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抗力移动
●体内单球移动
图3.20 体内单球移动
练习者想象有一个直径为2厘米左右的小球,从某一个部位开始进入身体,并游走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时能使观看者明显“看”到小球的运动轨迹(图3.20)。
练习解读:小球是想象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要想让观看者能“看”到想象的小球在体内的运动轨迹,练习者必须连续不断地转换身体对抗力的着力点,使身体的外部形态随着对抗力的转换而呈现相应的外部动态。
●升级版A:体内球体质感变换移动
在“体内单球移动”练习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将想象中体内小球的大小以及质感进行转换。例如:质感光滑的小球变成布制的小球再变成有毛刺的小球等。
练习解读:不同质感的小球在体内运动时,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使它运行时所需的对抗力也是不一样的,练习者要准确掌握身体对抗力调配的方式,使观看者感到真实有趣。
●升级版B:体内双球移动
练习者想象有两个直径为2厘米左右的小球在身体里不同位置游走,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时能使观看者明显“看”到两个小球的运动轨迹。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中身体必须建立两个关注点,而平衡好两个关注点是这个练习的重难点。此练习应完成身体对抗力控制由有意识向下意识转变的目的,使身体对抗力本能化、有机化。教师在这个练习的训练后期可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提示其小球的质感变化。
●升级版C:体内多球运动
练习者想象的球体由两个变成三个或更多,要求练习者尽力控制好小球,不让小球突然消失。
练习解读:这是一个非常难的练习,对练习者的身体协调、控制及大脑分配能力的要求极高,一般不作硬性的练习要求,教师如果发现某同学的身体对抗力的控制掌握得非常好,便可尝试让该同学进行多球的想象和运动。
2.对抗力力度上行
●单一凝固练习
在教师的提示下,将身体的某一部位想象成固体,体会身体某部位由肉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练习解读:在这里单一是指以某一部位为主,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将某个部位做切割式呈现,身体某个部位动时一定会连带其他部位,但从练习者的主观意识上要更多关注老师所指定的练习部位,尽力完成以指定部位为主其他部位随动的过程。
●升级版A:凝固传导
由单一凝固练习中教师指定的部位传导到相邻部位,使身体肌肉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凝固练习。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的关键在于传导上,传导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块状的简单连接。另外传导只能是相邻的部位受到感染慢慢过渡变化的,不是跳跃无规律可循的乱动。
●升级版B:活体变物体
想象一个简单的戏剧情境片段,然后运用对抗力的技巧将情境再现出来。如: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较为神秘的山洞,不小心踩到一个邪恶的符咒,于是自己的身体开始变成石头,直到成为石头雕塑为止。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帮助练习者进行身体训练的戏剧导入,练习要强调戏剧片段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除了运用对抗力的技巧呈现凝固的过程外,对练习者的表演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让凝固变化的过程融化到戏剧情境中,使其变得更合理和有机。
3.对抗力力度下行
●身体单部位复苏
根据教师的提示,将身体的某一部位想象为由固体变化成有血有肉的人体,并尝试和体会由固体变化成肉体的过程。
练习解读:这是一个身体对抗力由强变弱的过程,注意变化过程是逐步形成的,切忌简单的放松,并且要仔细体会由于对抗力的逐步减弱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对这个部位变化的适应与配合。(www.xing528.com)
●升级版A:身体复苏与传导
想象自己的身体被冷冻多年,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由某一部位开始解冻,直到包括意识在内的全部身体解冻为止。
