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浩瀚网络上的《致教师》热议:解答家长关切问题,共度开学第一周

浩瀚网络上的《致教师》热议:解答家长关切问题,共度开学第一周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浩瀚网络上,从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到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对《致教师》的评价成千上万,迄今热潮仍然没有消退。我根据家长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说明,对于个别孩子的情况单独沟通,和家长们共同度过“开学第一周”。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很喜欢前言中对教师的形容,更具人性。《致教师》书中提到幸福的三个重要

浩瀚网络上的《致教师》热议:解答家长关切问题,共度开学第一周

在浩瀚网络上,从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到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对《致教师》的评价成千上万,迄今热潮仍然没有消退。

网络掩盖住了人们的面孔,却袒露出了人们的心灵——

“曾经断断续续地读过朱永新老师关于教育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第一次静静读完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每一封回复都是作者结合自身实际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每一条都在面面俱到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震撼。”

“正在看,还没有看完。但真的是受益无穷。”

……

在今天这个以“引领教室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书会为契机下,翻开《致教师》这本书,我在思考,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幸福完整呢?怎样才能让教师品尝到教育的完整幸福呢?从书中朱永新老师身上我学到的是爱,是对生命的珍重,对自我的尊重。爱教育就是爱自己,就是爱世界的最佳方式。

昆明·张卿慧)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会做梦!当我们的学生问我们:“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努力上进”的时候,我们总要回答他们:“为了让你们最美的梦,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那么我们想要让自己保持工作的热情,也应该时刻告诉自己:请不要忘记做梦!请不要忘记初心!

(昆明·申芳)

作为一个新教育人,对朱永新老师和他的教育理想、著作和理论再熟悉不过了。因为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和《我的阅读观》,我也有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要不要做教师,成为怎样的教师,老师该如何工作和生活?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这本书里作了详尽的回答。

新教育人都是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把教育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成长的过程,感受成长中的百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有感受幸福能力的老师,才能用幸福的方式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发现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因此,我选择做一名教师,是因为我认为教育生活就是我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我因为是一位有理想的教师而自豪,也因有教育的理想而更加热爱这个事业。

有理想的教师,能找到自己身上的生长点。能不停地学习、吸收与生长。阅读、科研、进修和研修,珍惜每一次成长的机会。

有理想的教师,有自己的信念。能在教育的路上欣赏风景。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辛苦的,而有信念的教师能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

有理想的教师,有前瞻的眼光。我们清楚自己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教育,在自己的教室里做什么样的教育。

有理想的教师,有足够的胸怀。面对扑面而来的各项工作,应该如何去应对;面对各色的学生,应该如何去相处;面对社会与家长的误解,我们该如何自处。

有理想的教师,有独特的魅力。他能让这个教室充满情趣和趣味,他能做好班级管理,能和孩子们享受快乐的学习时光。他能获得家长们的肯定和支持,做好家校共育的工作。

正如朱永新老师鼓励我们的。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带着使命,带着爱,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教师,爱教育就是爱自己。

(北京·李蓉娟)

今天又一次阅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再次对教师的四重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师的四重境界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做让自己心安的教师。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把这碗良心饭吃好。其实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最简单最细小的事情,那就是陪伴一个班级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们来到学校开始,他们的一切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没有理由掉以轻心。

自从当上了一年级的班主任,我对这一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每天孩子们的事情五花八门,但是遇到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班主任老师,有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会问老师。一开始,我对这些感到无奈,觉得怎么喝水、去卫生间这样的事也要跟老师说呢?但是后来慢慢地我意识到,孩子把我当作了父母,所以对于未知的学校环境,他们都要寻求我这位“父母”的帮助。这让我感到自己的责任从未有过的大。看似简单地每天提醒孩子课间准备学习用具、去卫生间、喝水等等,就是我最基本的,也是最需要做的事情。而这就是最“良心”的工作。

渐渐地,当我开始意识到我的这份简单工作的伟大,我也更加珍视与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有人说,现在和家长沟通越来越难了,可我认为,难就难在相互关系上。如果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那么家长就会对自己敬而远之,那么各项工作也就不好开展了。因此从班主任工作一开始,我就着手进行家长工作。首先和家长沟通自己的教育观点,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然后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开展各项工作。一年级的家长,和一年级孩子一样,对于学校生活都是陌生而好奇的,也愿意加入进来。因此在开学第一周,家长们也和孩子们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问。我根据家长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说明,对于个别孩子的情况单独沟通,和家长们共同度过“开学第一周”。就这样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后来,我们班组织了校区的第一支妈妈啦啦队,有超过30位妈妈报名参加。科技体育节,超过50位家长来学校和孩子们共度这一盛大的节日。

就这样在看似平凡的一天天中,我的班主任生活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我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一份事业,所以我本着良心工作在每一天。这是一份良心活,我相信只要用心,就能做好。

(北京·桂莹)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很喜欢前言中对教师的形容,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道:“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让我感觉我要读完它。

还记得三年前,我刚刚步入教育岗位时,整天与学生斗智斗勇让我一度感觉一种莫名的挫败感,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对我能否胜任这个职业产生了质疑。经过了一个假期的沉思,我自己做了深刻的检讨,从我的教学方式,到言行举止等,我发现很多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心浮气躁,不冷静。我最见长的就是我的课堂掌控,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最初时,我严抓一年级的课堂常规。我认为,能不能上好一节优秀的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的课堂事半功倍。

经过了两年的努力,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从不跟他们大吼。《致教师》书中提到幸福的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我特别喜欢特殊的孩子,例如自闭症的孩子,我始终认为这些孩子跟其他优秀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他们更应该受到关注,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倾听,去指导。

这两年,我在学校中,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教练。我在学校中带了一支田径队,可能在有些人印象中,练体育的孩子都是学习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我承认这些孩子可能在纪律方面,或者学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的学生更仁义,更懂事。在我们队里有严格的队规,凡是纪律和学习受到批评的,采取停训整顿,学期末成绩没有达到良好以上的,书面检讨,加停训整顿,经过两年的互相监督和学生的不断努力,有2名学生顺利考入101中学,1名学生考入交大附中。我们的孩子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自身问题,我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田径队的队员,不是只会跑跳而没有头脑的人,我们拥有更高的情商运动智商,我有信心促使困难生、调皮捣蛋的学生进步。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北京·李春旭)

在朱永新老师为广大教师的回信中有这样一封信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你的胸怀决定着教室的大小》。“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我是一名美术教师,很多同事都曾说过,你们的课好上,让孩子画画呗,他们愿意画你也轻松。但是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今天看到这里我找到了共鸣。我的课绝对不是只让孩子画画那么简单,每一节课我都会寻找和课本内容有关,但是又超越课本内容的知识和学生一起分享交流。比如在讲帕特农神庙时,我会讲有关的神话故事;在讲比例的时候我会讲到达·芬奇的故事和古希腊运动会,让学生对人体艺术有一定的理解;在讲抽象画的时候我会讲到蒙德里安的画风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在我的美术课里我总是尽量找到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来补充到课程当中。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我的讲课风格,甚至一些调皮的孩子也会趴在桌面上仔细地听,我总认为我不仅要教会孩子画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在艺术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如果我们期待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我们的教室就应该是一个民主的教室。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就在前一段时间我和五(4)班的焦龙菲关系一直不理想,课堂上是针尖对麦芒,他有问题我就激烈地批评,他也用语言反击,弄得我一段时间非常的苦恼。前几天首师大研究生听课,其中有他们班一节课,我一直苦于这节课怎么上,因为只要有他在,课堂纪律就是最大的问题。没想到的是他在课堂上虽然不是多么乖,但是总算平平稳稳的上下来了,最后还完成了一张作品,我适时地把他叫到讲台上进行了大大的表扬。之后的一节课,他更是反常地超级认真地完成《中国龙》的绘制,虽然在制作过程中不时地冒出一些奇声异响,但是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之前老师对你的态度有点粗暴,那是我的错,但是你也不能太过分,谁没有脾气呀,对不对?我记得以前你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多好呀,课下还主动跟老师聊天,现在长大了怎么就做不到了呢。”他抬头看看我说了一句:“我也不知道!”听到这句话,我知道了,这孩子还可以沟通,多余的话没有了,不过我心底却热乎乎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关系得到改善的开始。我也真心希望我们以后能平等地在课堂上共同学习,我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努力和学生在教室里和谐快乐地成长。

(北京·杨光)

拜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本书中有很多事例都像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感觉又离自己很远,因为我觉得自己离书中的很多老师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记得感触最深刻的是“如何保持教育热情”这一主题。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观察身边的教育同仁,还真是存在这一现象。工作时间长了,教育热情逐渐变淡了,失去了初为人师的那份激情。书中介绍的李吉林老师,年过七旬,但始终青春豪迈,激情四射!多么难得!细细看来,李老师的这份热情源于李老师自己的研究——情景教育。带着这份研究,每一次的教育行为都能充满热情与力量,都能充满挚爱和智慧!

回想自己的教育工作,也该有这样一个研究,能够带着自己不断改变,不断完善!本学期自己担任一年级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会上课,会倾听,会发言就是我的首要研究方向。确定这样的主题,以对学生的激励和认可为抓手,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一年级学生的状态。当然,这都是我的教育设想,现在也在自己努力地摸索着。

(北京·安玉苹)

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我时常会问自己:你幸福吗?每每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很幸福。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平平凡凡的日子,享每一刻的真真切切,这就是我追求的幸福。幸福是每一个心理历程串联起的滴滴感觉,是忧伤后的喜悦,是焦虑后的平静,或许更是喜悦后的悲伤,平静后的狂躁……

作为一个工作人即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更加追求工作状态中的幸福。从时间上来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所以作为至今仍选择工作状态的我,追求工作的幸福是必须的。我是位母亲,女儿比我教的最高年级的孩子大不了几岁,所以在我眼里我的学生们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爱他们每一个。遇到淘气的孩子我会大声一点“训斥”,课下更加会苦口婆心地和他们心灵沟通,孩子就是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就是调皮捣蛋孩子,谁让他们是孩子呢。我依旧会对他们笑,会拍拍他们的肩膀,会安安静静地和他们聊他们喜欢的话题,还会和他们聊家常。在我心里有个梦想:希望每个男孩子都端端正正,彬彬有礼像小男子汉;女孩子都文文静静,落落大方,要每一个孩子达到也许是梦想,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帮我实现。今天讲科技幻想画,当我谈到我的创想时,我希望我可以创造一个机器,当我按下静音的按钮,此时的孩子嘴巴都闭得紧紧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专注地倾听;当我按下小组合作的按钮,孩子们都参与主题讨论井井有条……嘿嘿,我笑了,笑自己傻气,如果孩子都整齐划一成了一种人,我的教育也会变得乏味,每天的日复一日还有什么意义所在,我爱不同的每一个她和他。她上课时会多一句嘴,他上课时会扮一个鬼脸,他会动作鲁莽碰倒凳子吓大家一跳等等,这也许就是我热爱这工作的原因。

我没有想人生有什么更多的价值,我也没有想工作有什么更大的意义。我只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只是在做,努力在做,坚持在做。

(北京·边世燕)

在《致教师》拿到手那天,我就很快地浏览完了全书的四个专辑。

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尽管四个章节都写得很好,对我们一线教师都很有启迪。但是,最能触动我的还是第三辑中的一个片段:“你是自己教室的国王”。

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每年都是随着学校的要求布置教室,随着自己的心性训练学生,何曾想过自己就是教室的国王?总是把自己当做管理者的木偶,指东就打东,指西就打西,不是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吗?也该思考一下自己应该带领孩子走向何方。在硬件上我的教室必须有什么?这还是其次,关键是软件上的培养,能不能让我的教室一走进,就散发着一股气,一股和谐之气,一股清静之气,一股文雅之气,是我最想思考的。

我想做我自己教室的国王!

