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太空:记杨嘉墀征服之路

探索太空:记杨嘉墀征服之路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县,1937年,他只有18岁,就在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系。经过不断努力,杨嘉墀克服重重阻碍,于1956年9月返回祖国。此次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自1975年到现在,我国一共发射了12颗返回式卫星,星上使用的都是对地定向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这套姿态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都是正确的,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填补了返回式卫星对地定向姿态控制系统的空白。

探索太空:记杨嘉墀征服之路

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县,1937年,他只有18岁,就在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系。毕业后先在西南联大当助教,后又在昆明电工器材厂任助理工程师。在此期间他和其他同事一起研制出中国第一套有线单路载波电话的样机。1947年他赴美求学,两年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杨嘉墀就已学业有成。

他先后在美国光开关公司、本雪尔文尼大学、纽约洛氏研究所工作。他极好地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在模拟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工作中,在用于生物系统研究的电子设备研制中卓有建树。他负责研制的较先进的快速自动记录光电光谱仪,在美国获得专利

十年的美国生活丝毫也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吴江山水的眷恋之情,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深地吸引着他,为了重回母亲的怀抱,他和在美国的一批爱国学者一起,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自新中国的消息,并参加了留美知识分子的爱国组织——科学工作者协会。经过不断努力,杨嘉墀克服重重阻碍,于1956年9月返回祖国。就在这一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12年科技发展规划。一批新兴技术,如电子、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等,还处于初创的起步阶段。在各个科技领域亟需学力深厚的学术带头人。根据他的专长,杨嘉墀被分配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这里的科研设备、工作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都不如美国,但他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凭着对自然王国苦苦探索的精神,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努力工作。

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科学院组成六人代表团赴前苏联考察,杨嘉墀是其中之一,他成为我国最早接触这种新技术的学者之一。作为一名求实而沉稳的学者,面对世界的新技术,他没有采取急于求成的态度。他认为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只能按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经过考察团专家们的一致研究,他们认为,我国搞人造卫星不能一步登天,在目前没有运载工具的前提下,只能从火箭搞起。中国科学院采纳了这个建议。

在后来的几年中,杨嘉墀承担了多方面的工作,60年代初,他所承担的为运载工具研制的热应力和加载试验设备样机问世。他还承担了原子弹试验的一些工作,卓有建树。

1965年,我国第一代人造卫星的论证工作开始了。杨嘉墀是卫星总体论证组成员,参与了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的制订。规划中,返回式卫星在太空高速运行中,为获取大量的地面遥感资料,必须要使卫星保持一定的姿态,这是一个必须突破的重大技术难关。自动化所承担了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就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加紧研制的同时,返回式卫星对地定向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预先研究也展开了。可是,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使刚起步的研制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

杨嘉墀不顾自己蒙受的不公正待遇,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为了改善红外地平仪的性能,他提出在红外地平仪中增加自动增益控制线路,这在当时国际上还是首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75年11月,当返回式卫星第一次飞行试验时,杨嘉墀在渭南测控中心参与了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通过飞行、判断,他认为星上的姿控系统运行正常,这为卫星按计划运行三天提供了决策依据。此次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www.xing528.com)

自1975年到现在,我国一共发射了12颗返回式卫星,星上使用的都是对地定向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在他的建议下,设计人员又把它改成数字系统。这套姿态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都是正确的,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填补了返回式卫星对地定向姿态控制系统的空白。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射了30颗各种类型的卫星,是世界上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研制的卫星已经由试验阶段进入到应用阶段,空间技术正在形成规模日益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项事业中,杨嘉墀曾参加过各种卫星的大量方案论证工作,担任过“实践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参加过许多关键技术的攻关,提出过许多开创性的建议。他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他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享有国际声誉,曾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他为我国的卫星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

他以高尚的品德深受人们尊敬,凡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感到这位从美国归来的“杨先生”不愧为炎黄子孙,他丝毫没有个人利益至上的言行,他身上所具有的只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耿直、诚实、谦逊和无私的美德。他从不向领导伸手,为个人要求什么。1975年,他回国后第一次访美,旧地重游,感慨颇多。他虽身处异地,却十分思念祖国,一心想着工作。他研制的自动光谱记录仪,在美一家工厂生产,获得专利,他用分成的一部分钱购买了一部王安电脑,装备在自己工作多年的实验室。

几十年来,他默默地工作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不以著名科学家自居。他的平易近人和谦虚美德博得了大家的赞赏。自1983年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以来,他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从宏观角度去思考我国高技术和空间事业的发展。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研究和磋商,光学专家王大珩、核物理专家王淦昌电子学专家陈芳允以及空间技术专家杨嘉墀以学部委员的名义向中央呈递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书》。国务院立即组织百名专家,制订了对我国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就是为世人所瞩目的“八六三计划”,如今早已硕果累累了。

杨嘉墀作为八六三计划的发起人之一,多年来一直参与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论证工作,并在一些专题研究项目中担任顾问工作。这位著名的空间控制专家,新中国自动化学科及空间技术事业的开创者,以他高尚的品德和敬业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和高科技的发展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