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传说(一)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一恶神依天皇指令到人间暴敛百姓。人们愤怒地点燃千万把火把将天梯烧倒,并经过九天九夜战斗,把恶神杀死。于是天皇更恼怒,撒下千千万万天虫来残害人间庄稼。人间的男女老少又举火把,三天三夜后烧灭了害虫。但一部分天虫钻进了土里,第二年又出来吃庄稼,人们只好年年举火把烧虫。年复一年,就形成了火把节。鄂正付讲述,李学云、赵振纪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华宁县集成卷》,32开,2页,450字,华宁县文化局、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普开福)
火把节的传说(二)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相传,火把节是从三国刘备攻曹营时流传下来的。三名大将桃园结义,决心齐心合力擒获曹操,夺取江山。在一个干旱季节,他们带兵在一个大山顶上砍倒树木摆开战场,然后将曹兵引入其中,一声令下把砍倒的树枝点燃,将路口包围起来,打了一个大胜仗。到了六月二十四日,他们将浸过香油的棉花条绑在会游泳的牲畜头上,并带领三千兵马过江南,连夜占领了曹营。到了六月二十七日战斗胜利结束,三人夺得了龙位。后来为了纪念这个胜利的日子,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三天,人们都要把荒地边的树砍掉一些,并组织人耍火把,将四面八方的人聚拢在一起过火把节。于是火把节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王金灿讲述,刘均仙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5页,2 5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火把节的传说(三)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大姚县赵家店红山脚下的彝族姑娘诺娜与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查倾心相爱。狠毒的山官头人魔哈却想霸占美丽的诺娜姑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逼迫阿查到土猪梁子与他赛马比剑。勇敢的阿查以精湛的技艺战胜了头人。头人恼羞成怒,用巫术炸裂了土猪梁子,阿查不幸坠入深渊。就在阿查遇难的时候,魔哈带领兵丁把诺娜的家团团围住,要抢她成亲。她宁死不从,攀越悬崖绝壁离家逃走,并四处寻找阿查,来到红山悬崖,她终因气力耗尽,累死在悬崖之下。阿查被众乡亲救出来后,便直奔诺娜家,诺娜父母已被魔哈杀害,阿查怀着悲痛埋葬了两位老人,又发现了诺娜留在红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与诺娜同归于尽。众乡亲前往劝阻,从悬崖边上拉回了阿查,并一起商量复仇的办法。次日,阿查和乡亲们高举着上千支火把奔到魔哈家,焚烧了魔哈宫殿,烧死了罪恶的魔哈,为诺娜报了仇,为众乡亲解了恨。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人们都聚集在赵家店过节。这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佚名讲述,李荣、韩子平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52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火把节的传说(四)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罗武山寨有一个名叫喜鹊的姑娘,与阿龙相爱。姑娘到了十六岁,犁地人见了忘记扶犁,挑担人见了忘记赶路,美名扬四方。十二个部落头人的儿子,个个都来提亲献彩礼,都说要是不答应,便要血洗山寨。为了爹妈和山寨的安宁,喜鹊姑娘只好答应了,决定六月二十四日在山头上相亲。这天,喜鹊姑娘来到山头,纵身跃入大火堆中,阿龙哥一把抓去,只抓下一条布带。阿龙呼叫着恋人的名字,也跃入火中。从此,罗武山寨为了纪念这一对维护山寨平安,以死殉情的年轻人,便过起了火把节。节日从二十三日开始,选出十二个小伙子举行推牛比赛,然后杀牛宴饮;二十四日是喜鹊姑娘遇难日,不点火也不歌舞;二十五日点火把,围火歌舞,先唱哀歌、古歌,最后唱情歌;二十六日节日结束。佚名讲述,唐楚臣搜集整理。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7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火把节的传说(五)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彝族先民在寻甸山区过着点荞种麻、狩猎吃肉的富足生活,这让天上的恩体古兹很嫉妒,便派遣天神十大力到人间践踏庄稼。当十大力踏平几座山头向车湖边的村庄走来时,遭遇了村中壮小伙包聪的强烈抵抗,他们在山冈上摔打翻滚,发出轰轰巨响,战了三天三夜,十大力终因体力不支丧命,其身体变成一座山丘,人们便在上面点荞种麻。十大力的死讯传到了天上,恼怒的恩体古兹向人间撒了一大葫芦香灰面,香灰面在天空散开即刻变成了蚱蜢、蝗虫遮天蔽日落到山岭河谷,啃光了庄稼禾苗、树叶绿草。有个彝家小伙无意间发现火可烧掉蚱蜢、蝗虫的翅翼使其丧命,便告诉了父老乡亲,人们纷纷用麻秸、干松枝点起火把扑灭害虫。后来,人们为确保粮食丰产,在稻谷含苞、包谷荞麦开花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便进行大规模的点火把灭虫活动。为欢庆胜利,人们还在灭虫之余举行斗蟋蟀、斗屎壳郎、斗鹌鹑活动,年轻人则在暮色下密林中谈情说爱。从此,彝家人把六月二十四日的前后几天定为火把节。佚名讲述,毕正义搜集,余荣品整理。收入《寻甸民族民间故事集》,32开,6页,3 64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9月版。(梁红)
火把节的由来(一)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跳脚集会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彝族、汉族等八个民族都分别有一个首领。各民族在首领的带领下,杀富济贫,声势越来越大。官府招架不住,就决定对这些民族首领进行招安。于是官府将这八位首领请来盛宴款待并劝他们归附,劝说无效干脆就把他们杀了。这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些首领被杀后在阴府不服,便时常回村庄里祸害牛羊,闹得四村八寨不得安宁。当时有个师娘婆看香求神后告知大伙,须在八个首领被杀那日为他们祭奠超度,村寨才会安宁。从此,人们就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举行超度祭奠活动。白天杀鸡宰羊,夜晚围圈跳脚,并在灯笼火把照耀下往山上走,祭送这八位首领的阴魂归地府,活动一直进行到六月二十八日结束。王超庭讲述,马剑波、马剑平、云万权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45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火把节的由来(二)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叫“黑煞神”的土司,住在山上的城堡里。他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许多人死在他的暴行下。有个叫扎卡的牧羊人,睿智勇敢,他联络了十村八寨的穷苦人起来抗暴。六月二十四日的晚上,扎卡带着大家放出饿了七八天的羊,并点燃捆在羊角上的火把,羊群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城堡,“黑煞神”的家丁纷纷葬身火海,扎卡带领大家占领了城堡,躲在山洞里的“黑煞神”被人们用火把烧死了。为纪念这次胜利,撒尼人把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佚名讲述,沙布玛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42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隶查王统治大理地区,他每天要吃三对人的眼珠子。观音为了解救人们的苦难,跟隶查王打赌,结果她的狗从上关跳到下关,又把衣裳一铺,盖住了洱海,赢了隶查王。最后把隶查王关在山洞里,并规定到了六月二十五日才能出来看看。到了这天晚上,百姓照着观音老母的话点火把、打歌,隶查王出来看到天下这般情景就被吓死了。从此,这一天就成了火把节。李本清讲述,杨奇文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1 000字,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巴子)
彝族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天上的大力士斯热阿比找地上的大力士阿提拉八比武。阿提拉八因事外出,其母便抬一盘铁招待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因此知道自己比不过阿提拉八,抽身便走,但赶回来的阿提拉八追上了他,两人摔起了跤。不料斯热阿比被摔死了。天菩萨知道后非常震怒,派出大批蝗虫、螟蛾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八领着人们砍来松树,在六月二十四日的晚上点火把烧死了天菩萨派来的所有害虫,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佚名讲述,李乔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1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六月节的来历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彝族聂苏人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田肥地肥,家家户户过着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有个黑透良心的魔鬼,不愿让聂苏人过好生活,便放出很多的蛆虫来咬噬庄稼。从此,人们的庄稼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后来,人们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火把上不断撒松香来烧蛆虫,人们学着这样做,就把庄稼上的蛆虫都烧死了。这个日子正是阴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的这两天,彝家人都要点燃火把过六月节。白佑三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神话传说”专版,1 2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火把节的来历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彝族诺苏支系村寨。讲述的是:从前,世上只有金姑一个人。一天,一只白鹤飞过,丢进她的火塘里一个蛋和一片羽毛。她把羽毛插在自己的头上,把鹤蛋吃了。不久她怀孕了,生了五男五女。儿女长大后,喜欢到水里玩耍,金姑就照白鹤托梦的话,吹了鹤羽一口气,鹤羽变成大船,给孩子们在水中玩。不料,狂风大作,大浪把鹤羽上的五个儿子掀起来,跌落到宾川、鹤庆、剑川、洱源、大理,他们与当地的女山神婚配,成了今天的白族。金姑想儿的哭声惊动各路山神,大凉山、黑虎山、无量山、金牛山的山神来慰问。金姑就把大的四个姑娘许配给他们,把幺妹留给小凉山山神,各路繁衍成当地今天的彝族。后来白鹤告诉金姑儿女的下落,叫她骑在自己的身上到各地巡游。彝族、白族的儿女们为了让母亲看到自己的好生活,各地都竖起大火把。这一天后来就成为火把节,因金姑回到小凉山晚一天,火把节也推后一天,即六月二十五日。沙力茂讲述,弘志文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32开,2页,1 8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东山彝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戈哩和苏哩老两口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哥阿色是个懒汉,结婚分家后仍好吃懒做,活计都由媳妇做。在弟妹的帮助下总算把秧栽上了。六月二十二日两家相约看秧,发现没出穗。六月二十四日零星出了穗,小妹和二弟在田边又唱又跳,当年大丰收,大哥家却减产。第二年的这一天,弟妹和爹妈打着火把到田头,见稻子出穗多,弟妹高兴得又唱又跳起来。大哥家却没有一株出穗,大嫂气得回家和大哥打起来。为逗大嫂,弟妹边跳边唱,并讥笑大哥。第三年,看到两家稻子的穗都出齐了,他们举着火把又唱又跳,并杀了一只羊祭谷神。从此,六月二十四日就成了谷穗的生日。人们要用火把照着它们出穗。火把节由此得名,流传至今。李兴顺讲述,李江波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宣威民间故事》,32开,4页,2 314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谭玉婷)
火把节的故事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叙述的是:很久以前,天上的武士更部领火和地上的大力士兰官弟及比武。兰官弟及回家先吃了七碗炒面,又喝了七碗炒面汤,然后拿起扁担与更部领火比试,他俩各拿扁担一头向对方顶去,最后,更部领火被顶死了。天王得知情况后,欲放百虫吃庄稼以惩罚地上的人,地上的人很害怕,就请“兹都”鸟(一种小雀)去向天王求情,并答应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更部领火死的日子)用马驮着东西和食物向天王谢罪。为了让天王看见,人们点上了火把。从此,每年的这天,彝族都要过火把节。加拉各各讲述,沙星明记录整理。收入《小凉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32开,2页,1 200字,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庆筹备委员会1986年编印。(沙马阿青)
阿细人的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那召(年号)时代,阿细祖先住在古木苍天、鸟语花香的拖登来若,不愁吃穿。住在很远地方的那迢迢首领为和京都的皇帝比高低,决定把自家的奴隶排列到京都,于是派人马到处抓人。五月端阳这天,正在沙衣河边摸鱼、嬉闹、休闲的男女老少也被那迢迢的兵勇抓走。据说现在阿细人每年的五月端阳这天男人在左手、女人在右手拴黑线或花线就是为了纪念当年被抓了当奴隶的祖先。被抓的人不够排到京城,那迢迢就把他们赶去修塔。不甘心被压迫的阿细祖先在阿真的带领下,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将火把束在羊角上,攻破了那迢迢的兵阵。那迢迢也被烧死了。阿真和奴隶们就聚集在沙衣河边弹三弦、吹笛子,尽情歌舞。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牛纪念这个日子。二十五日晚举着火把游行,并把五月端阳那天拴在手上的线剪断丢在火里烧掉。这就是阿细人的火把节的来历。佚名讲述,昭乌初扎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4页,4 0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梁红)
撒尼人的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地上的人过着穿树叶、吃野果的生活。天上的阿番神非常同情人们,就偷偷把天上的五谷籽种撒到地上,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天王害怕人间的生活超过天上,叫来大力神,要他毁掉人间的庄稼。大力神来到地上,手拔脚踏地糟蹋正在扬花的庄稼,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指责大力神,大力神蛮横地抓过一头大水牛,把它扭翻在地,扬言只要有人摔倒他,就不再管人间事。英雄朵阿惹恣迎上前约他到圭山上摔,他们扭摔了三天三夜,朵阿惹恣的膝盖在地上跪出了一个深窝,变成了今天的圆湖;大力神也被甩到十几里外的独石山,倒在地上就压出一条长长的深沟,成了今天的长湖;撒尼小伙拨响大三弦,吹响短笛,姑娘们拍掌跺脚来助威,这就是今天跳三弦的来由。天王得知大力神斗败,恼怒地向人间撒香炉灰。这些灰飞落大地后就变成害虫,嚼食庄稼。人们找来松枝点燃一束束火把,消灭了害虫。此后,每年六月,朵阿惹恣斗败大力神的二十四日这天,人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牛宰羊庆贺,并举行斗牛、摔跤、点火把活动。佚名讲述,罗希吾戈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1 6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梁红)
撒梅人的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勤劳淳朴的撒梅人生活在水草肥美的滇池周围。有一年,有个外族部族首领看中了这块宝地,率领部族入侵滇池地区,撒梅王组织大家抵抗入侵者,因寡不敌众,撒梅王被砍了头。奇怪的是,到了夜晚,等星星出现的时候,撒梅王的头又从脖子上长了出来。他又率领大家和敌人战斗。这样反复几次,敌方吓得人心涣散。于是敌首领派奸细打探撒梅王不死之秘密。由于撒梅王妻子口舌不紧泄露了秘密。撒梅王被砍了头后,敌人用尖刀草在他的脖子上扫了三下,撒梅王的头就再也没有长出来。撒梅人失去了领袖,只有各奔东西,所以撒梅人又被称为“散民”。尖刀草的叶子也因染上了撒梅王的血而变红了。为纪念撒梅王,每年撒梅王被害的日子六月二十四日这天,撒梅人都要点火把四处寻找撒梅王的精灵。这天晚上人们要祭牛王、念牛王经,还要把吃剩的鸡骨头烧了点燃麻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张福德、李灿、李元讲述,浪涛、燕华、思勤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3页,1 6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梁红)
山苏人的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磨盘山森林茂密,箐水常流,鹿麂来来往往,白鹇孔雀飞来飞去,香蕈木耳常挂树枝,居住在这里的山苏人过着甜美的生活。可离磨盘山不远处的一个魔鬼,对山苏人夜夜跳舞唱歌的甜美生活忌妒在胸,施展妖法放出数不清的害虫噬咬庄稼,山苏人作物歉收,忍饥挨饿,哑了歌喉。山苏人夜里抬火把捉害虫时看见虫扑火烧死,于是用松香撒喷火把放火花的办法来除灭害虫,魔鬼终被斗败了。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于是每年到这天就烧起火把除害虫。这成为了山苏人的火把节。祝普氏讲述,楚学搜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3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聂鲁)
纳苏人的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在东方的浦乌觉觉地方出了一个名叫支朵阿吾的能人,皇帝派人去考他,结果考官反被他考倒了,皇帝很高兴,封他做了俄吾司木的俄么(君主)。当时,在俄吾司木国的北方有一个刹哈(汉人)国,听说俄吾司木国地方富饶广大,打算前来霸占,派了一个叫诸葛亮的人带兵来征讨。诸葛亮的人马刚到碟帕克米城就被支朵阿吾的兵马围住了,支朵阿吾的坐骑是只猛虎,汉兵一见,大叫:“猛虎来了!猛虎来了!”汉兵听走了音,听成是“孟获来了”,所以后来汉人都管支朵阿吾叫“孟获”。双方实力相当而相持不下,诸葛亮派使者跟支朵阿吾说,汉彝本是一家,还是和好算了。支朵阿吾要求与诸葛亮比彝家拿手的对歌、讲古事等。诸葛亮样样都会,支朵阿吾遵守诺言,认诸葛亮做兄弟,与汉兵和解了。汉兵退走后,支朵阿吾的人马欢天喜地,燃起火把,在碟帕克米城狂欢了三天三夜。那三天正是六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六日。以后每到这个日子,支朵阿吾便大宴部属,让人们尽情玩乐。这习俗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火把节。杨自荣讲述,罗有能记录。收入《彝族民间故事》,32开,4页,1 738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钱丽云朱琚元)
腊罗人的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古时候,人间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饭,吞生肉。东方的尼克木俄木(君主)下令世间万物只要能为人类找来火种,他将三个公主嫁给他。有一个叫者洛的小伙懂鸟语,会听兽话,从小以打猎为业,练出了一身本领,上山可擒虎,下海能捉龙。他身边跟随着被他降伏的虎、蛇、鸟三只动物。者洛听说俄木的告示后,与三个朋友商量一起去天宫偷火种。四个伙伴来到天宫,扎布里鸟在玉帝夫妇床头偷听到夫妇二人怎样才能有火种的谈话,便飞回来把自己听到的话向三个伙伴复述了一遍。四个伙伴试着找齐了东西,果然就有火了。从此人们可以吃到熟食,可以烧地、御寒了。东方的尼克木俄木履行诺言,将大公主嫁给了虎,老虎带着大公主住到山上去,变成了彝族;把二公主嫁给了蛇,蛇带着二公主住到水边,变成了傣族;把三公主嫁给了者洛,者洛住在坝区里,变成了白族。扎布里鸟呢,按它的要求,尼克木俄木封赠它,从皇宫到民宅,只要有房屋,它都可以居住。因为找到火种的那一天是六月二十四日,以后每年人们都要高举火把,唱歌跳舞,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习俗一代代传了下来,就成了今天的火把节。李开鑫、罗正旺讲述,罗有俊记录,罗有能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32开,6页,3 8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钱丽云朱琚元)
中村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弥兴中村和其他地方的彝族一样,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但有一年节日到来时,跟往年一样在村边的火把广场上竖起了一把长约二三丈,粗如水桶的大火把,人们尽情地载歌载舞。正当人们玩得开心时,忽然一阵大风把大火把刮倒在秧田里,所有的青壮年跳入秧田,想把大火把重新竖起来,可一直折腾到三更时分,始终没有办法把它重新竖起来。村中的长老见此情景,一致认为这是不吉之兆,于是商量从明年起往后一天过火把节。从此,中村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刘自明、刘光武讲述,唐寿臣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32开,1页,420字,姚安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襃俐人的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襃俐人居住在北方,那里山清水秀,田园满山,牛羊遍地,过着静谥的生活。但是一伙强盗经常掠寨劫舍,屋毁家破,弱小的襃俐人像风雨中的蜻蜓摇曳着翅膀抖颤。村中足智多谋的老阿波李万椿带领村人到山箐中割干山竹和陈年黄椎栗朽木,把山竹捆成把,把朽木擂成面,就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当强盗来抢村时,点着火把,用朽木面撒在火把上,顿时发出一片耀眼的火光,弄得强盗们惊慌失措,草木皆兵,退缩过程中有的滚下山崖摔死了,有的掉到河里溺死了。但是强盗们捉住了李万椿,他为襃俐人殉难了。后来,襃俐人停停走走大迁徙来到哀牢山后,为了纪念阿波李万椿,每到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就点火炬撒朽木,用腊柳等制成的香面爆放火花,祈求村寨安康。佚名讲述,李培升搜集,聂鲁整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3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聂鲁)
白三少爷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通海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通海四街乡白兴寨出了个白三少爷。他妈在他出生头晚梦见天神骑白龙拿仙桃来到家门前并把小白龙拴在门墩上。少爷满月玩耍时能拔起楼板钉。他妈给他买的一匹黑瘦小马很快变成能腾云驾雾的小白龙神马。妈妈要吃新兴州(玉溪)水豆腐,少爷骑马飞快买回了热豆腐。栽稻秧犁田,他能抱扛起耕牛顺田埂进出田里,大家无不称他是大力士。名声传到坝区,一个汉王请他比武。两人从早比到黄昏后,少爷的好友尼塞终用箭射死了汉王,可汉王阴魂又变成一条红麻蛇来咬死了白龙马,少爷拔刀砍死了毒蛇。汉王魂又变成江湖郎中,终于用药毒死了生病的少爷,那时正是六月二十五日。从此,每年这时,人们就抬着火把到少爷坟前守墓纪念,后来就变成彝族有名的火把节。汉王家兵扬言要杀光姓白的倮倮人,所以姓白的都改为姓李,只有一家搬到水磨石至今保留姓白。李春志讲述,牟从满搜集。收入《通海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3 300字,通海县文化局、文化馆1999年编印。(普开福)
罗婺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彝族民间。内容是:很久以前,彝族罗婺人刚用三块石头支起锅,为找到一块立足之地而庆幸的时候,赤傲部落的头人却要抢走罗婺人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阿辙姑娘为了使自己的亲人能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去,纵身火海自焚,避免了为争夺她而引起的部落仇杀。罗婺人得救了,幸免于难的人们含着悲痛的泪水,在姑娘献身的山头上燃起熊熊的篝火。他们要用火烟送她上天(传说阿辙姑娘变成喜鹊升上蓝天,专为人间报喜)。人们围着篝火挥舞火把,跳起火把舞。为了怀念这位为部落生存而献身的姑娘,罗婺人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作为阿辙姑娘的纪念日,祭奠姑娘的英灵。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家人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火把节。佚名讲述,李友华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3页,1 656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武主与火把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两个彝族寨子,大寨想独霸一世,经常欺负小寨。一天,大寨首领来邀请小寨首领去做客,小寨首领及众贵宾都安排在用金银财宝和松树明子镶嵌的狮子楼进餐。席间大寨首领借故离开,暗地派人烧掉了狮子楼,小寨首领在内的一百多客人葬身火海。机敏善良的小寨首领夫人武主到大寨大吵大闹,并凭丈夫手上的一只手镯找到了丈夫的尸体后抬回去祭奠。大寨首领还想霸占这位神仙似的小寨夫人,就欲借口参加祭丧趁机来攻夺。武主早有防备,全寨成年人备好松枝扎成的火把和松香、干鸡粪等。六月二十四日发丧那天,大寨人来进攻了,武主率众右手拿兵器,左手举火把,并用干鸡粪和松香粉从火把上喷撒过去,顿时浓烟滚滚,敌人惨败而逃,小寨最终保住了。从此,彝家为纪念武主,年年举行火把节。谢有恩讲述,矣安搜集,张相生整理。收入《?峨风情》,32开,3页,1 3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阿巴扎与伊里妹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泸西县等地的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家境富裕的阿巴扎与出生贫寒的伊里妹是一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情人。伊里妹在一次卖柴过程中,遭遇到了大长虫变的害人精。她历经千辛万苦,逃出了害人精的魔掌。在出逃途中伊里妹遇上了来寻她的阿巴扎。于是两人返回魔洞,协力斩杀了大长虫。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勇敢的情人,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生篝火跳舞,慢慢就形成了火把节。佚名讲述,郭德明记录翻译。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2 400字,弥勒县民委、文化馆1986年编印。(张辉)
