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的流行粉本及其发展情况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的流行粉本及其发展情况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唐代至元代,“粉本”多是画稿的统称,这是广义的粉本含义。明清以来,有人探究“粉本”之“粉”的含义及来源,顾名思义认为一些画稿的使用与粉有关,这类画稿才是“粉本”,这是狭义的粉本含义。上述记载中的“画样”可看作粉本的一种,画样是水平高,受欢迎的流行粉本,可以分成多卷在不同的地方流传。唐墓壁画女性图像也存在使用流行通用粉本的情况,流行的高水平粉本可能会成为画样,也存在母本与次摹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的流行粉本及其发展情况

“粉本”一词,较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

《历代名画记》卷九记:“法明,开元十一年敕令写貌丽正殿诸学士,欲画像书赞于含象亭,以车驾东幸遂停。初诏殷、季友、无忝等分貌之。粉本既成,迟回未上绢。”[151]

唐朝名画录》载:“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152]。还有“(周昉)又画《浑侍中宴会图》《刘宣按舞图》《独孤妃按曲图》粉本”[153]

这三段唐代文献记载,均看不出“粉本”与用粉技法有明显关系。“粉本”,唐时大约是指正式画作之前的底稿,并不特指使用粉的画稿。元代《绘图宝鉴》曰:“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154]。由此可知唐代至元代,“粉本”多是画稿的统称,这是广义的粉本含义。

明清以来,有人探究“粉本”之“粉”的含义及来源,顾名思义认为一些画稿的使用与粉有关,这类画稿才是“粉本”,这是狭义的粉本含义。如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道:“画藁(稿)谓粉本者,古人与墨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缣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155]

唐代文献中“粉本”这个词比“画样”“画本”等更适合当作各类画稿的总称。从唐墓壁画各类画稿总称符合唐人文字习惯的角度考虑,本文中“粉本”一词采用广义含义。

从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了一批画稿,其中一些绘制在厚纸上的画上,沿形象有用针刺的众多小孔。S.painting72为刺孔的《说法图》,对称的造型,右侧为墨绘一佛一弟子一菩萨,左侧一弟子一菩萨为纯刺孔。S.painting73(1)和S.painting74(2)皆是刺孔趺坐佛像。饶宗颐先生《敦煌白画》中研究了这类画稿,并称此种技法为“刺孔”[156]

沙武田先生在《敦煌画稿研究》中总结了这类画稿的用法:“其法有二: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轮廓线)密刺小孔,把白垩粉或高岭土粉之类扑打入纸,或者用透墨法印制,使白土粉或墨点透在纸、绢和壁上,然后依粉点或墨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高岭土之类,用簪钗、竹针等沿正面造型轮廓线轻划描印于纸、绢和壁上,然后依粉落墨或勾线着色,此法犹如现今常用的复写纸功效。”[157]沙先生仔细考察了敦煌莫高窟98窟顶北坡壁画千佛,在面部找到未被墨线覆盖的沿线小墨点痕迹,作为使用刺孔画稿绘壁画的证据。胡素馨先生在《模式的形成:粉本在寺院壁画构图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除敦煌、西夏黑水城发现刺孔绘画,还亲眼看到青海藏传密教寺院现代仍在使用刺孔绘画[158]

敦煌藏经洞还有类似剪纸的镂空菩萨画稿,如P.4517(1)镂空持幡菩萨与P.4517(8)龛形菩萨像轮廓外为镂空,轮廓内有墨线绘出细节。沙武田先生在《敦煌画稿研究》中认为此类画稿用法为:“把画稿按在墙壁上,然后按照雕空所形成的造像轮廓以墨线或尖锐工具或画或划刻出造像的基本轮廓,然后取下画稿,在此轮廓基础上加工勾勒出整个造像”[159]。笔者认为除上述用法外,用烟熏镂空画稿或用白粉或墨粉等扑打镂空画稿都可以快速地把图形轮廓印到纸、绢、墙上,且更为简便。

上述画稿使用均与各种粉有关,称为“粉本”更恰当,或许这也是“粉本”一词来源的重要方面。笔者发现,出现“粉本”一词的较早文献,如《历代名画记》和《唐朝名画录》等写作时代多为中晚唐,即9世纪,而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刺孔与镂空一类画稿实物据沙武田先生研究为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作品[160],发现使用刺孔扑墨的技法的莫高窟98窟壁画一般认为是五代时期绘制。这种时间上大致对应的现象不能简单解释为巧合,可以作为“粉本”一词较早流行时间段约在9~10世纪的佐证。

“粉本”一词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从初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与唐墓壁画的起稿痕迹看,初唐时期壁画并不流行刺孔一类的画稿使用技法,相关文献也难觅“粉本”一词。可能盛唐时用粉过稿的各种技法才开始流行,“粉本”一词或许随之产生。

