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与法律研究(2020年):译文用词准确的关键

语言与法律研究(2020年):译文用词准确的关键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翻译时,词汇、句式的选择要准确、规范、严谨,以保障法律文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侵害”一词的翻译,两种译文并不相同。法宝版译文在翻译“规定”时,使用了“provide”,而威科版译文使用的是“stipulate”。两个词汇在普通英语中都可以表示“规定”,意义相近,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增加译文的多样性和可读性。模糊用语的翻译与法律文本的准确性密切相关,例如第341条。

语言与法律研究(2020年):译文用词准确的关键

法律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不可为了迎合读者或追求文字美感而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信”(accuracy)。在翻译时,词汇、句式的选择要准确、规范、严谨,以保障法律文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例如《民法典》第663条。

中文: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法宝版译文:(1)Seriously harming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donor or any of his or her close relatives。

威科版译文:(I)Seriously infring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donor or close relatives thereof。

“侵害”一词的翻译,两种译文并不相同。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harm”的解释为“Injury,loss,damage;material or tangible detriment”,即“伤害、损害;有形或重要的损害”。在《元照英美法词典》中,“harm”意为“physical injury;bodily harm”,侧重对于身体的伤害。在《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2015版)中,infringe作为动词,意指“if something infringes people's rights,it interferes with these rights and does not allow people the freedom they are entitled to”,如“they rob us,they infringe our rights,they kill us…”在《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中,“infringe”既可用于对专利权版权的侵犯(如“infringe a patent/copyright”),也可用于对主权或私人权利的侵犯(如“to infringe upon the right of sb;to infringe a right;to infringe the sovereignty”)。可见,在法律语境下,“harm”的含义是“to hurt or injure sb or to damage sth”,更多倾向于表达对某人身体上的伤害或对物品造成的有形或无形的损害;“infringe”的含义“to limit sb's legal rights”,表达的是侵犯某人的合法权益,故威科版译文Seriously infring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donor or close relatives thereof更为准确。

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法律翻译教学的教师多为传统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即便是从事法律翻译教学的一线教师,大多数也并非专长于法律翻译理论和实践(许多,2017:17)。法律与翻译两门学科仍未能良好结合,许多英语或翻译专业译者的相关法律知识储备并不到位,且许多法律专业的译者对于英语语言的把控能力欠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望文生义等错误。法律术语词义单一,每个术语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意义相近的词汇的选择。以第100条“法律、行政法规对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的译文为例。法宝版译文在翻译“规定”时,使用了“provide”,而威科版译文使用的是“stipulate”。两个词汇在普通英语中都可以表示“规定”,意义相近,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增加译文的多样性和可读性。但在法律英语语境中,“provide”常指法律法规中的规定,而“stipulate”多用于协议、合同中的规定,二者所蕴含的法律效力不同,不可替换使用。

法律文本中经常出现模糊用语,如“情节严重的”“不低于”“适当”等。有学者认为,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固有属性,因此才会出现成文法的解释性文件,从而解决因“模糊性”或其他问题而产生的各种争议。除此之外,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的原因还有立法原则的要求、交际的局限、文化差异等。模糊用语的翻译与法律文本的准确性密切相关,例如第341条。

中文:流转期限为五年以上的土地经营权,自流转合同生效时设立。

法宝版译文:The Land operating right with a circulation period of five years or more shall be created when the circulation contract becomes valid。

威科版译文:The land management right assigned with a term of more than five years shall be established when the assignment contract comes into effect。

对于“以上”“以下”等模糊性词的翻译,陈忠诚先生在《法苑译谭》中曾说:“凡‘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在内。除其他法律另有规定,不包括本数不仅是翻译上的错误,更是违反法律。”法宝版译文将本数包含在内,而威科版译文“more than five years”并没有表达出包含本数的含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不必要法律纠纷,这是译者粗心之处,选择使用“five years or more”更贴合法条原意。

Susan Sarcevic认为,法律翻译并不是用目的语中的概念和制度来替换源语法律体系中的概念和制度的简单过程,而是一种法律转换(legal transfer)和语言转换(language transfer)的双重工作。语言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差异导致法律翻译中术语不对等或不完全对等的现象出现,例如第181条。

原文: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宝版译文:Where any harm is caused by self-defense,no civil liability shall arise therefrom。

