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心认识:平凡历史成就伟大

潜心认识:平凡历史成就伟大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潜心认识,“史迹陈列”所要表现的这段历史,原本是小人物做出大事业,是平凡成就伟大。当天深夜,起义士兵聚集后,才推举了临时总指挥。武昌起义事发仓促,表现了革命士兵的历史担当。随后,组织民军抗击南下清军,坚守汉口、汉阳40余天,为各省响应武昌赢得了时间,促成了清帝退位民国告成。就我的认识,展览以平实的风格表现武昌起义的历史内容是适宜的。

潜心认识:平凡历史成就伟大

风格不是主观想当然。一个展览的风格取决于它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空间。打个比方,北方汉子,置身大漠不可能婉约,南国女子,身傍垂柳不可能雄浑。展览策划创作者的创意空间,受制于展览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展览所在的环境空间,创意的高下之分,则在于对展览内容的认识以及环境空间的利用。

潜心认识,“史迹陈列”所要表现的这段历史,原本是小人物做出大事业,是平凡成就伟大。

武昌起义是可以用“士兵起义”来表述的。1911年10月10日这天,武昌、汉口的革命机关被破获了,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革命者被杀害悬首城门示众,文学社、共进会两大革命团体的领导人伤的伤,逃的逃,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宋教仁等应湖北党人之邀来鄂主持大计,但滞留沪港而未至,关键是当局者瑞澂等辈,正大肆搜捕革命党,武昌一片白色恐怖。当此关头,武昌城内城外的兵营里的革命党,那些普通士兵,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相率应命,点燃了起义的火光,打响了起义的枪声,拖出了进城的大炮。这是一个一个士兵的行动,以至于多少年之后,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计较,是谁打响了第一枪。当天深夜,起义士兵聚集后,才推举了临时总指挥。第二天,有功的革命者都谦让不作都督,最后请出了黎元洪。“士兵起义”的革命洪流席卷了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以至于缔造了一个共和国,这是起义的士兵们也始料未及的。

武昌起义事发仓促,表现了革命士兵的历史担当。而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最深刻的历史根源,还在于湖北革命党多年来的不竞声华,默默耕耘。1895年至1911年间,孙中山、黄兴等著名的革命者,在中国的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这些起义大多以革命者的影响力,在海外华人社会募捐,购买枪械弹药,然后输入,或运动驻军长官,或运动会党,以进攻一城一地清方首脑机关为目标。十余次起义发动者或慷慨赴死,或得便逃亡海外,均以失败告终。而湖北的革命党人则不同。他们大多出身学界,或游学海外归来,或在武昌新式学堂卒业。在接受新的思想包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之后,面对清朝末年的困局,“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成为他们的共识。他们纷纷脱下长衫,投笔从戎。吴禄贞是一个典型。他游学日本归来,即投入军中,以武昌花园山聚会联络同志,并确定“以最好之同志,投入军中当兵”[1]。李廉方曾追述这段革命之缘起,他说,大家“详加研究,皆主张从运动军队入手,不轻率发难。于是,胡瑛、张难先投工程营为兵,运动同伍,密散革命书册。是时秀士入营者颇多,如朱元成、范腾霄、曹进等皆是,刘静庵则已在马队营入伍矣”[2]。这些投入营中的青年学子,“耻声华,厌标榜”,埋头苦干,实行“抬营主义”,使湖北新军革命化。到1911年,湖北新军的一万五千人中,“纯粹的革命党人将近两千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四千多人”[3]。正是有了严密的革命组织和扎实的革命运动,才保证了起义猝发也能一夕竟功。并且,起义的第二天,湖北的革命党人,即按同盟会的革命方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以共和政体建设民国。随后,组织民军抗击南下清军,坚守汉口、汉阳40余天,为各省响应武昌赢得了时间,促成了清帝退位民国告成。

武昌起义的历史内容,提供了“史迹陈列”策划创作的素材,也规定了展览风格的取向。就我的认识,展览以平实的风格表现武昌起义的历史内容是适宜的。

展览风格的形成同时取决于它所在的环境空间。“史迹陈列”现布置的环境空间,也规定了展览风格的平实取向。

这里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史迹陈列”与旧址区其他建筑及其展览的关系。“史迹陈列”所在的议员公所楼,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一部分。这个旧址是一个规整的院落。建成于1910年,作了一年有余的清湖北谘议局局址,即成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的府址。1961年,旧址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主题也是名义,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一批国保。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它作为革命圣地的地位。旧址的主体建筑,是一幢位于院落中央的红墙红瓦的二层楼房,高耸的面墙上,镌刻着“鄂军都督府”几个大字。馆主题展览“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就是以这幢大楼及前院为载体布置的。陈列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格局与风貌,其风格不失典雅庄肃,但更多是平实。相对于“复原陈列”说来,“史迹陈列”是辅助性的,尽管它们都是基本陈列或者称之为常设展览。正是基于两个展览的主从关系,所以我们在策划创作“史迹陈列”时,强调了“史迹陈列”和“复原陈列”风格相一致。

