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特征、发展及彩陶工艺

中国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特征、发展及彩陶工艺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集中表现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以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仰韶文化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半坡类型以1954年发掘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而得名,集中分布于渭水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分布地区广,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彩陶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发达时期。仰韶文化房子已发掘大约400座。仰韶文化的居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过着定居生活。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多处,经过比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集中表现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以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陶上习见绘彩,一般是环绕外壁上部以黑彩绘出几何图案、植物和动物花纹。夹砂陶则比较普遍地拍印粗、细绳纹。主要器物有盆、缽、平底碗、小口尖底瓶、细颈瓶、斜沿罐、深腹瓮等。石器工具多数经过磨制,但打制石器仍然占相当的比例。

仰韶文化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半坡类型 以1954年发掘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而得名,集中分布于渭水中下游地区。

半坡类型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均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胎比较厚。造型多圆腹、圜底、平底和尖底。具有类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纹饰和彩陶很有特色。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绘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真实感强。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几何纹和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

史家类型 以陕西渭南史家遗址为代表。分布地区和陶器特征与半坡类型大体相同。纹饰也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加弧线、圆点构成的图案花纹和鸟鱼合璧的动物图像。

庙底沟类型 因1956年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仰韶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分布地区广,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陶器的陶质、陶色、纹饰、器类多同半坡类型,但出现一些新的因素,灰陶增加,出现黑陶。陶器制作方法有了进步,除手制、泥条盘筑外,出现慢轮修整,胎变薄,质变硬,陶色纯正。常见器形有曲腹盆,曲腹碗、双唇小口尖底或平底瓶、宽肩小平底瓮、大口缸、折肩浅腹圜底釜、灶、盆形甑、釜形鼎等。纹饰有绳纹、线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纹。彩陶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发达时期。多为红地黑花,出现少量白衣彩陶。主要是以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还有垂幛、豆荚、花瓣、网格等纹样,以及鸟纹、鱼纹、蛙纹等动物图案。

西王村类型 以1960年发掘的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上层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水流域、陕北、晋南和豫西。红陶颜色变浅,不少为橙黄色,灰陶明显增加。普遍出现慢轮修整。鸡冠耳、扁耳等附件增多。典型陶器有宽沿浅腹盆、斜直壁圈足碗、镂孔豆、长颈凹腰尖底瓶、带鸡冠耳罐、带流罐、大口深腹瓮等。纹饰主要是绳纹,宽带附加堆纹、篮纹次之,有少量的镂孔、方格纹,还有红地施红彩或白彩、纹样极为简单的彩陶。

秦王寨类型(或大河村类型) 以河南荥阳秦王寨遗址而得名,但郑州大河村遗址内涵最为丰富。主要分布于河南省黄河以南。代表性器形有折腹盆、弇口钵、大口斜腹平底碗、折腹镂孔豆、喇叭口长颈壶、大口凹腰尖底瓶、折肩罐、侈唇鼓腹罐、罐形鼎、盆形鼎等。纹饰有堆纹、方格纹、篮纹、镂孔、彩纹等。彩陶上多施红、紫、灰、黑几色配合的复彩,常以白衣作衬地,简单粗放。

后冈类型 以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下层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典型陶器有“红顶”碗缽(红边灰腹)、敛口圜底或平底缽、圆腹罐形柱足鼎、长颈壶、小口肩耳壶、敛口小平底罐、圜底缸、灶等。彩陶花纹简单,多红彩,也有黑彩,一般饰在缽和罐上。

大司空村类型 因1958年发掘的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与后冈类型同。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降至次要地位。代表性器形有直口圆唇折腹盆、敞口浅腹盆、斜腹或折腰钵、弧腹碗、圆腹罐等。纹饰有篮纹、细绳纹、划纹、方格纹、戳印纹和彩纹等。彩陶风格和纹样特殊,暗褐色地上施黑、红彩,花纹元素是弧线三角、曲线、波浪等,构成带状图案,其间缀以叶纹、“S”纹、同心圆纹和睫毛纹等。

