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媒介环境下阅读特征的变化
1.阅读载体多元化,阅读方式转变,新媒介阅读发展迅猛
新媒介时代,信息资源发布呈现多元载体形态,除传统的纸质书报刊以外,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介都是阅读的新载体。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再是单一地阅读纸质读物,而是纸质阅读逐渐向电子阅读转变。
2.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深度浅表化
传统媒介时代人们阅读纸质图书,一般是按顺序逐字逐句逐页翻读,呈现的是线性逐步深入的阅读状态,读者会有一个相对安静且悠长的阅读时间,思想会随着图书内容的深入而不断推测、探究和思考。而基于新媒介的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是一种随意性的、搜索性的、浏览式的、跳跃式的阅读。网络阅读者会变得贪多,不断地点击浏览,通过搜索引擎、主题链接反复不停地转换,导致阅读变成浏览、搜索代替记忆,阅读内容“碎片化”现象严重,这种阅读方式,使得读者不能专心,缺乏深入的阅读体验,直至失去阅读所应有的专注与沉思的能力。
3.阅读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便捷性、娱乐性成为阅读新景观
新媒介时代,由于阅读和技术融合,实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双向、互动式、自由、平等的交流。在新媒介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交流、分享、获取,能直接参与到网络阅读或创作中去,以写评论、写日记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者或网友互动,这样的阅读方式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加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性,让读者有主动融入的情绪体验。
(1)便捷性是新媒介阅读最显著的特性
读者只要随身携带移动新媒介,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特别是手机,几乎成年人人手一个。手机阅读更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网络的快速搜索、强大的超链接功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等,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解释,这些快速便捷的检索功能,是传统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
(2)娱乐性也是读者喜欢新媒介阅读的一个重要特性
有的数字化阅读不仅有看书的功能,还有听书的功能;有些数字化阅读还配有插图、FLASH动画、视频等,给读者带来一个图文并茂、声色共存的阅读天地。相比纸质阅读,新媒介把阅读变得形象、立体、生动,读来趣味无穷。新媒介阅读标志着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www.xing528.com)
(二)基于新媒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
1.保证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组织性、系统性、持续性
结合图书馆内部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活动规划和组织,为了保证对应管理部门存在的稳定性,可以号召在校学生、社会成员参与组织构成,在组织的内部进行选举评定、确定最终的部门成员和两到三个管理人员。民主商议合适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补充,严格执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加强与其他部门、协会的联系和沟通,在活动规划和举办方式上采取多方商议、相互协作。
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和教训,调查了解活动参与者的想法,完善活动举办的方式方法,要坚持持续性、长期性,根据参与者的反应完善活动细节,增加其他的活动形式。像读书交流这样的活动,应该有规律、经常性举办,统计相关参与人员的阅读书目和进度,安排阅读内容相近的读者同组交流,鼓励读者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这样也起到了书目推荐和分享的效果。
2.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扩大阅读推广的影响力
读书交流会可以有效接收读者的意见和问题。此外,馆长意见反馈箱也可以继续使用,方便读者将自己的建议系统完善地进行归纳,以建议信的方式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完善。理解并关注人们对于电子阅读的依赖性,以合理恰当的方法纠正读者不良的阅读习惯,使读者认识阅读的本质、形成正确的阅读观。
具体来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倡导图书馆阅读的思想,向学生介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于阅读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和系统性的意义。为了适应人们对于电子媒介的应用需求,也可以在一些网络平台强调图书馆阅读的积极影响,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品质。
3.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范围,提高资源供给质量
保持传统的图书推荐栏、读书标语、黑板报等阅读推广方式,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创办图书馆杂志、周报等,鼓励大家积极投稿,参与活动;设立特色板块,对内容进行分类,积极回复读者的意见建议,让读者认识到图书馆对于工作改进的重视,使大家对于图书馆活动更有信心;利用新媒体优势,创立适量的图书对接平台,在微信、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面设置阅读接口,设立文字交流公众号,实时发布一些文字内容。
合理规划、丰富馆藏,积极了解读者意愿,对需求量大的书籍加大采购量,一些需求少的书目则可以适当控制购进量;合理安排借阅操作流程,对于量少但借阅需求高的书籍进行借阅预约,对借阅时间加以限定,保证读者可以尽早借到自己要看的书籍;电子资源进一步完善,处理好各个资源库之间的接洽,投入足够的资金,保证资源共享的便捷化,设立资源查询的多种途径,包括电脑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快捷入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