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榆林过大年:古老记忆熠熠生辉

陕北榆林过大年:古老记忆熠熠生辉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时序循环的记载。这样的祈求,在古代称为“腊祭”,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我国周代就已经出现,成为极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望、贫瘠苦难不曾打倒的陕北人,伴着新中国成立,随着日子的好转,将古老的年俗演绎得更为精彩隆重。伴着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年味变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陕北人能近乎完整地保留古老年俗更显得弥足珍贵。

陕北榆林过大年:古老记忆熠熠生辉

年,时序循环的记载。然而,年最初的含义就是谷物收成。《说文解字》中对“年”的解释为:“年,谷熟也。”因此,年是根据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周期确定的。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形成都和农事农耕相关。春种秋收,四季更替,丰收依靠的是辛勤的劳作,也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每年新旧岁交替的时候,人们庆贺五谷丰登,也要用丰盛的饮食款待大自然的代言者——鬼神,祈求又一年的收获满满。这样的祈求,在古代称为“腊祭”,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我国周代就已经出现,成为极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在东汉《风俗通义·礼典》中说:“腊者,猎也。因腊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也称为“腊月”。“腊祭”的盛况,在《礼记·杂记下》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说,“全国上下的人都为之疯狂”。“腊祭”在年复一年的演变发展中,集体狩猎的行为逐渐被淡化,但祭祀神灵先祖的仪式、集体狂欢的仪式被保留了下来,规模的盛大、内容的繁复成为节庆之最,逐渐形成了过大年的一系列的习俗。

陕北,从古至今饱受自然的戕害、战争的荼毒,老天爷略微地不留神,干旱、洪涝、鼠疫、虫害……灾难从天而降,随意践踏着陕北人本就恓惶的生存环境。但在漫长的征服大自然的劳动过程中,陕北人恰恰需要更多寄托希望的仪式来给自己增加力量,需要更多的集体狂欢来加强彼此间的协作,需要更强烈的情感宣泄来对抗生活的艰辛,所以这片土地上的年俗活动更为丰盛繁复,更为炽热奔放。因此才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民间曲艺形式,如陕北民歌、陕北唢呐、陕北大秧歌等,越过千年的岁月倔强地在这片土地上繁盛。因为自古以来的闭塞和交通不便,则让这里的年俗活动不仅花样多、精彩多,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古老原生态,让人能看见或听见古代。(www.xing528.com)

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望、贫瘠苦难不曾打倒的陕北人,伴着新中国成立,随着日子的好转,将古老的年俗演绎得更为精彩隆重。伴着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年味变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陕北人能近乎完整地保留古老年俗更显得弥足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