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及配置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及配置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性图像是壁画的一部分,对壁画墓形制及整体壁画配置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女性图像在整个墓葬图像系统中的位置、功能与意义。因篇幅所限,本书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介绍陕西54座唐墓的形制与壁画配置,未叙述的唐墓情况可见附录表4“陕西省唐墓形制与壁画配置表”。下面以两座唐墓为例说明此类型唐墓的形制与壁画配置:李寿墓[25]贞观五年淮安靖王李寿墓,位于三原陵前镇焦村,坐北朝南,向南偏东14°,全长44.4米。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及配置

女性图像是壁画的一部分,对壁画墓形制及整体壁画配置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女性图像在整个墓葬图像系统中的位置、功能与意义。残存女性图像壁画的96座唐墓空间结构及壁画配置有地区差异,下面按发掘地点所在的省市分别叙述:

1.陕西省

壁画残存女性图像的73座陕西唐墓中,杨温墓、李思摩墓、执失奉节墓、李震墓、王善贵墓、薛元超墓、契苾夫人墓、薛莫墓、郯国大长公主墓、李道坚墓、无名墓、西安白家口四号墓、西安西兆村M16、渭南市崇凝镇唐墓、唐代砖墓、西安西郊钢铁研究所唐墓、窦孝谌墓、太平堡M318、咸阳机场二期M117因未发掘或资料公布不全等情况,形制尚不清楚。其余的54座唐墓形制以墓室的数目和建筑材质为主,可划分为四类:A类单室砖墓、B类双室砖墓、C类三室砖墓、D类单室土洞墓。已发掘的陕西双室土洞墓未见壁画,且数量很少,仅有温思暕墓、李思贞墓、华文弘墓等几例,所以本书不讨论此类型唐墓。因篇幅所限,本书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介绍陕西54座唐墓的形制与壁画配置,未叙述的唐墓情况可见附录表4“陕西省唐墓形制与壁画配置表”。

(1)A类单室砖墓

A类墓只有一个砖砌墓室,墓室和甬道为砖砌结构,其余部分为土洞结构,是唐代壁画墓最为多见的类型,31座A类壁画墓可分三型:

Ⅰ型长斜坡墓道天井小龛单室砖墓

Ⅰ型墓一般有长斜坡墓道,多个天井,天井东西壁还有小龛,多个过洞,一个砖砌墓室,也是最为常见的贵族墓形制。陕西省发现的此类型壁画墓包括:李寿墓、长乐公主墓、段简璧墓、新城长公主墓、李爽墓、李勣墓、李凤墓、阿史那忠墓、元师奖墓、诸葛芬墓、武思元墓、苏瑜墓、惠庄太子墓、韦慎名夫妇墓、李宪墓、武惠妃墓、韩休墓、苏思勖墓、宋氏墓、张去奢墓、张去逸墓、高元珪墓、安公主墓。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墓、西安韩家湾M29。还有西安金浮沱村唐墓虽无墓志纪年,但也属于此类型。

下面以两座唐墓为例说明此类型唐墓的形制与壁画配置:

李寿墓[25]

贞观五年(631)淮安靖王李寿墓,位于三原陵前镇焦村,坐北朝南,向南偏东14°,全长44.4米。墓道长16.8米,宽2.3米。五个天井底部东西长1.1米,南北宽2.4米,高5.5~9.5米。四个过洞南北长1.8~2.6米,东西宽2.46米。甬道长6.8米,宽1.86~1.40米,中间有一道石门,两扇门上浮雕神鸟和孔雀。墓室平面为方形,与其他Ⅰ型墓的弧方形墓室稍有不同,东西宽3.95米,南北长3.8米,顶部已塌,西侧有一具歇山顶式石椁(图1-9)。

