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人造型
造型在新华词典里的解释是:塑造物体特有的形象,也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在“诗·画身体”里所指的造型是演员用身体模仿某种特有的物体形象。这里特有的物体形象可以是现实可见的,也可以是超现实的或者是心理情感的具象呈现。一般来讲,造型的形态是不可动的,就像照片所呈现的那样,是某一瞬间的停留和凝固。但要注意的是,“诗·画身体”里所指的造型最终所呈现的概念是形停意不停,每一个造型都必须有它的思想、情感以及“史前故事”。每个造型都要有灵魂,有神韵,绝非完全静止不动的状态,这就好比大师的雕塑作品,形态的凝固阻挡不住源源不断的意蕴传递,与神态呆滞的仿制品有着天壤之别。
●单一物品模仿
根据教师的指令,用自己的身体呈现指定物品的形态。物品包括:瓶子、茶壶、吸管、剪刀、吸尘器、垃圾桶、衣架、凳子、高跟鞋、扇子、躺椅、玩具、电线、牙刷、台灯、花洒等。
练习解读:对于初学者来说造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设计造型并体现出来是让他们手足无措的事。物品本身是有一定形态的,模仿物品的练习要求初学者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设计造型上,而是顺应物品的自然形态摆出各种造型,这对于动作的开发起到良好的渐入式作用,使身体的启动变得简单而有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练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像小朋友玩游戏一样只是单纯的外形模仿,而是要建立初学者的身体空间意识和身体呈现意识。因此,教师在选择物品时要注意被选择物品形态的空间感。如:茶壶的空间形态要比电视机的空间形态更强烈,眼镜要比冰箱更有空间感。另外,在形态模仿中要注意物品的质感呈现,同样是娃娃,但水娃娃、瓷娃娃和充气娃娃在身体呈现上一定是不同的。除了身体形态呈现不同外,由于材质的不同带来的眼神与表情也是不同的,练习者在模仿物品形态时要充分挖掘细节的呈现,尽可能使物品的模仿更加逼真和有趣。
●升级版A:想象中的形态模仿
图3.7 吸管造型
根据教师的指令,对现实中的物品进行合理变形及再创造,使模仿的物品是非生活化、非常见或是自己发明创造的形态。
练习解读:这是一个思维想象及身体动作创作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打开思路,冲破思维禁锢,打开身体的想象空间,使造型生动有趣富有视觉冲击力。例如:吸管,一说到吸管学生第一个蹦出来的形象是一般喝饮料的直筒吸管,部分同学可能想到螺旋吸管或心形吸管(图3.7)。为了拓展同学的思维,教师可提示学生,如:这个吸管是10年后的吸管或是火星上的吸管,还有可能是外星人使用的奇怪吸管。这样想象的空间就无限了,谁也没见过10年后的吸管,谁也没有去过火星或跟外星人坐聊过,这个吸管有可能是任何形状,而且对吸管形状的界定也是没有对错的。这样给予学生造型上的空间就无限广阔了。
●升级版B:规定情境中造型的想象
根据教师给出的有关物品的规定情境进行造型的空间创作。
练习解读:首先解释一下规定情境,规定情境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情境指的是剧本的事件、环境和人物关系,也就是剧本情节的外部结构和基础,是演员创作所依据的客观条件的统称。内部情境是指角色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所有内容,包括人的生活目标、欲望、思想、情绪、情感等特质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这个练习教师给的提示是外部规定情境,而学生的创作与呈现应该是内部规定情境。如:被踩扁的饮料瓶。“被踩扁”是教师给到的外部规定情境,而学生在呈现时,不但要考虑到瓶子“被踩扁”的形态,还要想象和感受到瓶子被踩扁的心情与情绪并且有机地呈现出来。这个练习启动了角色内部塑造的第一步。
●升级版C:极限点造型探索
每位同学摆出一个空间造型,在造型的动作基础上,选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延展和探索,直到被选择的身体部位拉伸到极限。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既是身体意识点的感知,也是身体延伸感和身体控制协调力培养的练习。要注意的是极限点拉伸是相对的,当身体某一部位加力延伸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身体一定会产生另一个或多个力来作用于延伸的力,与延伸的力形成反拉力,这时,学生要掌握好身体极限与平衡的关系,既要有无限延伸的极限点,又要保持造型的稳定性。
●升级版D:动作有效性探索
两人一组,由学生a给学生b摆出一个外部肢体造型,然后b将摆好的造型进行动作有效性调整和转化,形成以意带形的生动造型(图3.8)。
图3.8 送别
练习解读:由于动作的形成不是自己的设计,因此创作的起点是平等有效的。这个练习是身体潜在动机的雏形和起点,身体的外在动作可以刺激内部意识的聚成,而身体的内在意愿决定了造型的性质。如双脚自然站立,右手与肩平齐向前伸的动作,这个动作的外在形成会刺激到练习者内心的某种欲望或情绪,甚至会有故事情景的画面感,但个人的感知是有差异的,有的练习者通过这个动作想到了送别(图3.8),有的练习者则通过这个动作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前者可根据送别的主题进行身体的微调,如身体向前微倾或下巴微抬等来完成动作有效意义的转化。而后者可以根据恐惧的主题来调整身体的基本状态,如:手臂微收、下巴微低、双肩微耸等。
