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學者此前對劉向本(通行本)《老子》章數“八十一” 問題的論述和探討,大體可以分 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包括杜光庭、陳景元、謝守灝、董思靖的論述,第二階段則包括戴聞達、韓禄伯和楊希枚、寧鎮疆等人的論述。杜、陳、謝、董四位 唐末至南宋的道教學者,尊用河上公本《老子》,他們所説的八十一章本即指此本。謝、董二氏通過徵引劉歆《七略》佚文,將《老子》八十一章本推源至劉向定著本,謝氏并且説“此則斠理之初、篇章之本者也”。所述此則劉歆《七略》佚文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將《老子》文本的最後定型時間推至西漢末期。在對《老子》 何設 八十一章的問題上,董、謝、陳、杜四氏的論述遞相轉因,不過俱云“八十一”章數體現了“太陽之極數”(九九八十一)而已。而從論述的特徵來看,四氏的論述屬於詮釋性質,這與第二階段利用文獻考證的方法來探討八十一章數的來源问题是大不相同的。另外,杜、陳、謝、董四氏畢竟注意到了上篇設定 三十七章、下篇設定 四十四章的理由或含意,儘管他們衹是將其簡化 奇偶數概念,進而以陰陽觀念論説其先後罷了。相比之下,今人則幾乎忘却了對於上下篇章數 何 “三十七”和“四十四”問題的追問!
在第二階段,戴聞達、韓禄伯和楊希枚等氏以文獻考證的方法探討了章數“八十一”或“七十二”的來源。戴聞達和楊希枚認 它們是所謂“神秘數字”,而試圖揭秘之。韓禄伯在戴氏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了董思靖、謝守灝和陳景元的相關論述,認 《老子》“八十一”章數的設定無非是 了表現“陽數的完美形式”——“九”數(九九之積即 八十一)而已。嚴格説來,韓禄伯在對《老子》八十一章數的探討和説解上没有超出宋人半步,不過他的特别之處在於梳理和利用了相關文獻,將董、謝諸氏的記述轉變 考證性的文字,而實現了研究方法的大轉變。與韓禄伯徵引宋人相關文獻來討論問題不同,楊希枚 了破解“七十二”數之謎而徵引了大量先秦和漢代文獻。這些文獻確實證明了“七十二”和“八十一”等數字在漢代具有神奇的魔力,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書籍、篇章和文本的編撰。不僅如此,楊氏還指出數字“七十二”是建立在“天三地四”説的基礎上的,衹不過他借用了《説卦傳》“參天兩地”説來完成從“天三地四”到“七十二”數的溝通。而這一點在筆者看來,是值得存疑和商榷的。不過,重要的是,楊氏的論述在不自覺中已深入到宇宙論的思考之中,因 “天三地四”説畢竟源自“天圓地方”説,前者是後者的數字化表達和象徵。寧鎮疆肯定了楊氏的有關論述,并將其應用到對《老子》八十一章數的解説中。雖然他的引述有買櫝還珠之嫌,但是對於筆者在下文的論述來説則具有導引之功。(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