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整体水平的标志之一,优质的讲解服务能使观众如沐春风,享受参观博物馆带来的乐趣,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愉悦身心。随着科技的进步,讲解手段不断更新,比如,微信、二维码、语音导览等大量应用于博物馆的讲解服务中。但无论导览技术如何进步,始终无法完全代替讲解员面对面的讲解。道理很简单,人是有感情的,而无论如何先进的科技都不可能替代人的感情。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因人施讲的优质讲解服务,与观众亲切友好的交流互动,是提升博物馆对外形象,提高博物馆文化影响力,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方法。
对旧址类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来说,最重要的讲解是要向观众说明围绕旧址发生的历史。让不会说话的旧址充满生命的活动,使观众听完讲解后,仿佛能在旧址内看到历史上那些在此处工作生活过的人物,看到一幕幕历史的活剧。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是本馆最大的文物,如何讲解旧址是做好讲解工作的重点。如果仅仅是从旧址建筑工艺的本身来讲解,或者仅仅是讲解旧址与辛亥革命的历史也无不可,但要让讲解更有吸引力,还应该拓展一些讲解的内容。在日常讲解中,我们是这样介绍旧址主楼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原为清末的湖北谘议局,始建于1909年,1910年建成,谘议局的西式建筑风格体现了它内容与形式上的一致。1911年10月11日,即武昌起义的次日,湖北革命党人及绅商和士兵代表在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布脱离清王朝的统治,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鄂军都督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它在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代行了独立各省(14省和上海一地)中央政府的职能。民国成立后,这里是临时副总统兼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办公场所。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曾专程访问鄂军都督府并在这里发表了重要演说。1961年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依托旧址建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在筹备建馆期间,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和夫人宋庆龄先生为本馆题写了馆名,这在全国的辛亥革命纪念地中也是罕见的。一般情况下,对旧址主楼的讲解,就到此为止了。但为了更进一步吸引观众,我们要求讲解员也要将旧址在辛亥革命后的历史沿革作进一步的介绍。比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州国民政府北迁武汉,这里是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和湖北省党部。1927年在这里召开了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大会名誉主席(据本馆照片)。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西迁时的1938年,这里曾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办公场所(部长陈诚,副部长周恩来、黄琪翔。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第三厅由进步文化人士组成,位于昙华林今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据《长江日报》回忆文章)。武汉沦陷后,日军甘粕部队曾在此处驻扎(据本馆收藏照片)。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湖北省参议会所在地。武汉解放前夕,张难先、李书城、喻育之等人在此发起组织湖北人民和平运动促进会,迎接解放。国民政府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也曾在此处短暂办公。武汉解放后,第一届湖北省委曾在此办公,湖北省政协、湖北省统战部也先后在此办公。毛泽东同志1953年视察武汉时,于2月18日上午,来到湖北省委所在地红楼,在二楼会议室作短暂休息后,从红楼背后的小路登上蛇山东头,后又到蛇山西头,留下了与卖臭干子老人及小女孩的合影照片(据中工网2012年10月10日)。这样的引申讲解,可以给观众更多的历史信息,使观众对旧址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加激起观众的兴趣,引人入胜,让旧址在其历史沿革中“活”起来。又比如,在介绍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鄂时,鄂军都督府司法部副部长彭汉遗赠送孙中山先生的花盆时,可作如下介绍:根据文献记载,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两次来到武汉。第一次是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北上津京,以窥清廷之虚实。深入长江,以观武汉之形势”,但孙中山这次来武汉并无其他史料记载和实物佐证。第二次是在1912年4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他于4月9日至12日首途访问武汉。此访期间,鄂军都督府司法部前部长彭汉遗专门向孙中山先生赠送了订制的花盆。彭汉遗赠送给孙中山的花盆为粉彩开光山水人物图索耳花盆,撇口八角腰鼓形,通高23厘米,是一件景德镇民窑精品。花盆正面山水图上方有竖排彩墨行楷“中华民国元年四月中山先生永寿 彭汉遗私觌”。有趣的是,这件孙中山先生1912年访鄂的重要物证,几经流传,“文革”期间,到了一位农民手中。收藏者因为担心惹祸,将“中山”两个字及背面交叉的五色旗(民国国旗)和十八星旗(民国陆军旗)主动磨损掉,只留下浅淡的残痕。通过对花盆的历史及流传经历的讲解,这件文物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它向观众展示了更多的历史信息,既反映了孙中山与武昌首义及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关系,表达了首义军民对革命领袖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又反映出“文革”特定历史时期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令人唏嘘。如果进一步延伸开来,还可以向观众介绍孙中山此次来汉的原因及在汉期间对武汉城市建设的规划,还有在《建国大纲》中对长江三峡、武汉过江隧道、武汉城市建设规模(“约如伦敦、纽约之大”)的愿景等,使观众对孙中山先生的远见卓识及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这样的讲解方法,无疑会使静止的文物充分地“活”起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