马缨花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古时候,中国有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都有寺庙,寺庙里要培植奇花异草,供游人观赏。一天,百花仙子让世上所有的花都汇聚到一起,她要选其中的一株做花王,要在寺庙里栽培。当时,马缨花是世上最漂亮、最娇艳的花,谁也不能跟它媲美。因此,它去参选时,十分傲慢,得意地向别的花炫耀自己的容颜。牡丹花生来腿脚软,但不歇气,一直朝前赶路,路上遇见芍药花,相约同行。她们虽然走得慢,但最先来到了寺里。百花仙子从众多赶来参选的花中选出牡丹花做花王,并规定芍药花和牡丹花一起做药王。所以现在牡丹花和芍药花要培植在一起。马缨花姗姗来迟,等她来到寺庙时,百花仙子早把花王选定了,只好把她打发到牛、羊厩门旁,给牲口叫魂。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彝族人民就过插花节。这一天,人们把火红鲜艳的马缨花插在厩栏上,傍晚牲口回来时,要给走在前的牲畜戴上马缨花,晚上还要给牲口招魂。鲁世凡讲述,刘纯龙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3页,1 104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祭马缨花山神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古时候,住在干海资三月三山梁下洼子里的彝族有九十九户人家,村头有一棵马缨花树。有一年,新上任的族长去请别村毕摩打卦,问问本村总是不会有一百户的缘由。毕摩让他砍掉村头的马缨花树,全村的男人一连砍了三天三夜才把它砍倒。树倒时从树根底部飞出来两只白鹤,一只落在草溪井,一只落在猴井。马缨花树被砍倒以后,村中人户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了。这时族长又去问毕摩,毕摩打卦以后说是因砍了山神树,地脉已破,财去人减,不能在此住下去,否则会绝种。剩下的人家只好分别搬迁到干海资、花箐、龙骨居住。大家约定:每年三月十三日这天都回到这里相会一次,杀鸡宰羊祭山神。这个约定代代相传,就成了三月十三日祭山神习俗。钟启贤讲述,史岳灵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3页,1 104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祭火神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大麦地乡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大麦地象鼻山有魔法会动,常把炸鱼河、雨平河挡住,使河水泛滥淹没庄稼,弄得彝家人痛苦不堪。后来,这里出了一位名叫阿文的英雄,他决心为民除害,率领众人在象鼻山下安营扎寨开挖象鼻山,但是头一天挖开的缺口过了一夜又复原了。阿文毫不动摇,带领人们挖了几年,缺口仍没有挖开。后来,有个声音在暗处说:“请来火神,撒上香面,就能制服魔法,把山挖开。”阿文把此话告诉众人,大家依言去做,最终挖断了象鼻山。从此,两条河水乖乖地顺着河床流去,人们再也不怕水灾了。为了欢庆胜利,彝家人在象鼻山上盖起了一座寺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请火神制伏魔法的日子)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汇集到这里杀鸡宰羊,举行祭祀活动。佚名讲述,袁忠富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3页,1 104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柜子山会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柜子山像一颗绿宝石镶嵌在逶迤起伏的乌蒙山中,山下的彝族、汉族人家,原来不兴种五谷杂粮,专靠砍柴烧炭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贫苦。柜子山顶有一块平展的草地,绿茵茵的草中开着点点鲜花,这是仙家女子每年翻晒衣服的地方。有一年六月初六,一位仙女又来晒衣,眼看天色不好,欲收衣返回,却见一个年轻樵夫饿倒在松树下面。仙女叹道:“我只知六月六家家门前晒红绿,却不料有钱人家红绿晒,无钱之人晒白肉。”说完,取出三颗荞子放在樵夫手中,然后驾风回天宫去了。樵夫醒来,看到手中的荞子,想起方才梦中情景,恍然大悟:这是仙家指点我,砍柴难以为生,不如种荞度日。从此,山下的人们种起荞麦五谷,生活逐渐好过起来。为了感谢仙女,每年六月初六,人们便聚集到柜子山顶,踏歌起舞,尽情欢乐。普有信讲述,王彬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52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耕牛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古时候,世间没有牛,人们刀耕火种,粮食收获很少,日子过得很艰难。有一年,天大旱,收成不好,百姓怨气冲天,怨声传进了天庭南天门,玉皇大帝就派麒麟大仙和水牛大仙下凡视察。两个大仙到人间查看以后,回天庭向玉帝禀报。麒麟大仙报告世间的人们在歌颂陛下;水牛大仙则据实相告,也因此被玉帝贬到人间受苦役。水牛大仙到了人间以后,虽然含冤受屈,但它辛勤耕种彝家的田地,使人们的日子好过了。为感谢它对彝家的帮助,就把水牛大仙含冤受贬的那一天(二月初八)定为耕牛节,也叫牲口节,并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李荣顺讲述,余立梁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3页,1 104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二月八的来历(一)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世上遭受了一场洪灾,唯有两兄妹在葫芦中得以幸存。天神年更兹派蜜蜂到地上察看是否还有人活着,蜜蜂飞落在漂流的葫芦上歇气,听到躲在葫芦里的兄妹俩在说话,就请耗子把葫芦拖到岸边,兄妹俩爬上岸得救。后来兄妹长大了,按天意结为夫妻。第二年的二月初八,妹妹生下了一个肉坨坨,丈夫用刀把肉坨坨砍成碎块,顺手丢出门外。碎肉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落在树根。这些碎肉经太阳、月亮照射,不久,挂在树枝上的变成男人,落在树根上的变成了女人,男女又结成夫妻,繁衍成了各族。为了纪念生日,人们每年都赶二月八节,并在此日要折一根树枝拖着回家。普荣春讲述,史岳灵记录翻译。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2页,52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二月八的来历(二)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有一个叫咪苦的孤身老人,他唯一的财产是一头牛和一只羊。二月初八这天,他在离寨子不远的山坡上放牧,突然看见一只老虎向着寨子里跑去。他想,大人们都在山上种地,村里只有孩子们在玩耍,如果老虎进寨,孩子们就会遭难。情急之中,他一面大声呼喊,叫孩子们躲藏起来,一面把自己的牛和羊赶到老虎的面前。老虎咬死了牛羊后,还要向寨子跑。这时老人从容地向老虎跑去。等到大人们赶来射死老虎时,老人已经断气了。村民们为纪念为救孩子献身的咪苦老人,每逢二月初八这天就杀猪宰羊,奠祭咪苦英灵,后来就成了节日。罗怀奇、宗师纪讲述,段有鉴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5页,2 1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二月八(一)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嵩明县彝族地区。叙述的是:阿窝和则则是青梅竹马的夫妻,阿窝当上滇王后迁居姑底谷(昆明)。阿窝耗巨资建造新城,儿子说:“不像我们彝家的城!”他认为出言不吉,便怒杀了八岁的太子苏底。汉军来犯,弟弟阿禄向他如实禀报战事,他视为动摇军心,又斩了阿禄。当汉军兵临城下,阿窝才悔恨杀了弟弟。由于阿窝随意杀死亲人,曾贴心而又英勇善战的将军、士兵心灰意冷,不愿再卖命出力。阿窝溃退回夏加罗(嵩明城),可城池已被汉军占领,城民扯掉包头归顺了汉军,女人把包头撕成裹脚布缠足,成了汉人。有家难回的阿窝和则则只有举刀殉国。他们死后,灵魂不散,经常出现在夏加罗的上空。坐卧不安的太守用檀香木刻了阿窝夫妇和太子的像供奉于宗镜寺,并许愿每年二月初八他们的死日这天举办庙会纪念。从此,嵩明就有了隆重而热闹的二月八庙会。蔡桂英讲述,杨廷杰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4页,2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二月八(二)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相传,有一个小孩看见画匠画画,很想学。但画匠不教他,还不准他看。小孩回到家,想学画画,晚上梦见有个老人给他一支画笔,画什么就有什么。老人说只能给穷人画,不能给富人画。小孩醒来,手里真有一支笔,只是不见老人。小孩在墙上画一只大公鸡,公鸡从墙上飞下来。小孩给穷人画画,穷人就有了牛马猪鸡、稻谷包谷。小孩得到神笔这天是二月初八,这以后,穷人过上了好日子。人们就把二月初八看做是牲口和粮食的生日,在这天为牲口和粮食招魂。杨国仙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6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彝族节日二月八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内容是:彝族祖先父子俩常被人们请去做阿闭咱底(祭祀)。有一年二月,父子俩走到中午时分,父亲说这里有水有柴,在这里做午饭吃,儿子却说再走一段路。父子俩又翻过一座山,父亲说在这里歇息,儿子说不行。这样折腾几回,父亲气了,认为哪有老子服从儿子的事,就把儿子打死了。父亲回到家里,见家里的母牛下小牛,想看看小牛,母牛始终不给他看。父亲见此情景,想到自己的儿子,悔恨不已。这天正是二月八日,后来每到这天,老人就带着各种食物去祭奠儿子,时间一长,就成了民族节日。蒲应才讲述,邓承礼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800字,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巴子)
彝家蒙化人的叫魂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三个人到外地做生意,亏了本,到瓦窑洞里住。他们一年多没回家,家里人很着急。农历二月八日那天,其中一个人的母亲想儿心切,就在家里为儿子叫魂。住在瓦窑洞里的儿子听见呼唤,就跑出窑洞。这时窑洞倒塌了,另外两个同伴被压死了。这个人回到家,知道是母亲为他叫魂才让他保住性命。这件事情传开了,人们就把这天定为叫魂节。从此,谁的魂丢失了,就在这天为他招魂,并在他手上拴一根招魂线。罗宗良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六月十四节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相传,阴司地府到了五六月也和人间一样缺食少粮。每年到了六月十四日,阎王老爷都要打开地狱门放神鬼到人间寻觅食物。神鬼就变成各种各样的虫和鸟在田地里咬食庄稼。所以,在这个季节里该成熟的作物,彝家人都不愿种了。后来,神鬼因找不到食物又变成各种细菌钻进人体吮吸人身上的营养。五六月人们病多,就是神鬼在作祟。为了免除病灾,人们就在每年六月十四日杀牛杀鸡祭献神鬼,求神鬼为家人消灾免难,让病者痊愈。白佑三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神话传说”专版,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属虎日祭观音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讲述的是:很古以前,十八罗汉常出没彝家山寨,残害生灵。农历九月属虎日那一天,十八罗汉又洗劫了一个彝家山寨。他们杀了一头大黄牛,正准备把牛肉放入锅中煮时,来了一个漂亮的彝家姑娘,向他们借锅煮红谷米,十八罗汉答应了。姑娘取下肩上的包袱,拿出个小口袋,把米放入锅里,就在瞬间,锅里泛起浪花,浪花变成旋涡,旋涡中冒起一股青烟,青烟变成大雾,姑娘却不见了,原来是观音来收服十八罗汉。在观音的严格管教下,十八罗汉认真修炼,改恶从善,成了僧人。彝家山寨从此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逢农历九月彝家都要选择一个属虎的日子,并到山头上供个菩萨像,杀猪宰羊,摆设香案,男女老少共同祭拜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老母。佚名讲述,自文昌搜集。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3页,1 170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观音会的来历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讲述的是:相传,观音生于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母亲嫌她是个女孩,就把她丢进紫竹林里。天帝发现这个非凡的婴儿被抛野外,就派了一头仙牛下凡喂奶,美丽的观音逐渐长大了。母亲自抛弃女儿后,奶上生了波萝疮,久病不愈痛不堪言。观音知道后回家为母治病,用舌头在洗净的奶伤上舔了三下,瞬间就痊愈了。观音为报答天帝的搭救之恩,决心永世修行在人间,修善除恶。后来,人们为她建庙塑像,视为保护神,形成了赶会的习俗。陈家祥讲述,王运高搜集整理。收入《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16开,3页,880字,楚雄市文化馆1991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催春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剑川交界地区的彝族村寨。讲述的是:西山有个叫戈戈的老猎手,他带着三个姑娘到摩天崖打猎,因云雾迷蒙回不去。这时雪地里钻出来一只小白兔,对老猎手说只要把姑娘嫁给它,它就带他们回家。三妹同意嫁给兔子,兔子就给老猎手镜子、唢呐、木鼓三件宝物。大姐举起镜子一照,冰雪融化,看见了回家的路;二姐一吹唢呐,眼前树木葱茏,百鸟歌唱。他们回到家里,老猎手敲起木鼓,白兔和三妹带着花种一路撒到西山,满山开满鲜花。原来小白兔是月宫中的花神,主管开春,它来的这天就是立春。人们就在这天跟着小白兔和姐妹敲木鼓、吹唢呐,一起唱歌跳舞,后来成为催春节。彭章元讲述,天铭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32开,2页,1 2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赛装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永仁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打猎来到直苴,看见此地森林密布,土壤肥沃,就决定开垦土地,种上稻谷,在此安居乐业。稻谷在他们的精心栽培下获得了大丰收,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开田种地,田里种水稻,山坡种荞、麦、豆、麻。为了报答他们两兄弟,老年人争着给他俩说亲,姑娘对他俩也充满爱慕之情。老人向他俩询问择婚的条件,他们说谁心灵手巧,能把直苴的山水林木花草绣在衣裳上,就娶谁做媳妇。老人们决定让姑娘们来年正月十五在村旁的山顶上、树林里、青棚下举行服装比赛,让兄弟俩选意中人。正月十五这天,姑娘们都穿上自己亲手刺绣的新装,头戴公鸡帽,身挎花挎包,涌向赛装的地方,最后兄弟俩各自选中了意中人。从此,赛装年年都进行,形成了固定的节日,一直流传至今。佚名讲述,杨云忠、高定伟、谢应能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4页,1 656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赛衣节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讲述的是:相传,在美丽的白草岭山上,青年猎人阿达西深深爱着聪明美丽的牧羊姑娘阿米尼,但他无家无业,一直不敢向阿米尼倾吐埋在心底的爱情。他听说头人正召集九山十八寨的未婚青年在白草岭撒马坪进行骑射比赛,夺得第一名的将被封为带兵打仗的将领,而且还可以在九山十八寨中挑选一个漂亮的姑娘做妻子。阿达西高兴极了,凭着娴熟的骑技、精良的箭法而夺得第一名。他拒绝了头人要他做女婿的奖赏,头人便提出一个条件:一百天之后,将召集九山十八寨的姑娘来比赛新衣,如果阿米尼的新衣最漂亮,就可能嫁阿达西,否则谁的新衣最漂亮,谁做阿达西的妻子。阿米尼聪明能干,手巧得出奇,她用美丽的锦鸡羽毛编织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参赛时,锦鸡羽毛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所有的人都被征服了。由于头人从中作梗,阿达西和阿米尼终没能成亲。阿米尼变成锦鸡飞走了,阿达西也变成锦鸡随后飞走了。阿米尼虽然变成锦鸡了,但赛衣这一习俗却代代相传了下来,慢慢地,就形成彝族传统的赛衣节。佚名讲述,黄自权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2 73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插花节的传说(一)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讲述的是:传说,昙华山上有个聪明美丽的彝族姑娘叫米依鲁,她的歌声优美动听,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她的刺绣技艺精湛,她放牧的羊群就像天边飘浮的白云,她与勇敢的彝族青年朝列若深深相爱。那时,昙华山上住着一个凶狠残暴的土官,他把饿狼一样的眼光盯向如花似玉的米依鲁,米依鲁却对他不屑一顾。他在荣西拉山的顶峰修建了一座天仙园,请天上仙女下凡,在天仙园内教彝家姑娘绣花,用麻皮织出了锦缎,用麻线绣出了凤凰,可是土官还要强娶米依鲁。二月初八,米依鲁打扮得像要出嫁的新娘,头上戴着毒花,孤身一人向天仙园走去。土官见到米依鲁,眼睛笑成一条缝,亲自倒了三杯酒,要与米依鲁同饮交杯酒。米依鲁从头上摘下花放进交杯盏,微笑着先喝了一口酒,土官欲火中烧,恨不能一口将米依鲁吞下。他抢过米依鲁的酒碗一口喝干,又把其他两碗酒也灌进肚里。土官被毒死了,米依鲁也倒下了。第一个冲上天仙园的是她亲爱的情人朝列若。朝列若抱着米依鲁的尸体,走下山峰,越过深箐。一路上,米依鲁眼里渗出的鲜血洒在马缨花山,将满山岭的马缨花染得火红。为了纪念米依鲁,人们每年都举行插花节。杨森讲述,黄自权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2 41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插花节的传说(二)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讲述的是:相传,昙华山有个凶狠残暴的土官,规定了种种苛捐杂税,造出了种种刑具压榨奴隶和百姓。百姓、奴隶十分恨他,就请昙华山的山神来整治这个土官。山神同情奴隶、百姓的苦难,就显灵把桂花和三台山头搬来压土官。可惜搬来的石头还没有赶到土官家,天就亮了,所以,现在昙华山上还有五六堆大石头。奴隶、百姓又请天上的仙女来治他。农历二月初八,天上的七仙女撒下了七种颜色不同的马缨花,花瓣像雪片一样的飞转在昙华山土官家。最后终于把土官压死了。以后,红马缨、白马缨、黄马缨等不同颜色的马缨花开遍昙华山。每当二月初八马缨花开放时,彝族人民就相聚在昙华山互相祝福,庆祝反抗土官的胜利。佚名讲述,陈家谷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3年第1期,16开,1页,900字。(李惠兰朱琚元)
跳宫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白彝帕比(头人)黄定和他的妻子统管着一个山寨,每天敲铜鼓指挥全寨人出工、收工、歌舞娱乐,百姓们安居乐业。几个官兵打猎来到这里,觊觎这里富庶,就带兵来攻占山寨。山寨人没有准备,加之穿着又宽又长的筒裤,跑不快还被绊倒,在与官兵的搏斗中死伤很多,被迫退到大山顶上。黄定和妻子将筒裤割了一半,撕成布条裹在腿上,设下埋伏,由黄定挥舞大刀,且战且退去引官兵。官兵将要进入埋伏圈时,黄定跑不动了,见草坪边有蓬小金竹,就躲了进去。官兵进了埋伏圈,只听黄妻大叫一声,铜鼓咚咚,山上石头弩箭齐下,官兵全被消灭。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初八。为了感谢金竹,每年四月初八人们就杀猪宰牛敬献金竹,围着金竹跳舞,久而久之,形成了跳宫节。佚名讲述,刘德荣、李贵恩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4页,2 79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牛王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远古的时候,人类靠刀耕火种获取食物生活,不能自足。玉帝发现人间的危难后,派三儿子牛王星到凡世拯救百姓。神牛下凡后,勤勤恳恳帮助人类耕田种地,没几年,人间变得丰衣足食。为纪念神牛的功劳,彝族将每年正月十二日神牛下凡这天定为牛王节。每逢这天,彝族各村寨,都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孔普仙讲述,尼苏艾诺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9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忌虫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天下连续三年遭受虫灾,观音来到了人间,用自己的经血消灭了虫害。从此,彝族将观音来到人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这天定为忌虫节。这天,女人天不亮便要集中于公房,推荐一位未婚女子杀猪,取猪血撒在自家田地中,然后大家围着洗干净的生猪跳烟盒舞。忌虫节历时一周,这期间男人不准到田地里,只能在家做家务。龙云光讲述,尼苏艾诺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9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戴五色线的来历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彩虹是天上唯一的红龙,深得天神策格兹的宠爱。但因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蛮横不讲理,不守天规,到人间作恶。人们将红龙告到天神处,红龙遭到处罚,被遣至深山老林修身养性,可恶性不改,最后被斩杀。红龙被斩后,阴魂不散,飞到天神处哭诉,天神心软,封其阴魂为诸蛇首领,并让世人在红龙受刑的五月初五过端阳节,让娃娃戴五色线,以示为其戴孝。从此,戴五色线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普兴有讲述,李朝旺记录翻译。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0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联1997年编印。(张辉)
高鲁山一带的端午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一个道人路过高鲁山,并在山路上种下了一塘瓜,在瓜塘旁边撒下一些细米。后来瓜藤变成四通八达的山脉,瓜儿变成村村寨寨,细米变成杨梅。山民们世代繁衍生息,团结友爱。于是,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杨梅熟了的时候,四面八方的彝族纷纷汇聚高鲁山,采摘杨梅,尽情欢乐,以此来纪念那位道人。佚名讲述,龙家文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2页,85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撒梅人过端午节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撒梅人与白彝在滇池的固丘山一带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有一年五月初五,奴隶主惹召带着家丁闯入撒梅村寨杀害了撒梅王,抓走很多人。人们被捆着手,关押在黑山洞里,白天被逼着干苦力。黑山洞里毒蛇、蚊虫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于是,聪明的撒梅人趁劳动之机,割来菖蒲和艾蒿烧熏驱赶毒虫。奴隶主抓漏的青年阿腊率领余下的村民,在六月二十四日夜晚,将火把捆在牛羊角上,赶入土司城堡。牛羊在城堡中狂奔,惹召和家丁纷纷在火海中丧命,阿腊等救出了关在黑洞里的乡亲们。脱离了苦海的人们愤恨地将捆在手上的绳子扔进火中,欢庆胜利。从此,撒梅人过端午节时,都会在门外挂菖蒲和艾蒿,大人用黑线缠手,孩子缠绕五彩线避邪,直到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才将线剪断用火把烧掉。佚名讲述,高登智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73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密枝节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阿朵底寨子里有个美艳无比的阿妮姑娘,深得小伙子们喜爱。可寨主目格想强占为妻,遭到抗拒,便恼羞成怒,将阿妮五牛分尸。被目格害死的阿妮变成了白狐狸精钻进了村旁的山林,目格寨主在一次追猎中被白狐狸引上山崖摔死了。此后,白狐狸所在的山林若有牛羊进入就会遭瘟,人要入林砍柴割草就会流鼻血而亡。后来,山林长得茂密兴旺成了撒尼人心目中的神林密枝林。撒尼人视林中的白狐狸为保护神,每年都举行祭典,祈求人畜兴旺,寨人平安,五谷丰登。佚名讲述,昂智灵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3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朝山会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一群襃俐(彝族支系)姑娘到深山采摘野果,她们一边采一边唱,天上的一朵白云老是跟着她们。回家的路上,一只黑熊抢走了一个姑娘,那朵白云就变作一道亮光劈死了黑熊,并化为一位仙姑救出了被黑熊抢走的姑娘。姑娘们挽留仙姑在她们的寨子住下,仙姑教襃俐人放牧、耕作、种粮、纺织,人们过上了甜美的日子。可是天上飘来一团黑云,这时仙姑伤心地哭了,原来她是木戛天神的独生女,背着爸妈跑出来玩耍,被襃俐妹妹们的歌声迷住,又看到大家日子过得很苦,于是才留下来帮一帮。现在爸妈知道了,派神将来喊她回去。襃俐人做百家饭送仙姑上路,仙姑说:“以前是你们的动听歌声把我引来,现在你们也用动听歌声送我回天门吧。”于是襃俐山寨里吹响葫芦笙跳起了舞,歌声托着一朵白云冉冉上升,那天正是二月十一日。以后每到这一天,襃俐山寨就在草坪上做酒饭敬献仙姑,并吹笙弹弦,唱歌跳舞,通宵达旦,逐渐成为了接连三天的朝山会。佚名讲述,方开云、楚学搜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5页,3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聂鲁)
