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胜村第4号墓
1958年发掘的山西太原南郊金胜村第4号墓,墓室四壁绘影作木构,东壁南端画一个持拂尘螺髻裙装女性和一个捧杯盘尖角丫髻男装侍女。西壁南端绘一个持丁字杖螺髻裙装女性和一个捧杯盘双髻男装侍女(图4-17)。
图4-17 太原南郊金胜村第四号唐墓壁画女性图像
《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一文中认为此墓壁画接近太原董茹庄万岁登封元年(696)赵澄墓,推测此墓的年代为初唐[27]。
从四个女性绘画风格判断,笔者认为属于第三期的可能性较大,接近i型与k型风格。
第一,从四个女性的绘画造型看,相貌体态方面,身材苗条,姿态有明显的“S”形曲线,椭圆脸,额上有花子,脸侧有斜红,胸前乳房半露,与第三期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壁画等皆类似。
服饰方面,两名裙装女性穿窄袖襦衫,外套直领对襟短半袖,半袖下摆不扎入裙中,披帔子,穿单色多褶长裙,笏头履。这种服饰也是第三期i型风格多数墓壁画与石椁线刻画的流行服饰。特别是下摆不扎入裙中的直领对襟短半袖,流行时间很短,约为703年至718年。较早可见长安三年(703)张礼臣墓出土的六扇屏风画中一个螺髻女性穿这种半袖,开元六年(718)韦顼墓石椁线刻画中一个女性,仍穿此种半袖。
发型方面,金胜村第4号墓四个女性分别梳螺髻、尖角丫髻、双髻。螺髻可见于长安三年(703)张礼臣墓出土的六扇屏风画中一个女性,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壁画与石椁线刻画,还有章怀太子墓石椁线刻画女性有不少梳螺髻。尖角丫髻出现的比较多,纪年资料较早可见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契苾明墓石椁线刻画男装女性,较晚出现在开元六年(718)韦顼墓石椁线刻画男装女性。类似金胜村第4号墓男装女性的双髻可见于韦贵妃墓、李震墓、永泰公主墓壁画中,李震墓持杖侍女的发髻最接近。这说明此种发髻流行时间偏早,唐墓资料女性图像未见k型风格的双髻,就此来看金胜村第4号墓女性图像更接近i型而不是k型风格。
第二,从构图看,此墓绘影作木构。壁画布局接近太原董茹庄万岁登封元年(696)赵澄墓。
第三,从绘画技法看,墨线均匀细密,属于铁线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金胜村第4号墓四个女性绘制时间接近第三期g型与i型风格流行的时间,约为696年至718年。但是从双髻流行时间偏早,以及接近赵澄墓壁画风格等特点来看,属于第三期i型流行时间,即696年至710年的可能性大,从螺髻与半袖纪年材料较早见于703年张礼臣墓出土绢画侍女来看,703年至710年的可能性较大。
2.金胜村第337号墓
1988年发掘的山西太原南郊金胜村第337号墓,墓室上部绘天象与四神,下部四壁绘影作木构、仪卫、树下高士等,东壁南端绘一个螺髻女性,右手持丁字杖,左手持花,穿窄袖襦,套对襟直领系带短半袖,下摆不扎入裙中,双乳半露,灰白两色间裙,帔子如披肩披在肩上。她身后跟一个捧杯盘尖角丫髻侍女,穿圆领袍,系蹀躞带,穿小口袴、小头黑鞋。西壁南端绘一个持拂尘高髻女性,穿窄袖襦,套对襟直领系带短半袖,下摆不扎入裙中,穿黄黑两色间裙,披帔子,笏头履。她正回头与一个捧杯盘双髻侍女说话,双髻侍女穿圆领袍,系蹀躞带,穿黄小口袴、小头黑鞋(图4-18)。
图4-18 山西太原金胜村第337号墓壁画女性图像
《太原金胜村第337号唐代壁画墓》一文认为此墓绘影作木构类似李爽墓,出土的开元通宝钱文具有唐代前期的特征,推测其“年代当为高宗时期”[28]。