(北京·曾会平)

做教师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做好一名教师?我的规划是什么?读了这本书,我给自己提了三个问题。

做教师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触。最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单纯认为我喜欢孩子,这是一份快乐的、稳定的职业。随着专业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职责,并且始终以自身的德行与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工作。通过上班一年的时间与《致教师》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信仰与爱的代名词。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丰富自己,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业务能力,更多的是真正地用心去让一个孩子更好的成长,所有的初衷更多的是源于对孩子的关心与热爱。

空泛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指导教师如何在细节上进行实践。而朱永新老师在书中收集到了许多教师遇到的困惑。例如,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等教师常常会遇到的实际性问题,然后,用书信的方式娓娓道来,帮助我们在具体问题上面进行成长,为教师解惑。

其实,提到规划,我更想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目标的设定来提高主观能动性的问题。面对同样的教材,面对已有的经验我们是否能够保持最初的热情来设计课堂,耐心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如何自我心理调适》。通过文章,我认识到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可能遇到心理与生理的种种问题,此时我们要加强意志训练来帮我们渡过“种种难关”。我们要为自己设立种种目标,来有所为。看准了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些目标可以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也有可能是自我修养方面的;甚至是自我职业成果上面的。总之,通过各方面的规划,充分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帮助自己更好地度过职业中的每一阶段。

希望通过本书的陪伴以及以后的学习能够为我的教师之路添加一抹绚丽的色彩。

(北京·陈文月)

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在想,会写些什么呢?能有什么收获?这段时间,我一边阅读这本深入浅出的朱永新老师的著作,一边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态和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需要不断思索、探求和进步!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一遍一遍审视自己的内心,我觉得在我内心深处我是喜欢老师这个职业的,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我“发自内心热爱着自己选择的职业,并愿意将这份职业变成一项不朽的事业。这里所说不朽的事业绝不是指我要多么显赫,之所以不朽,恰恰在于我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自然而然地融进每一天的课堂、注入每一个孩子”。我非常乐意这样做。可我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怎样做才不会被现实完全淹没?怎样做才会保持自己的独立追求?这本书的第一辑给了我很多启迪。

书中的第77页有着这样一个章节——《你的胸怀决定着教室的大小》,作为教师,我们想培养学生,就要有着广博的胸怀,有着阳光的心态。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现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北京·崔超)

《致教师》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的著作,有幸拜读,受益匪浅。

根据个人兴趣我并没有从头至尾的阅读,而是以兴趣以及现在的困惑为出发点,找寻问题的出口。“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如何保持教育热情”等从题目上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

在阅读中我发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困惑,有很多教师也正经历着,而这些困惑在朱永新先生的笔下渐渐明朗清晰。他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教育伙伴出发、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每一个问题的解决生动而真诚,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豁然开朗,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中他这样写道:“如果能够发现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这段结尾的话,给了我很多启示。在童心校园中的杨敏老师、郭丽萍老师,她们就是沉浸在教育幸福中的教师,因为每一次看到她们都面带笑容,每一次她们与学生在一起都洋溢着幸福,这些身边的教师为我们解读着教育的幸福,我想我应该多与她们在一起,让自己与孩子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对一个教师来说,要相信“爱教育,就是爱自己”。一个教师撒下的优良种子,终将会在岁月深处萌芽,开花。

(北京·窦欢)

提起教师,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老师们其实也为教育奉献和付出了很多,但老师们不是神,老师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老师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这本书的前言中就指出,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更不是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教师,我们就有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

今天有幸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致教师》围绕我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我们坦诚解答。朱永新教授曾多次到我校来听课、讲座。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朱永新教授讲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从《致教师》一书中获得了许多思想的洗礼和诗意的享受。朱教授说:“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思考、写作与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能营造出充满灵性的课堂。正如朱教授所说:“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如果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静静地做着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幸福。”

《致教师》一书中有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就会充满阳光。

(北京·杜海波)

看到书名我的内心就充满着莫名的一种好感。“致教师”三个字给刚进入教师角色的我一种很亲切、很自豪的感觉。“原来这是一本专门写给老师的书,那我即将遇到的一些问题就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我的心里这样想着,带着寻找答案的急切心情我打开了这本白中泛着微黄并且散着油墨气息的书。

“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这个标题首先映入了我的眼帘。深入阅读后发现,做老师大致可以有四种境界: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很明显,这四种境界是有层次的,“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虽然是最基础的境界,但是真正做到实属不易。首先,把自己的课上得好一点。用心设计每一节课,用心选择每一个情境;正所谓“学高为师”。其次要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学生是最大的模仿家,老师的言行引导着学生进步的方向。作为老师,拥有一个善良的心至关重要,让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关注,关心班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同时引导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即做到“身正为范”。总之,只有用心描绘自己的每一天时,我们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才会收获幸福!

“坚持才有奇迹”,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在面临的各种压力面前坚守好自己那一方教育净土。朱先生提醒老师环境的好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凡事都有利也有弊,只要你善于把握时机,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改善环境,创造出有利的条件。恒心的培养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对于胖人来说,减肥是一件困难的事,试着先把减肥的口号换成“少吃,多动”的容易事,每天每餐都少吃一两口,时刻提醒自己运动一下。当你把每天的这些容易事做好时,减肥这件难事自然也就被攻克了。总之,切不可找“时间紧、任务多”等借口。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带给我的收获也很大。朱先生讲到的一些方法很实用,按照其建议去做真的可以让自己豁然开朗。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特别重要,当自己的心大了,世界就小了;当心小了,世界就大了。与人相处时,心中要有他人,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经常换位思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创造和谐的群体氛围。

(北京·杜岩岩)

读过《致教师》这本书之后,让我感觉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

作为教师,首先要想有高的成就、水准,必须有高的理想,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及精力。

教育和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

马卡连柯曾经把他的著作称之为“教育的诗篇”,我觉得很有道理。一个理想的教师,他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

作为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和教育成功的基础是爱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我们过去经常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和孩子打交道确实是一件非常烦心的事,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我说,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你仔细去挖掘教师这个职业,就会发现它实在是美,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比教师职业更美的东西。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你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找回自信,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挖掘潜力,他们的能量是无穷的!

教师应该是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

作为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富有经验”的教师。其实,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

所以,从今天开始,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记录下来那些最精彩的“火花”,震撼心灵。

(北京·龚正)

我最喜欢朱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工作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选对了工作是幸福,踏实地认真工作是幸福。我选对了工作,所以我幸福。我认真工作了,所以我幸福。在工作中,我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让每一个孩子从中受益。在每天的平凡的工作中,每一份给孩子们制订的教育计划中,每一个活动中,我都在坚持着。从孩子们身上我收到无数的惊喜、精彩、感动……正像朱教授说的那样:“发现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无论是用心地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是与同事共同探讨,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所以,我珍爱我的工作,我的学生,我的幸福!

(北京·郭新星)

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我们正在以这“三种模式”践行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需要专业阅读以吸取养料,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读书会让教师更加理性与善于思考,更加宁静与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专业素养与教育智慧。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与信仰的真谛之一。”我坚持“多读书”,读文选、读名著、读大师随笔,引导我拓展视野、宽阔胸襟,为自己成长铺垫文化底蕴、提升思想修养。尤其是阅读经典著作,亲近大师,是提升自我获得成长的良好方式;走近大师使我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乐,从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

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直接享受教带给他(她)的快乐和幸福。所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以教师的成长来带动学生的成长,这是新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如何获得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北京·何会伶)

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

朱老师在书中写到了“尊重”。

尊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是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用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士可杀,不可辱。不卑不亢,宠辱不惊,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做人的境界。朱老师建议一线教师,对高贵的人挺起胸膛,对低微的人亲切关怀,要做到“彬彬有礼又有进有退”。对于尊重,作为教师,首先从尊重学生人格开始。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虽然二者的角色不同,但师生的目标一致,彼此应相互尊重。而且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是表率,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真正尊重教师。尊重受教育者,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尽管是儿童,知识不足,阅历不深,但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他们对自己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些看法不仅正确,而且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启发。

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受教育的对象。“尊重教育”,就是强调始终将学生的受教育权放在重要地位,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虽然很小,但在人格上是和成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在人格上并无差异。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受教育者是尊重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北京·华婷)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学习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朱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悟很深:“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北京·黄艳)

“教师就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志业。”我很欣赏朱老师说的这句话。我想说作为一名教师,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是最独特的。有这样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世界上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就是唯一的那一片。所以我的教育志向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人生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呢?这让我想起曾经阅读过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能,只要给予足够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的发展。其实老师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应更多地发现、挖掘孩子的各种潜能,并为他们尽可能地搭设各种平台。让孩子们不仅仅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或仅仅是一个学习的高手,而是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充满活力和阳光心态的人。

(北京·黄燕舞)

利用一周的时间,我粗浅地阅读了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一书,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读书是人类灵魂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的确如此,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

本书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部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中这样写道:“因为幸福完整,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一个老师,如果整天总是板着脸向学生提问,而他的眼睛却从来不看着人,就会让学生觉得课堂真的很无趣。一个老师首先要有爱,只有自己心里有爱,才能散播爱的种子。就像曾经看到吴非老师说的:“多与学生沟通,年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少年的率性、青春的诗和梦……如果教师辛苦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

是啊,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这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北京·康琳)

我收获最大的还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

我特别认同朱老师说的三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其中的换位,我觉得说得特别到位,我也特别认同。就是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冲突都是在没有“换位”思考的情况下发生。如果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能与学生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换位想一想学生的不易,等于理解了学生。从而能与学生心平气和地解答一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理解他们,从而会喜欢你及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习兴趣一定会提高。

朱老师说:我曾经在学生当中做过一份访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现在我换位想一想,作为学生时代的我,现在你要问我喜欢哪位老师,我一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当年风趣幽默,民主公平,知识面广,创新意识,多才多艺的老师。更主要的是爱我的喜欢我的老师。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懂我的老师,懂我就是理解我的一切,这样的老师是我的最爱!现在用它鞭策自己尽量成为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通过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愿意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带着学生生活、学习一定其乐融融,并在工作中享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无限乐趣。

(北京·李琳)

“我曾经说过,直到现在,童年对人类来说仍然是一个‘黑匣子’。因此,教师是世界上最具挑战的职业,我们在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还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格外谨慎,格外小心。”这是《致教师》一书中《重返童心世界》中的一段话。

