下抛,四块手帕分别化成了阳宗海、抚仙湖、杞麓湖、陆良海;手帕用完,她就用围腰揩眼泪,围腰湿了又往山下丢,围腰立刻变成滇池。所以,现在只要站在老爷岭的石庙旁,就可一览山下的五百里滇池,远眺百里以外的阳宗海、抚仙湖、杞麓湖和陆良海。飞崇义讲述,灌玉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026字,昆明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药王呐取日麻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药王呐取日麻从小跟叔叔学医。由于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医术,十五岁就出道行医。有一天他来到海子边捧了口水喝,然后咂咂嘴自言自语道:“这条龙病了!”巡海的虾兵听到后,就请呐取日麻到龙宫龙王诊脉看病。他为龙王取掉了叮咬在腰上的蜈蚣,医好了龙王的病。龙王十分感激,便把身边可爱的小白鸽送给了他。呐取日麻接过白鸽,白鸽转眼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公主带上一个葫芦,跟呐取日麻一起浮出水面。公主摇摇葫芦,从葫芦里跳出两匹马,他俩并肩骑马来到一座高山上。公主又变成一只金毛狮子,遍尝了各种花草树木,并把它们的用处详细地告诉了呐取日麻。之后公主回龙宫去了。后来,呐取日麻在京城救活了难产而死的二公主。皇帝为了感激他,按他的要求送了一套龙袍,呐取日麻反穿龙袍离开了皇宫。从此,呐取日麻穿着白龙袍到处为彝家治病,成了彝家药王。李学忠讲述,唐楚臣、郑南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5页,2 8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找药的故事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叫崇人抛鼎,与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一次,当他从遥远的亲戚家做客回到家时,发现年老的父母都已经得急病死了。崇人抛鼎悲痛万分,决心想尽办法救活阿爹阿妈。于是,崇人抛鼎骑上骏马,向遥远的灵山奔去,准备取回“回生水”和“延寿草”。途中他射杀了一只白鹿,开膛时从白鹿的心窝里跳出一个小怪物,就把它捧到一棵大树下供起来。第二天继续前行时,得到神仙的指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遥远的昂米巴罗山上。在观察了白鹿啃草和野猪喝水时的变化后,辨明了“回生水”和“延寿草”。他连忙带上“回生水”和“延寿草”骑马拼命往家赶路。这件事很快被魔王勒钦思普发觉了,骑上黑野猪拼命来追赶。当要追上时,魔王施展魔法,使地上狂风大作,崇人抛鼎躲避及时,避免了灾难。但马失前蹄,“回生水”泼洒到高山、深谷、天空、大地。从此,天空布满了星星,地上长满了花草树木,虽然没能救活爹妈,但给天地间带来了生机。王发先讲述,者厚培翻译,祈树森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6页,3 7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天书和千层肚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彝族白倮人从前有天书,迁徙途中过河的时候从牛背上落到了水里,人们把天书捞起来摊在草地上晾晒,自己就睡着了。等人们醒来,老牛怕天书被风吹走已经把它吃到肚子里保存起来了。后来,人们剖开老牛的肚子看,天书虽然分得出层,但已变成肉皮,成了牛身上的千层肚。从此,白倮人没有了书,但爱吃千层肚,说这样人会变聪明。汪正德、高廷芳讲述,梁宇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3页,1 8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倮人没有文字的传说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壮人、倮人、瑶人原是三兄弟,父亲临死时拿出三个箱子给他们一人挑一个,倮人要了最重的,瑶人要了第二重的,壮人要了最轻的。结果,倮人箱子中是板锄,瑶人的是弯刀,壮人得到一箱书。从此,倮人就做苦活重活,瑶人开山砍林种蓝靛,壮人虽然种庄稼,但认得字。所以从老古辈起倮人就没有文字。苏玉凡讲述,农廷相、熊光辉搜集,农廷相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1页,8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彝文的传说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居住在哀牢山的彝族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来记事。记事的木片堆满屋,记事的草绳堆成山,天神母资莫看见了,也为凡人愁不安。她叫一个管文字的仙女带着一颗金种和一颗银种下凡去传彝文。仙女在哀牢山最高最陡的悬崖上栽下了金种、银种,金花银花开了,金花开了三千朵,银花开了三千朵,引来了千万人看稀奇。财主、官家向仙女求婚,仙女不理;英俊的猎人来求婚,仙女答应了。成婚后生下一男儿名叫尼施。尼施很聪明,画什么像什么,不同的六千朵金花和银花都被他画出来了。仙女告诉儿子:“这六千朵花就是六千个彝文,你去彝家山寨把这些文字传给彝家人。”尼施记住了妈妈的话,将彝文传遍了彝家山寨。白玉生讲述,宋自华搜集整理。收入《哀牢彝族神话传说》,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宋自华)

