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始计》
【经典战例】
身为将领要有智谋,要有信用,要爱护士卒,要勇敢果断,要严明军纪、树立威严。战争事关生死存亡,而将领则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天时、地利等因素都是客观条件,属于“硬件”;但将领的因素却是主观的,属于“软件”。所以,将领的军事指挥才能就更为重要。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早年落魄,曾追随项羽,但是不被重视,后得到萧何的赏识。萧何将其荐举给刘邦,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人才,若要得天下,非得有韩信的帮助不可。于是刘邦“设坛场,具礼”,任用韩信为大将。韩信对刘邦说:“项羽一声怒吼,千人都吓得胆战腿软,但是他不信任人,不把重要的任务交付给有能力的将领们。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而慈爱,说起话来,柔和温顺;部下生病了,他同情病人的痛苦,甚至为他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但是等到部下因有功该封给爵位时,他却迟迟没有动静。这就是妇道人家的习气——不识大体。项羽目前虽然做天下的领袖,诸侯们都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控制中原的关中,宁可跑到彭城(今徐州)去。他又违背义帝当时与天下诸侯所做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的、喜爱的人,都封为王。诸侯们对他这种自私行为十分愤怒。项羽把义帝驱逐到江南一隅。凡是项羽军队所到过的城邑,没有不被蹂躏得残破毁灭的,所以天下人都非常怨恨,老百姓们都不愿归顺拥戴他,只是被他的淫威所强迫罢了!他名义上虽然是天下的领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说,他目前看来很强,但很快就会衰弱下去。您当初由东方进入秦的武关,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到秦国的老百姓,废除了秦朝的苛刻刑罚,约法三章。秦国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希望大王在秦国做王的。现在大王起兵向东,三秦王的属地,只要送一封文告去,就可以收复了!”刘邦重视韩信的分析,“部署诸将所击”,终于称雄天下。
2.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始计》
【经典战例】
穰苴治军斩庄贾
要想把自己的军队建设得很强大,就必须为士兵定下严明的军队纪律。无论是在作战还是训练的时候,将领都应该严格执行。不管是谁违反了纪律,都应该按纪律受到惩罚,即使是将领,也不例外。只有这样,将领才能够约束士兵的行为,使士兵听从自己的指挥。这样的军队,一旦打起仗来,也一定很有战斗力。
齐景公时,晋国进攻齐国的阿邑、鄄邑;同时,燕军侵略齐国的河上之地。齐国军队大败。景公对此忧心不已。晏子于是向他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然是田氏庶子,但是他这个人文武兼备,文能亲服左右部下,武能威慑敌人,希望君王试试他。”齐景公召见穰苴,与他谈论军事,对他大加赞赏,就任命他做将军,领兵抵抗燕国和晋国的军队。穰苴对景公说:“我一向地位低下,君王把我从平民提拔起来,位在大夫之上,可能士兵对我不信服,百姓对我缺乏信任。由于我资历浅而权威不足,希望得到君王的宠臣、国人所尊重的大臣来担任监军,这样更加可行。”于是景公派庄贾前往。穰苴跟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在营门会合。”
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中,等待庄贾,直到烈日当空庄贾还未到达。穰苴进入营中,检阅军队,指挥士兵,宣布纪律条令。军纪宣布完毕,已是黄昏时分,庄贾才翩然出现。穰苴问道:“你为什么迟到?”庄贾说:“有劳大夫和亲戚们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如今敌国深入侵略,国内很不安定,士兵们在边境上风餐露宿,百姓的性命都在您手上,还有什么可相送的呢?”召来军正问道:“按照军法,约定时间而迟到的,怎么说?”军正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派人向景公求救。那人去了,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已经斩了庄贾,以此号令三军。三军将士全都震惊万分。穰苴整军之后,齐军面貌立刻改观,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令行禁止,悉听约束。穰苴执法如山,不畏权贵,最终得以克敌制胜。
3.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谿。——《地形》
【经典战例】
吴起为士兵吸脓
军事将领除了要有聪明的头脑,还应该懂得关爱士兵。聪明的头脑可以帮助将领想到好的计策,时刻关爱士兵,能够使士兵感受到将领的真心。有的时候,一个主动关心士兵的将领,能够和士兵建立起兄弟般的情谊,在作战的时候,上下一心,更容易赢得胜利。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也强调,将领应该时刻关爱士兵。将领关心士兵,士兵也会爱戴将领。如果双方能够真心相对,在战斗中就容易配合,士兵的表现也会非常积极。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叫吴起,他做将军时总是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从来不搞特殊化。在行军的时候,他不骑马,也不坐车,和普通的士兵一样徒步前进。在驻军休息的时候,他也和普通的士兵睡在一起,完全没有大将军的架子。即使是吃饭,吴起也和士兵吃同样的饭菜,不会因为自己的大将军身份而有特别的优待。
一天,吴起率军在营地驻扎。大家正在休息,忽然,吴起听到旁边的营帐中传来了呻吟声,于是顺着声音走过去,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时,就见一个士兵正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吴起走过去一看,原来这个士兵的身上生了一个疮,疼得他忍不住呻吟。吴起看到士兵痛苦的样子,二话没说,低下头用嘴就为士兵吸出了疮里的脓水。士兵看到他们的大将军居然亲自为自己吸脓水,感动得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这件事被这个士兵的妈妈知道了,她居然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都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她为什么哭。这位妈妈说:“吴将军曾经为我孩子的爸爸吸过伤口上的脓水,孩子的父亲为了报答将军的大恩,就在战场上拼死战斗,结果战死了。现在将军又这么关照我的孩子,我想我的孩子也一定会心存感激的,一旦发生战斗,我的孩子也会为将军誓死效命的。”
4.鸟集者,虚也。——《行军》
【经典战例】
叔詹献空城计退楚军
在和敌人作战的时候,将领一定要做到随时辨明敌人的情况。也许敌人的真实情况不会轻易就被知道,但是,聪明的将领总是能够根据敌人的一些行动或表现,判断出敌人的实际情况。如果看到敌营上空有飞鸟在盘旋,那就可以判断,敌营中已经没有人了。因为,如果地面上有人活动,鸟很容易受到惊吓,就不会在上空停留。只有当敌营没有人的时候,在上空才会看到飞舞的小鸟。
公元前666年,楚国的公子元亲自率领大军攻打郑国。郑国当时并不是楚国的对手,因此,当郑国国君得知楚国要来攻打自己的时候,立即就派人到齐国求救。但是,楚国的军队来得太快了,齐国的援兵还没有赶到,楚国的大军就已经到达了。然而,楚国的军队也不知道郑国的真正情况,虽然他们到了郑国附近,却也没有立即发起进攻,而是驻扎下来。看到楚国的军队就在城外面驻扎,这可急坏了郑国国君。这时,郑国有一个叫叔詹的上卿主动请求前去退敌,郑国国君答应了他的请求。