每个孩子都是有生命的,我们不可能像操作者使用机器一样来随心地掌控他们,他们都有自我意识,都会自我控制,只有当你想让学生做的事情更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时,学生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作为老师要摸清学生的心理活动,找准他们的内在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变得轻松和快乐。

我们无法强迫任何学生用功读书,但是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享受到深入知识殿堂所带来的权利、友情、乐趣。孩子们不但爱上了学习,更令教师少了逼迫的无可奈何,转而沐浴爱的阳光,身心舒畅,真正做到了师生双赢。

我们要向那些成功的教师学习,往往这些老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比如我们身边的榜样,郭丽萍老师和杨敏老师。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如何挖掘,怎样挖掘,何时挖掘,我想我还需要向身边的榜样老师一直不断地学习下去。

(北京·李欣)

今天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其中有几章内容让我颇有感触。第一个就是“教师因为魅力所以美丽”。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你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的职业也会爱你。

例如:我每天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去给一年级上课,尽管在上课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我爱他们,他们才能爱上我的音乐课。通过学生,我发现他们每天的点滴进步,让我的课也有更多的灵感。所以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当老师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

第二个是“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我现在每一节课都用心去写教案,用心设计每一个环节,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和学生平等热切地共同探索。其次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老师”。做到为人师表,同情弱者,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第三是要“做一个让学生骄傲的老师”。从职业上提升自己,把工作做到极致,让学校永远记住你,让学校以你为傲。最后要“做一个让历史铭记的人”,让你的生命长久地陪伴和鼓舞更多的人。

最后一章让我感动至深的是“我们还需要理想吗”?书中写到理想是教师的第一个条件,走上岗位的教师必须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奋斗目标,但是与理想并肩作战的是坚守,两者缺一不可。

朱永新教授的这本书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每一个小标题都让我觉得特别新颖,让我不得不想走进每一个小小的故事去感受它们。每一段的文字不管是用格言,还是用诗歌都阐述得恰到好处。让我不禁感叹: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志业;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

(北京·李木子)

《致教师》这本书中朱永新先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怎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一一为教师进行“解惑”。这其中也有我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很幸运在此时可以拜读这本书。

教师,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个志业;那既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让教师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给教师带来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点燃教师的激情,成为教育的追梦人,是朱永新先生这本书的初衷。当读到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时,他讲到是为了自己心灵的自由,也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要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当初报考首都师范大学要成为一名老师的初衷。喜欢孩子是第一因素,喜欢数学是第二因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希望从事和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到现在为止自己工作已经第三年了,我还依旧想继续做一名教师,但是理由不太相同。我发现在教师的岗位上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也享受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享受着每天和孩子们相处时的单纯与美好。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已投入了无限的热情和正能量。就像书中讲到的,我在慢慢地学着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希望以后的教育生涯也是快乐的。

(北京·李月阳)

《致教师》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工作,我存在着非常多的困惑,有时会因为这些困惑而心烦意乱,不知所措。读过这本书后,我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决,也在学着去用孩子们的方式去和他们相处。

就像书中写的一样,教师本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教师要用自己绽放的青春去芬芳每一个孩子。教师与孩子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相互独立的。生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与学生更是如此,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朱永新老师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一开始我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班中个别孩子真的会令我不知所措,会令我抓狂,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让他变成我心目中的“乖孩子”,但读过书后,虽然孩子依旧那样顽皮,没有太多变化,但我的想法改变了。孩子如果都是一样的乖巧听话,聪明能干,那就真的不是孩子了,就是因为孩子们的不同,才会有不一样的美丽。有些孩子可能就是发育晚一些,暂时表现得反应迟钝,就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给孩子们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去学会给孩子一点时间,学会平和自己的心态,给孩子一个自信的成长的空间。我的班中有个别孩子在学习上会“慢半拍”,我理解他们只是还没有“开窍”,我要等等他们,我会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一遍不行第二遍第三遍,我在不断提醒自己:要耐心!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孩子需要鼓励,一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太过心急,给孩子时间与空间,去帮助他成为他自己,不要去为了得到表扬而失去真我,也不要只有批评,让孩子不敢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孩子是天使,每一个天使都很美丽,只是欣赏的人的方式与角度不同罢了!而教师需要学习的就是让自己更多角度地去欣赏孩子,去鼓励孩子,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最终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我也在不断学习,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自信地张开自己美丽的天使翅膀!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也许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相信自己可以和孩子们一同进步。我在为成为一名合格、幸福的教师而不断努力,加油!

(北京·梁硕霞)

什么是好的教育,朱永新老师总结了三点:一是做人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二是要努力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第三,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难。

曼德拉说过:“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这句话,对我们教师而言尤其重要。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是一种好的教育,就像朱永新老师告诉我们的,归根结底即是终生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从痛苦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从困境中学习超越的本领,这样强大的心灵就会无所阻碍。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我渴望成长。在刚入职前,我们怀揣热情地来到岗位上,然后现实却让我们觉得,如果我想要成长,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这种意志力,表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方说:每天早起做好一天工作的准备;每天抽一些时间看书、写笔记;每次上完课认真记录教学收获和反思,每天对自己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偶尔,我会因为天气、身体状况或者是工作量大等原因而忽略这些小细节,我觉得,关键还是对自己不够“狠”,喜欢给自己“找借口”。

今后,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会更加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只要坚持有恒,我相信,无论到哪里,教育的脚步将永不停息。

(北京·林丽霞)

谈到教师,朋友们都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压力山大。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道:“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质疑自己的选择。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已奋斗了12年,但如今的我仍然葆有当初教学的热情。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当我所任教的第一批学生,每年的教师节他们都还会记得送上祝福时,我是感动的,幸福的。我想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北京·刘静)

读了朱教授《致教师》中的“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后有一些感触。我面对的三年级学生有200多人,这些学生千差万别,每个人都不一样,有被老师欣赏的,有不被欣赏的,面对不被欣赏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面对?我想说的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需要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待学生上要求老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要注意把握分寸。理论上,教师是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喜欢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他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不可否认的是,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恶,比如一些习惯差的学生,无论你如何想着要教好他,他就是跟你唱反调,这个时候,你还能继续喜欢他吗?不可能的事,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对这个学生怎么样,心里早就对他恨之入骨了,巴不得他立刻转学。对付这些学生,你要么就偶尔找他来批评教育,要不就对他不理不睬,特别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他的优点,或者有所进步时一定要表扬,这样他就不会经常跟你作对了。有些学生跟老师作对,也有可能是老师长期忽略他,使得他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但是为人师表,无论学生做错了什么事情,一定要忍,不能有过激的行为,可以批评学生,但不能有脏话。被学生气到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很多时候,你说错了一句话,可能会改变一个小孩的一生啊。

(北京·刘璇)

是的,教师就是教师,要让自己幸福地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教师就是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保持教育的热情;教师就是教师,要钻研要探索要让每一个孩子发芽长大。

《致教师》这本书从“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到“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更让我对教师职业的崇高与神圣又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工作已经21年了,至今我都没有厌倦,因为我爱这份职业,我爱孩子们。陪伴孩子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节课、每一天,我都分外珍惜。课堂上我充满激情,充分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苦与乐,也是在让自己享受和他们一起进步成长的幸福!幸福就像泉水,它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幸福像滚雪球,它会越滚越大;幸福像蜂蜜,它甜在嘴里,却美在我心里!

(北京·鲁春芳)

和郭丽萍老师搭档教学的两年中,经常听到“新教育”这个词汇,对朱永新老师也有所耳闻。但是,这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只是从郭老师那里听到的、从她所任教的实验班的孩子们身上的行为中隐约感受到的。最近,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这本《致教师》,让我走近了新教育。朱永新老师提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教师应把关注生命作为重心。幸福是一种奇异的事物,幸福需要分享。朱永新老师认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老师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换位;二是尊重;三是互惠。为每个生命颁奖,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直到此,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每个学期末都要举行生命颁奖典礼,也明白了新教育的真谛。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

(北京·马艳芳)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师德问卷,班里有几个孩子写道:老师只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犯了错误也不会被批评。我最不喜欢不公平的老师,我多希望老师能表扬我……写这些话的孩子正是班里的淘气大王、学习困难户。回想自己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确给学优、品优的孩子更多的褒奖,而对于那些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更多的是批评、指责。

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一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可到了学校怎么就变了呢?其实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教育观。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只是多年为师的我们更习惯于纠正孩子的不足,并试图让孩子克服所有缺点,弥补所有不足。一个人有缺点和不足固然需要克服和弥补,但如果让孩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克服缺点和弥补不足上,那么孩子就可能因此丧失自己的优势。况且,一个人的缺点和不足往往要比他(她)的优点和长处多得多,怎么能克服、弥补完呢?

朱老师明确指出只有发现了孩子的优势所在,才能开发孩子的潜能,引导孩子发挥其优势特长。我想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孩子,使孩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果让孩子忙于“避短”而忽视“扬长”,则孩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孩子的潜能就难以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让孩子在受教育的环境中感到心情愉悦,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孩子的学习才会富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孩子才能提高综合素质、取得学习佳绩。

人是靠优点活着的,发现孩子的优点就是发现孩子的希望,要特别珍惜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并努力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我想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吧!

(北京·石颖)

我是一名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幸福。《致教师》这本书带给我对教学生涯新的激情,新的思考。开学前,拿着《致教师》开始拜读,但是没有实际的工作体会,对此书的感受只是跟着书中的老师们学习,没有产生共鸣。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工作,我从书中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幸福感。

我的幸福来源于与老师们的交流。开学了,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深感压力山大,各种工作无从下手。刚刚开学的一个月,我感觉步履艰难,终于有一天绷不住了。身边的同事见此状况,便在下班后与我聊了一个多小时,帮我分析我班级的现状,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我应该在什么地方开始努力。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书中的话:“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果然,如其所说,在同事这一个小时的帮助下,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我注定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越走越远的人。在这一刻,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教师间人际交往的幸福。此后,我有不解的问题都会向师傅和身边的老师们求助,大家都热心地帮助我这个教育场新人。一次语文公开课,我请老师们去听课,有的老师帮助我修改教案,有的老师帮我修改教学环节,有的老师教我练习黑板字,有的老师教我朗诵。在这次讲课中,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不少。让我感受到我们的团队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因大家而感受到幸福。当然,也跟着这本书学习了沟通技能,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互相帮助,和同事们做最好的朋友。

我的幸福来源于学生的进步。每当看见这些一年级的小豆包有一点点进步时,我的幸福感又大增了。每次与老师们交流之后,我都会带着自己更新的教育方式走进班级,发现孩子们也跟着变样了,这让我的信心大增。也正是这样,我的幸福感来源于我的学生。我也会时不时把从这本书中所学试着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例如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发现不同,发现闪光点。也照应了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我们班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要想让他安静会儿可真难啊。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他非常喜欢画画儿,休息时间就拿出一张纸给他,果然坐住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世界中成长,我们需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每间完美的教室成立前,都应该先为其命名,我给我们班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太阳”,预示着温暖、友爱。朱老师说,一位老师抓住了每一天的生活,关注了每一个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让每一天都值得孩子记住,他就能够创造教育的传奇,就能够拥有真正的幸福。我想通过班级名称和班规的制定,通过每一天的训练,使孩子们凝聚起来,创造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幸福班级。

