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共辖9个民族乡,其中4个白马藏族乡分布在县城的西北部,分别为: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黄羊(又称黄羊关)藏族乡、木皮藏族乡。图3-1-1为平武县4个白马藏族乡的位置示意。
图3-1-1 平武县4个白马藏族乡位置示意图
白马藏族的人口情况,根据清道光版《龙安府志·舆地志·关隘》记载:“白马岭即白马番地,隶土通判,在府正北三百里,北通阶州文县,西抵漳腊。其生番号黑人,延袤数百里,碉房不计其数。有名邑可考者凡十八寨,寨多不过四五百人,少可百人而已。”这是有关白马藏族人口最早的记载。
图3-1-2 新中国成立前—2007年白马藏族人口增长概况
据《平武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平武全县只有白马人1000人左右。1956年统计白马藏族的人口为1343人,1982年为2228人;1990年为3390人;图3-1-2是部分年代白马藏族人口统计情况,由图可见,自新中国成立后平武白马人的数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图3-1-3 白马藏族人口分布概况(2000年、2007年比较)
图3-1-3为2000年与2007年4个白马藏族乡中白马藏族人口的比较。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是过去各项研究中最常引用的数据,据该年人口普查统计,平武县境内有白马藏族3627人,分布情况为:白马藏族乡1360人,木座藏族乡875人,木皮藏族乡506人,黄羊藏族乡747人,散居县城及其他乡镇139人[8]。2007年作者与调查小组在平武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获得人口资料情况为:白马藏族乡1560人,木座藏族乡1248人,木皮藏族乡928人,黄羊藏族乡771人,共计4507人。近年来平武县白马藏族人口数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有部分属于落实民族政策以及其他因素又重新认定为藏族的因素[9]。目前在4个乡之中,白马藏族人口最多的乡为白马乡,木座乡次之,木皮乡再次之,黄羊乡最少。以下对各乡基本情况进行逐一介绍[10]:
(一)白马藏族乡
白马藏族乡位于县境西北。周秦时为白马氐(宋代以前称白马氐,1949年之前称白马番,1950年7月31日后称白马藏族。至今习惯上仍沿袭历史旧称,称其聚居地为白马路、居民为白马番或白马人,境内居民则自称“夺补”)聚居之地,故称白马。乡境东界甘肃省文县铁楼乡,南接木座、黄羊关两藏族乡,西邻松潘县施家堡乡,北靠王朗自然保护区和南坪县勿角乡。辖伊瓦岱惹、厄里、稿史脑、亚者造祖4村,15个村民小组(寨子),面积共442.58平方千米(1965年9月建立王朗自然保护区前为776.76平方千米)。1990年底常住人口(含绵阳市平武伐木厂)共293户,2859人。乡治沿平白公路东南至王坝楚7千米。白马藏族乡宋末属龙州三寨长官司白马寨辖地。历元、明、清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始隶黄羊特编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隶黄羊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隶又新乡。1950年8月恢复土司、番官、头人制度,隶黄羊大部落。1951年9月设白马大部落。1953年6月藏族自治区的治地从县城徙至境内王坝楚。1956年10月民主改革结束,建白马民族乡,1959年10月成立白马人民公社,1962年5月改建为白马藏族乡。1965年9月省人委划乡境西北部334.18平方千米建立王朗自然保护区,1968年10月复建白马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白马藏族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白马藏族乡至今。(www.xing528.com)
全乡属高原地带,最低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4800米,气候高寒,全年平均气温8.9℃,无霜期80天,土地瘠瘦(土质黑沙泥和黄泥),现有耕地4000亩,分布在夺补河两岸,生产条件较差,农作物年产一季,粮食原以小麦、燕麦、荞子、青稞、洋芋为主,产量较低。多种经营主要有养蜂和种植杂药,当归种植情况较好,畜牧业较为发达。森林覆盖面积32万亩,林业曾为主要经济项目。在4个白马藏族乡中,白马乡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自然条件都属最差之列,多年来(至旅游开发之前)该乡经济发展也最为滞后。
(二)木座藏族乡
木座藏族乡位于县境北部。白马语称其地为“拿佐”。清道光版《龙安府志》记为“木作”,至今汉人习称“拿佐”为“木座”。乡境东接高村乡和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南邻木皮乡,西连白马、黄羊关两藏族乡,北界甘肃省文县刘家坪、上丹堡二乡。辖木座、河口、新营3村,13个村民小组(含寨子),面积503.20平方千米(其中康复院11.25平方千米)。1990年底常住人口389户,1702人。乡治沿平白公路西北至王坝楚28千米。木座藏族乡宋末属龙州三寨长官司白马寨辖地。历元、明、清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隶阳地特编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隶阳地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隶新民乡。1950年8月隶白熊大部落,1952年从白熊大部落中析出试建木座乡,1956年10月民主改革结束后建木座民族乡至今。
