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城陪审故事:妈妈起诉爸爸争夺抚养权的法庭战终结

京城陪审故事:妈妈起诉爸爸争夺抚养权的法庭战终结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爸爸已经再婚,生育了第二个女儿。第一次小佳的抚养权变更案落下帷幕。为了女儿,妈妈作为原告,向法院起诉了小佳的爸爸,希望变更女儿的抚养权。这对曾经的夫妻,为了小佳的抚养权,开始了第二次法律诉讼。庭审中,妈妈作为原告首先拿出女儿的电子邮件、加拿大当地华人论坛的截屏、电话录音等作为证据,控告父亲对女儿没有尽到抚养、教育的义务。父亲作为被告为此一一作出了回应。最后,小佳的妈妈提出撤诉。

京城陪审故事:妈妈起诉爸爸争夺抚养权的法庭战终结

法官说:“为人父母,应该理性地对待婚姻,你们已经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我希望你们能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

2015年末的一天,北京恰逢降温,滴水成冰。甲区法院的未审庭里却是硝烟弥漫,这里正在审理一起未成年子女抚养权变更案。

庭审现场上,原告和被告席上分别坐着一对中年男女,他们就是本案的当事人。看上去双方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外貌和打扮也很得体。但就孩子的抚养权上,双方相互指责,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原来,这对曾经的夫妻,在12年前因感情不和离婚,年幼的女儿小佳(化名)当时判给父亲抚养,小佳12岁后再由母亲抚养。离婚后母亲移居加拿大,现在在加拿大某公司做职员。爸爸已经再婚,生育了第二个女儿。父亲因为是外企的高管,几年前调入上海工作,小佳跟随爷爷奶奶在北京生活

平静的生活转眼过去了十年,2013年,小佳已经12岁了,按当时离婚时的法院判决,小佳应该跟随母亲生活了,但父亲这时向法院起诉变更抚养关系,理由是为了保证女儿继续稳定的生活和学习,希望小佳能够继续由父亲抚养。这是第一次女儿抚养权变更案。法院在判决时征求了小佳的意见,由于小佳长期没有与母亲一起生活,彼此过于陌生而缺乏了解,小佳还是选择了继续与父亲一起生活。第一次小佳的抚养权变更案落下帷幕。

2015年,小佳14岁了,进入了少女的青春反抗期,对于爷爷奶奶的管束,她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同时与继母也产生了矛盾。这一年,小佳频繁地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联系方式与妈妈沟通,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并迫切希望去加拿大与妈妈共同生活。由于小佳想去加拿大读书、学习的愿望很强烈,她在给妈妈的信件中扩大了对现状不满的情绪,妈妈很焦急。为了女儿,妈妈作为原告,向法院起诉了小佳的爸爸,希望变更女儿的抚养权。这对曾经的夫妻,为了小佳的抚养权,开始了第二次法律诉讼。

庭审中,妈妈作为原告首先拿出女儿的电子邮件、加拿大当地华人论坛的截屏、电话录音等作为证据,控告父亲对女儿没有尽到抚养、教育的义务。父亲作为被告为此一一作出了回应。为了证明作为父亲,自己已经尽到对女儿的抚养义务,他把十几年来对女儿抚养的各种单据铺满桌面;为了证明父亲尽到对女儿的教育义务,他把每周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的上百份机票呈现在法庭上;为了给女儿治病,他多方求医,拿出各个医院的诊断证明和治疗单据;为了女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把女儿送到名校,老师的评语中,证明女儿品学兼优……当谈到十几年来对女儿的辛苦抚养,他数次哽咽。在指责前妻时,他情绪失控。他说,当初离婚原因是因为前妻道德品行有问题,现在她不宜抚养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女儿进入青春期,情绪容易产生异动,作为母亲她没有教育、引导和安抚,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挑唆与鼓动……这些行为,证明了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在庭审辩论中,双方各执一词,互相诋毁、互相指控、互相利用孩子的话进行指证,法庭上充满了硝烟味……这时,法官的几句话让焦灼争辩的双方顿时安静了下来。法官说:“为了这个抚养权变更案,我多次跟小佳进行谈话,其实孩子挺痛苦的。爸爸、妈妈她都不愿放弃,所以她在选择抚养权上摇摆不定,忽左忽右,这说明了父母双方她都舍弃不了,孩子多痛苦你们也许无法体会。但是,为人父母,你们已经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了,我希望你们能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

法庭安静极了,小佳的父母都深深地低下了头。最后,小佳的妈妈提出撤诉。她说:“我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永远做她自己,希望她快乐……”小佳的爸爸说:“今后永远不再评判离婚时谁对谁错,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父母的责任。”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指出:“离婚是威胁着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对孩子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家庭破裂将成为他们永久一块不愿揭开的伤疤。(www.xing528.com)

我国的心理研究专家也说过,当家被拆散之后,孩子,同样无力选择跟谁,这一切仍是父母的权力。他们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以及时间和能力,来决定孩子的归属。虽说法律准许孩子进行选择,但孩子能忍心放弃哪一方?孩子总不能枉顾父母的实际情况,而擅自做主。父母最终谁来抚养他,抚养费如何给付,这都不是孩子最关心的问题。他脑海里,只有父母离异的事实。

所以家长要记住,父母永远是父母,要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即使你们离婚了,也要承担起为人父母养育和教育的一切责任,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亲或母亲的不对之处,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家还在,爸妈还是永远和以前一样爱着她。

短短的陪审经历,短短的四个陪审小案例,不足以涵盖少年问题的方方面面,但至少让我们对少年问题产生思索。

我在甲区人民法院未审庭陪审期间了解到,近年来,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甲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主要呈现出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主体固定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动机随意化的“四化”特点。其中非京籍未成年犯罪占64%,这其中曾经是留守儿童的犯罪占较大比例。

留守儿童是转型期的特殊国情。从发展角度看,是经济30年高速发展、农村大面积脱贫等红利不可避免的代价。从制度层面看,受困于城乡二元管理的户籍制度等原因。上亿打工大军背后的阴影,即是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得出,留守儿童6100万,占农村儿童37.7%。这些缺乏父母照顾的孩子,生存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曾长期被忽视。他们成了时代的孤儿

2014年1月,斯坦福大学的中国经济专家斯科特·罗泽尔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在中国农村,有超过70%的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遭受意外伤害和走入犯罪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寄宿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学习和校园生活的状态更糟糕,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家庭的缺失、生活的艰辛、学校的冷漠,如同冰冷的井壁将他们深困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苦。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孩子的话,像一根坚硬而柔软的刺,扎进我们这个日益富足的国度,让人一丝丝的生疼。

在此文未完成时,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此意见全面、详实地部署了怎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并实施了具体的时间表,这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枯叶未扫,柴门已开,在这片枯萎的花园里,我们一定能找出满园春色的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