叔詹来到城头,先查看了一下敌情,发现楚国的军队人数众多,以目前郑国的实力,是很难同他们作战的。但是,叔詹也看到,楚国只是驻扎在附近,并没有立刻发起进攻。他忽然想到,这也许是因为楚国并不知道郑国的实力,所以没有马上开始战斗。想到这里,叔詹觉得可以为楚军摆一个空城之计。于是,叔詹马上采取行动。结果,楚军果然没敢再有其他的行动。第二天,叔詹登上城楼查看敌情,看到楚军的军营上空有很多鸟在盘旋,于是他对周围的人说:“楚军已经撤退了,我们的危险解除了。”周围的人听叔詹这么说,非常困惑。这时,旁边有个人说:“敌军的军营上还插着旗帜,您怎么说楚军已经撤退了呢?”叔詹听了以后,笑着说:“如果他们没走,军营中一定有人活动,那么就会吓到天空中的小鸟,小鸟是不可能在附近活动的。现在楚军的军营上已经有小鸟在飞,那么军营中一定是没有人了。”大家听了叔詹的解释,恍然大悟。
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始计》
【经典战例】
李嗣源解幽州之围
在战争中,率领士兵的将军除了要懂得用常规的办法领军作战,还应该懂得出其不意,随机应变,根据敌人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两军交战的时候,如果能够掌握敌人的弱点,就可以趁其不注意攻击他的痛处,这样就会使敌人招架不住,任由我军摆布。
五代时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三十万大军包围了晋国的北方军事重镇幽州(今北京市西南)。晋王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统率七万人马增援幽州,解幽州之围。
李嗣源与诸将商议进军之计,说:“敌人多是骑兵,人数众多,又已先处战地,外出游骑没有辎重之忧,而我军多是步兵,人数又少,还必须有粮草随军而行。如果在平原上与敌人相遇,敌军只需把我军粮草截走,我军就会不战自溃,更不用说用骑兵来攻击我们了!”
针对这种不利情况,李嗣源从易州出发,不是走东北直奔幽州,而是先向正北越过大房岭(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然后沿着山涧向东走。
李嗣源率大军餐风饮露,日夜兼程,一直行进到距幽州只剩六十里的地方,突然与一支契丹骑兵遭遇。契丹人这才发现晋军派来了救兵,全部大吃一惊,慌忙向后撤退。李嗣源与养子李从珂率领三千骑兵紧随契丹人身后,晋军大部队则紧紧跟随在李嗣源的骑兵后面。不同的是,契丹骑兵行走在山上,晋军行走在山涧中。
行至山口,契丹万余骑兵挡住了晋军的去路。李嗣源知道成败在此一举,摘掉头盔,用契丹语向敌人喊道:“你们无故侵犯我国,晋王命我率百万之众,直捣两楼(契丹首府),将你们全部消灭!”说完,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杀契丹酋长一名。众将士见主帅身先士卒,群情激奋,斗志倍增,纷纷杀入敌阵。契丹骑兵被迫向后退却,晋军的大部队乘机走出山口。
出山之后即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由于失去山地的保护,极易遭受骑兵攻击,李嗣源命令步兵砍伐树枝作为鹿砦,人手一枝,每当部队停下来或遭到契丹骑兵攻击时,即用树枝筑成寨子,契丹骑兵只能环寨而行,而晋军乘机放箭,契丹人马死伤惨重。逼近幽州时,晋军拖后的步兵拖着草把、树枝行进,一时间烟尘滚滚,契丹兵不知虚实,以为晋军援兵甚多,未战先怯。等到决战来临,李嗣源率骑兵在前,步兵随后,有组织地掩杀过来。契丹兵斗志皆无,丢弃了大量的车帐、牲畜,狼狈逃去。
至此,幽州重镇得以保全。
6.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经典战例】
渭水之盟
在作战的时候,将军所率领的军队明显比敌人的队伍强大,就会使敌人在心理上惧怕自己的声势。这时,如果将领再适时运用计策,就能将敌人打得落荒而逃。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不久,东突厥颉利、突利二位可汗就率领十多万大军长驱直下,准备攻打长安。大军到达了长安城外渭水便桥的北面便安营扎寨,准备寻找机会一举攻破长安城。
当时,突厥军队驻扎的地方距离长安城只有四十里。如果突厥大军忽然发起攻击,城中的士兵可能会抵挡不住。这时,唐朝的援兵还没有赶到,这可急坏了李世民。李世民虽然很着急,但他毕竟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因此,他表面上表现得非常镇定。李世民反复思考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最后决定必须马上采取策略将敌人击退,否则时间长了,长安城一定会被突厥大军攻破。
李世民先下令让长安城中的士兵都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使得整个长安城看上去戒备森严,井然有序。在气势上,这就让突厥大军觉得长安城的守卫是非常牢固的。李世民把军队整顿好后不久,就亲自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大将和谋士出城,主动要求和突厥军的将领谈话。突厥将领听说李世民要找自己谈话,便从军营中走了出来。李世民看到他们以后,就对着他们的军营大声喊道:“你们突厥本来是臣服于唐朝的,现在忽然发兵要攻打我们,就算你们打胜了,也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李世民喊完话后,看到突厥军中已经有一些骚动,就继续说道:“如果你们还像原来一样,继续做唐朝的臣子,我可以保证,唐朝还会像原来一样对你们,不会攻打你们。”突厥首领听到李世民的话后,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们驻扎的这几天,就已经看到唐朝的军队军纪严明,士兵也训练有素,如果打起仗来,自己的军队不一定能够打赢。另外,就像李世民说的那样,就算他们打胜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这时,唐朝的皇帝又答应他们,如果归顺,还会像原来一样对待自己。这不正是个好机会嘛!想到这里,突厥首领让所有士兵放下武器,当场就归顺了唐朝。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
【经典战例】
墨子、公输般斗法
在准备进行一场战争之前,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应该进行大致的预测。只有在战争发生前作好充分的预测,才能在战争进行的时候作出恰当的应对,不会因为出现突发情况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战国初年,楚国国君楚惠王想要重新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他加紧扩充军队,要去攻打弱小的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非常有本领的工匠叫公输般,是鲁国人,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的鲁班。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去做了大夫。他为楚惠王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攻城的工具,叫作云梯。云梯比楼车还高,是攻克城池的理想工具。
楚惠王一边命公输般加紧制造云梯,一边着手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很快就传扬了出去,各国都非常担心,特别是宋国,得到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更觉得大难临头。
楚国准备伐宋的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得最厉害的人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开创者,他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治国;他更反对为了攻城略地而使百姓遭受灾祸。当他得知楚国要利用云梯去攻打宋国后,就立刻亲自前往楚国。他为了赶路,脚底磨出了泡,还出了血,于是把自己的衣衫撕下一块来裹在脚上继续走。
就这样日夜兼程地奔走了十天,墨子终于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求见公输般,规劝他不要帮助楚国攻打宋国。