全乡属高山峡谷地带,夺补河与黑水沟交汇于河口,贯穿全境。境内山势陡峭,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4125米。全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40天。全乡有耕地3235亩,大部分分布在夺补河两岸的半山及高山地带,土质属百砾沙地和山地黄壤,粮食以玉米、黄豆、洋芋、荞子为主。该乡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森林面积7.4万亩,森林为主要经济项目。多种经营主要有蜂糖、生漆和杂药。平武至九寨沟风景区的公路贯穿全乡三个村,在乡境内总长40千米。
(三)木皮藏族乡
木皮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原为土长官司署与土通判署驻地,白马语称其地为“木比”,意为幸福,后演变成木皮。汉人称其地为“火溪沟番地”。乡境东邻高村、古城二乡,南界长桂、枕流、阔达三乡,西靠黄羊关藏族乡和水柏乡,北接木座藏族乡,辖关坝、金丰、小河3村,14个村民小组,面积253.06平方千米。1990年底常住人口267户,1148人;2000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1014人,其中白马藏族747人。乡治木皮坝沿平白公路西北至藏区治地王坝楚公路37千米。1956年10月民主改革结束后建木皮乡,1959年10月成立木皮人民公社,1984年3月仍改名为木皮乡,1993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木皮乡改建为木皮藏族乡并延续至今。
木皮藏族乡属高山峡谷地带,境内山势陡峭,峡谷幽深,境内最高的麻山海拔3600米,最低的蜈蚣口海拔900米。全乡地广人稀,每平方千米仅8人,境内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3.9℃,无霜期200天以上。冬天严寒,夏天暑热,日照充足,特别适宜各种农作物与植物的栽培、生长。夺补河与小河沟(又名都坝河)交汇于阴坪,贯穿全境。全乡有农业用地5000亩,大都分布在夺补河与小河沟两岸或半高山地带,土质属石砾沙地,石多土薄,粮食以玉米、小麦、黄豆、洋芋、荞子等为主。
由于林地、荒山、荒地很多,非常有利于发展以经济林木为主的多种经营。境内盛产核桃、生漆、蜂糖、苹果、木耳和杂药。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乡境内森林茂密,有林地146090多亩,森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70%以上,且多为原始森林,盛产冷杉、云杉、松树、桦木、楠木、香樟、家杉等各种优质木材。木皮藏族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特别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另外还拥有丰富的花岗石资源。
木皮藏族乡紧邻平武汉区,南距平武县城区19千米,因此,汉藏交往历来十分频繁,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民,在生活习俗上吸取了很多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汉化现象历来比较普遍。
(四)黄羊藏族乡
黄羊藏族乡也称黄羊关藏族乡,位于平武县西部,是白马藏族黄羊部落的聚居地,白马语称其地为“呷纽”,《明史》称其地为“黄羊关”。明宣德九年(1434年)立的《佑圣官记碑》称“黄羊关”。乡境东接木座、木皮藏族乡和水柏乡,南邻水晶、叶塘二乡,西界松潘县小河、施家堡两乡,北靠白马藏族乡。辖黄羊关、曙光、红星、山园、龙池、草原6村,16个村民小组,面积157.91平方千米。1990年底常住人口346户,1638人;2000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1567人,其中白马藏族506人(未记外流人口)。乡治关坪,沿水黄公路南至水晶7千米。1956年10月民主改革结束建黄羊乡,1959年10月成立黄羊人民公社,1961年由藏区改隶水晶区,1981年9月更名为黄羊关藏族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名黄羊关藏族乡至今。
全乡山峦重叠、沟谷幽深,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10.8℃,无霜期仅120天。全乡森林覆盖面积12.9万亩,木材蓄积量200多万立方米。多种经营条件较好。每年生产生漆1500斤以上;乡内野生动物和药材资源丰富。盛产天麻、贝母、羌活、独活、党参、细辛、黄柏、杜仲、厚朴、大黄等二十余种名贵药材;盛产蜂糖,常年产量在2290公斤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