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翁洲走书发展与唱腔音乐探研:传承活起来

翁洲走书发展与唱腔音乐探研:传承活起来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徒弟汪康章,住郭巨,现年75岁,曾收徒陆英,但未传唱翁洲走书调。翁洲走书是舟山地区独有的曲艺。从单人演唱,挨户唱门头,发展为两人搭档,设小台,一人主唱,并有动作表演;一人打鼓板兼口唱伴和,形成完整的翁洲走书曲种。但发展不能离原样太远,否则使人不认识是翁洲走书,变成另砌炉灶的新曲艺。所以要传承好翁洲走书,要做好两点工作:首先要使翁洲走书曲调更完整,并加以发展

翁洲走书发展与唱腔音乐探研:传承活起来

○赵学敏

翁州走书源于定海马岙。约在光绪年间,由安阿小从萧山方向卖唱至定海马岙定居,他所带来的是绍兴莲花落经过改革的曲调,原是一人演唱,连鼓带板自己伴奏。演唱内容一般是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后传徒沃阿来

20世纪初,沃阿来迁居六横里岙。沃阿来识文化,因而发展唱大书,并传艺给侄子沃阿定,改为二人演唱。一人主唱,另一人伴,没有乐器,只是鼓板,并用口伴随。当时在六横、镇海、郭巨一带演唱流传。

马岙一脉,因没有发展,再因镇海、宁波的蛟川和莲花文书兴起,唱腔改革,曲调丰富,加上用乐器伴奏,而马岙翁洲走书表演形式简单,曲调不多,不能与其竞争,而趋衰落消失。故而只剩六横一脉。

第四代传人沃阿定住大支,于1974年亡故,享年105 岁。共收了五个徒弟。大徒名宝相,早死。二徒弟虞方舟,住六横双塘,于1984年亡故,收徒虞海风,现年46 岁,只做伴奏,不演唱。三徒弟虞振飞,住六横仰天,2001年亡故,收徒王晓凤(艺名王文雅),也是伴奏,2001年1月前去台湾。四徒弟汪康章,住郭巨,现年75岁,曾收徒陆英,但未传唱翁洲走书调。五徒弟刘章成,原是六横峧头山西人,现住沈家门西大社区。他于1963年二月初六(农历)拜师,也是沃阿定关门徒弟。当时六横文化站干部赵学敏教他拉二胡,同时把翁洲走书翻成曲谱,于当年五月初六,正式开始在六横书场,用乐器伴奏,得到观众的好评。

后来因“文革”中“破四旧”,书场停办,古书不能唱。为照顾老艺人生活,由六横文化站赵学敏帮助沃阿定根据他亲身参加六横1929—1930年“暴动”的史实,编了《六横暴动案》,作为阶级斗争的教材,下乡唱遍六横、虾峙,一年演唱达194 场。文化站又编印了《碧海红心》《女队长》《智取威虎山选段》等有翁洲走书曲谱的节目,发至六横各俱乐部。并在五星、双塘、小湖办骨干训练班。1966年夏,赵学敏还在积峙大队礼堂示范演唱《碧海红心》,汪亚萍琵琶伴奏。

1984年赵学敏创作《“风流”案》由刘章成、莫美琴演唱,参加市会演获一等奖。2001年赵学敏又创作《把木梳卖给和尚》,由陶根德根据翁洲走书曲调改编,由吴萍儿导演,范翠素主唱,参加省会演,获创作、表演二等奖。这对翁洲走书改革是良好的开端,得到省曲艺家协会的肯定和好评。

但是沃阿定亡故后,因宁波走书的流行,他的徒弟们有的也改唱或夹唱宁波走书,而单独纯唱翁洲走书的很少,第六代传人都是搞伴奏,也都是做了宁波走书伴奏,目前真正会唱翁州走书的人只有住郭巨的汪康章和住沈家门的刘章成,而且都是老年人了。现录下他俩演唱《八仙请寿》一段传统节目。对这个舟山独有的曲种,应抢救保护,还望有更多文艺工作者加以发展和提高。

关于“翁州走书”名称的来由,原沃阿定演唱时没有名称,只叫沃定唱书、方舟唱书和先再唱书。1962年六横办书场,赵学敏提出叫“六横走书”,虽然当时沃阿定因暴动失败被捕受刑,致腿骨伤残,只能坐唱,但其学生均是走唱,应定为走书,征得沃阿定认同,上报地区文化局

