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广
作为博物馆人,读同行的作品,总有一份亲切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长梁华平先生赠送一册《近世文史微探》,是他在文博界30多年来的学术文章结集。内容丰赡,书名就透露出全书的内涵:收录的文章有研究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历史的,也有反映现代文博、文化活动的,是为“近世”;“文史”言其内容,讲的是文物、文化、历史话题。起笔皆自小处,寻幽探微,觅下点滴心得,名之以“微探”,也很符合作者谦冲自牧的秉性。
这本30万言文集收录的篇目,或提交学术讨论会,或发表于刊物,或著录于书籍,是其大半生的学术总结。分为近代史事、博物馆学、首义文化及闲适散文大类。史学论文于今读来,依然颇著新意。辛亥武昌首义、阳夏战争,史界多留心其中的军事、政治问题,《鄂军政府初期经费概探》别出机杼,关注新兴的共和政权经费来源与支出,指明军政府筹措的经费于保卫和巩固政权,促进全国响应武昌起义,进而覆灭帝制,建立共和,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首义三烈士之一的刘复基,人们多关注其牺牲的壮烈,《刘复基与武昌首义》中揭示刘复基乃“革命党之智囊”“文学社之重心”,于首义发动实有大功,新人耳目。文物介绍纷呈异彩。不可移动文物中山舰的始末,多篇文章缕述详尽。刘静庵、王汉画像,彰明了英烈史迹。博物馆研究更是深有体会。《简论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提出,“公众喜爱”应成为办馆质量的尺度、办馆目标,是博物馆工作的“生命线”,完全是一个博物馆馆长的深刻感受。以辛亥首义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多篇文章,设想远大,理由充分,为城市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用心良苦。
文集涉猎诸多方面,看似毫无重心,颇形散乱,然而神并不散。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文章关联着作者的专业方向和供职博物馆的工作经历。作者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辗转于湖北省博物馆、中山舰打捞工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笔下文史研究文字,是沿着专业方向深入。文物收藏是博物馆职能之一,介绍并研究精品文物,是博物馆研究及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依托不可移动文物,整合资源,打造首义文化圈,是博物馆功能的辐射和延伸。这充分说明博物馆人从事研究的要诀:博物馆人只有结合工作,结合所在博物馆的特色及藏品,开展学术研究,方为正途。(www.xing528.com)
说到学术研究,在占有资料的程度上,博物馆人与高校研究人员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运用方法得当,则博物馆人具有高校研究人员所不及的优势。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相参订释证,以此法得出的结论,可称为信史,这就是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以文学传世而转入文博界的前辈沈从文早在上世纪50年代,也在《光明日报》(1954年10月3日)撰文《文史研究必需结合文物》,提倡此法。文博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文史研究。本书开篇《湘军鄂勇智字营考实》,以鄂州西山灵泉寺发现的一块余云龙战功碑,结合太平天国的诸多文献,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厘清了余云龙智字营成军、建营及解散的历史,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颇见作者的学术功底。
读书赏文,大抵是在别人的文字里,体会自己的心情。作为一名后学,对书中涉及的文博工作的方方面面,耳闻目睹,感同身受。翻阅此书,就像荷花临水,映照的是自己的影子,是有志于文博事业的同仁,过去的共同经历和将来还要走下去的路。因此不揣谫陋,写下以上的阅读心得,向同行推荐此书,亦以表达一位文博后学者对前辈的敬意。
(原载《武汉文博》201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