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开庭时,我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刺激。一个大婴儿车推进了法庭,上面躺着12岁的原告,他就是这个打了近十年的医疗纠纷案的受害小患者。他几乎不能说话、不能活动,谁看着都可怜。强烈的视觉冲击彻底颠覆了我原来脑海里对他的主观印象。
我们静静地注视着母子俩。小男孩的脸白白的,干干净净,面无表情,他与母亲的交流只是喃喃的几个简单音符,母亲就能够理解他要什么。当他显示急躁时,妈妈懦懦地伏在他跟前,耐心地安抚着,不敢有半点闪失。反观小患者母亲第一次开庭时的强势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这时的她,面对孩子,温柔体贴,但生活的担子压得她背部微驼,长发中夹杂着丝丝白发,她把自己的全部都投入到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上,看不出她才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
我们接手这起案件后,通过阅卷和第一次开庭,我的脑海里对这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了一个初步的、主观的轮廓。毕竟我曾经在医院外科等临床科室工作过,见到过先心病的小患者,对于法鲁式四联症的手术治疗等基本知识有一点点了解。概括的感觉就是,这种先天性疾病非常难治,手术异常复杂,效果很难预测。但是,如果患儿不进行手术,一般活不了多久,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而且术后可能会出现许多并发症,甚至可能会“人财两空”。这个小患者的先心病手术是成功的,但是术后不久突发脑卒中,虽然经过抢救治疗保住了生命,却落下终生的残疾,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当我面对这个小患者,人的本能使我迅速超越了同情和怜悯,一种复杂的心态难以言表。
第一次开庭是他的妈妈作为全权代理人出庭的。他妈妈的情绪很不稳定,言辞非常激烈,使得庭审被迫中断。这位妈妈已经多次带着小患者去过北京市人大、市高法等信访部门,也是咱们甲区法院的“常客”了。今天,他妈妈以没人看护为由,将患儿带到了法庭。(www.xing528.com)
审判长向双方告知了开庭注意事项后,又特意向小患者的妈妈耐心地叮嘱了一番。开庭后,仍然是双方出示证据、发表质证意见等环节。被告的每一份证据都遭到原告代理人(小患者的妈妈)的痛斥和否定。她的反驳意见总是包含着敌视和许多主观判断,有时情绪激动得难以控制,法官和我不得不耐心地劝说和安慰她。
不过,试想一下,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成年累月地面对着一个无法正常交流的亲骨肉,伺候着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孩子,她的心早已破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