1971年,地区文化局由军代表陈鹤华主持,组织一批创作人员,准备参加省会演。当时娄瑞怀写了《围海造田》(后更名为《千年荒涂变粮仓》)曲艺节目,何直升根据由赵学敏提供的六横走书曲谱重新为本子谱了曲。陈鹤华认为六横小地方,名气欠大,要定个有舟山含义的名称。经当时创作人员张明江、管一星、娄瑞怀、赵学敏等人共同讨论,查到《舟山诗抄》里有张苍水、金湜、程世楷等历史人物写过《滃洲行》《过滃洲》等诗篇,特别是查得明朝定海人陶恭的《滃洲书院》注解为弦歌之地,于是就定名为“滃洲走书”。

后来地区也曾提出,这个舟山独有的走书还是直接叫“舟山走书”。20世纪80年代初,地区调查民间文化时,才正式定名为“翁洲走书”。(www.xing528.com)

翁洲走书是舟山地区独有的曲艺。传承至今约有两百年,经历了六代传人。从单人演唱,挨户唱门头,发展为两人搭档,设小台,一人主唱,并有动作表演;一人打鼓板兼口唱伴和,形成完整的翁洲走书曲种。其唱腔独特,没有乐器伴奏,打着鼓板口唱帮腔,因此演唱非常自由,表述内容也很丰富,可以演唱文武大书,这是其最大特点。一时吸引了众多观众,流传在舟山六横等地区。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浙东地区宁波曲艺兴起,有南词、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等影响和冲击,因为宁波地区这些曲种有文化人介入,吸收各种戏曲、民间曲调,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他们不用鼓板,而是配上动听的四弦二胡、扬琴三弦等乐器,因此更吸引观众。这样翁洲走书就在竞争中逐渐失势。在这种形势下,翁洲走书本应自身发展,进一步丰富音乐元素,配上乐器,在音乐上应加上前奏、过门等等,但因没有文人介入,没有发展提高,到第五代,很多艺人就放弃翁洲走书,改唱宁波走书和蛟川走书。这样翁洲走书就濒临逐渐消亡的危境了。

因为翁洲走书是舟山独有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70年代曾用这个曲艺演《围海造田》小节目去参加省会演;2001年又改编曲调演《卖木梳》小节目去省参加会演获奖,作品发表在全国《曲艺》刊物上,使翁洲走书全国有名。2012年普陀区海浪花艺术团被舟山市命名为翁洲走书传承基地,现已演出过《梅童鱼说亲》(获市会演三等奖,还获观众最喜爱奖)、《一盏明灯》(市会演二等奖)。还有其他很多翁洲走书创作作品演出。

虽然翁洲走书有一个传承基地,可是现在演唱的都是小节目,没有大书节目,不能像过去那样可经常唱长篇演出;而且最主要的是没人愿意学这个曲艺,说白了学了不能靠它吃饭。

那么怎样保留和传承翁洲走书呢?

一要保留,就是要赶快把现存原翁洲走书传承人的演唱曲调原汁原味地摄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保存。(翁洲走书主要是曲调与众不同,表演形式与其他走书是类同的。)并要把曲调翻成曲谱记录,还要找出曲调演唱的规律,找出演唱的过门,因为曲艺演唱比较自由,不像一支歌曲,它是有变化的,但不失规律。所以只有这样整理,才能真正保留原样,不致残缺不全。

二要传承,但也要发展,光传承原样演出,这种原生态现在是不适应观众了,因此要发展。但发展不能离原样太远,否则使人不认识是翁洲走书,变成另砌炉灶的新曲艺。所以要传承好翁洲走书,要做好两点工作:首先要使翁洲走书曲调更完整,并加以发展,既要增加前奏曲、过门,还要根据原有音乐元素,编好各种喜怒哀乐曲调,使之能完全为演唱服务;其次演唱形式也要有变化,适应现代人的欣赏水平。

三要培养演唱演员,要年轻、形象好、嗓子好、会表演的好演员。这是最关键,有了好演员,才能吸引人,人们才能觉得翁洲走书好听,要欣赏。戏是靠演员演出来的。

四要创作好的作品,作品是一剧之本,一个作品可能救活一个剧种。如《十五贯》剧本,就救活了昆剧。

要使翁洲走书保留,那还容易些,要其传承发展则是不容易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要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投入一定资金,设有培养演员的机构,配备传承老师,不断编导新的剧目,并有一支乐队,经常给予演出的场地和机会。最重要的就是要政府把翁洲走书养起来。这样才能让舟山独有的翁洲走书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