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社会教育条件探讨

博物馆社会教育条件探讨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物馆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先天的便利条件。博物馆是“物”的荟萃地,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开展社会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浅出”的基础。博物馆“语言”“浅出”和博物馆“内容”的“深入”,共同构成了博物馆全部活动的表里两面。二者不可偏废,尤其是要大力进行深化、丰富博物馆内容及其社教内容的科研。这些都是在博物馆社教工作中必须避免的。

博物馆社会教育条件探讨

博物馆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先天的便利条件。博物馆是“物”的荟萃地,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开展社会教育。它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主要不是诉诸抽象的文字和语言进行教育,而是通过直观形象、真实可见的物(展品)来进行教育。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博物馆具备学校教育所不及的贴近群众的优势。当博物馆以文物、图片以及其他方式开展社会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先天具有了“浅出”的形式。

先天优势并不足依恃,展品不会自己告诉观众什么,必须要借助博物馆的解说系统才可以使观众明了。而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好坏,端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深入科研。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浅出”的基础。

因为“浅出”不是对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内容要求,只是社会教育的方式与手段要求,是对博物馆“语言”的要求。博物馆“语言”“浅出”和博物馆“内容”的“深入”,共同构成了博物馆全部活动的表里两面。二者不可偏废,尤其是要大力进行深化、丰富博物馆内容及其社教内容的科研。(www.xing528.com)

博物馆科研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博物馆主题、藏品相关的研究,包括历史考古艺术自然科学等等的专题研究,这是博物馆“物”的研究。这类研究是博物馆的业务基础,惟有对博物馆藏品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认识其价值,夯实博物馆展览制作的研究基础,才可以在社教活动中,使展品的信息能够准确传递出去。没有对展品的深切理解和诠释,博物馆展览几乎无法完成。即便勉强制成展览,面对观众的提问,语焉不详,回答不出所以然,社教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博物馆工作研究。比如博物馆社教工作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研究,这是研究博物馆与观众关系的学问,属于“人”与“物”关系的研究。唯有深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喜所好,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设计制作展览,最合适的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社教方式,才会使博物馆的社教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

换句话说,“浅出”的表达方式是研究“深入”的结果,没有“深入”,“浅出”极容易沦为“三俗”,以为只要观众乐于接受,一味迎合其趣味。比如有些导游讲解时,沾边不沾边的段子层出不穷,恰当不恰当的附会比比皆是。景区景点以各种低俗的营销方式,招徕游客。这些都是在博物馆社教工作中必须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