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华
笔者最近在检索鄂军都督府旧址的历史照片时发现,历史上鄂军都督府旧址主楼的塔楼形状,明显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状况。经过考证,笔者认为,旧址主楼的塔楼形状在1911年12月1日之前为椭圆形,1911年12月—1927年3月间为半圆形,1939年6月之前为椭圆形,1981年前为多面体锥形;人们今天所看到的多面体锥形,应是1939—1981年间维修改造的结果。换言之,旧址主楼塔顶在1939—1981年间再次遭到过破坏,进行过维修。至于遭到破坏的具体时间和原因,以及改变成现状的经过,目前都无确切资料证明,有待人们进一步发掘研究。
笔者所看到的历史照片共有三张。
图1:清末的湖北咨议局
第一张为清末的湖北咨议局[1],根据湖北咨议局落成的时间及照片中的人物留有辫子的形象推算,确切年代应为1910年9月至1911年10月间。因为湖北咨议局建成的时间为1910年9月,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军政府曾颁布法令要求民众剪去发辫,即武昌起义胜利后的民众不再留有辫子。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主楼的塔顶分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正方形,朝南面开有三扇窗户,西面亦开有窗户;上部近似椭圆形,由下到上成椭圆形逐渐收拢。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湖北咨议局最早的照片,即旧址塔楼最原始的形状。理论上讲,恢复原状即应该是恢复到此时的本真状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湖北革命党人依托湖北咨议局旧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原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布脱离清王朝统治,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鄂军都督府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组织阳夏保卫战。从1911年10月18日至11月27日,在历时40多天的时间里,首义军民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在汉口、汉阳展开殊死搏斗,付出了1万多人的牺牲,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鄂军都督府是阳夏保卫战的最高指挥机关。阳夏保卫战以清军占领汉口、汉阳,民军退守武昌告终。自此南、北两军隔江对峙,驻汉口英国总领事斡旋双方停战事宜。12月1日,清军在汉阳龟山炮击鄂军都督府,炮弹击中都督府主楼塔楼,黎元洪等人出走葛店。有关此次炮击的史料简列如下:
1.丁士源《梅楞章京笔记》:
11月30日,炮兵协领蒋廷梓,自汉阳之龟山来电话言,查得武昌城里蛇山咨议局附近,安设六吋口径炮位,有威胁龟山炮兵阵地之企图。应如何?请段(武汉前线清军第二军总统,署理湖广总督段祺瑞)示办法[2]。段曰:停战期内,竟有如此不法情况,可与丁司长(即丁士源,清陆军大臣荫昌助手,武昌起义后随荫昌来汉督战。荫昌回京后,留汉赞襄冯国璋、段祺瑞军务)商议对付办法。丁即接过电话机,告以明日六时,以英国皇太后诞辰,可于龟山旗杆上升中英两国国旗,奏中英两国国乐,并放礼炮二十一发。若因空炮弹不敷,可参加实弹三四枚,测准咨议局中心射入,并将炮位地点同时射击之。次晨六时,蒋立即实行。
(12月1日)8时,英总领事葛福来车(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清军指挥专列)向丁抗议,并谓咨议局已受弹两发毁去,蛇山之炮位两尊亦被毁。武昌避难之人,到汉口租界者已数千人。黎率部下向武昌城外五十里洪山庙内停驻。……丁即将英领事所言向蒋诘问。旋接得蒋协领报告,本早遵命实行,但有一炮兵误以实弹四枚,羼入演放。已将此误事之兵丁,处以监禁十日[3]。
2.甘绩熙《躬与辛亥武昌首义及阳夏鏖兵之经过实录》:
未几,敌人置重炮于大别山上,炮击都督府,都督避后面蛇山脚,予从之[4]。
3.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中卷:
十一日(12月1日)午前七时,参谋总长吴兆麟,同护理总司令蒋翊武赴青山至两望巡视防线。至正午,行抵大堤口时,遥见城内火起,旋有由武胜门出城百姓云:都督府起火。吴蒋二人即乘马赶至城内,见都督府正在焚烧,不知黎都督如何?旋往军务部探听。孙武云:黎都督出宾阳门往洪山矣!……
午后二时,吴、蒋二人抵洪山时,据顾问吴兆祺、参谋邹燮斌云,黎都督已往葛店去矣[5]。
根据1912年4月10日孙中山先生专程访问鄂军都督府并在都督府礼堂发表演说的历史史实推断,1911年12月1日旧址主楼塔楼遭炮火损毁后,应该在1912年4月10日前得到了维修。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州国民政府北迁武汉,鄂军都督府旧址主楼为北伐军总政治部及湖北省党部所在地。1927年3月4日,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处召开,毛泽东被聘为大会名誉主席之一(武汉国民政府的多名政要均被聘为大会名誉主席)。这次会议期间拍摄的照片(图二)[6]显示,旧址主楼塔楼已与1910年湖北咨议局时期有所不同,其主要特征为整个塔楼较1910年建成时更加宏阔宽大(也可能与照片拍摄的距离和角度有关),塔楼上部分为规整的半圆形状,而非椭圆形。应当是1911年12月1日被北军炮火击中后修复所至。当然,考虑到北伐军攻克武昌时,曾发生过惨烈战斗。也不能排除1912年4月前维修过的塔楼,在此间再遭破坏、再次维修的可能。(www.xing528.com)