三月三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紫云峰下居住着许多勤劳善良的彝族,他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有一年的春天,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人畜死了无数,大家惊恐万分。此时从紫云峰顶上下来了一位名叫摩根生的老人,他在山脚建起房子,一边修行一边为人畜治病。无奈病魔凶猛,蔓延速度很快,不少彝胞被迫迁往他乡躲避瘟疫。到了三月十三日这一天,大家都搬走了,摩根生老人也不见了。到了次年的三月十三日,灾难过去了,紫云山下又搬回来了一些人。这些彝胞为了缅怀报答摩根生老人,就在这里修了一座庙供奉他。从此,每年三月十三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来,载歌载舞,畅叙旧情。沈平婕讲述,谢正芳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5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三月三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传说,唐朝时期,朝廷大将马三宝带着兵马和一个叫“癞娘娘”的女将打战,癞娘娘打不赢马三宝,败退至现今的三月三安营扎寨。刚安顿下,马三宝就带兵马追杀而来,癞娘娘将兵马藏在山腰的一个大山洞里。马三宝知道后就派人封住洞口,将癞娘娘的几千兵马闷死在里面。癞娘娘临死前问马三宝何时让她重见天日,马三宝答应她每年当日也就是农历三月十三日让四山八寨的人来此地祭拜她。从此,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日,四山八寨的彝族、苗族和汉族都要来这里跳唱,祭拜闷死在山洞里的癞娘娘和她的兵马,求癞娘娘保佑平安。段作能讲述,欧阳映森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4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彝族药王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传说有一年,禄丰县干海资、俄、花箐一带发生瘟疫,彝人死了很多。这种病的症状是手脚肿,最后等死。当地有一个懂草药的人,彝家称他“草太医”。他见村村寨寨都有人死了,心里非常难过,决心为大伙找到治病的药。他满山遍野尝百草,走了九十九座山,尝了九十九样草,爬了九十九条箐,尝了九十九塘水,结果连他的手脚都肿了起来,他感到自己快不行了,就靠着最后一口气爬到了三月三山箐中,拼命喝了几口泉水便睡着了。过了一锅烟的功夫,他的脚消肿了。他欣喜万分,急忙跑回去教给大伙治病的方法,彝家得救了。为了让后人记住彝家这位“草太医”,人们称他为“药王”。每年的三月初三,大家都会来有草药的三月三赶会。普荣春讲述,史岳灵记录翻译。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5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三月十三来子山节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古时候,来子山东麓住着一个彝族沙氏部落,山的西南居住着一个彝族麻氏部落。沙氏有一女嫁给麻氏之子昂吐,两人感情很好。婚后第二年,皇上下旨征兵,昂吐被征入伍。临行时让妻子等他三年三月零三天。儿子被征入伍后,婆婆认为是媳妇克的,因此对媳妇百般折磨、刁难、虐待。媳妇生下一女孩后,公婆对她更加讨厌。好不容易熬到了三年三月零三天,婆婆让她去来子山的仙水塘洗澡后回娘家。她带着陪嫁丫环和娃娃上路,来到塘边,他们洗了澡,结果都变成了石头。恰在她被撵走的那一天,丈夫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不见媳妇,丈夫便去岳父家找寻,在水塘边看到已经变成石头的丫头和孩子,媳妇的身子已不能动弹,但还能说话,她对丈夫诉说了经过。后来她又对一个放羊人诉说了遭遇并请放羊人把他们背到山顶。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环洲村一个姓仲的富户,在来子山盖了一座庙宇,供奉三个石像。一年以后,姓仲的晚年得子,消息传开,四乡八寨无儿女的人家在三月十三日那一天都到来子山庙里烧香、许愿。此习俗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佚名讲述,闻从善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4页,2 208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三尖山歌会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古时候,天上有七个太阳,阳光哺育地上的万物,庄稼一年收七次,牲畜一年生七胎,人们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出现了一只修炼了百年的“夜猫精”,它喜欢黑暗,怨恨太阳。一天,夜猫精变成一百个“鹰嘴铁人”,伸开巨大的翅膀,飞向七个太阳升起的地方,射落了六个。剩下的第七个太阳不敢出来了,一片黑暗,人们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时,三个美丽的姑娘决定先除去夜猫精再去寻找太阳。三个姑娘用火把烧死了夜猫精。她们告别亲人,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克服了千难万难,战胜了猛虎、巨蟒,最终感动了一位白发白须白眉毛的老人,经老人指点,她们找到了太阳。她们祈求太阳天天升起来,太阳答应了,三个姑娘却死了,她们变成了三座高高的山峰。直到今天,每逢立秋,人们便拥到哀牢山的三尖山下赶会,吹起芦笙,弹起弦子,载歌载舞地纪念找到太阳的三个彝家姑娘。杨发旺讲述,者厚培、刘纯龙、唐楚臣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5页,2 208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团圆节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间。讲述的是:传说,塔乌山寨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名叫格勒,女的叫丝木,他们靠租种山官的几亩薄地过活。有一年,他家的羊下了只小羊,这只羊长大以后声音洪亮,人称“双舌羊”。它可以吓走豹子,保护牲畜。山官想占为己有,派管家来格勒家抢羊,没有见到羊就把格勒抓走了,关进牢里,说哪天交出“双舌羊”哪天放他。格勒被抓走以后,大家都在想办法营救他。乡亲们趁山官去打猎不在家之时带上弓箭攻破了官庄,救出了格勒。山官打猎返回,半路遇见乡亲们,乡亲们人多势众,山官一伙被打得措手不及,山官也被一阵乱箭射死。除掉了山官,人们弹起大三弦,吹响竹笛,欢庆胜利。这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日。从此,彝家每年八月十五日都要吃荞粑粑,跳舞唱歌,一来祝贺格勒夫妻团聚,二来追念反山官的胜利。鲁世凡讲述,者厚培、余立梁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楚雄民族节日概览》,32开,6页,3 312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过年的传说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元江彝族有个叫方召的土司,管辖着元江所有的彝族山寨。每逢过年时节,各个山寨都要拿鸡鸭、猪肉、野味、高粱酒等向他上贡。上贡食物一时吃不完,他就把过年的时间按地域作了安排:洼垤一带安排在农历冬月二十四;龙潭一带安排在腊月十三;朋程一带安排在腊月二十四;青龙一带安排在正月初一。这样一来,从冬月至次年正月,他都可以享受彝族上贡的佳肴、美酒。从此,元江彝族从冬月至正月期间都算过年,并有各种祭祀、娱乐活动。白佑三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神话传说”专版,1 1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跳呗的起源彝族节日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内容包括彝族白依支系(彝语称夸恩斯)祖先迁徙、生活、节日的三个传说。一是传说居住在永胜的两口子种地时,大马蜂咬死了他们的孩子,丈夫捕了一只大马蜂,在它身上拴上白线,然后跟着它飞的路线找到了蜂窝,烧了蜂窝后就定居在那里。二是传说那时女人会飞,能当国王,男人的刀挂在左边,打仗厉害。皇帝怕作乱,给女人围腰、塔帽,让男人把刀挂在右边,此后不厉害了,男人也只好靠抬轿子、吹唢呐过日子。三是传说罗、字两姓亲家捡到人们祭鬼放出的被火围困的自行集合的羊群,罗家小妹妹放羊后,羊死人疯,其他姓氏要罗、字两亲家去送鬼,消灾免祸。从此形成了正月初三由罗、字两家做东,其他姓氏参加的民族节日。这个节日就叫跳呗。绞字锡讲述,何永福、傅光宇搜集整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7页,5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巴子)
祭竹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传说,有个母亲刚去世的彝家姑娘到亲戚家做客,心疼她的亲戚们不断地往她碗里夹鸡肉,她却泪水涟涟,怎么也不肯吃。原来,姑娘的母亲曾托梦于她说自己已变成一只鸡,叫她若想妈,就把鸡肉和汤倒在竹根上,其灵魂就会成为一蓬万古长青的翠竹,永远陪着她。于是大家便把鸡肉和汤倒在竹根上。不久,竹根发芽,成长后郁郁葱葱,十分令人喜爱。后来,彝家人就把翠竹砍来做成箩箩挂在竹林里祭祀,并用竹子做成祖灵祭拜。胡老玉、胡兰英讲述,龚云峰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7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梁红)
神龛上供的山竹根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民县。讲述的是:什伯乃地方有兄弟俩犁荞地,因土地翻覆而守夜,逮到格子天神。格子天神要他们放弃耕地,躲避洪水。让良心不好的哥哥打石槽躲洪水,告诉善良的弟弟阿里用木筒躲避洪水,并吩咐他们腋下夹个鸡蛋,小鸡出壳再出来。不久洪水滚滚而来,哥哥沉入了水底,乘木筒的阿里在水面上漂流。洪水退落时,木筒悬在了悬崖中间。格子寻找阿里,向马蜂打听,马蜂不耐烦,格子就捏细了它的腰;向蜜蜂打听,蜜蜂礼貌地告诉他,格子就同意它今后住阿里家的墙壁里。阿里从木筒伸头看,见自己悬在半空无从上下,便在木筒里哭喊。抬头看见一蓬山竹在飘荡,阿里求山竹:“救救我,以后把你当祖公供。”山竹低下头,让阿里抓着爬上崖顶。从此,彝族老人亡故都要请西波(祭师)拉绵羊到山上选竹做祖公牌位。杨杨氏讲述,汪祥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3页,1 9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彝族供祭“祖竹”习俗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滇东北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代,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形成天地,但天地昏暗。天上的一条龙变成仙女,名叫鲁阿玛赛烈依,来到大地上。她在东方的大海里洗澡,用沙磨亮金镜和银镜,于是昏暗的大地有了光明,金镜就是太阳,银镜就是月亮。天上的龙王罗塔举姑娘泼下四瓢仙水,生出万物。女始祖洗澡时在一蓬开花的竹子边,一筒大竹子漂入她两腿间,她听到竹筒内传来哭声,抱起竹筒,竹子炸开,里面有个男娃娃。仙女给孩子取名慕热,即“竹王”。他就是彝族的男祖先。孩子长大后建功立业。彝家于是有了供祭“祖竹”的习俗。孔阿领讲述,张尤发整理。收入《蓝靛花》,32开,4页,2 000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谭玉婷)
跳宫节中祭竹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彝族倮人一位开明的头人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百里外的学府里去学文化。三年后他思子心切,骑上千里马去看望儿子。到了城中,官府中的人叫头人先吃饭。头人端起酒杯,酒杯忽然飞了出去,又见官兵挤眉弄眼,头人预感到儿子已经被害,自己也有生命危险,立即策马回转,被官兵追击。到了彝族领地,体力不支,就躲在路边的金竹丛中变成一棵竹子。官兵没追到他,准备撤回时一块头巾被竹枝挂住,抽刀砍断几棵竹子,其中一棵竹子淌出血来,正是头人变的,头人就这样被害死。此后倮人定下规矩,族人不准砍伐金竹,并平整出一片宽敞的草坪,中央种一大蓬金竹,称“宫坪”,每年农历四月择日在“宫坪”过跳宫节、祭竹子。苏玉凡讲述,农廷相、熊光辉搜集,关则奇、农廷相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故事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5页,2 8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彝家竹子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九龙山区有两兄弟在耕地时,有个神人告诉他们,天下将遭洪灾,要他们躲在竹筒里,以避免灾难。他俩刚把竹筒砍好,洪水就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而来。他们在竹筒里随波逐流,无数个日夜之后,竹筒落在石岩上,兄弟俩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哥俩说:“谁能救我们,就永世把他作为自己的祖先供奉!”话音未落,一阵风把他们吹落到石岩下的一蓬竹子上。他们落下时这蓬竹子整齐地躺倒,然后把哥俩弹到山上,哥俩就在山上居住生活。从此,彝族便把竹子奉为祖先祭祀。缪洪萃讲述,周明记录整理。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728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碟阿风与火金石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碟阿风因其父亲期六碟败了家产,沦落为世袭首领色更底的家奴,被指派驯养色更底家的百只老虎。色更底势力强盛,经常征战其他部落。碟阿风率将士及百虎参战,常常是大胜而归。碟阿风的英名让色更底又怕又爱,于是把他隔绝在赫海松石峰,让其训练百虎。被隔绝后,碟阿风悟出,自己不过是色更底家豢养的一条狗,于是宣布让百虎自由。虎王留十只虎保护碟阿风,带其余的走了。色更底数次来喊碟阿风出征,都被十只虎挡在山脚。碟阿风住在松石峰,饿了吃野果及赫海里的鱼虾,吃饱了就唱歌,歌声传进龙宫,感动了龙公主十妹。十妹要他搓出草绳,取到火金石向其父王求婚。碟阿风在百虎的帮助下,取到了火金石,搓出了九万庹长的秧草绳,用草绳包着火金石,把赫海水弄得沸腾起来。龙王受不了这种闹腾,答应了他的求婚。与碟阿风幸福生活的十妹织出的彩锦深得百姓的喜爱,消息传到色更底的耳中,色更底亲率千匹天马、百只象队、十万大军来战碟阿风。碟阿风在龙公主和百虎的助战下,斩了色更底,直驱太阳城,夺取了王位。碟阿风昭告天下:虎为国宝,不得伤害;龙妹助战有功为开国元勋。彝民从此自称为“罗(虎)倮(龙)”。佚名讲述,吴承柏整理。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32开,9页,5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梁红)
“倮摩鲁”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密密村有一个青年猎人叫岑答坡,有一天他在山上救下了一条被灰鹤叼走的小蛇。小蛇原来是龙王太子,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龙王太子请他到龙宫里玩了几天,临别时龙王给了他一颗宝珠,并嘱咐猎人要保密,否则会变成石头。龙王的宝珠的确很灵验,含在嘴里就能听懂飞禽走兽说的话,村里的人天天跟他上山打猎都满载而归。有一天,猎人在山上突然听见飞禽走兽都在喊:“山要垮了!”便慌慌忙忙地离开了。猎人立即跑到高处,叫大家“赶快离开,山要垮了!”脖子叫哑了,大家都不信。他急坏了,只好把宝珠的秘密说出来,大家听了才相信,急忙动手搬迁。全村人刚搬走,山垮了下来,猎人也变成了石头人。这个石头人是现在密密村水井上方风水树底下的“倮摩鲁”石头人。从此,人们年年祭献此石。佚名讲述,者厚培搜集整理。收入《三女找太阳——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32开,3页,1 7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李福云朱琚元)
灯笼山上石老虎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彝族村寨。内容是:有个赶马的青年向老人求亲,要娶他的姑娘,老人不同意。姑娘却认出他是打歌场上结识的朋友,一见如故,两人就到灯笼山上大石头面前祈祷,后来老人同意了。婚后有一天,青年赶马回来时,看见妻子病死在床上,青年哭得死去活来。忽然死去的妻子站起来跑到灯笼山上,变成了石老虎,并对人们说:“愿男男女女都像我们一样相亲相爱。”从此,凡是父母不同意自由恋爱的青年到石老虎面前祈祷,父母就会同意。字修武讲述,杨美清、李荣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大理卷》送审本,32开,2页,1 400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2004年编印。(巴子)
虎神石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讲述的是:相传,有一个仙人在夜里赶着一个石头赶路,因为太累就找水喝。当仙人端着一碗水来到箐边时,一阵狗叫声把他吓了一跳,碗掉在了地上。他以为天亮了就拔腿走了。碗中的水就变成了一股长年四季流淌的清泉。人们认为水是仙人和石头送来的,就把石头视为神灵敬奉,因石头形似虎头而以“虎神石”尊称。大凡孝顺善良之辈,有难请虎神石帮忙都有求必应。有个好吃懒做的浪子装成孝子前去请求帮忙,前两次虎神石都吐出银子给他,第三次无论如何哭诉也见不到银子。三个过路的下江人听浪子说虎神石会吐银子,就想凿开石虎取银子,谁知凿到哪里哪里流血,把他们吓跑了。从此,石虎被凿得不像虎了,也没有吐过银子了。但水还是长流不断,村民对它的敬奉还是一如既往,每年大年初一早上是祭祀石神的日子。李杨氏讲述,余立梁记录整理。收入《包头王传奇——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300字,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0年版。(李福云朱琚元)
守寨虎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讲述的是:传说,一个普姓人家生了个虎头虎脑的独儿子,他把年轻的母亲吓死了,其父无奈,用血写了“生死由命”的字条。之后把字条和娃娃一起放在路旁。一只刚死虎崽的母虎把娃娃叼去养育,母虎死后娃娃被放牛老倌领回。从此,尼苏寨崇虎敬虎,视虎为护寨神,为求平安,立石虎护寨。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5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芭蕉树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据传,明朝“匪乱”年代,江西抚州临川的邱姓人家不知为何受到追杀,一位妇女带着不满月的儿子逃出来。敌军追来无处躲藏,她抱着孩子躲进一蓬芭蕉树里,逃过了追杀,不知不觉来到了今天的峨山亚尼乡枇杷村定居。儿子长大后与一位姓普的彝族姑娘结婚传宗接代。至今亚尼村、海味村一带邱姓人有二三百户千余人口,都把芭蕉树奉为祖神,遵守不吃芭蕉的忌讳。佚名讲述,邱士发、目生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1页,4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石蚌普与四芽菜普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彝族与其他民族发生战争,彝族失败后被敌人追赶,只好四处逃散。其中一户普氏人家逃到一处山林里躲避,当敌兵来到林前时,林中的石蚌忽然大声叫起来;敌兵以为林中无人,便停止了追寻。躲过这一劫难后,此普氏人家就商定,以后寻找本家就以保护神“石蚌”为标志,说出“石蚌普”就认准是同一家族了。另一普氏人家则在被追赶途中,经过了一块长满四芽菜的水草地,他们很小心翼翼地赤足走过去。未曾想到的是,脚踩过的地方四芽菜马上又合拢如初。当敌兵追到时看不到水草地中有走过的痕迹,也就停止了追击。从此,这家人就以保护神“四芽菜”作为标志。如今新平、峨山各地的彝族“石蚌普”家族不吃石蚌,“四芽菜普”家族不吃四芽菜。佚名讲述,普开福搜集。收入《走进滇中秘境》,32开,1页,600字,远方出版社2000年版。(普开福)
撒尼的蜘蛛图腾及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据说撒尼人很早以前从阿着底迁居昆明,在部族首领尼王的带领下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外族部落垂涎昆明的美丽富饶,无数次的入侵,都纷纷毙命尼王的神刀下,能死而复生的尼王使来犯者闻风丧胆。不久,尼王娶了外族姑娘为妻,她美言巧计从尼王口里套得不死的秘密,于是,里应外合用尖刀草杀死了尼王。入侵者到处追杀撒尼人,撒尼人逃到圭山,躲进山洞,蜘蛛很快在洞口结了网,追兵看到洞口有蜘蛛网便走了,撒尼人幸存了下来。从此,撒尼人视蜘蛛为神,人若生病便会找蜘蛛放生,祈盼病人尽快康复。佚名讲述,毕志峰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2页,858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清明节门上挂杨柳条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两兄弟亲密无间,他们各自有个儿子。哥哥、嫂子和弟媳亡故后,弟弟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那时,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一次,异族部落入侵,弟弟背着哥哥的孩子,牵着儿子随村人逃难。为了不让哥哥的儿子落入敌手,弟弟丢弃了自己的儿子。异族头领看到后叫人拉出丢弃小孩的人问罪,头领得知弟弟丢弃自己的儿子的原因后,深受感动,下令放了弟弟及全村人,并悄悄告诉弟弟:“以后我们还会来,你在门口挂上杨柳枝,就不会有人杀你们。”没过多久,异族部落又来入侵,在异族军队进村前,弟弟挨户通知挂上杨柳枝,自己门前则不挂。异族军队进村后,杀了没挂杨柳枝的弟弟。村民为了记住弟弟的恩情,就把弟弟遇难的这天定为清明节,并在门上挂杨柳枝,怀念弟弟。张严宗讲述,尚慧丽、唐国亮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092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山苏人为什么不烧村旁的野蜂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内容是:古时候,彝族山苏人和其他民族住在一起,后因不愿再忍受其他民族的歧视、凌辱而跑到高山深林生活。一个阴雨的夜晚,一伙恶霸来进攻山苏寨,青年祝勇、沐旺奋勇当先,村里老少全体出动抗击。经一夜拼杀,敌人被逼退了,山苏人也死了不少。山苏人很伤心,正准备掩埋死者时,忽见一位黑瘦矮小、头包青布的老人对他们说:“不用伤心,死去的人就是你们将来的保护神。”说着手杖一指,所有死尸都变成了一窝窝野蜂,守护在村旁。从此,恶人来犯,蜂群迎战,时时胜利,山苏人就崇拜村旁野蜂,从不烧吃。佚名讲述,秦中有搜集,目生整理。收入《?峨风情》,32开,2页,7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鸡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一个靠砍柴为生的孤儿,得老翁托梦,说人类将遭受洪荒灾难。洪水来时,他按梦中老翁指点,躲进竹筒里,两腋各夹一个鸡蛋,顺水漂去,等到他腋中的鸡蛋孵出小鸡,他平安出来,幸免罹难。从此,人们认为鸡能知吉利,卜未来,杀鸡时总要看鸡卦。李秀仙讲述,李创记录翻译,李泽整理。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32开,4页,2 300字,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巴子)
龙家人为什么不吃水牛肉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内容是:传说,在一次战争中,龙家人败散,仅剩的兄妹两人也被敌人围困。兄妹拉来数头水牛,把兵器绑在牛角上,尾部拴鞭炮点燃,牛群顿时疯狂往前冲打,使敌人一片慌乱;兄妹趁机随牛群冲出包围圈。到了一条江边,敌军追来,水牛又立即下水驮着兄妹俩渡过去,彻底摆脱了追打,躲过劫难,来到云南龙武县(今石屏县)龙坡里安居下来。为不忘水牛的大恩大德,这家龙家人就不吃水牛肉。龙现光讲述,龙万如搜集整理。收入《?峨风情》续集,32开,1页,6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普开福)
聂苏不吃水牛肉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内容是:古时候,各部族互相争夺地盘,寸土不让,斗争经久不息。彝族聂苏人由于势单力薄,经常受到大部族的欺辱,土地被掠夺,有时甚至会惨遭屠杀。有一次,聂苏人被追杀得无处躲藏,只好躲在牛群里,水牛用肥大的身体遮住了聂苏人,聂苏人才幸免于难。从此,聂苏人就不再吃水牛肉,并在逢年过节时都要厚待水牛,用饭团喂水牛。白佑三讲述,杨玉芝记录整理。载《元江史志通讯》第1期,16开,1页,7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1989年编印。(宋自华)
茅草村罗武人不吃羊肉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永平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彝族罗武人和白族人同住在一个村子,罗武的头人茅草和白族家的老三结拜为兄弟。一次敌人来围攻寨子,老三打头阵,出阵前宰羊慰劳将士,不料奸细在羊肉里放了毒药,将士中毒身亡。为替白族将士报仇,茅草杀鸡给将士吃,并打败了敌人。从此,罗武人不吃羊肉。字如明讲述,周显堂、余莲花、字云礼记录,周显堂、字云礼整理。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32开,1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巴子)