图1-9 李寿墓平面与剖面图

李寿墓壁画构图很独特,用土红色带分上下两栏。墓道壁画东西两壁下栏绘骑马仪仗出行图,上栏绘飞天和狩猎图;墓道口东西两壁飞天大部分脱落。第一、二、三天井壁画脱落较多,据壁画残片,天井下栏画步行仪仗,上栏画生产生活内容。第三天井残存有牛车、牛耕、播种、赶牛出栏、饲养鸡鸭等画面。过洞与天井绘十二幅步行仪仗图。第四天井东西两壁下栏均画房前两列七根的戟架,戟架旁有三列仪仗。第一、二、三、四过洞及甬道南口上部均绘阙楼图,第一过洞上部的阙楼两侧的飞廊保存较好。甬道券拱顶部有忍冬花和朝墓室飞翔的六个持花飞天,东西两壁上栏绘飞天,下栏绘二武官;甬道中部东西两壁均绘内侍与侍女,东壁有十一个内侍和三个侍女;甬道后部,东壁画寺院图,西壁绘道观图。墓室北壁东面画庭院,院内左上部画树木台阁和游园的贵妇与侍女,左下部画一组乐舞伎;南壁下层绘侍女二人;西壁绘马厩与草料库(图1-10,图1-11)。

图1-10 李寿墓墓道壁画

图1-11 李寿墓墓室北壁壁画

新城长公主墓[26]

龙朔三年(663)太宗二十一女新城长公主墓,位于陕西礼泉县,是昭陵陪葬墓。此墓坐北朝南,全长50.8米,墓道残长14.8米,宽2.5~2.6米,坡度10°。五个天井南北长2.3~3.3米,东西宽2.5米。五个过洞长2.4~2.8米,宽2.4~2.45米。券拱顶甬道长4.86米,宽1.5~1.52米,中间偏南部有一道石门。墓室平面呈弧方形,东西宽4.7米,南北长2.3~3.3米,穹隆顶高4.86米,西侧有一座石棺床,出土墓志及陶俑瓷器、铁器等随葬品三百多件(图1-12)。

图1-12 新城长公主墓平面与剖面图

新城长公主墓壁画,墓道东壁从南至北依次绘青龙、门吏、朱色大门、仪仗、鞍马、檐子、仪仗、内侍、门吏,西壁绘白虎、门吏、朱色大门、仪仗、鞍马、牛车、仪仗、内侍、门吏(图1-13)。过洞东西两壁均绘影作木构,券拱顶部绘平綦四瓣宝花图案。第一过洞南口上方画阙楼图,东西壁画男侍,第二、三、四、五过洞东西壁绘侍女,第二至第五天井东西两壁绘影作木构和侍女。第一天井东西两壁均画六杆戟架和仪卫两名。第二、三、四、五天井东西两壁均开小龛,两边各画一名侍女。甬道东西两壁绘影作木构和一列侍女。墓室四壁绘影作木构,每面墙都用红柱把壁面分为三个单元,单元内绘三至四个侍女,穹隆顶绘天象(图1-14)。

图1-13 新城长公主墓墓道壁画

图1-14 新城长公主墓墓室西壁壁画

Ⅱ型竖井斜坡墓道墓

Ⅱ型,一般有斜坡墓道,但小龛位置不在天井而是在甬道内,有的墓天井数目少或无天井,墓道前端为一竖井。仅有高克从墓、杨玄略墓。

高克从墓[27]

大中元年(847)高力士五世孙,义昌军监军使高克从墓,1954年西安东郊高楼村发掘,坐北朝南,全长9.5米左右。此墓为竖井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为砖砌结构。墓室平面呈弧方形,边长3米左右,穹隆顶(图1-15)。

高克从墓壁画甬道残存一个侍女,墓室西壁应画六扇翎毛屏风,仅存一扇画双鸽。南壁西部仅存朱雀翅膀(图1-16)。

杨玄略墓[28]

咸通五年(864)银青光禄大夫、内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国、弘农县侯杨玄略墓,1953年发掘于西安西郊枣园,坐北朝南,全长30米左右。竖井斜坡墓道、三个过洞、三个天井为土洞结构,甬道和墓室为砖砌结构。甬道在墓室南壁偏东,有一道石门。墓室穹隆顶,平面呈弧方形,边长4米左右。西壁有饰壶门砖砌棺床,墓室四壁有八个小龛,东西壁各两个,北壁三个,南壁一个(图1-17)。

此墓壁画墓道东壁残存青龙图、树下女性图。西壁画白虎,存男装侍女与文吏。第一过洞画男侍,第三过洞画马夫与马,墓室西壁画六鹤屏风,东壁绘两个侍女和伎乐(图1-18),南壁画朱雀。