毕老造字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撒梅人靠在门口放置小石头记日子,在麻线上打疙瘩认月份,在家里摆羊头识年头。天长日久,石头、疙瘩、羊头一大堆,数不清,分不明。宝象河上游的野乃出村,有一个姓毕的放牛娃,看到大家因没文字而痛苦,决心为撒梅人造字,便一边放牧,一面造字,他在牧鞭、树叶、羊皮、地上画写,但一次次都告失败。后来,他发现石头较坚硬,不易被毁坏,于是将石头磨平,在上面刻字,历尽千辛万苦,从一个放牛娃变成白胡子老头,终于造出文字。他把文字驮回村教大家认读,人们学会文字后,他便离开了人世。为纪念他,人们把他创造的文字称为毕摩文。于坤、张福彩讲述,李光荣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621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www.xing528.com)

彝文传说(一)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讲述的是:古时候,撒苏和阿车是兄弟俩,他们一起去学彝文。撒苏把学到的字刻在木板上;阿车把学到的字刻在石板上。他们学了三年,都学到了一千八百个字。在回来的路上,他们肚子饿了,就一起到路边的松毛棚里烧火烤粑粑吃。谁知不小心,火烧着了松毛棚,等他们把大火扑灭,撒苏学的字连木板带文字都被火烧了,阿车学的字刻在石板上,不易烧化,但抢救出来的也是残缺不全,只有八百个字了。直到现在,只有彝族阿车人有八百个字,彝族撒苏人则没有文字。杨得发讲述,曹正枝、姜荣文、李建国记录。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32开,1页,196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彝文传说(二)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讲述的是:传说,彝族撒苏人的祖先去学文字时,做了个大荞粑粑,他一边学一边把学到的文字写在粑粑上。学满三年,他就背着粑粑回家。谁知在回家的路上迷了路,带着的干粮吃完了还没有找到家,又累又饿,没有办法,就把写着字的粑粑拿来吃,等他找到路回到家,写着文字的大粑粑已被他吃完了,所以现在的彝族撒苏人只会说撒苏话,不会写彝文字。杨得发等讲述,曹正枝、姜荣文、李建国记录。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32开,1页,157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彝文的起源(一)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在乌蒙山区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云山,彝文就藏在云山的一个石洞里。有许多人都想爬上云山上去找彝文,但是要经过一座异石山。异石山上有许多毒蛇猛兽,当人经过异石山时,毒蛇猛兽就会发出吓人的声响,所以彝文迟迟没有找到。后来出了一对猎人夫妇,男的叫包惹,女的叫芮娜,他们都很勇敢。为了早日找到彝文,他们爬上了异石山。猛兽再凶,毒蛇再恶,他们都毫不惊慌,千难百折不回头,终于登上了云山,找到了藏着彝文的山洞,又带着彝文向石洞仙翁请教,刻苦学习了三年,终于弄懂了全部彝文。然后,他们告别了石洞仙翁,把彝文带回了彝家村寨,教会了彝族人民识字。从此,彝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佚名讲述,李世忠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2年第2期,16开,1页,800字。(李惠兰朱琚元)

彝文的起源(二)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哀牢山区的彝族人民都不识字,也不懂道理。后来出了两个人,一个叫做谢多麻,一个叫做白虎王。他们一起骑着一张鹿皮飞上天,去向天神要文字。天神给了他们一部书共有十二本,每本十二行,每行十二字,道理十二种。他们把这部书带回彝山,从此彝家才有了文字,懂得了道理。佚名讲述,李世忠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2年第2期,16开,1页,300字。(李惠兰朱琚元)

