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空探索与开发:航天飞机的历史与终结

太空探索与开发:航天飞机的历史与终结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航天飞机,正式叫太空运输系统,是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的交通工具。在下降和着陆期间,航天飞机轨道器像滑翔机,进行无动力着陆。1977年2月“企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图7-1航天飞机运输系统NASA还生产了主推进器测试体和“开路者”号供测试。苏联“暴风雪”计划中共有五架航天飞机。1993年6月30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宣布终止航天飞机计划。后来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投入实际使用。

太空探索与开发:航天飞机的历史与终结

航天飞机,正式叫太空运输系统,是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的交通工具。它是一种垂直起飞,太空飞行,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是部分可再用运输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个可再用轨道器,一个一次性外挂油箱和2台部分可再用固体火箭助推器。发射升空时油箱和助推器被抛弃,只有轨道器进入轨道。

轨道器搭载航天员、有效载荷(如卫星和太空站零件)进入近地轨道。轨道器通常搭载5到7位乘员,载荷能力为22,700公斤。当轨道器完成任务后,启动轨道器操作系统,退出轨道,再入大气层。在下降和着陆期间,航天飞机轨道器像滑翔机,进行无动力着陆。

航天飞机设计目标为100次发射或10年使用寿命,要能够容纳商业军事最大卫星,以及减少太空探险成本。NASA建造了6架飞行航天飞机,它们是“企业”号、“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奋进”号是对“挑战者”号1986年发射爆炸事故的补充。“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再入大气层时解体,但是没有再建新的航天飞机补充。

第一架“企业”号用于大气中飞行试验,不带发动机,没有热保护,不能太空飞行。“企业”号1976年9月17日出厂,然后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滑翔和着陆试验。1977年2月“企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6月18日,用飞机背上天空,进行首次载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航天员海斯和富勒顿。8月12日,圆满完成载人飞行试验。

图7-1 航天飞机运输系统(www.xing528.com)

NASA还生产了主推进器测试体和“开路者”号供测试。“开路者”号航天飞机是一架由钢铁和木材建造的模拟航天飞机,1977年建造于马歇尔航天中心,后来运往肯尼迪航天中心用作地面测试,实际上不具备飞行能力。由于“开路者”号与真正的航天飞机具有相似的重量、形状和尺寸,一些测试可以在其身上进行,而不必使用精密、昂贵的“企业”号航天飞机。退役数年后,一家日本财团对它重新装饰,使其看起来更加像一架真正的航天飞机,并命名为“开路者”号。1983年到1984年间,“开路者”号被展示于东京。之后,“开路者”号运回美国,呈放在美国太空及火箭中心展览。

从1981年航天飞机首次飞行到2011年7月21日完全退休,飞行了30年,共进行了135次飞行任务,发射了大量卫星,行星际探测器和哈勃望远镜;进行轨道科学实验;参加了国际空间站建设和维修工作。总飞行时间1323天。美国曾经计划从2014年起,用新航天器“猎户座飞船和“战神”运载火箭替代航天飞机,用于地面和国际空间站的交通工具,由于技术和资金问题,使该计划成了泡影,不得不租用俄罗斯的载人飞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整,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在拜科努尔太空中心的跑道上自动降落。

苏联“暴风雪”计划中共有五架航天飞机。“暴风雪”航天飞机和美国的航天飞机看起来外形相似,但有许多重要差别,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质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拉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大气层内滑行,还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

“暴风雪”号首次飞行之后,当时苏联因缺乏资金和政局混乱,计划暂时搁置。苏联解体后,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斯坦接收。1993年6月30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宣布终止航天飞机计划。终止前,整个“暴风雪”计划已经花费200亿卢布。后来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投入实际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