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榆林过大年,欢乐的子洲迎新春

陕北榆林过大年,欢乐的子洲迎新春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洲,陕北榆林最年轻的县城。1944年,因革命烈士李子洲建县。在子洲,秧歌是人们闲暇时的业余爱好,秧歌队伍里有耄耋老者,也有稚气孩童,人们把对生活的向往、对黄土地的眷恋、对节庆的祝愿都扭进火热的大秧歌里。在陕北榆林,绥米、子洲一带,过大年时沿门子秧歌走村串户拜年的习俗一直保持着。围绕过年习俗、风土人情、特色演绎等,在子洲过大年精彩连连。必吃的第一道美食要数子洲馃馅。

陕北榆林过大年,欢乐的子洲迎新春

子洲,陕北榆林最年轻的县城。1944年,因革命烈士李子洲建县。子洲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四县区交接之地划出,因此,四县区的风俗习惯在子洲应有尽有,又在融汇中独具特色。

来子洲过大年,沉浸在大秧歌里自然而然。在子洲,秧歌是人们闲暇时的业余爱好,秧歌队伍里有耄耋老者,也有稚气孩童,人们把对生活的向往、对黄土地的眷恋、对节庆的祝愿都扭进火热的大秧歌里。

秧歌一舞动四方,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秧歌队出发了。

在陕北榆林,绥米、子洲一带,过大年时沿门子秧歌走村串户拜年的习俗一直保持着。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起伏,喜庆山乡中,窑洞被红灯笼、红对联装饰得神采飞扬,在阵阵锣鼓声里,秧歌队来了,伞头唱着吉祥词,红男绿女的秧歌队伍载歌载舞,在主人家鞭炮礼花的迎接里,送上祝福

小县城里的秧歌队伍更是红火得非同一般,唢呐声、锣鼓声,如同此起彼伏的号令,让舞者为之狂放,让观众心弦跳动。秧歌队伍里的每个人都神采奕奕,他们的手中或舞动彩扇,或扬起彩绸,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他们龙腾虎跃,宛如从黄土地的大山中狂放走出,携带着远古风情,携带着祝愿满满,朝着辉煌的明天奋力向前。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媒婆”“蛮汉”“艄公”“水船”也在秧歌队伍里逐次登场了,这让小孩子们看得心头发痒,争着加入秧歌队当中,把一条条彩色长龙拉得越来越长。唢呐手鼓起腮帮子可劲儿地吹,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围绕过年习俗、风土人情、特色演绎等,在子洲过大年精彩连连。黄土地文化源远流长,剪纸、民歌、说书、石雕等民间文化艺术熠熠生辉,每年,子洲人都要在广场进行秧歌会演,把民间文化的各种精彩一一展现。秧歌队伍里,山地苹果核桃、面花、剪纸、石雕、馃馅等子洲特产也被造型夸张地表现出来了。多家秧歌队伍纷纷使出绝活,或见大场子秧歌气势恢宏,或有踢场子秧歌幽默诙谐,刚有耍狮子舞龙精彩卓绝,又听陕北说书把古今历史唱遍。观众云集如潮,把掌声不断地送给自己心仪的秧歌队,也在秧歌队伍队形的千变万化时连连喝彩。(www.xing528.com)

民俗·打醮 王振飞摄影

囊括陕北秧歌、陕北唢呐、陕北说书、民间艺术、灯展等的各类文艺活动,从视觉、听觉、触觉老百姓和游客打造不一样的新年体验。

来子洲过大年,味觉子洲也让年过得丰满。必吃的第一道美食要数子洲馃馅。子洲馃馅的历史久远,始于明代。油酥面团手工套皮,包上陕北大红枣制成美味的枣泥馅,上下文火,烤至金黄。酥皮层层薄如蝉翼,枣泥鲜香甘甜软糯。摊黄儿、油糕、圪坨儿、黄馍馍……黄土高原特有的小杂粮制成的各种美食让人过足陕北瘾,感受浓浓陕北情。

感受子洲过年的红火,也感受子洲的黄土情深。三皇五帝甚至更早的山顶洞人的原始时期就有先民奔跑在“子洲”的土地上了。多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让子洲古老神秘,重耳川、克戎寨让子洲的传奇故事有了探幽寻秘的触摸感。南丰晨晖、双湖映月、理河烟雨等可行、可观、可回味的美景所在也让人对古老又年轻的子洲充满好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