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说,翁洲走书是文学(说唱脚本)、音乐(唱腔、伴奏)和表演三者的综合艺术,其中文学脚本体现着一个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平,所以是最主要的。音乐和表演从属于文学内容,为文学内容所制约,是表现内容的手段,所以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戏曲是这样,曲艺也是这样。
翁洲走书的文学脚本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还有比短篇还短、没有故事情节的“开篇”,一般是专门配合形势教育的唱词之类。如前面说到的《千年荒涂变粮仓》,用翁洲走书的曲调演唱,这就是“开篇”,一般放在正书开唱前加唱。像《蟑螂娶亲》这样只能用来逗乐的作品,恐怕也只能算是开篇。职业化的走书艺人唱的都是长篇、中篇大书,如《包公案》《杨家将》《大红袍》《隋唐演义》等,一唱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有的以唱某部书出名的老艺人,如明末清初的著名评书艺人柳敬亭,擅长说《隋唐演义》和《水浒》,一辈子靠这两部书成名并过上富裕的生活。
最早的曲艺是口头创作,并无文学脚本,那些说词全在艺人的脑子里。说唱的故事是从史书那里看来的。据《大辞典》载,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唐代就有讲故事这种曲艺形式,讲的是东周列国、两汉的历史故事。到后来,历朝历代的故事更多了,曲艺的内容也更丰富了。师傅教徒弟完全靠口耳相传,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说唱故事的曲艺形式流传开来,逐渐引起文人的注意和兴趣,开始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才有了曲艺的文学脚本。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说过,古典章回小说、宋元话本跟曲艺有渊源关系。章回小说每一回目结束时写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很明显,这是说书人的口气。(www.xing528.com)
前面说过,翁洲走书原来也是没有文学脚本的,传到沃阿来这一代才开始不唱路头书,按整理出来的文学脚本进行演唱。据老艺人回忆,翁洲走书演出的曲目不少,如史书类的《三国》《水浒》《隋唐演义》《杨家将》《岳传》等,清官类的《包公案》《大红袍》《十五贯》等,武侠类的《七侠五义》《小五义》《粉妆楼》《罗通扫北》《七剑十三侠》等,神话类的《西游记》《济公传》《八仙过海》等,民间传说故事类的《白蛇传》《梁祝》《孟姜女》《杨三姐告状》等,从戏曲移植过来的《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秦香莲》等,还有根据社会新闻改编成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筱丹桂之死》《秋海棠》等。这许多曲目在艺人们长期传唱过程中不断改进,其间也可能有文人参与进来加工润色,使曲目的文学性得到提高,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让观众百听不厌。遗憾的是,这些曲目的文学脚本至今已很难见到,无法直接拿来使用。但相关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戏曲剧本都还在,初学翁洲走书文学脚本的写作可以选取小说中一段或某个戏曲剧本进行改写,如《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宋江的故事,李逵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关公与曹操的故事,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等等。自然,能创作现代题材的故事更好,可以写英雄模范人物,也可以写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在看似平凡的生活当中不乏带有故事性、趣味性的事件发生,即使事情不大,能编个小故事也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