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古代青铜器分类及特点

我国古代青铜器分类及特点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彝(yí)盛酒器。青铜豆本于同形的陶豆,陶豆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豆的器名见于甲骨文,直到商周时期陶豆仍是最常见的日用陶器。鼎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甗(yǎn)为蒸饭器,作用同于现在的蒸锅。

我国古代青铜器分类及特点

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知。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礼器主要有酒器、食器、水器和乐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1.酒器

爵 古代饮酒的器皿,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倒酒的流槽,后有呈尖锐状的“尾”,中部为杯形,器腹一侧有把手,称为“鋬”(pàn),腹底下有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角(jué)饮酒器。与爵形制相仿,所不同者一是无柱、二是口缘两端皆是尾形状。角与爵功用近同。据《考工记》记载,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尊 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盛酒器,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在器形上的特征一般是侈口,腹部粗而鼓张,高圈足,形体较宽,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尊、无肩尊、觚形尊、鸟兽尊等几类。

壶 盛酒之用,有时亦用作水器。青铜器中多有自名为壶的,壶的形制特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颈部较长、口部为直口或微侈口、深鼓腹、下腹圈足,壶身多铸有精美纹饰,壶的使用时间从商代至汉代或更晚。

卣(yǒu)盛酒器。一般器形为敛口、大腹,颈部两侧有提梁,上有盖,盖上有纽,腹下有圈足,有扁圆体、筒形、方形和鸟兽形卣等类型,盛行于商代晚期及西周。

觥(gōng)又作髸,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一般形制是:椭圆形腹,有圈足或三足、四足,有的为鸟兽形。觥前有短流后有半环状鋬,皆有盖。

彝(yí)盛酒器。彝是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一般呈方型,方彝的特征是盖子的形状像屋顶,盖上的纽也像屋顶。其器体有直腹的,有曲腹的。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

2.食器

豆 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青铜豆本于同形的陶豆,陶豆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豆的器名见于甲骨文,直到商周时期陶豆仍是最常见的日用陶器。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豆、木豆有关。

鼎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按照形状可以分为圆鼎、鬲鼎、方鼎、异形鼎等,青铜鼎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直至魏晋,是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礼器。鼎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一般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也有用一鼎的)。

甗(yǎn)为蒸饭器,作用同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来盛食物,古称“甑”(z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称为箅。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普遍。甗按器形可以分为联体与分体两类,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簋(guǐ)盛放煮熟的稻、稷、黍、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偶数组合与奇数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

敦(duì)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作用与簋类似,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

鬲(lì)主要是用作烹煮的炊器,用途与鼎相似。陶鬲在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能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3.水器(www.xing528.com)

盘 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匜(yí)与盘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一人捧盘盛水。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鉴 大型水器,主要用于盛水,也可盛冰。青铜鉴出现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中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4.乐器

钟 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是礼器中重要的乐器,古代有“钟鸣鼎食”之说。

鼓 打击乐器。由于商周时期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难以保存),所以青铜鼓为数甚少。

铙 打击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体似铃而稍大,口部呈凹弧形。

钲(zhēng)打击乐器。形体似铙,比铙高大而厚重,主要出土于南方。

5.兵器

戈(gě)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一直延续使用到战国、秦代。古称句(gōu)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矛 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矛是常用的进攻性兵器。

钺(yuè)作用类似于战斧,为一种长柄,首部具有弧形刃的劈兵器,钺同时又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权杖器,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其中的异形钺为少数民族或北方草原传入。

戟(jǐ)是一种既可刺又可勾杀的双重性能兵器。

剑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或进行格斗的兵器,可斩可刺,出现于西周。剑一般由剑身(有血槽)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并配有鞘。史书上所称的玉具剑是指摽(biào)、首、格、剑鼻四处皆佩玉的剑。

铍 古代著名长兵器之一,它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铍的外形极似短剑。铍之锋和短剑相同,平脊两刃,铍身断面为六边形,形制极像短剑,长约30—35厘米,后端为扁平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后装长约3—3.5米的积竹柄或木柄,是一种极其锐利的刺杀兵器。

从文献资料看,铍可能起源于殷周之际,盛行于战国秦汉。铍最早被称为“夷矛”,春秋战国时期有铍、戈合体的戟。可知铍是由矛和剑演化而来。东周时代的宋、吴、秦、赵、燕等国长铍盛行,应用很广。扁茎铜铍主要流行于秦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