图1-15 高克从墓平面图

图1-16 高克从墓剖面与壁画位置图

图1-17 杨玄略墓平面与剖面图

Ⅲ型竖井式墓道单室砖墓

Ⅲ型为规模较小的单室砖墓,无天井和过洞,墓道为竖井式。存女性形象壁画墓有南里王村韦氏墓、贝国夫人任氏墓、西安曲江崔氏墓。长安区南里王村韦氏墓[29]

韦氏墓,1987年发掘于西安长安区南里王村,朝向正南,墓道为竖井式,甬道与墓室为砖砌,甬道券拱顶,长3.8米左右,墓室平面呈弧方形,边长3.6米,最大直径约3.9米,穹隆顶,靠西壁有砖砌棺床,出土少量陶器、陶俑等随葬品(图1-19)。

韦氏墓壁画甬道东西两壁分别画六个男女侍(图1-20),券拱顶画云朵。墓室四壁绘影作木构,东壁南部画男女侍,北部画野宴图,西壁绘六扇树下女性屏障画,南壁西部绘朱雀与云,东部绘男女侍。北壁东部绘男女侍,西部画玄武与云。穹隆顶画天象。

图1-18 杨玄略墓壁画

图1-19 韦氏墓平面与剖面图

图1-20 韦氏墓甬道东壁壁画

(2)B类双室砖墓

双室砖墓有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小龛、前后两个甬道和前后室。前甬道位置在南北中轴线上,后甬道常开在后室南壁偏东处。15座墓可以按前后室的大小分为Ⅰ和Ⅱ型。

Ⅰ型,墓前后室面积相差较大,前室较小,比天井稍大,一般为方形,后室较大,呈弧方形。包括郑仁泰墓、安元寿墓、节愍太子墓、李邕墓。

节愍太子墓[30]

景云元年(710)定陵陪葬墓中宗第三子节愍太子李重俊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宫里乡南陵村。此墓坐北朝南,偏东15°,全长54.5米。墓道长15米,宽2.55~2.61米,坡度17°。三个天井的底部东西宽2.4~2.58米,南北长2.2~2.48米。前甬道长6.15米,后甬道长9.05米。前室南北长1.36米,东西宽1.73米。后室东西长3.82~3.85米,南北宽3.85~3.87米,平面呈弧方形,靠西壁有石棺床。甬道和前后室均为砖砌,前后室均为穹隆顶。墓中出土陶俑等六百一十八件随葬品(图1-21)。

图1-21 节愍太子墓平面与剖面图

图1-22 节愍太子墓墓道壁画

节愍太子墓壁画保存较好,墓道壁画东壁南段残存青龙图,再往北很长一段只残存几个骑马者和一个佩刀武士和大片的山石树木图,北段上方残存六个半身人物,下方绘一个长官带着的三排九个持红缨稍的武士仪卫队。墓道西壁南段残存白虎图,之后残存大片山石树木中的马球图,北段壁画与东壁差不多(图1-22)。第一过洞上方绘阙楼图,过洞东西两壁各绘影作木构下的五位文吏。第一天井东西两壁各开一小龛,小龛两侧绘有影作木构下的男侍。过洞口两侧各绘一男侍。第二过洞和第三过洞东西两壁分别绘影作木构下的五名侍女。第二天井的布局与壁画类似第一天井。第三天井过洞口两侧各绘一个男侍,东西两壁未开小龛,绘影作木构下的五位侍女,前后甬道东西两壁均绘影作木构下的十一个侍女(图1-23),前室壁画全部脱落。后墓室西壁绘十二扇树下女性屏障画一直延伸到南、北壁,东壁和北壁东侧绘影作木构下的侍女群;后室穹隆顶绘有天象(图1-24)。

图1-23 节愍太子墓前甬道壁画

图1-24 节愍太子墓后墓室壁画示意图

李邕墓[31]

开元十五年(727)嗣虢王李邕墓,陕西富平县献陵陪葬墓,坐北朝南,全长47米。墓道长15.7米,北端宽1.75米,南端宽1.6米。五个天井均呈长方形。五个过洞平面呈长方形,长2米左右,高2.5米左右。六个小龛分别位于第二、三、四过洞东西两壁。前后甬道与前后室为青砖砌成。前甬道长5.8米,宽1.35米。前墓室平面呈弧方形,边长2.9米,面积8.41平方米。后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3.4米,宽1.35米。后墓室平面呈弧正方形,边长4.1米,面积16.81平方米,穹隆顶顶点高4.75米,墓室西部置一具石棺床,其东还有一具砖砌棺床。此墓出土李邕及夫人扶余王妃墓志两合,随葬品极少(图1-25)。