威科版译文:A person who causes harm in exercising a justifiable defense shall not bear civil liability。

“正当防卫”这一术语法宝版译为“self-defense”,威科版译为“justifiable defense”。Susan Sarcevic认为在法律翻译时出现术语不对等的现象时,可以结合概念分析法和比较法来帮助译者正确理解法律术语的真正内涵。译者可以使用概念分析法,分析某一法律术语的内涵以及外延意义,内涵即术语可实现的法律功能,外延即术语的使用范围、效力等。正当防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刑法概念,虽然民法中并没有对此行为给出具体的概念定义,但正当防卫并不只存在于刑法中。基于民事法角度而言,正当防卫的实施主要是针对民事侵权行为,可概况定义为“为了避免本人、他人、公共利益、国家利益遭受的持续性不法损害,或者将不法侵害程度缩减到最低程度,被迫采取的制止行为,在没有超出限度的情况下,不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刘德玉,2019)。”《布莱克法律词典》中对“self-defense”的定义为“The use of force to protect oneself,one's family,or one's property from a real or threatened attack”,与法律汉语中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不同,“self-defense”强调的是保护自己、家人或财产不受侵害,并没有规定保护他人(陌生人)免受不法侵害,但法律汉语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可以是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侵害。此外,英美刑法还规定了除“self-defense”以外的其他正当防卫的方式,如防卫他人(defense of another)、防卫财产(defense of property)和执法防卫(law enforcement)等。

由此可见,法律汉语中正当防卫的概念较为宽泛,而法律英语中“selfdefense”并不能与“正当防卫”这一术语相对等。“justifiable”意为“合理的;有正当理由的”,虽是直译,但在笔者看来“justifiable defense”与法律汉语中“正当防卫”的含义更加对等。Sarcevic针对术语不一致的现象提出了词义扩充(lexical expansion)、描述性解释与定义(descriptive paraphrases and definitions)、字面对等(“literal equivalents”)、借用(“borrowing”)等手段,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手段。例如第23条。

中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法宝版译文:The guardian of a person without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or with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shall be the statutory agent of the person。(www.xing528.com)

威科版译文:The guardian of a person without or with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shall be his or her agent ad litem。

两种译文在句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就“法定代理人”这一术语的翻译,两种译本用词选择并不相同。“法定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直接享有诉讼代理权,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行使诉讼代理权的人。法宝版译为“statutory agent”,释义为“an agent designated by law to receive litigation documents and other legal notices for a nonresident corporation”,即“根据法律规定为非当地公司接收诉讼文书和其他法律通知的代理人”,与本例中所述的“法定代理人”意义不符;威科版译文“agent ad litem”,多译为“诉讼代理人”。LexisNexis La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对“ad litem”的解释为“for or concerning a law suit.Ad litem refers to the type of limited grant or appointment by the court when it is necessary for a person to act for another in a particular legal action”,即“为了或关于某一法律诉讼,指在某一特定法律诉讼中,在有必要由一个人代替另一个人行事的情况下,由法院作出的一种有限的授权或委任”,其中代理人由法院进行委任,而《民法典》中所指的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权直接根据法律规定而产生,两术语意义不对等。笔者认为,在术语不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可直译为“lawful agent”,“lawful”意指某一行为为法律所授权或批准,更加符合民法中法定代理人的含义。

此外,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使用仍存在问题,“shall”和“may”是最常见的两个情态动词,“shall”在法律英语语境中表达“命令、责任、权利、义务”等,与“must”含义相当,但后者语气更加强烈,常翻译为汉语“须”“应”“应当”等;“may”在法律英语语境中表达许可某人做某事,常翻译为汉语“可”“可以”等。“shall”和“may”所蕴含的意味不同,前者更加强调法律的强制性,后者则侧重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以《民法典》第289条为例。

中文: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法宝版译文:Where the handling of neighboring relations is provided for any by law or regulation,the provisions thereof shall prevail;or if the law or regulation is silent,such relations may be handled according to local customs。

威科版译文:Where there exists any provision governing the neighboring relationship in any law or regulation,such provision shall apply;in the absence of such provision,the local customs shall apply。