《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中记载较早时间用“粉本”的画家中,法明、吴道子是盛唐人,周昉是中唐人,之前的画家如隋代杨契丹用“画本”一类的词。如《历代名画记》卷八:“杨特托以婚姻,有对门之好。又求杨画本,杨引郑至朝堂,指宫阙衣冠车马曰:‘此是吾画本也’。由是郑深叹服。”[161]

唐代段成式《寺塔记》有翊善坊保寿寺的先天菩萨画样的记载:“寺有先天菩萨帧本,起成都妙积寺。开元初,有尼魏八师者,常念大悲咒。双流县百姓刘乙,名意儿,年十一,自欲事魏尼,尼遣之不去。常于奥室立禅,尝白魏云,先天菩萨见身此地,遂筛灰于庭。一夕,有巨迹数尺,轮理成就。因谒画工,随意设色,悉不如意。有僧杨法成,自言能画,意儿常合掌仰祝,然后指授之。以匠十稔,工方毕。后塑先天菩萨凡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势,分臂如意蔓。其榜子有一百四十日鸟树,一凤四翅,水肚树,所题深怪,不可详悉。画样凡十五卷。柳七师者,崔宁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时魏奉古为长史,进之。后因四月八日,赐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162]

抛开段成式记载中的神异成分,可以推测出盛唐时画工使用粉本的情况:记载中的“画样”最初来自刘意儿,但意儿年仅十一岁,不善画,所以需画工帮忙,从意儿一夕筛灰显出菩萨巨迹数尺,可推测意儿可能得到类似刺孔的粉本或类剪纸镂空状粉本,用筛灰的方法印出神像,筛灰效果类似用白粉或墨粉漏印出图形,这是不会画画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装作是神迹,然后请画工依样勾线设色。上述记载中的“画样”可看作粉本的一种,画样是水平高,受欢迎的流行粉本,可以分成多卷在不同的地方流传。母本流传之后还会出现再摹本,文中“次本”大约就是指再摹本。

总而言之,第一,以上述资料推测,画稿用粉的技法可能从8世纪盛唐开始流行,粉本一词因而产生,但不流行。9~10世纪使用各种用粉技法的画稿在敦煌等地流行,粉本一词可能已经广为人知,含义在流传过程中变为广义,不再特指使用各种用粉技法的画稿,因此张彦远与朱景玄等人写画史的时候使用当时的流行词“粉本”表示画稿。

第二,唐时“画样”“画本”是水平高、受欢迎的粉本。唐墓壁画女性图像也存在使用流行通用粉本的情况,流行的高水平粉本可能会成为画样,也存在母本与次摹本。(www.xing528.com)

《历代名画记》卷九记:“法明,开元十一年敕令写貌丽正殿诸学士,欲画像书赞于含象亭,以车驾东幸遂停。初诏殷、季友、无忝等分貌之。粉本既成,迟回未上绢。”[151]

《唐朝名画录》载:“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152]。还有“(周昉)又画《浑侍中宴会图》《刘宣按舞图》《独孤妃按曲图》粉本”[153]

这三段唐代文献记载,均看不出“粉本”与用粉技法有明显关系。“粉本”,唐时大约是指正式画作之前的底稿,并不特指使用粉的画稿。元代《绘图宝鉴》曰:“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154]。由此可知唐代至元代,“粉本”多是画稿的统称,这是广义的粉本含义。

明清以来,有人探究“粉本”之“粉”的含义及来源,顾名思义认为一些画稿的使用与粉有关,这类画稿才是“粉本”,这是狭义的粉本含义。如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道:“画藁(稿)谓粉本者,古人与墨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缣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155]

唐代文献中“粉本”这个词比“画样”“画本”等更适合当作各类画稿的总称。从唐墓壁画各类画稿总称符合唐人文字习惯的角度考虑,本文中“粉本”一词采用广义含义。

从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了一批画稿,其中一些绘制在厚纸上的画上,沿形象有用针刺的众多小孔。S.painting72为刺孔的《说法图》,对称的造型,右侧为墨绘一佛一弟子一菩萨,左侧一弟子一菩萨为纯刺孔。S.painting73(1)和S.painting74(2)皆是刺孔趺坐佛像。饶宗颐先生《敦煌白画》中研究了这类画稿,并称此种技法为“刺孔”[156]