狗找谷种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彝族原来不种谷子,因为没有谷种。为了找到谷种,便派了个能干的人带着狗去产谷地方找谷种,好话说尽人家都不愿把谷种卖给他。他只好扫兴地回家。临走时机灵的狗跑到谷堆中打了个滚,全身沾满了谷粒,然后跟着主人跑回家。到家后满身的谷粒都抖掉了,只在尾巴的长毛中还剩三颗,彝族便用这三颗谷种种出了谷子。因为谷种是狗找回来的,因此彝族过年过节吃饭前要先喂狗。肖玉才讲述,李成生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1页,28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狗过河带来谷种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彝族地区。内容是:据传,彝族从遥远的北方搬迁到南方的途中要过一条大河,人畜都安全过来了,但身上带的谷种全被河水冲走了,唯有狗尾巴上还剩三颗谷粒。人们靠这三颗谷粒传下了谷物。为感谢狗的功劳,人们过年过节都先喂狗后才能开饭。杨自荣讲述,李成生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1页,26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狗偷谷种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相传,彝族的祖先没有稻谷,有个人带着狗到西洋对岸去游玩,那边的稻谷长得金黄金黄的十分诱人。人们热情地煮米饭给他吃,他觉得比包谷、麦子好吃多了,便向他们要些稻种,但一粒谷子也不准他带走。幸好他带去的狗十分狡猾,也通人性,回家前在晒场上的谷堆里打了个滚,将谷种沾在毛中带了回来。那人将狗带回来的谷种种在老水牛打滚的烂泥塘里,第二年就收了半升多,他舍不得吃,全部留作稻种。年复一年,稻种便传了下来。从此,人们将低凹的地整平,引水进去栽种稻种,若干年后便成了人们的主粮。为了报答狗的功劳,每年收新谷吃新米时,人们都要举行仪式让狗先尝新米饭。李应章讲述,赵有洪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2页,65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五谷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地上不长庄稼,人们靠狩猎、采撷野菜树果为生。于是,地上的人类派人到月亮上要来种子。可是不到下种季节,地上发生了灾害,饿得要命的人们把种子给吃了。月亮上的人知道后再也不给种子了,想让吃种子的人全部饿死。地上的人们把所有动植物都吃光后,派一条大黄狗到月亮上要种子。月亮上的人对大黄狗说地上的人太懒,不能再给种子。大黄狗听后眼泪汪汪,使劲摇头,最后感动了月亮上的人,答应给一些种子。大黄狗把种子带回来后,地上的人早出晚归,种出五谷,再也不敢以种子为食。彝家人为了感谢狗的功劳,每年到尝新节时,第一碗饭就先给狗吃。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张劲讲述,董家成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32开,2页,900字,姚安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天涯寻谷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讲述的是:有一个国王为国内无谷种而烦恼。于是召开寻谷大会,国王许诺谁找来谷种者,就把公主许配给他。一只白狗经过千难万险到达了谷城,时值收黄谷季节,白狗在谷田里跳啊、滚啊,全身沾满了谷子后往家走,当瘦得快成一副骨架时才回到国王面前,国王在狗尾巴上找到了三颗谷种。可是,许婚的事,国王却翻脸不认账。聪明的公主对父王说:“国王如果说话不算话,大臣百姓就不会听你的话。”说罢就与白狗到大山洞里居住去了。几年之后,谷子获得大丰收,太子也当了国王,新国王思念白狗和姐姐,终于在大山洞里找到了姐姐。只见姐姐穿的是獐鹿麂兔皮,戴的是百鸟花羽帽,已经生了五个孩子,但说话叽里呱啦听不懂了。从此,狗受到各族人民的尊重。郭中玉讲述,陈维礼、周丕福搜集。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4页,1 638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稻谷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狗和猪就和人生活在一起,人们靠打猎和采集过日子。有一次狗和猪相约到外地去云游,它们翻山过水,走了九九八十一天,来到了一个有稻谷的地方,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觉得稻谷是个宝贝,想带点谷种回去交给人去种。于是,它们在谷堆上打了个滚,带上沾满身的谷种上路了。一路上它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当穿过一座大森林时,它们身上的谷粒被树枝刺棵刷掉不少。好不容易下了山,它们又被一条波浪滔滔的江水拦住了去路。为了把只剩在尾巴上的几粒谷子带过江去,它们只好使劲地把尾巴高高竖起来露在水面上。等到它们拼命游上对岸时,只有狗尾巴上还有几粒谷种。从此,人们有了香喷喷的白米饭。为了纪念和报答狗不辞辛苦带回谷种,农历八月初一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煮熟了的新米饭首先舀一碗喂狗。佚名讲述,潘广发搜集整理。收入《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16开,3页,1 920字,楚雄市文化馆1983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过年时农家为什么先喂狗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的一个秋收季节,田里的稻谷成熟了,人们正准备收割,天上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连下了八天八夜,人们拼命地朝山上避难。雨停了,人们从山上下来回村里一看,房屋被水冲走了,连来年栽种的谷种都没有了,大伙一筹莫展。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养的一条小黄狗回来了,全身淌着水,冷得直发抖,紧紧地夹着尾巴。小男孩疼爱地抱住它,拉起尾巴一看,原来是一串沉甸甸的稻谷。人们小心地把稻谷一粒粒摘下来收藏好,第二年的春天,小心地种在田里,成熟时又小心地藏好。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才把谷种留到了今天。从那时起,人们便记住了小黄狗的功劳,过年时都要先把好饭好菜给狗吃。张发芝讲述,张继红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2页,55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狗追稻谷的故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人间花果满园,牛羊成群,粮食堆积如山,到处是幸福快乐的景象。一天,有个妇人不小心被稻叶划破了手,她便“烂谷子、烂谷子”地骂了起来。话音未落,一阵电闪雷鸣,发怒的雷公劈倒了多嘴的妇人。眨眼间满山遍野的谷子都不见了。这时,蹲在稻田边的大黄狗发现天兵天将收走了谷子。它狂吠着向天兵天将追去,吓了一跳的天兵天将没注意到有几粒谷子掉到了狗尾巴上。狗就这样为人间保住了粮种。人们为了感谢狗,吃饭以前都会先盛饭给它吃。杨思银讲述,杨思杰搜集记录。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1页,7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狗与稻米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内容是:人类在洪水浩劫中由余生的兄妹俩成婚重新繁衍起来后,从天上传下来的稻米有鸡蛋大。米粮充足,地上的人开始对稻米怠慢亵渎,连屙屎揩屁股都拿稻米粒揩。天神泽格只生气了,就把稻米种收了回去。地上绝了粮米,人们在饥饿中呻吟,泽格只横了心不予理会。这时饿瘪了腰的看家狗对天汪汪直叫,泽格只这才起了同情之心撒下了一撮碎米。人们用碎米繁衍起了稻米,可米粒变小了。由于稻米是狗从天上要来的,因此逢年过节第一碗饭要盛给狗吃。方迪波讲述,聂鲁记录翻译。收入《聂鲁彝族神话故事选》,32开,3页,2 000字,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聂鲁)
大米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稻苗像桃树,米像桃子。收获时,人们不是用镰刀割,而是一粒粒地摘,吃三四粒就饱,十来年才需栽种一次。那时候,米被称为“大米”,劳动轻松愉快,粮食吃不完。渐渐地人们变得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有的人用大米铺路,有的则用米粒揩屁股。主管粮食的天神非常震怒,把人间的粮食全部收走。人们饿得面黄肌瘦,奄奄一息。家狗用嘶哑哀求的声音,对着蓝天吠叫了七天七夜。天神可怜狗,便撒下些碎米喂狗。人们从狗那里拿了些碎米种出了谷子。为感谢狗救了人类,彝族吃新米时,第一碗饭要先让狗吃。佚名讲述,蒲非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2页,1 0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尝新米先喂狗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天神看见地上的人们茹毛饮血,便叫牛和狗下凡犁田种地。一天,天神看见有几人用饭团堵水,很生气,就发洪水,毁灭庄稼,人类再无种了来种。这时牛和狗回来,主人见狗尾巴上还沾着几粒谷子,就做种子,年复一年,把稻谷传到现在。因为狗有功,尝新米时就先喂狗;牛无功,给牛喂稻草。刘一三讲述,宗师纪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0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狗尝新米饭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彝族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地上人丁兴旺。为了生存,人们大兴土木,引水垦荒,捕鱼捞虾,狩猎采集,搅得诸神心烦意乱。在说无效之下,恼怒的诸神请龙王发洪水淹没大地。汹涌的洪水瞬间吞灭了人类,只有单身汉和狗乘坐的船在水面漂荡。洪水退落后,响彻云霄的狗吠声惊动了天神仇格紫,人间的凄凉使仇格紫心生怜悯,于是送给人类一袋谷种,一只萤火虫,一只蝴蝶。萤火虫在树皮上擦着火,蝴蝶用翅膀把火扇旺,人类才有了火种。为感激狗的功劳,彝家人每年秋收都要让狗先尝新米,并从此忌食狗肉。佚名讲述,白瑞义搜集整理。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梁红)
祭龙节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山寨有一家老两口领着三个儿子过日子,原本勤劳耕作,生活幸福。但遇三年干旱,庄稼无收。老人梦中从龙女那儿得知,龙王将降雨旗放在枕下,到东海做寿去了,十日不回。神界一日,人间一年,十年中将无雨。老人便派大儿子到东海向龙王求雨,大儿子被龙王所杀;又派二儿子闯龙宫去拿降雨旗,又被龙兵所杀。后来,老人得知,龙年龙月龙日生的人可以偷到降雨旗,但他拿到旗后就会变成一棵麻栗树。老人的三儿子正是龙年龙月龙日生,但怎又忍心派他去呢?为了救苍生,老人还是派三儿子去了。从此,三儿子在雨中变成了一棵麻栗树。这天正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山寨里的人们为了纪念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便将那棵麻栗树定为龙树,进行祭龙。佚名讲述,杨家庚搜集。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9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聂鲁)
龙树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叫阿才的彝族山苏人农民救了一个被人追杀的人。这人是城里的一个大官。这个大官回到城里后,请阿才进城去享福,但阿才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便决定回家。大官给他金银他不要,给他绸缎他不穿,他空着两手回到了山苏寨子。当时正遇到严重的干旱,成片的包谷一棵棵都干死了,没有收成,凡是能充饥的树叶草根都采挖来吃了,山苏寨子饿死了不少人。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牛日,阿才也靠在一棵古老的大树下饿死了。山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进过城,享过福的阿才,就把这棵古老的大树称为“龙树”,并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牛日杀牲祭献,祈祷丰年及美好的生活。方有信讲述,白玉龙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9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宋自华)
祭龙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讲述的是:相传,清嘉庆年间,宜良县有个姓姚的官员到昆明办事。二月八日这天路过靖安哨,晴天中突然下起冰雹,甚觉奇巧。举目远眺,看到对面山坡上有一只山羊和一只绵羊在打斗,当它们的角相触时,天空就会出现霹雳闪电,便跟去查看。追到一个无水的龙潭边就不见了踪影,于是,对龙潭烧香许愿:若龙潭出水,便迁移人口到靖安哨,用香火供奉神龙。瞬间,龙潭涌出了汩汩清泉。不久,靖安哨果然有了人烟。从那时起,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日这天,人们都要举行祭龙活动。鲁灿讲述,周润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92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彝族支系襃俐人的羱树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讲述的是:几百年前,红旗人与白旗人打仗。白旗人少,打不赢红旗人,最后,白旗人只剩下一个汉子逃进一片树林。这个汉子的儿子到树林里寻找父亲,但找遍了树林都没有父亲的影子。因此,这个儿子就把父亲藏身的那片树林当做父亲灵魂居住的地方,把树林中那棵最大的麻栗树看作是父亲的化身,杀猪来祭祀。据说那天是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所以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虎日人们都要举行祭羱树的活动。佚名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2 0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彝族支系香堂人的祭龙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讲述的是:有一年,人间发洪水,淹了很多地方。天神派了几个仙人赶着石头去堵洪水。路上,仙人很累,就坐下歇气。后面走来一个凡人。他见仙人手里拿着鞭子,就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仙人说他们是赶猪的。凡人没看到猪,只看到路边的石头,就说他们是赶石头的。这样一说,那些石头就赶不动了。因洪水未堵住,人们就集中在一片树林里祭龙,祈求神灵止住洪水,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祭龙之后,洪水就退了。那天是正月的第一个属龙日。香堂人的祭龙活动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杨国仙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7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立度思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彝族山寨降生了一个婴儿,名叫立度思。一年时间,他就长成了一个英俊可爱的小伙子。他诞生那一天,皇帝做了一个梦,天神告诉他立度思是来接替皇位的。皇帝很快找到立度思,并把自己的衣冠和一面黄旗送给他,告诉他:“你把黄旗插到哪里,哪里的地盘就属你管了。”立度思不以为然,把黄旗挂在香面树上睡着了。天神气愤地收回了衣冠和黄旗。立度思醒来不见衣冠和黄旗,便哭死在香面树下。人们来看时,那香面树时而成龙,时而成树,人们都认为立度思变成龙了。彝家人为了纪念他,就挑选村旁的香面树或大树为龙树,每年正月举行祭龙盛典,祈祷龙树保佑彝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白佑三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神话传说”专版,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祭龙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石屏、建水等地的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彝族后生阿龙勤劳勇敢,诚实善良,聪明过人,虎背熊腰,力大无比,无所不能,独闯妖穴魔洞,为民除妖灭精、杀鬼捉怪。后来,阿龙触犯天规天条,天神把他变为一棵大榕树,贬放到彝家村寨的上方生长。为纪念阿龙,人们择一吉日杀猪宰鸡祭献阿龙,祈求阿龙保佑人们安康。李正彩讲述,白章富记录整理。载《红河文化》第4期,16开,2页,2 0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90年编印。(龙倮贵)
“咪嘎哈”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流域彝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人间太平,飞禽走兽、人鬼和睦相处。后来,大魔王阿孽无恶不作,残害生灵。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人不是冻死就是烧死,惨不忍睹。彝族先祖阿倮智谋超群,本领过人,力大如牛,胆大如虎,食铁饼,饮铁水,穿铁衣,用铁器,独闯妖穴魔洞,与大妖魔阿孽决斗,杀死了大妖魔阿孽。大魔王阿孽来到阴府,恶人先告状,阎王听信谎言,率阴兵阴将来到人间捉拿阿倮,并杀死阿倮。阴兵阴将开肚掏心,切成四块,抛向四方成四个社石(神石);砍下四肢,抛向四方成四座社林(咪嘎林)。从此,彝族尼苏人就把阿倮心变成的石头视为社石,把阿倮四肢变成的树视为神树,奉阿倮为彝族村社的保护神,一年杀一头黑毛公猪、宰一对大红公鸡祭献。佚名讲述,龙倮贵记录整理。载《南滇彝族》,16开,2页,4 000字,建水县彝学学会2003年10月编印。(龙倮贵)
赛歌会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彝族腊鲁人的寨子比较分散,而且小寨子较多,人们唱歌无对手,谈情无伴侣。后来,有个小伙子倡议各寨子聚到一起赛歌,老者们商议后决定在每年农历二月祭龙后举行赛歌活动。从此,每年祭龙都要赛歌,并通过赛歌选出第二年祭龙活动的主持人。周光明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神话传说”专版,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大麻栗树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九溪镇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放马沟村出了两个祸害:一是寨前盘蟹箐有一条吃人的大蟒蛇;二是懒汉张大单靠偷鸡摸狗度日。教书先生为了整治这两个祸害,便传出先生妻子暴病去世的假消息。张大单乘夜去盗棺,被“铁锚”夹住了双手,只好跑到先生夫妇前磕头求饶。先生叫他今后洗手重新做人,并把祖传的宝刀送给他,叫他去除掉大蟒,将功补过,争取乡亲们的谅解。一百天后,张大单伤愈了。他提着大刀去斩杀大蟒。经过搏斗,张大单杀了大蟒蛇,但他自己也死了。乡亲们决定把他安葬在村脚的小沟旁。当棺材下坑时,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随着一声巨响,棺材炸开一条缝,一股青烟升起,烟柱变成了一棵大叶麻栗树。从那时起,村民们每年都要在树下举行祭祀活动纪念这位舍身为民的回头浪子英雄。施绍德讲述,李志忠、蒋文森搜集整理。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2 1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普开福)
神主头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讲述的是:古时候,哀牢山下有母子两人,儿子下地做活,母亲料理家务。准备栽秧了,儿子去犁田,母亲给他送饭。接连三天,儿子都骂母亲,不是嫌送早了,就是嫌送晚了。第四天,儿子见老乌鸦抬食喂小乌鸦的情景就想起自己对母亲的态度,很后悔。这时,母亲送饭来到,儿子想伸手去接,但人在田里,脚不好迈动。母亲见儿子对自己挥手,怕被打,急忙往小河边上逃。母亲心里很气,干脆就跳进河里。儿子在河里拼命捞,也没找到母亲的尸体,却捞起一节松木。神仙告诉儿子,那是他母亲显灵变成的神主头,要好好供奉。从此,彝族老人去世就要用松树刻画成死者的神主头祭祀。祝成章讲述,李寿昌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5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神桩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山苏人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山苏青年垤克拉干活很卖力,但性情十分暴躁,对阿妈很不好,经常打骂好心为他送饭的阿妈。有一天,他看到大鸟精心喂养小鸟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便决心改正打骂阿妈的坏脾气。这天下午,他忙去迎接送饭的阿妈,而阿妈误认为又要挨打,便回头就跑,不慎撞在一棵树桩上死了。垤克拉后悔当初不该打骂阿妈,就将树桩挖起来抬回家供在神桌上日日祭献。从此,山苏人就有了祭祖习俗。方有信讲述,白玉龙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宋自华)
灵牌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有娘儿两个一起过日子,儿子天天去犁地,妈妈天天给儿子送饭。但儿子脾气很坏,妈妈送饭早了晚了他都要打要骂,饭菜不合他胃口更要打骂。一天,儿子看到树上的大雀给小雀喂食的情景,心里很感动,后悔自己过去对妈妈不好。这时,他见妈妈送饭来,就迎上去接。他妈妈以为又要挨打,就赶紧往后退,跌倒在坡下,头砸在树桩上死了。儿子很悲伤,埋葬妈妈之后,又把树桩做成灵牌供奉在家里,逢年过节都要献祭灵牌。从此,立灵牌的风俗就传了下来。祝发章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灵牌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家人只剩下儿子于兰与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于兰从小在母亲的宠爱中长大,好吃懒做,还打骂母亲。他做事不行,生活压力大,村里人又嘲笑他,使他抬不起头。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到处找人询问。一位老太婆告诉他“去问活佛”,一位老头告诉他“活佛就在你家”,样子是“反穿衣裳倒穿鞋”。他赶忙跑回家,并急速敲门,骂叫着重病不起的母亲快来开门。母亲不敢怠慢,挣扎着起来开门,慌忙中衣服反穿,鞋也倒拖着。刚要开门时她被儿子踢倒的门板打得头破血流。一气之下,她一头撞在门前的梧桐树上断了气。这时于兰才明白“活佛”就是母亲。便砍倒了梧桐树做成母亲的灵牌供奉,并天天烧香换水守护。后来于兰成了有名的十四孝子之一。从此,人们纪念长辈就做灵牌供奉。李季芳讲述,杨崇禧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2页,1 38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普开福)
拉码争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内容是:从前,一个叫峨拢笨的彝族大力士一顿要吃簸箕大的七个粑粑。因他的母亲从小对他过分溺爱,长大后他经常毒打母亲。于是峨拢笨的父亲想了一个办法,带他看小羊羔吃奶,燕子妈妈喂食,教他怎样做人,如何孝顺老人。峨拢笨深受感动,决心痛改前非。一天,母亲送粑粑过来时,峨拢笨跑过去准备向母亲忏悔,而母亲以多年的经验误认为儿子要来打她,吓得跑入树林里。母亲在跑的过程中不慎被扫帚竹绊倒,撞在拉码争树上死了。峨拢笨抱着母亲的遗体痛哭不止,并让拉码争树凋谢红花开白花,以示戴孝。后悔莫及的峨拢笨把母亲死时压倒的一棵小松树雕成人样,当做母亲供奉起来,并背走了母亲送饭时要翻过的一座座大山,使当地变成了平坦的坝子。峨拢笨供奉母亲的办法就变成了彝家人供奉老人灵牌的习俗。罗思德、周以顺讲述,周文贵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32开,4页,2 500字,姚安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丁郎刻木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独儿子丁木林嫌母亲年老不中用,上山劳动时,母亲送饭或迟或早,都要骂母亲。而母亲却爱子如故,只是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儿子犁地时看到大雀喂小雀、小雀喂大雀的情景,感到自己不如鸟兽,很后悔。中午,他远远地看见母亲送饭过来,就急忙跑去迎接。母亲以为饭送迟了,见儿手里还有赶牛的鞭子,估计要挨打,急忙转身往后跑,心一横一头撞死在白花树上。儿子悔恨不已,就用白花木雕成母亲的像,吃住不离母亲偶像。从此,彝族一有人亡故就用白花木雕刻亡者的像进行供奉。刘德荣讲述,薛琳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6页,3 5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神主头的起因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通海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一户人家有母子二人,儿子常常虐待老母。儿子去种地,老母走远路来送饭,但还要挨打。一天,太阳很高了还不见送饭来,儿子就坐在田边歇气,突然看见田头草丛里鸟妈妈忙忙碌碌地捕食喂小鸟。儿子突然醒悟。见母亲送饭来到,儿子就跑去迎接,其母以为儿子要打她,就慌忙往后跑,不料撞在树桩上死了。儿子后悔莫及,就把树桩砍回家,刻成母亲像供在家堂,每逢初一、十五烧香磕头献饭。后来人们就用木头做成神主头,并在上面记写亡人的姓名、生卒年月,适时祭献。普延跃讲述,张贵霖搜集。收入《通海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390字,通海县文化局、文化馆1990年编印。(普开福)
祭祖节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石屏县等地的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后生拈轻怕重,好吃懒做,时常打骂其母,百般虐待。有一天,儿子发现母鸟觅食精心喂养雏鸟,羊羔跪着吃母乳,顿有所悟。一日,儿去劳动,其母送饭来,儿去迎接,不料其母误认为儿子要来打骂她而跳崖自尽。儿子忏悔万分,用马缨花木雕凿成母亲的像供奉于神龛上,燃香点蜡磕头以赎不孝之罪。从此,后人都仿效他,用马缨花木雕出死去的亲人的像供奉于供桌上。张焕英讲述,李朝旺记录整理。载《红河群众文化》第2期,16开,1页,1 4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7年编印。(龙倮贵)
