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腊月二十三:陕北榆林过大年,擀杂面大赛盛况空前

腊月二十三:陕北榆林过大年,擀杂面大赛盛况空前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灶神很忙,几乎一年不得歇,但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到了灶神“休假”的时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从这天开始,过大年正式拉开帷幕。腊月二十三这天,每户人家会把灶台及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会擀一手好杂面的婆姨在腊月二十三因此大显身手,“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中,擀杂面大赛总是送灶仪式上的重头戏。

腊月二十三:陕北榆林过大年,擀杂面大赛盛况空前

春秋开始,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流传于世,可见灶神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在民间,人们信奉的神灵诸多,但灶神距离人们最近。他要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还要负责监督一家老少的善恶功过,掌管这个家庭的福运。总之,灶神很忙,几乎一年不得歇,但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到了灶神“休假”的时间。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从这天开始,过大年正式拉开帷幕。第一项重要仪式便是祭灶,在陕北也叫“送灶”。灶神在陕北被亲切地称作“灶马爷”,他常年蹲坐在每家每户的灶台上,享受人间烟火,与这家人同吃同住,也保佑这家人的平安祥和。腊月二十三这天,他得上天到玉帝处开会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应该是民间各地所有灶神的职能工作。因此祭灶或送灶其实都是为了讨好、取悦灶神,让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汇报工作”。

灶神、门神、行神、户神、中雷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奉为五神,成为必要的至祭“五祀”。五神在不同地方民俗中总有区别,唯独“灶神”永远不变。也许,因为火的使用,从炊火到饮食崇拜,使人类生存有了文明的象征。祭灶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存在,《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祭灶,说明在先秦时代,祭灶就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项目和活动之一,马虎不得。

送灶君 王绍祖摄影

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祭灶,祭灶的日期各地也并不一致,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主,有“金三银四”的说法,也有少数地方的人们,据说是船民在二十五祭灶,因此有“官三民四旦家五”一说。

陕北之夜 雷润耕摄影

陕北民间的送灶仪式一直在腊月二十三,虽说天高皇帝远,在偏远的苦寒边塞之地,但送灶仪式不仅日子讲究,仪式也一点都不马虎,总是极尽所能体现着节日的隆重。在陕北农家,多数并不设立专门的灶马爷神龛,当然在讲究一些的人家也有,但大多数老百姓都把灶马爷当成了自家人,相信灶马爷住在大锅台上,天天吃着自家饭,应该自然就很乐呵了,只要逢年过节时,在大锅台上贴上“灶君之位”几个大字就行。

陕北送灶,并不排斥女性的参与,反倒是巧手的婆姨女子大显身手的时候到来了。纵观全国多地的民俗,送灶马爷有个不变的“潜规则”——“女不祭灶”,各家都会心照不宣地执行。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www.xing528.com)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看来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甚至在明代,《帝京景物略》称“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女人祭灶竟然被明令禁止。事实并非如此,据民俗学家考证,远古时期祭灶时间在夏天,由女人主祭。

陕北人没有去考证灶马爷需不需要这么多的繁文缛节,自家神灵上天言好事去了,如何体现人和神灵间的情谊才是最重要的。灶马爷不会在乎供品的丰富与简单,而是在乎人们对他的重视。

腊月二十三这天,每户人家会把灶台及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无论贫富人家,都要燃放炮竹、为灶马爷嘴上抹上蜜糖。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为灶马爷穿上新的“裙袍”——吃长面。长面最好是做成杂面,这样,灶马爷穿上新装才会衣袂飘飘,神采奕奕。会擀一手好杂面的婆姨在腊月二十三因此大显身手,“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中,擀杂面大赛总是送灶仪式上的重头戏。

腊月二十三到了,灶马爷上天言好事休假去了,庄户人忙活的日子才开始了,一年劳作后的休整也结束了,是该置办年货的时候了。

擀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