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簡帛思想研究.第八輯》解密恍惚的起源

《簡帛思想研究.第八輯》解密恍惚的起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簡帛《老子》的异文中,提供了有助於追溯“恍惚”來源的綫索。在這個逐步區分的過程中,應該就隱含着“恍惚”一詞的來源。值得注意的是,帛書甲本的“ ”字屬曉母,結合漢簡本三字同屬明母物部的情形看,帛書甲本似乎出現了讀音變化。帛書甲本“是謂惚恍”這一句闕失了,不過根據“唯望唯 ”的用字來推斷,此處所闕的字應當也寫作“ ”。帛書甲本的用字,可能是後來不同釋讀方案的基礎。

《簡帛思想研究.第八輯》解密恍惚的起源

根據上文對“恍惚”兩字意義的討論,義近的恍、惚二字,難以在字義上與“A呵其若晦,B呵若無所止”相應。然而,“恍惚”這種傳世《老子》及其解釋傳統中比較主流的釋讀方案,又淵源何自呢?通過諸多出土《老子》的比較,理清它的源頭,無疑是必要的,因 如果這衹是一種後起的釋讀和解釋方案,那麼通過它來理解老子思想時,就應當保持警惕。簡帛《老子》的异文中,提供了有助於追溯“恍惚”來源的綫索。

首先,見於王弼本《老子》的昧、忽與殁三字,很可能是上古音相同、由同一個借字逐步被區分出來的,簡帛本《老子》留下了區分的痕迹。在漢簡本《老子》中,王弼本“其下不昧”(第14章)之“昧”、“是謂忽怳”(第14章)之“忽” 及“殁身不殆”(第16章)之“殁”[17]字,都寫作明母物部的“没”字。這一現象説明,後來被區分開來的意義有别的三個字,較早的讀音都是明母物部,而它們的使用在某個較早的《老子》全本中并未得到嚴格分别。[18]在其後逐步釋讀的過程中,根據對意義和字形的把握,逐步達到了對於三者的區分。在這個逐步區分的過程中,應該就隱含着“恍惚”一詞的來源。

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王弼本第14章的“昧”和“忽” 字,都借 “ ”字,而同時出現“沕身不殆”(第16章)和“没身不殆”(第52章),沕也是明母物部字。值得注意的是,帛書甲本的“ ”字屬曉母,結合漢簡本三字同屬明母物部的情形看,帛書甲本似乎出現了讀音變化。實質上,這一現象,音韵學的研究已有解釋。一方面,大概在戰國至漢代,“‘惚’‘忽’由明母變曉母”[19];另一方面,“當明曉相通時,我們可以把初相通時的曉母歸入明母,而不必把明母歸入曉母,或者作别的處理。”[20]帛書甲本的“ ”反映的可能正是明曉“初相通”時的狀况,是可以歸入明母的曉母字。也就是説,在帛書甲本中,三個字仍然可以讀作明母物部。從釋讀區分的角度來看,帛書甲本雖然同時使用了“沕”“没”兩字來假藉“殁” 字,但是它至少顯示出“殁身不殆”的意義已經被把握到,并被區分出來。這代表了對三個字進行釋讀區分的初步嘗試,即在初步區分出“殁”的前提下,另外兩字的意義仍未得到準確的把握。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王弼本“明道若昧”的“昧” 字,與第14章“其下不昧”的“昧”字,在漢簡本、帛書乙本中都被區分 兩形,傳世諸本也肯定了“明道若昧”的讀法,這表明在與“明”相對的意義中,古人很早就確定了其後“昧”字的意義與釋讀。相比之下,區分王弼本《老子》第14章的“其下不昧”的“昧”字和“是謂惚恍”的“惚”字,顯得困難得多,它們古音相同,意義也不易分别。就目前各本關於第14章“昧”和“忽”字的寫法來看,其中可能隱含了一條區分它們的綫索。帛書甲本“是謂惚恍”這一句闕失了,不過根據“唯望唯 ”的用字來推斷,此處所闕的字應當也寫作“ ”。也就是説,王弼本第14章的“昧”和“忽”字,帛書甲本都寫作從忄從勿的“ ”。附表二展示了帛書甲本與其他版本在這兩個字的使用上的關係。(www.xing528.com)

從文字演變來説, 、忽、惚寫法雖不同,但音義無别。帛書甲本的用字,可能是後來不同釋讀方案的基礎。其一,想爾注本借“忽”作“昧”,而又用“惚”字,這是最接近帛書甲本的方案,但已經顯示出區分兩字的意圖。其二,河上公本、王弼本釋讀出了“昧”字,而保留了“忽”的用法。傅奕本肯定了“昧”字,但以“芴”代“忽”,這大概是用古本校勘的結果,其中隱晦地表達了對“忽”字釋讀方案的質疑。其三,帛書乙本試圖區分兩字的意圖也很明顯,但與河上公本、王弼本的方案不同,它似乎是先確定了忽讀作沕,而仍以“ ”字假藉“昧”字。

其次,從不同版本中的恍、惚二字的古音來看,傳世本和出土簡帛本之間略有差异,比如恍、怳、慌,曉母陽部; 、惚、忽、芴,曉母物部。芒、 、朢,明母陽部;沕、没,明母物部。大體而言,簡帛本用明母字,而傳世本用曉母字,這反映了明母向曉母轉變、進而相通的過程。然而,“‘怳’從兄聲,‘恍’從光聲。從兄、光聲的字從不跟明母字諧聲。”[21]如果説忽、惚等還勉强可以用從明母向曉母轉變來解釋的話,那麼“怳”“恍”的釋讀,都可能是“忽”字已經轉變 曉母之後纔完成的。可以説,“恍惚”的釋讀可能衹是完成於西漢的一種方案。

綜合來説,以篆文抄寫的帛書甲本是目前最古的《老子》全本,在《老子》文本演變的歷史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以上用字現象的分化、讀音的轉變過程,可以間接説明“忽恍” 一詞的來源,即“忽”字最初同時是“昧”“忽”的借字,當人們逐步確定了“昧”字後,便保留了“忽”字的寫法,進而依據“忽”的意義和讀音,將“望”“芒”等字都通讀 “恍”或“怳”。可以説,“忽怳”這種釋讀方法,根源就在帛書甲本,而它的真正定型,可能由劉向完成。[22]需要注意的是,將望、芒等讀 “怳”,這可能是目前從兄、光的曉母字與明母字相通的孤證,未必足 依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