米司老爷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内容是:有一个老姐姐生了个癞蛤蟆,癞蛤蟆执意要娶员外家的梅花小姐,员外不答应。癞蛤蟆就哭一阵笑一阵,哭时发大水,笑时烧大火,员外只好答应。癞蛤蟆上轿后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博得梅花小姐的欢心。两年后癞蛤蟆给梅花说了真情,叫她把蛤蟆皮剁细,熬进稀饭里,请家人吃掉。不料,凡是吃了的人都上了天。唯有放牛老翁来得晚,他不吃,把蛤蟆皮拣出来丢给鸡,鸡吃了变成天上的鸡窝星,自己却漂浮在墙上,上不去下不来。后来人们就在墙上插上分岔的松枝,逢年过节或牛病、猪下仔都来祭他,称他为“米司老爷”。付成荣讲述,普文华搜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9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段辰)
“献新节”和石老太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内容是:老石匠在尖尖山上遇到一块透明透亮的石料,他把它雕成姑娘像后回去拿盘缠。老石匠走后,先后来挖药的老倌、巫师、猎人都对石像赞不绝口,并分别给它涂颜色、施法、唱歌,石姑娘竟然说话了。这时他们都来争抢姑娘。山神听见后,出来解围,叫石匠、挖药人、巫师分别做姑娘的爹、干爹、师傅,叫猎人做姑娘的丈夫,大家做一家子生养后代。这几位仙人死后各自变成了岩神、药神、鬼主、猎神,受人们崇拜。石姑娘则变成那山上的石老太,护佑子孙和庄稼。每当新粮收割后,人们就向石老太唱歌跳舞献新粮,渐渐成了后来的“献新节”。卢七斤讲述,鹤庆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搜集整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6页,5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巴子)
杀鸡祭灶的故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叫额博的人,想杀死顶撞他的女儿。在大儿子的劝阻下,额博给女儿五两碎银和一匹瞎马,要她离开家乡。姑娘牵着瞎马跋山涉水,走村过寨,没有人肯接纳她,终于在一个小山村被一家母子俩收留,并嫁给了小伙子,过上了幸福生活。有一天,靠编卖竹器度日的额博来到姑娘家,当他知道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就是自己的女儿时,羞愧得栽进蒸锅烫死了。从此,彝家每打一口新灶,都要杀公鸡祭灶,以避免家人像额博一样栽进蒸锅。佚名讲述,白瑞义、张秀丽搜集整理。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梁红)(www.xing528.com)
粗糠宝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讲述的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美丽姑娘阿吉莉,因被恶霸齐保董相中,欲强占为妻。阿吉莉指着一块石头对姐妹们说,情愿嫁它也不嫁强人。从此,她经常在冥冥中感到石头变成一个英俊小伙子来帮助她,并恋上了这个叫阿石克的似人非人的小伙子。不久阿吉莉怀孕生下一男孩,因怕人耻笑,便将婴儿转送他人。抱走婴儿的人贪杯,便将孩子埋在粗糠堆中,几日后,发现婴儿还活着,又抱还阿吉莉,孩子因此得名粗糠宝。粗糠宝长大后,母亲带他去认石父亲,父亲送他一把神剑。他拿着剑,带领村民杀死齐保董及其走狗,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为记住粗糠宝这位英雄,每年六月十三日撒梅人都要集会纪念他。毕崇发讲述,李洪信记录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16页,10 88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粗糠宝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讲述的是:南诏中期,阳宗海边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姓洪的姑娘与玉皇大帝座前御猫转世的一个石人幽会,生下了粗糠宝。粗糠宝十六岁那年,玉帝的五只玉鼠下凡作乱,粗糠宝便跟父亲石将军学艺,平息了鼠患。粗糠宝被封为平冠王。当他回家祭祖时,家乡十八村因他是一位姑娘所生,名声不好,都不肯来迎接他。粗糠宝发下咒怨,气绝而亡。果然,粗糠宝死后不久,咒怨一一应验。人们便在涌金山建一所寺,塑粗糠宝的真身站像在正殿上供奉。自供奉粗糠宝以后,十八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佚名讲述,郑凯记录。收入《呈贡民间故事》,32开,4页,2 268字,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5年编印。(海涛)
粗糠宝结亲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讲述的是:在阳宗海东边的村子有一个叫明珠的姑娘长到十八岁了,还未找到如意郎君。旧历三月三日这天,母亲带明珠叩拜在粗糠宝脚下,祈求神灵给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突然,从大殿上空掉下一支翡翠玉镯来,明珠往手上一戴,不大不小刚合适,可是戴上去就脱不下来,此物便成为明珠许配终身的信物。明珠从万福寺回来,就忙着等郎君结亲拜堂。结亲那天,明珠父母只听见锣鼓唢呐声,却不见姑爷。可从这天以后,明珠的肚子却大了起来,他们才知道,粗糠宝是他们的姑爷。后来,明珠十月临盆,产下一子,就是供奉在万福寺内土主殿上的小太子。佚名讲述,郑凯记录。收入《呈贡民间故事》,32开,2页,918字,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5年编印。(海涛)
山神树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彝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一个老倌在追杀猛虎中,不幸跌崖摔伤,从此再也不能同大伙上山撵猎了。老倌就搓麻绳支扣套野兔、山鸡,请大伙来一起吃,并在一棵椎栗树下祭献。一日,老倌在椎栗树下睡觉,梦见一姑娘说她是神树姑娘,因他献饭,受人间烟火,要拜他为干爹,并告诉他山顶、箐沟、山腰、坡脚的套子套住了麂子、野兔、野鸡等。老倌醒来,先后到山顶、箐沟、山腰、坡脚查看,果真都套住了野物。从那以后,老倌天天满载而归,并用野物心肝祭献神树姑娘。其他村的人也效仿老倌设立神树拜祭。久而久之,彝人都在村边设立神树,当获猎时向神树姑娘祭献其心肝。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3页,1 4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龙倮贵)
祭山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三兄弟开荒,连续几天挖好的荒地,次日又长满了荒草。他们躲到了山石后观察缘由,发现一白发老倌用拐杖耙平土地。他们便出来指责他。老倌说天下将遭洪灾,要他们做棺材躲避洪水。老大、老二分别做了银棺材和铁棺材,老三则造了只木棺材。他们按老倌的吩咐各自在腋下夹了个鸡蛋,躺进自做的棺材。滔滔洪水淹没了大地,老大、老二的棺材沉入水底,老三乘着木棺材在水面上漂荡。鸡蛋破壳时,老三掀开棺盖抓住栗树枝出来踩在了金宝密植山的地上。老三在这座山居住了下来,繁衍子孙。所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撒梅人都要举行祭山活动,并视祖先停留居住的山为神山,不许随意进入、砍伐。鲁明讲述,许凤祥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160字,昆明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猎神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一些山垭口,有些小房子。这些小房子是山神庙,里面供奉的是猎神。十八岁以下的猎人上山打猎,要给猎神烧香磕头;十八岁以上的猎人上山打猎,只要站着给猎神行礼就可以了。这种习惯的由来已久。很早以前,有个男人讨了两个老婆,两个老婆同时各生得一个儿子。小老婆对自己生的儿子很偏心,但兄弟两个感情很好。兄弟两人快满十八岁时,大老婆死了。小老婆想谋害大老婆的儿子。小老婆假借算命先生的话,要大老婆的儿子在满十八岁那天上山躲避灾难,要在山上呆一天一夜。兄弟两人一道上山放牲口,天晚了弟弟也不愿一个人回家。半夜下大雪,兄弟两人都被冻死了,成了猎神。罗宗旺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3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拜梅维鲁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彝山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梅维鲁。她人勤手巧,能歌善舞。在放羊时梅维鲁与另一个放羊的小伙子通过对歌,彼此深深相爱了。可是,当地有个极其残暴的山官,遍选美女供自己蹂躏糟蹋,梅维鲁也被迫选进山官府里。梅维鲁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拯救那些受害的姐妹。她摘了一朵含有剧毒的白花戴在头上去见山官。在宴席上,她把白花泡在酒里,与山官一起饮下了毒酒。山官被毒死了,她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伙子听到消息,冲进山官府中,抱着梅维鲁放声大哭。他哭干了眼泪,流出了鲜血,鲜血染红了遍山的白马缨花。从此,马缨花变成了血红色。为了怀念这位为民除害的姑娘梅维鲁,彝族迎亲的路上,都要到马缨花树前拜祭。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李九弟讲述,王玉寿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806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金牛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讲述的是:某一年,万德那土司家的马帮运货到昆明,返回茂莲时行到普吉村,见路边有两头小牛在打架,等到走近,两头小牛就突然不动了,仔细一看,是两头小金牛站在路边。土司命家人拾起金牛包好运回茂莲,并打了两只小木箱把金牛藏起来。那几年,茂莲和环洲的土司不和,经常发生诉讼和械斗,冤仇越结越深。自从那家有了两头小金牛以后,无论打官司或械斗,十有九赢。那土司家担心金牛被偷走,叫他家的一个娃子老倌,把金牛带到了万德村旁的以豆老村里住下,不让外界知道,生活费用到土司衙门领取。时间一长,土司家丁对老倌越来越怠慢,老倌一气之下把金牛埋藏起来。后来,这两头金牛变成了两条龙,时常坑害那土司家。那土司只好许愿,每年五月间,选一头纯红的壮牛祭献。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尹培生讲述,闻从善、杨成记录翻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1 36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踩青棚的故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古时候,彝山有一位能歌善舞的美丽姑娘和一位勤劳勇敢的小伙子相爱了,当地民众把他俩比作百花丛中的一对小蝴蝶。可是,姑娘的父亲嫌小伙子是一个放羊的穷孩子,就把姑娘许配给一户有钱人家。可这位富人子弟奇丑无比,姑娘天天哭夜夜泣。出嫁前的晚上,姑娘悄悄来小伙子家住的青棚中,他俩倾诉衷肠,然后双双吊死在青棚里。当地彝族民众为了纪念这对殉情的男女青年,每当举行婚礼时,要在院心中或广场上搭建一个青棚,亲朋好友在青棚里跳左脚舞,唱梅葛调,这叫踩青棚。李国森讲述,王玉寿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90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丧葬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等地的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人既不会老,也不会病,更不会死,天下尽是美男俏女,人间无忧无虑。后有一女生养了三个儿子,常常做不伦不类、稀奇古怪的无聊事,并不时搞恶作剧,令人担忧。一天他们三兄弟去撵野兔,无意中射死了一只猴子,便把死猴子抬回家,为死猴子办丧事,并请对门妇女来哭丧。天君策格兹派绿头苍蝇去查看,听了绿头苍蝇的禀报后,叫来管家提出病种死菌交给绿头苍蝇,要求绿头苍蝇到人间去撒播一百零八种病毒和三十六种死菌。从那以后,人就会生老病死,并举行丧葬仪式。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8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龙倮贵)
彝族火葬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彝族村寨。内容是:在蚂蚁大如骏马、蚊子大如鸽子的时代,南方的阿尼氏的儿子选中北方阿宏氏的姑娘。接亲那天,因上有老下有小,没人陪送姑娘,只得一人跟公公走。二人走到一个岩洞里,天色已晚,就想在这里过夜,可是公公刚进岩洞,岩洞门就自动关上了,把媳妇隔在外面。夜间听到媳妇在外面惨叫,公公在里面着急,等天亮后岩门自动打开,看见儿媳被蚊子咬成一个骨头架。公公很伤心,把儿媳衣服、骨头埋了后要走,可听见儿媳的声音说:“公公,我怕。”公公就把儿媳尸骨火化后带回家。从此,彝族开始火葬。佚名讲述,年树发搜集整理。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巴子)
彝族丧礼献生肉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南华县等地的彝族地区。讲述彝族丧礼上托盘迎客,并敬三块生肉的习俗来源:古时候,有个老大妈上山割草,有一条秃尾巴蛇爬到割好的草捆里,叫她送一个姑娘给它做媳妇,否则性命不保。老大妈回家与几个姑娘商量,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心地善良的老三说,只要能救爹妈,她宁肯嫁蛇。于是母女俩悲伤地哭着来到割草处,秃尾巴蛇突然变成了一个白面书生,称自己是龙王太子,便领着三姑娘回龙宫去了。阿妈去世时,三姑娘牵来一头三只角的“龙羊”祭奠,然后敬奉每个亲戚三块生羊肉。此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佚名讲述,者厚培搜集整理。收入《三女找太阳——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08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李福云朱琚元)
墓碑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讲述的是:从前,人死都火葬,不土葬,没有立墓碑的规矩。一个赌棍先输掉家中的猪鸡、柜里的肉米、罐里的银钱,再输村前肥田、寨后良地,赌去赌来把七岁的独儿子以三百六十个铜毫输给了人家。赌棍儿子请求养父母每逢街天、节日恩赐他一个铜毫,暗暗立志赎身回家。赌棍的儿子到十六岁,攒够三百六十个铜毫赎身回家侍奉亲生母亲。后来他去世了,村人为了纪念他的为人处世,破例将他土葬于村口,垒石刻字,以劝诫好赌之徒。从此,彝族就改火葬为土葬,也就有了立墓碑的习俗。佚名讲述,李嘉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1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基米昂达母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内容是:古时候,昂达要去当兵,母亲依依不舍,请求官府如果儿子可以不去当兵,宁愿用千万匹红绿绸子作身价。但官府回绝了她,儿子只有去当兵。去了一年又一年,音信全无,母亲站在高山顶上望,坐在大路边上等。问远方来的生意人,问远方来的赶马人。过了几年,儿子回来了,但是已看不见亲爱的慈母。邻居告诉他,他母亲去放猪后就未回来过。昂达边走边哭,来到悬崖边,站在岩脚喊三声,回声告诉他,他走以后,母亲日夜思念,悬崖脚下来栖身,只盼有日见儿面,谁知如今化为尘。若想念妈,就拔回崖中的三丛草扎成人,请个毕摩来开路。从此,彝族亲人死在远方,不能收其尸骨,就到悬崖上找些茅草来扎成人,给它穿上衣服入棺,举行一次葬礼。佚名讲述,张朝玺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2年第6期,16开,2页,3 000字。(李惠兰朱琚元)
坟上放背箩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个老汉眼睛瞎了,儿子、儿媳把他当成了累赘,就想着法要把他整死。在一个寒冷的雨夜,儿子用背箩把老汉背了扔在山垭口,便溜回家,老汉被活活冻死在山上。儿子回家后,孙子向他要背箩,说要留着以后背爹,儿子听了非常震撼,便跑上山要把爹背回来,可爹已经死了。儿子哭着把老汉的尸体背回来厚葬。从此,老人亡故,人们总要在坟头放个背箩。佚名讲述,李云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8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私伢子的故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永胜县彝族他留人地区。内容是:相传,私伢子和母亲住在一个大岩洞里。因道不清父亲是谁,在学堂被同学看不起。他每天经过的牛滚潭,每月初一和十五这天,总会出现一头红水牛。每当这时,红水牛便驮着他到处玩乐。一天,有四个外地来择墓地的风水先生,得知私伢子和红水牛的事后,递给他一个包有骨灰的红布包,请他选明月高照之时,骑在牛背上,在牛举头望月之际,把布包塞进红牛嘴中。这期间,私伢子从母亲处得知自己的父亲就是死在岩洞顶上的狐狸口中,便爬上洞顶,收齐其骨,火化后包在红布包里,打算与风水先生给的布包一起塞进牛嘴里。一个十五的日子,私伢子带着两包骨灰找到了红水牛,当牛抬头看明月时,他把风水先生给的布包塞进了牛嘴,正要塞父亲的骨灰时,牛闭上了嘴。这时,空中飞来一只鸟,告诉他说就要山崩地裂了,要他快快逃命,并大声叫喊“朱家天子万万年”。私伢子慌忙把父亲的骨灰挂在红水牛角上,跳下牛背逃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因私伢子把父亲的骨灰挂在牛角上,所以,他留人和朱皇帝是“挂角亲”。至今,他留人择墓地都以前面有牛滚潭之处为好,意即“牛眠吉地”。他留人的墓碑多刻有“水牛望月”的图案,希望子孙发达富贵。佚名讲述,简开良搜集整理。收入《神秘的他留人》,32开,3页,1 9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梁红)
人死为什么要杀牛待客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叙述的是:一位倮家姑娘与父亲相依为命。时逢干旱,姑娘对着干旱的田地发愁,被龙王的儿子看见,就为倮家地方解除了旱情。他们相爱结了婚。几年后,姑娘的父亲死了,全村人要来分父亲的肉吃,姑娘不给,要把父亲埋在地里。正遇龙王牵着牛来,姑娘就杀了一头牛,把牛肉切片分给大家吃。从此倮家中年以上的人去世要杀牛,还要把牛肉切片分给妇女吃。陆仕发讲述,侬有德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麻栗坡县民间故事》第二集,16开,2页,660字,麻栗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吴平)
赶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牟定县安乐乡有个一年一度的集会叫做“赶秋”,日子就定在每年立秋的那天。传说立秋这一天,当地年年有一个“秋老虎”出现在大黑山上,人们碰见“秋老虎”就不吉利,不死也要生病,便把“立秋”这一天称为“忌日”。每到这一天,人们不能外出,只能在家里躲“秋”。然而,大力石村有一个不信邪的彝族青年,声称自己不怕“秋老虎”,而且还有本事专找“秋老虎”。立秋这天,别人在家里躲“秋”,他却一人上山去捉“秋老虎”。一连几年,这个青年既没有碰到什么“秋老虎”,也没有病痛。于是逐渐有人在立秋这天跟他上大黑山来玩,找菌子、摘杨梅、弹月琴、唱调子、跳起左脚舞。后来,连老大爹、老大娘也牵着孙子上来参加“赶秋”活动,逐渐形成了今天“赶秋”跳左脚舞、未婚男女则倾吐爱慕之情的集会活动。王珏讲述,王玉寿搜集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468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送“白虎”和鸡“接气”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有三兄弟靠种地为生。有一天,太白金星变成一个大胡子老头来对他们说人类要换代了,要发洪水了,并教他们逃生的方法:老大砍梨树做船;老二砍麻栗树做船;老三砍冬瓜树做船,并夹一个鸡蛋在胳肢窝里,等小鸡叫了再出来。过了二十一天,洪水来临,只有老三的船一直在水上漂。洪水退了,只有老三一个人活在世上。太白金星来教他支一架磨担秋,天黑后,把秋转三转,龙王的七个女儿便会来跟他转本命。太白金星又教他拿湿裤子在喜欢的姑娘头上绕三下她便会留下来。他照做了,龙王的小女儿便留下与他结为夫妻。婚后生了九子十女,成人后按大小相互婚配,只剩下小女儿没有婚配,就变成了白虎。因为嫉恨,每逢人家娶亲嫁女,她就去冲人家的喜事。又因为鸡是从人的胳肢窝里孵出来的,所以人快落气时要拿一只鸡来“接气”。这就是彝族“送白虎”和“鸡接气”习俗的由来。王福先讲述,杨成记录翻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2 8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烧草席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田宝的穷苦人七岁失去父母成孤儿,自幼给山官打长工。苦干十多年后山官不但不给报酬,还把累得体弱多病的田宝赶出家门。田宝在伙伴们的帮助下在村旁盖了一间茅草房住下。他生病时乡亲抱来稻草给他垫睡。他想在活着时为乡亲做点事,就仿照竹床的模样编绕草床垫,通过苦练终于编出一床床草席送给了乡亲享受。那个山官听说田宝练出此手艺,就来请他回去,田宝不回,山官将田宝打得半死。田宝强打起精神挣扎着教乡亲们学习编草席技术,大家一面编一面流泪。田宝病死时,伙伴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陪葬,就把刚编织好的一床草席烧掉。此后山寨人就形成给死人烧草席送葬的习俗。佚名讲述,柏文亮搜集整理。收入《?峨风情》续集,32开,3页,1 3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普开福)
为什么背娃娃看病要打伞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彝族民间。内容是:从前,一个小妇人背娃娃进城看病,路上遇到一位浑身长满长毛的怪妇人来纠缠,她想摆脱长毛怪人,假装相互抓虱子,偷偷把怪人的头发拴在刺蓬树枝上,拔腿就跑。回头一看,老怪人张牙舞爪地追来,小妇人为了保护孩子赶忙打开雨伞遮住背上的小孩,与此同时身后发出一声怪叫,一看,怪物不见了,娃娃还是好好的。后来人们带婴幼儿出门看病都用伞遮住,目的是避邪。毕粉团讲述,杨忠友、李志忠、戴琼凤搜集,李志中整理。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普开福)
六月六为什么要献包谷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一带。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个白发老人走到一个水潭边,水里有一条小红鱼在慢悠悠的游着。老人喝了几口水,在潭边咂起老草烟休息。小红鱼变成一个漂亮姑娘,请他经过大响水这地方时,带个口信给哥哥,六月初六接她回去。姑娘交给老人三个石头,求他到了大响水时,把石头一个一个地丢进深潭里。姑娘向老人道了谢后又变成小红鱼游回水里去了。老人在太阳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大响水这个地方。他照着姑娘的话去做,果然下大雨,刮大风,紧接着一个小伙子踩着水出现在老人面前,老人将口信带给他。小伙子让老人每年六月初六那天用木桩围地。原来这是一条龙,和红鱼姑娘是兄妹。到六月初六那天,老人依言而做,老人家的包谷完好无损,众人的包谷却被冰雹打坏了。众人询问老人原因,老人骗说他一清早在地里献了酒饭。从此,每到六月初六这天,家家户户都拿着酒饭到地里去献包谷,慢慢就形成了一种风俗流传下来。李兴富讲述,秦宏忠、卢世林搜集。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32开,2页,1 352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大年初一抢水彝族民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内容是:传说一家穷苦哥俩父母早亡,二十多岁未娶妻,腊月三十晚上只煮了一点洋芋吃。大年初一,他们啥吃的都没有,哥俩就商量打点水来烧水喝。初一一早天还未亮,哥哥挑桶,弟弟提壶到村边井里把水打回来。可是奇怪了,烧了半天,陶壶都烧红了水还没有开,揭开盖子一看,壶里面全是银子。再到挑水的桶里看,桶里也都是银子。从此,兄弟俩娶了媳妇,挣了家业,一直到死也没分家,没吵过嘴。后来,彝族人每到大年初一早晨都要抢挑吉祥水,谁抢得头水就放一串鞭炮,点一炷香,表示头水已被人抢走了。李开增讲述,李学祯整理。收入《?峨风情》,32开,1页,36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花粽包落进讨饭瓢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十三岁的徐平贵父母双亡,只有一个葫芦挂在身上,靠帮工过日子。没人要他帮工时只好拿葫芦当讨饭瓢乞讨。陶二爷家有三个姑娘,大姑娘嫁盐商,二姑娘嫁军官。三姑娘看不上富家子,陶二爷大年初二给三姑娘三个花粽包,盖青棚,丢花包选女婿。人山人海的草地上,三姑娘丢出的三个花粽包都落在徐平贵的讨饭瓢里。陶二爷给三姑娘一把砍柴刀、一斗旱谷种之后,就把她赶出门。三姑娘和徐平贵在山梁上盖一间窝棚,种一片旱谷,过得很快活。人们为赞美三姑娘自主婚姻、扶贫助弱,就兴起了大年初二丢包的习俗,青年们乘机找配偶。佚名讲述,张定明搜集整理。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6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施文志)