练习解读:练习者练习初期以过程缓慢为宜,虽然外在动作变化不大,但内在身体的控制在缓慢的节奏里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有力,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体会、尝试空间,为后面的练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升级版B:身体变形与动作
根据教师的提示,练习者想象自己的身体由某种质感变成另外一种质感,在过程中身体需要经历分解、扭曲、重组等极其痛苦的变化。
练习解读:这是一个从感知到表现的训练过程,要求练习者不再单纯停留在身体对抗力的感知上,而是要把整个变化的过程用有机的动作呈现出来,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练习者变化的过程。
●升级版C:物体变活体
练习者创编一个较完整的“超现实”情景故事,情境包括身体由某一个物体转变成一个活体的过程。
练习解读:这是一个戏剧导入的练习,旨在让练习者在戏剧情境中自如地运用对抗力。由于身体对抗力的大幅度呈现是放在情境中的,所以要求练习者要综合运用身体对抗力及表演的技巧,将真实生活和超现实部分的身体对抗力这两种呈现有机融合起来,整个过程要真实可信。
4.对抗力交替
图3.21 猫造型
在这一板块中所提到的“活体”主要指的是动物,但不排除另外一种“活体”微生物。练习的初期应以常见的容易模仿的动物为主,如:猫科动物或犬科动物。它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更容易让人捕捉到,更易于练习者表现(图3.21)。
●动物形态模拟
教师选择一种动物,要求练习者观察其形态并模拟呈现出来。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表演练习,但作为“活体变活体”练习的第一步,更多要求的是人体模拟动物的身体形态。以猫为例:通常情况下练习者会用两个手和两个膝盖着地的爬行形态来模拟猫,细心一点的练习者会关注到腰部形态的表现。但要想模拟得更细微、更逼真,还有几个部位是必须注意到的,首先是肩胛骨,猫科动物之所以走路一上一下的,是因为肩胛骨的上下移动,那猫科动物为什么在走路的时候肩胛骨是上下移动的呢?核心在于动物本能的“省力原则”。当身体前半部分移动至一只前爪能支撑身体重量时,它们身体的其他部位就会放松下来不再紧绷用力,而在变换支撑点到另一只手臂时同样也是这个规律,所以会形成一高一低的走路步态。其次要注意的是手型和手移动时的用力状态。人通常情况下,手指是延展伸开的,而猫在没有遇到危险而伸出爪子时,趾的长度短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模拟猫走路时,练习者要将手指收起来。另外,猫在正常情况下移动时也会本着省力的原则,会用最小的力气完成移动的目的,因此在模拟猫时切忌矫揉造作的动作方式。
对动物形态的细致观察与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建立身体形态塑造的思维方式,为“诗·画身体”的意蕴表达做好准备,也为塑造人物打下基础,因此练习者在完成动物形态模拟时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体悟,切勿焦躁和随意。
图3.22 老鹰造型
●升级版A:动物人视
在动物形态模拟的基础上,用人的视角看周围的环境,使扮演者习惯在动物的形态里产生各种自然的思维和判断(图3.22)。
练习解读:人和动物在不同的通道上,因此人无法真正了解动物的所思所想,所谓人能读懂动物的语言也是指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动物的行为。这个练习所说的“人视”是指用人的视角体悟动物的思维和情感。练习者在完成的过程中应真实自然,切忌矫揉造作。
●升级版B:活体变形
让练习者选择两个动物形态,模拟第一个动物的形态,然后通过身体质感的变化转变成第二个动物的形态。
练习解读:身体质感的变化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如:身体燃烧、身体固化或者身体传导等,这些变化的想象引导着身体对抗力的运用。但无论是哪种变化身体一定有痛苦不适应的过程以及身体对这种变化的态度。要注意的是“态度”会随着变化的过程而变化、推进,练习者应把握好生理和心理的节奏,使身体对抗力和心理态度更加强烈来加深对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
●升级版C:活体变活体小品
设计一个包含活体变活体过程的戏剧情节,练习者运用身体对抗力的方法将设计的情节呈现出来。
练习解读:这是一个戏剧导入式练习,戏剧情节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高潮及结果等元素。练习者需要把变形的过程合理化,还要注意变形后身体和心理的适应过程的细致化。另外,这是一个较综合的练习,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故事节奏、身体速度控制及灵活程度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