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样呈现:生动丰富的文博研究和其他内容

多样呈现:生动丰富的文博研究和其他内容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实不是单一、平淡,在展览手段、方式的选择方面,“史迹陈列”也力图既追求和导向平实风格,又不失丰富生动。这个场景在表现武昌起义的第二展厅占了约四分之一的空间。四是以影院演出武昌起义。除以上四项外,序厅的主题场景武昌起义士兵群雕,也可看作是对武昌起义这个重点的表现和展示。因展览内容、展览所在环境空间的不同,尤其是策划创作者的不同,博物馆展览具备并呈现不同的风格取向。

多样呈现:生动丰富的文博研究和其他内容

平实不是单一、平淡,在展览手段、方式的选择方面,“史迹陈列”也力图既追求和导向平实风格,又不失丰富生动。

第一,围绕重点,多样呈现。“史迹陈列”的重点,不言自明的就是武昌起义,就是1911年10月10日那一夜的枪声、炮声、呐喊声。这个重点,是展览的主题、中心、精华、高潮所在。围绕这个重点,我们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展览手段,来带给观众以尽可能多的强烈些的信息。

一是以历史照片与文物展示那一晚的人与事。从起义的发动者熊秉坤、吴兆麟,到起义的镇压者瑞澂、张彪,从起义的地点工程八营营房、楚望台、中和门,到起义的攻占地湖广总督署、清军第八镇总司令部,从起义军使用的大刀、大炮、“汉阳造”,到占领武昌后的出入城门证、口令通知单,展览以历史照片与文物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二是以投影地图和武昌古城模型演示起义军的进攻路线与位置。这是一个组合。武昌古城模型是静态的,置于下方。通过模型,观众能看清当年武昌的格局,并寻找到塘角、工八营、楚望台、中和门、总督署以及谘议局的位置。投影地图则是动态的,显示在上方的版面上,演示的是起义军的进攻路线。这个演示配有语音,说明武昌起义的进程。说明的进程和演示的进攻路线同步。

三是以场景展示武昌起义。这个场景在表现武昌起义的第二展厅占了约四分之一的空间。这个场景是2001年那次的展览创作的,鉴于它的画面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武昌起义的场景,我们这次以怀旧的心态保留移植了它,只减少了一个圆雕人物和重新创作绘制了背景画。这个场景以背景画和前台的圆雕及文物组合而成。背景画展开的是武昌古城由南而西而北的画面,即从工八营、楚望台军械库、中和门,到督署、第八镇司令部,再到蛇山山头警钟楼,色调由暗到亮,即由夜晚到天明。前台人物与文物分成四组:第一组是一个举枪的士兵,表现工八营的士兵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第二、三组表现的都是进攻督署,靠后的第二组是两个士兵和一门大炮,靠前的第三组则是三个士兵冲锋;第四组是三个士兵和一面十八星旗,表现的是宣告武昌光复。

四是以影院演出武昌起义。这是这次展览最大胆的一个尝试,试图以3D的效果来演出武昌起义。影院配置了动感平台、高流明的投影机、高品质的音响以及巨型的“L”型屏幕,试图以声音、影像、动感、热感等给观众以置身首义之夜的刺激性的体验。影片题名“首义之夜”,时长6分钟,由序曲、工八营起义、抢占楚望台、炮队马队入城、进攻督署、尾声6节组成,有画面、音效、字幕,无旁白,观众的体验也许是超现代的,而内容、情节、细节是最简单而真实的。

除以上四项外,序厅的主题场景武昌起义士兵群雕,也可看作是对武昌起义这个重点的表现和展示。并且,这个场景表现和展示的是武昌起义的主体力量。以表现和展示武昌起义的主体力量的武昌起义士兵群雕作为序厅的主题场景,是展览的开宗明义。展览序厅主题场景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二,注重运用艺术手段和现代技术。上一节就展览的重点谈多样性,这一节就展览的方式谈多样性。展览的方式很多,但不外艺术与技术,所以我提出注重运用艺术手段和现代技术的问题。这里以“史迹陈列”尾厅的策划创作为例。

2001年那次展览的尾厅设计是较为成功的。主题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画面是浩荡的水流与凸现的孙中山的名言,既颂扬了革命先行者和志士仁人推动古老中华顺应历史和世界潮流,也昭示和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按理,这次的“史迹陈列”也该采用这个方案。问题是,2011年,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也采用了我们原创的这个结尾。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起初,我们创意了“百年复兴路”的主题。主题思路是: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的旧时代,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近百年来,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志士振兴中华的精神,激励一代代志士仁人为中华复兴而牺牲奋斗。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者,带领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今天,正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主题确定后,我们和沈阳鲁美的设计人员一起苦苦求索,却总是找不到表现形式。后来我们回归本原,还是依赖艺术与技术,实施了一个艺术与技术组合的方案。

现在的尾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子投影体验“江流浩荡”,一是国画长卷“远山”。尾厅位于第四展厅,观众在欣赏了第四部分琳琅满目的辛亥纪念文物后,在流连不已之际,会看到前方不远处的江流,光影的江流忽明忽暗,目光移过峡江,是国画长卷“远山”。观众会走过去,那是必经之路。当观众踏足江流,奇迹出现,激越的江流向两侧分开,地面定格三个年份数字:1911、1949、1978。观众对自己刚才劈波斩浪可能惊奇可能不惊奇,但是一定会对这三个年份数字刮目相看,因为这三个年份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最重要的年份。展览的出口在前,再向前走,观众的右侧是展开的国画长卷。国画题名“远山”,画芯高1.2米,长4.6米。画面山峦起伏,近处,有山的雄峻,远处,有云水的秀美。画的右下方光影稍暗,显得深沉,而左上方,则一派光亮。画面除画名和国画家署名外,没有其他题款。余韵余味应该留给观众。这个画面既有河山的壮丽秀美,也有山路的曲折险峻,既有云的迷茫,又有水的明澈,还有太阳映照雪山的光亮。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们也惟愿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远山”。(www.xing528.com)

博物馆展览是一门艺术。这不只在于它需要运用诸多的艺术与技术,最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展品既具有历史与科学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它的展示与传播,既为公众的教育学习与研究,也为公众的欣赏与美育。既然作为一门艺术,博物馆展览就有风格问题。因展览内容、展览所在环境空间的不同,尤其是策划创作者的不同,博物馆展览具备并呈现不同的风格取向。

和其他许多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一样,博物馆展览艺术也是一门总是留有缺憾的艺术。博物馆展览是集体项目,又是综合项目,也是多边合作项目,尽管总体策划可以主导风格取向,但传达执行、设计制作等诸多程序、环节随时、随处可能走样。此外,时间与投资等也起制约作用。

尽管如此,2014年这次“史迹陈列”,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合作者是竭尽了我们的所能的。我们认识了展览内容和所在环境空间的客观规定性,从而在展览的叙述方式、展品、展览手段选择方面,自觉地追求和导向平实的风格取向。是否如我们所愿,端赖同仁与观众诸君评判。

(原载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湖北省博物馆馆编《博物馆与可移动文物普查——2014年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注释】

[1]朱和中:《欧洲同盟会纪实》,革命文献(台北)第2辑,第113页。

[2]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4页。

[3]万鸿喈:《辛亥革命酝酿时期的回忆》,《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版,第125页。

[4]我们使用“号”的单位而不使用“件”或者“套”,是因为一个号的展品用“件”或者“套”不便概括,比如一个场景,一个影院,或者一组首义同志会会员证。用“号”既方便了展览的设计与制作,也方便这里统计分析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