荡秋千习俗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讲述的是:从前,有条通天路,天上人常到人间观赏春花秋果,地上人常上天欣赏繁星明月。一次,一个仙女下凡与一个孤儿成亲,就惹怒了天帝,天帝派差官用剑砍断了通天路。三年后,天上布云降雨神玩忽职守,地上大旱,在地上成亲的仙女想上天求雨,却无通天路,便让人架座秋千,荡上天去求雨。天帝查实后,令布云降雨神降雨,人间又风调雨顺。由此就有了荡秋千的习俗。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6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竖秋千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西边江里有个黄龙的姑娘,见小伙子在哭,问他原因,知道是他帮财主放羊,丢了只羊,财主给他的限期已到,无力赔偿。姑娘很同情他,给了他一些金银,还爱上小伙子。龙王知道后,悄悄把小伙子处死。自此姑娘一病不起,龙王知道姑娘想念放羊小伙子,就在小山上竖起杆架,叫姑娘去看他的尸首。姑娘心生一计,说她还看不见,就向龙王再要赶山鞭。龙王为了解除姑娘的病,也只好把命根子给了姑娘。姑娘拿到赶山鞭,往前一鞭,见到了心上人的尸首;往后一鞭,把龙王和虾兵蟹将赶进万丈深渊,自己也一跳,撞在对面的照壁山上死去。这天是正月初一,后人就在这一天竖秋千,荡秋千,纪念这对忠贞的爱人。佚名讲述,李建周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5页,2 8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春节贴对联垫松毛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禄丰县民间。讲述的是:在元朝时期,统治者为了便于对人民的奴役和压迫,把十家人划为一个受统治的单位,由一个称为家鞑子的人管理。每十家人合用一把刀,不容许探亲访友,外地来人必须向家鞑子报告,否则要遭受酷刑。某年中秋节,有一个卖月饼的货郎挑着月饼到处去卖,因价钱便宜,各户都买了他的月饼。晚上吃月饼时,人们发现里面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三十晚上聚众起义的内容。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一齐行动起来,杀了家鞑子,于是屋里和门枋上留下了血迹。彝民们当夜采松毛撒在屋里,在门枋上贴上红颜色的纸条来掩盖血迹。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彝家人都采青松毛撒在屋内,门枋上贴上红纸对联,初一那天互不往来。戴翠田讲述,戴国斌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32开,2页,700字,姚安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松毛席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撒梅人居住的滇池沿岸,水土肥美、牛羊成群,辛勤劳作的撒梅人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个外地头人欲霸占这块富饶的土地,带兵来犯。撒梅人得知消息,组织起来将埋伏在村外的敌人围住,以公鸡啼鸣为号,一齐举刀杀向入侵者,遭到突袭的敌人丢盔弃甲,全部被歼。村中妇孺听到前方打了胜仗,抬着酒肉到战地慰问前方勇士。她们找来绿茵茵的松毛铺垫血迹斑斑的战场,举行庆功宴。从此,撒梅人举办婚丧宴席都会铺垫松毛。为记住公鸡传递信号,使撒梅人获胜的功劳,撒梅姑娘就照鸡冠的样子做帽子戴。张福彩讲述,李光荣记录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783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娶亲挂筛子和吹唢呐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从前,一支娶亲队伍走到半路,新娘在一个烂泥塘旁边撒了泡尿。洞房之夜,天快亮时,新娘的头突然不见了。新郎问老道师,老道师说新娘的头被鸭精吃了。老道师指点人们带五颗大铜印到烂泥塘东西南北中各钉一颗后,从塘里挖出一个人头,但已无脑髓,据传是被鸭精吃了。后来,人们在娶亲的轿子上挂一把筛子,表示有千只眼睛看着,吹唢呐以便镇住鸭精,新娘在路上就不会受到伤害。直到今天,人们讨亲嫁女都要吹唢呐,还在轿子上和新房门头上挂一把筛子。陈其进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43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施文志)
摔跤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汉族地方发生战争,有个汉族青年逃到撒尼地方,住在一个牧童家,并与之结为兄弟。他们同吃同睡,同放牧。一天,他们放养的牛突然得病,两人赶忙找来草药,同心协力治好了牛的病。看着牛又恢复了生气,二人高兴地搂抱在草地上翻来滚去。有个老人看到他们,便对他们说:“高兴的事值得庆贺,可不能没休止,哪个背先着地算输家,三摔两胜。”他们放牛之余,就在草地上摔跤玩。不久战乱平息,汉族哥哥回家乡时,与撒尼弟弟约定用摔跤作为见面的礼节。几年后,弟弟娶妻养子,日子好过起来,抽空去了汉族大哥的家乡。他们相见的特殊礼节让哥哥的乡亲深受感动。收割蜂蜜的时节,哥哥来到第二故乡撒尼地方,全村人都来参加弟弟欢迎哥哥的荞粑粑蘸蜂蜜宴席,兄弟二人邀大家一起用摔跤来庆贺团聚,抒发喜悦快乐的心情。从此,每逢丰收、喜庆或节日,撒尼人都要进行摔跤活动。金云讲述,毕有光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4页,2 51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民间用锁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讲述的是:弥勒佛治理天下时,人们生活很好。一棵包麦(玉米)秆能背十三个包子,包麦秆头上结谷子,根上长洋芋。人们种一年可以吃十年。粮食太多,人们就不爱惜。田埂上有漏洞,就用糯米饭团去堵。天神看见,就要把粮食都收回天上。狗看见天神收粮食,就对着天空哭,天神这才在每棵包麦秆上留下一两个包子。粮食少了,就有了偷窃。以偷盗起家的石家佛势力越来越大,就要求弥勒佛让位。弥勒佛说,两人各种一棵铁树,谁的铁树先开花,谁就做官。结果弥勒佛的铁树先开花,弥勒佛哈哈大笑。石家佛乘机把铁树调换了。弥勒佛笑够之后,见自己的铁树被换了,就与石家佛争执。最后,弥勒佛还是把官位让给了石家佛,但弥勒佛要求人们从此以后用锁,因为石家佛是偷盗出身,人们会学他偷盗。就这样,用锁锁门的做法就传下来了。杨品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5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施文志)
雨神龙踏恣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间。讲述的是:从前,哀牢山的一个山寨里有个叫龙踏恣的孤儿,在寨里的众人相助下长大。一天,天神尼多出巡人间,发现半年多忘记给人间降雨,大地旱魃肆虐,并看见龙踏恣从很远的涧底挑水来救助寨中的老人和小孩们。尼多即变成穿着褴褛、满身脓疮的老人等候在路旁,龙踏恣不仅给他水喝,而且把身上的一葫芦水送给他备喝。尼多请他上天做雨神管雨并把司雨葫芦交给他,要求他:寨中无水喝倒一滴,包谷、高梁、荞子地缺水倒二滴,水田秧苗缺水倒三滴,栽插季节倒三滴,水田里倒七滴。龙踏恣勤于理职,怕出差错,就托梦给家乡老人,如雨少了在寨头烧堆火,如雨多了在门头挂枝柳作为提醒。天上恶神非可看到人间风调雨顺便起妒意,假传尼多神旨,吩咐龙踏恣即刻下雨,城中下七滴,田里下三滴。诚实的龙踏恣照做后造成人间灾难,屋舍被冲而田园干枯。龙踏恣为了弥补罪过就砍下自己的头喷血补雨,于是即成了一道人间彩虹。非可骗了龙踏恣后害怕他复仇,转而变邪气坑害寨子人,使之生病。龙踏恣之魂托梦村中老人,叫村人戴七彩线以避邪,戴到火把节时才能烧掉。于是彝家山寨就有了在火把节前戴五色线的习俗。佚名讲述,李永祥、陈振中搜集。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6页,4 2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聂鲁)
彝族铜鼓舞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叙述的是:古时候,彝族倮倮家的老人死时,全寨人都来分吃死者的肉。传到李一夭和李满娘兄妹时,他们看到母牛生小牛痛苦的样子,联想到父母生自己不容易,就决定以后不再吃老人的肉。兄妹俩把分到的别家老人的肉烤成干巴挂在楼上,以备将来赔还各家。这件事情感动了龙王,龙王派人来提亲,把满娘讨为自己的儿媳妇。兄妹俩的父母死了,全寨人提着刀来分肉吃,李一夭拿出各家老人的肉干巴交还各家,并说服大家以后再也不要吃老人的肉了。有人不同意,说这是老祖辈留下的规矩,不能变。双方发生了争执,就要动武,满娘和龙太子带着狮子、猴子和打手赶来助阵。寨老王玉华怕事情闹大,出面调解,叫兄妹俩杀一条牛代替人肉分给大家。事情圆满解决,全寨人高兴地和着鼓声跳起了铜鼓舞。从此,彝族倮倮人就有了死人时要杀牛、跳铜鼓舞的习俗。陆安福讲述,杨献才搜集整理。文稿由麻栗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保存,16开,3页,1 700字。(吴平)
铜鼓和铜鼓舞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叙述的是:彝族寨子遭干旱,一位彝族倮倮人家姑娘在田边遇到一位小伙子,见其从田边走过一圈后,田里就冒出了水。小伙子帮倮倮人解除了旱情,姑娘也爱上了小伙子。两人结婚后,才知道小伙子是龙王的儿子。姑娘到龙宫学会跳铜鼓舞后,龙王送了一对铜鼓给她,她就教会全寨人跳铜鼓舞。从那时起倮倮人就有铜鼓、兴跳铜鼓舞。陆仕发讲述,侬友德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麻栗坡县民间故事》第二集,16开,2页,500字,麻栗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吴平)
铜鼓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叙述的是:彝族倮倮人的寨子有姐妹俩种的一丘田年年收成好。有一年很多地方遭干旱,只有倮倮人生活的地方有水喝,其他地方的人来与倮倮人商量要用水,倮倮人认为水只够自己用,不同意。其他地方的人说,既然地面上的水是你们的,我们就用地下的。他们在倮倮人生活的地方挖地找水,最后在姐妹俩的田里挖出一对铜鼓。姐妹俩说,铜鼓在我们田里,是倮倮人的铜鼓。从那时起倮倮人就有了铜鼓。毕有德讲述,侬友德、刘静云、陈联芝搜集,侬友德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麻栗坡县民间故事》第二集,16开,1页,300字,麻栗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吴平)
铜鼓的故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从前,有一个老辫婆(像人熊模样的一种精怪)天天到寨子里来扛倮倮人去喂养自己的孩子。有两兄弟家里的一对铜鼓开口说话,教他们用鸡屎狗屎抹在刀口上去杀老辫婆。等兄弟俩杀死老辫婆回到寨子,一对铜鼓已不见了踪影。他们到处去云游,又遇到了这对铜鼓,并从铜鼓中走出两个姑娘,与他们配成夫妻,繁衍出倮倮人的后辈。后来他们知道那是天神从中帮助,十分感激。为了纪念天神和铜鼓,从此倮倮老人死了,就要唱铜鼓歌、跳铜鼓舞。黄贵福讲述,王名良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故事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3页,1 5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香通法器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两家人同梁共柱两个院,左院住个老奶,右院住个老倌。老奶种的瓜藤伸进老倌院内,结了一个大金瓜。大金瓜中有一个小孩,取名叫瓜生子,由老倌老奶抚养。老倌老奶死时,瓜生子已长大成人,但无钱安葬两位好心的老人。小伙子到神庙里哭,一位道士了解情况后送他两个圈子,一大一小,并嘱咐他大病用大圈医,小病用小圈治,每天医三十五人,每人收取六文铜钱和两碗米,不可多要。瓜生子照着道士的嘱咐去筹钱粮,终于圆满办完两位老人的丧事。但瓜生子终日不干活做事,每天走村串寨,大酒大肉,要价越来越高。瓜生子的胡作非为被太白星君看在眼里,他变成一只恶犬收走了两个圈子。瓜生子痛失谋生求食的宝贝,两个铁匠问明缘由,仿照给他打了两把师刀,每把柄上安上七个小铁圈,摇起来还会咣啷咣啷地响,但治病一点也不灵,他只好加上跳神的方法来向病家要钱和混饭吃。谢洪惠讲述,潘广发、刘祥生、钟士民、李建国记录。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3页,2 100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阿巴刹治鬼彝族信仰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洪水之后,天地混沌,人鬼混杂,鬼多人少,人们受尽了鬼的危害。彝家有个叫阿巴刹的人,他立志要杀鬼报仇,就出外学本事。学成回家途中,结识了一个年轻人,结拜为兄弟同行。因获悉他家住在房后几棵大松树下,阿巴刹这才明白把兄弟是鬼。阿巴刹回到家,按照把兄弟的吩咐找到了鬼干爹,并查明妈妈的病是鬼干爹害的。阿巴刹心中火起,立即把支锅的三脚倒顶在头上当帽子,倒披着蓑衣,屁股后拴着扫帚来到几棵松树前,把大松树砍倒了,鬼的家破坏了,阿妈的病也好了。一天,鬼干爹求阿巴刹想办法找个住处,阿巴刹说:“水能灭火,就到河里去住。”河水一发,住到河里的鬼淹死了不少。鬼还是在害人,阿巴刹追着杀鬼,又杀死了不少。一个老鬼被追到河边,跪下向阿巴刹求饶说:“以后不敢吃牛羊了,只闻闻气就得了。”阿巴刹就封他为苍龙爷爷,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鬼被追到山上,求饶说:“以后不敢再吃牲口了,只舔舔血腥子就得了。”阿巴刹封他为山神,保牛羊兴旺。还有一鬼被追到树后,求饶说:“以后不敢再吃牲口了。”阿巴刹封他为土主,保佑村子的平安。所有鬼都被制伏了,唯有阿巴刹的拜把兄弟成野鬼,在外作祟。周从信讲述,唐楚臣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5页,3 0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端公跳神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讲述的是:唐天子有一匹龙马,雇了杨五郎和杨六郎两兄弟专门来饲养,两兄弟把龙马喂饱了挨骂,喂不饱挨打。他俩只好商量出个对策,用丝线把马舌根扎紧,然后禀告唐天子说马生病了。唐天子派人到处寻医,总不见龙马吃料,杨六郎趁机为天子看了个卦,说是五代祖宗怪罪。于是,杨六郎为唐天子家跳神接待祖宗,杨五郎则悄悄解掉了马舌上的丝线。两兄弟跳神医好了龙马有功,天子放他们回家。这件事传开后,哪家有病灾都来请他们跳神,他们为难了,说出实情又怕招来杀身之祸,只好去跳。从此,人间就有了端公跳神。鲁世凡讲述,者厚培记录。收入《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16开,2页,1 120字,楚雄市文化馆1991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万年青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彝族民间。内容是:很久以前,玉溪发生一次瘟疫,死人无数,人们纷纷跑到树林里避难。一天,凤凰山上的神农氏送来了“柴胡”药苗给人们服用和栽种,治好了瘟疫。但是回村子的人大多又害病而亡,大家只好躲在山洞里吃草根树皮度日,无法识别哪些地方可以住人和哪些地方有瘟疫。凤凰山神农仙翁就送来了一捆万年青树苗叫人们拿到各处去栽,凡栽活的地方就可住人,永无瘟疫发生。从此,各村各寨都种起了万年青树。人们选择居住地时,先栽树,树栽活,再建房。张薛氏讲述,张士禄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10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为什么撒小秧要插秧标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彝族地区。讲述春天撒播稻秧时在秧田里插树枝条的来历:从前,有一户人家,刚过年丈夫就病故,丢下两个小孩。老妇整日伤心痛哭,忘记了农活,别人家撒在田里的谷种已经长成绿油油的秧苗。她背着谷种到田边,一边挖田一边哭。一位白发老人来安慰她,要她在田里插上一些篾片或者柳条,然后撒下谷种,老人话一说完就不见了。寡妇按此话去做。第二天下冰雹,别家的秧苗都被打死,唯独寡妇家的秧田没受害。大家只好重新耙田重新播种,并都仿效寡妇的做法在秧田里插上一些篾片或柳枝。后来此风俗就一直流传至今。普金贵讲述,杨忠友、李志忠搜集,杨忠友整理。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57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普开福)
嚼槟榔的故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彝山上有一对双胞胎兄弟,长得一模一样,有时连自己的母亲都弄不清谁是兄谁是弟。兄弟俩替换着上山砍柴。一天,哥哥在深山里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通过对歌试探对方的心意,两人情投意合相爱了。第二天,弟弟上山砍柴,姑娘以为是昨天遇到的意中人,弟弟也被这位纯情美丽的姑娘迷住了。从此,姑娘天天接待意中人,而兄弟俩不知道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都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之中。最后两兄弟约定两位姑娘到山上石灰坑旁的槟榔树下见面。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来到槟榔树下等待情人。兄弟俩双双前来赴约,都愣住了,心里像刀扎一样难受,姑娘更是吃惊,竟然会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意中人。面对这意外的突变,姑娘又羞又窘,又恼又怒,一头撞死在槟榔树上。兄弟俩的心也碎了,哥哥在芦子树上吊死,弟弟跳进石灰坑里烧死了。彝山的青年男女非常同情这三人的遭遇,就摘下槟榔,用芦子叶包上,再裹上石灰放到口里嚼。这样便有了嚼槟榔的习俗。佚名讲述,者厚培搜集整理。收入《三女找太阳——楚雄市民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李福云朱琚元)
葫芦笙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古时候,洪水淹没人类,世间只有两个兄妹。兄妹俩躲在葫芦里,顺水漂去。麻雀见了要搭救兄妹俩,把竹子尖压弯下去,让他们顺着竹子上了岸。后来人们就把葫芦和竹子连在一起,做成葫芦笙。竹子尖尖弯曲,就是那次形成的;麻雀吃粮食,是人们对麻雀的酬谢。佚名讲述,左育能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4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葫芦笙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牧羊的阿七被豹子刁走,伙伴被吓成哑巴,不能说话,难以诉说日夜想念阿七的心情。伙伴的哥哥知道弟弟的心思,就找来葫芦,并在葫芦上通了两个洞,插上五根小竹竿,象征弟弟伙伴的头、眼、手,让他吹奏,倾诉思念之情。后来,人们有情要诉,就学着这样做。这样,彝族便有了吹奏葫芦笙的习俗。墨金祥讲述,毕行川搜集整理。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32开,3页,2 000字,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巴子)
芦笙是怎样吹起来的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讲述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个叫沙巴的彝族青年猎手,帮助一个彝寨射死了可恶的老鹰。寨主为了感谢沙巴,决定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而沙巴认为自己无依无靠,不能连累别人,于是婉言谢绝了寨主的美意,远走他乡。后来,寨主的女儿被妖鸡捉去了,勇敢的沙巴来到妖洞中,一箭射死了妖鸡,救出姑娘。姑娘为了感谢他,请他到家中做客,而沙巴什么也不说,转身离去。于是寨主想了一个办法:在三月二十八日赶会的时候,用葫芦和竹子制造一种新乐器,招揽前来赶会的人。果然,寨主一吹葫芦笙,前来赶会的人把他团团围住,沙巴听到乐器声,也跑来观看。于是寨主把沙巴请到家里,热情招待。沙巴见他家真心诚意,就上门和姑娘结婚。从此,芦笙吹遍了整个彝家山寨。魁文秀讲述,自顺昌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姚安县综合卷》,32开,4页,2 300字,姚安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彝族闷笛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据说,有个牧羊人的竹鞭被火烧了个洞,当他拿竹鞭赶羊时,竹鞭发出了悦耳的声响,兴奋的牧羊人回到家又精心的烙了六个孔,用手指按在孔上试着变换指头,用嘴吹,结果从竹鞭里跳出了不同的音符。从此,在牧场上便有了彝族撒尼人闷笛优美的乐曲。佚名讲述,黄文舒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1页,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民间鼓吹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内容是:从前,一个老头的老骡马下了一匹小马,但老头和他妻子都不知道这是一匹宝马。老头细心照料小马,天天带小马到山上去放。有两个识宝藏的人来到老头家,本来想骗得小马,但他们以为老头夫妻已经知道它是宝马,就对老头的妻子说小马不可以到山上去放,关着养就行了。还说养到七七四十九天时,老头穿着平时的衣服,骑上小马,抓住小马耳朵下面的三根飞毛,小马就能飞起来带老头去好地方。老头照妻子转告的话去养小马,后来骑在小马背上来到了皇宫。皇宫里正在上朝,鼓吹队在奏乐。皇帝见小马飞来,很喜欢它,就向老头要,并说愿意拿皇宫里的任何东西跟老头换小马。老头舍不得小马,但又不好拒绝皇帝的要求,就要了皇宫里的鼓吹乐器。老头把鼓吹乐器带回家,民间就兴起了办事时请鼓吹艺人表演的习俗。杨品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1 6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施文志)
三弦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一个帮土司放羊的小伙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在放羊回家的路旁捡到了一匹小马驹。在母子俩的精心喂养下,小马驹渐渐长大,小伙子遛马的本事也练出来了,骑术很高。土司家有个漂亮的姑娘,要赛马招女婿。在好心人的劝说下,小伙子也去参加赛马会。土司一看得胜者竟是他家放牧的帮工,不但反悔,还把小马也扣压了。土司要骑这匹骏马显显威风,可是,土司刚跨上马鞍,就被小马摔了下来,小马挣断缰绳跑了。土司命令兵丁把马射死,小马身中很多箭,小伙子看了十分心痛,一边哭着去拔箭,一边给马上药,但由于受伤过重,马还是死了。母子俩坐在马身边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后来,小马托梦给小伙子说:你用我的皮箍个弦筒,脚杆做弦杆,尾巴做弦线,一起咒土司,闲时一起欢乐。小伙子依此话做了把精致的弦琴,用手可弹出欢乐、哀伤、愤怒的声音,这便是三弦。者从政讲述,者厚培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4页,2 1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卜拉人的另图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彝族卜拉人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哀牢山诸札卜拉人大寨有两个很会唱歌的青年男女另哩和图门,他们不仅会唱各种山歌,就是七十二调侯莫苏(传说中的彝族民间七十二部叙事长诗)也能对唱如流。一个皓月当空的静夜,另哩和图门在青竹下倾情对歌,竹鼠被惊醒便咬竹根吃,发出一阵阵有节奏的声音,伴随着另哩和图门的歌声,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旋律。另哩和图门被这意外的旋律陶醉了,他们扒开土查看,发现声音来自竹鼠咬竹,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竹箫。从此,竹箫成了卜拉人必不可少的随身携带的乐器。后人为纪念发明竹箫的另哩和图门,给竹箫取名为另图。佚名讲述,马理文整理。收入《绮丽的山花》,32开,2页,800字,元阳县民委1984年编印。(梁红)
鲁奎山月琴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内容是:古时候,人们没有乐器,生活过得单调枯燥。于是有人在高粱秆上用刀尖挑起一段皮,在挑起的两端各穿上一条细棍,这段被挑起的皮就成了一条紧绷的弦,用小竹片一弹就发出铮铮好听的声音。再将几段被挑起皮的高粱秆穿在一起拨弹,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以此弹拨娱乐。后来人们把这种方法移植在挖空的木头上,安上音品,系上弦线,便发展成为现今的月琴。佚名讲述,李安明搜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1页,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的版。(聂鲁)
大锣笙的传人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内容是:相传,明朝建文帝继位才四年,他的叔叔燕王起兵叛乱,攻下南京。此时他身边的一位太监提醒他先皇晏驾之前曾留下一只小箱,建文帝急忙打开箱子,只见里面有一把剃头刀和一张纸条,他领悟到了先皇之意,削发为僧。由于当时心急火燎,侍从念字条时把“四山躲避”念成“狮山躲避”,因此千里迢迢来云南到处找狮山。建文帝一行从云南易门进入双柏雨龙发甸,当又饥又渴,走投无路之时,遇见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彝族老人。老人得知他们要到狮山修炼时,亲自送建文帝一行进入武定县境内。不知过了多少年,忽然有一天老人收到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信,请村里的毕摩一看,是建文帝所下的牛皮圣旨。老人想看看当年的旧友,背一背草鞋和干粮,赶上一群羊、三只鹅独自进京。走了几个月后,干粮吃光了,羊病了,鹅冻死了,老人只好拔下三根鹅毛揣在怀里,一路讨饭到了京城。建文帝为他接风洗尘,留他在京城养老,但老人坚持要回家乡。建文帝只好请他在宝库中选一件礼物做纪念,老人看中了大锣,建文帝就送他十面大锣。回家后,老人用彝族传统的打跳动作编了一套“大锣笙”舞蹈。从此,“大锣笙”代代相传下来。普天文等讲述,罗桂森、苏锡纬采录。收入《双柏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2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施选朱琚元)
跳歌的根古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彝家人住在坝子里安居乐业。有一年,有官兵来攻打、追杀,彝家人逃进了深山老林。为了夺回财产、田庄,彝家军多次出击,给官军带来了极大的恐慌,统兵组织大队人马进山清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各寨长者商量对策。当官军来到山口扎营时,彝家男女老少齐集到指定的山头,有的拿着棍棒,有的拿着镖叉,一个跟着一个绕着山头转圈圈。各寨长老一边转圈,一边向队伍喊道:“阿苏找,哟!”官军远远看见通往坝子的路上彝家军陆续通过,已经一天一夜了还不分头尾。统兵看到这一情景,以为彝家调集了大量人马,便下令退兵,仓皇回城。妙计退了官军,人们狂欢起舞,欢庆胜利。事情发生在一个月圆的晚上,因此,直到现在每当月圆的晚上,彝家都有到山梁子上跳歌的习惯。高启贞讲述,余立梁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1 2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人死了为何要跳歌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两兄弟,哥哥家富些,弟弟家较穷,弟弟靠栽南瓜过日子。可是南瓜等不到熟,猴子就来偷。穷弟弟受一位白胡子老公公的指点,周身上下及脸嘴用糯米饭糊上,晚上睡到瓜地里,半夜里来了一大群猴子,就把他当做一条死牛抬回山洞里去了。有个猴子恰巧得病死了,众猴子忙去办丧事,吹箫打鼓、吹葫芦笙、跳歌,到第九天办完丧事后,猴子们看见穷弟弟身上的糯米饭,以为生蛆了,就要抬出去丢了。穷弟弟一急就一轱辘翻起来,众猴子全吓跑了,穷弟弟就把猴子吹的箫、葫芦笙、弦子背回家来。一到家就听说白胡子老公公死了,他就把老公公抬到山上,烧了一堆火,众人一齐围拢来,吹箫弹弦又跳舞,热热闹闹为老公公办丧事。从此,彝家老人去世,就要跳歌。熊开秀讲述,梁海康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7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彝族“左脚舞”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牟定坝子居住着段、高二姓彝人。有一年初秋,满田坝的庄稼正丰收在望,城北“水井洼”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洞,洞里冒出牛腰粗的洪水来,眼看坝子里庄稼和房舍即将被淹没,人们背了成千上万的土石去堵水洞,却无济于事。这时走来了一位白发老人,他告诉大家,这是“地龙”作怪,只有铸造一口很大的铁锅罩住洞口,才能镇住“地龙”。彝人们遵照老人的指点,炼铸了一口九千九百九十九寸方圆的大铁锅,然后把铁锅往洞口盖了下去,洪水被封住了!彝人们高兴得“罗哩!罗哩!”地跺起脚来,以庆贺踩住“地龙”。他们吼呀,跺呀,一直跺得太阳落山,一直吼到月亮升起。吼声变成了各种歌声,跺脚跺出了各种花样。从此以后,“跺脚”就成为彝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因为当初跺脚是先起左脚,因此得名“左脚舞”。佚名讲述,张之鹏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884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调子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很古的时候,哀牢山的聂苏人没有调子,虽然寨子的人不少,但没有一点生气。天上七仙女看到这死气沉沉的村寨,心里很着急,便相约到哀牢山教聂苏人唱仙歌,跳仙舞,一共教了三十六个大调,七十二个小调。人们唱着这些调起舞,快乐极了。从此,猎人唱着调狩猎,撵山不喘气;农夫唱着调做活,浑身是力气;砍柴人唱着调砍柴,苦累全消去。聂苏人喜庆节日也都唱调子,调子越唱越美妙。杨正清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1 5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宋自华)