我的幸福来源于自我成长。《致教师》这本书中,有不少教师给朱永新老师写信,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朱老师耐心解答,给了我很多愿意成长、不断前进的动力。书中,朱永新教师提到寻找自己生命的原型,他说“当一个人为自己寻找到人生的榜样、生命的原型时,他就可以找到自己与榜样的差距,通过生命原型给自己前进的力量,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激发热情、激情和活力。”这给了我目标,我也开始寻找自己生命的原型。我把对教育有如此热情的朱永新老师当作生命原型;我把非常专业、在校听我讲课的马老师当作生命原型;我把我的学姐、对班级管理十分到位的刘老师当作生命原型,他们都是我的榜样,使我更加努力。新教育的“吉祥三宝”,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我有了自身发展的方法。书中,“吉祥三宝”不断被朱老师提到,给我的感觉是贯穿整本书的始终,可见其重要性!也有老师提到时间不够用,其实我也有相同困惑,朱老师又给大家讲到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给我的感觉就是,不为自己不坚持找借口,徐特立同志学习法文,以“日学一字,五年为成”为座右铭,我会把这个事例牢牢记在心里,用座右铭来时刻激励自己。21天成就一个好习惯,我不仅用这个方法去观察学生,更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用座右铭激励和21天养成法培养自己读书和写作的好习惯。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日有所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所得,我要和团队并肩,走得更远,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北京·孙蕊)

在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时,一封封鲜活的信让我想到了世界级的画家秀,同样是用小点点来彩画出人生天地宇宙的大美。所以鼓励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即便是长大了的孩子亦然。他说:“我常常问教室里的孩子们,有谁爱画画?幼稚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几乎全部举手。但是到了四五年级,大部分的人都不举手了,或是全都指向班上的某一位小画家。看到孩子们的创造力逐年下降,最后全部消失,实在令人惋惜。孩子们太早被一大堆规则束缚。当我们拿起画笔表现自己的时候,大可勇敢地一头栽向那未知丰富无比的个人创作世界!”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对成长的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关注。对教师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授知识,而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让自己成为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带给学生欢乐的人。衡量教育失败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他是否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你!

(北京·孙飘飘)

从朱永新教授的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教育教学上的窍门,并对教师事业有了新的高度和看法。

第一个收获,是关于如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阅读不在于技巧,在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但想要量的积累,一定需要兴趣的引导。看了朱教授的回答,我认识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读物。如向低年级同学推荐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内容简单、有趣、篇幅短小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等读物。向高年级学生推荐伟人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己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篇带多篇”的教法时,可先以典型的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领悟阅读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阅读,巩固前面所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最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一篇或几篇同类文章,运用和发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立足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通过多种渠道、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大量阅读中受益。

第二个收获,是关于班级建设。朱教授说班级建设中给班级起一个贴切的名字不仅具有符号意义,而且它为整个班级注入了生命!这是使之成为完美教室的第一步。于是本学期我就在思索酝酿该给班级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力争为班级添光彩。在网上查了些资料,什么志远班,宏志班,行知班,致远班等。这些名字都很简洁也有一定的美好寓意,但若是能发动学生来贡献金点子倒不失为一个好事情。于是,就在班级群中告诉同学们为班级取名字。结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我惊叹,大开眼界。最后我们班定为“出彩一三班”,喻意着我们班的每个孩子都独特、都最棒、都有闪光点!以此励志,并在班级布置,学校活动中都突显班级主题特色。我希望孩子们在这第二个大家庭中,积极健康地成长。

第三个收获,当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不仅为了把书本知识教给孩子,而应努力使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人。能够帮助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达到社会要求。并在教师事业中对自我进行熏陶和激励,使这一职业帮助自己成长。学会享受职业的幸福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也找到自己职业的精神动力。与过去的形势相比,教师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新世纪、新课程、新媒体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职业要达到一定的境界,首先需要自我提升,大凡当教师有三种境界:“传授知识技能”型、“启迪方法能力”型和“点化生命智慧”型。可见平庸的教师(经师)在说教,精明的教师(术师)在授法,智慧的教师(人师)在示范、启迪和点化。教师只有自我坚持学习、积极实践、反复调整,用学习者的心态,研究者的眼光看待职业,才能从司空见惯中看出新意义,才能在平凡中感受不平凡,从而洞察教育真谛。这不仅是教师趣味所在,也是教师走向更高境界——实现教育之美,成就教育幸福的必由之路。

(北京·田欣)

我是一名刚刚工作不久的新老师,原来对教师职业充满无限憧憬的我,有时会因为孩子的淘气和顽皮而有点开始厌倦现在的生活。在平时的闲聊中,在网上的议论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抱怨。读完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我明白了许多,我们不能只看到做教师的风险与艰难,看不见做教师的优势。不能只顾忙着备课,讲课,不能急着抱怨,而忘记了最重要的是培养对学生的感情,激发对教育的感觉。我们需要仔细地去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魅力,就会发现它的美。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世界上最复杂的,是人。教师职业面对的是最深邃的世界——人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每天拥抱一轮新的太阳,同时,我们更是每天面对着个性迥异的孩子,拥有无限潜力的生命。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经常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我们才会爱它,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北京·王紫萌)

学习了《致教师》,我觉得当老师真的可以很幸福,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的成长,来源于专业的成长,更来源于良好的心态。幸福总是相对的,幸福也是一个“易碎品”。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标准会有完全不同的幸福感受。说到底,幸福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心态失衡,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开心,也不会觉得幸福。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的压力。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外界的诱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的社会已经成为经济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钱。虽然,教师们每天在从事着繁重琐碎的工作,不但要付出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还要更多地付出自己的情感。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却不是很多。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那将会心理不平衡,而无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平淡也是一种幸福,拥有了平和的心态,幸福就会长驻你的心田。

(北京·隗春艳)

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的思考,给询问者以及这本书的读者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故事。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已过十年,一年一年,一届一届,当初刚开始工作的那份热情,已经被磨去很多。工作压力的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感受不到英语教学的快乐。如何除去这种倦怠感呢?在细读了朱教授的“在教育中诗意栖居”后,我找到了答案。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英语,热爱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时常积蓄着热情,还要将学生心中沉淀的热情激发出来,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其次要有幽默感。英语教师拥有一份幽默感,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喜悦和欢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要有智慧。把握好英语课堂教学抒发激情的最佳时机,使英语课堂教学波澜迭起,收获多多,让英语课堂教学永远保持一种清新的感觉。在组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欲望,释放出内心的激情,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地学习。

当然,除了热情和激情之外,我们还要有宽容、严谨和沉稳的工作作风。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宽容中有严谨,严谨中有幽默,幽默中有沉稳,沉稳中有激情。

(北京·武祎)

不知不觉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这些年虽然也在读书,但是讲实话读教育的书很少,我读的教育书籍大部分都是学校硬性规定的,其他的教育类书籍都是大致翻翻,很少细读。拿到这本书一口气读完,让我重燃了做教师的激情。

总以为只有自己才有迷茫于做一名教师的时候,但是看到一个又一个带着迷茫来需求指引的同行,在朱老师这里获得智慧启蒙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我们可以不如学生,我们可以成长为名师,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抛砖引玉让我们深思,读后感觉到做教师真好,因为我们的胸怀决定了孩子的视野,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探寻我们想要的未来,同时也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未来的孩子们该如何成为掌握自己命运与幸福的人?

朱老师用他无私的情怀书写出一个个让教师开启智慧的钥匙,让我们要学会读书,懂得学生,形成个人风格,重返童心,每天拥抱一轮朝阳,用童心来激发童趣,让教师的工作变得生动有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如何让教师也拥有幸福,如何让我们的环境变成我们的乐园,如何让我们自己开心健康……试想如果一个老师每天不开心,他的孩子怎会开心?一个老师的环境很糟糕,他的学生能有多整洁?

于是在我的教学环境中我加入绿色,让信息机房变得充满生命的气息。学校为了安全将机房部署为重点保护基地,所以满窗铁栅栏总让我有一种牢笼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我给信息技术教室增添了几盆挂兰,我培植的绿萝从电脑桌爬上了窗户的栅栏,那种感觉仿佛特意给花做的花架。我喜欢这里,每天都会来这里给花浇水,带孩子们来上课就是一种享受,孩子们置身其中,不再感受牢笼,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教育的激情,爱上学校,爱上孩子,也爱上了我自己。

(北京·徐春燕)

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和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朱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们会不会也自觉地问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室就是幸福源泉》一文中,朱老师总结幸福的获取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与物的关系是生命的常态,人首先活在物质中,衣食无忧,财富积累得越多,人当然会感到越幸福。但财富最终是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很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幸福;第二种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一个社会的人,受到尊重、受到信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幸福。一个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喜欢,这个老师肯定很幸福;第三种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是人和自己的关系。自己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目标实现没有?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何来幸福?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满意,这才叫幸福。朱老师总结,作为教师的幸福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孩子,孩子们的成绩就是你成功与否的标签;二是来自专业成长带来的事业成就与生命尊严。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为生计所迫,做一些不得已的事,但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就能在生存中品出好滋味,这就是生活。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的。生存有限,生活无限。朱老师说:“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

(北京·晏雨晴)

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这本书,我收获很大,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走过了26年的教育生涯,我也向自己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教师呢?这是最简单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刻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我的答案呢?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充满责任的旅程。人只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价值,才能展现人生的意义。身为小学班主任老师,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从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的第一天起,我们的肩上就背负了光荣的责任,我们只有勇敢地承担,忠实地履行这个使命,才意味着责任的实现。工作中,我时时把这种责任意识放在心中,牢记学校的育人理念,它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富有价值。

我很赞同一句话,“教育是留白的艺术,教育是一方面,约占30%,更重要的是精心陪伴!”正因如此,我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也许没有掌声,但有舒心的微笑和永难忘怀的记忆,还有学生那深沉的热爱和真诚的理解。也许我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可以无愧地说:“对孩子们,我投入了全部的爱,我在全心全意地付出。”每当我面对43双纯净、真诚的眼睛时,我深深地意识到:在学校这片心灵的沃土上,责任与信任同在,幸福与泪水共舞。我愿用我辛勤的汗水和责任陪伴孩子们一起用心前行!