图2:1927年3月4日,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武昌阅马场举行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本馆藏有一张日军甘粕师团在鄂军都督府旧址驻扎的历史照片(图三)[7]。查日军甘粕师团即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师团长为甘粕重太郎中将,于1939年3月在日本仙台成立,属日本第11军系列,1939年6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在鄂南与中国军队作战。由此可推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为1939年3—6月间。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此时旧址塔楼的形状又与1927年时有所不同,更接近于1910年建成时的形状。仍为两部分,下部为正方形,朝南面仍开有三扇窗户,上部为椭圆形,顶部有一根旗杆。旧址院内主楼正前方为一处花坛,种有一排树木,树木生长茂盛,其枝叶高度与旧址屋面天沟齐平。旧址大门正上方有一根生铁弧形门楣[8]。
图3:抗战时期,武汉沦陷后,日本甘粕部队驻扎在鄂军都督府旧址的照片
自1939年至1981年依托旧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止,本馆没有再发现带有塔楼的旧址正面照。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塔楼形状为多边形,塔顶上还带有一处旗杆。旧址塔楼是何时变成多边形,具体时间不得而知。但按常理推测,具体时间应在1939年至1981年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湖北省委曾在此处办公,湖北省政协、省委统战部也曾在此处办公。不能排除新中国成立后曾对旧址塔楼有过维修,但本馆目前并不掌握相关维修资料,也不见有人就此发表过回忆文章,或许当时的人们不像现在这般重视维修记录和资料所致,又或许当时已有详细的维修记录,只是目前人们尚未发现而已。
考诸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主楼塔楼的变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旧址主楼塔楼最初的形状应为椭圆形,目前所见到的多面体锥形,应是1939—1981年间的某次维修改动所至,(关于此次变动的资料有待进一步发掘)。本着还原历史真实的意愿,将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将旧址主楼塔楼恢复到1910年建成时的初始状态,即椭圆形状态。由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塔楼形状的变迁,引发出我们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历史上办公格局研究的思考。根据文献记载,有关鄂军都督府办公格局(或办公用房确切位置)的问题,目前最有史料支持的当有如下几处:一是位于二楼东头的黎元洪起居室,二是位于一楼的都督府会堂。(1911年10月11日,鄂军都督府在此处宣告成立;1912年4月10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发表演说),三是位于二楼的军事会议室。至于都督府最初设立的四部和后来改设的九部,现有史料只能笼统地说明它们都位于鄂军都督府内,但具体房间,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原载《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22日)
【注释】
[1]图片来源:本馆馆藏明信片。
[2](引文括号内的内容为作者注,下同)
[3]《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6~337页
[4]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中卷,丘权政、杜春和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418页。
[5]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367~369页。
[6]图片来源:http://whty.whjs.gov.cn/content/2010-11/18/content_3681.htm。
[7]图片来源:本馆馆藏明信片。
[8]门楣在1981年建馆时仍完好保留。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某个夜晚,一辆外地来汉的客车进入院内时,因车顶超高,将门楣撞断。其断裂状况为,面对主楼方向,在左侧约五分之四处断开。但门楣整体并未掉落,左、右两边与门柱连接处仍保存完好。次日,肇事方请来电焊工,将断裂处焊接好,修复如初。当时,旧址后院还住有40多家住户;旧址前广场上,武珞路经广场地面上连接长江大桥,有支道连接本馆,往来本馆的车辆均由大门进入,且大门为出入旧址的唯一车道,一般情况下,仅供小车出入。肇事客车进入旧址的原因是,后院某住户返汉时因行李较多,要求司机强行进入。当晚,恰逢本人以单位干部身份带班,另有两位临时工在旧址主楼值班,此事为本人亲身经历。2001年旧址整体维修时,将大门门楣整体移除,目前收藏在本馆文物库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