公输般回绝道:“不行啊,我已答应楚王了。”
于是墨子就请求公输般带他去面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他的请求。见到楚惠王之后,墨子非常诚恳地说:“楚国地域辽阔,方圆五千里,可以说地大物博;而宋国的土地不过五百里,物产也不是很丰富。大王您为什么有了华丽贵重的车马,还要去偷别人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破旧的短褂子呢?”
楚惠王听了以后,虽然觉得墨子的话很有道理,但还是不肯轻易放弃伐宋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克城池很有胜算。
墨子直截了当地对公输般说:“你能攻,我就能守,你占不着什么便宜。”
他说着,就解下了腰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上围起来当作城墙,又拿几块小木片当作攻城的工具。他叫公输般来与他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使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会采用一种方法守城。公输般用云梯攻城,墨子就用火箭烧云梯;公输般用撞车撞城门,墨子就用滚木礌石砸撞车;公输般挖地道,墨子就用烟熏。
公输般使用了九套方案,把所有的攻城方法都用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很多种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知道了墨子的厉害,但他心里还不服气,就对墨子说:“我还有一个办法来对付你,但是现在不能说。”墨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出来。”
楚惠王在一旁听两人说话就好像打哑谜一样,感到莫名其妙,就问墨子:“你们说的究竟是什么?”
墨子回答说:“公输般的意思是把我杀掉,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助宋国守城了。不过,他打错了算盘。我在来楚国之前,就已经派了禽滑厘带着我的三百名学生去宋国守城,他们每个人都学会了我全部的守城方法。即使您把我杀了,楚国也还是占不到任何便宜。”
楚惠王听了墨子的这番话,又亲眼看到了墨子守城的本领,心里明白要打败宋国根本没有希望,只好对墨子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一场战争就这样被墨子阻止了。
8.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谋攻》
【经典战例】
宋襄公好“仁”
将领在指挥军队作战的时候,应当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和使用谋略,不能固守传统,应该懂得变通。另外,战场上的机会瞬息万变,当机会出现时一定要当机立断,看准时机,一击致命。
公元前638年,一直想成为霸主的宋襄公出兵伐郑,郑国便向楚国求助。楚成王接到消息后,并没有直接援救郑国,而是统领大军直接杀向了宋国。宋襄公顿时慌了手脚,也顾不上攻打郑国,连忙带领军队赶回宋国。
等宋军在河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刚好来到了对岸。这时属下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来到这里只是为了救郑国。我们已经从郑国撤兵,他们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不足,不能硬拼,还是和楚国讲和吧。”宋襄公却反驳道:“楚军虽然兵强马壮,可是缺乏仁义;我们宋国虽然兵力单薄,但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能胜过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还特意命人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仁义”二字。他就要用这“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剑。
到了第二天早上,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正在渡河。等他们渡到一半,我军杀过去,一定能够取胜。”宋襄公却指着“仁义”之旗说:“人家还没渡完河我们就打,那还算什么仁义之师?”
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过了河。正当他们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对宋襄公说:“趁楚军正在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攻击,也许还能取胜。”宋襄公听罢很不满意:“人家还没有摆好阵,你就要去打他,那还算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楚军布好阵之后,立刻发起攻击。宋襄公领兵冲在最前面。可是,宋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也受了箭伤。
宋襄公被手下人救回来以后,仍然执迷不悟:“仁义之师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行仁义之道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对方,这才是君子所为。”他手下的将士们听了,都暗骂宋襄公是个草包。
后来,宋襄公因伤口感染,不久便死去了。
9.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
【经典战例】
赵简子将袭卫
通常来说,战争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出发,预判通过这场战争能否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来决定是否发动战争,那么无疑就是高瞻远瞩的明智之举。
赵简子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他为人刚毅勇武,很有才干。他经常奉命出使各国,也经常率军去讨伐违抗晋国命令的诸侯,为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深得晋君的赏识,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当时,卫国与晋国相邻,由于卫国经常受到侵略,以致人口锐减,领土大量丧失,逐渐沦为一个弱国。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才能并不出众,没有什么贤德的名声,所以他被迫与晋国结盟,长期以来一直对晋国俯首帖耳。但是,卫灵公这个人很有骨气,他不想永远忍受任人摆布的屈辱地位。后来,卫灵公与齐景公在沙泽结盟,从此断绝了与晋国的关系。
卫国的叛变,使晋国上下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赵简子立刻调动大军,准备发兵攻打卫都帝丘,企图用武力迫使卫国屈服。
赵简子深谋远虑,没有贸然出兵。在发兵前,他找来身边一个叫史默的亲信,对他说:“我听说卫灵公在国内排斥贤士,重用小人,我想现在卫国已经上下离心,国是日非。我命你在一个月之内把卫国的情况了解清楚,我等你回来报告,然后再出兵。”史默走后,赵简子一边命令将士们加紧习武练兵,作好打仗的准备,一边等着史默的报告。可是过了一个多月,史默也没有回来复命。这时,有人对赵简子说:“史默逾期不归,可能是被卫人捉拿。其实卫国是个弱国,根本就抵挡不了晋军的攻击,只要我们的人马渡过黄河,卫军就会不战自降。请元帅尽快下令出兵吧!”赵简子听后摇头说:“卫灵公既然敢断然同晋国绝交,肯定是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再说,史默这个人向来思虑深远,他没有如期回来,可能是发现了某些预料不到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打探。出兵的事,等他回来之后再讨论吧!”