金胜村第337号墓的布局与壁画内容,特别是壁画女性图像风格很接近金胜村第4号墓,因此笔者不再重复分析极为类似的风格要素,可以判断其绘制时间接近第三期i型与k型风格流行的时间,约为696年至718年,其中703年至710年的可能性略大。值得注意的是金胜村第337号墓壁画裙装女性外穿的间裙,第三期已不流行,仅见710年节愍太子墓壁画女性外穿间裙,也从一个细节说明金胜村第337号墓壁画裙装女性绘制时间可能距710年不远。
3.金胜村焦化厂墓
1987年山西太原南郊金胜村焦化厂墓壁画,墓室上部绘天象与四神,下部四壁绘影作木构,其间绘仪卫、牵驼、树下高士等,东壁绘一个持拂尘螺髻侍女,穿窄袖襦,套对襟直领短半袖,下摆未扎入裙中,乳房半露,穿红花纹黄裙,披帔子,穿云头履。西壁一个持丁字杖双髻侍女,穿窄袖襦,套对襟直领短半袖,穿黑花纹黄裙,披帔子,穿云头履(图4-19)。
图4-19 太原南郊金胜村焦化厂墓壁画侍女
《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画墓清理简报》一文认为此墓形制接近赵澄墓,绘影作木构类似李爽墓,女俑具初唐特征,出土开元通宝钱文具有唐代前期的特征,推测“此墓年代约当高宗或武周时期”[29]。
太原南郊金胜村焦化厂墓的布局与壁画内容,特别是壁画女性图像风格类似金胜村第4号、第337号墓,所以笔者不重复分析,推测其绘制时间接近第三期i型与k型风格流行的时间,约为696年至718年,其中703年至710年的可能性偏大。略有不同的是金胜村焦化厂墓壁画两位女性的长裙,上面绘制了两种不同的花纹。此墓出土的两个女陶俑,面目模糊,一个梳高髻,一个梳双髻,身材偏矮而苗条,风格类似高宗或武周时期的女陶俑,也是值得关注的资料。
4.太原晋原镇唐墓M1
山西太原晋原镇唐墓M1壁画,墓室上部所绘天象与四神已残破模糊,下部四壁绘影作木构,其间绘仪卫、树下高士等。墓室东壁与西壁南部各绘一个侍女。其中东壁侍女持丁字杖,梳高髻,髻对插两支华丽的步摇,还插了一支钗,额上有心状花子,穿白窄袖襦衫,虽为黄色帔子遮住大半,但仍可推测穿了对襟直领半袖,雪胸半掩,长裙多褶曳地,笏头履。西壁女性头部残缺,穿白窄袖襦衫,虽为红色帔子遮住一部分,但仍可从露出的部分看出穿了对襟直领短半袖,乳房半露,多褶长裙曳地,笏头履(图4-20)。(www.xing528.com)
图4-20 太原晋原镇唐墓M1
《山西太原晋原镇三座唐墓》一文中认为唐墓M1壁画女性的袒胸装流行于初唐晚期至盛唐之间,形象可见于706年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以及721年薛儆墓,推测其年代为初唐到盛唐之间[30]。
笔者认为,唐墓M1的布局壁画内容,还有壁画女性图像风格非常类似金胜村焦化厂墓,金胜村第4号墓、第337号墓,壁画女性曲线窈窕,粉胸半露的风格接近第三期i型与k型风格,约在696年至721年间。此墓女性图像太少,未见双髻,对襟直领短半袖,下摆不扎入裙中的款式较早见于长安三年(703)张礼臣墓联屏绢画的女性,较晚见于开元六年(718)韦顼墓石椁线刻画中的一个裙装女性半袖,开元九年(721)薛儆墓石椁线刻画裙装女性虽乳胸半露,但是半袖下摆扎入裙中。因此太原晋原镇唐墓M1年代更可能为703年至718年。
山西太原晋原镇唐墓M1,金胜村焦化厂墓,金胜村第4号墓、第337号墓,所处地域接近,金胜村的三座墓有可能是某个家族墓地。四座墓墓葬形制、壁画布局与内容,特别是壁画女性图像的风格非常接近,接近第三期i型与k型风格,由此推测壁画绘制时间约为696年至721年,且四座墓相距不远,绘制时间可能相差不远,壁画女性图像的风格类似,甚至还有通用粉本,如金胜村第4号墓、第337号墓与焦化厂墓壁画中一手持物,回首伸手的女性图像造型类似;金胜村第337号墓与第4号墓壁画男装侍女图像造型很接近,服饰、发型、姿势如出一辙。说明画工可能师承关系较近,甚至可能是同一批画工。
5.金胜村第6号墓
1958年山西太原南郊发掘了金胜村第6号墓,此墓为竖井墓道单室砖墓,墓室平面弧方形,墓室画影作木构,其间绘四神、仪卫及树下高士壁画。东壁画一个持帔子掩面裙装侍女,梳前倾的高髻;西壁画一个持丁字杖裙装高髻侍女(图4-21)。