(北京·苑芳)

《致教师》这本书,给我这个刚入职的小学教师带来了启发。

教师的心中应该有阳光,如果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份阴暗。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会向老师学习,包括教师身上的不足也一并吸取,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这是一种生活的氛围,当我们身边人总是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我们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影响,更何况是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全判别好坏的能力,更应该给他们一个优良的环境。用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特别喜欢听老师讲他们的真实故事,那不仅是经验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无形中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有思想,有情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比起语言的教育,更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真实地袒露教师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理解学生,不要用大声的批评去纠正学生,我们的声音越高,离学生的距离就越远。静下来,感受每一位学生,用一种“温柔、婉转”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做错了应该改正,这样,学生就不会离教师越来越远,就会慢慢地向我们靠近,彼此理解。

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每时每刻地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我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像这样拜读名作或者讲座,完善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北京·张瑶)

有一个同事一天戏谑道:“上辈子做了什么缺德事,这辈子当了小学老师。”我也在思考我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教师?曾经刚刚踏上这个岗位时热情高涨,慢慢地发现这个事业不是想象的那样,在神圣的背后是心酸辛苦,因为这是一份良心活。觉得神圣这个词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之所以归结为神圣,是因为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可以说曾经身心疲惫不堪,但是后来读了《致教师》后发现,这个职业的真正的神圣是什么?里面提到的曼德拉说过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所以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的思想有了变化。曾经神圣光环下迫使我做的律己行为,甚至让我感到疲惫的行为,感到失去了自我的行为,现在我不认为那是迫使,它完全变成了自主的行为。因为我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改变孩子的一生,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试问,又有哪个职业能如此的神圣呢?人们说真正的信仰是最为恒久炽热的希望,他能在厄运中帮你鼓起勇气,激荡起乐观。所以我找到了我问题的症结所在——曾经的我缺少了一份信仰。我想,现在我已经找到了它,它将在未来的教师路上给予我温暖光亮,并引着我走向职业和生命中明亮的那方。

(北京·赵东芳)

“出发是关键中的关键,只要出发了,不管碰到多少问题,离理想的终点都会越来越近,就像我们喜欢的那只犟龟,只要上路,总会遇到庆典。”每当读到新教育的这段话我就会不由得有一些回忆,有一些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履行好工作的责任,首先必须具备教师专业素质,坚持不懈地学习与反思。现在的我,当意见、建议来临时,不再不悦,不再拒绝,而是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告诫自己:换个角度,静心仔细想想,如何能做得再好一些。这样才可以真切体会到什么是幸福的教育生活,什么是真挚的友情。

在科学实践的时间轴上,我也在品味着孩子成功的快乐。自来到首师附小,我把这里当成了新的土壤,从未参加过创新思维的孩子们,被我一个个动员起来,无论是每周三的一个半小时,还是周末里与家长孩子们想主意、做道具,无不让我体会着作为教师的幸福。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时,我的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

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我可以让课堂精彩。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是科学课程的新篇章。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是植物单元,从认识植物,到了解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再到生长发育,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因此我尝试在每节课的最后留下五分钟,自己为孩子们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在这五分钟里,我带着他们来到教室外,校园里,由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一株植物,进行观察。虽然第一次他们因为兴奋好像一无所获,虽然课堂上因为少了五分钟而有些紧张,虽然在记录表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孩子自己的表达方式,即使有这样那样的虽然但是,不过,当我们看着我的小树在我一天天的守望下和孩子们快乐成长时,那一张张满满的记录表,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成长故事。短短的五分钟不仅是时间的积累,更是一个成长的积累,在这个积累中,孩子所获得的也许不在这五分钟内凸显,但是我相信这五分钟的经历,必定会给他们带来超越五分钟的精彩,也为我的教育生活增添精彩。

(北京·赵晓伟)

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里,把关注生命作为重心,给我无穷的力量,无尽的启发。

“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因为你做得不够让别人喜欢。”这是一个老师在班会课上经常给孩子们讲的一句励志话。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认同,被别人理解。而老师最希望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和学生的爱戴。可在相对比较单纯的校园生活里,交际圈往往很狭窄。一方面我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另一方面我们畏首畏尾,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新的探索。刚刚走上讲台的老师,雄心勃勃,都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又怕一些“创举”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朱老师说“你是你自己教室的国王”,“你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向你低头”。他在书中分析了甘肃庆阳市原实验小学李建忠校长如何把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初中办成一所名校的故事。他坚定地说,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一个区域,更何况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新教育人有句名言: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一个老师如果真正用心扎根教室,把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和项目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而精彩起来,相信有作为的校长一定会为他点赞。

有人说,人的成功80%靠情商,“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是训练情商最关键的要素。对于一个刚入职的新教师来说,处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指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老师讲过,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

做一名受人欢迎的人,并不代表投机取巧,故意奉承。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朱老师告诫我们,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相反,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生活当中,有很多老师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一辈子只是在工作而已。在我们的广大校园,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会是一个跟同事、校长和社会合作的人。现代社会讲究“双赢”。一个真正高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各方面因素的教师。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先判断他的“人缘”,人缘广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朱老师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特别难,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确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我们必须面对。很多冲突都在没有“换位”思考的情况下发生。善于换位,就等于理解与同情别人。

二是尊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是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士可杀,不可辱。不卑不亢,宠辱不惊,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做人的境界。朱老师建议一线教师,对高贵的人挺起胸膛,对低微的人亲切关怀,要做到“彬彬有礼又有进有退”。对于尊重,作为教师,首先从尊重学生人格开始。

三是互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平衡,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心理评价。假如我们平时总沉浸于“吃亏还是占便宜”中,我们就会陷入“交往失衡”的万丈深渊里。一个优秀的交往者,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能够讲一点儿奉献精神。对于人际关系来说,讲点奉献是维系关系最有效的途径。从长远看,“最终你仍然能得到回报。”

朱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一个老师做到换位、尊重、互惠,他一定会赢得教师群体的尊重,赢得校长的尊重,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父母的尊重。”我想:这个人一定是“人缘儿”,他的人生必然附带着从容和幸福。

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他对某件事情的痴迷程度,兴趣其实就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是人成为他自己的重要条件。我们不光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教书以外的东西。我曾经在学生当中做过一份访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指数排在前几位的是:风趣幽默,民主公平,知识面广,创新意识,多才多艺等。若干年后,学生记住的不是我们课上解决了多少难题,而是课堂以外的东西。朱老师在他的《教师的第九个小时》发出一个信息:无论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事业还是专业,我们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教书之余的生活。我们不能单一一辈子投入到做一件事,那样不光是单调,而且会伤害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朱老师说,时间安排好,实际上就是在延长自己的生命。他建议我们:在喧闹纷扰、充满诱惑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在事务缠身、焦头烂额的时候,要做到忙而不乱,心向安宁。对于我们而言,跟学生们在一起成长,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专心于学生、教室、专业发展。这样,我们会享受不一样的时间,进而享受不一样的人生。些许时候,我发觉自己经常被电脑、手机俘虏,这点百害而无一利。如果有闲暇时间,学会整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有所进步。

(北京·周悦)

《致教师》一书中提到了生活情趣让教育更有趣味,这让我深有体会,是啊,无论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事业还是志业,我们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教书之余的生活。一个社会的人,受到尊重、得到信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幸福。一个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喜欢,这个老师肯定很幸福。

(邢台·张小梅)

读了这本书,我增添了力量,对自己的定位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不是园丁,自己就是一朵花;我,不是蜡烛,是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让自己熠熠生辉的小小星球;我,不是春蚕,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我,不是工程师,是在唤醒灵魂而非机器修理;我,就是教师,是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活生生的平凡生命。

(邢台·周永花)

作为一个刚刚入职三年的年轻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或许还不是多么的透彻,但这种获得感与幸福感却已经将自己装的满满的。当自己的学生亲自拿着他们叠的或许不那么漂亮甚至歪歪扭扭的花走到你的面前,小心翼翼地交到你手里的时候,那种开心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他们的纯真,他们的小小感恩之心,足以让你为之动容,甚至湿了眼眶也不为过。

还有什么能够比学生的信任与喜欢更让人感到快乐?书中提到“要做一个让学生看得起的老师”。何谓看得起?就是打心底里认可,包括你的知识、见识、胸怀,包括你的行为与处事方式,他们虽无法作出精准的文字评价,但内心自有一杆秤。

在书中,朱老师谈道:教师节的时候,看一看已经毕了业的学生会有多少记得给以前的老师送束鲜花、打个电话甚至来看望一下老师,这样的学生越多,这样的老师越好。在校生送多少鲜花,也比不上毕业多年的学生的鲜花一朵。如果学生离开你就不再想起你,那你就应该及时反省。

老师做得好与不好,当然不能只靠学生送的鲜花多少来进行评价,但是学生的喜欢与认可又何尝不是一个评价老师尽职与否的标准?

让自己心安,让学生喜欢,让学校信任,这样的老师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有《致教师》这本书的引领,相信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

(邢台·杨立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要贯通中外,要贯通古今。获得知识,读书是最好的渠道。做到以书为友,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让自己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邢台·李秋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赞美教师的佳句。我们教师是否也这样看待自己呢?我作为一个教师,我从不这样看待教师。因为我觉得教师就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教师也要生活,也想要工资高些,待遇好些,这些都与常人无异,所以无需把自己想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

其实,在《致教师》一书中,朱永新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更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的生命价值在于让生命幸福完整。

我非常赞同朱先生的观点。他的话中肯、实际,细细品味,值得深思。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把这个职业做好,其次要在这个职业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否则,这个职业对我们来说除了生存,别无意义。

(邢台·刘燕)

“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老师的言行是学生活生生的教科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所以,为师者应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弱者有天然的同情。

(邢台·郭春玲)

从事教师职业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让我见识了现代孩子的调皮、贪玩、任性和家长的无理取闹,这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催化剂。在现实这个大染缸中,最初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信念也被染得失去本色,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被伤得体无完肤。

当自己陷入职业倦怠期不知该何去何从时,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新教育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尤其是假期认真拜读了《致教师》,书中经典的实例,精美的语句令我折服,它如一缕春风吹人心田,唤醒了我心中教师职业幸福的嫩芽;如一场甘霖普降大地,滋润了我内心即将枯萎的职业幸福感;又如雪中送炭,解决了我教师职业倦怠的燃眉之急。

(邢台·任海芬)

“世界没有丑陋的花儿。”作为园丁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辛勤培育的每朵花都是美丽的。这就是认同的力量。

同行们,不要吝啬你对学生的认同!尤其是学困生的认同。或许,你的认同可以催生出一个人才;或许,你的认同可以创造一个奇迹!让我们用爱与责任去认同每一棵幼苗吧!直到他们长成一棵棵大树,凝聚成一片片森林。

(邢台·张振苏)

教师是一类什么样的人?高大?光辉?……不!对于教师,她/他应该只是教师。

——引子

初为教师时,也曾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高尚的称谓而感到骄傲;在教师的道路上,处理过学生打架事件,带学生去医院看病,去查宿舍看学生睡觉,曾经疑惑过教师是否还得具有当法官、当医生、当保姆的些许本领;做教师久了,连自己都迷惑了,教师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职业?(www.xing528.com)

(邢台·王立伟)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当如此。工作多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所任教的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人头疼的,我们对这些孩子要给予更多的责任和爱心,做教师就要做好的教师,更要做孩子心中最好的教师。因此,我要时刻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

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等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我受益匪浅。

(邢台·冯云凤)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我想如果能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情绪,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付出的爱必将得到更好的回报。

(邢台·李悦)

我最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教师就是要发现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邢台·刘立莎)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没有幸福感的老师就不会爱教育,就不会把自己献身到教育中,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存在感,如何能开心,能有幸福?朱永新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幸福的途径:在于创造中、服务中、研究中、与别人的分享中,而教育就具备了这些共同的特征。教育是让人们幸福的事业,而为什么很多老师们感到不幸福呢?想一想,自己有时也会觉得工作繁琐,进而对教育提出疑惑,觉得教育真的是一件繁重、琐碎的工作。每天的烦躁难道不是预示自己的失败吗?自己不知所谓的唉声叹气,代表着自己工作的不轻松、不愉快,心灵的困乏。怎样才能调节自己,让自己放轻松、快乐起来呢?《致教师》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一切繁杂,我们都让它归于平静;一切匆忙,我们都让它归于安宁。真正的工作意味着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并因此而幸福。得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和孩子一起进行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让烦躁的心灵归于安宁,与孩子们共同缔造完美教室,在书写生命叙事中,创造自我价值,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中,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从而在教育中、在工作中得到幸福。

(邢台·徐娟)

如果你想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应该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与孩子及同事分享你的爱,让你的爱悄悄地润泽孩子的心田;分享你的微笑,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鼓起孩子向上的勇气。是啊,享受教育的幸福,首先要创造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能够从每一天日常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满足,能够从自己的成长中得到满足,能够从与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满足。教育应该让教师能够非常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每天兴奋地走进教室,满足地走出教室,就让我们携手做一名追求教育、享受幸福的教师吧!

