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和诊治手段,在传染病疫情期间同样需承担好疫情防控及医疗救治工作。
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时诊室环境相对密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需近距离接触,且患者行胃镜诊疗时无法佩戴口罩,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常出现呛咳、呕吐等反应,肠镜诊疗中患者常出现排气、排便等情况,医护人员长时间处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暴露的高浓度气溶胶之中,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呕吐物及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还可造成接触传播,导致消化内镜诊疗成为一项“高风险”操作。需要采取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以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发生院内感染。
一、环境区域管理
消化内镜中心需构建“三区两通道”的隔离布局。清洁区为医务人员通道、更衣室、休息室及内镜储存室,潜在污染区为预约登记室、走廊、内镜洗消室等,污染区为患者通道、候诊区、消化内镜诊疗室。两通道分别是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严格区域管理,控制好医务人员和患者流向,避免交叉感染。
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
严格落实体温监测制度,上岗人员每日工作前及结束后均需测量体温并登记。医务人员每周行相关实验室检测。若检测体温超过37.3℃或感觉身体异常不适的情况下,须立即上报并暂停工作,进行疾病筛查和随访。
三、内镜诊疗准入标准及预约就诊制度
(一)内镜诊疗准入标准
一般情况下,中高风险区域暂停内镜诊疗工作,对确需急诊内镜诊疗患者,需先行排除流行传染病。低风险区域就诊患者,在做好流行传染病筛查的前提下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工作,先预约后诊疗,胶囊内镜检查具有器械一人一次性使用、无须麻醉、操作简便、检查室多为独立空间、检查与阅片可时空分离,医患交叉感染风险低的优点,在疫情防控期间,可酌情开展胶囊内镜检查。
(二)预约就诊制度
尽量使用电话或微信进行预约,预约时需询问患者病史,若患者主诉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和体征,应报告医生,建议取消或延期胃肠镜诊疗。诊疗时需出示相关流行传染病检测结果,测量患者体温,若体温>37.3℃,需将患者送至发热门诊进行排查,无发热者方可进行诊疗,并登记患者相关信息。推行分时段预约就诊,避免患者聚集,坚持“一人一诊一室”,充分利用各类就诊、叫号、检查预约等系统,分流患者,避免患者在候诊室聚集排队。要求所有患者及家属进入候诊室要先进行卫生手消毒,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人与人之间保证1m以上的距离,设置单行路线。
四、诊疗防控措施
(一)诊疗室环境
宜选择在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中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或在回风系统中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室内也可配置人机共存的循环式空气净化消毒机。无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进行有效空气交换,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将疑似或确诊患者安置到负压诊疗室。
(二)患者防护
进行内镜检查时,如无必要禁止家属陪护,有必要时也需减少家属陪护,家属不得进入诊疗室。胃镜检查患者检查结束后立即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肠镜检查患者全程均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疑似或确诊患者病情容许情况下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医务人员防护
诊疗操作室在患者进入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患者送至后立即进行诊疗,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相关人员,尽可能减少暴露风险。消化内镜中心工作人员在做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诊疗操作可能感染的风险、不同的工作岗位选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1.预约登记人员:按一级防护执行,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外加穿隔离衣、工作帽,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2.操作医师、麻醉师、诊疗室护士:按二级防护执行,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双层乳胶手套、穿工作服、防渗透防护服(一次性)、工作帽、鞋套等。若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可能发生飞沫喷溅操作时,在上述防护的同时,必要时需佩戴全面型呼吸头罩。
3.清洗消毒人员:按二级防护执行,同(诊疗室人员),加戴长袖加厚乳胶手套,加穿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防水鞋套/靴套。
对于已排除传染病的患者,医务人员在诊疗区需穿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隔离衣、手套、鞋套。对未排查传染病的患者,医务人员在诊疗区防护要求同确诊传染病或疑似感染者。
五、内镜清洗消毒
中高风险地区内镜再处理应尽可能选择一次性使用附件,一人一用一丢弃。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严格遵循先消毒,再清洗、灭菌的原则。不建议床旁预处理,检查后的内镜应先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并密封,由专人转运至洗消间,按照消毒—清洗—灭菌的顺序进行处理。内镜立即浸泡在0.2%~0.3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浓度(60±10mg/L)酸化水中加盖密闭消毒5min,用注射器将各管道内充满消毒剂,再进行常规消毒灭菌。清洗液一用一更换,清洗槽和漂洗槽一用一消毒,最后在干燥台干燥后用蓝色运镜袋打包备用。每日清洗消毒结束后,对清洗槽、漂洗槽、灌流器和清洗刷等彻底清洗,并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30min后擦拭干净。洗消用后废水需用医疗废水消毒设备消毒后,方可排放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低风险区域内镜再处理流程参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严格执行。胶囊内镜受检者穿戴的马甲式检查服归还后,采用紫外线照射,75%酒精擦拭或臭氧消毒机等方式消毒,便携式记录仪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做到“一用一消毒”,并做好内镜洗消的质量监测及记录。
(www.xing528.com)
图4-7 中高危地区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图4-8 低危地区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六、环境清洁消毒
每个患者诊疗结束后,均需对诊疗场所及设备进行终末消毒。
(一)空 气
可用循环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到1h。终末消毒,可使用3%过氧化氢或2000~5000mg/L过氧乙酸,20~40mL/m3,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气溶胶喷雾(汽)气化/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关闭门窗作用1~2h后,开窗通风1h。
(二)物 表
疫情下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需一用一更换(如诊疗床应使用一次性床罩)。非一次性用物应一用一消毒。
1.内镜主机、操作台、监护仪、电外工作站等使用75%酒精或符合规定的消毒湿巾擦拭消毒。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作用30min后需清水擦拭。
2.治疗车、设备、操作台、诊疗床等物表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保持3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如有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物表,直接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处理。
3.增加对高频使用的门把手、开关、按钮等物表的清洁消毒频次。
(三)地 面
地面先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保持30min后清水拖地。有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直接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处理。
七、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处理,由专人收集管理,做好个人防护,使用专用医疗废物转运通道进行转运。医疗废物使用双层加厚黄色医疗垃圾袋收集,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及时通知医疗废物转运人员进行交接转运,由转运人员贴“传染病” 标识,离开污染区前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表面或在其外加套一层清洁黄色医疗垃圾袋。
八、做好全员培训
培训内容严格参照国家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关疫情指南、指导意见、工作指引等。做好医务人员(包括护理员、清洁员)和患者相关培训及宣教指导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及要求、职业安全、暴露的预防与处理流程等,以及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消毒及灭菌剂的选择使用等。并针对消化内镜中心感控薄弱环节对全员进行感控强化培训及考核。
九、物资保障
加强防护物资的管理,保证防护用品的质量合格、数量充足,每天按岗位、数量准确发放,专人负责发放领取物资,防护物资执行日结,使用与领取避免浪费,建立登记表。
十、发挥院感监督作用
科室设立“感控监督员”,在感控专业部门的指导下每日针对人员防护、隔离措施、消毒物品、消毒液、消毒设备等使用情况、医疗废物管理,人员转运、日常及终末消毒等进行督导,做到及时纠正、随时查缺补漏,做好各项执行情况登记上报工作。对感控部门定期巡查反馈的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改进。
十一、建立完善科室应急体系
采取多部门协同联动,对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尤其要重视急诊应急队伍的梯队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专项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针对人员防护、诊疗及工作流程、人员进出路线、内镜洗消、医废处置等进行演练并讨论,弥补不足),做好物资配置及管理、优化诊疗环境,强化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