埂子调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聪明伶俐的阿能,从阿爸那里学到吹笛子的好技艺。一年,土司叫阿能来吹笛子,为其父亲举行送葬。阿能不肯,就被土司打得昏死过去,丢到荒野,并不准家人收尸。半夜,阿能醒来,爬回到家门口,想喊父母开门,又怕父母受惊吓。就在村前田坝里一面走,一面吹到天亮,他走完了最后一道田埂、吹完最后一曲乐曲就死了。人死了,他的笛子曲却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把它叫做埂子调。佚名讲述,茶万青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3页,1 026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阿细先基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阿细人地区。内容是:从前,阿细人不会“先基”(古歌),只会模仿禽兽的叫声和风吹草木的呼声。有一对男女歌仙云游到阿细人地方,就躲进山洞展喉放歌。优美动听的歌声从洞里飞出吸引了四方过路的阿细人,美妙的曲调和神奇的故事使他们忘了饥渴。歌仙唱了三天三夜,他们听了三天三夜,歌仙停了十二次,换了十二调,他们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听歌的阿细人把“先基”带回各自村寨。从此,阿细人地头唱“先基”,火塘边唱“先基”,谈情说爱唱“先基”,“先基”成了阿细人识别族属的标志。石肖玉讲述,昂自明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阿勒格和丽格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阿哲支人地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西出本靠地方人烟稀少,人们过着勤耕苦织、种麻编衣的平常生活。有一天,一阵狂风飞沙之后,人们发现身边的亲人及牛马不见了,一时间,哭声响彻山谷。这时,一位白发老妇告诉大家,只要战胜把守北方落水洞的妖精,得到洞里的赶山神鞭,赶来森林和山峰,挡住风沙,就可以避免灾难。青年恋人阿勒格和丽格为拯救家园,解除乡亲们的苦难,挺身承担了任务。他们历尽千辛,在神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落水洞,并机智地取到了神鞭。当阿勒格挥动神鞭把山峰和森林赶往家乡时,妖精追赶而来,丽格为掩护阿勒格被妖精掐死,看到恋人被害死,悲愤的阿勒格挥鞭击向妖精。瞬间,山崩地裂,妖精被巨石砸死,阿勒格和丽格也双双被埋在了山下。据说,他们遇难之日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阿哲男女青年都要成群结队到村外对情歌,以此来缅怀阿勒格和丽格。佚名讲述,李荣昌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50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梁红)
彝族为什么会唱山歌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内容是:古时候,有两个彝族老庚(结拜兄弟),一个叫马富吉,一个叫小毛古。马富吉老实本分,说一不二。小毛古精灵古怪,还会法术。有一天,马富吉上山打柴,在山里看见一个像仙女一样娇美的姑娘独自在唱歌,歌声美妙悠扬,把他迷住了,一直听到太阳落山。姑娘对他说:“喂!你看那边!”马富吉一扭头,姑娘便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第二天,相同的情形又出现了一遍。马富吉跑去找小毛古,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并说要想法留下这位姑娘。小毛古说他有法子留住她。第三天,小毛古陪马富吉到山上,姑娘又在唱歌了,看看日头偏西,小毛古对姑娘默默地念了几句咒语,姑娘想走也走不了,苦苦哀求两位大哥放她走,说她家住在南海边上,太晚就回不了家了。两人要让姑娘教会他们唱山歌才放她走,姑娘无法,只好照办。这两个“老庚”从此天天唱,逢人便唱,不几年便传遍了所有的彝族村寨,一直传到如今。李玉才讲述,李永顺记录翻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1 84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禁不住的阿哩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相传,阿花、阿翠、阿莲是彝族寨子里最美的三个姑娘,也是最能唱民歌阿哩的三个能人。土司和官府认为,唱阿哩是伤风败俗,要严禁。三个姑娘不从,在小伙子及众姑娘的帮助下,他们在山上流动着唱。官府在这山追,她们就在那山唱。三个姑娘东躲西藏,但还是逃不出土司的手掌。土司抓到三个姑娘后,想逼她们做县官及土司的妻子,三个姑娘宁死不屈,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上千名埋伏的民众一拥而上,把官兵及土司家丁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被活捉的土司被逼对天发誓:“永远不再禁阿哩。”从此,阿哩越唱越红火,越唱越美妙。杨正清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2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6年编印。(宋自华)
爬油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内容是:很久以前,在新民、腊湾地方,有一个聪颖伶俐的彝族小伙子,名字叫周公。另外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彝族姑娘,名叫桃花女。因为她妩媚婀娜,人们都把她视为仙女。周公与桃花女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逐渐产生了爱情,双双暗自约定,相配成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周公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他俩暗自商定,在阳间不得做一家,到阴曹地府也要成双成对,永不分离。到周公父母为他另娶新娘之夜,他俩一起自缢于棚中,喜事变成丧事,亲朋宾客都认为不吉利。从此,彝族大凡举办婚事,就有送喜神、爬油杆之举。据说,这是为了防止周公与桃花女的阴魂前来捣乱。佚名讲述,周武书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90年第6期,16开,1页,800字。(李惠兰朱琚元)
大西花街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内容是:古时候,大西山有一彝族山苏人小伙子以编织竹器而出名,山脚下的一家有钱人家的姑娘看上了他,但姑娘爹妈不同意。六月二十三日那天,家家户户忙于准备火把节,姑娘趁机跑到了大西山与情郎相会,哭诉衷肠后二人双双在山顶自尽。后来,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七月十五日,彝山的青年男女就汇集在一起,点火唱歌跳舞,以纪念那对恋人。同时通过相聚,追求自由恋爱。佚名讲述,李长明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3页,1 6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阿苏寨瞧着、西苏里听着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一个大部落的首领带人去攻打山里一个叫闷恳的部落,经过一天血战,双方死伤都很严重。晚上,闷恳部落的首领眼看自己的人难于再同对方硬拼下去,就趁天黑在山垭口的一块平地上烧了一堆大火,命令一部分人围着大火打转;同时又命一个叫阿苏寨的人负责监视对方的情况;另一个叫西苏里的人负责倾听对方的动静,自己则带上另一部分人悄悄占领了有利地形。大部落首领看到山垭口火堆旁不停闪动的人影,误认为是闷恳部落请来了大量援兵,怕打下去吃大亏,第二天一大早就把自己的人撤走了。闷恳部落就这样免除了一场灾难。后来,居住在山里的彝族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就把那次用来迷惑敌人的战术发展成了今天的跳歌,边跳边反复唱“阿苏寨——瞧着,西苏里——听着”这样两句话。徐高讲述,徐马山搜集。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2页,702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榜篙与茂沙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内容是:很早以前,在一个彝族寨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四十多岁才生得个漂亮的女儿,取名叫榜篙。榜篙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年轻美丽的榜篙暗暗爱上了茂沙,茂沙也非常喜欢她,但想到自己父母双亡,又没有个家,便离开寨子,翻山越岭到别的地方打猎去了。榜篙越长越漂亮,多少小伙子争着上门求亲,但都被她谢绝了。半年过去了,榜篙仍然没能跟茂沙见面。一天,寨子里飞来一只白野鸡精,爱上了美丽的榜篙,便施毒计抢走了她,逼着她成亲。任凭白野鸡精怎样威逼,榜篙始终不愿屈服。几天过去,茂沙打猎经过榜篙居住的寨子,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救回榜篙。最后用箭射死了白野鸡精,救出了榜篙送回寨子后,又去打猎了。老夫妻俩认为该给榜篙订婚了,商议把周围寨子里的人邀约起来跳歌,唱调子,把四面八方的人都引来了。人们一直跳了九天九夜,榜篙终于在跳歌的人中找到了头上插着白野鸡精毛的茂沙,并结成了夫妻。从此,彝族把跳歌作为找对象的场所。者厚培讲述,刘纯龙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4页,2 002字,楚雄彝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7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娶嫁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男的不会娶妻,女的不会嫁夫。母资莫(天神)和米资莫(地神)造出的人,死一个少一个。天宫管人种的神各罗衣向玉帝禀明情况后,玉帝便派四仙女到人间教人们繁衍后代。四仙女来到南方的磨盘山和龙马山,就看见一群打得猎物的男女在狂欢。仙女们就教她们唱仙歌、跳仙舞,歌舞中,四仙女就分别同四个聂苏伙子亲热在了一起。人们见了心发痒,都仿效四仙女。从此,男人学会了娶妻,女人学会了嫁夫,大地上的人也就越来越兴旺。黄文宝讲述,宋自华搜集整理。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32开,3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宋自华)
哭嫁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内容是:古时候,龙依地方有个叫妮娥硕咪的美丽姑娘帮人占卜找回了儿子,容不得人的占卜师布老讷刺知道后欲设毒计陷害妮娥硕咪,就去找阿基酋长为他和妮娥硕咪做媒。布老讷刺说亲,阿基酋长来做媒,是不能拒绝的,妮娥硕咪伤心地哭,就借口要哥哥送亲,请求找回会用食指听出吉凶的哥哥勾弄也弄。哥哥回来后,迎亲的人也来了,妮娥硕咪不肯走,迎亲的人把她背了一程又一程,妮娥硕咪哭了一山又一洼。到了布老讷刺家,勾弄也弄用他的食指识破了布老讷刺设下的一个个死亡陷阱,并用法术战死了布老讷刺。妮娥硕咪回家后,哥哥又出远门了,嫁过人的姑娘不许再嫁人,妮娥硕咪在孤寂中变成了一只老虎。变成老虎的妮娥硕咪与哥哥哭别后,死在了山林之中。从那以后,彝族姑娘出嫁就要哭嫁。鲁登云讲述,鲁宗一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7页,5 0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抢婚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讲述的是:蜂息山上的恶魔把村里的姑娘抢去,锁在山洞里,叫她们唱歌,自己在歌声中睡觉。姑娘摆脱不开,就请蜜蜂给村里人捎话,约定在恶魔睡觉时杀死恶魔。这天,小伙子们来到洞口拉胡琴,洞里姑娘们开始歌唱,恶魔开始呼呼睡觉,小伙子们冲进来杀了恶魔,一个背起一个姑娘跑到各个地方安家。这种相约背姑娘奔跑的行动后来就成为抢婚习俗。皎胜讲述,虹宇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鹤庆卷》,32开,2页,1 200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段伶)
奔西主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毕摩祖师奔西主,善于给死者唱挽歌,祷告天地。他随身携带的青葫芦里装满了用多依树刺刺在水冬瓜叶上的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树木花草、生活事件及对人生的感悟。每过一段时间,他便把葫芦里的叶子倒出来,分类串起来。天长日久,奔西主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便用歌声来表达生活、自然、人生,人们称他的歌为“阿哩”,叫他的青葫芦为“诗葫芦”。奔西主的歌声传到了月宫里,打动了月宫娘娘的女儿紧扎念。她来到三腰山与奔西主对歌,他们越唱越有情,唱到太阳落,相约龙虎二日旧地对歌分出输赢才成家。由于奔西主想念心上人心切,不慎把“诗葫芦”弄丢在了鸡蒜树下,被黑头翁啄通,“诗葫芦”里的“阿哩”随着黑头翁飘到田野、河边、山头、深箐,奔西主悲痛地吐血而亡,变成喜鹊飞上天向紧扎念求爱。被感动的紧扎念也变成了喜鹊随它到人间,双双不知疲倦的为人们唱喜歌。张文汝讲述,李朝旺翻译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8页,4 9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确比舞”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彝族白彝支系地区。内容是:盘古时期,邪恶当道世道不平,上苍降罪,洪水滔天。一个勇敢的小伙子得太白神的指点,坐在木盆里逃难。他双脚蜷在盆里又被洪水浸泡,几乎瘫痪。他用火镰取火,点着香檀枝,烟火升到天宫,玉帝知他人品不错,便派下瞎眼仙女来成亲。成亲当日,仙女围着火堆跳舞,小伙子也跛着脚跳起来,双脚渐渐恢复,仙女的双眼也在香檀烟的熏蒸下复明。从此,人类一代代传下来。彝家人为纪念他们的恩德,就跳“确比舞”。佚名讲述,李为民、唐国赋采录,李芸、曲新整理。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谭玉婷)
阿细跳月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阿细人地区。内容是:传说,竹山彝寨里的阿者和阿娥是对恩爱夫妻,过着男狩猎女织布的幸福生活。有一年,天空忽然出现十个太阳不断喷出火焰,有只绵羊与老牛为争夺避身之处争斗起来,它们的角撞出火星,溅到枯草上燃起了大火,绵羊发现地上无处立足,便跳向半空中变成了团团白云;老牛跳进水里避火,变成了水牛。阿娥发现大火,奔出家门去寻找丈夫;阿者看到烈火,冲下山找寻妻子。他们在茫茫山林中相互呼喊着,不知过了多少昼夜,终于在一个月夜听到了彼此的声音。他们相拥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由于他们的脚被烫伤,只得左右脚交替站在地上。后来,阿细男女青年模仿阿者和阿娥相亲相爱的样子,便创作了阿细跳月这种舞蹈。为让人们摆脱烈日困扰,阿者用弓箭射掉九个太阳,剩下的一个太阳吓得躲了起来。人们又陷入黑暗之中,在公鸡的不停呼唤下,太阳才从东方升起。看到太阳升起,人们兴奋地欢舞起来,阿者背上的弩弦摩擦出铿锵之音,使大伙越跳越有劲。后来,阿细人在阿者弓弦的启发下,发明了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三弦。佚名讲述,曾德奎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90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梁红)
打歌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在一次战斗中,诸葛亮的士卒只剩下七个,被围困在丛林中。他叫士卒跺响脚步,拍响手掌,边跳边喊,自己吹着哨子,以此迷惑敌人。敌军在远处看到丛林中尘土飞扬,操练声音震动山谷,以为诸葛亮的大部队还在,只好退兵。自那次后,丛林附近的彝家人为纪念智谋高超的诸葛亮,模拟诸葛亮士兵当时的动作,最终形成打歌习俗。菜本孝讲述,杨泽新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1 000字,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巴子)
烧牛肉与煮鸡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圭山一带是原始森林,人们以刀耕火种、织网捕猎生活。有个叫阿占的山官盘踞在乍龙山头的城堡里,他经常带着爪牙到各村寨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掳掠村中男女为他做苦力。有一个叫腊将的青年农民,从山上狩猎归来发现自己的村子已遭阿占血洗,决定报仇雪恨,便联络了九村十八寨的劳苦大众,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抗暴队伍。六月二十四日的晚上,抗暴队伍与城堡中的奴隶里应外合,用火攻下城堡,阿占死在腊将的箭下。欢庆胜利的时刻,腊将请人抬来被火烧死的牛的肉和阿占煮在锅里没来得及吃的鸡蛋一起分享。从此,火把节晚上,撒尼人都会凑在一起烧牛肉、煮鸡蛋吃。金云讲述,沙布玛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42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火把节耍大刀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内容是:古时候,滇西有个小国家,格苏人(彝族支系)归其管辖。国王凶狠残暴,骄奢淫逸。那时禄丰县的海联、妥安、黑井、舍资、中村、旧庄等地是一个很大的部落,部落首领年轻英俊,其妻阿南容貌出众,夫妻二人恩爱和睦。有一年,国王通知各部落首领到王府议事,格苏首领就把妻子带着一起去游玩。谁知国王看见了阿南以后,吃睡不香,朝思暮想,下决心要将阿南弄到手。第二天国王又通知格苏首领去议事,并吩咐带上阿南,到达后国王借故杀死了格苏首领,威逼阿南嫁给他。阿南答应了,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照格苏人的习俗回家为丈夫守孝三年,国王答应了。阿南回来后,带领乡亲兴修水利,发展畜牧,训练战马,整理兵器,操练武艺。两年后的一个夜晚阿南率领队伍杀入王府,杀死国王为丈夫报了仇,为各族人民除了害。据说阿南率兵攻打王府那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了纪念阿南带来的幸福生活,每年到了这一天,大伙都要操练大刀、小刀,互相对打,跌脚对歌,热闹一个通宵。普茂会讲述,杨叶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2页,1 2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祭月神的起源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红河县等地的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孪生三兄弟,聪明过人。长大后,爹妈嘱老大到天君策格兹家去学栽起死回生药,老二到地王黑夺方家去学缩山筋地脉术,老三到海中龙王家去学鸟语兽言。孪生三兄弟满三年学成归来,途中,用学会的本领先后救活了奄奄一息的老虎、狗、老鹰。回到家先后娶了媳妇,安了家。一日,妯娌三个趁兄弟三人去狩猎,因好奇打开他们三兄弟藏有密药的柜子,不料日月神溜进来把不死药偷走了。三兄弟回来得知便搭天梯,领着老虎和狗去追不死药,但天梯因妯娌三个不浇水而被蚂蚁咬断,压死了妯娌三个,兄弟三个也下不来了。天君策格兹罚他们三兄弟因泄露天机给老婆,到月亮上当苦工。可老虎和狗恨透了天君,老虎不时咬太阳,狗不时咬月亮,就出现了日食和月食。人们为了纪念兄弟三人,每到八月十五日,杀鸡舂糌粑祭献兄弟三个和日月神。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5页,3 3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龙倮贵)
天狗吃月亮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相依为命的兄弟俩,因嫂子的到来而分家,弟弟只好带着分得的一只狗住进了茅草房。有只蝙蝠请求弟弟为它做个小麻袋。弟弟就给蝙蝠做了个麻袋。蝙蝠每天挎着小麻袋到月亮上取回一小袋金子给弟弟,弟弟过上了好日子。哥嫂知道后,从老实的弟弟处借走了蝙蝠,并缝了个大麻袋,让蝙蝠挎着去取金子。可蝙蝠的翅膀被装满金子的麻袋绳子勒住,遮住了阳光和月光,天地就变得漆黑。弟弟为使光明回到人间,让狗爬上当时只有竹子高的天上去拖开蝙蝠,在漆黑的天空,狗没能找到蝙蝠。苍蝇以今后将首先品尝人类的新鲜食物为条件,产卵在蝙蝠的尸体上,蛆啃光了蝙蝠的肉,光明又回到人间。从此,每至五月端午,彝族都会特意包苍蝇粽挂在梁上让苍蝇品尝。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在天上的狗思念主人,就拿月亮出气,啃得月亮鲜血淋淋。所在,每当月食,人们便要敲锣打鼓,鸣枪放炮,高声叫喊恐吓天狗不要啃月亮。佚名讲述,白瑞义、张秀丽搜集整理。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8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梁红)
格勒和他的羊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塔乌山寨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名叫格勒,女的名叫丝木。有一年,他们家的母羊下了一只小羊。这只羊长大后叫声特别洪亮,人们叫它“双舌羊”。“双舌羊”一叫,四山的豹子都仓皇逃走。“双舌羊”能克豹子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方圆几十里的村寨。山官家的羊常被豹子拖,就派管家去牵“双舌羊”。格勒得知消息就把羊转移到了外村。这下惹怒了山官,就令家丁把格勒捆起来关进牢里,并说哪天交出“双舌羊”哪天放人。山官时常领着人出去打猎,一去就是十多天。众乡亲正在担心格勒的安危,想办法营救的时候,获悉山官外出打猎的消息,大家立刻拿上弓箭去攻打官庄,救出格勒,又浩浩荡荡地向山官打猎的山上奔去,一举清除了家丁和山官。万恶的山官清除了,人们弹弦、吹笛跳歌,欢庆胜利,这天正是八月十五日。此后,每年八月十五彝族都要吃荞粑、跳歌,祝贺格勒一家团聚。鲁世凡讲述,者厚培、余立梁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5页,2 6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叭喇匠吃独席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内容是:从前,南华龙潭岩子有一家姓起的彝族养了一匹母马,起老倌经常把马牵到龙潭边去放。不知什么时候配上了种,第二年下了一匹小马。两个下江人识宝,他们要买这匹小马,但起老倌不卖。下江人教他杀一只鸡,用烫鸡毛的水给小马洗身。他照做后,小马鼻孔里长出了一小对龙须,这对龙须一天比一天长了起来,身上也长出了一层鳞甲,原来这是一匹龙马。不久,龙马的事让皇帝知道了,皇帝下诏让起老倌进贡龙马。龙马被牵到皇宫,皇帝要重赏起老倌。但他什么也不要,只请求赐给一支大筒,一对叭喇,一支小号。他拿着皇帝的赏赐高兴地回家,决心要当一个叭喇匠。村里的人鄙视他,出门不愿与他同路,说话不愿与他搭腔,吃饭不愿与他同桌。因此,他无论婚丧嫁娶,只好独酌独饮地吃起独席。张国安讲述,施恒荣记录。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5页,1 872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叭喇与喜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一种名叫“红嘴猪雀”的鸟,嘴有一尺五寸长,长满了羽毛的身子像猪一样,凶猛异常,在飞禽走兽中号称“长嘴大王”。这种鸟专吃良缘婚配的新娘子。它躲在高山暗处,当新娘子路过垭口或山梁时,就飞出来抓去。由于来去神速,极难打到它。凡是有这种鸟的地方,有儿不敢娶,有女不敢嫁。有个牧童拿着一只牛角,看到“长嘴大王”飞来,吹响牛角,它就飞走了。人们就此受到启发,用铜和铁打制了一只海螺和两只大号,吹起来声音很大。“红嘴猪雀”一看叭喇有三尺来长,比自己的长嘴长得多,就逃进深山老林,再也不敢出来了。从此,人们每逢讨亲嫁娶,路过垭口或山梁都要吹叭喇,目的是吓跑“红嘴猪雀”,保护新娘。余贵旺讲述,张正学、王运高记录,朱有凯校订。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80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姓沙的后人不饮用“木瓜井”水的原因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内容是:传说在南宋中期,环州境内有一个沙氏氏族定居法土高,人丁兴旺,十分强悍,每年都要聚众打劫官府进贡朝廷的皇饷,所以十分富有。官家不时调兵进剿,从未打赢过,一直传到明末的沙栋成手中,共做了十七代“沙大王”。为了扫清昆明至会理的进贡要道,官府责令卡莫三世土司李小黑带兵进剿“沙大王”,否则要拿他问罪。李土司调查清楚了过去剿匪不能取胜的原因,作了精心策划。出兵一举获胜,“沙大王”被擒获,杀于“木瓜井”。沙氏氏族也被杀得鸡犬不留,得胜的土司兵用“木瓜井”的水来洗刷沾满了人血的战刀。在大屠杀中,沙氏有个放羊的孩子因放牧在外得以幸存。他长大成家立业后告诫子孙后代,永远不得饮用“木瓜井”的水。佚名讲述,王维记录翻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2页,1 5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福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山苏人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山苏人部落势单力薄,敌不过外族,就搬到人迹罕至的高山深箐居住,靠刀耕火种为生。不幸的是,一到秋收时节,千千万万的鼠就窜到地里咬噬庄稼。山苏人穷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后来,有个好心的神仙教山苏人捕鼠的技巧。从此,山苏人男女老少都学会了捕鼠。有一年,族长的儿子要结婚,族长带领人上山打猎一无所获。族长正焦急之时,儿子从山上背回来一背篓鼠肉,便只好用鼠肉设宴给儿子完婚。从此,山苏人结婚宴请都摆鼠宴。糟蹋庄稼的鼠慢慢被消灭了,庄稼也好起来了,人们也开始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普六法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红河民族语文古籍研究》第五辑,32开,2页,1 0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语文古籍研究所1986年编印。(宋自华)