(邢台·张炜)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道:“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幼儿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进的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邢台·尹丽霞)

我感觉,自己现在的境界处于“让自己心安的老师”阶段。长期以来,自己一直兢兢业业,把所有的爱心奉献给了学生和教育事业。我觉得学生从我手里没有被荒废,哪怕以后他对你如何,只要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心安了。

一段时间以来,感觉自己能做到以上两点就心满意足了。但看完《致教师》后,自己感到汗颜,因为还有更高的境界自己还没有达到。认识到自己的懈怠情绪,真的感到自己的目光太短浅了。干了这么多年,自己是一位让学校骄傲的老师吗?仔细想来自己真的没有做到。可能我们达不到最高境界,但要争取做一个让学校骄傲的老师。我想只要用心去做,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就能做到这一点。

我庆幸,接触了新教育,让自己的懈怠感产生即灭。我想,何不放下一切,努力让自己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为了自己,为了教育,我不敢懈怠,我不能懈怠。

(邢台·张书造)

2016年在县教育局的推动下,我有幸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我认为这是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最好的遇见。对于老师们的种种问题,朱老师非常有亲和力地给出了详尽的解答,同时给出老师积极建议。这些建议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使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邢台·苏丽巧)

朱永新老师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真正能够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潜能、每个孩子的优势,甚至于每个孩子的缺点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优点和缺点本身是相辅相成的。我虽然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是我会努力改变自己;我虽然还不够优秀,但是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我想给我的学生一定范围内的人生启迪,带给孩子们前进的动力;我想让我的学生在最美的年华遇到最好的自己。有人说:在人生的所有幸福中,有一种幸福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为人所羡慕,但这种幸福并不是大多数人能拥有,只有少部分人很幸运。因为大多数人为了生计而奔波,不得不干他们所不喜欢的职业,这其实是很不幸的,而真正的幸福就是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爱好正好契合。我发现我拥有了这样的幸福!

(邢台·吴红梅)

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地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中要寻找合适的契机,带着智慧用唯美的方式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如朱老师所说:“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亲爱的老师,请记住:只有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就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致教师》这本书,就如同一锅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滋养着我,它带我穿越陌生艰辛、穿越平淡机械、穿越繁杂琐碎,在羊范完小这块广袤肥沃的土地上,俯身播种,静心耕耘,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花儿将会在新教育的阳光沐浴下,迎来季季红,朵朵均不同的美好明天。

(邢台·曲雪霞)

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童年的问题远远没有被挖掘。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家庭,亲自了解、感受他的家庭氛围,才能够读懂问题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我们只有和父母充分沟通,达成一致,建立新父母学校,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共建。

(邢台·徐丽娟)

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人遇见人,有了生命。生遇见存,有了未来。那么数学遇到了新教育,又会有怎样的美好呢?我想:一树一树的花开,便是他们的遇见。

(邢台·苗昭阳)

有一次,孩子们和我开玩笑说:“老师,你闭上眼睛。”我满心狐疑却依然照做。睁开眼,面前是几只用纸折成的花朵。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内心感慨万千。何德何能,我可以走过许多人最纯真的岁月,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热爱生活吧!热爱课堂吧!热爱学生吧!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做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用自己的犹如岩浆般滚烫的心,让每一个孩子心底里沉淀的情感发酵、释放。为了教育理想,让我们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吧。这不是教师的自我鼓励和慰藉,而是教育本质要求。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学生的幸福,也就没有社会的幸福。

(邢台·崔玉龙)

要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就有了成长的渴望。

要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就要终身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

要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就要努力的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专业型教师。

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就找到了职业的尊严和乐趣。

(邢台·张雪玲)

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职业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对于教师,教育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个体的成长,得益于作为教师的我们对他们的影响和教育。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影响他们的生活甚至一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作为一名教师,或许低估了自己的这种力量。

(邢台·郭丽娟)

实际上,成功挑战艰难的事情与轻轻松松完成一项任务所收获的快乐和成就是不同的,我们成长的速度又往往与我们挑战任务的难度有关。正所谓,大烦恼才有大快乐,大问题才有大成就。如果你仔细去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魅力,就会发现它实在美丽。教师是一个能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无止境的职业。

(邢台·徐利国)

翻阅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许久,收获满满,感受颇丰,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时刻萦绕着我,我庆幸看了此书,更庆幸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

确实如此,从教十几年来,教育生涯中的酸甜苦辣我都一一品过,但千万般滋味都会在当我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统统化成绕指柔。此时此刻,我很清醒,我的幸福来自学生,我的精神寄托也来自学生。

(邢台·路秀丽)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我豁然开朗,“教师的价值要通过学生的成绩体现出来,而不能直接从教育生活中、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取幸福感”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说到幸福感,其实它就在每一天日常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就在自己的成长中,就在于与孩子的交流中……教师应该每天能够通过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通过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幸福。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幸福只是来源于学生的一张试卷、一个好的分数,来源于遥远的未来,来源于学生成才之后,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享受教育幸福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人。只要我用心去写每一个教案,用心去上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关心每一个孩子,“功力必不唐捐”!

说到这里,一个教师的自豪感又回来了,耳边忽然响起了那首歌:“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很荣幸,“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让我们每天与学生互相依赖,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邢台·张胜敏)

翻开《致教师》,映入眼帘的前言《我是教师》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细细地品读,它既有诗的韵味,又有文章的精美,最关键的是它出乎意料地写到“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想不光是我,大部分人的意识里,老师就是园丁,就是蜡烛,就是春蚕,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些伟大的“标签”贴在老师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

朱永新老师的《我是教师》揭掉了老师身上的这些标签,并道出了不容辩驳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做代价,以此去照亮学生;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教师就是教师”。

读到这里,终于明白,我们就是教师,是孩子依靠的生命个体,不那么神圣,不那么神奇,也不那么伟大。一名真正的好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是阳光、健康、幸福的,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健康之心。做到用自己散发魅力的思想、文化、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灵世界。教师,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此时我开始思考老师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怎样让我的教育时光充满快乐?《我是教师》告诉了我: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邢台·李燕)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这是《致教师》一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2016年9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从师范毕业三年后,我正式步入了教师这一行业。就职于白岸完小的我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教二到六年级的美术。起初这一切与我来说是新鲜的,新鲜的环境,新鲜的人,单纯的孩子们,但渐渐我意识到孩子们对我的新鲜感过去之后,美术课也变得枯燥无比:讲课,画画,点评。我常常想如何让我的美术课活泼又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当我费尽脑汁时,看到了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和摇曳的柳树,于是,我让孩子们课下去收集树叶,小花,所有你能找到的植物,我们来一次拼画。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美术课上孩子们拼了各种小动物、房子、花园、天空,还有穿着各色鲜花的妈妈。10月份的时候学校组织孩子们去秋游,于是,我们用捡来的鹅卵石作油彩画,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去创作自己的作品,每每遇到颜色搭配问题时,我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常常告诉他们:“你们都是大画家,勇敢的把你的想法画在纸上。”于是,我看到了会飞的马,龟兔赛跑中穿着轮滑鞋的乌龟……

(邢台·李亚东)

朱永新老师是幸福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他将自己与教育融为了一体,视教育为天命,视教师的身份为骄傲。他说,教育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朱老师做到了,所以他是幸福的。

那么,我们老师们的幸福到底在哪里呢?

我想,唯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生命的成长,你才会发现,工作中,我们累并快乐着。

(邢台·王继超)

生命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和重复,每一个生命都应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人生。

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也是一门很好的教育。如果你的生活五彩缤纷,你的教育也会是千变万化、充满色彩的。没有单一的生活,也不会有乏味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教育,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

(邢台·李苏娟)

泥泞催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

最近爱上《致教师》,爱上聆听朱永新教授与一线教师问答式的对话,也爱上从各个鲜活的人物事迹中审视自己,净化自己,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也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

(邢台·张瑞晓)

读完《致教师》这本书,我更加坚信朱老师所言:“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幸福完整,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让我们在新教育中探索最美好的教育,让我们在新教育中进行最美好的教育,以爱心唤醒童心!

(邢台·杨建华)

读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中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对教师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深刻叙述都让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门功课实属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师给广大教师们的一封封回信却让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盏闪闪动人的思想明灯,为身处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们指明正确的航向。

(邢台·赵海书)

朱永新先生说,《新教育之梦》是“传道”,是为了播种“新教育”的种子,让一线教师接受和认同,拥有理想。而《致教师》就是“解惑”,是为了帮助那些有新教育梦想的实践者,解答他们在前行路上遇到的困惑的。少了困惑,自然幸福就多,我觉得一个小小关注,改变了一个孩子,帮助教师寻到职业的幸福,自然也会寻到自己梦中的点滴幸福。

有人说,梦想注定是永不停息的疯狂,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当心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想法,现实饿了,吃掉了梦想。而今朱教授的《致教师》又让我坚定了信念,我们依旧可以珍藏自己的小小梦想,让它更加踏实,更接地气,像是祭奠过往,像是憧憬未来,更像是把握现在,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大步前行。

(邢台·王成彬)

教育这项工作是复杂而繁重的,但是如果你真正喜欢它,那它就是美丽的,即使再辛苦再忙碌,也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如果能够发现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我们就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邢台·曹瑞敏)

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很喜欢这样一段话:“作为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职业尊严的时候;只有当教师感受到自己真的在拔节生长的时候;只有当教师在阅读中感受到书中思想和自己的心灵产生共鸣发生交流的时候;只有当教师发现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命在小小的教室里开花结果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幸福。”

谈到教师的幸福,我常常想幸福从何而来?每天从睁开眼到躺上床睡觉,双腿几乎都在不停地奔走,这样是幸福吗?每天处理着学生的大小事务,一个个的电话接到手软,这样是幸福吗?每天的时间安排紧凑,过着打仗一样的生活,这样是幸福吗?说实话,一点都不幸福。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之中,我的幸福却在悄悄萌芽。

我是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分配到山区的一所完全小学的,教音乐的时候,我在音乐教室坐着,一拨一拨地换学生,虽然累,但是心里却是幸福的。看到孩子们的喜欢,我是幸福的。孩子们在我后面追着问“老师,音乐课上不上?”,听到我肯定的回答时,听到那声“耶!”,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农村,大部分的人认为音乐这个课其实不用上嘛,有什么可上的啊,还不如让他们多学几个字呢。经常会有老师说,教音乐多好啊,又不用考试,没有压力。我觉得,嗯,其实也不错。哎,偏偏从去年开始,我们县的音乐科目就开始考试了。还好,我们音乐成绩是全县的第二名。那天中午,我躺在家里,看到这个分数,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回想着一年来的音乐教学,回想着为了音乐考试的准备,回想着那些为此付出的孩子们,我的内心是幸福的。

哦,原来幸福是这么简单,它来自于我们的每一次成长,它来自于我们受到的每一次赞扬,它来自于师生心灵之间的碰撞……我们的幸福之花正在悄悄绽放!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路就有了。是啊,只要我努力地走,路总会出现。正如我们新教育人的指南: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在追寻幸福的路上,我期待与最美的自己相遇!