过了很长时间,史默回来了,他向赵简子讲述了卫国的情况:“卫灵公现在提拔忠臣,废黜奸佞,深得民心。他为了激起国人对我们的愤怒,对外宣布:‘晋人已命令我国,凡是有女儿的人家,都要抽调一个到晋国当人质。’他还抽调了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假意准备送往晋国。卫国的百姓听了之后,怒吼道:‘让晋人来吧!我们一定要把晋国人打回去。’卫国现在人才济济,民气可用,我们用武力使它屈服,可能会付出很大代价。还请元帅三思而行!”赵简子听了,按兵不动。之后,他还亲自面奏晋君,取消了攻打卫国的计划。
10.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谋攻》
【经典战例】
夏侯渊大破韩遂
将领在指挥军队作战的时候,应善于运用谋略,不能固守传统的方式而不知道变通。在战争中,将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当机立断,并且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战术,一举取胜。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春季,马超请求张鲁分派给他一支军队,向北攻取凉州。张鲁派遣马超回军围攻祁山,祁山守将姜叙向夏侯渊告急。夏侯渊部下将领议论,认为必须上报魏公曹操,由他发令调度。夏侯渊说:“魏公远在邺城,向他报告,往返行程四千里,等他的命令传到这里,姜叙等人必定早已被打败,这不能解救危机。”于是命令部队行动,由张郃率步、骑兵五千人为先头部队。马超败退而走。
韩遂驻军显亲,夏侯渊欲袭击韩遂,夺取显亲,韩遂退走。夏侯渊追到洛阳,距离韩遂驻地三十余里。将领们准备向韩遂发动攻击,有人却建议应当进攻兴国的氐族。夏侯渊认为:“韩遂的军队精锐,兴国有坚固的城防,此时进攻很难迅速取胜,不如攻打长离的羌人部落。长离的羌人有许多在韩遂军中,他们必然会回去援救自己的家乡。韩遂若舍弃长离羌人拥兵自守,便会失去羌人的支持而势孤力单;如果援救长离,我们就可以与他的部队进行野战,一定能够生擒韩遂。”于是,夏侯渊留下督将守卫辎重,亲自率军轻装至长离,攻打羌人部落,韩遂果然来救长离。夏侯渊的部下将领见韩遂兵多,要扎下营盘、挖好堑壕再作战。夏侯渊说:“我军千里转战,如果再扎营盘,掘堑壕,士兵便会疲惫不堪,无法再用他们去作战了。韩遂兵虽多,并不难对付。”夏侯渊下令击鼓进攻,一举击溃了韩遂的军队,并乘胜包围了兴国。氐王逃到马超那里,其余的官兵都投降了。夏侯渊又转而进攻高平、屠备两个部落,也把他们都击溃了。
夏侯渊刚勇果断,因时制宜,发兵击走马超。知韩遂兵精,兴国城固,不硬拼硬打,而是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因而大破韩遂。
11.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势》
【经典战例】
长平之战
当双方交战的时候,不能轻易就让敌人看到自己的底线,要懂得欲擒故纵的技巧。这样,敌人就很难摸清自己的底细,也无法推测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即使自己的军队纪律严明,实力强大,聪明的将领也可能故意向敌人展示自己的弱小,从而迷惑敌人。当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将领就可以率领士兵发起突然的攻击,并取得胜利。这就是所谓的“出奇制胜”。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著名的将领。赵奢一生领兵打仗,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赵括在他父亲的影响之下,也非常喜爱军事,自幼就读了很多兵书。
父子俩在一起,经常谈论带兵打仗的策略。每当这时,赵括总是讲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还时常引经据典,说得有板有眼。因此,别人都佩服他的口才和谋略。赵括也因此沾沾自喜,常以“将门虎子”自居。
但是,赵奢却经常说赵括只是空谈理论,而不能真正带兵打仗。赵奢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千万不能让赵括领兵,如果赵王一定要让赵括当将军,那么产生的后果一概与赵家无关。
几年以后,赵国与秦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秦将白起讨伐韩国。秦军占领了野王城,从而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国都的联系。韩国想割让上党郡向秦国求和,可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降秦,于是请求赵国出兵取上党郡。
公元前260年,秦军夺取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纷纷逃到了赵国。赵军驻扎在长平,以便安抚上党百姓。秦军多次向赵军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率兵抵抗。经验丰富的廉颇根据当时敌强己弱且初战失利的形势,下令坚守营垒。秦军多次前来挑战,赵国却始终不出兵。这令秦军一筹莫展。(www.xing528.com)
这时,秦国丞相应侯范雎派人用重金向赵国的权臣行贿,使用离间计,在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而廉颇最容易对付,他不敢出兵,就快要投降了。”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的做法有些不满,这时听信了流言,就让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率兵击秦。
赵括被封为将军之后,得意扬扬,向赵王夸口,说他击败秦军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赵王听了非常高兴,赏赐了他许多钱财。赵括马上就把这些赏赐之物全部运回家中。