图1-25 李邕墓平面与剖面图

李邕墓壁画,墓道绘青龙、白虎、出行仪仗等,墓道北门洞上方绘阙楼图。过洞与天井绘出行人物、列戟图、门卫图、仕女与鸟、牛车图、抬箱图、牵马图(图1-26)。前甬道绘马球图、狩猎图。前室西壁绘六扇屏高士图。后甬道东西两壁各绘六个人物。后墓室绘影作木构,四壁角各画一根红色立柱;东壁绘乐舞图、童子与贵妇图;西壁绘六扇屏仕女图,屏风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画宝相团花,下格画一个美人,现仅存一扇;北壁残存三个人物与树木两棵;穹隆顶部绘天象。

图1-26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壁画

Ⅱ型墓前后室面积较接近,前室接近方形,后室为弧方形,前甬道也较Ⅰ型长。包括苏君墓、房陵大长公主墓、韦贵妃墓、燕妃墓、万泉县主墓、淮南大长公主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韦泂墓、韦浩墓。

章怀太子墓[32]

神龙二年(706)陕西乾县乾陵陪葬章怀太子李贤墓,向南略偏西,全长71米。墓道长20米,宽2.5~3.3米。第一、二、三天井南北长1.8米,东西宽3米,高9~12米。四个过洞南北长2.7~3.4米,东西宽2.2~2.4米,高2.8~3米。前甬道长14米,宽2.1米,券拱顶高2.1米。前室平面呈弧方形,边长4.5米,高6米。后甬道长9米,宽1.7米,券拱顶高2.1米,中间有石门。后室边长5米,穹隆顶高6.5米,西侧壁有一具庑殿式石椁。此墓出土墓志、陶俑、陶器等六百件随葬品(图1-27)。

章怀太子墓壁画,墓道东壁按顺序依次绘青龙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仪仗图;西壁绘白虎图、马球图、客使图、仪仗图。第一过洞东西两壁均绘三开间廊柱建筑,内有一名小吏。第二过洞东西两壁绘插七杆的戟架。第三过洞东西两壁分别画四个内侍。第四过洞东西两壁均绘侍女或内侍两人,前甬道东西两壁绘有花草树木和一列侍女和内侍(图1-28)。前室四壁绘影作木构下的游园女性,南北两壁券拱门两侧均画贵妇带着侍女和侏儒。后甬道东西两壁分别画有花草树木点缀的一队侍女和内侍,后室四壁绘影作木构下的一群侍女,穹隆顶绘天象。此墓壁画有两层,706年李贤下葬时绘制一层(图1-29),711年房氏人葬时甬道与墓室重新绘制一层壁画(图1-30)。两层壁画风格不同,706年绘的壁画女性图像风格接近同年绘制的永泰公主墓与懿德太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章怀太子墓711年绘制的壁画女性图像风格明显不同,可能是不同的两批画工绘制。

图1-27 章怀太子墓平面与剖面图

图1-28 章怀太子墓前甬道东壁壁画两幅

图1-29 章怀太子墓706年绘前室西壁壁画

图1-30 章怀太子墓711年绘前室西壁壁画

(3)C类三室砖墓

C类三室砖墓形制特殊,数量很少。此类墓葬均有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小龛、甬道和三个砖砌墓室,一般规模较大。陕西省三室砖墓有李晦墓和李博乂墓。李博乂墓结构与李晦墓不同,在双室墓前室和后室间加了中室,三室在南北中轴线上排成一列。因李博乂墓壁画情况不明,故未列入本书讨论范围。

李晦墓[33]

永昌元年(689)李晦墓,位于陕西省高陵区马家湾乡马家湾村,坐北向南,地下部分包括残存的斜坡墓道、七个过洞、七个天井、六个壁龛、三个甬道、三个墓室(图1-31)。独特之处在于在一般双室砖墓结构的基础上,第四天井西侧小龛之后开一甬道,通向偏于一侧的隐秘侧室,放置墓主真正的棺椁。这种“品”字形排列墓室的三室砖墓设置很可能是出于防盗目的。