下王岗类型 以1971—1974年发掘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早一、早二期遗存为代表。早一期陶器以红陶和棕色陶为主,器类以罐形锥足鼎、钵、罐和盆为最多。彩陶为红地红彩或橙黄色彩。早二期陶器有甑、鼎、钵、碗、豆、杯、尖底瓶等,器盖和器座加多。彩陶多红地黑花或灰衣红彩,有条带纹、三角纹、斜十字纹、叶纹、涡纹和方格纹。(www.xing528.com)

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聚落呈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心,面积约3万平方米,外围是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的窑场。居住区大体分南、北两片,以小沟为界,中间有道路相通。北片有40多座房子,其中靠南有一座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大房子;中、小型房子大体面向大房子而略呈半月形分布,周围有成群的窖穴和儿童瓮棺葬。

姜寨遗址聚落布局最为完整。居住区内发现同一时期的房子100多座,分为5个居住群落,都环绕着一个面积比较大的中心广场。每个群落前面有一座大房子,其附近围以10多座或20多座中、小型房子,还有许多窖穴和儿童瓮棺葬。房屋的门向都对着广场。居住区外面围绕小的沟道,两沟道交接处有平直的通道。沟外的东、东北和东南三面是公共墓地。

仰韶文化房子已发掘大约400座。有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圆形或方形地面式,晚期还出现了方形地面连间式,其中以半地穴式房子最为流行。

半坡、史家类型的房屋,主要是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的。其特点是:房基凹入地下数十厘米,坑壁即为墙壁,设台阶或斜坡门道以通往户外。面积一般为16—20平方米,个别达160平方米左右。屋内正对门向的中心设一火塘(灶坑),有些灶坑内嵌有保存火种的砂陶罐。有的在门内两侧筑有低矮的小墙,有的在门道与居室之间有浅方坑形的门坎。屋内居住面和壁面都涂抹草泥土并修整得光滑平整,部分经过烘烤,十分坚硬。

庙底沟类型的房子,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的方形建筑。出现用挖槽法筑墙,并用红烧土块和砾石铺垫。居住面涂抹草泥土,晚期使用石灰抹墙。有的房子柱洞底垫有砾石柱础。

秦王寨类型的房子发现20多座,有方形半地穴式、地面式单间房子和方形、长方形地面式连间房子。以方形、长方形地面式连间房子最具有代表性,营造技术也比较进步。连间房子有2间、3间或4间相连的。

仰韶文化的居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过着定居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饲养家畜、兼营采集、狩猎和捕鱼,还进行多种手工业生产活动。以种植粟类为主,还有耐旱作物黍、稻以及白菜或芥菜之类的蔬菜。家畜经鉴定有猪和狗两种,家禽有鸡。采集品实物有榛子、栗子、松子和朴树子等果实和水中的螺蛳。发现捕鱼用的石网坠、骨鱼钩、鱼叉等工具,捕捞方法主要有网捕、垂钓和投叉几种。狩猎对象有斑鹿、水鹿、竹鼠、野兔、狸、貉、獾、羚羊和雕等鸟兽。狩猎工具中角、骨、石箭头,形式多样,磨制锋利;还有石、角矛头和投掷用的石球。

最能代表仰韶文化工艺水平的是制陶术。工艺相当成熟,选用陶土适宜,塑造器形规整,色泽、火候掌握得也比较好。处于手制阶段,小器用捏塑法,一般用泥条盘筑法。后来又采用慢轮修整器物的口沿部分。表面施加各种纹饰。装饰作用最强的是彩陶花纹,这是当时最有成就的一种原始艺术。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盛行先加白衣或红衣为地,再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彩纹,有些黑彩还加镶白边,十分美观。

仰韶文化的墓葬发现2000多座,其中三分之一是埋葬小孩的瓮棺葬。成人墓以半坡和史家类型的居多数。葬俗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葬俗表明,仰韶文化居民灵魂不灭,来世生活的观念相当强烈。合葬制盛行,表明氏族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头向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死后回归故土或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信念。

仰韶文化的艺术品主要有绘画和雕塑。绘画集中表现在彩陶艺术上,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我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此外,还发现50多种不同的刻划符号。

经科学测定,仰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其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久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成为我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展现了我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