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间存在新冠肺炎,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
一、病原体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体外分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min、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三、预防与控制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内外同防、医患同防、三防融合、平疫结合,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一)控制传染源
1.确诊病例。发现后应在2h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隔离医学观察。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继续隔离医学观察14天。核酸复检呈阳性,并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当尽快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按照确诊病例的要求进行隔离收治。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临床表现和CT影像学进展者,按照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www.xing528.com)
2.疑似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h),且发病7天后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有疫苗接种史者,血清学IgM和IgG不作为排除指标。
3.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原则上连续2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h)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按照“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工作人员通道和隔离人员通道)标准设置并规范管理,严格做到单人单间。要配齐工作人员,落实对外封闭管理、内部规范管理、清洁消毒和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等措施。隔离病区工作人员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居家医学观察应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单独居住或单间居住,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医学观察期间不得外出。
(三)易感人群保护
特定人群应根据暴露风险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和接种疫苗等措施。建立健全心理热线服务,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出现聚集性疫情时,专业人员对确诊患者及家属、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
(四)消毒隔离
对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住院、转运期间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随时消毒。包括空气、物体表面、诊疗器械、污染物、衣物和被褥等纺织品、患者个人用品等,具体消毒办法参照附录《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中的附件3新冠肺炎常态化痰情防控医疗器械及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方法推荐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