李晦墓壁画绝大部分已脱落,残存牵马图、天象图和花草祥云图案,第二过洞东壁存插六杆戟的戟架,侧室北壁存捧物侍女图(图1-32),侧室东壁存舞女图,前甬道西壁存两位奏乐女伎。

(www.xing528.com)

图1-31 李晦墓天井过洞

图1-32 李晦墓侧室北壁壁画

(4)D类单室土洞墓

D类单室土洞墓,可以分为两型,Ⅰ型为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Ⅱ型为竖井斜坡式单室土洞墓。

Ⅰ型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有贺若厥墓、戴胄墓、金乡县主墓、臧怀亮墓、韦君夫人胡氏墓,下面以戴胄墓为例说明。

戴胄墓[34]

贞观八年(634)户部尚书武昌郡公戴胄墓,2014年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村700米处发掘,坐北朝南,方向180°。长斜坡墓道、四个天井、甬道、墓室均为土洞结构。墓道残长15.6米,宽2米,深5.6米。残存四个天井(原可能有五个天井),长2.6米,宽2.2米。甬道长1.7米,宽2米,甬道口有砖封门。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3.4~3.5米,南北3.3米,深5.6米,墓室西侧有木棺(已朽),无棺床。出土墓志与随葬品五十多件(图1-33)。

图1-33 戴胄墓剖面图

戴胄墓天井和墓室存有壁画:第二、三天井东西两壁各绘影作木构下的两个仪卫武士,第四天井东西壁南部各绘一个佩刀武士,北部各画两个男侍,墓室顶部已塌,四壁画影作木构,由红色廊柱把壁面分为十栏,南壁一栏,东西北壁各三栏。每栏画女乐一人,残存九人,其中五人较完整(图1-34)。

图1-34 戴胄墓墓室壁画

Ⅱ型竖井斜坡式单室土洞墓,墓道前端为竖井,从竖井底部开始为斜坡墓道。存女性图像壁画的陕西唐墓有韩氏墓、西安韩家湾M33。

韩氏墓[35]

永泰元年(765)扬州大都督府司马吴贲之妻韩氏墓,1957年西安东郊洪庆村发掘,全长10.14米,坐北朝南,方向187°。墓道是竖井斜坡式,坡度30°,长2.56米,宽0.9~1.2米,南部深6.22米,北部深7.45米。甬道顶部已毁,长4.4米,宽1~1.06米,高1.48米。墓室平面是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3.18米,东西宽2.3~2.6米,顶部已塌,靠西壁有砖砌棺床,南壁偏东开门。

此墓壁画多已脱落,甬道西壁画马夫牵马,北部有影作廊房;甬道东壁仅剩马蹄痕。墓室西壁残存影作木构,北部存四个男女侍。

笔者仅找到韩氏壁画线图(图1-35),从图中可以看出墓室壁画存有两个裙装女性,两个女性中间的人物可能是一位男装侍女。

图1-35 韩氏墓平面与剖面图

表1-1 陕西54座唐墓形制类型统计简表

续表

从上表可知,A Ⅰ类型的单室砖墓是54座陕西唐代壁画墓中最常见的类型,从初唐至晚唐都有发现,数量多,是唐代壁画墓的主流形制,且高等级太子、公主、亲王、后妃等皇室贵族墓也很多,李宪墓、武惠妃墓甚至称为陵;B Ⅱ类型双室砖墓也比较多,高宗至玄宗之前的一段时间最为盛行,高等级皇室贵族墓也较多,永泰公主墓与懿德太子墓皆“号墓为陵”。以上两种类型加起来已占总数的69%。C类三室砖墓李晦墓可能是为了防盗而建的特殊形制。

2.其他地区

陕西唐代壁画墓等级高,数量多,以西安为核心,陕西唐代壁画墓的形制与壁画配置辐射影响到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唐墓。21座残存女性图像壁画唐墓中,山西、河南洛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唐代壁画墓形制类似陕西,南方各省、河北及北京地区唐代壁画墓的形制更具地方特色,河北石家庄平山崔氏墓形制接近赵逸公墓。限于篇幅,下文仍举例说明各地唐墓的形制与壁画配置,例子以外的唐墓具体情况,见附录表5“其他地区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表”。