从情态动词的选择不难看出,两种译文的译者对于该法规的理解不同。法宝版译文选择使用“may”这一情态动词表明译者认为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时,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以依据习惯解决也可以不依据习惯解决,而并非强制性要求适用。威科版译文使用“shall”,强调的是在没有明确规定时,必须适用习惯。笔者认为,两个译者的不同理解是由于该条款语言的模糊。从我国《民法典》的起草者看来,在法律或法规并无规定但有并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可予以适用的习惯时,法官必须适用习惯,而不是既可以适用也可以不适用习惯(黄文煌,2020:122-132)。由此可见,如果法律条文中规定明确无异议,在进行翻译时情态动词的选择需慎重,否则会造成传达有误,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此外,就情态动词的使用问题而言,两种译本中均出现了滥用shall的现象。例如《民法典》第3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受法律保护”,法宝译本和威科译本都译为“shall be protected by(the)law”。对此,陈忠诚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AAA英译本比较分析中就已经强调过多次,当(源文本)只是表述一项法律规定,而不是规定当事人的义务时,不能使用shall。由此可见,译者为追求法律语言的专业化,忽视了“法律规则”(rule of law)和“行为规则”(rule of conduct)之间的差异。不止第3条,两种英译版在后面条款翻译中,在表述“法律规则”时,仍然误用“shall”,这一点值得引起法律翻译人员重视。

两种译文中均有经不起推敲的情况出现,例如在翻译第671条中“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时,法宝版和威科版译文对于“造成损失的”的翻译都是“causing losses”。汉语中“损失”没有单复数之分,但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可能会产生“造成借款人多项损失才须赔偿,造成一项损失是否无须赔偿”这样的想法,从而产生纠纷。由此可见,译者须好好把握汉英语法之间的差异才能使译本更加准确、精细。

上文中已经分析了词汇的翻译问题,接下来是法律翻译中的句型问题。从国内外法律法规、合同条文、法律文书的内容分析,不难看出,法律文本的句式通常固定、周密、严谨,结构层次明显,逻辑性强。《民法典》等国内立法文本中极为典型且固定的句型是法律汉语中的“的”字句。法律汉语中“的”字句型通常是用于表达条件、假设的含义,一般情况下省略主语,例如第180条。

中文: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宝版译文:Where the non-performance of civil obligations is caused by a force majeure,no civil liability shall arise therefrom,except as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any law。

威科版译文:If civil obligations fail to be performed due to force majeure,no civil liability shall be borne.Where the laws provide otherwise,such provisions shall prevail。

原句中行为主语隐藏,两种译文都使用了“where/if”引导从句+主句的结构。两种译文的主句都将民事责任作为主句的主语,只不过法宝版处理为主动,威科版处理为被动。根据英国律师George Coode的观点,大部分法律条文都有四个部分组成:情况,即句子生效的情况或场合;条件,即使得句子得以成立的作为和前提;法律主体,即可以或必须施行法律行为的人;法律行为:法律主体可以或必须施行的行为。他认为这四种成分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但这种模式过于僵化,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境。在进行法律翻译时,译者在保持句义和逻辑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句子成分进行调整。由于汉语句子的句法特点是“意合”,通常是通过语义衔接来实现。在笔者看来,该句中承担民事责任的是人,所以应将行为人作为主语,才能更好地表明立法意图,因此翻译时应添加主语,才能更好地呈现原文的逻辑关系。此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的翻译,法宝版译文并没有遵守“形式对等”,而是将两个短句翻译为一个长句。但这种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此处并不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笔者结合两种译文,给出笔者认为更为准确的参考译法:A person who,due to force majeure,fails to perform civil obligations shall bear no civil liability,except as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any law。因为原句中“不承担民事责任”采用的是否定动词的形式,在翻译时也可以采用主语的否定式:No one who fails to perform civil obligations due to force majeure shall bear civil liability,except as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any law。以第222条为例。

中文: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宝版译文:Any party that provides false application materials for registration,thus causing any damage to another person,shall assume compensatory liability。

威科版译文:Where a party provides false materials in an application for registration and causes others to suffer damages,it shall bear the liability for compensation。

该法条的含义是因“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而“造成损害”,体现的是因果关系。笔者分析两种译文,发现威科版译文在语篇衔接上并不合理,将provides和causes作为两种并列的行为,可能会让读者误解为当事人需实施两种行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以及“造成损害”,这样翻译会使得译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法宝版译文在翻译时,选择使用“thus”这一连接词强调结果,并且用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结果,更能体现出原文想表达的真正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