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后,总统授权,国会认可,成立由航天专家组成的“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详细调查“哥伦比亚”号事故。政府官员不得介入事故调查,并提出政府在事故调查中的行为规范。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82秒,外部燃料箱泡沫绝缘材料脱落。尽管这块泡沫仅仅0.77公斤,还是在“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缘的8号防热瓦上砸了个洞。破坏了航天飞机的防热系统。以前也多次发现泡沫绝缘材料整个或部分脱落。在1988年“亚特兰蒂斯”号飞行、1992年“亚特兰蒂斯”号飞行和1997年“哥伦比亚”号第24次飞行时都打坏过轨道器。
2003年3月20日,在得克萨斯州东部边境找到“哥伦比亚”号的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仪用于帮助工程师了解首次试飞中飞机表现情况。试飞完成后,记录仪一直没有取下。这次它记录了大量不同参数,包括结构和其他数据纪录。这些数据有助于“哥伦比亚”事故调查委员会了解导致解体过程和原因。
位于费城北面的理海大学的材料和工程系对碎片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各种试验,推断问题发展过程。得克萨斯州的西南研究所用气压枪以相同速度进行了泡沫块撞击试验,从不同方向发射类似大小和质量的泡沫块,打击模拟机翼前缘。试验表明在高速下,泡沫块撞击会严重破裂机翼前缘的热防护系统。(www.xing528.com)
关于机翼前缘受损问题,当“哥伦比亚”号还在轨道上飞行时,一些工程师就提出担心。NASA防热系统主任工程师担心左机翼防热系统的损坏,要求NASA管理检查一下,但是NASA任务管理队伍认为没有足够事实证明撞击是不安全因素,因此,问题没为获得足够重视。
2003年8月26日“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出炉了它的事故报告。报告确认了事故原因是发射时泡沫块脱落引起左翼前缘加强碳瓦裂口。再入大气时的高温穿透机翼,破坏支撑结构,使其余结构解体。
虽然在先前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后,NASA做了重大的改革,但许多评论员仍然认为NASA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改变未能深入与持久。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灾难后,NASA管理层对安全问题的态度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认为,NASA未能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事故中学到足够多的教训、“NASA对罗杰斯委员会的响应并没有达到委员会的初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