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翁洲走书活起来,当务之急是要精准传承。传要传得精细,传得准确。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前在翁洲走书传承问题上有偏差,差就差在错把宁波走书当作翁洲走书来传承,把翁洲走书跟宁波走书混同起来,以致出现了重大偏差。
之所以会有这种偏差,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如《资料本》所说:“在舟山外来曲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宁波走书。它的传入当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目前有据可查的是1953年2月,定海道头开办胜利茶坊,曾有宁波、镇海的民间艺人沈云中、盛鹤峰、张得朋、周汉洪等来此演唱。其后,岱山大衢木偶戏艺人王文彪于1954年正式拜盛鹤峰为师学唱宁波走书,并于60年代在舟山曲艺队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由此,不仅使舟山成为宁波走书的一个主要流布地域,而且以它活泼的表演形式及丝弦(四弦胡)等乐器的伴奏,令观众耳目一新,交口称赞,进而取代了古老的翁洲走书而独步舟山曲坛。”
翁洲走书在沃阿来、沃阿定那时辉煌过一段时间之后,虽有虞定玉、张安信等人在传承,但总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步舟山曲坛的是宁波走书。新走上非遗保护工作岗位的同志不明就里,以为流传在舟山的走书就是翁洲走书。
1990年12月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中所列的走书条目如下:
宁波走书 也叫“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浙江曲种,流行在浙江宁波、慈溪、奉化、象山、舟山一带,约有近百年的历史。宁波走书的唱词语汇丰富,通俗易懂,表演非常富生活气息,因此很受流行区域的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和喜爱,当地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宁波走书的表演为二至三人,一人主唱,一人用四胡伴奏,另一人说唱兼拉二胡。演唱时,演员还在台上来回走动,并常有一些模拟动作,如上楼梯、抬轿子、摇船等以及一些生、旦、丑的身段表演,活泼生动,形象逼真。宁波走书的主要曲调是“四平调”,又称“走书调”。唱词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唱时有帮腔,唱些“嗳格仑登唷”的衬词,还有上下句式结构的“赋调”……宁波走书的传统书目大多数是长篇,有《黄金印》《大红袍》等(以下略)。(www.xing528.com)
蛟川走书 又叫“四工合”,浙江曲种,流行于浙江舟山、镇海、慈溪、鄞县、奉化等地。清代业已形成。据记载,这一演唱形式早期只在舟山群岛的桃花岛和六横岛等岛屿上流行,所以当时又分别称为“桃花走书”和“六横走书”。流行到镇海以后,因为镇海古名蛟川,所以改名为“蛟川走书”。蛟川走书的演唱形式为二人演唱,一人主唱,兼击翻板,另一人击小扁鼓并帮腔。早期没有乐器伴奏,唱腔有快调慢调两种,上下句体,节奏紧凑,曲尾用衬词“六工尺四工合”六字帮腔,所以也称“四工合”。常用曲调有“词调”“平湖”“赋调”“一字沙袋”等。传统曲目有《玉连环》《珍珠塔》等(以下略)。
《大辞典》把宁波走书和蛟川走书列成两个条目,说明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曲种系统,是两个不同的非遗项目。因为它们都是走书,都是说唱艺术,且都产生和流传在宁波地区,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如《大辞典》说的:“唱词语汇丰富,通俗易懂,表演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很受流行区域的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和喜爱”,“演唱时来回走动,并有模拟动作”,还有演唱的曲目,等等,两种走书都大同小异。唯有一样是不同的,就是它们的基本曲调、唱腔,只要听一下这两种走书的录音就全明白,它们的基本曲调、唱腔明显不一样,就凭这一点,说明它们属于两个不同曲种,不可混淆。如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所载:“曲艺音乐是曲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区别各个不同曲种的主要标志。”比如戏曲,全国有500 多个戏曲剧种,它们的演员都分生、旦、净、末、丑,表演方式上,手、眼、身、法、步都差不多,之所以成为不同的剧种,就在于它们的基本曲调、唱腔不同。如越剧和甬剧,演员的化妆、服装、表演都是一样的,可谁也不会说,它们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因为它们的曲调、唱腔有别,可以清楚地分出来,哪是越剧,哪是甬剧。翁洲走书和宁波走书不也是这样吗?它们表演的样式差不多,而基本曲调、唱腔、帮腔不一样,这就注定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曲种。
为了让翁洲走书活起来,一定要精准传承,找准对象,彻底厘清翁洲走书与宁波走书的关系,我们要传承的是货真价实的翁洲走书,不是非马非驴的翁洲走书,更不是假冒的翁洲走书。
翁洲走书一定要精准传承,真正把根植于我们舟山本土的、原汁原味的翁洲走书传承下来,将翁洲走书近百年来凝聚起来的表演、演唱特色、艺术精髓传承下来,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