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道教文獻研究》一書中,王卡先生對敦煌《老子》文獻進行了全面的著録,其中包括《老子道德經》五千文本(甲、乙兩種)、《老子道德經》白文本、《太上玄元道德經》等經文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經想爾注》《老子道德經節解》《老子道德經論》《老子道德經顧歡注》《玄言新記明老部》《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老子道德經李榮注》《老子道德經義疏》《唐玄宗老子道德經注》《唐玄宗老子道德經疏》《宋文明道德義淵》等注疏本以及《老子道德經序訣》等其他重要文本。
上述著録的《老子》經文及注疏本,大都具有極 珍貴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如《老子道德經》五千文本,又分 有字數注記抄本(甲本)和無字數注記抄本(乙本),《正統道藏》未收,是早期道教的重要傳本。王卡先生指出:
相傳東漢末五斗米道係天師張魯在巴蜀漢中地區教化信徒,使傳習《老子五千文》。其所用《老子道德經》文本,是據《河上公章句》本删定 五千字(實存4999字),故稱“五千文”,或稱“係師定本”。張魯後降曹操,朝廷封 鎮南將軍,故此本又稱“張鎮南古本”。相傳東吴道士葛玄(葛仙公)所撰《老子道德經序訣》,加於《五千文》本之前,故此本又稱“葛本”。魏晋南北朝以來,《五千文》是道教徒傳習《道德經》的主要文本。隋唐道士入道門後,皆須從師受度《五千文》及《十戒經》。故敦煌遺書中多有葛玄《序訣》與《五千文》《十戒經》的合抄本。[3]
這段論述所包含的内容十分豐富,涉及《五千文》本與河上本及《老子序訣》的關係,《五千文》本與五斗米道的淵源及其在魏晋隋唐道教傳承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等諸多問題。特别是《五千文》本與河上本的關係尤其值得重視。在道教發展的早期,《河上注》便是道士必讀之經典。《老君傳授經戒儀注訣》云:“讀河上真人一章,則徹太上玉京,諸天仙人,叉手稱善。”確實,《河上注》與道教教義是十分相符的,隨着道教的發展,《河上注》的影響不斷擴大。王卡先生進而指出:“南北朝以至隋唐之際,以《老子道德經》(五千文本)《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 主,加上一些有關的符圖、儀式書和神仙傳記,組成了道教經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即太玄部道經。”[4]可見,老子《五千文》本不僅是道教徒誦讀的文本,而且在道教太玄部道經中也居於極重要的位置。
在注疏本中,《老子道德經節解》殘片不見於日本學者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録編》, 王卡先生首次發現。《老子道德經論》,由王卡先生將編號BD14649和BD14738的兩件殘卷綴合而成,《老子道德經義疏》亦由他將編號S.6044和BD14677的兩件殘卷綴合而成,這是他關於敦煌《老子》文獻整理的重要貢獻,充分顯示出先生精深的文獻學功力和敏鋭的學術眼光。《宋文明道德義淵》,由BD6097和S.1438兩件殘卷組成,此經大淵忍爾雖有注意,但没有識出經名,故假定 《道德義》,王卡先生采納盧國龍教授的觀點,論定其 宋文明所撰《道德義淵》。《老子道德經李榮注》 唐高宗時期道士李榮所撰,是研究唐代道教重玄學的重要資料,《正統道藏》收録該注,但僅存前兩卷即道經1—36章,蒙文通據敦煌寫本恰好補上缺失的德經注文,堪稱文獻輯佚之佳話。王卡先生通過細心整理發現,P.2594、2864,S.2060,P.3237、2577、3277六件敦煌卷子綴合後即 李榮《老子注》之德經注文,起39章“神得一以靈”句,至81章末,後又接抄第37章經文及注文,可知李榮所用《老子》的分章 道經36章,德經 45章。而據S.4681v與P.2639兩件綴合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同樣是道經36章,德經45章。可見,唐代的《老子》注本,除了道經37章、德經44章這種通行的分章方式外,還有道經36章、德經45章(將道經第37章移到德經第81章後)這種特殊的分章形式,對此,王卡先生進行了解釋:(www.xing528.com)
據南宋謝守灝《混元聖記》卷三稱:“《老子》有八十一章,共云象太陽之極數。道經在上以法天,天數奇,故有三十七章;德經在下以法地,地數偶,故有四十四章。而葛洪等不能改此本章,遂减道經‘常無 ’一章,繼德經之末。乃曰天以四時成,故上經四九三十六章;地以五行成,故下經五九四十五章,通上下經以應九九之數。” 今考敦煌S.4681v+P.2639抄本,當即葛洪本。[5]
《老子》葛洪本在唐代的傳播,對瞭解道教老學在魏晋隋唐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而關於敦煌本李榮《老子注》的價值,王卡先生指出:“敦煌本李榮注《德經》幾近完足,甚可珍貴。唯卷首尚缺38章及39章部分文字,可據《道藏》所收强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引文補足。”[6]通過王卡先生的校理和補充,《道藏》本殘缺的李榮《老子注》已成完璧。[7]
除了對敦煌本《老子》文獻進行詳細的著録,王卡先生還對《老子道德經序訣》以及四種注疏本即《老子道德經論》《老子道德經顧歡注》《老子道德經義疏》《宋文明道德義淵》進行了標點整理,收入《老子集成》[8]第一卷, 《老子集成》的編纂提供了珍貴文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