彝文的起源(三)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谋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在金沙江畔的凉山地区,有两个老毕摩,一个叫阿苏拉吉,另一个名叫麦尔都惹。这两个毕摩,你不佩服我,我不佩服你。一天,他们一见面就互相斗法,阿苏拉吉念咒把对面的山咒垮了,麦尔都惹又念咒语把山复原了。两人的法术不相上下,彼此从妒忌产生了害人之心。麦尔都惹暗地念动咒语说:“让阿苏拉吉不得好死,死的时候鞍在一边,人在一边。”阿苏拉吉也念动咒语说:“让麦尔都惹不得好死,被披毡蒙着脑壳死在大路旁。”后来两个人的咒语都验了:阿苏拉吉骑马摔下来跌死了,麦尔都惹从岩子上掉下来跌死了。但是死去的阿苏拉吉不甘心,因为他编出来的彝文还没有传给后人,于是就变成一只叫做“洛龙戈布曲鸟”的神鸟,飞到他的哑巴儿子那里去,从嘴里吐出一丝丝血迹在叶子上,让他的儿子学彝文。哑巴的妈妈看见了,叫了一声哑巴,鸟就飞走了。但哑巴从此会说话,还学会了彝文。佚名讲述,李世忠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2年第2期,16开,1页,900字。(李惠兰朱琚元)

彝文的起源(四)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永仁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阿苏拉吉和他妹妹阿格上山放羊,兄妹俩商量要为彝族人民造一种文字。怎么才能造出彝文呢?山上突然来了一个人,告诉他们说到了龙头山上去找到洛龙戈布曲神鸟,就知道怎样造彝文了。兄妹俩一起到了龙头山,分头找神鸟。阿苏拉吉先找到,神鸟在沙滩上往来飞舞,口吐唾液,教阿苏拉吉认识彝文,阿苏拉吉把学到的彝字写在衣裳上。突然从远处传来了妹妹阿格的喊声,神鸟一惊就飞走了。所以后来虽然有了彝文,但是不完全,就是神鸟被惊飞走的缘故。佚名讲述,李世忠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2年第2期,16开,1页,500字。(李惠兰朱琚元)

彝文的起源(五)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路过通天河,河上没有船,水中漂来一只乌龟,让唐僧骑着过了河。过河以后,唐僧正准备把从西天取来的经书分一部分给乌龟,一只水鸭子跑来也要分一份。唐僧说:“没有你的份。”水鸭子就飞走了。这时河中又游来一条大红鱼,鱼对唐僧说:“上天下地的书我也要一份。”唐僧说:“去!没有你的份。”大红鱼生气了,就把经书一口吞下肚,幸亏猪八戒赶快跳进水里,用嘴把大红鱼拱到河边,红鱼只好张开嘴把经书吐出来。可是经书已经被河水泡烂了,唐僧只好把经书铺到石板上晒,经书却粘在石板上揭不起来了。后来,有个叫苏祖罗的彝族毕摩来到这里,抄下了一部分,就成了后来的彝文。名叫小白虎的汉族老师也来了,也抄下了一部分,就成了后来的汉文。佚名讲述,李世忠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2年第2期,16开,1页,700字。(李惠兰朱琚元)

毕摩铃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元江三马头有个彝族青年到白晶山求学彝文,他的师傅给了他一个铸有十二生肖的毕摩铃。说也奇怪,这个铃会闪闪发光,并能发出各种声音,村民有病,毕摩铃会赶走病魔;天旱无雨,毕摩铃会求天降雨;牲畜遭瘟,毕摩铃会赶走瘟神;寨中有人死了,毕摩铃会为死者开路。所以,彝家有首民谣唱道:“毕摩铃一响,魔鬼吓破胆;毕摩铃一响,彝家喜洋洋。”白佑三讲述,杨玉芝记录整理。载《元江史志通讯》第1期,16开,1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1989年编印。(宋自华)

火碓磨锅甑布衣的起源彝族文化起源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大地造好之后有凡人,但他们生活很苦,无衣穿,无房住,吃生的东西。天公派雷公送火给凡人。雷公以炸雷打枯树桩起火。凡人投骨于火中,有香味;取出火中骨头啃食,味道好。凡人因此学会用火烧东西吃。雷公又下凡为凡人造磨、锅、甑等,但凡人不会使用。天公派七仙女下凡,教会凡人舂碓、磨面、做饭、做粑粑。七仙女还教凡人织布做衣服。杨国仙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彝族为什么住在山上彝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彝族居住在坝区,彝民在坝子里安居乐业。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江西、四川等地派遣了几百万人来征服云南。平定云南后,就将他们分散到云南各地去居住。这些人与坝子里的彝人争地盘。彝人就在自己的地界上用草结成草疙瘩作记号。汉人则用石头打成石碑,刻上字后埋在地下,然后放一把火烧了彝人结的草疙瘩记号。双方为了地盘的事矛盾越闹越大,一起告到官府请求裁决,官府派人来调查,因为彝人拿不出地界证据,坝子便被汉人霸去了。所以现在汉人大多居住在坝子里,彝人则大多居住在山区。周洪义讲述,欧阳映森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25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