赵括的母亲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即求见赵王,把赵奢临终时的遗言告诉了赵王。可赵王不以为然,坚持要让赵括当将军,但最后答应了赵母的请求:如果赵括战败,决不追究赵家的责任。
赵括带着一箱兵书来到前线,替下了老将廉颇。赵括上任以后,一改过去廉颇的部署,不仅更改了部队的制度,还大批地撤换将领,使赵军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他还下达命令:如果秦军再来挑战,一定要主动出击,毫不手软。
秦军得知赵括当上了赵军的主将之后,暗地里把赵括最害怕的大将白起派到战场统帅秦军,决定将赵军全部歼灭。
白起非常了解赵括的本领和性格,知道他鲁莽轻敌而又高傲自恃,于是决定采取先后退诱敌、再分割围歼的办法。他先观察好地形,将主力安排在构筑好的袋形阵地中,然后派出三千人马担任诱敌的任务。赵括果然上当,领兵出战。在赵军进攻的时候,秦军佯败后撤。赵括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贸然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这时白起命令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成三段。于是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切断。秦军又派数千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使赵军死伤无数,疲惫不堪。赵括见战势危急,只好筑营坚守,等待救兵。可是秦军早已阻断了赵国的援兵和粮草,倾全国兵力围困赵括的军队。
赵兵断粮长达四十六天,士兵们饥饿不堪,有的甚至自相杀食。赵括没有办法,只好重新集结军队,强行突围,但一直没有成功,赵括自己也在混战中被秦军射杀。赵军主将阵亡,四十万士兵投降秦国。白起把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士卒回国报信。
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这样以赵军的惨败而告终,白起正是以奇取胜,打败了赵国军队。
12.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
【经典战例】
李广退敌
在与敌人交战时,将领可以根据敌情,做出迷惑敌人的举动。敌人无法判断其真实意图,就会在战术执行方面出现差错,这时,就可以抓住时机,实行自己的计划,最终取得理想的战果。
汉朝时,匈奴军大举入侵雁门、上郡。汉景帝命“飞将军”李广统军御敌。
一天,中贵人带领几十名骑兵出营,发现三个匈奴人,以为是敌军侦探,便立即跃马追去。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中贵人,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殆尽。
李广闻报,判断说,这一定是匈奴射雕的猎户,于是便带百余骑去追赶,结果杀死二人,活捉一人。李广正准备上马回营,突然发现远处奔来数千匈奴骑兵。匈奴骑兵这时也发现了李广等人。匈奴兵误认为这是汉军派出来的诱兵,就急忙驰向山头,列开阵势,准备迎击。李广手下的骑兵见状大惊,皆拍马欲退。李广制止说:“我们远离主力部队,如果惊慌撤退,匈奴肯定会追杀我们。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留下来,这样,匈奴就会以为我们是大军的诱兵而不敢贸然进击。”于是,他率领骑兵继续行进。当走到离匈奴阵地约二里的地方时,李广命令骑兵全部下马解鞍,以迷惑敌人。
匈奴军由于摸不透李广的用意,果然不敢轻易出击。一会儿,匈奴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军走出阵地巡视兵士。李广发现后,立即跃马弯弓,带领十多名骑兵冲上去,一箭就将骑白马的人射落马下,然后驰回自己的队伍中,又卸下马鞍,叫兵士们把马放了,让马吃草,大家躺在地上休息。一直等到日暮,匈奴人还是辨不清李广的虚实,始终不敢下山。到了半夜,匈奴军担心遭到汉军伏兵袭击,便乘夜撤退而去。李广终于安全返营。
13.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虚实》
【经典战例】
隋朝灭陈之战
在战争中,“出奇制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奇”就是避实击虚、以实击虚,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出兵。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难以预料的地点发动进攻,就能够取得意料不到的效果,最终也必将获胜。
公元581年2月,北周贵族杨坚逼迫静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改北周为隋,这就是隋朝的第一个皇帝——隋文帝。
隋朝建立以后,在江南唯一能和它抗衡的只有陈朝。因此,隋朝要统一中国,必须扫除陈朝。隋文帝为了灭掉陈朝,着手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采取了诸如减轻赋税、废除残酷刑罚、裁减官吏等积极措施。果然,几年之后,北方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秩序逐渐安定下来。
隋文帝鉴于出兵进攻陈朝的时机逐渐成熟,就召集朝中的文武大臣,共同商量灭陈大计。
仆射高颖说:“要消灭陈国,必须先毁坏它的粮食储备。江南的房屋、粮仓,多是稻草盖的,只要一放火,就能让它的房屋、粮仓化为灰烬。没有粮食,他们还怎么打仗呢?”隋文帝连声称赞:“好计!好计!”高颖又说:“他们割稻子的时候,我们派兵骚扰。等到他们把割稻子的士兵集中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立即收兵,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他们看到我们并不是真打,一定会放松戒备。那时我们就打它个迅雷不及掩耳,突破长江天险,江南的半壁江山不就都归我们了吗?”