●升级版E:固定造型中的意识点转换
让学生摆出一个有效造型,并确定有效造型的中心意识点,然后让学生将意识点慢慢转换到其他部位,并体会转换过程中身体及心理的变化。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身体内在专注力,因此练习外在的动态较小,只是随着内在意识点的转换而有机地调动身体。但要注意的是,内在意识点改变位置时,造型的动作性质也随之而改变了。例如:同样是双脚自然站立,右手与肩平齐向前伸的动作,意识点放在右手手指尖的时候,动作的主题是期盼,而把意识点放到右肩上,动作的主题是恐惧(图3.9),把意识点放在心脏,动作的主题是心痛(图3.10),把意识点放在脚跟,动作的主题就变成了绝望。因此,同样的动作,意识点不同动作的性质就完全不同,在意识点流动的过程中,身体情感还会不断发生“化学”反应。
图3.9 恐惧
图3.10 心痛
2.多人造型
●多人物品模仿
教师给出一个物品的名称,并即兴给出组合人数,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人数指令快速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做出老师指定的物品形态(图3.11)。
图3.11 茶壶造型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锻炼的是学生的身体合作与反应能力,要注意的是物品创作的时间控制。由于是多人合作,每个人对物品的想象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任凭学生讨论协商,恐怕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统一。教师可以规定创作的时间,如10秒完成一个造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找到合作和呈现的方式。
●升级版A:超现实多人物品模仿
根据教师的指令,多人完成一个物品的形态创造,物品的形态是对现实中物品进行合理变形及再创造,使模仿的物品是非生活化、非常见或是自己发明创造的形态。(www.xing528.com)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从形态上来讲,更加自由、灵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多人合作完成时会下意识地启动直觉,因为对于形态的规范性减少了,物品可以是任何形态,每个创作者的身体和意识更自由地设计并承担造型中的某一部位。这个练习要注意的是身体的延展性和趣味性。
●升级版B:规定情境中多人造型想象
根据教师给出的有关物品的规定情境进行多人造型的空间创作。
练习解读:这个练习的基本概念跟单人的规定情境中的造型想象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物品的情绪需要更多的身体状态和小组里所有人相对统一的情绪呈现。
●升级版C:主题多人造型
根据教师给出的情绪主题,进行多人造型的空间创作。主题如:希望、悲伤、恐惧、爱、满足、惊讶、生气、愤怒、羞涩等。
练习解读: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节点练习,在这个练习里没有可借鉴的物品形象,但造型依然要求有造型感、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意蕴及幽默感。学生要综合运用之前练习所获得的身体记忆和技巧规则,完成一个或多个主题多人造型。
3.流动的造型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完美的造型,因此建立学生身体的“流动造型”意识是奠定舞台画面感的基础。
我们如何来解读“流动造型”的概念呢?相信大家都看过传统的动画片,传统动画的做法是一张一张地画出来的,电视上看到的一般是一秒钟24张,也就是说,传统动画每秒钟有24张画组成。像《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娃》等动画就是这样画出来的。“诗·画身体”中所界定的造型就像组成动画片的每一张画一样,把若干造型的瞬间连接起来就变成了可以流动的动作了,而这些动作在任何时候停止都是一个完美的造型,因此在“诗·画身体”里把这些流动起来的造型称为“流动的造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板块的练习所展现的成果跟某些现代舞动作极其相似,但这是整个训练体系里的一个训练过程,旨在建立演员的舞台基础控制意识及流动造型的身体记忆和身体习惯,而并非用舞蹈的语汇来呈现舞蹈的内涵。
●单人动作流动
让学生摆出两个造型,分别为一号造型和二号造型,将一号造型的形态用造型转化的基本方法有机地转化到二号造型的形态上。
练习解读:转化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方位的改变。方位的改变主要指的是身体的四肢及躯干指向的改变,如:原动作的右手手指是指向前方的,在动作启动后可以把右手手指指向的方位改为上方、右方、下方等等。动作的其他部位也可以以此类推。
(2)方向的改变。方向的改变主要是以双肩和双胯骨形成的身面为基准,不断地改变其面向的方位。
