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社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王朗自然保护区
王朗自然保护区1997年开始有游客进入,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生态旅游项目启动之后于2000年正式开始接待游客,旅游开发使得保护区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改观。此前,除了1999年收入为4万元外,1997—2000年的其他几年的年收入都一直徘徊在1~2万元间;2001年开始收入有了第一个突破,由前一年的2万元,剧增到35万元;2002年更是由于“王朗白马风情节”的举办,入区游客数一度迅速攀升,旅游收入也升至历史最高点,达到51万元,此后旅游收入随着入区游客的变化出现不稳定状态,并开始呈下降趋势;2003年受“非典”影响,入区游客数减少,收入为24万元;2004年有所回升至34万元;2005年之后又开始下降,近年来起伏比较明显,由于过境游客数的减少,对王朗旅游业的影响也比较显著。然而总的来看,自生态旅游开始之后,旅游给王朗自然保护区带来的经济收益增加是非常突出的(见图4-3-1)。
旅游开发改变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经济结构,为保护工作寻找到了新的资金渠道。王朗自然保护区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收入来源,建设了与环境协调的生态旅游接待设施、游客信息中心、生态小道,直接改善了基本工作条件;筹措资金,弥补了保护工作资金缺口。王朗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以前,和四川省内大多数保护区一样,在财务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除了当地财政按人头工资定额预算的经费外,保护区可支配的资金来源极少,虽然为公益性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是由于县级财政在天然林停伐后一时没有找到新的税源,王朗保护区自身几乎没有其他的可支配收入,造成正常的保护活动如监测巡护、能力建设等没有资金保障。生态旅游增强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财务管理能力和保护管理有效性,收入弥补了国家财政不足或根本不能开支但对保护工作来说又是必须的支出。
图4-3-1 王朗自然保护区旅游收入情况(1997—2005)
王朗旅游的开发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报酬增加外,职工们在与游客的交流中,在回答游客向他们提出的关于大熊猫或其他野生动物的各种问题中感受到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价值,这激发了他们的工作兴趣和对保护区的热爱,增强了王朗职工团队的凝聚力,保护区职工在平武县有相当高的自豪感。科研人员的到来,使职工在沟通与交流、在合作和参与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能力。目前,王朗自然保护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机制,这些强有力的外部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弥补了王朗保护区自身人力资源的不足,带来了潜在的合作、发展机遇。
此外,引导保护区周边社区借助生态旅游所带来的市场机遇顺利实现从木材采伐向旅游服务的经济结构调整。社区中贫困家庭(偷猎与非法挖药人员主要来自贫困家庭)在项目帮助下,其技术、资金、信息和营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样他们能够公平地参与并分享到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收益。
王朗保护区的旅游项目为游客在两个方面对大熊猫栖息地负责提供了便利:①减轻对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影响;②以捐助、提供无偿或优惠服务等形式为栖息地监测巡护和白马社区居民能力建设提供帮助;在平武ICDP项目帮助下,已有2个私营公司来到王朗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探索以“公司+农户”形式发展社区经济[18]。
2.白马社区
与王朗自然保护区相比,旅游开发为白马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要更为突出。首先,旅游发展为天然林停伐后失去经济来源的白马人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见图4-3-2)。1999年社区开始接待游客,当年收入20万元;2002年由于“王朗白马风情节”的举办,游客人数剧增,当年旅游收入达到历史最高点为650万元;此后除了2005年为500万元,其余几年一直维持在550万元以上。尤其是直接从事旅游接待的厄里家和祥述家,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寨。
图4-3-2 白马社区旅游收入(1999—2006)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进行旅游开发的白马藏族乡成为最大的获益者。表4-3-1是平武县自1998年至2005年4个白马藏族乡纯收入的变化情况:1998年白马乡人均纯收入为1178元,为四乡之最低;1999年其他3个乡人均纯收入都有较快增长,而白马乡反而下降至1149元;2000年受天然林停伐禁运影响,该乡人均纯收入降至804元,比前一年降幅近70%;2001年升至845元,人均纯收入仍为四乡中最低,仅占当年黄羊乡人均纯收入的53%;2002年开始,旅游产业效应开始凸现,当年人均纯收入升至1510元,首次超过了邻近的木座乡。白马乡由于受资源条件等原因的限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资源条件更好的木皮乡、黄羊乡落后不少。从图4-3-3可以看到,自旅游开发以来,自然条件在全平武县最差的白马藏族乡,人均纯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该乡也正在缩小与其他发展较快的乡之间的差距。
表4-3-1 白马藏族乡纯收入情况(1998—2005)(www.xing528.com)
图4-3-3 平武县4个白马藏族乡纯收入对比(1998—2005)