隋文帝听了高颖的计策,十分高兴,立即下令出兵骚扰江南。同时,他还指派大臣杨素火速赶造渡江用的战船。
此时,陈后主却骄奢淫逸,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隋朝将领贺若弼按照原定的战略部署,规定凡守备江防的部队,每次调防时,都要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一带地区)集中,并且遍插旌旗,广搭帐篷,用来迷惑敌人。果然,陈国以为隋军要来进犯,立即调集国内全部兵力严密防御,随时准备迎击。不料,隋军始终没有进攻的举动,只不过是守备部队例行调防而已。渐渐地,陈军对隋军插旗、搭篷这一套做法习以为常,戒备松懈下来,不久后就把调来加强防御的重兵撤回。
公元588年10月,隋文帝见条件已经成熟,决定渡江灭陈。在发兵之前,他还特地下诏揭露陈后主的罪恶,并抄写三十万份,派人暗地到江南各地散发,广造舆论,争取人心。随后,他派自己的二儿子晋王杨广担任兵马大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从东海来到永安郡(今重庆市奉节县),兵分八路,浩浩荡荡同时渡江。
陈朝守军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陈后主才慌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都官尚书孔范故作镇定,说:“长江古称天堑,隋军难道能长翅膀飞过来不成?这不过是守边的将领谎报敌情,想要骗取奖赏罢了。杀他几个,就没有敢说谎话的了!”昏庸的陈后主一听,又高兴起来,竟然挺胸昂头地说:“这话有道理,建康自古是帝王之都,朕受天命当皇帝,怕什么?从前,北齐三次进犯,都失败了;北周两次入侵,也都碰了壁。今天,小小的杨坚还能成多大气候呢?”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的清晨,大雾茫茫,江面上伸手不见五指,陈朝君臣还在酣睡之中,而两支分别由大将贺若弼、韩擒虎率领的隋军,静悄悄地渡过了长江。两军会合后,衔枚疾进,马不停蹄,迅速接近并且包围了建康城。
当时,建康城里还有十几万陈朝军队,地势险要,如果能很好地组织兵力,积极防守,是难以被攻破的。但是,陈后主昏聩无能,他见隋军兵临城下,急得没有一点主意,只是日夜哭泣。大将萧摩诃建议趁隋军还没有站稳脚跟,立即出兵攻打,一决胜负。孔范也对陈后主说:“臣以为应该出兵决战,如果战败,甚至战死了,还会青史留名!”陈后主听了他们的话,立即命令萧摩诃、任忠带兵出城决战。由于陈朝士兵长久没有训练,将士过惯了享乐生活,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两军一交手,陈军立即溃退,争相逃命。将官任忠投降了隋军,带着隋将韩擒虎冲进建康城的正门朱雀门,向守城的陈军大声喊道:“连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打什么?”守城士兵听了,便一哄而散。贺若弼活捉了萧摩诃,从北门冲进了建康城。
这时候,陈朝文武百官都已纷纷逃命,昏君陈后主还坐在殿上等候捷报传来。忽然,他听到一片杀声,才知道隋军已经打进城,吓得跳下宝座,跑往后宫。他找到张贵妃、孔贵人,一手拉着一个,想逃出宫去。刚逃到景阳殿的井边,听到前边杀声震天,陈后主自知无路可逃,就拉着两个妃子,一起跳进井中,因是枯井未死,都被隋军俘虏。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二十二日,隋晋王杨广进入建康城,陈朝宣告灭亡。
14.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虚实》
【经典战例】
朱棣靖难夺取皇位
有时,敌人为了保护自己,可能会隐藏自己的实力,从而在表面上看来,让人觉得非常弱小,使人放松警惕。聪明的将领总是能够对表面现象进行分析,不会为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继承人皇太子朱标早已亡故,故由长孙继位,是为惠帝,改年号建文,亦即建文皇帝。建文帝年纪虽小,却相当精明,他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十多个王叔的威胁之下,地位处于动摇未稳之势。为使皇权免受控制,在黄子澄等人的策划下,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运动,把那班老叔父按其危险性程度,流放的流放,杀的杀,逐步把这批对皇朝有威胁的势力肃清。只有宁王和燕王因环境特殊,建文帝还未敢遽然下手。
燕王朱棣眼见各位王兄王弟一个个倒了,兔死狐悲,料想迟早要轮到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发制人。他的军师道衍以军备未足、时机尚未成熟为由,劝他再等机会。因此燕王朱棣暂时隐忍,秘密练兵,预备行事。
有一次,燕王照例派亲信葛诚入京奏事,见了建文帝。建文帝有意收买葛诚,便召他进入密室,对他说:“如果你能把燕王的活动情况及时报告于我,将来会升你为公卿。”葛诚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臣愿效犬马之劳,此次回去,必密报燕王举动,为陛下做内应。”
葛诚回到燕京后,怂恿燕王入京(南京)见帝,以释嫌疑。此计无非想驱羊入虎口。燕王与道衍商议,道衍力主不去,燕王却说:“此时我举兵,便当举兵,若不能举兵,不如暂往一回,料他也无奈我何。”因此便毅然进京。果然有人怂恿建文帝将他扣留,但建文帝很犹豫,一时找不到借口,便于一个月后放燕王返回燕京。
燕王相当精明,他最清楚自己的处境,一回来就诈病,并且病得很厉害,无非是为了使朝廷不怀疑他。
建文帝虽放走燕王,却也时刻防备,并不因他“病重”而松懈。他用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以边境防卫为名,把燕王所属的劲旅调了一部分离开北京,派亲信工部侍郎张昺和谢贵把文武两权夺了过来,又制造借口把燕王的得力部属于谅、周铎杀掉。
燕王眼见这种情势,便诈癫扮傻,溜出王府,整天在街边游荡,口出狂言,见物就抢,装成一个十足的疯子。
张昺和谢贵知道此事后,便入宫去探病,想看个究竟。这时是暑天,只见燕王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身子还在发抖,牙关打战,不停地说天气太冷了。他们认定燕王是真病,防备稍有放松。但是,葛诚认为燕王是装病扮傻,用意难测,担心被他瞒过。
张昺于是具报明廷,建文帝便立即采取行动,密令城防副司令张信动手。张信过去是燕王的亲信,接到密令,犹豫不决。
建文帝见还没有消息,又再下密旨催促张信。张信很生气,愤然去见燕王。守门的不准张信进去,他就大声说:“你们只管去传报,说我张某有要紧事求见!”