(1)山西省

山西省发现了9座唐代壁画墓,其中太原市有8座墓:赵澄墓、温神智墓、金胜村第4、6、337号墓、金胜村焦化厂墓、山西太原晋原镇唐墓M1、赫连山墓,另外运城万荣县还发现了薛儆墓。其中,5座墓无墓志纪年,因此选择2座有墓志纪年的唐墓为例说明山西省唐墓形制与壁画配置:

赵澄墓[36]

万岁登封元年(696)赵澄墓,1953年发掘于山西太原郊区董茹庄。此墓为单室砖墓,出土墓志一合。墓室壁画绘影作木构,门旁有男侍及女性二人,还有树下人物屏风画(图1-36),顶部绘四神与天象。

图1-36 赵澄墓墓室壁画三幅

温神智墓[37]

开元十八年(730)上柱国、吏部常侍温神智墓,2001年山西省太原晋源镇西门外西山脚下发掘,坐北朝南。墓道竖井式,封门用砖砌。墓室为绳纹砖砌,平面呈弧方形,面积约7平方米,从0.9米处券穹隆顶。墓室西部有砖砌棺床,长2.6米,宽1.04米,高0.28米,其上有骨骸三具,不见棺木痕迹。未被盗,出土温神智及夫人王氏、杨氏墓志一合与随葬品十七件。

墓室穹隆部分壁画绘挽结的帐幔、四神、云、日月星象,是山西唐墓最具地域特色的部分。墓室四壁绘影作木构,北壁被一根立柱分为两间,东间画三人,西间画一名侍女,北壁西侧绘树下老人屏风画,西壁画四幅,南壁西侧画一幅。东壁被一根立柱分为两间,北间为舂米、打水、锅、凉棚下有碾子等场景和物品,还有一人,南间画牛、牛车、马夫、马,上部还有远山和小树。南壁墓门两侧各画一个卫士(图1-37)。

图1-37 温神智墓墓室壁画展开图

(2)河南省

河南省的4座墓中洛阳发掘的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豆卢氏墓接近陕西唐墓A Ⅰ型。安阳市发掘的赵逸公墓形制有所不同,墓室平面接近圆形,有竖井与阶梯状墓道,最接近A Ⅱ型。关林皂角树村唐墓的形制不详。

总体来看,河南唐墓形制十分接近陕西唐墓。

豆卢氏墓[38]

开元二十八年(740)睿宗贵妃豆卢氏墓,1992年发掘于河南洛阳南郊龙门镇花园村,坐北朝南,方向184°,全长36米多。墓道南口宽1.5~1.59米,北部宽1.3~1.4米,长17.4米。甬道南段是土洞结构,长5.5米,宽1.3米,高2.04米;甬道北段为砖砌结构,长9.02米,宽1.28米,高2.08米,中部偏南有石门一道,券拱顶。墓室平面呈弧方形,南北长4.27米,东西宽4.58米,高6.18米,穹隆顶,西壁有石棺床。此墓无天井和小龛,结构简单(图1-38)。

图1-38 豆卢氏墓平面与剖面图

豆卢氏墓壁画从墓道东西两壁开始画影作木构,在廊柱间残存侍女和花草壁画。甬道后段残存侍女,石门外东西壁均分别绘制三个花草衬托的男侍,甬道石门内东西壁均画一根廊柱,东壁廊柱以南存十多个侍女,以北模糊,西壁存影作木构、九个侍女与伎乐,以北画骑马士女与男女侍。墓室门口两侧各有一名侍女,四壁残存影作木构,四角各有角柱一根,东西北壁各有两根立柱,将壁面分为三个隔间,隔间内有侍女、云、花草。南壁残存一只仙鹤。

赵逸公墓[39]

