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期
距今约4500—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相当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铸造青铜器。考古发现这个时期红铜与青铜并存,并出现黄铜,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器物,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已能制造容器。当时的青铜制品朴实,纹饰仅有星条纹、三角纹、几何纹饰等。发现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制作技术有锻打、范铸。著名的有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2.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1600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和杂器。乐器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一种器物,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作为殉葬的冥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所以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纹饰种类也较多。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本身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主题。可以说,青铜器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成为青铜器纹饰中的流行形式。
这一时期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妙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无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在青铜器上镶嵌东西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如镶嵌绿松石、玉、陨铁、红铜等。东周时代,冶铸技术水平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青铜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等几何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仅有婢奴与被赋予神秘色彩的神话人物。(www.xing528.com)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称为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重要作用。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阴文;少数文字凸出,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也有极个别刻制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其刀法圆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人认为青铜器可传万代,铭文可以流传不朽,因此大事、要事必须铸于青铜之上。这些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3.转变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汉代末期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确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因此,以后青铜器除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