燕王召见张信,却仍卧在床上,不说半句话。左右的人说:“殿下正患风疾。”张信知其装病,坚持不走。燕王屏退左右,起身与张信密谋。张信拿出建文帝的手谕,催促燕王早日动手。
密议后,张信增兵王宫,说是严密监视,实际上是保护燕王的安全,进一步定计要除掉张昺和谢贵这两位朝廷命官。
外弛内张的情势,已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张信暗中要保护同党人的安全,当晚下令把燕王的部将全体逮捕,说他们有造反的嫌疑,要押赴朝廷处决。这一招的目的是掩人耳目。他又暗中派出精壮士兵埋伏在东殿两旁,宫门内外密布便衣密探。第二天,对外宣称燕王的病已好,要召见张昺和谢贵,商议如何把这批阴谋造反的将领押解入朝。
张、谢两人虽然不疑,但也有防备,带了很多卫兵前往。到了礼端门,燕王扶杖把他们迎进去,卫队却被拒于门外。宴会行酒间,一片欢乐气氛,左右献上几个西瓜,大家都吃起来。燕王忽然停食站起来,气愤地说:“想起我目前的处境,食物实在难以下咽,就是当一个普通百姓,兄弟叔侄间也应该互相怜恤。我身为皇帝叔父,反而要惶恐度日。今皇帝待我这样,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说完,将手上的西瓜往地上一摔。
这其实是个暗号,两旁埋伏的士兵一见,立即奔出,不由分说就把张昺、谢贵等斩首,再揪出葛诚,也斩首示众。燕王随即宣称起义兵,清君侧,向南京进军。不久,燕王的军队便攻破皇城,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抢了帝位,是为明成祖。
15.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
【经典战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因为战争的复杂性,所以在交战的时候,指挥战斗的军事将领一定要做到客观地认识形势,对全局的发展要有准确的把握。成功的军事统帅,能够在不利的形势下分析有利的因素,在有利的形势下看到不利的影响。只有这样,军事将领才能在不论多么复杂的环境下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夺取战争的胜利。
春秋时,吴王寿梦准备去攻打楚国,这一决定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但是,吴王不愿意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积极为攻打楚国作准备。
一天,吴王处理国事非常疲劳,于是,他就到后花园散步,想放松一下。这时,他看见在花园中,有个侍卫正盯着一个地方发呆。吴王非常好奇,轻轻走过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侍卫看到吴王走过来,马上向吴王施礼。吴王问道:“我刚才看见你正聚精会神地看东西,你到底在看什么?”侍卫说:“我刚才看见了一只蝉,它正趴在树叶上开心地喝着露水,可是,它没有看到,在它的身后有一只螳螂想要吃掉它。螳螂可能是只看见了蝉,但是在螳螂的身后,还有一只黄雀准备吃掉螳螂。黄雀可能很厉害,但是如果它太关心眼前的东西,那么,如果它的身后有一个猎人的话,它可能就无法发现。”吴王听了侍卫的话,忽然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有的时候,人们可能过分关注眼前的利益,从而忽略了身后可能存在的危险,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想到这里,吴王重新召集大臣,正式宣布取消攻打楚国的计划。
16.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军争》
【经典战例】
赵充国平定羌族叛军
穷寇勿迫,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穷寇勿追”,这一点与“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相吻合的。如果将敌人逼入绝境,他们为了自己活命,也必然拼死搏斗,士气反而会暴涨。如果给他们留一条生路,那么敌人争相逃命,即使来日再战,也会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
西汉时期,西北边疆一直动荡不安,少数民族屡屡进犯,羌族也是其中之一。羌族在汉朝时有先零、广汉等十多个部落,曾依附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羌人逐渐内迁。宣帝时,先零要求渡过湟水游牧。宣帝恐羌人有诈,不曾应允。先零羌不肯罢休,联合本族各部落强渡湟水,占据了汉朝边郡地区,郡县无力禁止。宣帝于是派赵充国征讨先零羌人。羌人见汉朝大军压阵,心下大骇,于是放弃辎重,想徒步渡过湟水奔逃。赵充国手下见此情景,十分着急,请求出兵,赵充国不许。有的将领说:“追敌宜速,不然等敌军渡过湟水,想追都来不及了。”赵充国却说:“穷寇勿追。何况羌人连辎重都抛下,求生意志坚决。此时急追,羌人走投无路,一定会奋起反抗,让我们损失很大。倒不如等他们渡过湟水,立足未稳的时候进攻,才可以大获全胜。”
于是,汉朝大军陈兵于后,令羌人惊惶不已,像无头苍蝇一般争先过河,在湟水中淹死的就有上万人。赵充国见羌人阵脚大乱,人心惶惶,才下令进攻。羌人抵挡不及,被杀得落花流水。
17.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
【经典战例】
背水一战
在用兵打仗的时候,人们都会希望自己占据有利的地形,也就是兵家在作战时常常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有的时候,如果将自己的军队放到危险的环境下,士兵们有可能为了活命而激发出求生的潜能,甚至比平时更英勇,更拼命战斗。下面要讲述的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就是成功运用这种作战方法的一个例子。
公元前205年,汉王派张耳和韩信带兵攻打赵王歇及守在代地的陈余。因赵军已占据了形势有利的地形,韩信等人便在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派一万人担当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向赵军,背着河水排开了阵势。赵军看到韩信军队排成这样只有前进、没有退路的绝阵,大笑不已。等到天大亮,韩信登上战车,插上大将旗号,设上战鼓,边击着前进的鼓声,边领着军队开出井陉口隘道。于是赵军打开营门迎击汉军。两军交战了很久,韩信、张耳假意战败,抛开了主帅指挥的旗鼓,赶快退到排在水边的军阵之中,进入阵地,迅速回头迎战。军士们个个奋勇争先,拼死命作战。韩信先派出的两千名轻骑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就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旗,插上了两千面汉军的红色旗帜。赵军回头一看,大为惊恐,以为汉军虏获了赵王及他们的将领,于是阵势大乱,各自奔逃。背水上阵的士兵和两千名轻骑兵两面夹攻,大破赵军,在泜水边斩了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18.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九变》
【经典战例】
三家分晋
在作战的时候,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勇猛,还应时刻观察周围的环境,随时保证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减少自己的危险,才能保存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得到保存,其他的一切行动才有继续的可能。因此,将领在指挥士兵作战的时候,要考虑包括地形在内的各种因素,然后再去执行其他的计划。
一向被称为中原地区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后期,国君已经大权旁落了,国家的实权由六家大夫掌握。他们各自都有独立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伐。后来其中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在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为强大。
智家的智伯瑶想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就对三家的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说:“晋国原本是中原的霸主,后来相继被吴、越夺去了霸主的地位。为了使晋国再次强大起来,我主张每一家都划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交给公家。”
这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想借公家的名义来逼迫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大夫心不齐,首先是韩康子把土地和户口割让给了智家,魏桓子不想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割让出来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和户口,赵襄子坚决不同意,他说:“土地是祖上留下来的产业,无论如何也不能送人!”
