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簡帛思想研究:哲學思維方式中的數觀念形成

簡帛思想研究:哲學思維方式中的數觀念形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後看作 哲學思維方式的“數”。嚴格説來,任何一個數字,特别是從一到十的這十個數字,都可以成 哲學思維方式之“數”的觀念。這與早期中國哲學觀念的形成密切相關。其一,數“一”至數“十”上升 宇宙論觀念,構成所謂哲學思維的基本元素。在此基礎上,作 思維方式的五行圖式得以初步形成。

簡帛思想研究:哲學思維方式中的數觀念形成

最後看作 哲學思維方式的“數”。嚴格説來,任何一個數字,特别是從一到十的這十個數字,都可以成 哲學思維方式之“數”的觀念。“數”如何可能成 哲學的思維方式?這與早期中國哲學觀念的形成密切相關。

其一,數“一”至數“十”上升 宇宙論觀念,構成所謂哲學思維的基本元素。《周易·繫辭傳》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分 兩類,一類 天數,即一、三、五、七、九這五個數字;一類 地數,即二、四、六、八、十這五個數字。這是通過天地觀念將從一至十這十個基本數字宇宙論化了。天數和地數,可能在戰國晚期開始稱 陽數和陰數。[8]而與此同時,可能受到五行方位圖式的影響,天地之數被圖式化了。《周易·繫辭上》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所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就四方和中央五位而言,如此十個基本數字被安排在五位中而被時空化了。[9]此後,天地之數即成 數原,通過經學在漢代産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宋人又借助生成數的觀念,將天地之數設定 所謂《河圖》《洛書》的數原。圖書之學是宋代易學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二,大約在戰國中期,陰陽觀念深入到《周易》文本的構造之中,七、八兩畫變身 陰陽爻畫,於是易學本含的二元思維方式遂演變 陰陽哲學的思維方式。《繫辭傳》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哲學及先秦宇宙論哲學的最高表達。與此同時,陰陽觀念本身即藴含着二元的觀念,并隨其不斷宇宙論化,而上升 哲學的思維方式。在古代,哲學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即 宇宙論或宇宙生成論。(www.xing528.com)

其三,五元的思維方式上升 哲學觀念,經歷了一個過程:先是五材論,中經“和實生物”論、五行生克論等環節,最後在戰國中晚期形成了所謂五行圖式。(1)《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同書昭公十一年曰:“且譬之如天,其有五材,而將用之。”這是五材論。“五材”的觀念起源於《尚書·洪範》篇,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2)《國語·鄭語》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實生物”是由史伯提出來的,其法 “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其中“土” “五行”之“中”。(3)在上引《國語·鄭語》“和實生物”一段文字中,如果將“土”置於“金、木、水、火”的中間,那麼此即構成了五行相克的次序——金、木、土、水、火。而由此可知,五行相克次序的觀念應當産生很早。與此相對,五行相生次序的觀念産生於戰國時期,這可以參看《管子·四時》篇。不僅如此,《管子·四時》篇實現了陰陽和五行觀念的初步結合。在此基礎上,作 思維方式的五行圖式得以初步形成。《四時》篇曰:“春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夏氣曰陽,陽生火與氣;中央曰土,土 火之子,故攝於夏;秋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冬氣曰寒,寒生水與血。”所謂春氣、夏氣, 陽氣;所謂秋氣、冬氣, 陰氣。春氣生木,夏氣生火,秋氣生金,冬氣生水,此即包含了陰陽生五行的觀念,且木、火、土、金、水五行成相生之序。(4)五行圖式的正式形成在戰國晚期,《吕氏春秋·十二紀》集其大成,并且它被《禮記·月令》等所繼承。《吕氏春秋》將陰陽與五行關聯起來,把四時、五方與五行搭配起來,建立了以“五行—五位” 基礎而將五數、五色、五音、五蟲、五臟等納入其中的宇宙結構圖。這個結構圖可以擴展,將其他因素納入其中,形成一個更複雜、更開放的時空場或世界圖景。此外,由五行相勝説(與五行相克説不同),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的歷史哲學。五德終始的歷史哲學成 了戰國晚期至漢代論證改朝换代之合理性最有力的一套新天命學説。

其四,《老子》和《易傳》各有一段用“數”來表示宇宙生成過程的文字。(1)今本《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一”到“萬”,這是一個從本根生成萬物的過程。其中的“一”“二”“三”後來都被哲學觀念化了,“一”表示“道”本身,“二”表示“陰陽”,而“三生萬物”在漢代上升 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表示萬物、萬數生成的倍數法則。“三生萬物”命題的應用,可參看《淮南子·天文訓》《老子指歸·生也柔弱篇》《太玄·玄瑩》和《漢書·律曆志》等篇。(2)《周易·繫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幾句話本來是講成卦過程的,[10]但在漢代以後人們常常以宇宙生成論解釋之。《吕氏春秋·太一》曰:“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這是將《繫辭上》“《易》有太極”一段話哲學化的開始。兩漢將“太極”“兩儀”宇宙論化的文獻較多,今不贅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