其次,旅游开发对白马藏族乡的经济结构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白马社区从传统的农牧经济到伐木经济时代,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正是旅游开发使白马藏族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ICDP项目几年来对亚者造祖村的跟踪调查(见表4-3-2、图4-3-4),可以看到旅游对白马藏族乡经济改变所起的重要作用:从1999年,旅游收入占村民现金收入的10.18%,至2000年升至15.6%,2001年增长到22.21%,2002年增加到71.82%,由此我们可以见到旅游带来的收入已成为白马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而且这还未包括旅游相关的收入;同期,白马村民依靠农牧、自然资源和其他方面获得的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依靠农牧的比例由1999年的32.85%下降至2002年的13.38%,依靠自然资源的比例更是由12.48%下降到1.63%,其他方面也由37.44%下降到不到8.05%。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几年来的旅游开发,彻底改变了白马村民的收入来源的构成,旅游及旅游相关收入成为白马人最大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旅游开发,旅游收入在当地农户家庭收入中的比例正逐年增长,旅游业已成为白马人最大的经济支柱,白马人过去靠山吃山的传统有了巨大的改变。从1999—2002年这5项重要经济收入情况来看,白马亚者造祖村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劳务等相关活动和农牧业等产业随之发展起来,从而减少了农户挖药、采集和偷猎等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19]。
表4-3-2 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现金来源情况(单位:百分比)
图4-3-4 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现金来源情况
(二)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形象,促进了国际认证的开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王朗白马社区生态旅游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成为当地退耕以及社区项目的参观、考察热点。生态旅游市场初步打开,经营模式得到外界认同,扩大了知名度,提升了王朗、白马的形象。小规模、高品位的经营模式得到了专家、旅游界、生态游客的肯定,该项目在促进平武乃至提升四川的形象,吸引国际、国内保护与发展项目,改善当地投资环境的作用开始凸现,也日益受到当地决策者的重视。
王朗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成功案例,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先后有法国草莓影视公司、美国公众电视台、德国电视二台、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绵阳电视台及《中国发展简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来区采访、报道,王朗生态旅游项目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也作为培训交流案例,向四川省内外保护区和国际保护组织交流,提高了保护区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20]。
2001年9月,澳大利亚自然与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派人前来王朗考察并确认王朗通过了认证标准。王朗的案例,被NEAP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基准向世界生态旅游大会(2002年5月,加拿大魁北克)推荐。2005年,王朗保护区申请了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认证,8月通过了达标评估,9月聘请澳大利亚专家进行了现场评估,目前正在按照专家意见进行整改,修订环境管理计划,王朗保护区有望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标准认证的自然保护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生态旅游的领航者,四川省也把王朗及其周边(白马)社区作为省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示范点。
王朗、白马社区的生态旅游项目是按照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模式进行的,项目在评估、规划设计、设施建设、具体接待、解说等方面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相关专家的指导,积累了不少经验,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的培训基地,并担当起了培训者的角色。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王朗生态旅游已初具雏形,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市场逐步打开,开发、组织、接待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建立了各界参与、保护的机制,旅游开发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且形成了滚动发展的能力,社区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当地生态旅游意识和规划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和保护意识的提高[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