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优势,这些特色和资源中必然有很多可供博物馆用于社会教育的资源。我们谈一个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不应该局限于该馆自身所拥有的、可支配的教育资源,还应当包括该馆所影响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博物馆要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其自身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只有对自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认识到位,才能在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实践中有的放矢,运用自如。
具体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我认为其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见证历史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顺应历史潮流,敢为天下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组建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武昌义声所播,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旧址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2.再现历史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始终保留“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其中“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按原貌复原了鄂军都督府初期的各内设机构以及会议和接待场所,真实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诞生地的历史风貌;“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以文物、历史图片为主体,辅以艺术与科技手段,全景式地展示了武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局与影响,讴歌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业,揭示和弘扬了湖北辛亥首义志士“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此外,还举办了“沈汉生先生辛亥革命文物珍藏展”“孙中山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人物画展”等数十个临时展览,这些展览也曾深入武汉市各学校以及湖北省各地县巡回展出,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受众面。
3.丰富的辛亥革命文物藏品和文献资料。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以收藏辛亥革命时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见长的专题性博物馆,30多年来已收藏文物两万多件套,涉及瓷器、徽章、家谱、石刻、书画、杂件、证照等多个品类,以民元前后文物居多,其中“辛亥名人字画”“共和纪念瓷器”和“近代名人家谱”既具特色,又成序列。(www.xing528.com)
4.高水平的历史研究人才队伍和丰富的学术成果。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一方面聘请国际知名的辛亥革命史专家章开沅教授任名誉馆长,同时聘请了辛亥革命史专家严昌洪、吴剑杰、梁华平、王兴科等教授任客座研究员;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本馆的专业研究人才,目前拥有正高级职称者6名,副高级职称者14名,其研究内容以辛亥革命历史、文物以及博物馆的服务与管理为重点,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一方面体现为各项工作水准的提升与馆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辛亥革命研究及其他》《辛亥革命人物像传》《辛亥革命大写真》(上、下卷)等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的发表和出版。
5.完善的社会教育机构和高素质的博物馆之友组织以及一大批辛亥革命名人志士后裔。为有效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专门设立社会教育部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讲解员和社教队伍,同时还成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博物馆之友”组织,来自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慧教授、武汉铁路局高级政工师谷越、全国博物馆志愿者十佳之星获得者胡昇、武汉市图书馆副研究员张华等来自省市各行业的21位人士成为我馆“博物馆之友”会员,加强了该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此外,自1981年该馆成立以来,紧密联系一大批辛亥革命名人志士后裔,30多年以来未尝中断片刻。辛亥后裔们以馆为寄托、为精神家园,他们为该馆建设和发展不遗余力,是该馆宝贵而且难得的教育资源。
6.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为核心的一大批辛亥革命历史文化遗存。辛亥革命在武昌一举成功,留下了众多的辛亥革命历史遗存,仅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周围,就汇集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孙中山先生铜像、黄兴拜将台遗址、彭刘杨三烈士雕像、三烈士亭、工八营旧址、楚望台、起义门、胜利亭、辛亥首义烈士祠和包括辛亥首义纪念碑、辛亥首义战士纪念群雕、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和抱冰堂在内的首义公园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展览单位,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