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

(1)“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致人而不致于人”,是说要对敌人进行调动,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也就是说要在战场上时时刻刻控制主动权。要获得战争主动权,首先就要做好战前准备,包括“先知”“先胜”。只有在“先知”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战胜敌人的作战方案。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最好的战术还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形成绝对优势,以十击一,就能达到“始如处女”“后如脱兔”和“其疾如风”“动如雷震”的效果。

(1)“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说要对敌人进行调动,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也就是说要在战场上时时刻刻控制主动权。这种主动权也是军队作战时行动的自由权,其含义有三层:第一层,让自己在整场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二层,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作战行动计划;第三层,可以调动、支配敌军的行动。可以说,主动权是战争取胜的命脉,那么如何才能夺得这种主动权呢?这就需要正确的主观指导来获得,而非势力的强弱、装备的优劣、环境的利弊等客观物质基础。

要获得战争主动权,首先就要做好战前准备,包括“先知”“先胜”。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意思是说,高明的将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取胜,原因就在于“先知”二字。所谓“先知”,既包括“知彼”,也包括“知己”。《地形》篇曰:“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意思是说,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

这里的“知”既包括战前“庙算”的“五事”“七计”,也包括具体作战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用间》篇曰:“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人的兵力配置、作战计划、军心士气、后勤供应、活动规律及指挥部中的“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等细节,都必须通过“用间”或其他方法达到“先知”。只有在“先知”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战胜敌人的作战方案。(www.xing528.com)

要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还要懂得“以逸待劳”和“先发制人”。“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虚实》)这里的“战地”有两层含义,一是“隘形者,我先居之”(《地形》);二是战略进攻“先其所爱”(《九地》),即两军交战时要争夺有利的地形,这就需要“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谋略,即采取迂回绕道、以小利引诱敌人等计谋,不让敌人注意到我方的行踪,达到后发先至、出其不意的效果。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军形》)。自己不犯错误可以避免失败,却无法让自己一定能打败敌人,所以必须“先发制人”“示形诱敌”“速战速决”,即采取计策调动敌人,达到“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的目的。所谓“示形”,就是通过各种假象来掩饰自己的真正意图。如《始计》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就是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的诠释。

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最好的战术还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分敌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实》)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形成绝对优势,以十击一,就能达到“始如处女”“后如脱兔”(《九地》)和“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