沙武田先生在《敦煌画稿研究》中总结了这类画稿的用法:“其法有二: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轮廓线)密刺小孔,把白垩粉或高岭土粉之类扑打入纸,或者用透墨法印制,使白土粉或墨点透在纸、绢和壁上,然后依粉点或墨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高岭土之类,用簪钗、竹针等沿正面造型轮廓线轻划描印于纸、绢和壁上,然后依粉落墨或勾线着色,此法犹如现今常用的复写纸功效。”[157]沙先生仔细考察了敦煌莫高窟98窟顶北坡壁画千佛,在面部找到未被墨线覆盖的沿线小墨点痕迹,作为使用刺孔画稿绘壁画的证据。胡素馨先生在《模式的形成:粉本在寺院壁画构图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除敦煌、西夏黑水城发现刺孔绘画,还亲眼看到青海藏传密教寺院现代仍在使用刺孔绘画[158]

敦煌藏经洞还有类似剪纸的镂空菩萨画稿,如P.4517(1)镂空持幡菩萨与P.4517(8)龛形菩萨像轮廓外为镂空,轮廓内有墨线绘出细节。沙武田先生在《敦煌画稿研究》中认为此类画稿用法为:“把画稿按在墙壁上,然后按照雕空所形成的造像轮廓以墨线或尖锐工具或画或划刻出造像的基本轮廓,然后取下画稿,在此轮廓基础上加工勾勒出整个造像”[159]。笔者认为除上述用法外,用烟熏镂空画稿或用白粉或墨粉等扑打镂空画稿都可以快速地把图形轮廓印到纸、绢、墙上,且更为简便。

上述画稿使用均与各种粉有关,称为“粉本”更恰当,或许这也是“粉本”一词来源的重要方面。笔者发现,出现“粉本”一词的较早文献,如《历代名画记》和《唐朝名画录》等写作时代多为中晚唐,即9世纪,而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刺孔与镂空一类画稿实物据沙武田先生研究为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作品[160],发现使用刺孔扑墨的技法的莫高窟98窟壁画一般认为是五代时期绘制。这种时间上大致对应的现象不能简单解释为巧合,可以作为“粉本”一词较早流行时间段约在9~10世纪的佐证。

“粉本”一词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从初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与唐墓壁画的起稿痕迹看,初唐时期壁画并不流行刺孔一类的画稿使用技法,相关文献也难觅“粉本”一词。可能盛唐时用粉过稿的各种技法才开始流行,“粉本”一词或许随之产生。

《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中记载较早时间用“粉本”的画家中,法明、吴道子是盛唐人,周昉是中唐人,之前的画家如隋代杨契丹用“画本”一类的词。如《历代名画记》卷八:“杨特托以婚姻,有对门之好。又求杨画本,杨引郑至朝堂,指宫阙衣冠车马曰:‘此是吾画本也’。由是郑深叹服。”[161]

唐代段成式《寺塔记》有翊善坊保寿寺的先天菩萨画样的记载:“寺有先天菩萨帧本,起成都妙积寺。开元初,有尼魏八师者,常念大悲咒。双流县百姓刘乙,名意儿,年十一,自欲事魏尼,尼遣之不去。常于奥室立禅,尝白魏云,先天菩萨见身此地,遂筛灰于庭。一夕,有巨迹数尺,轮理成就。因谒画工,随意设色,悉不如意。有僧杨法成,自言能画,意儿常合掌仰祝,然后指授之。以匠十稔,工方毕。后塑先天菩萨凡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势,分臂如意蔓。其榜子有一百四十日鸟树,一凤四翅,水肚树,所题深怪,不可详悉。画样凡十五卷。柳七师者,崔宁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时魏奉古为长史,进之。后因四月八日,赐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162]

抛开段成式记载中的神异成分,可以推测出盛唐时画工使用粉本的情况:记载中的“画样”最初来自刘意儿,但意儿年仅十一岁,不善画,所以需画工帮忙,从意儿一夕筛灰显出菩萨巨迹数尺,可推测意儿可能得到类似刺孔的粉本或类剪纸镂空状粉本,用筛灰的方法印出神像,筛灰效果类似用白粉或墨粉漏印出图形,这是不会画画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装作是神迹,然后请画工依样勾线设色。上述记载中的“画样”可看作粉本的一种,画样是水平高,受欢迎的流行粉本,可以分成多卷在不同的地方流传。母本流传之后还会出现再摹本,文中“次本”大约就是指再摹本。

总而言之,第一,以上述资料推测,画稿用粉的技法可能从8世纪盛唐开始流行,粉本一词因而产生,但不流行。9~10世纪使用各种用粉技法的画稿在敦煌等地流行,粉本一词可能已经广为人知,含义在流传过程中变为广义,不再特指使用各种用粉技法的画稿,因此张彦远与朱景玄等人写画史的时候使用当时的流行词“粉本”表示画稿。

第二,唐时“画样”“画本”是水平高、受欢迎的粉本。唐墓壁画女性图像也存在使用流行通用粉本的情况,流行的高水平粉本可能会成为画样,也存在母本与次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