(邢台·冯燕)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独立可爱的个体,每个学生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个体,幸福感就会向我们源源不断地涌来。每个老师在付出汗水的同时,感受着孩子们给予的幸福。我在这里用一句话来作结:“我的《致教师》探索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我正在路上想要遇见未来的自己。”

(邢台·路志琳)

我们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这是最简单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刚入职一年的新教师,实际上也有这种疑惑。

直到有一天遇见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这本书,第一辑的题目就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在第一辑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和《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这两篇文章。

于是,我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书中提到的人生教科书——曼德拉却说,“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而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本能地认为我做不到,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懦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伤痛,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无能为力”,然而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已经战胜多少次困难,真正强大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面对重重困难却绝不屈服的信念。我开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来自我那不强大的内心,我的不曾完全的努力。想要从职业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职业的魅力所在,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这些也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充满挑战性,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因此接触了很多“纯洁心灵”,欣赏了许多祖国“最美的花”,我们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养别人,这些想来也是有趣的。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生活中的美丽。

(邢台·张瑞静)

在《致教师》这本书中,朱永新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给予了剖析与指导,让我们能够及时反思,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积累处理教育问题的经验,《致教师》是非常值得一线教师阅读的“教育法宝”。

(邢台·赵乙人)

几年的教师生涯走来,回望来时的路,这也许是每一个初入教师工作岗位的人都会经历的一段心路历程吧。因为年轻,所以会心高气傲、心气浮躁、急于求成,所以当我们的工作出现一些问题或是遇到一些阻力的时候,我们便感觉有一种挫败感,时间越久,我们的职业幸福感越差。所以,当我看到朱老师给新教师的回信时,我觉得眼前一亮,心中的层层迷雾顿时散去,顿感当时的职业激情又回来了。不可否认,我们的工作会受到外界或多或少的影响,但褪去繁华,让心回归宁静,重新审视我们的心灵,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我看到了它的美丽所在,它的美丽源自于它的魅力。

作家冯骥才曾说:“空气穿过针孔时,比穿过山谷更有快感。”作家用这样充满想象的文字提醒我们,成功挑战艰难的事情所收获的快乐与轻轻松松完成一项任务,成就感和愉悦感孰大孰小,不言而喻。我们教师面对的是最深邃的世界——人的心灵。当我们看到这些个性迥异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与哺育下,挖掘自身的无穷潜力,发挥他们不可限量的能量时,我们难道不会有无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吗?我们的工作固然充满了挑战性,但也充满了无限魅力。

(邢台·刘丽云)

作为一名教师应勇于改变。书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万物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当今世界的瞬息万变,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方方面面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着影响,其中有很多是不良影响。我们负重前行,后面却有很多掣肘。如果每个孩子生来不用老师教就都能遵守纪律,热爱学习,品行优良,那么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成长过程都有着普遍规律可循。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去芜存菁,将其中理论精华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正如朱永新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可以改变世界,但这个改变,不是从改变社会、改变别人开始,而是从改变自己开始。当我们真正改变了自己,让自己不断变得美好,就必然影响、改变着别人,事实上也就已经在改变社会了。我们永远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寄托到外部环境上。我们应该从自身努力,有破茧成蝶的勇气,不断地从那些优秀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

让我们直面危机,不忘初心,勇于改变,不断成长!

(邢台·宋丰刚)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最适合我的,因为每天与天真活泼、内心纯净的孩子们在一起是简单又快乐的。但是,真正投入到工作中,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后,发现这一职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甚至一度迷失了方向。恰逢这时,我读到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这本书,它不但给了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更让我有了一个期许: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邢台·董芳)

近期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感悟颇深,其中《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一文,“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很有道理,家庭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是毫无疑问的。

诚然,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模仿师,父母的兴趣往往会成为孩子的兴趣,父母的坏习惯往往会成为孩子的习惯。如果您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孩子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邢台·白建刚)

生活中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经过近一个季度的研读《致教师》后,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读这本书就好像是穿越到另一个时空与一位有趣的人对话,好像与朱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从大师那儿学到了不少教育教学的技巧,使我的教学任务更加轻松、更得心应手。

尤其是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有关《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一文后,我认为要想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必须做到敬业爱岗、勤奋练功、真心爱生和与时俱进。

(海门·王健红)

工作十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海门·陈卫国)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可能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在与别人的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而这也是《致教师》让我体会到的。

(海门·何花)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海门·姜敏敏)

《致教师》,让我认识到:阅读,不仅是教师实现精神突围的最佳途径,让心灵从枯竭走向充实而愉悦,更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内在理论,为教学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命力。教海无涯,学无止境,阅读也无止境。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滋润我们心灵、为幸福人生提供“养分”的一方沃土。

(海门·朱翔宇)

《致教师》书中这样写道:“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是啊,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柏拉图说:“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或许,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真正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待前路上的困难和磨炼。

(海门·石慧娟)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作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海门·袁铁鹰)

我因为遇上了《致教师》,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于是我看到了一路上不一样的风景。它的内容和结构特点,有点像刘墉的《写给儿子的信》,又有点像《苏菲的世界》。我相信很多人会与我有相同的体会,每天读同行们的心声,仿佛看到了不同阶段的自己,而每天被“传道授业解惑”的感觉就像是被一只神奇的手指引着,让你仿佛遇见了一个未来更美好的自己!

(海门·黄相如)

拜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感慨良多。特别是其中《让语文回归生活》这一篇,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拓展人生的宽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闪耀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光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是语文教师由“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活的学习、活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从狭小的语文课堂上升到生活大语文,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谨记陶行知教诲,努力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无限接近教育的本质。

(海门·崔健)

朱老师说:“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而今天,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想做一名让家长瞧得起、孩子喜欢,让孩子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老师。

(海门·李静燕)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师道尊严正时不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转变工作方法,一味地端着老师的架子,要求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结果往往会造成师生之间缺少心与心的交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无形的隔阂。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对一个教师来说,痛恨积弊的方式是行动,是将让自己置身于“涨潮的海上”,相信“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相信“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唯有建设,唯有行动,才能“带着使命,带着爱”,“向没有污染的地方,重新出发”。

(海门·周晓峰)

打开《致教师》,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细碎的教育命题。你以为这只是“观念与说法”的修辞美化吗?显然不,它们都是“幸福与完整”之教育生活所赋予的生命之神光。一个教师撒下的优良种子,终将会在岁月深处萌芽。或许,这就是今天对于明天,现实对于未来的坚忍而美好的“求证”。

(海门·窦晓军)

还记得自己刚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使我快失去信心。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幽默、亲切。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海门·邵京)

我虽不是名师,但我努力追寻着名师的脚步,至少目前我是一个在求索中不断成长的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成长、成熟。多一些美丽,少一些遗憾,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必将是我教育人生的永远情怀!

(海门·施东艳)

从教之路,多辛酸坎坷,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有过失望想过放弃,在举步维艰时,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让我去相信孩子们天使的蜕变,静待彼岸花开。也许有的天使暂时迷了路,总会有那么一天,能收获到非这个职业莫属的圣洁与美好。真诚地爱他们吧,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理解他们的困惑,发现成长的烦恼,感动会一路相随。

(海门·徐艳华)

在学习过程中,挫折与压力、矛盾与冲突常常会侵袭,这时,具有引导意义的生命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承受挫折、化解矛盾的能力,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与挫折,从曲折中看到成功的希望,自信、乐观而自强不息,让学生投入激情战胜危机,积极去开拓生命的价值空间,发现生命的魅力无所不在。

正如朱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育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完整的人。我们应该缔造信息技术教育的完美教室,成就孩子的完美人生。

(海门·赵俊华)

《致教师》这本书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

(海门·朱晨娟)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直学习下去。

(海门·廖玉君)

做个幸福的教育者,一定是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朱永新教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

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也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学习如何做一名老师,更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

(海门·杨瑾燕)

《致教师》,其实就是“致我们自己”,致我们自己的良心,致我们自己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注定风雨兼程,希望更多的老师调整心态,具有博爱之心,智慧教学;希望全社会对我们的工作更多理解,更多支持;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少求功利,一心向学,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海门·姜红霞)

我认为幸福与财富无关,每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是不一样的,幸福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幸不幸福,关键是你的态度。作为教师收入微薄,要想从金钱上得到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无权无势,要想从权势上得到幸福也是不可能的。但我很幸福,我的幸福来自于我做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这个职业给了我一份稳定的收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教师这个职业给了我一种积极的心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还给了我一颗不老的心,每天跟孩子们打交道真是开心。每天走进课堂,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就感觉有使不完的劲,我是一名生物教师,每当学生问及生物、生理方面的问题,能给他们满意的答复,我感到幸福。我连续上过九年高三毕业班的生物课,每一届学生对我的认可,每一次学生家长对我的感谢,都是我幸福的来源。

教师是辛苦的,教师也是比较单纯的,要求不高,所以教师容易满足,容易体会到幸福,教师的幸福就是甘于奉献,甘于平凡,甘于平淡,我无悔此生,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海门·黄裕兰)

阅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字字珠玑,但又感觉似云端的舞蹈,是美好的朝向。云端和地气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是实践,是坚持,更要在思考中调整行进。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的至理名言:“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枝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没有人生来就是教师,为什么大学毕业后,有的逐渐成为教学的骨干,有的总是那么平平淡淡?有的老师不管接手什么班级,他的名字就代表他班级的成绩品质。这些差距哪里来,我觉得关键因素在于平时思考的程度。

(海门·陈春娟)

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出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是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行动的最高使命。在一间教室里,如果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那就是教室中的幸福之泉悄然喷涌的时刻。