大和三年(829)大理评事兼正拜旧官赵伯雅之父赵逸公墓,2000年发掘于河南安阳市区果品公司家属楼基建工地。此墓形制特殊,墓道为五层阶梯状斜坡,前有竖井,东西长2米,南北宽1.8米,深4.65米。天井在墓道北侧,接甬道南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1米,南北宽2.4米,高3.7米。甬道与墓室为砖砌结构,甬道东西壁中间有壁龛,墓室顶部已毁,平面近圆形,东西宽4.5米,南北长4.8米。墓室四角有砖砌立柱,靠西壁有呈须弥座样式的砖砌棺床,出土赵逸公与夫人孟氏墓志(图1-39,图1-40)。

图1-39 赵逸公墓平面与剖面图

图1-40 赵逸公墓全景

赵逸公墓壁画,天井东壁绘四个男子站两排,前排两人行叉手礼,后排两人模糊,西壁仅存一名男子和花伞。甬道东西壁均绘影作木构,东壁壁龛东侧画一名贵妇,西侧有两名男装侍女。西壁壁龛东侧画一个蹲姿女童,西侧绘一个站立男侍行叉手礼。墓室绘影作木构,西南角绘搭布幔的木架后一个女子,西壁棺床上绘花鸟三联屏障画,中间为水盆大雁,右侧为花鸟鹦鹉,左侧为双鸽花石,墓室东壁在砖砌壁炉周围绘侍女伎乐,墓室北壁砌砖雕假门,北侧画箱子,右侧砌砖雕格子窗。东壁中有砖雕箱柜,左侧有一根拐杖形状的砖雕,其后有四个侍女,右侧为高大的枝形油灯和一名侍女。东南角绘莲花型台上有一个炉状物,旁边有一个蹲姿侍女,其后有桌,桌上有瓷碗和盘(图1-41)。

图1-41 赵逸公墓墓室壁画分布

(3)北京市及河北省

北京市有3座唐墓壁画存有女性图像:何府君墓、刘济墓、侯臣墓。这三座墓形制多样,富有地域特色。河北石家庄平山崔氏墓形制接近赵逸公墓,竖穴土坑斜坡墓道,圆形单室砖墓,具体情况见附录表5。

刘济墓[40]

元和七年(813)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与夫人合葬墓,2015年发掘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西北。墓葬坐北朝南,长34米,宽15米,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封门、小龛、墓门、两个耳室、两个侧室、一个主室,以及一个后室组成。墓道为南窄北宽,坡度很大的斜坡墓道。甬道东西壁各开一个耳室和一个小龛,耳室平面皆为长方形,顶部已毁,墙用白灰为底,彩绘壁画。面积最大的是主室,平面接近椭圆形,主室顶部已毁,推测可能为穹隆顶。主室北部东西两壁有甬道通向两间侧室,平面呈正方形,墙壁以白灰为底,绘有人物及花卉图案壁画。主室中间有彩绘须弥座石棺床(图1-42)。此墓壁画有重层现象,刘济下葬时绘制过壁画,夫人入葬时又绘制了一遍(图1-43)。

图1-42 刘济墓平面图

图1-43 刘济墓西耳室壁画三幅

(4)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唐墓形制接近陕西,梁元珍墓形制类似陕西唐墓的D Ⅰ类型。

梁元珍墓[41]

1986年宁夏固原羊坊村发掘的圣历二年(699)处士梁元珍墓,坐北朝南,方向160°,全长23.9米。斜坡墓道南端宽1.05米,北端宽1.25米,长7.5米。三个过洞,三个天井,甬道前部长1.78米,宽1米左右,高2.4米左右,顶部已塌,后部是砖砌结构,宽0.75米左右,长0.94~0.84米,高2.36米。砖砌墓室平面呈弧方形,南北宽3.45米,东西长为3.55米,穹隆顶,西北部有砖棺床(图1-44)。

梁元珍墓天井和甬道没有地仗层,在铲平的土墙上绘壁画。三个天井均东西壁分别画一人一马的牵马图,甬道东西壁各画牵马图和男侍或女侍一名。墓室东壁存有侍女三人(图1-45)、男侍一人和树木,棺床后南壁与北壁各画五扇树下高士屏障画,南壁画侍者与小狗。墓室顶画天象。

图1-44 梁元珍墓平面与剖面图

图1-45 梁元珍墓墓室东壁壁画

(5)湖北省与广东省

南方地区发现的唐代多室砖墓既受陕西唐墓影响又有南方特色,通常有甬道、二至四个耳室和一个主墓室,有的墓室还有壁龛。存女性图像壁画的唐墓有李徽墓、阎婉墓、张九龄墓。

李徽墓[42]

