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日本幕府态度转变、民国外交分析及美蒋对日和约分歧

清朝日本幕府态度转变、民国外交分析及美蒋对日和约分歧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会议共有4篇文章关注近现代中国外交,时间跨度较大,从清入关到二战后,其中1篇涉及日本幕府对清朝态度的转变,2篇关注了民国时期的外交,另有1篇论述了对日和约中的美蒋分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冯林的《对日和约问题上的美蒋分歧及蒋之因应》指出,在对日和约上,美国为减少阻力,未将台湾列入对日和约签字国名单,而是促使双方签订双边条约。

清朝日本幕府态度转变、民国外交分析及美蒋对日和约分歧

此次会议共有4篇文章关注近现代中国外交,时间跨度较大,从清入关到二战后,其中1篇涉及日本幕府清朝态度的转变,2篇关注了民国时期的外交,另有1篇论述了对日和约中的美蒋分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阳的《“华夷变态”后日本对清观的演变——〈唐传风书说〉为史料的考察》,对明末清初日本对清政府态度的转变进行了系统考察。作者指出,清朝入关后,幕府对清朝的了解多通过南明乞师人士的描述、民间海商的风书等途径;幕府对清朝的态度几经转变,从开始的同情南明王朝、支持吴三桂抗清,到后来的逐步认同,清朝最终获得与明朝等同甚或超出的“华”的地位。作者认为,清朝与幕府官方互不接触,在“沉默外交”中相安无事200余年,对中日关系长时段演变的考察,这段没有发生值得记录大事件历史不应被忽视。

李珊的《帝国的“慷慨”之举——华盛顿会议之际英国交还威海卫决策过程探析》,对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召开之际围绕交换中国威海卫的决策过程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华盛顿会议召开之际,英国首席代表贝尔福态度突变,出人意料地宣布英国有归还威海卫之意,其做法始终未得到英国外交部的完全认同,被认为是“毫无回报的慷慨之举”。作者认为,贝尔福的态度突转,并非简单地出于对中国的“友好之情”和慷慨举动,而是迫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处于维护英国根本利益的考虑;同时,英国的交还并非无偿,而是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这就决定了中英此后的交涉必然一波三折。(www.xing528.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侯中军的《英国与国民政府的战后处置计划兼及台湾问题(1941-1943)》,以英国外交档案为基础,解析了1941-1943年间,英国政府对中国国民政府战后处置计划的关注及应对。作者指出,虽然英国认识到,中国将收复1894年以来被日本占领的领土,但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英国在具体的对华外交上不断唱反调,丘吉尔甚至公开宣称不承认中国的强国地位。在中国自身的努力和美国的支持下,英国最终承认了中国的强国地位。开罗会议确立了台湾、澎湖、东北等地必须归还中国的法理基础,盟国对中国战后处置计划的承诺,奠定了其对华政策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冯林的《对日和约问题上的美蒋分歧及蒋之因应》指出,在对日和约上,美国为减少阻力,未将台湾列入对日和约签字国名单,而是促使双方签订双边条约。蒋介石力争“中华民国代表中国”的身份,虽最终基本如愿,但过程一波三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者指出,美国对日和约的宽大原则与国民党的一贯主张貌似一致,但实际上其某些做法在根本上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蒋介石虽有不满,但别无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