智伯瑶听了赵襄子的话,怒气冲天,马上率领韩、魏两家一同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亲自率领中军,让魏家的军队在左路,韩家的军队在右路,三路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就带着手下的兵马退守晋阳(今太原市)。
没过多长时间,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整个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命令将士们坚守城池,不许出战。每当三家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的箭好像飞蝗一般落下来,使得三家兵马无法前进一步。
就这样,赵襄子凭着弓箭守了两年多。三家的兵马始终没能把晋阳城攻下来。
这一天,智伯瑶来到城外查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面的晋水,忽然有了一个主意:晋水从晋阳城边绕过,向下游流去,如果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晋阳城不是就被水淹了吗?他想到这里,就命令士卒在晋水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又在上游筑起了堤坝,用以拦住上游的水。
当时正值雨季,堤坝上的水很快就满了。智伯瑶命人在水坝上挖出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出来,灌到晋阳城里去了。
晋阳城里的房屋被淹,人们不得不躲到房顶上去避难;炉灶也淹没在水里,老百姓不得不把锅悬起来做饭。即便如此,晋阳城的老百姓宁可淹死,也坚决不肯投降,因为他们恨透了智伯瑶。
智伯瑶请魏桓子和韩康子一同去查看水势。他用手指着晋阳城,得意扬扬地对他们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很快就要完了吗?以前我还以为晋水能像城墙一样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原来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
魏桓子和韩康子表面上虽然顺从地答应,可心里却暗暗吃惊。原来,在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流。智伯瑶的话提醒了他们:晋水既然能淹晋阳,说不定哪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和晋阳同样的命运。
晋阳被淹之后,城中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赵襄子坐卧不安,他对门客张孟谈说:“晋阳民心虽然没变,可水势要是再涨起来,全城就保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呢?”
张孟谈回答说:“依我看,魏家和韩家把土地白白割让给智伯瑶,也不会心甘情愿,我会想办法劝他们两家共同对付智伯瑶。”
于是当天晚上,张孟谈就奉赵襄子之命偷偷出城。他先找到韩康子,又找到魏桓子,说服他们反过来与赵家一齐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早就为此事犹豫,经张孟谈一劝,都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半夜,智伯瑶正在营帐里睡觉,忽然间听见外面一片喊杀的声音。他急忙从床上爬起来,发现被褥和衣服全都湿了。他定睛一看,原来兵营里全是水。开始他还以为是堤坝决口,河水流到自己营里来了,于是赶忙命人去抢修。可是水势越来越大,把整个兵营全都淹没了。正当智伯瑶惊慌不定的时候,四面八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战鼓声。赵、魏、韩三家的将士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伯瑶手下的士卒,被砍杀和淹死的不计其数。智家全军覆没,智伯瑶也被三家的人马捉住杀了。
后来,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各自独立,形成了赵、魏、韩三国,历史上称这件事为“三家分晋”。
19.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
【经典战例】
司马懿平定辽东
将领应当根据敌我双方的强弱形势和地形条件作出正确的决策,特别是远途作战,如果后勤无法保障,那么就很难取胜。有的地方,即使得到了也对自己不利,因为很难防守,那么就无须强行占领。
公元238年,魏国派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司马懿谒见魏明帝曹叡,曹叡问道:“你认为公孙渊会如何行动?”司马懿答道:“公孙渊若弃城先走,那是上计;据守辽东,抗拒大军,那是中计;若坐守襄平,便是下计,必为臣所擒。”曹叡问公孙渊会不会选择上计,司马懿说:“公孙渊不知兵谋,只能定出中、下计。”曹叡又问:“你出军往还,需要多少天?”司马懿说:“去约百日,还百日,攻百日,又须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就可了事。”曹叡便派司马懿带兵启程。公孙渊听说司马懿带兵出征,果然派步骑数万坚壁而守。司马懿笑着对诸将说:“贼不与我交战,是要我劳师糜饷,粮尽退兵。贼众多在此处,巢穴一定空虚,我们应该直攻襄平,一举破贼。”公孙渊出战失利,退守危城,司马懿的大军包围了襄平。时值秋雨连绵,辽水暴涨,运粮船直达城下,平地水深数尺。城中的人看见司马懿的营地被水淹了,就出外打柴、放牧。诸将请求出兵截击,司马懿不同意。司马陈硅问道:“太尉之前进攻上庸,昼夜兼进,所以能立拔坚城,擒斩孟达;如今远道而来,并且缓慢行进,又放任敌军打柴、放牧,究竟是什么用意?”司马懿笑着回答道:“孟达兵少粮多,我军兵多粮少,怎能不速战呢?现在敌兵多我兵少,敌饥我饱,何必速攻呢?倘若掠夺敌人的牛马,截取其樵粮,不是要驱赶敌人远走吗?”不久天气转晴,司马懿就分兵合围,在四面筑土山,登高俯攻,昼夜不停。公孙渊守兵死伤极多,粮食也将要用尽,只得派使者前来请和。司马懿怒斩来使。公孙渊从南门突围,司马懿派兵追击并将其斩首,于是平定了辽东。
20.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火攻》
【经典战例】
赤壁之战
在战争中,火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攻击方法。但是在采取火攻的时候,务必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进攻的时间和使用的工具。因为要实行火攻,天气因素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战前一定要了解天气的情况,保证火攻顺利进行。
公元208年9月,曹操收编了荆州水军,乘胜东进,企图一举吞灭东吴。孙权派遣周瑜及程普等同刘备联合起来迎击曹操,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军队中疾病流行,刚一交战就被打败,退兵驻扎在长江北岸。
周瑜等驻扎在长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目前敌众我寡,很难跟曹军长期相持。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曹军的船舰都前后紧紧相连,正可以用火攻击退它。”于是调来了数十艘艨艟斗舰,并在战舰中装满柴草,把油灌注在里面,用帐篷围起来,船上竖起军旗。黄盖事先写了封信给曹操,骗他说要向他投降。黄盖又准备了一些快艇,分别系在大船的后面,按照次序一起进发。曹操军队中的官兵都伸长脖子观望,指着说黄盖来投降了。
黄盖散开这些船,同时点上火。这时风势很猛,大火蔓延,烧尽了曹军的船只,并延烧到岸上的营寨。不一会儿,烟火弥漫在天空中,曹操的人马被烧死淹死的有很多。曹军于是败退,回兵保守南郡。刘备与周瑜等又一齐率军追赶。曹操只好留下曹仁等将领守住江陵城,自己直接逃回了北方。孙刘联军用火攻大破曹军的这次战役,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