1984年湖北郧县发掘的圣嗣元年(684)李泰次子新安郡王李徽墓,向南偏西10°,由墓道、甬道、两个耳室、墓室组成。甬道券拱顶,长2.96米,宽1.34米,高1.64米,东西壁分别开一个耳室,墓室平面呈方形,长4.2米,宽3.8米,四壁向内弧形,穹隆顶,西北部置棺床,墓室四壁砖砌彩绘花纹立柱、斗拱(图1-46)。

墓室壁画东壁南部残存两名侍女(图1-47),北部存一名侍女。北壁东部画男侍牵马,西部和西壁北部分别画三扇花卉屏风。西壁南部也画花卉,但未见屏风的边框。南壁甬道门两侧隐约可见一人半截红袍,可能是守门的门吏。穹隆顶画天象图。

图1-46 李徽墓平面与剖面图

图1-47 李徽墓墓室壁画

总而言之,唐代壁画墓形制变化规律如下:

第一,长斜坡墓道天井洞室墓是唐代壁画墓最流行的形制。双室砖墓主要出现在高宗至睿宗时期,墓葬规模多十分宏大。陕西唐墓形制变化大约以玄宗时期为界,在此之前唐墓流行长斜坡墓道洞室墓,多数高规格长斜坡墓道洞室墓有多个天井。墓室建筑方式有砖砌墓也有土洞墓,玄宗时期单室墓取代了双室墓成为流行。墓室的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形,不规则形包括弧方形、梯形等,多数墓室有穹隆顶。安史之乱后,唐墓规模逐渐变小,结构日渐简约。约宪宗时期开始,竖井墓道墓取代了长斜坡墓道墓成为常见形制。

第二,河南洛阳地区、山西太原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唐代壁画墓的形制与陕西地区基本一致。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各地唐墓的形制日渐多样化。北京地区的唐代壁画墓形制的变异尤为典型,例如,乾元二年(759)何府君墓室内出现了仿木构建筑砖雕;元和七年(813)刘济墓有多个墓室,形制改变很大。

第三,南方地区的唐代壁画墓,虽然也显示出模仿陕西关中唐墓的痕迹,但是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其结构发生变化,如出现了耳室。

唐墓壁画配置规律如下:

第一,太宗至玄宗时期的唐代壁画墓流行长斜坡墓道天井单室墓与双室墓。常见壁画的配置是墓道口绘青龙白虎,其后是仪卫与列戟图像,接着是天井、过洞绘车、马、牛与马夫、男女侍从等出行图像。甬道的墓门两边有门吏或侍女,甬道和天井绘男女侍,过洞上绘阙楼图。墓室东壁一般是乐舞图像或几个侍女;西壁常绘树下人物屏障画;其余部分多为侍女。人物上方常绘制红色影作木构,如懿德太子墓。李寿墓与章怀太子墓还有游猎与游园图像。

第二,玄宗时期流行长斜坡墓道天井单室墓。常见壁画配置比初唐时简约,保留了墓道口的青龙白虎,接下来是仪仗出行与男女侍,甬道的墓门两边有门吏或侍女,甬道和天井绘男女侍,过洞上绘阙楼图,墓室东壁一般是乐舞图像。西壁常绘屏障画或侍女,但山水和花鸟画装饰墓室逐渐流行起来,例如韩休墓的独幅山水屏风。南壁与北壁的朱雀与玄武图像,玄宗之前的墓室壁画中少见,而在玄宗时期多座唐墓中都有发现,如苏思勖墓与韩休墓。开元二十八年(740)河南的豆卢氏墓还保留了影作木构,但是同一年绘制的韩休墓未见绘制影作木构。以开元二十八年(740)为界,之前多数唐墓都绘制影作木构,之后多数唐墓不再绘制影作木构。

第三,肃宗时期至唐末,壁画墓减少,墓葬规模更小,逐渐流行竖井墓道墓。常见壁画配置中山水、花鸟画装饰更为流行。例如,河南安阳的赵逸公墓与北京地区的王公淑墓,墓道变短,甬道也短,其上壁画内容也变简单。墓室有大幅花鸟画,人物题材多为男女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