(只想安静)

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很多老师在推荐。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却没有拗口的专业用语,而是围绕具体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解剖教育中能够做到的点点滴滴,给人教学上很大的启发,也给人在为人处世上的很多智慧。非常喜欢。

(芒果小樱)

对于在教育界工作的人来说是一本可以借鉴的书,朱永新老师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理论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用无数教育实例告知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

(无昵称用户)

自发自愿成为一名教师的人,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这爱的度,爱的量,爱的方式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学生幸福了,我们才算实现了自己的幸福。

(无昵称用户)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触是一个教师一定要疯狂阅读,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量;一个教师拥有的知识应该比他所教授的那一门学科的事实多出10倍、20倍、30倍,这样才可以被他的学生所信服,并让自己的学识散发出平和但是绝对强大的权威力;一个教师应该不仅仅要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要知道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这样子才可以最大可能地教导学生。尤其在我们中国,老师往往是比如数学专业就局限在专业圈子里,像生物、科学等的知识是很缺乏的,导致现在包括农村在内的孩子对一些日常所见的蔬菜水果的名称无法准确辨认,更无须说那些野生植物了。因此我现在也在提醒自己多阅读,多看书,尽快建立自己的个人藏书室,拥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让我初中的弟弟尽可能地多阅读,而我自己也会尽可能地多阅读。规定自己每个月至少阅读三本书,尽可能地包括“文学名著、青少年儿童心理学、科普或者专业技能的书籍”,以弥补自己在少年与青少年早期因为环境的限制而无法阅读浪费的美好时光,尽可能地追赶上其他人的脚步。

(舒尔拖拉机)

品味《致教师》,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朱永新老师在许多回复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东方的话痨)

教师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慎重做好对学生的评价。《致教师》中写到: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总之,读着书中的每封回复,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也因此我会更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因为工作是幸福的。

(颜机智)

品读《致教师》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本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安国寺的长老)

这本书的每一封回复都是作者结合自身实际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每一条都在面面俱到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震撼。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花凋为谁祭)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致教师》,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分分合合5)

假期,我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我深受启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多读书,读好书,有时精心准备设计的教案,但在课堂上却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绞尽脑汁,七拼八凑,却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什么原因呢?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想这就是平时不读书,临时“抱佛脚”的结果。还要多思,勤思,善思,坚持写教育日记,每日看似平凡、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往往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我们能够善于积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为工作创新之源泉。

(耐心人)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本书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朱老师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

(Elva江)

曾经断断续续地读过朱永新老师关于教育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第一次静静读完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作者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奉献一片绿)

在《致教师》一书中,朱永新给教师的回复中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实,我以前也曾经陆续写过一些教育日记,当时觉得我的本子上记录的东西很零碎,有些只是几句话而已,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也就停止了。但是现在想来,假如一个教师能将这种记录的习惯养成并加以坚持,那是非常有好处的。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名教师,但是至少等到我们老了,还可以翻翻以前的日记,回味教育生涯中的点滴趣事。我想,这样的时刻也是幸福快乐无比的。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中,闪光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翻着我曾经的教育日记,都是用普通的算术本记录的,按日期编的号,一共有18本。这是13年前我刚工作时写下的点点滴滴,有喜有忧,有迷茫有奋进,偶尔还有斑斑泪痕呢。

(小孩的帽子)

读了《致教师》,我受到了深深触动。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它的闪光的思想、诗意的语言,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无昵称用户)

朱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迷茫中的自己,也让自己更加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也让自己再次对教师这个职业肃然起敬。原来专家老师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疑惑,让我们觉得,在教学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娓娓道来的叙述,吸引我一口气读完。读起来一是感人至深,二是颇有启发。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宝典;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温暖心灵的良方;对家长来说,是了解教育的一个窗口。总之,很推荐!

(我司扬子)

作为一名教师,由于肩负着众多的责任,所以很容易顾此失彼,看重一些我们本无须看重的东西,忽略一些我们本不该忽略的东西。因此,每一天,我们都需要提醒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备忘录,它为我的教学的每一天送上提醒、建议和行动计划。一个成功的教师往往都是一个在讲台上颇受欢迎的教师,在课下很受追捧的教师。这本书对一些正盲目于处理对立的师生关系的老师来讲,颇有帮助。这本书以来信、回复的形式,分析并告诉你需要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本书解惑不少,要好好读读,一定会有收获的。

(黎轩小久)

作者发现了教育的真谛,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学习其精髓,每个校长都应该向自己学校的教师们推荐这本书。教学六年,好多好多问题都得不到最好的解决,仔细看了书的章节,对自己的那些疑惑确实有所帮助,让我学会了冷静地面对学生的问题,懂得了思考学生犯错的原因。这真的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好书!

(清风听月)

在读过朱老师的《致教师》后,我认识到我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在对待“差生”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一直成为一些教师的教育“惯性”。落实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这对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战略是不利的。这让我认识到,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生,我们只有特别关注和切实帮助“差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教师》这本书,要细细研读之后才能了解它的价值所在,才能把书中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来实现它的价值。

(社区运营管委会)

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本书给予我很多启发,收获颇丰。

(一马临城)

正在看,还没有看完。但真的是受益无穷。书的内容丰富,针对不同的主题,娓娓道来许多道理。看得出作者对教育的热情,对心理学的精通。书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作者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选对方法,用好方法。

(无昵称用户)

本书在讲述的时候非常自然,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能领悟到很多东西。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地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最平凡和最有效的方式来关爱学生,使自己成为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无昵称用户)

《致教师》书中的回复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比喻幽默、风趣。书中给教师的回复每一条针对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JbJack)

读完这书留给我的感觉是:无论你是一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手,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你都已经选择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教师。那么就需要你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且超群的能力。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就意味着从此你将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住,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将是永久且深远的。教师的肩上承担着多么高尚、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责任!

(陈沛林117)

朱老师的《致教师》这本书通俗易懂,平时学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原则或者规律,在这里面都有实例,对我们这些缺乏直接经验的人来说帮助很大。比如,“要善于换位思考”这一习惯,虽然我做得还不到位,远远未达到“善于”的灵活与技巧,但我“常换位思考”:在教学中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在工作中站在同事的立场上思考;在生活中站在爱人、孩子的位置上思考。遇到问题时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这本书很实用,不过时,每一篇都使教师受益,学生受益,时时看时时有收获。

(夏沐)

作为一名步入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面对工作,面对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经验的缺乏,解决教学工作问题能力的匮乏,都迫切地要求我不断地学习。正当这时,我遇到了《致教师》这本书,让我有了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书中既不是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影响颇深。

(无昵称用户)

非常喜欢朱永新的书籍,具有深刻的启迪性。老师是大多数人成长路上的精灵,好老师能点石成金,为一颗颗纯正的心灵撑起一把护航的伞。但凡事都讲究方式方法,并且抱着良好的本心,却好心办坏事儿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希望老师能够多读书多总结,在孩子们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慎重啊!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很有启发性,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寂静之火)

书很不错,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受到的中小学教育,也适合那些走到半路反思自己过往的人看。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讲的内容都很有启发,要慢慢来看。

(Poussah)

这是一本耐人寻味又感人至深的书。从阅读到实践,是我们成长的途径,阅读朱老师的著作不但可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还能从朱老师列举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捕捉到灵感,学会智慧地处理自己班里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让我们坚持阅读,和朱老师一起在故事中成长,学做有思想的老师,播撒有智慧的爱,为教育做出精彩的注释。朱老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自然,读他的书似乎是在与一位智者畅谈,又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真实而心动,让人不得不赞叹、折服!

(下一站你在哪)

从教这些年来,我一直困惑怎样摸清学生的心思,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对他们未来有用的。我想读些理论方面的书会对我有帮助,说实在的,理论性的书确实没有小说那么好读,可能因为理论的书太多内容显得空洞和乏味,所以一直也没看几本。这次又看起这本《致教师》,却有了与上次不同的看法。《致教师》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地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感触颇深。

(我们堆雪人)

聆听朱老师的建议,为自己的教师之路扫清更多障碍。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找出因果关系。

(俺家有元宝)

阅读之后,对我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教学思路也有一定的启发。作为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并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上是我对《致教师》的一些认识。

(圣诞老人也是人)

几乎所有一线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书越来越难教了,我想这也的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确实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对我们精心备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细细翻看了《致教师》,读来感受书中的确涉及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无昵称用户)

品味《致教师》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如果你教的是物理,那么你就应当对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一点场论,能够哪怕是粗略地设想出将来的能源发展的前景。教生物的教师则需要懂得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生命起源的各种理论,知道细胞内部发生的生化过程。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dan dan734)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给我们回复了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困惑,而这些回复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

(无昵称用户)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以及再发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读过《致教师》后,我知道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鲜花都是阳光)

读书人最欣喜的事,莫过于遇到一本好书。而在我眼里,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与以前所看到的教育学专著有所不同,《致教师》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一二三四的书本问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性化”——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来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是很难得的,至少,从作为一名等待的教师来说,我从中感受到了亲切,并解决了一些头脑里存了许久的问题。如果你想考编,这本书里没有你想要的答案,并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是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或者像我一样是一位等待上岗的老师,或者是一位心口存了些疑问的教师,我推荐你读一读它,真的不错。

(来自南极的企鹅)

终于安静地读完朱老师的《致教师》,其中不乏有嚼之无味的,但更多的是让我有所启发、耳目一新的。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之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

(秀出头发的飘逸)

《致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所谓差生是怎么产生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所教授的班级,在这些班里就有那么两三个小朋友被称作是所谓的“差生”。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几乎不听。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现在这样呢?是这些学生太笨,还是要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帮助。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面壁者4th)

《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最真诚的答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读书能使人变得睿智,当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时,那么我想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陌城以北)

走进《致教师》,惊喜地发现,它犹如一杯好茶浓香四溢,回味无穷。朱永新给教师回答的每一封信,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是让人豁然开朗,受益无穷。

(浅风酌酒)

我在看了《致教师》这本书后,根据自己实际的教育问题,依靠朱老师的分析,进行由理论到实践的尝试,效果很好,对我的教育促进很大。同时也感到我们不光要看这本书,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践,好的建议可以去做。如:建议教师写教学日记。我从教10年,我从来都不写教学日记,也感觉到损失了多少珍贵的财富呀,我决心从本学期开始撰写我的教育日记。

(耳环的世界)

最近大家都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一书,都深有感触。于是平时不怎么爱看书的我也捧起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虽然还没全看完,但我此时真的觉得这本书真好,书上所举的问题的确是老师们的问题,写得很实际也很实用。感到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多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及平和的分析加以解惑,让人心旷神怡。每读一篇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验,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那种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中最美的瑰宝。

(辛戈1357)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不安分、会做梦。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人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具备诗人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你右自爆)

作为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职业尊严的时候,只有当教师感受到自己真的在拔节成长的时候,只有当教师在阅读中感受到书中的思想和自己的心灵产生共鸣发生建构的时候,只有当教师发现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命在小小的教室里开花结果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幸福。

(昊长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