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韩非子》《尉缭子》《史记》《战国策》《越绝书》等古代文献中,都可见到《孙子兵法》引文和孙子生平的相关史料。当然,在汉代以后的典籍中也有许多记载,只是这些早期文献的史料价值更高。
《荀子·议兵》有“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之语,《韩非子·五蠹》有“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语,可见战国时期人们常以孙子、吴起并称,为善于用兵者的代名词。
关于孙子的生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其最早的传记。可知孙子名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难以确定,大约与孔子处在同一时代。孙子撰有兵法十三篇,以此求见吴王阖闾,在经历了“吴宫教战斩美姬”这一戏剧性的面试之后,他终于受到重用,在吴国讨伐楚国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吴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然而《史记》语焉不详,在孙子的传记后又附有孙膑的事迹,且《汉书·艺文志》录有《吴孙子》八十二篇和《齐孙子》八十九篇,今本《孙子兵法》则仍为十三篇。宋人所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正》对孙子的家族谱系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然而与《左传》等信史多有抵牾之处,后世学者对此莫衷一是。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总结历代学者的观点,在《先秦诸子系年》中的《田忌邹忌孙膑考》一文中,称孙子、孙膑为同一人。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的出土,终于可以证明孙子、孙膑并非同一人,两人各自著有兵书。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孙子的人生经历。(www.xing528.com)
孙子的家族出自齐国田氏,田氏的祖先是虞舜的后代胡公满。周武王伐纣之后,封胡公满于陈国。陈国传位到宣公时,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公子完逃奔齐国,称陈氏。古代“陈”与“田”相通,如“田”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就是“陈”,所以陈氏又称田氏。田完的后代在齐国繁衍生息,其四世孙田桓子在齐景公时以大斗贷出、小斗收进的手段拉拢人心,并通过一系列政治斗争打击异己,使田氏逐渐成为显赫的大家族。田桓子的儿子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别为孙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正》,孙书生孙凭,孙凭生孙武。
当时的齐国也有君权旁落、大夫专权的情况,国政完全由田、鲍、国、高、崔、庆等几大家族掌控,时常发生内部争斗。孙武可能就是在某次政变中,为避难而流亡吴国。他在这种险象环生的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从而锻炼了他善于应变的机智才能。同时,因为孙子的祖辈都精通军事,同族还有田穰苴这种善于治军的良将,这无疑为他继承和发扬先人的军事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齐国是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的封地,相传《六韬》《阴谋》等军事谋略书就与他有关。春秋时期,又有名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军事遗产。齐国一跃成为当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豪杰云集的地方。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孙子的军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使他能够在青年时代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军事人才。
此后,孙子、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夫差父子击败楚、越等国,成为南方的霸主。伍子胥因劝谏夫差不成,被逼自尽,而孙子的事迹却不见于史籍。后人推测,他可能像范蠡一样,在功成名就时就归隐山林了。《越绝书》说:“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
唐代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人的墓志铭中自称孙子之后,然而在记述祖先世系时,却说这一支孙氏出自卫国。卫武公之子惠孙,他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为氏,称孙氏,为卫国强族,其中孙良夫、孙林父的事迹见于《左传》。孙林父任卫国上卿,与吴国公子季札有交情,然而为人专横,得罪了卫献公,导致孙氏在卫国失势。若孙子出自孙林父家族,他在此时出奔吴国,也是有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