另一方面的考量是,“史迹陈列”所在的议员公所楼自身的建筑特色。议员公所楼位于旧址院落的后院,相对于主楼而言,它是附属建筑。在谘议局时期,主楼是议场与办公场所,议员公所楼是议员驻会居住用房。主楼外观是红墙红瓦,人称“红楼”,议员公所楼则是青灰墙红瓦,人称“灰楼”。主楼是花岗岩墙基,议员公所楼则是红砂石墙基。就内部空间来看,议员公所楼北楼基于用于展览的考虑,此次修复由原状的小开间改为大开间,并加大了进深,但比起主楼来,空间仍不如主楼高敞。总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议员公所楼较之主楼,建筑风格都只能称得上平实。因此,布置在议员公所楼的“史迹陈列”,其风格只能平实取向。

此次“史迹陈列”序厅主题雕塑的创意,是我们根据历史内容和利用环境空间追求平实风格的一个案例,也是整个展览风格追求的一个缩影。

序厅是一个展览的窗口,好比一个人的眼睛。我们对序厅主题雕塑的创意,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不是简单地把雕塑交给中标人设计,而是先提出两个文本的方案,听取专家意见后,设计样稿,之后再听取专家意见。专家组包括历史学家雕塑家博物馆专家、文物博物馆主管官员。(www.xing528.com)

我们的两个方案都是较好的选项。几次专家会都没有人提出第三个选项。一个选项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领袖人物群雕。选取人物一群四组,第一组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第二组是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人蒋翊武、孙武,第三组是武昌起义的发动者熊秉坤、吴兆麟,第四组是都督府领导人黎元洪、汤化龙。这个方案的优点是:选取人物有代表性,这些人物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名副其实的主要领导者;符合惯例和传统,国内纪念馆主题展览的序厅大多表现的是领导人,我馆2001年的“史迹陈列”也是这些人物。不足之处是:这些人物在武昌没有同时出现的时点,画面缺乏真实感;序厅通高、进深和普通展厅一样,不高敞,不便于表现领袖人物;落于俗套,缺乏创新。

正是因于第一个方案的不足,我们最终选取了第二个方案,这种选择也得到了专家会的支持。这个方案可以称之为武昌起义士兵群雕。这个方案优长明显。首先,符合历史真实,突出了革命士兵在武昌起义中的主体作用;第二,群像有画面感,人物原型源于武昌起义士兵的历史照片,只是背景添加了武昌城的标记;第三,适合序厅空间环境,观众进入序厅,可以和群雕的士兵形成平视,不无亲近感;第四,较好地体现了展览平实的风格追求。

关于这个序厅主题雕塑,我编写了一段微信导览解说词,传达了我们创意的初衷和对平实风格的解读——

武昌城头,一场战前或者战后光景,一群士兵出现在我们面前。

没有硝烟,战火初歇。士兵们享受着片刻的闲暇与宁静。或者,昨晚他们通宵血战,刚刚攻克了武昌;或者,他们即将开赴前敌,渡江到汉口与南下的清朝军队厮杀。

昨天,他们还是新军的士兵,也许还是学堂的学兵。而今天,他们是起义的功臣,革命的战士。戎装在身,稚气未脱。脸上有喜悦,也有惊恐。臂上缠起白布带,肩上背起“汉阳造”,他们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他们担负起一个时代的责任,他们成就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壮举。

江汉汤汤,流年似水。历史定格了这群武昌起义的新军士兵。他们是100多年前的小人物,他们也是武汉这座城市和中国这个国度的大英雄

综上,展览的内容与所在环境空间规定展览的风格取向,应该是就展览风格形成的客观方面而言。事实上,就主观方面来看,自觉地追求和导向一种风格,展览策划创作者还是大有可为的。比如,展览的叙述方式,展品、展览手段,以及色彩、灯光等,都有与风格匹配的不同选择。下文就“史迹陈列”为追求和导向平实风格,在展览的叙述方式、展品、展览手段选择方面所做的尝试,予以说明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