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性肝炎: 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防控

病毒性肝炎: 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防控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 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防控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一、病原学特点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1.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20~7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在甘油内-80℃可长期保存。对有机溶剂较为耐热,在4℃ 20%乙醚中放置24h仍稳定。耐酸碱,尤其酸性环境下具有超高稳定性。室温下可存活一周,干粪中25℃能存活30日,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加热60℃ 30min或100℃ 1min才能完全灭活,对甲醛、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100℃10min、65℃10h或高压蒸汽消毒可被灭活,对0.2%新洁尔灭及0.5%过氧乙酸敏感。

3.HCV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HCV。煮沸、紫外线等亦可使HCV灭活。血清经60℃10h或1/1000甲醛溶液(福尔马林)37℃6h可使HCV传染性丧失。血制品中的HCV可用干热80℃72h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

4.HDV对热、酸、核酸酶、糖甙酶稳定,能被碱和蛋白酶灭活。

5.HEV在碱性环境下较稳定,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二、传染源、传播媒介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HAV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是主要途径。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

2. 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具体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与性传播,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

3.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性传播。对HCV无免疫力者普遍易感。

4.丁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丁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5.戊型肝炎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www.xing528.com)

三、预防与控制

(一)管理传染源

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入”。

2.乙、丙、丁型肝炎: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制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施。对带有血液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加强血制品管理。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使用的甲肝疫苗有甲肝纯化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适用于HEV的易感人群,预防效果良好。丙、丁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四、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2.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按照要求和流程进行报告。

3.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应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效果对职业暴露者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4.职业暴露后应追踪检测相关指标。

5.具体评估、处理、预防及检测流程应遵循GBZ/T 213—2008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