为什么喝蚂蚱酒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有一年,昆明坝子蚂蚱成灾,但知府说蚂蚱是天爷派下凡的,布告农民只能祭,不能灭。粗糠宝叫大家先抢收庄稼,然后在田地里撒满乱草,用钱纸烧燃稻草,把蚂蚱统统烧死。喝欢庆酒时,粗糠宝用蚂蚱下酒,感觉很香。从此,每年秋至昆明人都会抓蚂蚱来下酒。飞崇义讲述,灌玉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1页,3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男人为什么会吸烟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内容是:远古的时候,男人不会吸烟也不长胡子。后来,有一个男子的妻子死了,孤单一人,常常想念妻子,经常到妻子坟上流泪,哭了整整半年。有一天,坟上长出了一棵叶子又长又宽的小树,过了一段时间后还开花结果了,他捏了一粒籽放进嘴里尝尝,觉得很有味道,丢些叶子在火塘里一烧,味很香。这个人便用石头做了一个烟斗,卷了叶子燃着一吸,感觉很舒服,思念妻子的愁苦有所缓解,觉得这叶子是解愁的东西。摘回的叶子烧吸完后,他又跑到妻子坟上去看,只见又长出了一棵。他想,这种能解愁的东西究竟是从哪长出来的?就顺着树干往下挖,挖到棺材盖,见是从棺材缝里长出来的,便觉得不干净,但不吸又不行,所以他吸一口烟,就啐一口唾液。从此,男人遇上伤心的事就吸烟来解愁,吸两口便啐一口唾液。杨从文讲述,杨世成记录翻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1页,96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吸草烟啐口水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年夫妻很恩爱,但妻子死了,老头很孤单,很伤心。一天晚上,老头梦见老伴回来,要他不要太悲伤,并说她的坟头有逍遥草,用逍遥草的叶子点燃吸几口,就可以消愁解闷。老头醒来后照老伴在梦中所说的话去做,果然有了些精神。别的老人也向老头要逍遥草。因为抽的时候有烟雾,大家就把它称为草烟。老人又从坟头采回草烟籽种在地里,抽草烟就成了习惯。因为草烟是从坟里长出来的,所以人们吸在口里就觉得龌龊,但不吸又烦躁,于是人们只得吸一口草烟,啐一次口水。董永汉讲述,苏贤益搜集整理。收入《普洱民间文学集成》(二),32开,1页,700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民委1989年编印。(施文志)
抽烟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阿闭的妻子花妹子,生了一双儿女后不幸去世。阿闭很伤心,哭得昏死过去之时,隐约中听见妻子说:“在我的坟头上有棵草,你把叶子卷成条后点火吸,可解忧愁。”他醒来后照着做,真能解除痛苦。这种草就是烟草,吸烟的习俗也就从此开始了。李本清讲述,杨齐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2页,1 000字,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巴子)
阔叶草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内容是:很久以前,彝家有位叫阿罗的漂亮姑娘和一位叫阿里的勇敢小伙子相爱了。按当地习俗,婚礼上要进行爬油杆比赛。当天一早,一对恋人到山上去砍一棵标直的松树做油杆。当他俩返回到黑龙河边时,看见黑龙兴风作浪。小伙子为了保护姑娘,被汹涌的河水冲走了。伤心的阿罗沿河寻找阿里的尸首。当她千里迢迢来到海边时,看见沙滩上长着一株小小的阔叶草,她随手摘下一片叶子咂在嘴里,顿觉精神倍增,心情舒畅。她用双手掏去周围的泥沙,只见自己的心上人阿里躺在里面,那棵阔叶草是从阿里的心上长出来的。于是阿罗把阔叶草带回家乡种植。每当她想念阿里时,用晒干的阔叶草点火燃吸。吸烟的习俗就此传了下来。李万才讲述,王玉寿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3页,1 20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包头和吸烟的由来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皮逻阁为救助唐朝人马,头中毒箭。唐天子派来太医,用布包药治伤。伤好后,皮逻阁统一了六诏。为了感激太医的救命之恩,皮逻阁想留下太医,可太医执意要走。太医走后,皮逻阁食不甘味。他梦见太医对他说话,天亮一看,果然看见梦中太医所指处有棵草,用火点燃吸烟,可慰藉想念太医之苦。从此,彝家就开始打包头、吸烟。罗显奇讲述,罗映奇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4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彝族姑娘的喜鹊帽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内容是:古时候,有个美丽的姑娘桑妹与英俊的青年龙达相爱,白天同劳动,夜里共歌舞。深山里的一个妖魔很嫉妒,变成小伙子夜里来勾引,桑妹不理睬,妖魔怀恨在心。一晚,桑妹来到林中等龙达,妖魔借机抢走了桑妹。这事恰好被一只喜鹊发现了。它飞去报告了龙达。龙达及时赶到,射死了老妖,桑妹得救了。这对情人很感激喜鹊,商量决定做一件礼物永远纪念。桑妹心灵手巧,学着喜鹊的样子绣制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此后代代相传至今。佚名讲述,李长明搜集整理。收入《?峨风情》续集,32开,2页,96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锣锅帽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内容是:从前,有户人家穷得连一只羊都没有。圣人耻格阿鲁家就分给他家五只公羊,并要求他家交回两只羊羔。一年后,耻格阿鲁来他家拉羊羔,女主人忙叫丈夫躲藏起来。耻格阿鲁一听女人说丈夫正在坐月子时,就破口骂道:“天下哪有男人坐月子的事?”那女人也同样问道:“天下哪有公羊带羊羔的事?”耻格阿鲁只得气势汹汹地骑马走了。这时,他看见一个挖地的妇女,就故意问她:“今天挖地挖了多少锄?”那女人也同样问他:“今天骑马走了多少步?”耻格阿鲁哑口无言。他最后下令,彝族妇女一律戴上四个圈套(即锣锅帽一圈、宽领扣一圈、袖口花边一圈、下身裙子一圈),只许女人在小圈内行动,不许她们管大事。从此,彝族妇女就戴上了锣锅帽。余中南讲述,杨明武记录整理。收入《小凉山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32开,2页,600字,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庆筹备委员会1986年编印。(沙马阿青)
剪长尾衣的故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民国以前,彝族聂苏妇女穿的都是长尾衣。分上下两截,上截用土线布,下截用漂白布或其他布料,有块尾巴,两股飘带,并绣有各种花色图案。配上银排扣、银链子、芝麻铃等,银光闪闪,式样十分美丽。一次,一位在个旧开矿的聂苏人在宴席上遭人嘲讽,说他是长尾巴的儿子,来谈生意的商人都纷纷离开宴席而去。聂苏商人气得面红耳赤,立即回乡,用剪子剪断了妻子、母亲、姐妹、嫂嫂、弟媳的长尾衣,并动员家乡的妇女们改装,将长尾衣改为短衣,并再三叮嘱以后千万不要再缝长尾衣,不然,游居他乡会被人瞧不起,甚至遭人嘲讽。从此,元江龙潭、洼垤一带的聂苏人,就不穿长尾衣了。杨正清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宋自华保存,16开,3页,900字。(宋自华)
大宽裤脚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内容是:三国时期,孔明路过云南的一个小山寨时,看到村民们赤着下身不穿裤子也不知害羞,就把他身上穿着的大宽衣袖剪下来赐给村民做裤子。从此以后,村民们就一直仿照孔明赠予的袖子做成又宽又短的裤子穿在身上。大宽裤脚便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蔡明刚讲述,欧阳映森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2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苗族彝族穿裙子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个皇帝的玉印丢了,贴出皇榜说谁能找到玉印便将三公主许配给他。七天后,一只大花狗揭了皇榜并把玉印叼给皇帝。君无戏言,皇帝只好把三公主嫁给他。三公主嫁给大花狗后,生了十个儿子,但一个也没有名字。皇帝与皇后非常想念女儿,便一起到大花狗居住的山上看望三公主。找到三公主时她已身无寸缕,皇后只好将随身带来的花雨伞脱了伞骨丢进洞里给三公主围在腰上出来见父母。见女儿与外孙活得很苦,皇帝和皇后就趁大花狗不在将他们带回了皇宫。半路上见到什么就给外孙取什么为名。见到樟树就把老大叫“张”;见到李子树就把老二叫“李”;遇见路边草丛里“噗吐”飞出一只小鸟,就把老三叫“普”;见到小孩在路上玩,就把老四叫“王”。如此这般,到京城时十个外孙都有了名字。三公主与儿子因思念大花狗便回到山洞,可发现大花狗已经死了。三公主为十个儿子分别娶了媳妇,世代住在山上。所生女儿就穿着像伞一样花花绿绿的裙子。十个兄弟分家后各住在一个山头,逐渐衍变成现在的彝族与苗族,彝族大多姓普和李,苗族大多姓张和王。杨俊文讲述,欧阳映森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2页,1 2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撒尼姑娘花包头的传说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相传,美丽善良的阿洼若兹和英俊勇敢的布达若舒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垂涎阿洼若兹美貌的土司,送了许多金银财宝都没能打动阿洼若兹,便杀害了布达若舒,派人强抢若兹。当土司点火焚烧布达若舒时,阿洼若兹挣脱绳索,纵身跳进了火海,气得发狂的土司把两人分开烧,可两股清烟升到空中纽在一起化作了彩云。狂怒的土司命人点九堆火,想用浓烟冲散彩云。顷刻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咆哮的山洪把土司冲走了。雨过之后,只见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为了纪念这对恋人,撒尼姑娘便把彩虹绣在包头上。佚名讲述,庆福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3页,1 42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彝族为何用羊皮做嫁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内容是:从前,有个叫阿汁的姑娘,美貌如花。阿汁十六七岁时,说亲的人如赶街,她只选了青年猎人阿达为爱人。就在他们结婚的当天,阿汁被魔鬼纳怒苏摄走了。悲愤的阿达拿着宝剑和弓弩追到大黑山纳怒苏的洞穴,在纳怒苏白骨累累,血迹斑斑的洞口,阿达用涂着毒药的箭射穿了纳怒苏的额头。瞬间,纳怒苏的尸体冒出一股黑烟,变成黑压压的荨麻挡在洞口。阿达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羊皮盖在荨麻上救出了阿汁。阿汁为感激众乡亲和阿达,便把羊皮作为珍贵的嫁妆披在身上。从此,羊皮作为嫁妆成了彝家世代相传的规矩。阿冒讲述,罗汝钧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36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花围腰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彝寨有对夫妇,妻子勤劳聪颖,丈夫老实厚道。有一天,一个过路人出难题刁难正在耕地的农夫。在妻子的帮助下,农夫次日反使过路人哑口无言。过路人得知农夫有个聪明的妻子,就要求农夫的妻子为自己准备一餐摆放九十九样菜,七十七双筷,一百碗饭的宴席,为难农夫之妻子。当过路人赶到农夫家时,一切已准备妥当。过路人虽然佩服彝族妇女聪明机智,可又不愿服输。临走时,送了块蒙心布给农夫的妻子,想使农妇变成愚笨之人,睿智的农妇在蒙心布上绣缀花草鸟虫,做了围腰。从此,彝族妇女便有了既可护衣拦脏,又美观漂亮的花围腰。龙代保讲述,龙天民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2页,1 0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阿细姑娘的红绿腰带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泸西县等地的彝族地区。内容是:相传,阿细姑娘山翩与伙子阿自倾心相恋。由于山翩貌美,引得碾诺土司垂涎三尺。土司一心想占有山翩,结果把阿自和山翩一起逼死了。这对有情人殉情后,化成了红绿两朵彩云汇集在一起。阿细姑娘为纪念他俩,用红绿布系在腰上。佚名讲述,武自立记录翻译。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选》,32开,12页,8 000字,弥勒县民委、文化馆1986年编印。(张辉)
花口索塔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彝族聂苏人妇女除寨王的女儿外,贫民之女是不许穿绣花衣裳的。坡龙山巴鲁大寨善良的德洁王子,因帮助金竹寨的好友万有的恋人——白鸡寨的宝妹实现婚礼之日拥有一套花口索塔嫁妆的愿望,被父亲视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而处死。宝妹得知德洁王子为自己而死,泪洒大地。为追回尊贵的花口索塔,寨王命人捉拿万有和宝妹。走投无路的宝妹、万有撞崖而亡,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失去儿子而悔恨不已的寨王,决心不再维护规矩。从此,聂苏姑娘出嫁前,都要花三年的功夫绣制一套花衣裳做嫁妆。出嫁日,须打花伞,据说那是“遮泪伞”。金楠讲述,巴蒲阿南翻译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4页,2 1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荷叶帽和百褶裙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洱源县彝族诺苏支系村寨。内容是:因北方没有大米,皇帝就张榜要百姓贡奉。南方的一只猴子因敬献了大米而娶到了公主。猴子和公主成完亲后一同回到南方的山洞中生活。皇帝六十寿诞时很想念公主,便派差寻找,找到山洞,在山洞口喊公主,可是只听见回应不见人。后得知公主无衣,不便相见,京差就把随身的油伞递进去。公主以伞当裙穿出来,又摘了路边的荷叶当帽,与丈夫、儿子一同去见皇上。回来时,皇帝照荷叶帽和伞裙做了许多衣帽送给公主,给外孙选配了能纺会织的妻子。从此,彝族妇女就世代穿百褶裙、戴荷叶帽。字修武讲述,杨美清、李荣清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大理卷》送审本,32开,3页,2 000字,云南省大理白族文化研究所2004年编印。(巴子)
尼苏妇女帽檐“八星”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叙述的是:每逢喜庆节日,尼苏姑娘都会穿上五彩缤纷的花衣、戴上光彩的“八星帽”。传说有一年,旱魔让天上同时出现了九个太阳,九个太阳昼夜不断的照耀着大地。一个名叫夺依的姑娘,取鸡鸭毛,编了一顶遮阳帽戴上,去“多偏赫”(太平洋)求龙王解救。龙王让三太子带万顷雨水随夺依回异龙湖解旱,旱魔暗设圈套使太子落入地层。夺依奋力想救出三太子,却被旱魔用火活活烤死。天帝只好让雪龙捉太阳,然后把捉到的太阳含在嘴里,变冷后吐出。这样不断的重复,终于,天上只有一个太阳。雪龙后来变成了坡龙山。龙王三太子也冲出了地层,化为一股清泉,围绕在夺依躺着的地方。天帝为表彰夺依,将雪龙吐下的火太阳拧成八个闪闪放光的星星镶嵌在她的遮阳帽上。后来,姑娘们为了纪念夺依,都精心绣戴“八星”帽。佚名讲述,普荣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3页,2 1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公鸡帽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一对富有的夫妇,生了几个孩子都不幸夭折。有个妖怪想掏两夫妇的心吃,当它把妇人抓进山洞准备下手时,妇人急中生智,模仿公鸡叫,把妖怪吓跑了。从此,彝族女子便做公鸡帽,钉上银泡戴在头上,以驱妖避邪。白瑞义、张秀丽搜集整理。收入《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4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梁红)
银光鸡冠帽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元阳县等地的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彝族男女青年常在森林里约会,被魔王发现,男青年被魔王杀死,姑娘逃走。当逃到一山寨时,雄鸡鸣叫,魔王听到鸡鸣声停止追赶,姑娘幸免落入魔掌。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一雄鸡到他们约会地,雄鸡高声鸣叫,情人死而复活,并结为夫妻,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从此,彝族姑娘为了避邪克魔,缝制鸡冠帽戴之。佚名讲述,禄礼搜集整理。收入《红河风情》,32开,1页,6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2年编印。(龙倮贵)
喜鹊帽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彝族村寨瘟疫流行,有个村寨的娃娃得了一种怪病,用尽天下所有的药物也医不好。一天清早,两只喜鹊从遥远的东方飞来,叫着“早、早、早!病早除”,并先后落在扁担树和柏枝树上跳来跳去,啄下一些扁担树叶和柏枝果。爹妈捡起树叶和果子煨给娃娃喝,娃娃的病就好了。为了记住喜鹊送药的事,母亲就做一顶颜色黑白相间、状如喜鹊的帽子给娃娃戴,称“喜鹊帽”,以示对喜鹊感恩戴德,也象征美满、吉祥、幸福。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2页,1 1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龙倮贵李朝旺)
彝族花布凉鞋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彝族地区。叙述的是:彝族英雄雄脚喜欢打猎,猎到野兽就分给大家,很受人们喜爱。后来猎物少了,野兽也更精了,要跑很多地方才能打到野兽。他用两块木板砍成脚一样的形状,用树皮绑在脚上,这样既跑得快又保护脚。后来彝族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创造了木凉鞋来穿。后来妇女们又作进一步的改进,用花布来制作凉鞋,还在布条上装饰了图纹,有的缝上绣球。赵文全讲述,王开华整理。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32开,1页,450字,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吴平)
高裤脚倮的裤子为什么是大裆短裤脚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彝族倮人从外地逃难到富宁开荒种地过日子,但常遭强盗抢劫。倮人与强盗拼搏,追赶强盗时长裤子总被树桩和荆棘挂倒跌跤。一个倮家青年看到强盗穿的是大裆短裤脚裤子,小腿上缠有绑腿,跑得快,当即撕去了自己的一截裤管,跑上前去抓住了强盗头子。后来倮家学着强盗穿起大裆短裤脚裤子,打上绑腿。强盗再来抢劫时,他们很快就抓到了强盗。此后高裤脚倮就改穿大裆短裤脚裤了。黄贵空讲述,陈朝慧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故事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1页,4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花边衣裳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元阳县等地的彝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在今红河县宝华地方,有位善良美丽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勤劳勇敢的伙子。可父母却决定要把姑娘嫁给富人家的儿子。聪明的姑娘在嫁衣上缝绣花边,并约几个伙伴也把花边缝绣在衣边上。抢亲日这天,抢亲人看见所有姑娘穿戴都一样,认不出谁是新娘,只好扫兴而去。姑娘终于与心爱的伙子结为眷属。从此,出嫁姑娘都穿绣花边的衣服,象征争取了自由和幸福。佚名讲述,迹丹搜集整理。收入《红河风情》,32开,1页,800余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2年编印。(龙倮贵)
勾尖绣花鞋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等地的彝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彝族姑娘基妞和伙子格沙相亲相爱,结为夫妻。婚后基妞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娘家,可到归期仍不见回来。格沙焦急地约上几个伙伴,背上长刀,打着长长的火把顺路找去。半路上只见一条巨蟒蛇横在路上,嘴边还露着一双绣花鞋,于是断定基妞被巨蟒吞食。他们拔出长刀,把巨蟒杀死,剖开蟒腹,救出了基妞。人们认为基妞是因为穿着勾尖绣花鞋才得救的。从此,为了祝福新娘一路平安,人们就绣制勾尖绣花鞋赠予新娘。佚名讲述,黄世荣、郭兆搜集整理。收入《红河风情》,32开,1页,700余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2年编印。(龙倮贵)
花腰带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元阳县等地的彝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有一对男女青年倾心相爱,但姑娘的父母嫌伙子穷,逼其女嫁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姑娘死活不从。到出嫁那天,小伙子悲愤地死在他俩常约会的地方,且化为彩蝶飞舞。姑娘闻讯,在出嫁路上断气殉情,化作鲜花。从此,姑娘绣制花腰带赠给心爱的小伙子作爱情信物,以象征男女青年坚贞的爱情。佚名讲述,迹丹搜集整理。收入《红河风情》,32开,2页,1 2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82年编印。(龙倮贵)
系腰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美丽的姑娘阿沙拒绝了众多求爱的小伙,并与同寨的孤儿力支相爱。官家公子阿吾听说了阿沙的美貌,前去逼婚,并订下了婚期。阿沙父母面对官家的强势紧逼毫无办法,只得劝说女儿答应这门婚事。力支听说后,心碎欲裂,气病而死。力支出殡的日子,阿沙里穿九件香油浸过的衣服,外套新衣,跟着抬棺木的人到了山上。就在焚化力支的柴火熊熊燃起时,阿沙跳进了火海。旁边一位老倌伸手想阻拦,只抓到阿沙的两块三角衣摆。为了记怀阿沙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操,彝家妇女仿照阿沙留下的两块三角形衣摆,精心制作三角形,在上面刺绣精美图案,系于腰间,后人称之为系腰。佚名讲述,李魏搜集整理。收入《绮丽的山花》,32开,3页,1 300字,元阳县民委1984年编印。(梁红)
传粮种的葫芦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叙述的是:有个伙子被寨主赶出寨门,在山上搭个草棚以打猎为生。中秋夜,一仙女前来与其谈心。从此,他俩夜夜合欢。后来仙女说缘分已尽,并嘱伙子三个月后在路上找儿子,取名没母娃。没母娃上学读书,众娃娃笑他没母,先生则教他说有仙母。在没母娃的再三请求下,先生费尽心机助其三会其母。仙女怕泄露天机招来杀身之祸,最后送儿子红、绿、白三个葫芦,嘱其白葫芦送父亲,内装白米,保一日三餐;红葫芦送先生,内装天火,让其烧了先生的神书;绿葫芦自用,内装五谷,让儿子分发五谷种子给乡邻。彝民得到五谷种子,种麦得麦,撒荞得荞,栽秧得稻,安居乐业。为追念仙女,当地彝族妇女在衣尾正中绣葫芦花装饰。佚名讲述,李朝旺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选》,32开,4页,2 43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彝族妇女腰带木皮箍的来历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从前,彝族倮人的寨主领男人出去打战,妻子在家犁地,赶牛时不慎把牛腿打断,就用牛皮制成腰箍带在身上,告诉子孙以后要爱惜牛。后来子孙觉得天气热牛皮会臭,也没有那么多牛皮,就改用树皮做成了木皮箍带在腰上。黄汝金、黎秀美讲述,陈朝慧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故事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1页,3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妇女为何系腰箍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叙述的是:彝族倮人的男人出去打仗时交代妇女管好家里的鸡、鸭、猪、牛,但等男人几个月后回来,妇女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吃光了。男人又饿又气,拿起棍子打女人,把女人的腰杆打断了。妇女们只好用牛皮做成五寸宽的腰箍系在腰杆上。时间长了,牛皮不够用,就改用棕树皮做。至今高裤脚倮人结了婚的妇女腰系棕树皮腰箍。高万红、汪忠文讲述,曾跃明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故事集成·富宁县卷本》第一卷,16开,2页,1 000字,富宁县民委、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编印。(吴平)
金蜘蛛毡垫彝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弥渡老君山脚下的阿黑和阿花成亲后,头人的儿子要抢阿花。小两口逃到山里,躲进一个小山洞,有个金蜘蛛织网封住洞口,救了阿花。后人为了纪念金蜘蛛救命之恩,就绣了金蜘蛛图案的毡垫,作为妇女的饰物。李美香讲述,杨学成搜集整理。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32开,4页,1 400字,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巴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