(3)节奏的改变。在一号造型向二号造型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动作节奏,使动作的流程更加丰富。
(4)幅度的改变。幅度是指开发动作的空间大小,这个练习要求在造型转化的过程中将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动作的空间感更丰富。
(5)动作依次成形。将一号造型转化到二号造型时,将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罗列分批到位成型。
在学习和运用这五个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叠加与综合,切忌某种方法的单一使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提示。在几种方法里最难掌握的是动作的节奏,在运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惯性模式”将动作的节奏单一重复化。教师可将节奏的改变单独抽出来练习,要求学生在动作与动作连接的过程中完成十种以上节奏的变化,其中包括极快速和极慢速的节奏类型。
●升级版A:主题动作造型流动
将两个主题有关联的造型进行有机的连接。
练习解读:在单人造型的“动作有效性探索”板块里提到将某个动作有效化,也就是主题化。在这个练习里是需要将两个主题相似或有关联的造型有机地连接起来。要注意的是动作有了主题后就会产生基本的身体情感,在转化的过程中要让身体的情感贯穿于动作之中,并且找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转换,使流动的过程不但要完成动作的转换,还要更完美地呈现身体情感的过渡与转换,使整个转换的过程意境化。如:一号造型为“希望”,二号造型为“失望”,在通过前面所介绍的几种方法进行动作转换时,还需要在动作转换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希望”的内在身体情感以及找到“失望”的心理情感依据,再慢慢转化为失望的动作质感,直到“失望”的造型定格。
●升级版B:单人表达作品
根据老师给出的作品主题进行主题造型的创作,并把若干个造型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单人流动造型的表达作品。
练习解读:这里说的作品主题和造型主题是从属关系,如:大主题是“爱”,那我们会联想到恋爱的过程:期盼——满足——热烈——失落——坚持,这个由恋爱产生的五个情感过程就是造型主题,是从属于“爱”这个作品的。作品主题“爱”不可改变,是由教师指定的,但造型的主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联想而设定。由大主题“爱”我们还能联想到怜爱,那从属于它的造型主题还可以是哀痛——失落——渴望——衰败——祈求,等等。“单人表达作品”的创作流程是根据大主题延伸出的四到六个小主题,并根据这些小主题创作造型,再把这些有主题的造型有机连接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作品。要注意的是在单个动作之间连接的方法中有节奏的变化,那是从点状的层面来说的。从线状的层面来说,作品的节奏是需要演员整体把控的,根据作品的表达意义不同节奏的设定也是多样的,为了让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基本节奏的把控有一定概念,可提示学生在作品2/3的地方完成一个流动的高潮,也就是动作的速度和动作的幅度达到极致的动作模式。这个练习是单人流动造型的最高级,所以作品完成的过程需要融入和运用单人造型和单人流动造型的所有知识点和方式技巧,力求让作品情感流畅,动作生动有视觉冲击力。
图3.12 作品《唤》精彩剧照
●升级版C:多人流动造型
多人流动造型是在多人造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多人造型连接起来。
练习解读:多人流动造型最核心的元素是“同步”,在动作连接的起始点上需要通过学生的完美配合达到造型“同步启动”和“同步静止”的效果。要达到“同步”这个概念,学生必须高度专注于集体中,并且开启知觉和直觉能力,要有强烈的同伴意识,要与同伴同呼吸,不可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破坏了整体的协调同步性。另外在动作与动作的连接过程中,每位同学采取的连接方式跟单人造型的连接方式一样。但要注意的是,当每位同学都高度专注于集体时,在集体中会产生某种气场,这种气场是和谐的、相对统一的,个人应努力感知这个气场,要使自己的动作与这个气场协调统一,切忌打破集体气场的和谐。
●升级版D:主题多人流动作品
根据老师给出的作品主题进行“多人主题造型”的创作,并把若干个“多人主题造型”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多人流动造型”的表达作品。
图3.13 作品《飘》精彩剧照
练习解读:在单人流动作品中已经对作品主题和造型主题有了一定解读。在主题多人流动作品创作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动作的统一、同步,还要注意情感的一致性和情感转换的互相适应和感知。这个练习是动作开发板块的终结版,是这一板块所学内容的综合呈现,需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握好节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