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为官刚正廉明,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敬颂称为包公。包公成名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包青天”的美名是肇庆老百姓最先叫出来的。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肇庆七星岩保存着迄今全国发现的包拯唯一存世的亲笔题名摩崖石刻,也是全国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包拯手迹,堪称“国宝”。原题文为:“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题。”
端州府衙(肇庆)
Duanzhou State Office(Zhaoqing)
砚洲岛包公祠(肇庆)
Baogong Temple at Yanzhou Island(Zhaoqing)
探寻包公井(肇庆)
Baogong Well(Zhaoqing)(www.xing528.com)
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的雅器,当地每年均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个运行多年的“潜规则”,并表态,自己决不要一块端砚。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上调,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据说,包拯离肇庆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拯事感蹊跷,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拯立即把端砚抛到江中,刹那间风平浪静。后来,包公掷砚处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黄布沙。
1040年包拯到端州的时候,刚好瘟疫流行,整个端州变成了疫区。包拯和当地的一位老进士研究利用中草药来治病,但未能把瘟疫治断。包拯认真探究其原因,发现饮水有问题并立即彻底改变水源。他领着端州的百姓在城内外一共打了七口水井,利用井水代替河水,根治了瘟疫。百姓健康了,当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百姓感激涕零,称这些井为“包公井”。直到今天,肇庆龙顶岗、米仓巷还有两口包公井保存完好。
包拯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了过来,筑坝防洪,创建了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学校星岩书院,这也是岭南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还建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遗址现叫米仓巷)。这一切使端州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在短短三年内发生了根本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