图4-21 金胜村第6号墓壁画两个侍女
《太原南郊金胜村第六号唐墓》一文中认为此墓壁画接近太原董茹庄万岁登封元年(696)赵澄墓,推测此墓的年代为唐代盛期。[31]
从两个侍女的绘画风格判断,笔者认为属于第三期的可能性较大,比较接近j型与k型风格,年代晚于山西太原晋原镇唐墓M1,金胜村焦化厂墓,金胜村第4号墓、第337号墓。
第一,从造型看,两个女性的体貌特征面部较胖,下颌丰满,但身材仅略胖,腹部略凸出。此种体态比较接近景龙二年(708)韦泂墓、景云二年(711)章怀太子墓壁画部分较胖的女性图像,脸部偏胖,但身体略瘦些,属于向丰颊肥体风格发展的过渡期。发型很有特色,发髻细高而前倾,两鬓却并不蓬松,后脑头发掩颈,这种发髻十分接近开元四年(716)杨执一夫妇墓石墓门线刻画裙装侍女的发髻。
服饰方面,女性穿窄袖襦衫,穿少褶的白底红点长裙,披帔子,穿鞋头很高的笏头履。这是第三期(从武周至玄宗开元前期)均很流行的服饰。第四期中开元十五年(727)韦慎名墓与李邕墓壁画女性体态已经变肥胖,襦衫均已是中宽袖,长裙也打褶较多,比较宽大,尖而翘的小头履。而且开元十一年(723)后,两鬓蓬松的发髻(如倭堕髻)日渐流行。由此判断金胜村第6号墓壁画侍女的造型约在708年至727年之间。
第二,从绘画技法看,墨线粗细略有变化,有向兰叶描发展的趋势。
第三,此墓室壁画绘影作木构、四神、树下高士符合开元前期唐墓的习惯。开元二十八年(740)韩休墓以及其后的张九龄墓、李宪墓等唐墓多已不绘制影作木构。
综上所述,笔者推测金胜村第6号墓壁画两个侍女的绘制年代为j型与k型风格流行的时间,可能是708年至727年,而且从两个侍女特殊的高髻,略微偏胖的身材看,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开元十二年(724)绘制的可能性更高。
6.河南关林皂角树村唐墓
1994年发掘的河南关林皂角树村唐墓,为单室砖墓,《洛阳古代墓葬》下卷称其墓室壁画残存三扇树下人物与马的联屏画,保存较好的一扇画中可见戴高帽的胡人牵马站在大树前。另一幅壁画残存三个侍女下半身,第一个人捧黑底白花方盒,穿袍,系蹀躞带,穿黑白条纹小口袴、小头鞋。第二个人穿胡袍,袍边缘有锦襟,穿靴,因为此人与两个女性站的很近,所以很可能是女性。第三个人仅存白裙和帔子下摆,裙摆盖住了高头履(图4-22)。[32]
图4-22 河南关林皂角树村唐墓壁画女性图像
将三个女性绘画风格同唐墓壁画女性图像绘画风格体系比较,其属于第三期的可能性较大,接近i型与k型风格。
第一,从造型看,相貌体态方面,身材苗条,有S型曲线,与第三期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壁画类似,同开元九年(721)薛儆墓石椁线刻画女性体态也类似。
服饰方面,男装女性穿袍,系蹀躞带,黑白条纹小口袴,小头鞋的服饰搭配从太宗时期已开始流行到玄宗时期。其中,黑白条小口袴较晚可在开元九年(721)薛儆墓石椁线刻画中见到,之后的唐墓壁画男装女性多见穿单色袴。第三个女性的白裙腰侧有个三角形衩口,下端系带,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一侍女裙在腰衩下端系带打蝴蝶结。懿德太子墓壁画部分侍女裙腰,以及景云二年(711)章怀太子墓前室南壁壁画中持簪侍女的绿裙腰都有衩,开元九年(721)薛儆墓石椁线刻画持花侧面侍女裙腰也有三角形衩,衩下缘有个蝴蝶结。
第二,从绘画技法看,河南关林皂角树村唐墓墨线偏粗,匀称挺拔,水平较高。色彩偏清淡,多用赭石与石绿,三个女性仅第二个人的胡袍平涂赭红色。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接近第三期的i型与k型风格,绘制年代推测为699年至72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